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合集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一句一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一句一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一句一译烛之武退秦师先秦·左丘明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翻译:晋文公、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辞谢说:“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啊。

”郑公说:“我不能早早用你,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你也有所不利啊!”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

(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

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精选10篇)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精选10篇)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精选10篇)教学方法:篇一朗读法。

课时:2课时烛之武退秦师篇二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选自《左传》).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篇三这篇文章对烛之武的善于辞令,写得极为出色。

他去说服秦伯,虽然目的是求和,但决不露出一点乞怜相。

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头头是道,使人信服。

他在说辞里处处为秦着想,使秦伯不得不心悦诚服,不仅答应退兵,而且助郑防晋。

(1)处处为秦着想。

首先,烛之武开门见山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承认郑国已处于危亡的地步。

但作为郑大夫的烛之武却没有半句为郑国乞求的话,相反,却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来表明为秦着想的立场。

先分析了“越国以鄙远”的难处,接着谈了亡郑实际上是增加了别国(晋)的土地,扩展了别国的势力,而邻国势力的增强就意味着秦国势力的削弱。

接下来又分析了存郑对秦有益无害:“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一利一害,推心置腹,不由秦伯不动心。

(2)充分利用秦晋的矛盾。

正当秦伯在考虑灭郑、存郑对自己的利害关系时,烛之武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进一步为秦君分析:“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翻译、主题思想【部编版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翻译、主题思想【部编版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资料【部编版必修下册】资料:【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主题思想】【原文】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注释】①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著作,旧说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此书依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烛之武,郑国大夫。

②【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秦穆公(?—前621),名任好,秦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

③【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出亡经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

以,因为。

④【贰于楚】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亲附于楚。

⑤【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驻军。

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⑥【氾(fán)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

⑦【佚(yì)之狐】郑国大夫。

⑧【郑伯】指郑文公(?—前628),名捷,郑国国君。

⑨【若】假如。

(完整版)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

(完整版)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

①而:今急而求子。而,根据具体语境应译为“才”。
②是:是寡人之过也。是,指示代词,当作“这”讲;因为本句是个判断句,所以译
为“这是我的过错”。
③于: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于,介词,对于。
(三)一词多义
1.若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如,比得上。
若宗师之文,则惩时人之失又失之者也——顾炎武:《文章繁简》,表转折,“至于”。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 知;以乱易整,不武⑿。吾其还也。”亦去之。
注释 ①晋侯:晋文公。秦伯:秦穆公。 ②无礼于晋:指晋文公为公子时在外逃亡,经过郑国,郑文公没有按礼节接待他。 ③贰:有二心,郑自庄公以后,国势日趋衰落,它介于齐、晋、楚三大国之间,看谁势 力强就依附谁,有时依附一边,又暗中讨好另一边。 ④函陵:郑地,在今河南新郑县北。 ⑤氾(fàn)南:郑地,在今河南中牟县南。 ⑥若:假如。 ⑦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以乱整易。 ⑧陪:增加 ⑨赐:恩惠 ⑽阙:侵损,损害 ⑾说:通“悦”。 ⑿以乱易整,不武: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1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尝,曾经;为,给予。 (14)东封郑:在东边使郑成为它的边境 15.因:依靠 16:敝:损害 17:知:通智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 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混 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撤离了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翻译令狐采学作品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1)围郑,以其无礼于晋(2),且贰于楚(3)也。

晋军函陵(4),秦军氾(fán)南(5)。

佚(yì)之狐(6)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7)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8)曰:“臣之壮也(9),犹(10)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11)。

”公曰:“吾不能早用(12)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13)。

然(14)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15)夜缒(zhuì)(16)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17)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18)。

越国以鄙远(19),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0)?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lǐ)(21)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2),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23),君之所知也。

夫(fú)晋,何厌(24)之有?既东封郑(25),又欲肆其西封(26),若[1]不阙(quē)(27)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huán)。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28)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9);失其所与,不知(zhì)(30);以乱易整,不武(31)。

吾其还也(32)。

”亦去之。

注释:(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

倒装句,于晋无礼。

以,因为,连词。

其,代词,它,指郑国。

于,对于(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且,并且,表递进。

贰,从属二主。

于,对,介词。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名令狐采学创作词作动词,驻军。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翻译)译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译文:九月十三日,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对晋怀有二心。

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

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

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当夜,烛之武用绳子把自己从城墙上坠下去。

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我今天也不会冒昧地以灭郑的事烦劳您了。

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

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

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

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译文及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译文及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译文及赏析《烛之武退秦师》见《左传》。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左氏春秋传》。

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名著,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烛之武退秦师》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先秦:左丘明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翻译)导读:译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译文:九月十三日,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对晋怀有二心。

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

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

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当夜,烛之武用绳子把自己从城墙上坠下去。

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我今天也不会冒昧地以灭郑的事烦劳您了。

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

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

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

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阅读: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 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 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 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 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 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 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 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 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 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 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 ‚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 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 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 ‚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刘勰《文心雕龙》
《烛之武退秦师》
zxxk
文学常识积累


