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的认识和实践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及开展策略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及开展策略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及开展策略1.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生物实验教学是学生在课堂实验中通过亲自操作、观察、实验分析、总结和讨论,从而使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培养实践能力。

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可以学会使用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等现代科学仪器,掌握解剖、组织切片等操作技能。

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为将来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 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生物实验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记录、验证假设、推理和总结,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对于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升、思维方式的改变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3.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生物实验可以使抽象的生物知识变得具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生物知识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加深对知识的认识,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对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合作、讨论,一起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有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开展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生物实验教学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未来科学研究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验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应该是实验的主体。

老师应当结合生物学课程特点,合理设计生物实验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生物实验中来。

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假设和实验方案,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探究和发现,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

2. 开设多样化的生物实验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应当注重实验的多样化和专业性。

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践和思考

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践和思考

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践和思考摘要:通过对生物教学过程中多个环节的探索和总结,课题组一致认为在研究某一生物规律及现象的过程中,探究性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学生达到“会”和“掌握”的程度,而且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较高、兴趣较浓,开小差的现象几乎没有。

本文以“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为例,分析了课题组对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践总结。

关键词:生物教学;探究思路;实验方法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199-02通过对生物教学过程中多个环节的探索和总结,我们课题组一致认为在研究某一生物规律及现象的过程中,探究性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学生达到“会”和“掌握”的程度,而且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较高、兴趣较浓,开小差的现象几乎没有。

下面以“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为例,浅谈一下我们课题组对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践总结。

一、提出探究的问题在“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的教学中,师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是:蔗糖溶液的浓度为什么是0.3g/ml呢?能否用其他浓度的蔗糖溶液代替呢?由此萌发了师生共同探究质壁分离和复原最佳材料选取的想法。

二、实验方案设计及探究思路方案:针对“能否用其他浓度的蔗糖溶液代替0.3g/ml的蔗糖溶液”这个问题,我们设计了一组对照实验:在这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材料为紫色洋葱鳞片叶、蔗糖溶液,只是将蔗糖溶液的浓度改换了一下。

为了使现象区分较为明显,我们所用的溶液浓度差别较大,分别为0.1g/ml、0.3g/ml、0.5g/ml、0.7g/ml,通过实验对比得出结论。

三、研究过程及其实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设计表格,将实验数据如实填写。

最后,教师出示一个记录实验过程和数据的表格(见表2),让学生参考的同时起到纠正和指导学生如何去设计正确、方便、实用表格的作用。

同时诱导学生根据表中记录的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生物教学心得体会(15篇)

生物教学心得体会(15篇)

生物教学心得体会(15篇)生物教学心得体会1在中学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新精神,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这是实践生物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在生物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动用探究模式组织教学活动,能较大程度地激起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成果。

一、关于探究性学习的认识探究性学习是在上世纪60年代由美国学者施瓦布倡导的,他主张从学科领域或实际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探索性学习符合现代教育理论提出的“主体性教学原则”和“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学生物新课程突出“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获取生物学知识,体验科学方法,理解科学的本质,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此,探究性学习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探究式教学过程基本上分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两个阶段。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及其价值。

因为,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习惯于去思考、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因而也就大大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这与我们大力提倡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不相符。

提出问题实际上是尝试对一个问题进行识别和解说,发现自己的观点或认知结构中存在的不足或不协调的过程,它是诱发探究思维的动力和方向。

解决问题则是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过程,其实质是重新构建自己的观点或认知结构,使其更加充实和协调。

据此具体说来,课堂上学生从事的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大致分为:问题、假设、推断、检验、结论、交流、评价等基本环节。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总结_高中生物教研工作总结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总结_高中生物教研工作总结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总结_高中生物教研工作总结我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了一项研究性学习课题,通过对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对学生的生物学学习兴趣和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

以下是我对这一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总结。

一、课题背景和目标该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背景是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对生物学缺乏兴趣,只注重死记硬背,而缺乏实际应用的机会。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课题内容和组织该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内容是有关遗传与变异的研究。

我们组织了一系列实验和讨论,从多个角度和多个层面解释了遗传和变异的原理和实践。

我们从遗传的基本概念和遗传物质的结构入手,通过Punnet方格和基因转移等实验,让学生了解基因的遗传规律和基因在传代中所起的作用。

我们组织了一次变异实验。

学生们通过交叉杂交等方法,观察和记录变异的现象和结果。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们深入了解了变异是如何产生并在种群中传播的。

