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13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学文稿
初一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初一语文第三单元教案初一语文第三单元参考.教案主备人:十三中马琳二00二年十月十一春朱自清指导思想及教学目标:1、注重诵读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美的情趣养成好的语感第一课时以认知性阅读、感知性阅读为主准字达到读音疏通字词和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第二课时以涵泳性阅读为主达到深入作品意境之中细细品位妙处的目的2、通过关键词语和句子理清课文思路学习本文精巧的构思体会作者的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3、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品位精妙语言以达到提高语言分析能力接受情感熏陶的目的4、当堂课讲解的有关课文内容尽量当堂背诵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导入:可由单元提示直接导入也可由背诵描写春天的名家名句导入或者由动人的音乐《春之声圆舞曲》或由优美的图片名画导入2、默读3、词语教学:学习“读一读、写一写”结合课文辨析字型字意4、朗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5、初步诵读课文阅读时进行课文的整体把握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可思考以下问题:——课文写了春天的些景物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这些景物各有何特点各段描写之间有何关联请用简洁的语言尽量完整的说出本文的行文脉络6、全班集体研讨各抒己见互相补充明确课文主要内容并且依照课文的脉络文理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大师笔下春天的主要内容7、朗读全文8、背诵其中精彩语段9、作业第二课时1、复习旧课5分钟完成《课课练》一、二、三、四、五大题巩固词语2、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分析其中的精妙之处学习语言分析的一般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仔细揣摩尽量能口头表达教师从旁点播、补充——你喜欢文中些优美的语句为什么喜欢用简洁的语言来分析——文中运用了些修辞手法试分析其作用并模仿举例——你认为好的语言应当具备些特点应当如何品位语言的精妙之处在文字表达上应注意些什么3、小结归纳出景物描写的一般方法由学生自己合作、探究完成教师以实例点播启发尽量不要告诉学生现成答案学生说不全就再读相关语段再体会再尝试表达4、伴随音乐自由地、富有激情地朗读《春》再次体会大师笔法体会自然之美体会生活之美体会情感之美5、背诵精彩语段感悟体会加深印象6、语段训练:完成景物片段描写训练《校园的春天》进一步把握景物描写的一般方法交流改进7、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精彩语段感悟体会加深印象8、课后练习:——熟练背诵全文——完成《课课练》——进一步补充完善课堂片段练习A<P。
七年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体验反思,人物速写:二、走近音2、品读赏析:文中贝多芬的哪些语句深深地触动了你,而你又是如何理解这些话的?①课文20小节中“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这是贝多芬耳聋后的心理写照:被人误解而苦闷和绝望。
)(一方面,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常常被人误解,他的社会交往受到了极大的约束,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谛听大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就心灵的纯净而言,社会中的人不如树好。
)②课文22小节,贝多芬“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贝多芬把耳聋的自己比做是“倒落的火山”,“熔岩”指他的创作激情。
他的意思是说,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之时,却遭到耳聋的打击,但是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与“巴望”则表现出他与不幸命运做斗争的决心。
③ “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指的是贝多芬用“心”和生命写的音乐,传达出的是贝多芬对人生和生命的理解。
)④“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永恒”指的是音乐,贝多芬已经超越了自己,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1、体验反思①请同学们试着为课文重拟标题,以此提炼中心。
②站在“客人”的角度谈谈此次访问的收获。
③如果你遇到像贝多芬这样的命运,你会怎样面对呢?2、人物速写:五分钟人物速写(选取同班同学,描写外貌,三五十字即可,不提及姓名,文成朗读大家一起猜,同时教师点拨写法得失。
)3、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1、走近音乐:2、走近大师诱导启发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小组质疑,自主学习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设计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整体教学教学设计-优质教案

