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海底栖多毛类多样性初步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近海底栖动物分类体系

中国近海底栖动物分类体系

中国近海底栖动物分类体系介绍底栖动物,也称为底栖生物,指生活在水体底部或附近的动物。

中国近海是中国的沿海地区,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海域。

中国近海底栖动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对海洋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近海底栖动物的分类体系是根据不同的分类学特征和关系,将底栖动物分为不同的类别和群体。

分类体系的建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底栖动物的特征、生态习性和系统进化关系,为保护和管理近海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分类体系一般来说,底栖动物的分类体系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界、门、纲、目、科、属和种。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国近海底栖动物的分类体系。

界(Kingdom)底栖动物属于动物界(Animalia)。

动物界是生物分类中的最高一级,包括了所有的动物类群。

动物界的特征是多细胞、异养和有性生殖。

门(Phylum)在动物界下面是门,底栖动物所属的门是无脊椎动物门(Invertebrata)。

无脊椎动物是指没有脊椎骨的动物。

无脊椎动物门下有很多类群,包括了腔肠动物、扁形动物、节肢动物等。

纲(Class)在无脊椎动物门下,底栖动物所属的纲是甲壳纲(Crustacea)。

甲壳纲是无脊椎动物的重要纲别,包括了鳃足类和多足类动物。

鳃足类动物包括了虾、蟹、蚝等,多足类动物包括了蜘蛛、螃蟹等。

目(Order)在甲壳纲下,底栖动物进一步被分为不同的目。

根据中国近海底栖动物的特点,这里以两个常见的目作为例子进行介绍。

十足目(Decapoda)十足目是甲壳纲中最大的目,包括了许多重要的底栖动物类群,如螃蟹、龙虾等。

十足目的特征是有十只脚,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

蜘蛛目(Araneae)蜘蛛目是多足类动物中的一个目,包括了蜘蛛类动物。

蜘蛛目的特征是有八只脚,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

科(Family)在目下面是科,在科的层次上,底栖动物被分成了更加具体的类群。

根据中国近海底栖动物的特点,这里以两个科作为例子进行介绍。

蟹科(Portunidae)蟹科是甲壳纲十足目中的一个科,包括了许多种类的螃蟹。

大连海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研究

大连海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研究

大连海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研究潮间带是海洋和陆地之间的过渡带,它是海洋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重要区域。

大连海区潮间带是我国东北沿海的典型潮间带,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

大连海区潮间带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研究对于了解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大连海区潮间带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以多样性和丰富性为特点。

根据之前的研究,大连海区潮间带内已经鉴定出大约200多种大型底栖动物,包括贝类、多毛类、环节动物等。

这些动物的数量和种类丰富度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处于较高水平。

这些动物群落的多样性与潮汐、温度、盐度、光照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其次,大连海区潮间带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

根据研究,大连海区潮间带可划分为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

潮上带主要分布着耐干扰性强的物种,如藻类、螃蟹等。

潮间带则是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栖息地,大量贝类和环节动物在这个区域繁衍生息。

潮下带则主要分布着对日照和潮汐变化敏感度较高的动物种类。

此外,大连海区潮间带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具有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的特点。

根据研究,大连海区潮间带动物群落丰度和种类组成在不同季节和不同年份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这与季节性气候变化、潮汐和海洋营养盐的变化密切相关。

例如,在冬季水温较低、盐度较高的情况下,动物丰度和物种多样性较低;而在夏季水温较高、营养盐丰富的情况下,动物丰度和物种多样性较高。

最后,大连海区潮间带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对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大型底栖动物作为海洋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有机物分解和能量流传递,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它们还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过滤者,对海水质量的改善有积极作用。

因此,研究大连海区潮间带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对于评估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制定保护策略和管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大连海区潮间带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垂直分布特征、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特点。

