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海的区域海洋学
海洋学基础知识

2)按海流的温度分类:
暖流(Warm Current):流动水团的温度比它所流经海区的 水温高称暖流。一般从低纬向高纬流动的海流为暖流。
冷流(Cold Current):流动水团的温度比它所流经海区的 水温低称冷流。一般从高纬向低纬流动的海流为冷流。
中性流(Neutral Current):流动水团的温度比它所经过 海区的水温相差不大称中性流,一般东西向的流。
2020/5/5
太平洋:东西宽约19000km,南北最长约16000 km,面
积约1.8亿平方千米,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50%,超过 了世界陆地面积的总和。平均深度为3957m,马里亚纳 海沟的最深处可达11034 m。
大西洋:面积为9336.3万平方千米,约占海洋总面积
的25.4%。平均深度为3627 m,最大深度为9219 m。
印度洋:总面积7491.7万平方千米,约为海洋总面积
的1/5。平均深度为3897 m,最深为7729 m。
北冰洋:大致以北极圈为中心,面积仅为1500万平方
千米,不到太平洋的十分之一。是世界大洋中最小的 平均深度为1097 m,最深为5499 m。
2020/5/5
海 : (Sea) 大洋靠近大陆边缘部分,海的面积只占海洋总面积的11%,
2020/5/5
(1) 风海流(Wind Current)
风海流(Wind Current) :包括风生流和漂流 ,是在海面风作用下形成的海水水平方向的 流动。通常将大范围盛行风所引起的流向、 流速常年都比较稳定的风海流称为定海流, 亦称为漂流或吹流。而将某一短期天气过程 或阵风形成的海流称为风生流。其流速和流 向随风向、风速而变化。
336 风海流的流向随着深度的增加,___________.
中国海洋

约3.4%以上
盐度季节变化特点:
盐度年平均值由北向南逐渐升高 夏季偏低,冬季偏高 近岸区表层盐度季节变化最大
三、海洋资源及其开发
(一)海洋空间资源与海洋运输 宽阔的浅海和滩涂为沿海地带提供了面积较大的、宝贵的 土地资源,是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盐化工业的重要基地。
拥有长达约5 000 km的基岩海岸,岸线曲折、岬湾相间, 深入陆地港湾众多,有160多个大于10 km2的海湾,可选为 大中型港址。
台湾岛及东海区
东海: 位于24˚N~34˚N, 120˚E~130˚ E之间, 是由中国大陆、 台湾 岛以及朝鲜半岛、日本 九州岛、琉球群岛等围 绕的边缘海。
海域东北至西南长约1 300 km,东西宽约 740 km。总面积 77×104 km2。绝大部分处 于陆架区,由海岸向东南缓倾斜。岸线曲 折, 港湾众多,岛屿星罗棋布,分布了中国一半以上 的岛屿。
(二)海洋水文
东海沿岸有长江、钱塘江、闽江等河川径流汇入,陆坡有强劲的黑 潮过境,加上台湾海峡、对马海峡及冲绳海槽地形及海洋上空大气变 化的影响,使东海沿岸和陆架水体的环流表现出复杂性和多变性。 主要有黑潮、台湾暖流及对马暖流、浙闽沿岸海流。
冬、夏季在长江口至杭州湾外东海海域均有一个低盐区,即淡水舌, 分布于长江口外杭州湾东北的开阔区域。
(七)海洋环境污染与防治
海岸工程建设和管理不当, 近海渔业资源过度捕捞,陆源污 染物排 放、船舶油污、海底石 油开采渗漏严重等原因,造成海 洋生态退化、环境污染等现象。 中国的海洋环境保护措施 保护海洋生物资源 防治海上污染 加强陆源污染的控制
(一)渤海
渤海,位于37˚07'N~41˚00'N, 117˚35'E~121˚10'E之间,深入 中国内陆,北西南三面为辽东 半岛、山东半岛等陆地所环绕。 大陆岸线2 500 km,海域面积 7.8×104 km2。渤海平均水深 为18 m,是一个近封闭的浅海
完整版)海洋科学导论总结

完整版)海洋科学导论总结海洋学是一门研究海洋中各种现象和过程,以及它们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综合性科学。
