高三历史选修1知识点整合复习课件:北魏孝文帝改革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课件(共26张PPT)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二)政治领域:整顿吏制、迁都洛阳 2、迁都洛阳 (1)原因: 平城 洛阳 地理 地理位置偏僻,水 地处中原,交通便 位置 旱易发,交通不便 利 经济 产粮有限,不足以 地处黄河之南,农业发 承受生活供应 达 政治 保守势力强大, 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 阻挠改革 利于争取汉族地主支持 军事 受北方少数民族威 利于控制中 胁 100 原 北魏定都近 众多汉族王朝先后建 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一)经济领域:均田制(土地制)、租调制(赋税制) 1、均田制(土地制度) (6)评价: <1>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2>积极作用: <3>局限性: ①国家控制的土地有限,土地分配不均依然存在。 ②随着人口的增多,人地矛盾突出。 ③政府剥削、掠夺农民的劳动力。 ④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不可能抑制土地兼并。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标:了解北 魏初期的社会 面貌;孝文帝 改革的主要内 容。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魏晋南北朝:大分裂、大动荡、大融合
25 东 汉 220 220 魏 蜀吴 280
北 朝
265 西 晋 317
十六国 386北魏分裂581 581 前秦一度统一 隋 朝 317东晋420 420宋齐梁陈589 618 东魏534-550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一)经济领域:均田制(土地制)、租调制(赋税制) 2、租调制(赋税制度) (1)目的:与均田制相适应,保证国家税收; (2)内容: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3)影响: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减轻农民负担; 农民成为政府直接控制的编户齐民; (二)政治领域:整顿吏制、迁都洛阳 1、整顿吏制 (1)原因:吏治混乱,影响经济收入,激化阶级矛盾; (2)措施:①任期考核制;②严惩贪污;③俸禄制度; (3)影响:①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②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对巩 固北魏政权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选修一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课件(共58张PPT)

知识梳理
——改革的对策
社会问题 1 阶级矛盾激化 2 民族矛盾激化 3 缺乏统治中原地区的经验 4 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5 土地荒芜、经济衰退 6 平城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形成原因 宗主督护制 民族歧视压迫政策 北魏社会制度落后 官无俸禄任意搜括 中原地区长期战乱 保守势力强大,经 济落后,柔然威胁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李鸿宾
后
逐水草 而居 游牧 文明
游牧 为主
根据材料和图片,你能分别描
绘长城南北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吗?分属何种类型文明? 南方 民族 农耕 为主 定居 农耕 文明
先
进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三专题
课标: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材料: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 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 《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 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以上材料说明孝文帝在哪些方面的造诣?有何影响? 孝文帝精通诸子百家、儒家经典,有深厚的中国传统 文化底蕴。 促进他后来推行汉化政策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 封建化的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
民族大融合
三、冯太后与孝文帝
为了缓和日益尖锐 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 的发展,孝文帝拓跋宏 即位后, 由祖母 冯太后 主持开 北魏孝文帝 始了改革。拓跋宏当时只有5岁, 所以早期改革的决策者是冯太 后。 北魏冯太后
永固陵石券门。
听政20年间,主持了前期改 革,为孝文帝全面改革奠定了 基础。 培养孝文帝,使他具有浓厚 的汉文化,为他推行全面和彻 底汉化奠定了基础。
选修一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课件(共39张PPT)

人民起义 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矛盾 接连不断 民族矛盾
4、社会危机严重
(1)阶级矛盾激化 ①原因:政治黑暗,租调徭役繁重; 官吏大肆贪污和搜刮;强迫服役,任意 杀戮; ②表现:深受兵役之苦的各族人民不 断掀起反对北魏暴虐统治的起义,以汉 族为主的各族民众暴动达七八十次之多。
(2)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 ①原因:
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并在掌权时
期进行了前期改革;
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的教育,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 族的落后有深刻的认识;
学以致用 1、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
问题主要有 ①政治黑暗,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②官场贪污腐败,人民负担重 ③阶级矛盾尖锐,人民不断举行起义 ④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危机四 伏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最新考古 已证实,位 于内蒙古 大兴安岭 的嘎仙洞 内的石刻 祝文刻写 的是鲜卑 族拓跋部 的祭祖文 字,证明该 地区是拓 跋部的发 源地。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标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与主要内容
难点:
3、孝文帝执政 拓跋宏5岁即位,其祖母冯氏文明太 后执政,490年,孝文帝亲政。
“千古第一后”——北魏冯太 后,在孝文帝改革中究竟发挥了 什么作用? 听政20年间,主持了前期改革, 为孝文帝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 培养孝文帝,使他具有浓厚的 汉文化,为他推行全面和彻底汉 化奠定了基础。
探究3:你认为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 有哪些社会矛盾? 北魏政府与豪强地主的矛盾 人民与国家的矛盾 人民与豪强地主的矛盾 社会矛盾 日益激化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002人教PPT课件

2.内容
概况 措施
内容
作用
前期冯太
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控制的 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
推行均
后主持,
