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小收入差距之我见

合集下载

《缩小差距》读后感

《缩小差距》读后感

《缩小差距》读后感《缩小差距》读后感一、引言《缩小差距》是一本由撰写的社会学著作,通过深入分析现代社会的差距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和改革措施。

读完本书,我深受启发和思考,以下是我对本书的一些观点和感受。

二、差距的成因本书首先详细阐述了差距产生的原因,包括经济差异、社会政治制度以及教育和资源的分配不平等等。

通过对这些成因的分析,作者清晰地呈现了社会差距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引发了我对差距问题的深入思考。

三、现实差距的影响在接下来的章节中,作者重点探讨了差距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作者提出了差距对于人的生活和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例如,经济差距导致贫富分化加剧,社会不公平现象日益突出。

教育差距导致机会不均等,限制了一部分人才的发展等。

四、缩小差距的措施和途径为了解决社会差距问题,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和途径。

其中包括但不限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弱势群体的生活保障水平。

加强教育公平,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和均等化程度。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减少贫富差距等。

这些措施既有宏观政策层面的改革建议,也有个体行动上的建议,可操作性较强。

五、个人思考与启示在阅读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差距问题不仅仅是社会问题,更是一个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

作为一个个体,我也有责任和义务去推动差距的缩小。

我应该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我也应该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他们带来温暖和帮助。

六、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其中包括相关统计数据、研究报告和案例分析等,以供参考和深入了解。

七、法律名词及注释1·税收重点调整政策:指根据国家政策和经济形势变化,调整个人和企业税收的优惠政策,以实现税收公平和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

2·教育公平:指每个人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不论个人出身、经济条件和地理位置。

3·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指对收入分配制度进行调整和改革,努力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和合理。

缩小我国行业间收入差距的思考

缩小我国行业间收入差距的思考

20 0 2年 基 尼 系数 为 0 。数 据 来 源 :t :/a e a ucr/ i 16hm . 4 ht /bi . i . n ve 8 . p kb d o w/ t
k hmoc m.o .n j . fo g vc x
・ 9・ 7
社 会保 障 和社 会福 利 业 ”、 公 共管 理和 社 会组 织 ” “
缩小我国行业 问收入差距】 国的 社 会 主 义 市场 经 济 体 制 开 始 于上 世 纪九 十 摘 我
年 代初 。 十 多年 来 , 国 的居 民收入 差距 在 市场 机 制 的作 用 二 我 下 不 断扩 大 。 具体 到 行 业 问 的情 况 来看 . 入 状 况 呈现 两 个主 收 要 特征 : 一是 各行 业职 工 平 均 工 资 均呈 增 长 态势 , 是 行 业 间 二 工 资 收入 差 距 逐 渐 扩 大 。 国行 业 间收 入 差 距 的扩 大 , 我 既有 客 观 方 面的 原 因 , 人 力 资 源 禀赋 差异 、 业 间 固有 的 差 别 等 , 如 行
发 展 , 利 于我 国和谐 社会 的建 设 。 不 在 我 国 , 民收 入差距 主 要体现 为城 乡之 间 、 居 地 区之 间和行 业之 间 的差距 。 乡间收 入差 距 , 要表 城 主 现 为我 国城 市和 农村 之 间居 民收入 的差距 ;地 区 间 收 入 差距 , 与 我 国东 、 、 则 中 西三 个 区 域 间居 民收入 差 距有 关 ; 而行业 问 收入差 距 , 主要指 我 国不 同行业 间居 民收入 存在 差距 。本 文将 研究 重点放 在行 业 间 的收入 差距 方 面,通 过 当前 我 国行业 间 收入差 距 的 现 状 , 点 分析产 生 这一差 距 的原 因 。 重 另 外 ,根 据 2 0 0 2年修 订 的 《 民经济 行 业 分 国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意义与手段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意义与手段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意义:1.促进社会公平:收入差距的缩小可以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让更
多的人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实现社会公平。

2.增强社会稳定性:过大的收入差距可能导致社会矛盾和不稳定。

通过缩小收入差距,可以缓解社会矛盾,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3.提高经济效率:一个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可以促进消费和内
需的增长,从而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促进社会和谐:共同富裕有助于减少贫困和社会排斥,促进社会
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共处。

为了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可以采取以下手段:
1.税收政策:通过调整税收政策,对高收入人群征收更高的税率,
对低收入人群提供税收减免,以实现收入的再分配。

2.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医疗
保险、失业保险等,为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3.教育和培训:加大对教育和培训的投入,提高人们的受教育水平
和技能,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4.就业政策:制定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特别是
对低收入群体提供就业支持。