海洋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上70.8%的海水。
海洋是环境的产物,能量和物质通过海面、海底和沿岸带的边界传递,也可以通过辐射和地球及天体对海水的引力传递。
海水是混合溶液,包括水、盐分、气体、悬浮有机物和悬浮无机物。
海洋的形态具有广漠而有垠、深又浅、连通又阻隔等固有特性。
海洋学的研究对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密切。
海洋是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也是运输和贸易的中介。
海洋对气候环境有影响,包括环流向高纬输送热量和对气温起调节作用。
海洋与气体之间也有相互作用。
海洋灾害包括风暴潮、赤潮、海冰、海水倒灌、海岸侵蚀和海底地震等。
此外,排污与海洋自净能力之间也存在关系。
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海洋中的矿产资源包括石油、锰结核、金刚石、重晶石、金和锡等。
海洋中的化学资源包括大量的无机盐,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
海洋中的生物资源也非常丰富。
海洋生物种类繁多,大约有26万种,其中海洋动物约16万种,海洋植物约10万种。
为了发展近岸养殖业,我国利用近海15米以内的滩涂,可供养殖2000万亩,自1989年以来已经养殖了634万亩。
其中对虾养殖的产量居世界首位。
海洋捕捞对海洋生态环境有着适度和过度的影响。
海洋药物的提取已经达到了分子水平,同时也在进行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的研究。
海洋动力资源包括潮汐、波能、海流和温差。
潮能发电的潜力达到了10亿千瓦,我国已经建有乳山和江夏的潮能发电站。
波能的压力达到了30-50吨/m2,但由于空间分散、时间间断和破坏力大等原因,波能的开发还面临一些挑战。
挪威的XXX的MOW电站在1985年开始运行,但在1988年被冲毁。
苏格兰的Dounreng电站也在安装过程中被摧毁。
海流的能量最低,而温差则难度较大。
海洋资源的利用还包括军事、航运、港口工程和油气开发。
军事利用主要包括作战、布雷和潜艇等方面。
海洋航运的运输量很大,而且航道不需要维护。
第十章 我国的海洋国土习题

二、海洋环境的保护
由于对海洋资源的 掠夺式 开发和过度利用、某些海洋工程建设和 管理不当、陆源污染物排放、船舶及海上机械溢油、人工废弃物倾 倒等原因,使得我国部分海域海水遵受污染、生态系统退化 、自 然资源枯竭、赤潮与海岸侵蚀等灾害频发,直接制约着海洋经济的 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海洋环境的保护刻不容缓、任重道远。
11.2012年4月11日,菲律宾海军士兵持 枪登上黄岩岛海域作业的中国渔船,引发 了南海对峙事件,黄岩岛位于( D ) A.渤海 B.黄海 C.东海 D.南海 12.钓鱼岛位于中国东海,自古以来就是 中国固有领土.读图分析钓鱼岛的经纬度 最接近( C )
28°N
B
26°N
A.北纬26°、 东经120° B.南纬26°、 西经123° C.北纬26°、 东经123° 123°E 126°E D.北纬24°、 西经123°
2.我国有些岛屿成群分布,成为群岛,如
庙岛群岛 和
舟山 群岛。其中, 舟山群岛 是我国最大的群岛,附近的 舟山渔场 是我国最大的渔场。有些岛屿与大陆(或岛屿) 之间形成海峡,如 台湾 海峡和 琼州 海峡,它们的宽度
较小、水流较急、深度也较大,多为交通要道。
第二节
一、海洋资源及开发
海洋利用与保护
我国辽阔的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如海洋生物资源、海 水化学资源、海洋能资源、海底油气资源、航运资源、空间资源 和景观资源等。人们利用它们发展 捕捞 与 养殖 业、制取海盐、 制药、采掘油气、修建港口和航道、填海造陆、发展旅游等。随 着陆地自然资源日益匮乏,人地矛盾日益尖锐,海洋资源成为我 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 后备资源 。