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整体教学(第1课时)一、单元教学目标设定1、会写34个生字、会认20个生字、正确读写29个词语.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部分课文3、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教学本组教材用10课时.二、单元内容分析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给人带来美的感受,秋天给人以丰收的快乐.本组以秋天为专题,由4篇课文组成.《古诗两首》《风筝》《秋天的雨》是精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是略读课文.课文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达了在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有的记叙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欢乐;有的描写了秋天美好的景色.教材里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秋意,那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声音,都会使人们心中产生不同于对其他季节的感受.本组课文作者抓住了秋天的特点,将秋天的特色描写出来,教学中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是本组教学的一个重点.第二,课文的语言生动优美,适于朗读的训练,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秋天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第三,本组教材无论是导语、课文,还是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日积月累,都是紧紧围绕有关秋天这个专题编排设计的,教学中要使各部分的教学相互关连,紧密配合,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如,导语中提出了“用手中的笔,描绘我们心中的秋天”,是为语文园地中的习作提出了学习的准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秋天,画一幅秋天的图画.三、重难点分析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给人带来美的感受,秋天给人以丰收的快乐.本组以秋天为专题,由4篇课文组成.《古诗两首》《风筝》《秋天的雨》是精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是略读课文.课文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本组课文作者抓住了秋天的特点,将秋天的特色描写出来,教学中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是本组教学的一个重点.课文的语言生动优美,适于朗读的训练,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秋天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四、课文内容预习10风筝教材简说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教学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难点是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设计思路童心童趣是这篇课文的鲜明特色,也是需要重点引导学生细心感受的内容.课文开门见山点明,做风筝和放风筝是“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风筝显然给童年的“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乐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乐趣可以从文中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看出来,这些心情变化是通过具体事例及一些动作、神态的描写来表现的. 11秋天的雨教材简说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编选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这也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设计思路1.课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前四个自然段分述秋雨,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总结;前四个自然段的每一段的第一句话又是这一段的总启,下面分别进行分述,课文的结构非常整齐.2.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涉及到一些词语的理解.多数词语可以联系语言环境来理解.比如第二自然段的“五彩缤纷”,这个词语比较抽象,但是当我们读完了这一段,眼前浮现出黄色的银杏树、红红的枫叶、金色的田野和美丽的菊花时,就自然而然地知道五彩缤纷指的是什么意思了.12听听,秋的声音教材简说本课是一首现代诗,是略读课文.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从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中,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教学重点是: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设计思路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要求与精读课文有着明显的不同.课文前面有一段连接语,课文学习之前要先引导学生阅读这段连接语,以明确学习要求.2.初读诗歌.应着重解决两方面的问题:(1)运用前面几篇课文里学过的方法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2)了解诗中讲了哪些事物的声音.诗中从两方面写了秋天的声音,一种是具体可感的声音.像一、二、三、四节中写的,落叶、昆虫、大雁、唱歌等声音;另一种是可心领神会而不可闻的无声的声音,其实是秋景给人的感受.像最后两节中写的秋天的声音.2.这首诗歌就是通过秋天的声音来体现秋天的景象,所以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留意秋天更多事物和景象,搜集描写秋天的诗歌,举行赞美秋天的诗歌朗诵会.五、小组交流、读书、提问题小结:反思:第三单元基础知识训练(第2课时)学习目标:一、掌握本单元重要字词,会说会写.二、学习古诗的读法,要读出感情.三、学习本单元遣词造句的写法,体会文章中作者感情.教学流程:一、掌握字词第九课:促、深、忆、异、逢、佳、倍、遥、遍、插第十课:精、希、却、依、拼、命、奔、村、抖丧、磨、坊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抖动、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磨坊、继续、垂头丧气、村子第十一课:扇、枚、邮、爽、柿、仙、梨、菠、萝、粮、紧、杨清凉、留意、扇子、炎热、邮票、凉爽、柿子、仙子、菠萝、气味、香甜、粮食、加紧、油亮亮、杨树、丰收二、古诗读法训练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要发散学生的思维)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根据课堂情况可让学生写一写)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三、重点研讨1、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2、能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3、体会本单元文章作者在谴词造句方面的特点.4、边读边想,能交流体会,自己创作诗歌.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和发现的能力.6、搜集相对的词语引导学生在积累和运用中学习语言.四、学生提问题,师生交流解决.。