5.打击腐败和财富不正当积累:加强反腐败斗争,打击财富的不正
当积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6.区域发展平衡: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配置,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
发展,缩小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

需要注意的是,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采取逐步推进的方式。

同时,政府、社会和个人都需要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实现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目标。

缩小收入差距的措施

缩小收入差距的措施

缩小收入差距的措施
{"title":"缩小收入差距的对策:实现共同富裕","content":"收
入差距是当今社会的一个严重问题,但我们有许多途径来缩小这一差距。

"}
要缩小收入差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高教育水平,增加培训机会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开发。

通过改善教育
系统,尤其是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制度,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增加高
校招生计划,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支持等,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整体就业
市场竞争力,缩小因技能差异而产生的收入差距。

2.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基本生活
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无论是失业保障、医保,还是养老保险等。

通过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
建设,可以将收入差距缩小到最低程度,同时实现共同富裕。

3.税收改革,加强对富人的制约
税收机制改革是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通过加大对富人纳税的力度,以及通过税收调节财富的流动,防止财富过于集中。

采取类似于
所得税制度和遗产税等税收措施,可以进一步压缩收入差距。

4.加强社会中的公平正义
通过加强社会的公平正义,实现优胜劣汰的全面竞争,打破垄断和壁垒,提高社会的公平地位,不仅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更有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综上所述,要缩小收入差距,既需要政府的支持和管理,又要推进相关的政策,注重公平和正义,加强教育发展,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共同富裕的理念带领我们前进。

缩小差距一书读后感

缩小差距一书读后感

缩小差距一书读后感《缩小差距》是一本关于社会不公平和贫富差距的书籍,作者通过深入的研究和案例分析,揭示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并提出了一些缩小这些差距的方法。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社会的不公平现象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如何缩小这些差距有了更多的思考。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大量的数据和案例,清晰地展现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他指出,贫富差距不仅存在于经济领域,也存在于教育、医疗、就业等各个方面。

在教育领域,富人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资源,而贫困家庭的孩子往往只能接受基础教育。

在医疗领域,富人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医疗资源,而贫困家庭往往只能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

在就业领域,富人能够通过人脉和资源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而贫困家庭的孩子往往只能从事低收入的工作。

这些不公平现象使得社会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给整个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但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揭示问题的阶段,他还提出了一些缩小差距的方法。

在教育领域,他建议政府增加对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在医疗领域,他建议建立更加公平的医疗保障体系,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

在就业领域,他建议政府加大对就业机会的监管力度,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

这些方法都是很实际的,如果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相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

读完这本书,我对社会的不公平现象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意识到,贫富差距不仅是一个个体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的问题。

只有当整个社会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才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缩小这些差距。

同时,我也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关注这些不公平现象,去为缩小这些差距做出自己的贡献。

或许我不能改变整个社会,但我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去影响身边的人,去传播正能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对社会的不公平现象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如何缩小这些差距有了更多的思考。

我相信,只要每个人都能够意识到这个问题,采取积极的行动,相信社会的贫富差距一定会越来越小。

对缩小我国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的思考

对缩小我国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的思考

368《商场现代化》2007年11月(中旬刊)总第521期收入差距是收入分配的结果。

无论收人差距过小、过大。

都会引起人们的议论。

改革开放以前和初期,我国收入差距很小。

究其原因,—是个人收入来源单一。

城镇职工主要来源于工资收入,农民则来源于务农收入;二是分配制度上存在平均主义、“大锅饭”倾向,抹杀了劳动差别。

所以,在改革开放初期,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在农村就是对农民自己创造的小生产者的分配方式予以认可,在城市就是改革工资制度。

在分配政策上就是倡导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收入差距已呈现扩大的趋势,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基尼系数在改革开放前为0.16,2003年已经为0.458,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2004年我国基尼系数超过0.465,到了2005年逼近0.47,2006年仍持续增长。

它敲响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安定的警钟。

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从1997年~2005年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收入之间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同时扩大,而且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

如果把农民用于生产的费用和城镇居民享受的一些福利也考虑进来并将其货币化,那么差距就更大。

2005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2936元,相差达3.2倍多。

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06)》显示,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近三年一直保持在3.2倍左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再扩大的过程。

近年来,在国家采取多种惠农措施的情况下,城乡收入比例也还维持在3.21∶1,如果把城市居民收入中一些非货币因素,如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种社会福利考虑在内,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可能更高。

从2006年开始,国家用30年~50年,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未来中国如何缩小收入差距-读“图解经济学”有感

