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基础

合集下载

《气象基础知识》课件

《气象基础知识》课件

雷电灾害及预防
雷电灾害
雷电是指天空中云层之间或云层与地面之间的放电现象,可导致火灾、爆炸、 电击等灾害。
预防措施
加强防雷设施建设,避免在雷电天气下使用高耸建筑物、金属框架结构等易导 电物体,不在大树下避雨,不接触裸露电线和电器设备等。
台风灾害及预防
台风灾害
台风是指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气旋性涡旋,可导致狂风 暴雨、巨浪、风暴潮等灾害。
2023-2026
END
THANKS
感谢观看
KEEP VIEW
REPORTING
究的重点之一。
雷暴系统
雷暴是指积雨云中强烈的雷电和降水 现象,常伴随着大风、冰雹等天气现 象。
雷暴的预报和预警对于保障人民生命 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雷暴的形成和发展与空气的上升运动 和不稳定能量有关,是夏季常见的天 气现象之一。
PART 05
气象灾害与预防
暴雨洪涝灾害及预防
暴雨洪涝灾害
暴雨是指24小时内累积降水量超 过50毫米的降水,可能导致河流 水位上涨、山洪暴发、城市内涝 等灾害。
详细描述
气象是研究地球大气层中发生的各种天气现象和气象过程的科学,包括温度、湿 度、降水、风、气压等要素的变化规律。气象学的研究对于人类生产和生活具有 重要意义,如天气预报、气候变化预测、自然灾害预警等方面。
气象的分类与特点
总结词
气象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不同类型的天气现象和气象过程具有不同的特 点。
气象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气象条件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详细描述
气象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如天气预报可以指导人们的出行和生产活动,气候变化会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等 。同时,气象灾害也会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重大损失,如暴雨、台风、干旱等灾害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造成威胁。因此,了解气象知识对于人类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气象基础知识课件

气象基础知识课件

VS
气象预报的方法
包括数值预报方法、统计预报方法、经验 预报方法等,其中数值预报方法最为准确 。
气象服务的类型与内容
气象服务的类型
包括公众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决策气 象服务等,其中公众气象服务最为普遍。
气象服务的内容
包括天气预报、气候预测、灾害预警、气象 信息等,其中天气预报最为基础。
气象预警与应对措施
干旱
长时间内降水不足或无降水的天气现象,可能导致水源枯竭、农作物歉收等灾 害,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寒潮与热浪
寒潮
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强冷空气南下,导致气温骤降、风力增强、降水增多等天气现象,可能带来冰雪、冻害等灾害 。
热浪
长时间的高温天气现象,可能导致人体中暑、水源短缺、农作物枯萎等灾害,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 响。
06
气象学发展与应用
气象学的研究对象与分支
大气圈
天气学
气象学主要研究大气圈中的气象现象、气 候变化以及与大气的物理、化学特性相关 的现象。
天气学是气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 究大气中天气的形成、发展和分布规律。
气候学
应用气象学
气候学主要研究气候的形成、演变和分布 规律,以及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 境的影响。
现代气象学在天气预报、气候预测、环境监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 成就,为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服务。
气象学在各领域的应用与前景
农业
通过气象监测和预测,为农业 生产提供及时的天气信息和农 事建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交通
气象条件对交通运输有重要影 响,通过气象监测和预测,为 交通安全提供保障。
环境
气象学在环境监测和保护方面 发挥着重要作用,如空气质量 监测、自然灾害预警等。

气象基础知识

气象基础知识

气象基础知识一,人工影响天气1. 概述2. 人工降水3. 人工消雾4. 人工防雹5. 人工消云6. 人工防霜冻二,空气污染1,概述2.空气污染3.污染源与污染物4.大气环境质量5.大气污染的危害与影响6.大气污染的防治三,大气科学1.概述2.厄尔尼诺现象3.什么是天气预报4.什么是气象、天气和气候5.天气学, 天气图, 副热带高压, 天气, 天气系统, 气团, 锋面,温带气旋, 温带反气旋, 切变线, 大气环流, 大气动力学人工影响天气根据人们的意愿,通过人为干预,使某些局地天气现象朝有利于人们预定目的的方向转化,以克服或减轻恶劣天气引发的灾害,这种改造自然的科学技术措施称人工影响天气。

由于天气过程的能量十分巨大,一个10立方公里的云体,其含水量的凝结潜热相当于10万吨煤燃烧发出的热量,而一个台风的水汽每分钟释放的潜热,便相当于20个百万吨级核弹爆炸所释放的能量数。

因此直接制造和消灭一个天气过程是不可能的,比较现实的作法是在云、降水和其他过程中某些关键环节,施放一些催化剂,因势利导,促使天气过程按预定方向发展,以少量代价换取巨大经济效益。

