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召募1.8亿美元 为创业企业提供360度帮助
沈鹏创业获得马化腾、李开复等力挺这公司有何魅力

沈鹏创业获得马化腾、李开复等力挺这公司有何魅力
佚名
【期刊名称】《《中外企业家》》
【年(卷),期】2017(000)022
【摘要】成立一年的水滴公司,到底有什么魅力在A轮就能融到1.6亿?天天喊着创业就是为了做公益的公司为何能获得1.6亿A轮融资?8月30日,前美团10号员工、美团外卖联合创始人沈鹏创立的水滴公司(旗下业务:水滴筹、水滴互助、水滴保)完成了A轮融资,总融资额为1.6亿人民币。
这是水滴公司继2016年5
月宣布5000万元天使轮之后的又一次巨额融资。
此次融资为腾讯、蓝驰创投领投。
【总页数】2页(P69-7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先参与创业,再主导创业--李开复给创业大学生的一封信 [J],
2.施密特力挺李开复 [J],
3.国际知名机床企业哈挺公司西安召开客户沟通会——哈挺首创业界“包机式”服务 [J], 佘永刚
4.山西省21条新政“力挺”个人创业就业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 [J],
5.国有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内部创业的对策研究——诚通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内部创业项目研究 [J], 曹煜晟;张丽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李开复联手郭台铭开创新工场多个岗位开始招聘

李开复联手郭台铭开创新工场多个岗位开始招聘
佚名
【期刊名称】《人事天地》
【年(卷),期】2009(000)027
【摘要】9月7日上午。
刚刚从Google辞去全球副总裁一职的李开复.宣布在清华科技园成立自己的投资公司“创新工场”.该办公地点距离Google中国仅几步之遥。
【总页数】1页(P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71.266
【相关文献】
1.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世界因你不同——创新工场与中国的创新工厂——对话创新工场首席执行官李开复 [J], 丁庆龙
2.东莞市技师学院:2015年校园招聘会206家企业提供4500多个工作岗位 [J], 周辉
3.中国石油全球招聘高层次人才六十多个岗位虚席以待海外精英 [J], 段鸿彦;董宣
4.2016年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专场招聘会提供600多个岗位 [J],
5.精准扶贫就业创业专场招聘会提供750多个岗位 [J], 程远霞;夏小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李开复:改变创新的土壤

李开复:改变创新的土壤李开复创新工场创始人朱以师财新记者[对话背景]创新和创业是李开复最喜欢讨论的话题。
还在担任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和谷歌中国区总裁的时候,他就乐于和大学生讨论创新与成长的话题,书信和演讲曾影响了一代大学生。
2009年,李开复离开谷歌,以48岁高龄创业,成立创新工场。
自己成为创业者的同时,也搭建一个种子平台,帮助更多创业者去实现梦想。
三年来,创新工场接触了约5000个创业项目,最终投资了50余家创业公司。
据创新工场联合创始人王肇辉介绍,已有18个项目获得A轮融资,一个项目获得B轮融资。
李开复身兼创业者和投资人的双重身份,更是互联网产业的观察者和实践者。
三年的创业经历和网上论战的经历将他的心态打磨得更平,连坐的姿势都变得更随意。
他说,“创业,就要放得下面子。
”在李开复看来,创新受阻,问题主要出在教育的理念和体制上。
至于各部门近年来掌握的各类扶持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李开复认为,要让这些基金更好地发挥效力,政府要将资金的分配交给专业投资机构去做。
不过,一向温和的他并不支持激进的变革,他说,台湾地区曾经尝试过全部移植美国的教材,却因为整个教育体系和教师的训练跟不上,变成邯郸学步。
“要慢慢来。
中国很难实现颠覆性的创新,但可以实现跨领域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同样有很大价值。
”[对话摘登]财新记者:如何理解创新?李开复:如果把创新定义为突破式创新,如诺贝尔奖、乔布斯,我们的创新是远远不够的。
这一类创新是基于环境、土壤、氛围的事情。
要改变目前的土壤,还需要更长的耐心,不能希望在5年、10年内就很快出来。
如果将创新理解为贴近、理解和预测用户的需求,通过已有的技术和新技术,用迭代式的方式打造出来,满足用户需求。
这同样也是有价值的创新。
这一类创新包括商业模式的创新、技术在跨领域的使用、多领域的整合等等,未来会越来越多,也能产生很大的价值。
财新记者:创新的土壤,包含哪些东西?李开复:最重要的是教育。
创新需要突破性的思维。
李开复:未来90%岗位将被AI机器人取代