教师备课参考: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复习教案

教师备课参考: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第三单元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2)掌握第三单元的重要知识点,如古诗词、汉字、诗歌等。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琢磨古人情感的能力。
2)提升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和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学习古诗词的欣赏和写作技巧。
2)加强对诗句、句型、汉字的理解和记忆。
3)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
2)学生对汉字和诗句的书写能力。
四、教学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欣赏,分析诗词的意境、修辞手法等。
2.教师以字词、句型教学为主线,引导学生记忆、演练、分析和应用。
3.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如朗读、诗歌创作、阅读策略教学等。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古诗词欣赏1.教师播放视频或展示图画,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
2.教师分析诗句的写作技巧,如描写手法、比喻手法等。
3.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鲁迅《墓碑文》的意义和主旨。
4.教师讲解古诗词的时空背景,如唐诗宋词等。
第二课时:汉字教学1.教师将汉字进行分类,从形、音、义等多个方面进行讲解。
2.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做题和互改。
3.教师讲解汉字的命名和演变,及其历史和文化的背景知识。
4.学生进行汉字书写训练,注重结合意义和用法。
第三课时:诗歌创作1.教师讲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如五绝、七绝、唐诗、宋词等。
2.学生进行创作,可采用出题人提示、指定写作主题等方式进行。
3.学生交换作品,进行评价和分享。
4.教师总结和点评学生诗歌的优缺点,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建议和方案。
六、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表现。
2.学生书面作业表现。
3.学生期末考试成绩。
4.教学效果评价。
【最新推荐】初一语文第三单元教案-word范文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初一语文第三单元教案初一语文第三单元参考.教案主备人:十三中马琳二00二年十月十一春朱自清指导思想及教学目标:1、注重诵读,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美的情趣,养成好的语感。
第一课时以认知性阅读、感知性阅读为主,准字达到读音,疏通字词和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第二课时以涵泳性阅读为主,达到深入作品意境之中,细细品位妙处的目的。
2、通过关键词语和句子,理清课文思路,学习本文精巧的构思,体会作者的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品位精妙语言,以达到提高语言分析能力,接受情感熏陶的目的。
4、当堂课讲解的有关课文内容,尽量当堂背诵。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导入:可由单元提示直接导入,也可由背诵描写春天的名家名句导入,或者由动人的音乐《春之声圆舞曲》,或由优美的图片名画导入。
2、默读3、词语教学:学习“读一读、写一写”结合课文辨析字型字意。
4、朗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初步诵读课文。
阅读时进行课文的整体把握,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可思考以下问题:——课文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这些景物各有何特点?各段描写之间有何关联?请用简洁的语言,尽量完整的说出本文的行文脉络。
6、全班集体研讨,各抒己见,互相补充,明确课文主要内容,并且依照课文的脉络文理,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大师笔下春天的主要内容。
7、朗读全文。
8、背诵其中精彩语段。
9、作业。
第二课时1、复习旧课,5分钟完成《课课练》一、二、三、四、五大题,巩固词语。
2、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分析其中的精妙之处,学习语言分析的一般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仔细揣摩,尽量能口头表达,教师从旁点播、补充。
初一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写作学会记事1.学会围绕中心完整清楚地叙事,交代好事件的要素,处理好叙事的详略,安排好叙述的顺序。
2.培养写真情实感的写作作风,记真事,说真话,抒真情。
学会围绕中心完整清楚地叙事,交代好事件的要素,处理好叙事的详略,安排好叙述的顺序。
2课时一、导入: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事情,有些事情很有意义,值得赞扬;有的事情却给人留下深刻的教训。
把这些事情的全过程或某一阶段、某一侧面如实地、有条理地记叙下来转告给更多的人,这样的文章就是叙事作文。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把一件事叙述得有声有色,条理清晰。
二、请同学们阅读《学会记事》,并交流阅读心得。
1.交代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
然而,交代这六个方面内容不应该呆板,要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安排,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2.条理要清晰。
