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_中国古代史周年纪念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九年级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教学设计】【教案设计】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1)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2)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3)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4)推行县制5)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阅读材料回答以上信息反映哪一历史事件?最能反映该历史事件性质的内容是什么?请谈谈对创新的认识。
重难点突破读图题(图片见学案或课件)识图并概况作答,适当留时间讨论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革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训练学生概况总结能力史料实证从材料二中摘抄一句反映商鞅变法所起积极作习读文言文,理解、分析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训练学生概况总结能力用的原话。
纵观材料二,作者对商鞅变法持有怎样的态度?(3)根据材料三所述,商鞅变法留给后世改革的启示是什么?史料实证材料四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社会大变革,中华文化开始勃兴,古圣先贤纷纷著书立说,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诸子各陈其说,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4)战国时期哪一家学说最受当时统治者重视?为什么?阅读材料,基础知识回顾作答法家课后小结教后反思学生自学为主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学生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提升其阅读素养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在实际测评中关注个体学生间的差异,有针对性地提升成绩中国古代史(3)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教学设计】秦制以铜虎符发兵,虎符剖半,右半由皇帝掌握,左半在领兵者手中,左右合符,才能调动军队。
这是保证兵权在皇帝手中的重要制度。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
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
——选自《秦汉史》材料二秦汉在我国语言文字学发展史上有特殊的地位,这一时期汉字字体由小篆演变为隶书,确定了汉宇的基本形态。
隶书把小篆的长方形变为扁方形,把均称弯曲的线条变为方折平直的笔画,彻底消灭汉字中的象形面貌,基本确定了此后汉字的方块形状、笔画特点和字体结构,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选自《中国文化通史》材料三化妆盒——汉朝妇女的化妆铜烤炉——出土时,炉内仍留有用器,可见当时的妇女对化妆多若干骨头,可见汉朝的肉食还流行么重视。
历史复习课教学反思(共5篇)

历史复习课教学反思(共5篇)第一篇:历史复习课教学反思历史复习课教学反思第一、教会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抓住学习重点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在开始讲世界史时,首先指导学生看教科书前的目录,然后教师概述世界史的分期、每个社会阶段的特征、基本内容等。
在讲世界近代史时,要让学生明确必须抓住三条基本线索,即:资本主义发生、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战争,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确定重点。
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四方面去确定教材中的重点:第一,能够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观点的内容;第二,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属于“中国之最”、“世界之最”的内容;第四,教科书上有插图,课后有练习题的内容。
学生掌握了上述原则,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
第二、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
在历史教学中,我常采用以下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效果良好。
第一,分散记忆法。
让学生把知识点分开学习,当时看一遍,一周后再复习一遍,一个月后再重复一次,记得就会比较牢固。
第二,趣味记忆法。
如讲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统治时期,要求学生记住当时的派别:大资产阶级、雅各宾派、热月党人、督政府、拿破仑,要求学生记成“大鸡鸭,热都拿。
”第三,引导学生记忆纲要。
如美国独立战争经过的六件大事。
第二篇:初三历史复习课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李丽讲好历史复习课,难。
首先,内容多而杂。
不论是复习一章还是一册书都需要历史教师在众多的史实中找出一条主线来统领所授知识,理清线索,便于学生记忆。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全册复习说课稿(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全册复习说课稿(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全册复习,主要涵盖了我国从远古时代到战国时期的历史内容。
教材以时间为线索,编排了15个单元,包括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等。
每个单元都包含了多个课题,通过课题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掌握历史知识。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语言简洁,既能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
在教材的编写中,注重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他们对历史的认识还比较片面,缺乏系统性和深度。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复习,构建起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提高历史素养。
同时,七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有所提高,他们喜欢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学习历史,渴望通过历史学习,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全册的知识点,提高历史知识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提高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教材中的知识点,如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
2.教学难点: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影响的深入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等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历史。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历史文献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历史故事或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历史课堂。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初中中国古代历史复习教案

初中中国古代历史复习教案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2. 过程与方法: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分析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古代历史的辉煌,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如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教学难点: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脉络的把握,以及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的理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古代历史的时间轴,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复习打下基础。
二、自主复习1. 请学生翻阅课本,自主复习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思考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复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清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关系。
2. 针对学生掌握不足的历史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和分析。
四、课堂练习1.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检测自己对课堂复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2. 教师批改课后练习题,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
二、课堂讲解1. 针对上节课学生练习题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
2. 针对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深入讲解和分析。
三、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2.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掌握。
2. 教师批改课后练习题,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今后的教学做好准备。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评价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掌握程度。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全册复习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全册复习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全册复习,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史的内容,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末期。
教材以时间为线索,展现了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全册内容丰富,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历史知识。
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我国历史有一个宏观的认识,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经过小学阶段的历史学习,对历史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要求更高,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教材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教材中的关键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基本知识。