李开复:未来90%岗位将被AI机器人取代
近日,创新工场董事长、创业教父李开复,在中泰证券资本市场年会上发表了公开演讲,作出惊天预言!
5个领域能赚钱,2个行业不要碰!
“未来十年,翻译、简单的新闻报道、保安、销售、客服等领域的人,将约有90%会被人工智能全部或部分取代。
”
移动互联网时代,三巨头(百度、阿里巴巴、腾讯)霸占互联网。
但时代变革,BAT不可能永远占据“山头”,而互联网行业之后的下一个风口又在哪里?
李开复给出了他的答案。
在演讲中,李开复分析了自己对互联网趋势的观察,解读了创新工场的投资逻辑,还提到了他看好的五个领域:人工智能、文化娱乐、在线教育、
B2B、消费升级。
李开复说,以前,所谓的互联网用户红利,纯粹靠炒用户、烧钱、买用户、增加流量。
但是现在这个方法已经行不通了。
当整个互联网市场在爆发式成长的时候,你可以先烧出用户来,再想怎么挣钱。
当互联网的成长在放缓时,要做互联网投资的话,就只能选择一些飞速成长的领域了。
此外,李开复还重申了对P2P和O2O的不看好,这两个领域要尽量避开。
首先是P2P。
近两年,P2P暴起暴跌,赚钱的机会或许有,但同样有很大风险,创新工场也并没有介入这个领域。
很可怕,未来10年,50% 的人将要失业!

很可怕,未来10年,50% 的人将要失业!未来10年,50% 的人将要失业。
这句话是李开复说的。
看奇葩大会,其中李开复的出场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他介绍了人工智能的概念。
他说你们每天都在使用人工智能了,每一次搜素引擎的结果,都是人工智能推算出来的。
它会根据你们的每一次点击,来决定下一次在你面前呈现的画面。
你们每一次的择偶,它会更知道你喜欢谁。
媒婆都要失业了。
这就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力量。
他过去两年所有的投资,都是机器人管理。
因为机器人可以分析,所有的股票走势。
它每天读新闻,读财报,然后来判断今天最该买最该卖的股票是哪一只。
李开复得过癌症,他当时用的药,很多医生都不知道它的存在。
因为医疗进步很快,不是每个医生都能每天去读各种学术期刊论文,来学最新的治疗方式。
所以未来把人工智能做成医疗助手,它是可以更好的帮助医生做判断和诊断。
一辆车96%的时间都是停着的。
如果有一个无所不在的滴滴,当你需要出门时,一辆小车就开来了。
你还有必要买车吗?这就是共享经济的无人驾驶技术。
他认为未来10年,人类50%的工作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比如说交易员,助理,秘书,中介,这些事情,它都会比人做得更好。
以后都失业了谁会取代你的工作呢?就是人工智能。
看完李开复的话,你可能不相信。
我常想起马云说的那句话,面对新的机遇,很多人都经历过四个阶段: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来不及。
我自己是做电商的,我非常清楚大数据的运用,消费者在电商平台上看到的每个页面都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结合的结果,我们叫做千人千面。
何不假设一下,如果你相信了人工智能的趋势,你有什么损失?除了更加积极为自己规划未来以外,你没有任何损失。
但是假如你选择不相信,如果未来真被李开复说中了,你的损失又是什么?你错过了提前为自己准备的机会。
其实,都用不着等到人工机器的时代到来。
我们所有人,在当今这个时代,都面临着随时失业的可能。
哪些职业即将被取代①记者。
特别是一些依靠整理数据、编写财报文章为生的记者们。
李开复谈创业的意义

