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优质课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50篇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50篇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50篇
教案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 掌握封建制度的基本特点;
3. 理解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关系;
4. 能够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进行比较分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难点:理解封建制度对中国政治演变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
1. 教材《历史》课本;
2. 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古代中国的政治图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讲解:介绍古代中国的封建制度、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关系;
3.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古代政治制度在实际运作中的影响;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古代政治制度的优缺点,并进行比较分析;
5. 练习与检测:布置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政治制度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比较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深化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初中历史微型课优质课教案

初中历史微型课优质课教案

初中历史微型课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宋朝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2. 了解宋朝的文化和科技成就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1. 宋朝的经济发展
2. 宋朝的文化成就
3. 宋朝的科技进步
教学难点:
1. 宋朝文化和科技对后世的影响
2. 宋朝盛世时期的社会矛盾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讲解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介绍宋朝盛世时期的社会繁荣和文化繁荣,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讲授
1. 介绍宋朝的经济发展情况,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繁荣情况。

2. 讲解宋朝的文化成就,包括文学、绘画、雕塑等方面的成就。

3. 介绍宋朝的科技进步,包括农业技术、造纸术、火药等方面的发展。

三、讨论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宋朝经济、文化、科技的影响及其原因,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四、总结
总结宋朝的经济、文化和科技成就,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
析能力。

五、作业
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宋朝盛世时期的文章,阐述其经济、文化和科技成就
及对后世的影响。

六、反馈
下节课开始时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并进行相关的
提问和讨论。

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宋朝的经济、文化和科技成就,培养了其历
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

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初中历史优秀的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初中历史优秀的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初中历史优秀的教案一、引言历史学科作为中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历史意识以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一个优秀的历史教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

本文将介绍几个初中历史优秀的教案,希望能为广大教师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教案1:《秦朝的建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秦朝的建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使学生掌握秦朝的建立过程,了解秦朝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2. 教学内容:1)秦朝的建立过程:介绍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等事迹。

2)秦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讲述秦朝对中国政治制度、文化和经济的影响。

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分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4.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文字等引导学生回忆秦朝的重要事迹。

2)核心教学:讲解秦朝的建立过程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拓展: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完成相关问题的讨论和总结。

4)巩固与评价:布置小组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内容撰写小论文。

5.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情况、小组讨论的结果以及知识掌握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三、教案2:《唐朝的开放与繁荣》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唐朝的开放与繁荣》,使学生了解唐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繁荣景象,培养学生对于历史背景的理解能力和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2. 教学内容:1)唐朝政治的开放:介绍唐朝政治体制、科举制度等。

2)唐朝经济的繁荣:讲述唐朝的农业、商业、手工业等方面的繁荣景象。

3)唐朝文化的繁荣:探讨唐朝的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成就。

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展示、讨论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4.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了解唐朝的繁荣景象。

初中历史优质课教案

初中历史优质课教案

初中历史优质课教案中国历史是华夏大地各个民族组成,中华民族诞育和发展的历史。

中华文明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至于现代社会,绵延五千年不断延续发展,是世界上最古老影响的文明之一。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初中历史优质课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初中历史优质课教案1一、教材分析:1.说教材《明朝君权的加强》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第一课,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本课主要介绍了明朝的建立、明朝时期加强君权的措施及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明朝是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结构和国家形态的转型时期,它创立的制度,背景是元朝留下的未经整合的杂乱体制,以及遥想中的唐宋法度。

明朝初年,就是分封制重新抬头,专制皇权进一步膨胀,统治严酷,视士大夫若奴仆,专制中央集权高度强化。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掌握好这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学习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这一课在明清史占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

3、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难点:八股取士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七年级的学生们好动、好奇,喜欢有趣的历史故事,理性思维还未完全具备;因此,学习和理解一些事物应从直观形象入手,这样才能更易于他们理解和掌握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

初中历史教案优秀10篇

初中历史教案优秀10篇

初中历史教案优秀10篇初中历史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唐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2、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史实,掌握唐太宗的治国方法,了解他对唐朝的贡献,知道他是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皇帝。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初步掌握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唐太宗进行简单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正确评价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所发挥的作用,使学生从学习中感受到唐太宗这一历史人物的人格品质。

2、了解“贞观之治”时期政治的稳定,离不开忠臣良将的辅佐和广大人民的勤劳,当然也离不开唐太宗的个人政治才干。

3、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进步性改良措施,将促进社会的发展;让→←学生体会,今天祖国繁荣发展的盛世景象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实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科举制度教学难点对唐太宗的评价教学方法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从教科书提供的材料中,有针对性地提取有效信息。

