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语法)

合集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优质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优质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积累本课重要词语及语法现象:譬如: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词类活用等。

2.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学会用填写关键词法概括文意。

3.通过用加点词语境义填写成语的方法,了解古今汉语的联系,增强对古汉语的领悟力。

学会评点式读书法,尝试读写结合,古为今用。

4.感受烛之武以国事为重,勇于担当的精神。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春秋是礼崩乐坏的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了自己利益,翻云覆雨;秦晋之好,转眼间顿为敌国。

同学们知道,在大兵压境、国家危如累卵的时候,以自己超卓的胆识,只身说退强大敌军的故事吗?知道侵略者和被侵略者转眼之间成为盟友,而盟友之间则差点发生战争的原因吗?那就让我们走进《烛之武退秦师》,感受一下春秋时期那刀光剑影,欣赏那惊心动魄的唇枪舌剑吧。

二、检查预习1.让学生提出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师生共同择要挑出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作为重点学习。

(结果显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大多与教师判断相同,通过筛选,删除了通过查阅注释和词典可以自行解决的问题,譬如,关于“春秋三传”、人物称谓;对于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学生基本也能把握其主要特征,故此,教学时这个环节从略)2.字词积累:大屏幕投示,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学生相互补充。

(1)解释下列词语,说说与现代汉语意义上区别越国以鄙远且贰于也焉用亡郑以陪邻行李之往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2)解释下列加点词,了解其活用类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既东封郑若亡郑而有益于秦因人之力而弊之(3)比较辨析下列虚词意思其:以其无礼于晋君知其难也吾其还也以:以其无礼于晋越国以鄙远焉用亡郑以陪邻焉:焉用亡郑以陪邻将焉取之朝济而夕设版焉(4)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以其无礼于晋晋军函陵是寡人之过也夫晋,何厌之有【活学活用】请以下列加点词在本句中的意思填写成语。

且贰于也(忠贞不贰)因人之力而弊之(因人成事)以乱易整,不武(胜之不武)朝济而夕设版焉(朝令夕改;同舟共济)夫晋,何厌之有(学而不厌)是寡人之过也(闻过则喜)(积累固然重要,但整合能收举一反三之效。

《烛之武退秦师》虚词焉

《烛之武退秦师》虚词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直面高考
1、2010浙江卷
遂得免焉/风雨兴焉
2、2009安徽
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08山东卷
张常客豫,遂家焉/乃实告焉 3、07浙江卷 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置杯焉则胶
翻译句子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 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总原则:“直译,字字落实”
语气词(用于句中表 停顿)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盘盘焉,囷囷焉。
2、 代词 犹且从师而问焉。 割鸡焉用牛刀? 将焉取之? 焉用亡郑以陪邻 复驾言兮焉求 3、 兼词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代指老师,相当于“之”
疑问代词 哪里
疑问代词,什么
于之、于此、于彼
文言虚词
以:1.以其无礼于晋 2.若亡郑以陪邻,敢 以烦执事 于:1.以其无礼于晋 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且: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
于楚也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3、北山愚公,年且九十
以:1.因为,表原 因2.连词,来 3、介词,用 于:1.对,表对象 2.对,表对象 且:1.连词,又 2.连词,况且 3、副词,将近
保留法: 古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 朝代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译。 补充法:补充省略成分,如省略的主语、宾语、介词等。例: 许君焦、瑕。 删略法:删去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例: 顷之,烟炎张天。 调序法:将特殊句式调整为正常语序的句子。例:何厌之有?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 将焉取之?
素材积累
联想话题……
具体运用……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句式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句式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句式归纳
1. 在秦朝灭亡的历史长河中,烛之武退秦师的壮举堪称史无前例。

2. 烛之武以勇猛无畏的斗志,将秦师逐出故土。

3. 烛之武以一己之力,扭转了战局,使秦军溃不成军。

4. 烛之武以智勇双全的战略,成功打退了秦师的进攻。

5. 烛之武凭借过人的军事才能,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保卫了家园。

6. 烛之武率领的抵抗军,以顽强的意志击退了秦师的进攻。

7. 烛之武以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将秦师赶出了国土。

8. 烛之武的英勇事迹,成为了后世英雄的楷模。

9. 烛之武的战略眼光和勇敢无畏的战斗精神,震慑了秦师的士气。

10. 烛之武以顽强的毅力和智慧,成功阻止了秦师的侵略。

这些句式通过描述烛之武退秦师的壮举,展示了他的勇敢、智慧和领导能力。

同时,这些句式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烛之武的英雄气概和对家园的坚守,从而增强了阅读的情感和吸引力。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精选7篇)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精选7篇)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精选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能力目标1、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重点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1、朗读法。

自始至终以朗读为教学的手段和依据,运用多种形式朗读,教师诵读、学生自读、学生领读等,力求做到熟读成诵。

2、问答法。

教学过程中,多设题,巧设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使其善于动脑,敢于发言。

3、探究拓展法。

适当补充《读本》中或《左传》中篇幅短小的文章,作为学生扩展阅读的材料,巩固所学知识,开拓视野。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卡片、录音机、《烛之武退秦师》朗读磁带、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预习提纲1、利用工具书,自行排除生字词。