泉州湾及其附近海域底栖多毛类生态的初步研究

泉州湾及其附近海域底栖多毛类生态的初步研究
维普资讯
第2 6卷
第 2期
台 口
湾 , 弓
海 J
- 峡 0 仄
Vo . 6, No 2 12 .
20 07年 5月
J OUR NAL O E F OC ANOG RAP HY N A W AN S AI 1 T I TR T
料 , 讨 该 海域 多毛 类 的组成 、 量分布 及 与环 境 因子的 关 系. 探 数 共鉴 定 出该 海域 多毛
类6 种, 8 多数属亚热带海区常见种 , 其中双鳃 内卷齿蚕为主要的优势种. 多毛类年平 均栖 息 密度和 生物 量分 别为 5 6个/ 1 1 / 数 量分布 不 均 匀, m 和 .l m , g 下洋 附近 海域 为 主要 的 高栖 息 密度 和 高生物 量 区. 沉积物 类型 显著 影响 多毛 类的数 量分布 , 而底层
南至石狮市祥芝角 , 两地连线为泉州湾内与湾外 的地理分界线 , 以西为泉州湾 , 以东海域则为
开 阔的 台湾海 峡 . 涂至 对岸 的石湖连 线将 泉州 湾分成 内湾 和外 湾 , 大流 系洛 阳江和晋 江所 秀 两
带来大量的营养物质和冲淡水在 内湾交汇 , 使得内湾盐度较低 , 内湾沉积物多数为泥或泥沙; 外湾深受台湾海峡影响, 盐度较高, 底质一般为砂质. 从 2 世纪 5 自 0 0年代以来 , 泉州湾已进行 过海岸 带和 滩涂 资源 调查 、 港湾 志调查 、 港湾养 殖 容 量调 查 和港 湾 数模 等 综合 性研 究 , 目前 已
行. 定量取样用 00 2 .5 的抓斗式采泥器 , m 重复取样 5 以成功为准)合为一个样品. 次( , 泥样放在
底栖动物漩涡分选装置中淘洗, 并用网孔 05 m和 1 m .m . m两层套筛分选标本. O 所获生物样品用 7 %福尔马林固定后带回实验室 , 室内进行种类鉴定 、 个体计数和生物量计算. 具体操作均按《 海

深海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及中国现状

深海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及中国现状

李新正,董栋,寇琦,等. 深海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及中国现状[J]. 海洋学报,2019,41(10):169–181,doi:10.3969/j.issn.0253−4193.2019.10.011Li Xinzheng ,Dong Dong ,Kou Qi, et al. Advances in research on deep-sea macrobenthic biodiversity with the progress in China[J]. Haiyang Xuebao ,2019, 41(10):169–181,doi:10.3969/j.issn.0253−4193.2019.10.011深海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及中国现状李新正1,2,3,4,董栋1,寇琦1,杨梅1,龚琳1,隋吉星1( 1.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 青岛 266071;2. 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山东 青岛 266071;3.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 海洋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功能实验室,山东 青岛 266237;4.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摘要:综述了国内外深海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生态学领域的研究进展情况,重点论述了中国在深海热液、冷泉、海山、深渊及鲸尸等特殊环境的考察、研究进展情况,并对中国将来的研究趋势和发展方向做了梳理和展望。

关键词:深海;大型底栖生物;生物多样性;中国中图分类号:Q178.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3−4193(2019)10−0169−131 引言国际上一般将1 000 m 及大于1 000 m 水深的区域定义为深海。

作为海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海包含了平原、海山、海沟、深渊、热液和冷泉等多种复杂环境,进而孕育了独特的生态系统和生命过程,成为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

19世纪中叶之前,人们认为500 m 水深以下是没有生命的。

中国海矶沙蚕科和欧努菲虫科的分类学和地理分布研究

中国海矶沙蚕科和欧努菲虫科的分类学和地理分布研究

中国海矶沙蚕科和欧努菲虫科的分类学和地理分布研究矶沙蚕科和欧努菲虫科是多毛类的两个常见类群,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栖息环境和生活习性多样,在分类学研究中受到重点关注。

我国对矶沙蚕科和欧努菲虫科的研究较少,迄今尚未开展较为全面的分类学研究,对其种类组成和地理分布尚不明了。

基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的馆藏标本以及近年来通过“中国近海海洋科学考察开放共享航次”和“海南岛及西沙群岛海岸带生物资源考察”新采集的标本,我们对矶沙蚕科和欧努菲虫科做了较系统的分类学研究,记述矶沙蚕科6属32种,包括3个已发表新种和8个新记录种;欧努菲虫科8属21种,包括9个新记录种。

本研究结合大量的文献资料,对所涉阶元的研究概况做了总结,对各属种的分类学性状做了描述,对各物种的特征性结构做了拍照和绘图,对各类群的地理分布和栖息环境做了归纳和整理。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讨论了相似属种间的形态差异以及在分类学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制订了各分类阶元的检索表,纠正了过去的错误鉴定和记录,清理一些相关种属的同物异名。