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 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推
田制与
重点是建
得买卖,由农民承担一定的 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
租调制
立新制度
租税、徭役和兵役
发展
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三 健全了从中央到基层的
பைடு நூலகம்前期冯太 设立三
长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 行政体制,有利于中央集
后主持, 长制
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 权的巩固
重点是建
整顿 制定官吏俸禄制度,严惩贪 北魏吏治有所好转,缓和
立新制度
吏治 赃枉法者
了社会矛盾,巩固了政权
后期孝文 帝主持, 重点推行 汉化措施
迁都 洛阳
移风 易俗
便于接受中原地区的先
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 进文化;打击了保守势
北魏孝空文白帝改演革示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有利条件 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②北魏统治者接受汉族统治思想、经验和政治制度,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③长期的杂居相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2)社会矛盾 ①宗主督护制的实行和赋税制度上的混乱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②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 ③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力;为深化改革提供条件
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 有利于学习汉族先进文
通婚姻、改籍贯等,崇儒学,化,缓和民族矛盾,促进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课件(共25张PPT)

⑴鲜卑族逐渐汉化,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 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⑵鲜卑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之中。
本单元线索: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线索和时代特征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背景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特点和措施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8/302021/8/302021/8/302021/8/308/30/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8月30日星期一2021/8/302021/8/302021/8/30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8月2021/8/302021/8/302021/8/308/30/2021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8/302021/8/30August 30, 2021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8/302021/8/302021/8/302021/8/30
3)职能: 基层行政组织,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
征发 徭役兵役,推行均田制
认识由“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的变 化
北魏政府
北魏政府
宗主
州郡
Hale Waihona Puke 农民农民 邻长里长党长
4)影响: ①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 ②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 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课件(人民版选修一)

改革的局限性
鲜卑族丧失独特性
改革过度汉化,导致鲜卑族逐渐丧失自身的民族 特色和文化传统,不利于民族多样性的保护。
阶层矛盾加剧
改革过程中,土地兼并现象加剧,导致社会阶层 矛盾激化,不利于社会稳定。
妇女地位下降
随着儒家思想的进一步渗透,妇女地位逐渐下降, 对性别平等造成负面影响。
改革的历史地位
1 2
提升文化水平
推崇儒学,建立太学,提高人民的 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使得社会风 气得到改善。
对后世的影响
成为后世改革的借鉴
孝文帝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 面的措施,为后世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和参考。
推动历史进程
孝文帝改革的成功,为后来的隋唐大 一统打下了基础,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
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
均田制实施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国家财政收入也 相应增加。
均田制的实施还促进了土地的集中和兼并,加速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和发展。
租调制
租调制是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 要税收制度,旨在调整税收结 构和税率,增加国家的财政收 入。
租调制实施后,税收结构和税 率得到优化,税收负担相对减 轻,农民的负担也相应减轻。
改革的进步性
促进民族融合
孝文帝改革推动了鲜卑族和其他民族的融合,加强了民族间的交 流与理解,有助于形成更为团结的民族关系。
推动经济发展
改革中的均田制等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社会整体经 济水平,为后来的唐宋盛世打下了基础。
提升文化水平
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提倡儒学,提高了民众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 平,促进了文化繁荣。
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课 件
contents
目录
• 孝文帝改革背景 • 孝文帝改革内容 • 孝文帝改革影响 • 孝文帝改革评价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3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件 (共43张ppt)

课程标准: 1.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中国古代历史纪年(BC21世纪——1840年)
●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 ●春秋战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
先秦
●秦汉:封建大一统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
2、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3冯太后、孝文帝执掌朝廷实权,积极推 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北魏虽然凭借武力统一了黄河流域, 但统治者却寝食不安。
到了北魏孝文帝统治时,派你们作 特使,到下面进行社会调查,分析当时 社会存在的问题与形成原因,回来后准 备上朝如实禀报。对策???