2.教学难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对历史问题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手段,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习效果。
4.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找出规律,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课程基本知识。
3.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音乐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短视频,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复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按照教材的顺序,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逐一回顾。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全册复习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全册复习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全册复习,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等方面的内容。
本册书的编写注重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通过复习使学生对已学过的历史知识进行梳理和巩固,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新颖,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学过历史(下)全册的内容,对历史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一些历史事件、人物、时间等记忆不够准确,需要通过复习加以巩固。
此外,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历史(下)全册的知识点,提高历史素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历史(下)全册的知识点。
2.难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复习,查找资料,解决问题。
2.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比较法: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全册。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应的课件。
3.资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
4.的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下)全册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3.操练(10分钟)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他们的掌握情况。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在操练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巩固,确保他们掌握知识点。
初中历史_中国古代史周年纪念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国古代史周年纪念复习教学设计一、知识要点1、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2155周年)七上p82-842、208年赤壁之战(1810周年)七上p103-1043、383年淝水之战(1635周年)七上p110-1114、618年唐朝建立隋朝灭亡。
(1400周年)七下p7开元盛世(713-741)(1305周年)七下p12-155、1368年明朝建立。
(650周年)七下p886、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585周年)七下p93-957、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465周年)七下p978、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335周年)七下p104二、复习目标1、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2、知道赤壁之战;3、知道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4、知道明朝的建立;5、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6、了解清朝在台湾的建制,认识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教学过程【自主温故一】知识要点:4、七下p7;七下p12-151、618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贵族进入建立唐朝,李渊就是唐高祖。
2、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3、开元盛世[713-741年](1)原因:①重用人才(任用熟悉吏治富于精神的姚崇等人为宰相)②整顿吏治(尤其重视,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③提倡节俭(唐玄宗命人烧毁一批珠玉锦绣,表示不再用奢侈物品的决心)(2)表现:唐玄宗统治,政治,经济,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1)北宋时,从越南引进优良水稻品种。
(2)1973年【45周年】,首次育成出籼型杂交水稻,被誉为“ ”【自主温故二】知识要点: 2. 七上p103-104;3七上p110-1112、扩展:丝绸之路开通[一带一路时政热点]陆上丝绸之路路线:→河西走廊→→西亚→欧洲(大秦即古罗马帝国)海上丝绸之路:以后,西汉商人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影响:(1)促进了东西方的的交流;(2)对于今天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以及西部大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仍有重大的作用。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史周年纪念复习课》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中考专题复习《中国古代史周年纪念复习课》教学设计【知识要点】1、公元前138 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2155 周年)七上p82-842、208 年赤壁之战(1810 周年)七上p103-1043、383 年淝水之战(1635 周年)七上p110-1114、618 年唐朝建立隋朝灭亡。
(1400 周年)七下p7开元盛世(713-741)(1305 周年)七下p12-155、1368 年明朝建立。
(650 周年)七下p886、1405-1433 年郑和下西洋(585 周年)七下p93-957、1553 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465 周年)七下p978、1683 年清朝统一台湾(335 周年)七下p104【复习目标】1、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2、知道赤壁之战;3、知道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4、知道明朝的建立;5、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6、了解清朝在台湾的建制,认识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设计思路】1.结合学案,引领学生对与相关的史实进行纵横归纳与梳理,从而让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成为体系。
2.围绕课标,联系时政热点,设计练习题,进行试题创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阅读、分析、归纳、概括等能力)及解题方法与技巧。
3.引导学生阅读史料,通过资料解决问题,注重学生审题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导入】师:这段美轮美奂的乐舞,就是源于唐朝的《千手观音》,唐朝那段辉煌的历史就是这节课的复习重点之一。
【明确中考复习方向:】师:1、常规要点:第一位、第一次、转折性、标志性的事件等;2、周年纪念的历史事件(逢五、逢十);3、时政热点能够切入的历史知识点;临沂市中考考试,从周年纪念的事件切入的试题,比例越来越高,是中考复习的重中之重。
【明确目标】师:本节课我们复习四个主题(一)、历史盛世:唐朝建立隋朝灭亡。
(1400 周年)、开元盛世(713-741)(130 周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周年纪念复习课》教学设计
【知识要点】
1、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2155周年)七上p82-84
2、208年赤壁之战(1810周年)七上p103-104
3、383年淝水之战(1635周年)七上p110-111
4、618年唐朝建立隋朝灭亡。
(1400周年)七下p7
开元盛世(713-741)(1305周年)七下p12-15
5、1368年明朝建立。
(650周年)七下p88
6、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585周年)七下p93-95
7、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465周年)七下p97
8、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335周年)七下p104
【复习目标】
1、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知道赤壁之战;
3、知道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4、知道明朝的建立;
5、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6、了解清朝在台湾的建制,认识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设计思路】
1.结合学案,引领学生对与相关的史实进行纵横归纳与梳理,从而让学生所
掌握的知识成为体系。
2.围绕课标,联系时政热点,设计练习题,进行试题创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阅读、分析、归纳、概括等能力)
及解题方法与技巧。
3.引导学生阅读史料,通过资料解决问题,注重学生审题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导入】
师:这段美轮美奂的乐舞,就是源于唐朝的《千手观音》,唐朝那段辉煌的历史就是这节课的复习重点之一。
【明确中考复习方向:】
师:
1、常规要点:第一位、第一次、转折性、标志性的事件等;
2、周年纪念的历史事件(逢五、逢十);
3、时政热点能够切入的历史知识点;
临沂市中考考试,从周年纪念的事件切入的试题,比例越来越高,是中考复习的重中之重。
【明确目标】
师:本节课我们复习四个主题
(一)、历史盛世:唐朝建立隋朝灭亡。
(1400周年)、开元盛世(713-741)(130周年)。
(二)、以少胜多的战役:208年赤壁之战(1810周年)、383年淝水之战(1635周年)。
(三)、对外交往: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2155周年)、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585周年)
(四)、台湾问题: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335周年)
总体设想:对所涉及到的考点分四部分进行梳理。
每梳理完一部分后,紧接着
进行灵巧的巩固、拓展、提升。
考点(一):历史盛世:唐朝建立隋朝灭亡。
(1400周年)、开元盛世(713-741)(130周年)。
师:开元盛世是我国封建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盛世,看看我们能从中借鉴到什么呢/
现在请大家拿出学案,快速对照课本,梳理知识。
待会咱们找同学展示空格答案。
(生空格,梳理知识)
师:同学们复习中遇到那些问题呢?