• •
最早的编年 1、《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 体史书为《春 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相传 秋》,最大的编 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 年体史书为《资 而作。 治通鉴》, 2、《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 体历史著作。 3、“春秋三传” :《左氏传》、《公羊 传》、《谷梁传》 4、史学双璧(司马迁《史记》、司马光 《资治通鉴》)
何厌之有: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厌”, 通“餍yàn满足。 阙: 既东封郑:已经在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 侵损, 东边让郑国成为晋 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削减 国的边界。东:向 不阙秦,将焉取之?阙 东。封:疆界, 焉:从 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使……成为疆界。 哪里 肆:延伸, 扩张。 唯:句首语气词,表 示希望。图:考虑。
烛之武 说退秦 师。
烛之武为何三 言两语能退秦师? 其游说妙处何在?
烛之武退秦师
秦晋围郑→秦晋退兵
五论救郑国
越晋难治 亡郑利晋 舍郑利秦 晋人无信 晋人无厌
妙语退秦师
烛之武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 :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1(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2(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
以:相当于“而”。
鄙:把…当作(边邑)。名词的意动用法。
其: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件事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 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 无所害。 薄:削弱
焉:怎么。以:相 当于“而”,连词, 表目的,“来”。 陪:增加。
行李:出使的人,使 者。现指外出的人携 带的随身物品。之: 主谓之间。
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 子的独立性,不译。
辞:推辞
子:古代对 男子的尊称。
无能为也已:不能干 什么了。为:做(什 么)已,同“矣”
犹:
尚且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 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 而: 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 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 才 亦有不利焉!”许之。
然:然而。
一、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 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二、在晋国与楚国的城濮 之战中,郑国出兵协助楚国, 因而结怨于晋。
第二段
于郑伯言
若:假如。使:派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 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之:代词,他的 意见。
师:军队。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 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敌军一定会撤 退。‛郑伯听从了他的建议。
翻译
秦晋围郑图
秦晋围郑示意图
秦晋两国围郑,为什么烛之武 选择退秦师而不是退晋师?
• 以其无礼于晋(晋文公出亡过郑时,郑国没 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 • 且贰于楚(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楚) • 这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为了报复郑国, 与秦国没多大利害关系,秦郑两国并无任何 历史瓜葛、现实恩怨,其矛盾是表面的、暂 时的、可以化解的。况且秦晋两军一南一北 ,难通声气,具备破坏秦晋关系的条件。
由文题引发的思考
为 何 退 秦 师 如 何 退 秦 师 退 秦 师 结 果 如 何
朗 读 课 文: 积累文言知识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 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 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 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 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 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 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 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 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 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 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共:同“供”。 以(之)为;东道主: 乏困:缺少的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现 (东西)。形→名 泛指主人。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 (您)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邦的 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 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郑国 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 处。
是寡人之过也:是,代词,这。 过,过错。也,判断句的标志。
(烛之武)许之 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 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郑文公说: “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 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 武就答应了。
写烛 之武 临危 受命
第2段 临危受命 烛 之 武 隆 重 出 场 一 波 三 折
九月甲午,晋侯、秦
伯围郑,以其无礼
以:因为 贰:从属二主数→动 军队驻军。名作动
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
南。
九月甲午,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 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 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介绍背景——晋秦围郑,介绍起因,开 篇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 《孙子兵法·谋攻》说:“上兵伐谋, 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 就是说,用兵之道,最高明者乃以谋略
取胜;其次以外交取胜;以兵戎相见,攻城 拔池,乃为最下之策。不用通过战争的手段 ,就使别的国家放下武器,停止战争,这是 战争的最高境界。而外交谋略的正确运用则 是达到这一境界的重要方面。这使得本文成 为《左传》中的名篇。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3(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4(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5(唯君图之。)
烛之武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最欣赏他的 哪一点?
烛 之 武
深明大义 临危受命
智勇双全
能言善辩
子犯:狐偃的字。之:指秦军 敝:损害
微:假如没有。夫人:那人。
君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 护送晋君回国)。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
朝济而夕设版焉:济, 渡河。设版,指筑墙。 版,筑土墙用的夹朝济而夕设 版焉,君之所知也。
之:主谓之间。也,表判断。
况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他也 曾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然而,他 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筑城防御, 这是您知道的。
以:而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在东边让 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扩展它西边的疆界, 不侵损秦国的土地,晋国将从哪里取得土地 呢?侵损秦国的土地而使晋国受益,希望您 考虑这件事!”
盟:结盟。 说:通“悦”,高 兴。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 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 戍:守卫。 乃:于是。
秦伯很高兴,就与郑 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 逢孙、杨孙守卫郑国,就 率军回国了。
缒:用绳子 拴着从城墙 上往下吊。
亡:使…灭 亡。 使动 用法。
(烛之武)曰
夜:名词作状语。 在夜里;当夜。
夜 缒而出。见秦伯, 曰:“秦、晋围郑,郑既 知其亡矣。若亡郑而有益 于君,敢以(之)烦执事。
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 对方的敬称
既: 已经
夜晚,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见到 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 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 什么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 您。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因:依靠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 及:达到 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 与:结交, 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 易:交换 亲附 也。”亦去之。 其:代词,自己的
知:同“智” 其:表商量语气,还是。 去:离开。
之:代郑国
武:战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侯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 人的力量,我不会到这个地位。依靠别人的力量却损害他, 是不仁义的;失去自己的同盟者,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 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 也撤离了郑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