李开复谈创业的意义导读:从辞别苹果到加盟微软,再到跳槽谷歌,直到独自创业,他的转身堪称华丽,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听从内心的召唤”。
从高校巡讲、授业传道解惑,到创立“我学网”,再到撰写《给中国学生的X封信》系列亲笔信,他渐渐回归“教父”的角色。
面对求知若渴的大学生,他说,“我要帮帮他们”;2009年9月,他毅然辞别谷歌,以天使投资人的身份创立了创新工场,开始了漫漫创业路。
他表示,要用自身的影响力,开创中国风投领域的新模式;尽管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他依旧以普通人自居。
他对媒体透露,面对挫折和误解,他也曾为此伤心。
他是李开复,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12月15日,“全球华人领袖峰会”在北京召开,李开复在峰会上发表演讲,讲述了创新工场的发展历程。
李开复称,创业之路尽管艰辛,但仍要走下去,因为这是实现自我价值方法。
以下是李开复演讲观点摘录。
李开复:真的非常难得来做这样的演讲,真是非常感谢。
说真的,创新工场过去这15个月,其实刚开始是走得比较辛苦的,因为我们走的是一条不同的路。
我一方面没有什么财务的背景,第二方面没有关系,第三没有热情,把一个公司做上市了是很有价值的事情。
但是更有价值的是谁来创新,谁来创业,谁来让这个很辛苦的创业者走上创业的道路,这条路肯定是最辛苦的,更少人走的。
但是适合走这条路的人,应该是一个在创新的公司做过,在业界里有一定的人脉,有一定的辅助和帮助的角色。
确实,这条路很漫长,所以我们抱着坚持(的信念)来做。
我认为,这个非常有意义,而且也非常有价值。
我觉得创新可以大约分成三种,第一种就是唯利是图,用一切的方法赚到最多的钱。
第二种,有商业模式,有学习也有创新,然后用这种更多的是创新的方法来打造一个对用户有价值,但是可能不是一个改变世界的创新。
第三种是改变世界,我们现在定位应该是在第二种。
其实第三种突破式创新在这个阶段很有挑战,但是你的问题可能更多的是教育的模式。
很多人对这个成功有一种非常迫切的渴望,更愿意投入,也愿意去冒险,但是各有利弊。
李开复:创投孵化器的中国引路人

龙源期刊网 李开复:创投孵化器的中国引路人作者:来源:《中国经济信息》2016年第10期在创办创新工场之前,李开复以信息产业的经理人、创业者和电脑科学的研究者而著称。
这个曾在苹果、SGI、微软和Google等多家IT公司担当过要职的职业经理人,在业内享有极高的声誉,这都为他后来转战投资市场,孵化更多的创业项目奠定了根基。
李开复2009年9月从谷歌离职后创办了创新工场,并自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可以说,创新工场开辟了中国风险投资和创业的一个新模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抓住了最好的时机,适时地布局了涉及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在内的新兴领域。
事实上,早自2000年起,李开复陆续发表的七封“给中国学生的信”,也体现了李开复对于当代大学生的热切关心。
作为创业导师,李开复从Google离职创办的创新工场,不仅在形式上对天使投资进行了创新,也借助着李开复的个人魅力帮助者创业者不断成长、成熟。
李开复在创办创新工场方面,得到了包括中经合集团董事长刘宇环(Peter Liu)、联想控股总裁柳传志、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新东方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和Youtube创始人陈士俊等的大力支持,就此开创一个天使投资+创新产品和团队的平台。
创新工场作为一个全方位的创业平台,旨在培育创新人才和新一代高科技企业。
其致力于早期阶段投资,并提供全方位创业培育的投资机构。
创新工场可以通过针对早期创业者需求的资金、商业、技术、市场、人力、法律、培训等提供一揽子服务,帮助早期阶段的创业公司顺利启动和快速成长,所以甫一创立就得到了青年创业者的点赞与认同。
从2009年孵化首个项目豌豆荚以来,创新工场陆续开发的行云、友盟、应用汇、啪啪、布丁、微车、知乎等明星级项目,在估值方面也获得后续投资者的认可。
2015年11月5日,创新工场披露公开转让说明书,正式冲刺新三板。
回顾创新工场过去六年的发展历程,李开复个人的影响力体现得淋漓尽致。
其在微博上无出其右的影响力,为其奠定了导师领袖的地位。
中国第四波创业浪潮—李开复