师:下面我们来实战演练,体验中考。
1个选择题。
1个材料题。
考点(二):以少胜多的战役:208年赤壁之战(1810周年)、383年淝水之战(1635周年)。
师:梳理完知识,我们做题检验一下咱们的复习效果。
(选择题)
考点(三):对外交往: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2155周年)、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585周年)
师:同学们请看视频
师:请回答:
材料一、二、视频,你体会到了张骞哪些精神?(生思考回答)师:体现了张骞报效祖国、不畏艰难险阻、不屈不挠、勇于开拓的精神。
考点(四):(四)、台湾问题: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335周年)
师:请大家拿出学案,快速对照课本,梳理知识。
师:请看大屏幕的四个材料及问题(生思考回答)
师:两则材料反映了祖国统一遇到了哪些问题?依据材料2指出,遇到极端情况,大陆可采取什么措施?
师:材料3这个事实能说明什么问题?
师:(1)据材料4回答香港问题能够谈成的原因有哪些?
(2)综合上述四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今天我们解决海峡两岸问题的认识。
【体验中考】
师:请同学们做2017年26题
师:重点是判断好答案的出处
【结束】
结束语:同学们,历史上的中国曾经长时间的辉煌,但在近代也经历了一段被动挨打的黑暗。
以史为鉴,只要我们拥有开放的胸怀,继承发扬张骞、郑和不怕困难、开拓进取的精神,中华崛起就指日可待!让我们共同祝愿我们的祖国早日实现复兴、重铸辉煌!
学情研究:
九年级是一个产生剧烈变化的时期,更是一个危险的时期,也是一个爬坡的时期,是一个分水岭。
第一类:学习有一定的基础和很浓厚的兴趣.学生成绩稳定
第二类:基础差,但热情高,方法不当
第三类:学习有一定的基础,但因各种原因成绩(如懒、上课纪律差易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不想上学的思想作怪等)就是提不上来。
第四类:基础差,没有太大的兴趣,但尽量跟住老师.这些孩子的家长当然也在督促。
第五类:跟不上正常的进度.
另外,大部分学生有学习目标,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积极性高,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能力,但学习自主性不太强,基础较薄弱,通过七、八年级的精心培养,学生们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语言文明,思想健康,积极、认真、扎实。
但有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没信心,在自动放弃学习。
今后措施:
1、在教学中必须立足基础知识,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要让学生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加强规范语言训练,提高答题得分率。
2、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相应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态度,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引领学生进入阅读世界、注重文献史料的积累借鉴,引导学生系统、牢固地掌握各课的知识考点,并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也从中得到了感性和理性的知识,对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评测结果及分析
平均得86分,说明这节课学生初步掌握了中考的做题方法。
教材内容:
根据这节课的八个复习要点,我把他分成了四个板块,分别是:
(一)、历史盛世:唐朝建立隋朝灭亡。
(1400周年)、开元盛世(713-741)(130周年)。
(二)、以少胜多的战役:208年赤壁之战(1810周年)、383年淝水之战(1635周年)。
(三)、对外交往: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2155周年)、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585周年)
(四)、台湾问题: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335周年)
自我反思:
这节课我选的内容较多,整个复习过程,自我感觉是仓促的。
我的语言感染力不够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学要进一步提高。
平时要多注意搜集史料,尤其是时政热点。
课标研究:
临沂市中考考试,从周年纪念的事件切入的试题,比例越来越高,是中考复习的重中之重。
但怎样复习周年纪念的事件,扩展到那里?需要和各位同行共同讨论探究,这是设计本节课的主要目的。
根据课程标准,制定这节课如下目标:
1、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知道赤壁之战;
3、知道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4、知道明朝的建立;
5、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6、了解清朝在台湾的建制,认识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