2、反复阅读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意。

[教学要点]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反复朗读课文,正音。

整体感知、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当我们在电视中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自豪感、敬慕感。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古代汉语中两种词类活用现象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古代汉语中两种词类活用现象

使动⽤法与意动⽤法——古代汉语中两种词类活⽤现象两种词类活⽤现象初解⼀、使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它是⽤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如:项伯杀⼈,⾂活之(活之,“使之活”,意为:我使项伯活〔我救了项伯的命〕)。

1、动词的使动⽤法。

如:烛之武退秦师(退秦师,使秦师撤退。

动词“退”,译为了“使……退”,即为动词的使动⽤法)。

⼜如:闻寡⼈之⽿者(闻,使寡⼈闻,即使寡⼈听到)2、形容词的使动⽤法。

如:春风⼜绿江南岸(绿:使江南两岸绿。

“绿”为形容词,译为了“使……绿”的意思,即为形容词的使动⽤法)。

⼜如: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尊,使……尊贵。

意为“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

3、名词的使动⽤法。

东封郑(封,应是“疆界”的意思,是个名词。

在这⾥,意为“使……成为疆界”,句⼦意思是: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

即要灭掉郑国。

这个“封”便是名词的使动⽤法)。

⼆、意动⽤法:⼀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

形容词、名词带宾语⽤作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经常可翻译为“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做……”。

1、形容词的意动。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以……为美”或“认为……美”。

美我,即“以我为美”或“认为我美”。

意为:我的妻⼦以我为美,这是偏爱我。

或者:我的妻⼦认为我很美,是因为她偏爱我的缘故)。

⼜如:是故明君贵五⾕⽽贱⾦⽟(贵,意动,认为五⾕贵;贱,意动,认为⾦⽟贱)。

2、名词的意动。

⾢⼈异之,稍稍宾客其⽗。

(宾客,名词,宾客“其⽗”,即:以“其⽗”为宾客,意为⼈们⽤宾客之礼对待他的⽗亲)。

古代汉语在于积累,多了就⾃然⽽然有了感觉。

简略地提供这些,不知如何。

如何判断使动⽤法 教科书是这样定义使动⽤法的:“动词、形容词、名词活⽤作有‘使’‘令’意义的动词,表⽰(主语)使(宾语)怎样。

”这当然是对的。

可是,⽤它来判断使动⽤法却不那么得⼼应⼿⾏之有效。

因为现在中考⾼考都不直接考语法,初中基本不讲语法,刚进⼊⾼中的⾼⼀学⽣对词性都不甚了了,对句⼦成份更是⼀⽆所知,你⼜是主语宾语,⼜是主语使宾语怎样,这样⼀来,⼤部分同学都将被搞得晕头转向不知所⾔。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
君焦、瑕,朝济而夕设
版焉,君之 所知也。
夫晋,何厌 之有?既 有何厌 厌:“餍”,满足。 东封郑,又欲肆其西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名做状 东:向东。 封,若不阙秦,将焉 封:使……作疆界。使动 取之?阙秦以利晋,唯 肆:扩张。形做动 阙:使…削弱 焉:哪里 君图之。”秦伯说,与 以:来 唯:希望 图:考虑 说:“悦” 郑人盟。使杞子、逢孙、 盟:结盟 戍:守卫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离
课文串讲
晋侯、秦伯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
于楚也。晋军函陵,
以:因为
于:对
无礼于晋=于晋无礼 贰:怀有二心。 名做动 军:驻军。 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若:如果 使:派
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 曰:“国危矣,若使 烛之武见秦君,师必 退。”公从之。
今有急而求子(您,多指男子/儿子)
越国以鄙远(边远的地方/粗鄙、低下)
以烦执事(婉指秦穆公/掌管某事的人) 微夫人之力(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
(一)句法
省略句
(烛之武)许之(主语)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武:战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其:还是。表商量语气 去:离开
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易:替换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 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 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 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危险了,如果 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 军。”郑伯听从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 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 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 现在危急了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 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烛之武退秦师语法

烛之武退秦师语法

二、烛之武退秦师
(一)文言句式 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其中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 略句、判断句四大类。 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 (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 (谓语前置句)四类。 打开导学案第20页
1、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 进行判断的句式。
直白版:就是对某事或某人确切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句子。翻译是常出现是或不是。
常见的形式有4,今学其2:
①……者,……也”“……,…也”“……,……者
也”“……者,……”“……者,……者也”“……,……者” 等形式。 如“是寡人之过也”
②采用否定副词表示否定
如:因人之力而蔽之,不仁。
2、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 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省主谓宾和介词 找出文中省略句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 )许之。 ( )夜缒而出…… ( )使杞子…… ( )许君焦、瑕…… ( ) 亦去之
一、语法课
例句:烛之武退秦师。找出主谓宾。
尝试给它添加定状补
(定) 主 ( 状) 谓 (补) (定) 宾 (补)
聪明的 烛之武
在晚上
击退 了 强大的
秦师
我们通过口诀记住它: 主谓宾定状补,句子成分要清楚。 句子主干主谓宾,枝叶部分定状补。 定语用在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还有助词的地得,帮助区分定状补。
主语:谓语的陈述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什么事物 谓语:陈述主语,说明主语是什么,怎么样 宾语: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人或事物 定语:名词前面连带的成分,修饰限定名词,表示人或物 的形状,数量,所属等,注意,副词不能做定语。 状语:动词或形容词前的连带成分,修饰限定动词或形容 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副词和形 容词常做状语 补语:动词或形容词前的连带成分,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 作行为的情况,结果 程度 趋向 等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作者帮大家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3.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教学重点:1.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2.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预习:(1)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