中国创业的四波浪潮第一波浪潮的主要创业者是社会相对边缘的人;第二波是从体制内“下海”的人;第三波创业者中草根居多;第四波不但拥有技术,而且往往是IT精英。
今天,我学了一个词,叫作“倒爷”,摔倒的“倒”,爷爷奶奶的“爷”。
“倒爷”就是以地方差价赚钱的人,他们从一个城市到另外一个城市,以低价商品买进、高价卖出的人。
从改革开放开始至今,中国的创业浪潮一波接着一波。
“倒爷”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波创业者。
这些“倒爷”可以说是引领了当时的中国创业浪潮。
这话今天听起来,让人觉得振奋。
但是,在当时,他们是社会的一些边缘人。
那个时候,大部分的人都是作公务员或在国企任职,只有找不到工作的,甚至是无处生存的人,才考虑以“倒爷”作为职业。
在这批“倒爷”中,后来只有少数人得到成功,慢慢地成为企业家,比如柳传志、张瑞敏……他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也许放弃了优厚的机会,也许因为找不到更好的机会,在社会边缘挣扎努力,直到今天才得到社会的尊重。
这就是当时中国的创业情况,“倒爷”扮演着开拓者的角色。
十年以后,上世纪九十年代,发生了第二波创业浪潮。
当时的中国,全民“下海”。
据说有十万个在国企或政府机构任职的工作人员,看到了经商者的成功,便放弃了原有的工作,选择“下海”创业。
这些人员的素质和所受的教育程度都比较高,他们创业的企业经营业务范围很广泛。
当时大家的创业想法并不清晰。
最终,他们赢得巨大利益的集中在房地产和外贸领域。
代表人物是潘石屹、史玉柱……这批创业者得到了很大的价值回报,因为他们与第一批的创业者不同,他们拥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和知识层次,并且他们渐渐地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
中国第三批创业者,选择了互联网。
当时,美国验证了互联网在未来有着很大的潜在价值。
但是,到底有多大,谁也不清楚。
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这批中国创业者看到了这个机会,他们认为:美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中国人也能做到。
他们中的佼佼者,快速地积累了巨大财富。
其中,四个公司的市值加起来接近1500亿美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连锁加盟网 qyue
李开复:召募1.8亿美元为创业企业提供360度帮助
19月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前谷歌中国区总裁李开复为他创办的创新工厂召募到资金1.8亿美元。
创新工厂旨在为创业型网络和科技公司提供建议和资金支持。
9月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前谷歌中国区总裁李开复为他创办的创新工厂召募到资金1.8亿美元。
创新工厂旨在为创业型网络和科技公司提供建议和资金支持。
李开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创新工厂的独特在于,孵化+投资的模式不仅可以确保投资质量,而且可以为创业企业提供360度的帮助。
李开复早年就读于哈佛大学,先学法律,再学计算机,毕业后曾在微软和苹果工作,然后加盟谷歌。
2005年离开谷歌,4年后创办了创新工厂。
2005年是中国互联网发展最快也是最混乱的时期。
李开复将目光对准了中国丰富的人力资源,甘当孵化器,提携后来人。
固然成长、求学、工作在西方,但李开复有很深中国文化根基,明白中国的国情,理解西方的孵化器运作模式在中国很难成立。
接受VenturnBeat采访时,李开复说,发现千里马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约谈了100个人,只有一到两个人是符合要求的。
两年的时间里,创新工厂已经成功孵化了34个公司。
9家公司成功从第三方获得风投基金。
创新工场1.8亿美元基金主要来自数金融机构、著名公司以及近10位著名投资人。
包括美国硅谷银行(SVB)、红杉资本、IDG、Foundation Capital、SAP、贝塔斯曼、摩托罗拉,以及俄罗斯著名投资人尤里米尔纳(Yuri Milner)、硅谷各大创业公司的创始人和治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