未来中国如何缩小收入差距-读“图解经济学”有感

未来中国如何缩小收入差距-读“图解经济学”有感读《图解经济学》有感---未来中国应如何缩小个人收入差距最近读了南海出版社出版的《图解经济学》。

该书以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为框架,加入大量中国案例,结合全新的图解手法,使得该书通俗易懂。

该书内容很多。

我仅就第六章“了解生产要素市场”的第5节“劳动市场的均衡-如何理解人们的工资差异”来谈点看法。

我想粗浅分析一下:未来中国应如何缩小个人收入差距?书中说到,在现实生活中,各行各业的工资收入会表现出极大差异。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种现象也是市场调配劳动力供求的结果。

收入的差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1.工作本身的吸引力使工资出现补偿性差异换句话说,使人心情愉快的工作,即使工资不高,人们也愿意干,比如公园的管理人员;有的工作即使工资较高但由于其性质—沉闷、危险或高强度,比如排险工人,人们也不愿意干;2.人们先后天的智力、体力、教养、教育、经验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企业的广大员工才能获得更多的工资收入。

2.提高工资水平,提升国民收入。

最近一年来,沿海沿边制造行业的诸多企业招聘不到足够的员工,有经验的劳动力缺乏。

主要原因是:与内陆城市相比,其工资水平不再象以前一样具有吸引力,因此很多农民工选择了在离家近的区域就业,而不在南上广州深圳等地打工。

因此,沿海沿边的企业需要提高其员工的工资,才能维持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员。

这仅仅是一个例子。

事实上,当前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率较高。

不光是制造行业,其他行业和单位的员工也需要提高工资收入,从而提高整体的国民收入。

国家应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水平,来提高低收入群众的收入。

3.政府的责任-改变分配状况,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保改革进程。

第二次分配指的是政府在社会保障、教育和医疗方面的支出。

经过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发展,在目前税收制度的作用下,中国政府积累了一定的财富。

然而,和中国急剧增加的财政收入相比(连续多年的两位数增长之后,财政收入今年将达到8万亿,仅次于美国政府的收入),中国在民生方面的开支上升得很慢。

关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思考

关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思考

关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思考【关键词】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思考1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1.1 收入差距不断拉大通常情况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主要是用人均居民收入差异和基尼系数来对城乡居民收入分配进行描述。

从一九七八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人均gdp由1978年的381元人民币上升到2007年的18268元人民币,与此同时,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3元上升到13786元,增加了13442.7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增长到2007年的4140元,增长了4006.4元。

从城乡收入比发生的变化来看,城乡居民的收入比由1978年的2.57上升到了2007年的3.33。

从收入的增加量来看,城市居民的收入增加量是农村居民收入增加量的3.35倍。

综上便可以看出,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差距正在逐步拉大并且速度越来越快,这就直接决定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

1.2 基尼系数不断提高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它出现的目的和意义便是呈现出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且基尼系数的值只能介于0~1之间。

按照国际惯例,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的便是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同时,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0.4~0.6为“差距偏大”,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

接下来便用一组数据来证明我国的基尼系数一步步跨过警戒线的过程:我国城乡整体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不断攀升,从1980年为0.33上升到1999年为0.397,到2000年该系数已经超过了0.4,达到0.417,截至2007年,该指标已经达到了0.454,已经超过了国际上公认的警戒线。

基尼系数一步步朝着警戒线逼近甚至超越,就昭示着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正在一步步拉开并呈现出更加恶劣的态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在商 品市场 上还 是 生产 要 素市 场 上 , 由于 买卖 双 方
过程中企业向居 民户购买劳动力时涉及到企业与劳
实力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等原因, 都造成了这种不平等
交换 。
动者之间 的利 益分 配 关 系 , 业 与 劳动 者 之间 竞 争 的 企
收稿 日期 :0 6—0 —0 20 9 8