我们还组织了一次实地考察活动。

学生们前往附近的农场,观察并记录不同农作物的遗传特征和变异情况。

通过与农民的交流,学生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了遗传与变异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三、教学效果和问题通过这一研究性学习课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有了明显的提升。

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和讨论,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学生们的科学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他们学会了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和总结实验数据,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也存在一些问题。

实验和讨论的时间有限,难以涵盖遗传与变异的所有内容。

学生们对某些细节和深层次的内容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学习。

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方面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改进措施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制定了以下教学改进措施:1.精简内容: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精简为几个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能够更加集中精力进行学习和实践。

2.延伸学习:组织额外的自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高中生物“情境-问题-探究-应用”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高中生物“情境-问题-探究-应用”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高中生物 “ 情境一 问题一探究一应用 ’ ’ 课堂教 学 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陈宝定 ( 江苏省邗 江中学 江 苏扬 州 2 2 5 0 0 9 )
摘 要 从模 式的设 计 思想 、理论 基础 及 具体 实施 三 个面论 述 了高 中生物 “ 情 境一 问题一 探 究一 应
课 堂教 学模 式 生物 学教 学
教学模式正是以这四大理念为指导 , 力求突出学生的
主体 性 , 形成“ 自主 、 合作 、 探究 ” 为特 征 的新 的学 习方 式。 “ 情 境 的创设 ” 及“ 尝 试应 用 ” 这 两个 环节 主要体 现
了“ 注意 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这一理念 , 学生在创设的
生 活情境 中提 出问题 , 学 习新知 识 , 最 后 又 运用 所学
教 学流程 如 图 1 所示 。
是 为 了改 变学 生的学 习方 式 , 符合 “ 倡 导探 究性 学 习’
的理念。整个模式的实施最终达到提高学生“ 生物科
学 素养 ” 的 目的。
2 本模 式 的理论基 础
对“ 情 境一 问题一 探 究一 应 用 ” 课 堂教 学 模 式 影 响重大 的是建 构主 义学 习理论 。 建构 主义认 为知识 不
境 。学生 根据提 出的问题 自主探究 , 也 可 以在 自主探
究的过程 中继续提 出新的问题 , 再探究学生应用所学
从某个环节切入, 也可以在某个适当的环节结束。
3 . 2 本 模 式的 实施过 程
生物知识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 也可以看做是一个新的 情境创设的过程 , 在该情境中学生还可提出有意义的
第 2 9卷 第 4期 2 0 1 3年
中学生 物学
Mi d d l e S c h o o l Bi o l o g y

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与策略

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与策略

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与策略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是高中生物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本文将重点谈谈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实验教学的策略。

一、实验教学的重要性1.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中学生需要亲自操作实验仪器和材料,进行实验操作。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生物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手眼协调能力和操作技能。

2. 提高学生的动脑能力实验教学是一种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生需要通过实验设计、操作和数据分析等一系列过程来完成实验任务,这种过程需要学生运用自己的头脑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脑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相比于枯燥的教科书知识,实验教学更加生动和形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可以亲身感受生物现象,增强对知识的认识和兴趣。

4.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观察生物现象、探究生物规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实验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如何应用生物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5. 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实验中,学生需要与实验组的同学共同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这可以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1. 设计生动有趣的实验在进行实验教学时,老师可以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如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性等,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认识生物现象。

2. 强调实验的设计与完成在实验教学中,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注重实验结果的解释在实验完成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让学生从实验中得到知识的启发和感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 促进实验教学与理论知识的结合在实验教学中,老师可以充分结合生物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发现生物规律和原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识。

高中生物实验探究性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的开题报告

高中生物实验探究性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的开题报告

高中生物实验探究性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意义实验是生物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通过设计和进行生物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掌握科学课程的基本技能,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然而,传统生物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输和记忆,缺乏真正的实践活动。