社会问题 1 阶级矛盾激化 2 民族矛盾激化 3 缺乏统治中原地区的经验 4 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5 土地荒芜、经济衰退
北魏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冯太后主持的前期改革 原因
内容
影响
整顿吏治、
官制
俸禄制
土地制 度
均田制
基层行 政制度
三长制
赋税制 度
租调制
整顿吏治、俸禄制
• 措施:
俸禄制 • 影响:
目的 内容
处罚措施 任期标准
• (1)对贪赃枉法严惩不怠,相对缓和当时的阶 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 (2)俸禄制的实行,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 吏治有所好转,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 极意义。
二、露田、桑田均不得买卖,但“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 买所不足。”
三、奴婢受田数量和办法与农民相同。他们可得壮牛一头, 田三十亩,但不再给桑田。
四、地方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 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新旧任相交接,不 许出卖。 后代谓此“公田”为“职分田”或“职公田”。
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ppt课件:《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云岗石窟(平城)龙门石窟(洛阳)—、卓有成效的新制(冯太后的主持下)⑴官吏原无俸禄,靠等级在战争获得财物人口。
⑵地方官吏只要上缴一定数量的实物就可以肆意搜刮百姓。
⑶贪污成风。
k⑴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不许自筹。
►⑵惩治贪污。
T⑶吏治有所好转。
改革后:探究:如果你是北魏的一个农民,你全家可|均田制[以分到多少土地?又有多少土地归你家所有?L 一L其实质是什么?i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田,……牛一头,受田三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资治通鉴》露田男:40亩女:20亩农民所有国家所有强m聚tn男:20亩o探究:北魏政权怎么知道多少农民分到了土地,又怎么向他们征税、征发徭役兵役呢?改革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改革后 影响= 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 权;有利于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宗主 农民 农民改革前 北魏政权o租调制内容:租(缴纳粮食)调(缴纳绢帛)影响: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
二、巧设计迁都洛阳(孝文帝亲政改革)Oa各抒己见:孝文帝为什么要 迁都洛阳?■ yEBI 北瑰的疆域及逢部示意囲I魏迁JLwMib -遶1)政治: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1. 原因2)经济: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3)军事: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 14)地理: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补充:洛阳的优势:自古以来就是黄河流域政治文化中心。
(2)周围地区农业发达,能给大都市提供充足的粮食。
(D,番:“我是个大奴隶主,在平城有豪华的宅院,大S的地产,还有众多的奴隶,生活的很參不能迁醱们平城周围多数是鲜卑人,而洛阳周围 T 多数是汉人,语言不统一,多别扭。
”:“平城是祖宗定下来的都城,已近百年了,2们世世代代都住在这里,不能迁。
”:“洛阳是汉人居住区,如果把都城迁到那里,会威胁我们的统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迁往人少地多的宽乡和卖充住宅、邸店的,并准许卖 口分田。买地的数量不得超过本人应占的法定数额。 思考: (1)根据材料,归纳唐朝均田制的主要内容。 (2)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唐朝的均田制。
提示:(1)内容: ①均田制将土地分为多种类型(口分田、永业田、职分 田和公廨田)。 ②对百姓授田区别对待。授田对象主要是成年男子。 ③贵族官僚按爵位和品级的高低分得相应的永业田。 (贵族官僚按等级授田) ④各级官僚和官府的职分田和公廨田,所有权归国家。
基于这三点,孝文帝迁都洛阳实际上意味着北魏的 改革基本完成,北魏由狭隘的部族政权转化为胡汉结合 的贵族政权。
[探究问题] 材料一 高祖引见朝臣,诏之曰:“卿等欲令魏朝齐 美于殷周,为令汉晋独擅于上代?”禧曰:“陛下圣明御 运,实愿迈迹前王。”高祖曰:“若然,将以何事致之? 为欲修身改俗,为欲仍染前事?”禧对曰:“宜应改旧, 以成日新之美。”