(2)参考有关资料,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有所了解。

(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别注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

一、从复习《曹刿论战》引入,进一步认识《左传》。

(可让学生回忆初中的有关知识,然后回答,教师补充。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与基本一致,《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鲜明。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

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

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类活用
省略句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特殊句式
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
特殊句式
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
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 同上)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同上)
何厌之有(有何厌── 宾语前置)
特殊句式
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矣)
共其乏困(供)
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矣)
共其乏困(供) 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失其所与,不知(智)
词类活用 名词→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 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以…为疆界)
名词→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向东边)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词类活用
动词→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词类活用
形容词→名词
臣之壮也(壮年) 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 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 2.”说”通”悦”,高 兴 • 3.”共”通”供”,供 应
• 4.”知”通”智”,明
复习小结(练习)
• • • •
1.吾不能早用子 用:重用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以之为,把(郑国)当作 3.何厌之有? 厌:满足 4. 既东封郑,又欲其 既:已经 西封 东:在东边
西:西边的 • 5.阙秦以利晋,唯君 阙:使…减少,侵损 图之 利:使…得利
• 缒而出 • 朝济而夕设版焉
• 修饰 • 转折或承接 • 于此,兼词 • 表反诘 哪里,怎么
• 朝济而夕设版焉 • 焉用亡郑以陪邻
特殊句式
• 1、公从之.(烛之武)曰 • 2、今急而求子,是寡 人之过也. •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4、敢以烦执事 • 5、夫晋,何厌之有? • 6、以其无礼于晋。 • 亡郑而有益于君 • 佚之狐言于郑伯 • 省略句 • 判断句 • • • • 判断句 省略句 敢以(之)烦执事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今义:疲惫
• 古义:那个人 今义:妻子
文言虚词
以:1.以其无礼于晋 2.若亡郑以陪邻,敢以烦 执事 于:1.以其无礼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且: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 楚也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 因为,表原因 • 连词,来
• 对,表对象 • 对,表对象 • 连词,又 • 连词,况且
其: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失其所与,不知 4.吾其还也
• • • •
代词,它郑国 代词 ,这件事 自己的 副词,还是
1.辨析下面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
• <1>A.既东封郑
B.又欲肆其西封
• ( 动词,把---当做疆界) • ( 疆界 )
)
• <2>A.越国以鄙远 • ( 意动,以…为边邑 B.蜀之鄙有二僧 • ( 边邑 )
• A.许之 • (代词,他,郑伯 ) • ( 助词,的 ) • B.是寡人之过也 •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 • D.何厌之有 • ( 助词,将宾语提前 )
• 名做状语,在东面 •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名做动 把……作为疆界 • 闕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使……减少,侵损 • 使……得利 • 与郑人盟 • 盟:订盟约
古今异义
• 古义:东边 道上招待客人的主人 • 1.东道主 • 今义:主人
• 2.行李
• 3.乏困 • 4.夫人
• 古义:外交使节 今义:行装 • 古义:缺少的物资
1、下列“其”字作第一人称代词使用的是( B

A君知其难也
B失其所与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

C 2、与“许之”中“之”的用法相同的是(
A邻之厚,君之薄也
B夫晋,何厌之有
C敢以(之)烦执事 D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3、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经接受晋国的恩惠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能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词类活用
且贰于楚也 •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 以烦执事. •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 也.
• 数做动 从属二主 • 名词做动词,驻军 • 动词使动用法,使…亡 • 名词意动用法,以…为 边境 • 形容词做名词,远方的 国家 • 动做名 恩惠
• 且君尝为晋军赐矣
词类活用
• • •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 • 朝济而夕设版焉 • 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形做动变雄厚,增加 薄:形做动 变薄,削弱 形容词做名词,缺乏的物资 朝:在早上 夕:在晚上
烛之武退秦师
« 左传»
• • • • • • • •
氾南 佚之狐 缒而出 共其乏困 朝济而夕设版焉 不阙秦 秦伯说 逢孙
• • • • • • • •
fá n Yì zhuì gōng zhāo quē yuè pá ng
通假字
• 如:今老矣,无能为 也已 • 如:秦伯说 • 如:行李之往来,共 其乏困 • 如:失其所与,不知 • 1.“已”通”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