因此,探究性学习已经成为生物学教学的重要方向之一,而高中生物实验探究性教学是其中的一大亮点。

本研究的选题,就是希望通过对高中生物实验探究性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进一步探索如何促进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和探究能力的提高,实现教学内涵的创新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如何设计和实施高中生物实验探究性教学,并评估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影响。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调查学生对实验探究性教学的态度和需求,了解学生探究能力的现状;2.设计和实施高中生物实验探究性教学方案,结合生物学课程的特点,通过实验、观察、实地调查、数据分析等多种探究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3.对实施探究性教学的学生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了解他们对探究性学习的看法和体验;4.借助科学课程的考试和实验成绩等指标,比较探究性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差异,验证探究性教学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三、预期结果和意义本研究预计会得出以下结果:1.探究性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增强学生对生物学课程的兴趣;2.探究性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使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点,通过实践来理解和掌握知识;3.探究性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力。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为高中生物学教育的改革和提高提供有效的思路和方法,促进生物学课程的优化和提升。

此外,本研究的成果还有望为其他学科的探究性教学提供借鉴和启示。

对高中生物教学的三点建议

对高中生物教学的三点建议

对高中生物教学的三点建议引言生物是高中阶段的核心科目之一,对于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然而,当前的高中生物教学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改进和优化。

本文将从互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三个方面提出对高中生物教学的三点建议。

一、提高互动性高中生物教学应注重提高师生互动,并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营造积极主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意义。

2.推崇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主动探索答案,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鼓励课堂互动: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小组合作和角色扮演等,增加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

二、增加实践性高中生物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以下是几点建议:1.实验教学:加强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并提供详细的实验报告写作指导。

2.实地考察:组织生物学相关的实地考察,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亲身体验生物学知识在实际环境中的应用。

3.研究项目:鼓励学生参与生物学相关的研究项目,并提供相关资源和指导,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三、加强综合性高中生物教学应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将生物学知识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结合。

以下是几点建议:1.跨学科教学:将生物学知识与其他科目进行融合,如生物与化学的联系、生物与地理的联系等,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

2.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形象直观地展示生物学知识,并结合其他学科的内容进行讲解。

3.实际案例分析:引入实际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解决问题,并将生物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场景中。

结论通过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互动性、增加实践性以及加强综合性,我们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这些建议需要教育机构、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努力实施,为高中生物教学带来积极的变革和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的认识和实践
史炳辉
摘要:倡导探究性学习,旨在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不可能单纯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形成,必须改变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生物学实施探究式教学,以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为前提。

探究式教学的基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和事实,提出猜想或假设,对假设进行检验或推理,发现规律得出结论,整合迁移和应用。

本文概述了作者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和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认识和实践
《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

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科学教育中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可以看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预示着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应改变,探究式教学已成为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新课题。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

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是学习生物学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有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下面结合自己近几年的教学实际谈谈对课堂教学中尝试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几点认识和做法。

一、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的特点
人教版的高中生物教材注重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努力为学生创设宽容、理解、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

根除了“灌输式”这一过分偏重讲授、分析、演绎、推理,轻视综合、归纳、渗透的教学方法体系。

在这种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课讲得很精彩,头头是道,分析得有板有眼,滴水不漏,但由于忽视了综合、归纳、渗透,结果造成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严重不足。

人教版的高中生物实验教材尽可能精简课堂讲授时间,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学、观察、操作、思考、表达、交流、表现的机会,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更多的时空。

例如: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中,通过调查当地的农业生态系统,既让学生学习到了书本上的生态系统成分以及能量流动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所以,在上实验和实践课时,我都强调学生在认真观察、详细记录的同时,每个实验小组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初步分析、交流、讨论和总结,努力提高自己的生物科学素养。

人教版的高中生物教材,注重知识发生过程的分析,把握知识系统内部的关联和转化,促进知识、技
能、思维的迁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就要求我们精心组织,通过探究实验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培养了操作技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那么对于新教材,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应对呢?
二、转变教育观念,实施探究式教学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已经形成了一套以传递知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和行为模式,而不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生物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要变学生被动的听讲为动手、动脑的主动参与活动变换角色,倡导学生独立学习、学会学习,落实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在质疑、调查、实验、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推理判断和反思等探究活动中,既发展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又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践证明,大部分学生都喜欢在实验中学习,在交流和讨论中学习,在氛围轻松的环境中学习。

所以转变教育观念、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行为将有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三、新教材下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
(一)、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我们首先应进入“探究”的角色,进行换位思考,备课的过程应成为我们探究的过程。