分类学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海记录的潮间带优势种智利巢沙蚕Diopatrachiliensis Quatrefages,1865实际上是日本巢沙蚕D. sugokai Izuka,1907;过去被鉴定为蜈蚣欧努菲虫Onuphis geophiliformis (Moore,1903)的黄海优势种,其标本大多属于四齿欧努菲虫O. tetradentata Imajima,1986。

地理分布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矶沙蚕科在我国黄渤海分布2属3种,东海5属17种,南海6属30种,其中15种生活在香港、海南、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等地的珊瑚礁浅水区。

14种在我国仅分布于南海,属于明显的热带暖水种。

部分种扩散至亚热带,少数广温性种甚至扩散至北温带。

欧努菲虫科在渤海共3属4种,黄海2属8种,东海5属11种,南海6属13种。

其分布类型较复杂,不少种的分布仅局限于南海,在区系组成中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成分。

海洋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海洋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海洋生态环境现状调查1 海洋生态环境调查内容及方法现状调查内容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包括鱼卵及仔稚鱼)、底栖生物和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群体组成、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特征等各项目调查方法均按《海洋监测规范》进行。

①浮游植物调查:采用浅水III型浮游生物网从底至表层垂直拖网获取和采水器采集表、底层水样500ml(水深>10m时,采表层和底层;水深≤10m时,只采表层样),现场用5%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在实验室进行种类鉴定及按个体计数法进行计数、统计和分析,浮游植物丰度,网样单位:个/m3,水样单位:个/L。

②浮游动物调查:采用浅水Ⅰ型和Ⅱ型浮游生物网从底至表层垂直拖网获取,所获标本均经5%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带回实验室进行称重、分类、鉴定和计数。

浮游动物生物量为湿重,单位:mg/m3,密度单位:个/m3。

③底栖生物调查:用采泥器(0.025 m2)进行采集,每站采集4次,取4次平均值为该站的生物量和栖息密度。

底栖动物样品在船上用5%福尔马林溶液固定保存后带回实验室称重(软体动物带壳称重)、分析,计数,鉴定到种,并换算成单位面积的生物量(mg/m2)和栖息密度(个/m2)。

依据《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调查简明规程》,用网口宽度为1.5米的阿氏拖网(Agassis trawl)进行拖曳,拖速为1.00 nmi-1,拖网时间为10分钟,采集底栖生物定性样品。

④游泳动物调查:用底层拖网和变水层拖网,每站拖网时间为1小时,拖网速度1kn。

采集后进行分类、计数、称重和群体组成分析。

2 海洋生态环境评价方法2.1优势度(Y)及计算优势种的概念有两个方面,即一方面占有广泛的生态环境,可以利用较高的资源,有着广泛的适应性,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空间出现频率(f i)较高,另一方面,表现为个体数量(n i)庞大,密度n i/N较高。

设:f i为第i个种在各样方中出现频率;n i为群落中第i个种在空间中的个体数量;N为群落中所有种的个体数总和。

底栖有孔虫分子多样性及其环境特征研究初探

底栖有孔虫分子多样性及其环境特征研究初探

底栖有孔虫分子多样性及其环境特征研究初探为探索不同海区类型沉积物中底栖有孔虫的分子多样性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本研究从潮间带、海湾、陆架浅海一直到深海大洋区,共采集了81个站位或季节的共计243个样品。

提取环境样品的总DNA,利用有孔虫特异性引物(s14F3-s17)扩增其18S rRNA基因3’端的一个高变区(大约300 bp),使用Illumina HiSeq 2500测序平台进行双端250 bp测序。

此外,为探索不同DNA提取和染色方法对有孔虫分子鉴定研究的影响,本论文进行了有孔虫单种实验方法学研究。

具体工作包括如下:1.DNA提取和染色方法对有孔虫分子鉴定研究的影响研究以野外采集的钙质瓷质壳类底栖有孔虫五玦虫属Quinqueloculina spp.(Foraminifera,Miliolida)为研究材料,研究经虎红染色后虫体的DNA质量,以此评估虎红染色对有孔虫分子实验的影响。