(1)写出数码表示 的海峡和岛屿的名称:① 琼州 海峡 ② 西沙 群岛. (2)海南岛的河流流向是 从岛中心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 , 由此可知其地势特征是 中高周低 。
第十章 我国的海洋国土(共73张PPT)

洪磊强调,中国政府捍卫国家主权的决心和意志坚定不移,我们绝不会 容许菲方以任何形式侵占仁爱礁,不会容许菲方破坏《南海各方行为宣 言》。中方对菲方可能在南海采取进一步挑衅行动保持高度关注和警惕, 菲方必须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
矿产资源丰富
大陆架:石油、天然气 滨海地区:砂、金属矿 海底:锰结核
我国海域已探明海洋矿物资源有65种, 储量约为1.6亿吨;不仅有重金属、稀有金属 ,而且有放射性元素和贵金属,在海底还有钻 结壳、锰结核和热液矿床
我们中国人看日本,总喜欢叫日本为“小日本”, 主要是因为日本面积小,但大家忽略了一个,日本仅 仅是陆地面积小,其海洋国土面积远远大于中国,中 国的海洋国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公里,但其中一半 以上跟邻国有争议,也就是实际控制面积远远小于这 个数字,但日本的海洋国土面积有780万平方公里, 而且争议比较小,与邻国争议部分不到日本总海洋国 土的1/5,因为日本有几个“吃海洋国土”的岛屿, 包括最东端的南鸟岛、小笠原群岛、八重山列岛等等。
2.海岸线漫长(1.8万多千米) 北起辽宁省的鸭绿江口,南到广西北仑河口 3.众多的岛屿
①大于500平方米的岛屿6500多个,绝大多数分布在东海和南海。 ②台湾岛和海南岛分别是我国第一和第二大岛屿
③.南海诸岛 (三沙市) 西沙群岛 中沙群岛 南沙群岛
中国海洋国土面积还不及日本 中国40多岛礁遭非法登占
二、海洋资源及开发
在当今全球粮食、资 源、能源供应紧张与人口 迅速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 的情况下,开发利用海洋 中丰富的资源,已是历史 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近海区域海洋学:第三章 海区气候

第三节 影响中国近海气候的主要天气系统
热带气旋:登陆频率的时间变化 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风暴平均每年 登陆我国的有7.8个,菲律宾5.4个,日 本4.3个
季节变化:1-4月无,7-9月最多,峰值 在8月
年际变化:1952、1961、1967、1971、 1974年最多15个;1998年最少3个
1822山竹:910hPa,65m/s
第三节 影响中国近海气候的主要天气系统
热带气旋:源地的空间分布
源地:3 °-37°N; 10 °-20°N最多 菲律宾群岛以东和琉球近海 马里亚纳群岛附近 马绍尔群岛附近 南海中北部(土台风)
热带气旋
第三节 影响中国近海气候的主要天气系统
安比 温比亚
第三节 影响中国近海气候的主要天气系统 热带气旋:发生频率的时间变化
低值-粤东近岸: 400 MJ·m-2·月-1
南海中南部:700-750 MJ·m-2·月-1 高值-菲律宾西侧: >750 MJ·m-2·月-1
第二节 中国近海气候形成的主要因子
太阳辐射:夏季
南北差异小,斑块状 渤海:600-650 MJ·m-2·月-1 黄海:530-550 MJ·m-2·月-1 东海、南海北部:650-680 MJ·m-2·月-1 南海中南部:560-600 MJ·m-2·月-1
气候要素 气温 气压 ✓风(大风天数) 云 ✓降水(暴雨日数) 海雾 能见度
水文要素 温 盐 密 ✓浪(最大波高,最大
周期,灾害性海浪) ✓潮(风暴潮) 流
第三节 影响中国近海气候的主要天气系统