距认识 的局 限性 ( 两种分配理 论 的简单 回顾 一) 过去我们 对 收入差距认 识 的局 限性 是源 于 分配理 论 的。迄今为 止 分 配 理论 主要 有 两 种 : 马克 思 的按 即
劳分配理论 和西方 经济学 由萨 伊提 出后 又 由马歇 尔补 充的按生产 要素分 配理论 。两 者 的分歧 就在 于生产 过 程 中产生 的价 值 增 值 部 分 到底 是 谁创 造 的 , 该 分配 应 给谁 。马克思 把 价 值 增值 部 分 定义 为 剩余 价 值 , 为 认 剩余 价值是 工人在 生产过 程中 创造 的被 资本 家无 偿 占 有 的那 部分价 值 。其 观点是 剩余 价 值是 雇佣 劳动 者创 造 的 , 分 配 给他 们 。而 西 方经 济学 的按 生产 要 素 应该 分配理 论 , 价值增 值部 分定 义 为利润 , 为利 润来 自 把 认 于企 业家 的劳 动 、 新 、 担 风 险和行 业 垄断 , 创 承 不应 该 分配 给雇佣劳 动者 。 ( ) 二 当前 的分配 方式及其 局 限性 以这两种理 论为 基 础 , 当前 我 国存 在 的分 配 方 式 有三 种 : 劳分 配 、 生产 要 素分 配 和其他 分 配 方式 。 按 按 关于这三 种分 配 方式 的定 义 这 里不 再赘 述 , 是这 三 但 种分配方 式都 是 针对 如何 分 配企 业 的生 产 成 果 的 , 强 调在生产 过程 中企业 与劳动 者之间 的利 益分配关 系。 而实 质上 马克 思 的这 一 观点 是 以“ 品 交换 是 以 商 商品 的价 值量 为 基础 ” 即进 行 等价 交换 为 前 提 的 , , 如 果没有这 一前 提 , 仅 强 调 劳 动者 应该 获 得剩 余 价 值 仅
的产品, 谁就付 出高额的代价。也就是说个人获得的
经济 回报并 不等于他所 提供 的商 品 的实际 价值 。尽管 在完 全竞争 市场 上 , 期 均衡 的结 果 是 厂商 既 没 有超 长 额利 润也没 有亏损 , 即价格 和价值 相 等 , 但是 并不 是所 有产 品面 临的市 场都 是 完全 竞 争市 场 , 同一 截 面上 在 各种产 品所 面临 的市场结 构是不 同的 。 ( ) 二 不完 善的市场经济 体制将这 种利益分 化加剧
作者简介 : 葛杰( 9 6 17 一
)女 , , 辽宁辽 阳人 , 师, 讲 统计师 , 主要研究方 向为经济理论。
维普资讯
第2卷 l
第 6期
Ju ao YunnFnn e& E oo c Un e i or l f n a iac n cnmi s irt v sy
V 1 1No6 o. . . 2
缩小收入差距之我见
葛 杰
( 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经济学部 , 江苏 泰州 2 50 ) 230
关键词 : 品交换 ; 商 价值; 收入分配; 信息I 不对称 摘 要 : 阶段 我国社会贫 富差距仍然偏大 , 现 目前缓解收入差距的很 多措施主要是从二次分配入手 的, 但 是 单纯依靠二次分配其作用是有限的。加深对 交换过程 中产 生的收入 差距 的认识, 建立并完善竞争有序 的市 场体 系, 必将 有利于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分配问题 的解 决, 必将 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 和和谐社会 的构
重要 过程 。
二 、 完 善 的市 场 经 济 体 制 将 收 入 分 配 的 差 距 不
拉 大
( ) 一 市场经济 体制下交换具 有利益分 化的作用 按照 市场经济规 则 , 格是 由供 求关 系决 定 的 , 价 如 果商 品供 不应求 则 价格 高 于价 值 , 如果 供 大 于求则 价 格低 于价 值 。即交 换过 程 中有 的商 品价 格 高于 价 值 , 有 的商 品 价格 低 于 价值 。对 于 同一商 品, 时 价格 高 有 于价值 , 有时 价 格低 于 价值 。规 则 的实 质是 谁 能提 供 稀缺 的产 品 , 可以获得 高额 的 回报 , 谁就 谁去 购买稀 缺
建。
中图分类号 : 14 7 F 2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2—4 5 {0 6 0 —0 6 —0 17 7 52 0 )6 0 2 2


分 配理 论 的局 限 性 决定 了对现 实 社会 收 入 差
结果最 终形成 了劳 动者 的工 资 , 分配 的结 果 是 劳动 者 获得个 人收入 。后一过程 即消 费者 向生产 者 购买产 品 的过程 与之方 向相 反 , 质上 是生 产 者 和消 费 者之 间 实 经济利 益分配 的过程 , 产 者 和 消费 者进 行 竞争 的结 生 果形成商 品 的价 格 , 分配 的结 果是 企 业获 得 商 品销 售 收入 。我们过 去的分配理论 只强 调前 一过 程 即劳动 者 获得工 资这一过程 。而商 品交换 过 程是 社会 分 配 的又
仍然不够全面 , 因为社会生产中还包含着另一交换过
程 , 产者 向 消费 者 销售 产 品 的交 换 过程 。经 济 运 即生 行包括两个 基 本 的交 换 过 程 : 业 向居 民户购 买 生产 企 要素 的过 程和居 民户 向企业 购买 产 品两个 过程 。在前
一 一
在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利益分化被进 , 步扩大了, 这种不等价交换对个体的影响就更大了。 在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下, 在交换过程中, 无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