每一件事都有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楚明白。
记叙的顺序一般有以下几种:(1) 顺叙。
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
这样写,可以将事情的发展过程,有头有尾地叙述出来,来龙去脉,十分清楚。
运用顺叙写成的文章,它的层次、段落和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基本一致的。
顺叙有以时间为顺序的,有以事情发展规律为顺序的,也有以空间变换为顺序的。
在叙事性的文章中,大多是以时间为顺序和以事情发展规律为顺序的。
(2)倒叙。
即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提在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情的开头进行叙述。
需要指出的是,运用倒叙的写法,必须注意交代清楚倒叙的起讫点,顺叙和倒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必要的文字过渡。
这些地方处理不好,会使文章脉络不清,头绪不明,影响内容的表达。
(3)插叙。
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而插入的关于另一件事情的叙述。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1.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说明本单元所选课文都与“学习”这一主题有关,共包括两篇回忆性散文和一篇文言文。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根据自己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的亲身经历,叙童趣,述真情,回忆了自己年少时的嬉戏和读书生活;海伦·凯勒在《再塑生命的人》中,回忆了自己作为盲聋哑人的童年学习生活,通过具体的事件,表现了安妮·莎莉文老师循循善诱、耐心慈爱的美好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深情;《〈论语〉十二章》是选自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十二则讲述学习与做人道理的内容,给人以哲理启示。
这一切都值得即将告别童年的学生们好好体会、领悟。
2.单元(或主题)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本单元重点是训练学生默读的能力,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标题、开头、结尾和关键语句,迅速了解文章大意,使学生获得情感上的体验和精神上的启发,激发对学习生活的思考和热爱。
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以重点培养学生一气呵成默读完全文的习惯;在学习《再塑生命的人》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品味、揣摩关键语句来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在学习《〈论语〉十二章》时,应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差异。
3.单元(或主题)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本单元教学设计要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默读来进行。
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引导学生学习和巩固默读的基本方法。
第二,引导学生尝试结合课文的标题、开头、结尾和关键语句,迅速了解文章大意。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大意,这是阅读一篇文章最基本的要求。
第三,引导学生获得情感上的体验和精神上的启发,激发对学习生活的思考和热爱。
课时安排:《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建议2-3课时《再塑生命的人》建议2课时《论语》十二章建议2课时。
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一、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初步了解百草园的乐园生活和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参考文本)

( 语文教案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参考文本)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参考文本)作者:王书月一、单元教学目标:1、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养成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的良好习惯。
2、以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了解作品所描写的民俗风情,欣赏文章所描写的优美画面,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语言。
并利用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3、开展一次调查家乡民俗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领略当地的民俗风情。
4、懂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做生活的有心人,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
5、走进图书馆,学习检索书目,检查工具书,根据需要进行摘录,养成做读书卡片的习惯。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社戏》3课时《端午日》1课时《本命年的回想》1课时《中秋咏月诗》2课时写作——从生活中找“米”3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1课时单元小结(学习反思)1课时三、单元介绍:本单元的阅读教学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民俗文化绚丽多姿,民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单元所选的三篇阅读教学文章,向我们介绍了过年、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以及农村社戏的民俗风情。