热带气旋:影响
中心最大风速平面分布 渤海 25-30m/s 黄海 25-40m/s 东海 40-85m/s 南海北部 50-70m/s 北部湾 35-45m/s 吕宋海峡 80m/s 南海中部 55-70m/s 南海南部 40-65m/s 最大在菲律宾以西和台湾以 西90-100m/s
中国近岸海区沿岸流和海岸流对沉积物的搬运

2010年2月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V ol.30,No.1第30卷第1期 M ARINE GEOLOGY&QUA TERNA RY GEOLOGY F eb.,2010D OI:10.3724/SP.J.1140.2010.01001中国近岸海区沿岸流和海岸流对沉积物的搬运薛春汀1,2,张勇1,2(1国土资源部海洋油气资源和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青岛266071;2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青岛266071)摘要:中国近岸海区存在两种海流:沿岸流和海岸流。
前者是波浪产生的,主要搬运破波带以内的沉积物。
后者是中国边缘海环流系统的一部分,位于破波带外,主要搬运粉砂和黏土细粒沉积物。
在一些中文文献中两者都称作“沿岸流”。
这容易形成概念上的混乱和分析问题上的错误。
为了避免混淆,属于边缘海环流系统一部分的“沿岸流”应该称作海岸流,对于具体的“沿岸流”如“渤莱沿岸流”可以直接称呼为渤莱海流。
两种海流的方向可以相同、相反或者呈一定角度。
山东北部海岸沉积物的空间分布明显地受波浪、近岸环流系统(沿岸流、裂流)及海岸流控制。
关键词:环流;沿岸流;海岸流;沉积物搬运;中国近岸海区中图分类号:P73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6-1492(2010)01-0001-07 当陆源沉积物进入海区后除了入海径流对于沉积物的运移仍然起作用外,受到波浪、潮流、风海流、海洋环流的作用,使其分布的范围远远地超越河口地区。
我国的物理海洋学家将陆架上沿着海岸流动的浅海海流称作“沿岸流”;海洋地质工作者也经常应用“沿岸流”这一术语解释沉积物的长距离搬运。
而研究海滩、障壁坝、海岸侵蚀和海岸工程的工作者则使用另一种概念的”沿岸流”。
本文将讨论这两种不同含义的“沿岸流”对沉积物的搬运。
1 沿岸流和海岸流的含义在近岸带,除了直接由波浪产生往复运动外,还有浪生流系统———沿岸流(Long shore cur rent)和裂流组成的近岸环流系统。
海洋管理学 第八章 海洋区划管理

第八章:海洋区划管理第八章海洋区划管理Marine Management海洋管理学21.海洋区划是实现海洋经济的区域合理布局,确定不同海洋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的基础和依据,是发展海洋区域经济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2.海洋区划为指导调整海洋产业结构和地区布局,解决海区内各种开发利用活动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提供了科学方法。
科学掌握海洋区划的基本内涵、类型和海洋区划的程序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3一、海洋区划概念1.概念:海洋区划是对一国管辖的全部海域或其他特定海域,根据开发利用的目的,按照海域不同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所形成的海域差异而划分的海洋区域。
(160)42.基础:海洋区划的客观基础是在不同类型海域内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以及在同一类型的海域内又具有其一定的相似性。
差异性是进行海洋区划的前提。