教学实践中我按照下列程序进行课前准备: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资料→考虑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基础→设计问题、确定探究内容→设计课堂具体探究过程。

为使探究教学在课堂中进展顺利,从三个方面进行落实。

一是从学生实际能力水平,遵循引导、质疑、合作、自主、创新的发展过程。

二是从知识扩展的角度,由浅入深,实验性知识、递进性知识采用逐步深入的探究。

三是从探究方式的角度,采取“问题”引领式探究,小组互动式探究,实验观察性探究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学生的活动过程。

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学会认知、学会合作,为此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安排应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情景、问题、探究问题的设置是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法是否建立在学法基础上,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矿质元素”教学中,实施“情景——问题”驱动式自主探究过程。

(1)回忆旧知: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主要有哪些?(2)情景铺设:这些化学元素为什么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3)展开思考:讨论的最终答案是:运用溶液培养法,确定具体的矿质元素。

这种探究性教学的设计,以学生认知结构内的富有启发性的常规问题或已知生物事实材料,创设铺垫型的问题情境。

学生一般能从问题出发,通过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正及反的不同方式,不同层次的联想,变化发展出不同类型的新问题,从而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这
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合乎情意的推理能力有重要作用。

(二)课堂教学
探究式教学的基本过程如下:
“植物
的渗透
吸水”
为例来
讲述探
究式教
学的过
程:
1.引入课题课题的引入要先声夺人或振奋人心或引人深思,如:凉拌黄瓜久置后会出现很多水分;萎蔫的菜放入水中会变得坚挺,接着教师做演示实验:用打孔器取甲、乙、丙三块相同体积和质量的萝卜条,分别放在清水30%的蔗糖溶液和等渗的盐溶液中,过段时间后观察它们体积和质量变化。

2.提出问题①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什么?②植物是如何吸水的?③环境溶液的浓度为何会影响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3.搜集有关的资料和事实教师展示和介绍渗透模型装置,并着重说明选用的膜是一种半透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透过而蔗糖分子难以通过。

引导学生讨论:漏斗内蔗糖的浓度怎么高于烧杯内清水的浓度,那么水分会不断进入漏斗吗?为什么?归纳出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4.提出假设植物细胞构成一个渗透系统,具有发生渗透的条件。

5.验证假设高二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及推理能力,在教师的语言、情感的协助下,围绕问题按照一定的递进顺序有层次地进行讨论,营造一种畅所欲言的讨论环境,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任意发挥,充分表现自己,感受他人。

根据正面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设计出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并让学生在显微镜下亲眼目睹整个过程,此时可进一步提问:①是否一定用30%的蔗糖溶液?能否用10%或50%的蔗糖溶液替代?②如果用动物细胞做该实验,结果如何?
6.得出结论“发现规律,得出结论”是培养学生科学抽象,包括表征性抽象和原理性抽象的活动过程。

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和现象,证明具有大液泡的成熟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具有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7.整合迁移应用把知识应于用新情况写,解决实验问题。

如初步测定植物细胞的浓度,施太多的化肥以后,作物“烧苗”的原因,合理灌溉要注意哪些问题。

通过结论迁移运用于不同的场合,增强
思维的发散与集中,以达到知识完全意义的构建。

8.及时小结、归纳与发散并举
课堂小结是活化知识、丰富学生知识面的好时机。

结合具体、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适时得当的点拨、引导,使学生“居高临下”地俯视生物知识,有助于他们将平时所学的被肢解了的知识系统化,从而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起到思维辐射的作用。

探究的结果,要在学生自己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引导、总结得出结论,明确结论的运用条件与范围。

对结论的解释,不要讲得太绝对,要留有探究的空间。

要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所谓“收”,将讨论、实验的结果要归纳整理;所谓“放”,课后布置的思考题具有开放性,布置的练习作业具有多样性,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实际背景中,用课内得到的结论去解释实际问题,解决后续知识,完成从实践——认识——具体的实践,认识上的两个飞跃,使小结做到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并举。

总之,实施探究式教学策略,就是要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

自主探究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的发展,乃至完美人格的形成。

自主探究教学又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反馈结构,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

教师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钻研,与同学的合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恩山、汪忠.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教育部基础司《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