通过方法学的摸索可知,经1 g/L虎红染色36 hrs的大部分瓷质壳类底栖有孔虫样本可以成功提取到DNA,并且可以用于下游的PCR等分子实验。

2.青岛湾潮间带底栖有孔虫分子多样性月变动及与环境关系研究14个月采集的样品经测序共得到605种底栖有孔虫。

沉积物中底栖有孔虫物种数在冬季和夏季较多,秋季次之,春季最少。

而分子多样性的季节变化整体上呈现夏季高,秋冬季节次之,春季少的规律。

Rotaliida相对丰度在秋冬季节较高,春季其次,夏季较少,Miliolida相对丰度随季节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

优势属为:Ammonia(卷转虫属),Textularia(串珠虫属),Epistominella(小上口虫属),Operculina(盖形虫属),Bulimina(小泡虫属)。

Epistominella及Operculina相对丰度与水温和泥温均呈显著正相关。

底栖有孔虫的群落多样性在春季和夏季与水温和泥温正相关,与盐度负相关;在秋季与水温、泥温和盐度均呈负相关;而在冬季与水温和泥温呈负相关,与盐度呈正相关。

黄东海多毛类动物种类组成与优势种分析

黄东海多毛类动物种类组成与优势种分析

黄东海多毛类动物种类组成与优势种分析陈桂芳;隋吉星;李新正【摘要】[Objective]Verifying the composition condition of Polychaeta in the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Methods]Two samples were collected in every station using 0.1 m2 Gray-O’Hara.The specimens were identified accurately andY=(ni/N)fi was used to get the domi-nant species,whose spatial distribution was analyzed.[Results]In total 32 families and 90 spe-cies of Polychaeta are identified.The dominant species are Notomastus latericeus Sars,1857 and Ninoe palmata Moore,1903,and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 does not show obvious regularity.[Conclusion]The species abundance of Polychaeta is rich in the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 and the dominant species are changing over time,while the classification needs more attention.%【目的】探明黄东海区域多毛类Polychaeta物种组成状况。

【方法】用0.1 m2 Gray-O’Hara箱式采泥器重复采样2次,对获得的多毛类样品进行准确的分类鉴定,采用优势度计算公式:Y=(ni/N )fi 统计得出优势种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状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海底栖多毛类多样性初步研究
多毛类是海洋大型底栖动物中常见且数量占优势的类群,种类丰富,是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毛类丰富的多样性和复杂的形态特征导致多毛类的分类体系一直处于变化中,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使我们对多毛类的多样性和系统发育有了新认识。

本研究基于前人支序分类成果,整理了中国近海底栖多毛类目与科的分类检索。

同时,整理了中国近海底栖多毛类物种名录,初步探讨了中国海多毛类分类多样性和区系特征。

以线粒体基因COI和16S rDNA基因片段为分子标记,结合形态特征,分析了黄、渤海不倒翁虫常见种类的系统发生关系。

主要结果如下:(1)中国近海底栖多毛类目与科水平的分类根据前人支序分类等研究成果,综合《中国动物志》等资料,整理了我国近海底栖多毛类目与科的分类检索。

根据Rouse和Fauchald(1997)的分类系统和最新的WoRMS体系,中国近海底栖多毛类可分为螠目(Echiuroinea)、头节虫目(Scolecida)、海稚虫目(Spionida)、蛰龙介目(Terebellida)、缨鳃虫目(Sabellida)、叶须虫目(Phyllodocida)和矶沙蚕目(Eunicida)。

基于头部、躯干部等附属物形态特征,整理建立了中国近海底栖多毛类上述目至科的分类检索表,考证了该分类方法,总结了近年来我国近海多毛类的研究和分子生物学对多毛纲系统演化的贡献。

(2)中国近海底栖多毛类分类多样性系统整理了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未包含三沙海域)底栖多毛类的物种名录,并计算了分类多样性指数和相似性系数。

结果表明,平均分类差异指数(△~+)东海最高,达93.230,渤海最低,为90.560,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Λ~+)渤海最高,达277.830,东海最低,仅210.450;科级和
种级的相似性系数表明,在科级水平,四个海域间的相似性均较高,种级水平上,渤海和黄海的相似性最高,达0.486,渤海和南海的相似性最低,仅0.128,表明四个海域的底栖多毛类有明显的区系分类差异。

(3)黄、渤海不倒翁虫分子系统发育依据形态鉴定的采自黄、渤海常见不倒翁虫种类-刘氏不倒翁虫(Sternaspis liui)和中华不倒翁虫(S.chinensis),在以线粒体COI和16S rDNA为分子标记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高度聚类,可能是同一种的不同形态,后期还需要更深入研究来确定它们是否为同一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