具体分析:地理上的:我国的海区北起辽宁的鸭绿江口,南至广西的北仑河口海岸线长达千米南北跨度为个纬度的北仑河口,海岸线长达18000千米,南北跨度为38个纬度,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三个气候带,东西为25个经度,还有大小不同的岛屿具有独特的区域海洋学特征。
有大小不同的岛屿,具有独特的区域海洋学特征。
法律上的:邻近海域陆架宽阔,既有内水和领海,又有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彼此法律地位不同,海洋开发和管理都有特殊的制度。
经济上的:沿海的社会经济条件差别很大。
海洋区划就是在综合研究不同海域的自然要素结论:海洋区划,就是在综合研究不同海域的自然要素、经济要素、社会要素和科学技术要素的基础上,依据各种海洋5开发利用的区域特点和要求,按照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做出的海域分区,形成的一些相对独立的经济地理单元。
二、海洋区划类型二海洋区划类型1. 海洋自然区划1海洋自然区划海洋自然区划,是根据海洋区域所处的自然地理位置,中,不同,把海域划分为不同的海区。
中国近海,依传统划分为四个海区,即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中国近海的区域海洋学12.1自然环境概况12.1.1地理位置、区划和岸线中国近海,依传统分为四个海区,即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一、渤海渤海是中国内海。
是深入中国大陆的近封闭型的一个浅海。
它通过东面的渤海海峡与黄海相沟通;其北、西、南三面均被陆地所包围,即分别邻接辽宁、河北、山东三省和天津市。
渤海海峡北起辽东半岛南端的老铁山角(老铁山头),南至山东半岛北端的蓬莱角(登州头),宽度约106km。
二、黄海黄海是全部位于大陆架上的一个半封闭的浅海。
因古黄河在江苏北部入海时,携运大量泥沙而来,使水色呈黄褐色,从而得名。
三、东海东海位于中国岸线中部的东方,是西太平洋的一个边缘海。
东海西有广阔的大陆架,东有深海槽,故兼有浅海和深海的特征。
四、南海南海位于中国大陆南方,纵跨热带与亚热带,而以热带海洋性气候为主要特征。
也是中国海疆国界伸展最南之处。
12.1.2海底地形、沉积与构造—、渤海在四个海区中,渤海深度最浅,小于30m的海域近7.2×l04km2,因而海底地势最为平坦,地形也较单调。
若再细分,可分5部分:渤海海峡、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中央海盆。
二、黄海海底地势比东海和南海平坦,但地貌形态却比渤海复杂。
最突出的特征有黄海槽、潮流脊和水下阶地。
三、东海东海兼有浅海和深海的特征而不同于渤海和黄梅,但仍以浅海特征比较显著。
浅海特征中,尤以大陆架宽广最为突出。
四、南海南海居于深海。
大陆架、大陆坡和深海盆地等形态相当齐全。
海底地形的基本特点是由岸边向海盆中心的阶梯状下降,但突出特征是,南、北坡度缓而东、西坡度陡。
12.1.3径流特征流入中国近海各海区的径流量,彼此相差很悬殊。
即使同一海区,在不同季节,差别也很大。
12.1.4气候概况中国近海北起温带,中经副热带,南至热带,气候差异很显著。
尤其温带海域,四季交替非常明显;即使副热带海域,也有相应的季节变化。
一、渤海和黄海冬季,在大陆高压和阿留申低压活动影响下,渤、黄海区多偏北大风,平均风速为6—7m/s。
南黄海海面开阔,平均风速增至8—9m/s。
伴随强偏北大风,常有冷空气或寒潮南下,风力可达24.5m/s以上,在渤海及北黄海沿岸,气温可剧降10—15℃,间或降大雪,是冬季的主要灾害性天气。
寒潮有时能引发风暴潮。
春季开始季风交替,偏南风增多,至6—8月,盛行偏南风,平均风速为4—6m/s。
但遇有出海气旋或台风北上时、风力也可增至10级24.5—28.4m/s以上,又常伴有暴雨,或者引发风暴潮,是夏季的主要灾害性天气。
渤、黄海的大风带,位于辽东湾、渤海海峡至山东半岛成山角一带以及开阔海域的南黄海中部和南部。