中国人从17世纪至今的土炮、火炮消雹,便是人工影响天气的例子。

目前正在各国试验的人工影响天气项目有:人工降水、人工消雾、人工防雹、人工削弱台风、人工消云、人工防霜冻、人工抑制雷电等。

我国从50年代开始,至今已在大多数省(自治区)开展了人工影响天气试验。

世界上第一次对自然云作人工催化试验则是1946年美国V.J. 谢费尔等进行的,从那时起至今,全世界已有80多国家与地区开展过人工影响天气试验。

i) 人工降水也称人工增雨,是根据不同云层的物理特性,选择合适时机,用飞机、火箭弹向云中播散干冰、碘化银、盐粉等催化剂,促使云层降水或增加降水量。

人工增雨常分为暧云催化剂增雨与冷云催化剂增雨。

欲要暧云(温度高于0℃的云)降水,就得使云中半径大于0.04毫米的大云滴有足够的数密度,让它们迅速与小云滴碰并增长,成为半径超过 1.0毫米的雨滴形成降水,因此在那些大云滴数密度小而无法形成降雨的云中,用飞机、炮弹携带等方法,播撒盐粉、尿素等吸湿性粒子,使形成许多大云滴,便可导致形成或增加降水。

气象学基础

气象学基础

气象学(研究大气及其物理现象的科学)气象学是把大气当作研究的客体,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来说明大气特征的学科,集中研究大气的天气情况和变化规律和对天气的预报。

简介(meteorology)气象学是大气科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大气中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气象学的研究领域很广,研究方法的差异很大。

气象学分成许多分支学科:大气物理学、天气学、动力气象学、气候学等等。

随着生产的发展,气象学的应用日益广泛,又相继出现海洋气象学、航空气象学,农业气象学、森林气象学、污染气象学等应用学科。

现代科学技术在气象学领域的应用,又有新的分支学科出现,如雷达气象学、卫星气象学、宇宙气象学等。

气象学是一门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涉及许多学科的应用科学。

研究的任务观测和研究各种各样的大气现象,大气层与下垫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气象效应。

解释系统地,科学地解释这些现象,作用和效应,阐明它们的发生和演变规律。

分析根据所认识的规律分析,诊断和预测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天气。

气候,为国民经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服务。

依据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和模拟认为的天气过程、人为气候环境,为人工影响天气,气候提供科学依据。

3历史第一位建立气象学的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在他的专书《气象汇论》中,他最先叙述和粗浅地解释了风、云、雨、雪、雷、雹等天气现象,而这书是世界上最早的气象书籍。

直到18-19世纪,由于物理学和化学的发展以及气压、温度、湿度和风等测量仪器的陆续发明,使大气科学研究由单纯的描述进入了可以定量分析的阶段。

1820年,德国人布德兰绘制了第一张地面天气图,开创了近代天气分析和预报方法。

1835年,法国人科利奥里提出风偏转的概念;而1857年荷兰人白贝罗提出风和气压的关系,他们的概念都成为大气动力学和天气分析的基础。

1920年前后,挪威的皮耶克尼斯父子提出了一套名为“极锋学说”的理论,来说明中纬度地区的天气变化情况。

这套理论在1920年代发表之后,至今已有70多年,但仍然是今日作天气预报的主要理论依据,亦为分析和预报未来1-2天的天气奠定了理论基础。

气象学选科要求

气象学选科要求

气象学选科要求一、选科介绍气象学是一门研究大气现象的科学,主要关注天气、气候和大气环境等方面。

它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性科学,需要具备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

二、高中阶段选科建议1.数学数学是气象学的基础,需要掌握高中数学的相关知识,如微积分、线性代数等。

2.物理物理也是气象学不可或缺的基础,需要掌握相关知识,如力学、电磁学等。

3.化学化学在气象学中也有一定应用,需要掌握相关知识,如化合反应、酸碱平衡等。

4.地理地理可以帮助了解地球表面和大气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了解天气和气候变化有很大帮助。

5.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在现代气象预报和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需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编程语言和技能。

三、本科阶段选课要求1.大气物理与动力学这门课程主要介绍大气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研究方法,包括大气结构、能量平衡、辐射传输、大气动力学等方面。

2.大气化学这门课程主要介绍大气中的化学反应和污染物的来源、传输和转化过程,以及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3.天气预报与应用这门课程主要介绍天气预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观测技术、数值模型预报、卫星遥感等方面,以及天气预报在农业、交通等领域的应用。

4.全球变化与环境演变这门课程主要介绍全球变化和环境演变的基本概念、原因和影响,包括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极地冰盖消融等方面。

5.遥感与地球信息科学这门课程主要介绍遥感技术在地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包括卫星遥感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等方面。