采用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唐太宗的统治方式等基本知识。

采用自学讨论,老师归纳的方式,让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本课的主题是唐朝初步繁荣的“贞观之治”。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难点是评价唐太宗。

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唐太宗的治世方针、一系列统治政策和出现的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

通过预习能说出“贞观之治”的含义及内容,能够准确的表达,及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贞观之治”,既突出了重点,从而也了解决难点。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篇二1、知道中国历史朝代名称。

2、识记历史朝代更替顺序。

3、探讨朝代更替原因和规律。

一、知识与能力1、记住朝代名称,重点朝代建立年份、开国者。

2、记住朝代顺序,理解记忆朝代更替歌诀,锻炼学生的速记能力。

3、理解朝代更替的规律及原因,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多媒体展示《中国历史朝代更替一览表》(以下简称“一览表”),培养学生对朝代及更替的整体认知能力。

初中历史优质课微型课教案

初中历史优质课微型课教案

初中历史优质课微型课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2. 掌握唐代的开放政策对于文化交流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
1. 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

2. 唐代对外开放政策。

教学难点:
1. 了解唐代对外开放政策的背景和影响。

2. 掌握唐代繁荣时期的社会现象和文化成就。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唐代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唐代的繁荣和开放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核心内容讲解(15分钟)
1. 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概况。

2. 唐代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和影响。

三、教学活动(15分钟)
1. 学生分组讨论唐代开放政策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2. 学生展示讨论成果并进行交流。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唐代繁荣的原因和其对后世的影响,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和探索。

五、小结(5分钟)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本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六、作业布置(5分钟)
要求学生根据课堂内容,完成一篇关于唐代繁荣与开放的小论文,以加深对该时期历史的了解。

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唐代的繁荣与开放政策,明白了开放对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难点突破: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繁荣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影响,解决了难点问题。

思考: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唐代的繁荣和开放政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教案(7篇)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教案(7篇)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教案(7篇)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教案(精选篇1)【教材分析】本课是从经济方面纵向概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过程及特征,并介绍了晚清时代的状元实业家──张謇及其创办的大生纱厂的兴衰。

内容较为空洞抽象,事件跨度大,跳跃性强。

【学生分析】对于近代的民族工业发展了解很少,但对当代的民族工业发展有一定了解。

通过对近代政治史的学习,已经模糊地认识到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化有一定的联系。

八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分析史料和历史图片的能力。

【设计理念】1.关注学生的知识现状,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从而做到温故而知新。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通过分析大量的史料得出历史结论。

3.注重以历史知识为载体,及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4.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目标】1.应掌握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开端、初步发展、黄金时期、凋敝破产的情况。

2.应培养的史料分析能力:分析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以及发展中的困难是什么?应培养总结历史知识的能力:总结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中呈现的特征。

3.应认识到近代中国的落后是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所导致的,具体说是帝国义和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的结果。

应认识到以张謇为代表的一些实业家具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精神,他们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

能深刻体会到没有独立的国家主权,没有和平稳定的环境,经济就不会发展。

【教学流程】一、导入设计教师活动:出示课件:1.老年人口中所说的洋火、洋灰、洋油、洋钉其实就是什么?为什么要加“洋”字?这表明了什么?2.今天我国的有些民族工业品牌也走向国际市场,你能举个例子吗?这又说明什么?学生活动:探讨、回答。

(1)说明近代中国技术水平十分低下,很多东西都需要进口。

(2)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品出口大大增加,像海尔集团、康佳、TcL等都走向世界市场。

教师活动(引导):民族工业的过去和现在形成强烈反差,这其中的历史很值得我们去探究、回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精选20篇)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精选20篇)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精选20篇〕初中历史优秀教案〔精选20篇〕初中历史优秀教案篇1一、目的导引:1、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

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优美,心理描写细腻,语言流畅自然的特点。

3、理解本文词语使用的准确性,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4、认识农家小友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体会文中所表现的对劳动人民的真挚而深沉的感情。

二、自主预习:1、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妙快乐的。

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

2、作者介绍及题解:3、正音:〔归〕省:xǐng行辈:háng惮:dàn絮叨:xùdāo 怠〔慢〕:dài撺掇:cuānduō凫〔水〕:fú潺潺:chán〔歌〕吹:chūi蕴藻:yùnzǎo〔家〕眷:juàn漂渺:piāomiǎo纠葛:jiūgé4、补充注释。

〔1〕、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

在绍兴,“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时间所演的戏。

〔2〕、神棚:供神名牌位的凉棚,演社戏时,搭在戏台正对面,意思是请这些神看戏。

三、诵读积累,整体感知:〔一〕、范读课文〔或听磁带录音〕:1、画记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