读罢这些文章,更可激发我们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的热情,更加热爱我们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异地的民俗风情,有的是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如鲁迅的《社戏》;有的是对湘西端午民俗的介绍,如沈从文的《端午日》;有的是对京郊运河家乡旧时过年习俗的深情回忆,如刘绍堂的《本命年的回想》;文章的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朴实清新的语言,展现了一幅幅别开生面的优美画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语文13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一、第三单元教学目标的理解:单元提示这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理清记叙的顺序,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
这个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都是作者对一个美好的瞬间、一件难以忘怀的往事、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一种引人深思的社会现象有所感悟后写就的。
这些文章,不仅向我们展示了生活的丰富多彩,还启发我们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感悟人生的意义。
㈠叙事性作品的构成与教学目标定向:第三单元均为比较复杂的叙事性作品。
叙事性作品一般由三方面构成。
一是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材料。
能够从课文的事件中对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材料上进行抽象概括,并思考出它的客观意义,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和前提。
这一任务的完成依托于整体感知和归纳、概括训练。
(四篇课文都是作者对平凡世界的感受和思索,折射出的是特定时代的社会风尚、人情世态等,揭示的或为人性的善与美这一永恒主题,或为人性的丑这一主题。
)二是作品所表现的作家的思想情感内容。
它是作家赋予作品的主观意义,表现了作家对题材的感受和思索。
把握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内容是领悟作品主题的关键,而要把握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内容,以透视作品的主题,就要寻出作者对题材的感受和思索轨迹(思路)。
是阅读基本能力。
(指导过程:找出作者感受和思索性的语句→对作者对题材的相关感受和思索说出自己的解释,并理出作者的思维轨迹→对作者的这种思维轨迹作出评价,即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感受和思索过程→对作者的思考谈个性感受)三是作品存在形式和表现方式所体现出的意味。
作品本体的意义是靠作品的语言、结构和技巧等传达出来的。
把握作品语言传达出的意义,可以帮助读者判断作家的思想感情倾向和生成读者自己对课文的解释;把握作品的结构形式,可以帮助读者寻出作者思想情感开合的脉络,从整体上利于提炼作品的主题。
课文意义的生成来源于读者对社会材料的客观意义、作者思想感情的主观意义和作品形式的本体意义的综合提炼。
第三单元“把握作者行文的思路,理清记叙的顺序”是理解课文内容的抓手。
理清思路是理解课文的枢纽,是形成阅读能力的一项基本技能。
有人说,能够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语文教师。
㈡明确概念之间的关系1.“思路”与“结构”思路是作者在构思活动中,经过反复思考之后形成并表现在文章中的指向表达目的的思维轨迹。
理清思路,就是要透过文章表面的语言形式,弄清文章各个材料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组合成一个整体,从而有效地地表达主旨的,以及这样组织的道理所在。
“结构”是指一篇文章材料的安排组织形式,其具体内容不仅指层次、段落的安排,还包括开头、结尾、铺垫、过渡、照应等。
作者为了表达一定的内容,经过艰苦的构思活动,最后形成一条明晰的思路;顺着这个思路,走笔行文,才出现了文章的结构样式。
结构是思路在文章中的表现,是思路的外化;思路是文章结构之本。
二者互为表里,但思路又不完全等同于思路。
划分段落,归纳段意,不等于理清了思路。
2.“思路”与“线索”“顺序”线索,是文章材料的贯穿线;顺序,是给材料确定一个先后次第。
属于技法范畴,不是结构文章的根本。
是充当文章总体思路展开、递进直至走向表达目的的“引线”。
所以,理清线索、记叙的顺序也不等于理清了思路。
理清思路是要我们顺着这线、这序不但要看出材料是怎样一步一步组织起来的,更重要的是弄清这样组织的道理所在。
而对于“道理所在”的探寻,不只是停留在对技法的表达效果的探求上,还要站在思想情感倾向的反映与作品主题的揭示这两层上去探究。
㈢以往教学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结构、技巧的分析替代思路的透视,“徒求于篇章结构而不探其本”。
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深入领悟的机会少,到文章中解证“顺序”“线索”“结构样式”等知识的机会多。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是语文基础、语文味道、语文品位、语文境界等的艺术整合。
二、教学中贯穿中考意识,加强考试研究。
几年来中考理思路题目:1.事件发生发展思路。
06年大纲卷《西皮流水》从全文看,作者成为一个能“常常吼上几嗓子”的戏迷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
06年课标卷《望柳庄》选文讲述了慕生忠将军的故事,请根据故事的主要情节,用简洁的语言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2.行文思路。
08年《乡间的庙会》本文写的是乡间庙会,简要说出全文围绕“庙会”行文的思路。
(每空须有“庙会”二字)。
3.心理、情感思路。
07年《晶莹的泪珠》阅读第①-⑭段,请你用词语概括女教师在给"我"办休学证书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三、教学建议:1.每篇课文至少落实一个单元重点;2.根据文本特点,复习巩固以前所学内容。
如感知课文,把握大意;品味语言,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等这些已学内容。
三、教学设计。
九驿路梨花教学要点:整体感知;文章思路;环境分析;词语分析。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2.通过默读、朗读、复述方法熟悉分析课文;3.初步感受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承的动人情景,并产生学习愿望。
教学重点及难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作者及写作背景:这是一篇小说,作者彭荆风,当代作家。