渤海中、西部的大风(阵风>8级)日数平均每年80天左右,渤海海峡达110天,黄海中、南部也可达110天左右。
气温在1月份达最低,渤海平均为-4—O℃,黄海由北至南为-2—8℃,南北温差可达10℃。
最高气温渤海出现于7月,平均为25℃,黄海出现于8月,为24—27℃。
平均年降水量,渤海为500—600mm 左右,北黄海为600—750 mm左右,南黄海可接近1000mm。
雨季在6—8月,降水量可占全年的一半,甚至多达70%。
渤海和黄海还以多雾著称,渤海在4—7月,黄海在冬、春、夏子季,沿岸均多雾,尤以7月为最多。
二、东海东海纵跨温带和副热带,冬季也受亚洲大陆高压影响,以偏北大风为主,平均风速可达9-10m/s。
南部海区以东北风为主,特别是台湾海峡,风向较稳定,风速也较大。
冬季寒潮南下之时,在冷锋过境之后,常出现6—8级偏北风,并伴有明显降温。
冬春季形成于台湾以东、以北海面的温带气旋,对东海影响也很大,常突然出现偏北大风,对航行和捕捞作业造成危害。
夏季以偏南风为主,常出现气旋跟台风。
东海的大风带于浙江沿岸、舟山群岛以及台湾海峡。
夏季全海区气温大致为26—29℃,南北差别不大,冬季则较大。
东海的年降水量,东西两侧有明显的差别,东多西少,并随季节有明显变动。
东海的雾期在春、夏两季,以4—5月最多。
三、南海南海位于热带,又属典型的季风气候区。
每年9月前后,东北季风到达台湾海峡,11月至翌年4月,全海区均由东北季风所控制。
4月份于马六甲海峡开始出现西南季风,至6月可遍及全海区,而7—8月为最盛期。
南海的大部分海域,东北季风以11月份为最大,多为4—5级,有时也达6-7级,大风区在南海北部、巴士海峡及南沙群岛以西海域。
相对而言,西南季风风力一般较小,多在4级以下。
然而在海南省西部沿岸莺歌海,全年中却以春风较大,4月份的月平均风速为5.5m/s;最小在12月,仅3.4m/s。
年平均大风日数,南海比渤、黄、东海都少,越南近海50天,西沙群岛附近40天左右,南沙附近40天以下。
唯粤东沿岸靠近台湾海峡的区域,大风口数较多些,有的可达100天。
台风是南海的主要灾害性天气系统,每年乎均有10个左右的台风和强热带风暴活动于南海海域。
南海海域气温终年很高,7月份高达28℃,即使在隆冬1月份,南海南部仍达26℃,北部通常不低于15℃。
南海年降水量为1000—2000mm,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海区北部有干季和雨季之分。
海区南部其实并无真正的“干季”,因为那里全年各月的降水量均超过蒸发量。
南沙群岛的年降水量可达2200mm,年降水日数多达170天。
南海海雾较少,主要出现在北部湾和广东沿岸海域。
12.2海洋水文状况12.2.1海面热平衡状况中国近海海面的热量收入的主要分量,是射达海面的太阳总辐射和海—气间感热的向下输送,但以前者为主,在渤海和北黄海,均占热收入的80%以上,在秋季几达100%。
夏季在黑潮主干区,通过海—气感热交换形式向海洋传输热量,但充其量不过1%,而春、秋、冬三季,几乎全部来自太阳辐射。
南海亦然,因为那里终年炎热,海气温差几乎为0。
海洋失热的主要过程是蒸发耗热和海面有效回辐射。
相比之下,蒸发耗热在秋、冬称为失热的主要途径,海面有效回辐射则为春、夏季的主要失热分量。
就全年而言,中国近海海面热通量代数和为负值,这就意味着总效应是海洋失热。
然而,中国近海各海区年平均海面水温并末逐年下降,究其原因在于,海区三维全热量平衡中,还有重要的一个分量-热平流-在起作用,这就是强劲的黑潮暖流不断地向中国海实施平流热输送。
每年黑潮输入东海的水量,约为长江年平均径流量的1000倍,其流入和流出东海的水温差,冬季可达3-10℃,通过干流而输入东海的热量之大,显然不能低估。
通过巴士海峡和巴林塘海峡,输入南海的热量亦相当可观。
正是这巨额的热平流,大体上抵销了海面的失热,才使得各海区年平均水温大体不变。
12.2.2水温场、盐度场、密度场一、海表层水温分布南海表层水温高而且分布较均匀;尤其是广阔的中、南部海域,水温都在24—26℃上下,水平梯度很小。
北部近岸海域水温稍低,粤东沿岸因有来自台湾海峡的低温沿岸流,致使该海域的月平均表层水温可下降到15℃左右。