2、用圈点勾画法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理清文章构造。

〔老师可适当提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局部。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看戏前〔1—4段〕——看戏中〔5—30段〕——看戏后〔3l一40段〕四、合作探究,平桥“乐”事: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讨论明确:清明扫墓完毕之后的天数,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当在春末夏初的时令,所以可以看到“春赛”、社戏,吃到罗汉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
么叫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的重要战役以及邓世昌的事迹。

2、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台湾人民反抗日本
殖民统治的英雄事迹等。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师导学质疑,在演示课件的同时,通过启发和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运用史
料分析问题,以此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2、通过引导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
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
的影响有正确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
2、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抗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
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坚决维护国家统一。

【教学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以及中国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例证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钓鱼岛问题的由来”(教师简介)。

“钓鱼岛争端”说明近期中日关系趋于紧张。

回顾近代历史,日本发动或参与的侵华战争就有三次。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日本对华第一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二、讲授新课
(一)甲午中日战争
(多媒体展示)要求学生总体上掌握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经过和结果。

1、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以及战争名称的由来
(多媒体展示)介绍日本的崛起——通过两幅漫画对比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的变化。

改革后的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多媒体展示)日本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

由此引导学生探究出“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教师介绍:1894年,夹在中日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

处心积虑的日本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

1894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中日甲午战争”。

2、甲午中日战争过程中的重要战役
(多媒体展示)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
(多媒体展示)教师简介:1、黄海大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壮烈殉国;2、辽东半岛战役,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3、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多媒体展示)学生阅读教材相应段落,了解黄海大战的经过,使学生深刻感受“此日漫挥天下雨,有公足壮海军威”,学习邓世昌等爱国官兵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多媒体展示)黄海大战以后,清政府一味向敌人妥协,李鸿章为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命令北洋舰队“保船避战”,躲进威海卫军港,不准巡海迎敌。

这样,黄海制海权为日本舰队所控制,此后,中国遭到日军海陆两路的夹击。

日军很快侵占辽东半岛。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旅顺陷落,旅顺大屠杀”相关内容,揭露日军累累罪行。

(多媒体展示)讲述日军荣成湾登陆,海陆夹击威海卫——北洋舰队基地。

结果,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至此,清朝所谓“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画上了句号。

教师过渡设问:战争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呢?
学生查阅教材回答:清政府战败,并和日本签订中国近代史上又一个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多媒体展示)教师小结:甲午中日战争的目的、起止时间、重要战役和结果。

(二)《马关条约》
1、《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双方代表、地点(多媒体展示)
时间:1895年4月双方代表:李鸿章(中)伊藤博文(日)地点:日本马关
2、《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影响(多媒体展示)
教师结合《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学生阅读教材关于“三国干涉还辽”内容,教师分析割地的影响:更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第二、赔款: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教师分析赔款的影响: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大借外债,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第三、设厂: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教师分析设厂的影响: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四、增辟通商口岸: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教师分析增辟通商口岸的影响: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3、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多媒体展示)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这两个不平等条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4、甲午战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多媒体展示)《时局图》直观形象地展示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5、台湾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
(多媒体展示)徐骧领导台湾义军同刘永福的黑旗军在彰化、嘉义等地重创日军,后因奸细出卖,台湾终于全部沦陷。

但是台湾人民在日殖民统治期间,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教师强调: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独”言论是错误的,
我们要坚决维护祖国统一!
三、小结(多媒体展示)
时间:1894——1895
目的:日本为了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甲黄海大战邓世昌

中经过: 辽东半岛战役旅顺大屠杀

战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影响: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性质:日本挑起的侵略战争
自主探究一: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合作探究。

教师归纳总结(多媒体展示)
1、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主要原因)
2、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
3、军备的松弛落后。

自主探究二:甲午中日战争给予我们的教训与启迪是什么?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合作探究。

教师归纳总结(多媒体展示)
教训:落后就要挨打。

启迪: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提高综合国力,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结束寄语: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多媒体展示)
【作业布置】《基础训练》第4课课时作业
【板书设计】(多媒体展示)
(一)甲午中日战争
1、目的: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2、起止时间:1894——1895
3、重要战役:黄海大战、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
4、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二)《马关条约》
1、时间:1895年4月代表:李鸿章(中)伊藤博文(日)地点:日本马关
2、内容:割地赔款设厂增辟通商口岸
3、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教学反思】
全椒县初中历史优秀课堂教学评比教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 4 课甲午中日战争
【授课教师】韦爱红
【学校】全椒县南屏中学
【授课时间】 20XX年3月19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