彭荆风从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三十多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那里生活。
在被迫搁笔多年以后的1977年秋,他写了《驿路梨花》。
当时,党中央重新提出了学习雷锋。
他觉得经历了十年浩劫,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被“四人帮”破坏无遗,为了帮助青少年更好的成长,向雷锋学习是很有必要的。
但,他不满意那些平铺直叙的图解式的文章;反对那种用口号代替行动、用政策代替人物性格的写法,那只会把雷锋精神写歪、写干瘪,不能对青少年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他认为既然是文艺创作,那就必须从成活中来,用自己身受感动的故事和人物去感染读者。
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雷锋精神又受到人们的重视,他的记忆的闸门也被叩开了,他想起了边疆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故事。
他想到了曾见过的那深山大岭里的小茅屋(那只是为方便路人,并无它求),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行者。
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他立即拿起笔写下了《驿路梨花》。
2.词语:(1)字荆棘..miè)修葺.(q ..(jīng jí)晶莹.(yíng)麂.子(jǐ)折.损(zhé)竹篾(ì)陡峭..(dǒu qiào)暮.色(mù)菌.子(jùn)露宿.(sù)驿.路(yì)火塘.(táng)恍惚(...huǒng hū)喷.香(pèn)撵.走(niǎn)简陋.(lòu)悠.闲(yōu)(2)词①露宿:在室外或野外住宿。
②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记得、听得、看得)不真切;不清楚。
③喷香:香气浓厚。
④悠闲:闲适自得。
⑤简陋:(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不完备。
⑥晶莹:光亮而透明。
⑦驿路:又叫驿道,古时为传递政府文书而开辟的交通大道,沿途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
驿,这里指过往人所走的道路。
⑧陡峭:形容山势直上直下。
⑨竹篾:劈成薄片用来编织竹器的竹条。
⑩火塘:室内地上挖成的小坑,四周垒上砖石,中间生火取暖。
⑪修葺:修理房屋。
葺,用茅草覆盖房顶。
⑫修长:长。
修,也是长的意思。
⑬折损:因过分尊敬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
(3)准备复述。
课上学习:一、检查导入:1.复述课文。
2.检查字词。
二、指导自读。
1.设问:根据同学复述,速度课文思考,小茅屋主人是谁?并说说理由。
2.过程方法:(1)学生自读。
(2)提问、归纳:小茅屋主人是谁?(先不下结论,目的引起思考、讨论,但讨论不浮在表面,当说不清时,引导学生读课文,教师适当指导。
)(3)点拨、指导、合作学习:小茅屋主人到底是谁?本文写了哪些人物?各做了什么事?什么时间做的?按人物出场顺序归纳出来。
要求:在自读归纳基础上,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或根据探究练习第一题完成)(4)归纳、提问:①按出现顺序概括出人物、所做好事、做好事的目的及时间。
1.“我”和老余;修葺小茅屋,给屋顶加草,挖排水沟;向哈尼小姑娘学习,为群众着想;十多年后的某天早上。
2.瑶族老人;专门送粮食来;方便后来人;同上,及前一天晚上。
3.梨花妹妹;常来照管小茅屋;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接姐姐的班;前几年,姐姐出嫁后。
4.解放军;砍树割草盖小茅屋;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十多年前路过时。
5.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向解放军学习,方便过路人;解放军盖小屋后至她出嫁前。
②文章写了这么多人,到底谁是主人?这与文中的哪句话相呼应?(驿路梨花处处开。
)③若按小茅屋建造照料过程叙述,材料顺序怎样安排?本文到底什么顺序?(若按照小茅屋的建造和照料过程来叙述,材料的安排应该是:解放军砍树割草盖小茅屋;梨花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专门送粮食来;“我”和老余投宿、修葺小茅屋。
)(5)明确:①照料小茅屋的人都是主人,反映了雷锋精神处处发扬光大。
②按“我”和老余见闻为线,是顺序;按建造、照料小茅屋过程材料顺序为4 5 3 2 1。
体现了本文构思精妙。
三、检测。
四、小结。
五、作业:1.词语抄写,选择连词成段。
2.练习一、二题。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感悟文章写梨花与中心的关系,会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2.通过研讨,学会分析词语对表现人物的作用;3.学习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培养助人为乐、互相关怀的道德风尚。
重点及难点:把握环境描写作用;会分析词语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教学过程:课前学习:熟悉复述课文;体会中心。
课上学习:一、检查、导入:1.复述课文;2.说说小茅屋主人是谁?为什么?二、学习过程:(一)从小茅屋主人提问入手,理解中心。
设问:找出文中写梨花的地方,看是虚写还是实写?这与梨花这个人有何关系?对表现中心有什么作用?过程方法:1.自读判断,明确内容。
2.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3.提问、归纳:(1)对三写梨花的分析。
①开头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花瓣的梨花。
烘托不平常的小茅屋,把读者带入优美意境中。
②中间虚写“我”梦见哈尼小姑娘在清香四溢的梨花丛中歌唱,虚实相衬,交相辉映的美。
③结尾实写“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想起陆游的诗。
人花相应,中心升华。
4.归纳、明确:①由此可知,“梨花”一语双关,既是边疆洁白盛开的梨花,也是哈尼族姑娘梨花,还是雷锋精神。
②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心灵美巧妙联系,和谐统一,自然深刻表现文章中心。
③标题、结尾作用:标题表明文章内容,是比喻。
(补充标题的作用)结尾以诗作结,“驿路梨花”喻雷锋精神,“处处开”意为发扬光大,照应题目,揭示中心。
(二)环境描写及词句对刻画人物、表现中心的作用分析。
设问1:文章开头写了哪些景物?概括出来。
结合文章说说有什么作用?过程与方法:1.点拨:什么是景物描写,如何找这些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