然而这一带海域表层的年平均水温(22.6℃),仍然比渤、黄、东海高得多。
当然,与南海南部相比,则属于相对低温区。
东海表层水温冬季分布的明显特点,是西北低而东南高,致使等温线基本上都呈西南-东北走向。
黄海水温分布的突出特征.是暖水舌从南黄海经北黄海直指渤海海峡,其影响范围涉及黄海大部分海域。
当然,随着纬度的升高和逐渐远离暖水舌根部,水温也越来越低,即从14℃降到2℃。
冬季渤海在四个海区中温度最低,尤以辽东湾最甚;即使渤海中部至海峡附近相对较高,也不过1—2℃。
由于渤海水浅,对气温的响应较快,故1月水温比2月还低,三大海湾顶部的水温均低于0℃,往往在1-2月出现短期冰盖。
渤海沿岸海洋站,也曾有关于过冷却水温的测报。
夏季各海区表层水温的分布,比冬季均匀得多。
渤海和黄海的大部分海域,均为24—26℃。
浅水区或岸边水温较高,连云港和塘沽海洋站曾测报31℃和33℃。
然而,在某些特定海域,如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顶端,却出现明显的低温区;朝鲜西岸低温区更显著,大同江口附近甚至可低达20℃。
东海和南海比渤海、黄海更均匀,绝大部分海域为28—29℃。
南海南部及黑潮进入东海之处曾有高达30℃的报道,泰国湾表层水温在4月份达最高,为31℃。
南海某些海洋站也报道过更高的水温。
与渤海、黄海类似,东海和南海也在某些沿岸海域,如舟山及浙江沿岸、海南岛东部、粤东及越南沿岸等,出现小范围的低温区,这多是夏季季风等因素所致上升流的影响,潮汐混合也对近岸低温区的形成起了不小的作用。
二、水温的铅直向分布冬半年在偏北向季风的吹掠之下,感热交换和强烈的蒸发,使海洋的失热更加剧,涡动和对流混合的增强,可使这一过程影响到更大的深度。
渤、黄海的全部以及东海的大部分浅水海域,混合可直达海底,在深水区也可达100m乃至更深,致使这一上混合层内水温的铅直向分布极为均匀。
这种状态维持时间的长短,因海区而异,一般是由北向南递减。
渤海可持续半年多(10-翌年4月),黄海缩短至5个月(12-翌年4月),东海北部4个月(1—4月),到东海南部,则只有3个月。
三、盐度分布渤海的盐度,在四个海区中最低,年平均仅30.0,海区东部至渤海海峡略高,平均可达31.0,而近岸区域则只有26.0上下。
盐度分布的变化,与沿岸水系的消长关系密切。
黄海表层盐度的分布,既与沿岸流系的盛衰有关,也受黄海暖流及其余脉的强弱进退所左右。
东海表层盐度分布的明显特征是,西北部的低盐与东部至南部的高盐形成强烈对比,它们之间往往出现梯度相当大的盐度锋;至于锋区的位置和强度的大小,则取决于长江冲淡水的多寡以及黑潮高盐水的强弱。
南海表层盐度的分布,近岸和外海的区域差异很明显。
近岸海域大多受低盐沿岸水的影响,盐度较低,季节变化较大。
外海深水区表层盐度的分布,则为季风环流所左右。
盐度在铅直方向的分布,浅水海域和深海各有特点。
浅水海域盐度的铅直向分布,类似于水温,也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即冬季同性成层,夏季在上、下均匀层之间由跃层。
深水海域盐度的铅直向分布,层次较多也较复杂。
四、密度的分布由于受水温和盐度的综合作用,中国近海表层的密度,冬季明显大于夏季。
冬季又以渤海中部、北黄海中部、南黄海东部至东海中、北部海域最高,密度超量可大于25.0。
东海南部及南海北部因水温较高,密度超量降到24.0上下;南海中、南部水温更高,则进一步降到22.0左右。
相对于各海区中部的高密水,沿岸水则密度较低。
密度的铅直向分布,与海水层结是相应的,一般是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五、水温和盐度随时间的变化渤海、黄海和东海的绝大部分部位于温带,四季交替明显,表层水温和盐度随时间的变化,以年周期为主。
当然,在不同的湾区也各有差异,在其他层次,变化的情况则更复杂。
中国近海表层盐度的年变化,区域差异较大,可大致分为三种类型:河口浅海型,外海型及混合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