3.表现: (1)汉语作为“正音”被确定下来,中原先进文化成 为各民族共同接受的文化。 (2)南迁的北方游牧部落把他们的优秀文明成果带到 中原,其与中原文化融合,成为中原地区文明的重要组 成部分。 4.影响: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 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思维点拨] 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的条件 下进行的,是一场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2.北魏立国不 过百余年,但在中国历史上却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洛 阳龙门石窟、嵩山少林寺、地理学家郦道元与《水经注》 、 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魏碑体书法等,不胜枚举。3.民 族融合是我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也是各民族交融、 互补、
二、繁盛的洛阳 1.原因:孝文帝迁都洛阳,重新修建洛阳城和宫殿。 2.表现: (1)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当时最大的商业中 心。 (2)规模很大, “宫厥壮丽,列树成行”。 (3)工商业兴盛,市场繁荣,城东的小市和城西的大 市是主要的商业区。 (4)专设四通市方便外商,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
三、北方民族大融合 1.时代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境内民族大迁 移、大融合的时代。 2.原因: (1)孝文帝革除旧俗改革措施的推动。 (2)鲜卑、匈奴等少数民族迁居中原,通婚杂居。
⑤部分土地可以买卖。
(2)简评: ①定性:唐朝实行的均田制是一种以贵族为主体的 封建土地等级所有制;是一种封建的土地国有制。 ②积极:反映了唐朝初年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对 扶贫救困、缓和社会矛盾有一定作用;适应了商品经济 比较微弱的状况,有利于防止农民逃亡,将农民固定于 土地上;有利于维持唐朝的财政收入。
(4)对后代田制也有很大影响,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 年。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6.均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租调制度一起构成了北魏 政权的经济基础,从经济上保证了俸禄制的继续推行。
[探究问题] 材料 唐代均田制的主要内容:其一,对百姓授田的 规定。十八岁以上的中男和丁男,每人受口分田八十亩, 永业田二十亩。老男、残疾受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受口 分田三十亩。杂户受田如百姓。工商业者、官户受田减百 姓之半。
共同发展的过程,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
要点一 全面认识北魏均田制 1.原因:为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 家赋税收入。 2.实施:485 年,冯太皇太后、孝文帝颁布均田令。 3.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 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4.实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5.影响: (1)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 的统治。 (3)推动了北方内迁各族向封建制的转化和北方民族 大融合高潮的出现。
高祖曰: “为欲止在一身, 为欲传之子孙?”禧对曰: “既卜世灵长,愿欲传之来叶。”高祖曰:“若然,必须 改作,卿等当各从之,不得违也。 ”禧对曰: “上命下从, 如风靡草。 ” ——《魏书》
材料二 魏孝文迁都,自有其必然的动因。一则元魏 政制,久已汉化,塞北荒寒,不配新政治的中心。二则 北方统一以后,若图吞并江南,则必先将首都南移。太和 十五年始亲政;十七年南伐,是年即议迁都,并起宫殿于 邺。是后连年南伐,直到孝文之卒。可知孝文迁都,实抱 有侵略江南之野心也。
道士、和尚给田三十亩,尼姑、女冠给田二十亩。此 外,一般妇女、部曲、奴婢都不受田。其二,对贵族官僚 受田的规定。有爵位的贵族从亲王到公侯伯子男,受永业 田一百顷递降至五顷。职事官从一品到八、九品,受永业 田六十顷递降至二顷。散官五品以上受永业田同职事官。 勋官从上柱国到云骑、武骑尉,
受永业田三十顷递降至六十亩。此外,各级官僚和官 府,还分别领有多少不等的职分田和公廨田,职分田的地 租作为官僚俸禄的补充,公廨田的地租作官署的费用。这 两种土地的所有权归国家。其三,对土地买卖的规定。贵 族官僚的永业田和赐田,可以自由出卖。百姓迁移和无力 丧葬的,准许出卖永业田。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目标导航] 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 1.原因: (1)均田制的推行,吏治的改善,农民负担的调整。 (2)孝文帝重视农业水利工程的修建。 (3)犁和牛耕已广泛使用,新的耕作技术得到推广。 2.表现: (1)北方农业生产恢复并迅速发展。 (2)北魏政府的收入大大增加。
③消极:允许土地买卖,事实上助长了土地兼并; 后来出现均田制遭到破坏,国家财政收入减少的情况。
要点二 迁都洛阳的意义 1.从文化的角度而言,洛阳是汉文化的中心,迁都 洛阳意味着北魏从此成为汉文化的代表者和继承者。 2.从军事的角度而言,洛阳是进攻南朝的前线,迁 都洛阳实际上代表了孝文帝统一中国的决心。 3.从改革的角度而言,把洛阳作为新都,可以更容 易扫除平城所代表的旧势力的反抗,有利于巩固改革的 成果。
三则当时北魏政府,虽则逐步汉化,而一般鲜卑人, 则以建国已瑜(逾)百年,而不免暮气渐重,魏孝文实在想 用迁都的政策来与他的种人以一种新刺激。 ——钱穆《国史大纲》 思考: (1)据材料一分析孝文帝的政治主张。据材料二和所 学知识分析孝文帝迁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