四、研究生阶段选课建议1.数值模型及其应用这门课程主要介绍数值模型在气象学中的应用,包括大气动力学模型、数值预报模型等方面。

2.气候变化与全球环境问题这门课程主要介绍气候变化和全球环境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政策措施,以及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景。

3.大气辐射传输与遥感这门课程主要介绍大气辐射传输和遥感技术在气象学中的应用,包括卫星遥感数据处理、辐射传输模型等方面。

4.天气灾害预警与应急管理这门课程主要介绍天气灾害预警和应急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以及相关政策法规和实践经验。

气象学基础知识

气象学基础知识

气象学基础知识大气污染控制理论与方法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第二章§2~1§2~2§2~3§3~4§3~5§3~6主要气象要素及大气的基本物理性质;大气的热力过程;大气污染与气象的关系;大气扩散模式;污染物浓度估算;厂址选择和烟囱设计。

§3~1主要气象要素及大气的基本物理性质一、低层大气的成分:干洁空气、水汽、气溶胶粒子二、大气的垂直结构三、影响大气污染的主要气象要素气象要素(因子):表示大气状态的物理现象和物理量,气象学中统称为~。

与大气污染关系密切的气象要素主要有:气温、气压、空气湿度(气湿)、风(风向、风速)、云况、能见度、降水、蒸发、日照时数、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等。

1、气温:表示大气温度高低的物理量。

通常指距地面1.5m高处百叶箱中的空气温度。

2、气压:任一点的气压值等于该地单位面积上的大气柱重量.气压总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

气压随高度递减关系式可用气体静力学方程式描述,即ΔP=-ρgΔZ,其积分式—压高g公式:Z2Z1lnP2lnP1RTm据实测近地层高度每升高100米,气压平均降低约12.4毫巴(1mb=100Pa),在高层小于此值。

3、空气湿度(气湿):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和空气潮湿程度的一个物理量。

常用的表示方法有:绝对湿度、水蒸气压力、体积百分比、含湿量、相对湿度、露点等。

4、风(windpeedanddirection)什么是风?空气的流动就形成风。

水平(horizontal)方向的空气运动称为风。

风的形成:风主要由于气压的水平分布不均匀而引起的,而气压的水平分布不均是由温度分布不均造成。

P4P3P2P1At1t1=t2aBt2At1t1>t2bP4P3P2P1Bt2At1t1>t2cP4P3P2P1Bt2风的形成除热力原因外,还有动力原因,自然界的风是由于这两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只要有温差存在,空气就不会停止运动。

初中地理气象学基础与天气预报

初中地理气象学基础与天气预报

初中地理气象学基础与天气预报1. 介绍气象学基础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现象和气象变化的科学,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1 大气层结构与成分: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同温层。

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有氮气、氧气、水蒸气等。

1.2 气象要素:气温、气压、湿度、风、云、降水等是气象观测中常用的要素。

1.3 大气环流:大气运动主要有垂直气流和水平气流两种形式。

其中水平气流包括风的形成、风系统和风向的判断。

1.4 天气系统:包括高压、低压、锋面等天气系统的形成、运动和演变规律。

2. 描述气象观测和数据分析方法气象预报离不开对气象要素的观测和数据的分析,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气象观测和分析方法。

2.1 气象数据的采集:通过各种气象仪器和设备,可以获取大气要素的观测数据,包括气温计、气压计、湿度计、风速风向仪等。

2.2 气象图的绘制:气象观测数据经过整理和处理后,可以绘制成各种气象图,如等压线图、风场图等。

2.3 气象要素的统计与分析:通过对观测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得到气象要素的平均值、极端值以及变化趋势等。

2.4 气象预报模型: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学模型,可以对气象要素进行预测和预报。

3. 讲解天气预报的原理和方法天气预报是根据气象观测数据和气象预报模型,利用气象学原理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情况进行推测和预报。

3.1 天气要素的分析:通过观测和分析气象要素的变化,如气温的升降、气压的变化、湿度的变化等,可以推测天气的变化趋势。

3.2 大气环流的影响:大气环流对天气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影响,通过分析和预测大气环流的运动情况,可以预测天气的变化。

3.3 气象预报仪器的使用:天气预报仪器可以帮助观测和记录气象要素,如气温计、气压计、天气雷达等。

3.4 天气预报的精度和准确性:由于气象现象的复杂性,天气预报的精度和准确性存在一定的限制。

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预报模型的改进,天气预报的准确度逐渐提高。

4. 引导初中学生正确使用天气预报信息4.1 获取天气预报信息的途径: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渠道可以获取到天气预报信息。

气候及天气系统知识点总结

气候及天气系统知识点总结

气候及天气系统知识点总结一、气象学基础知识1. 大气的组成及结构地球的大气是由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的。

大气的结构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顶层和磁层。

2. 大气的物理性质大气是地球表面上空气的层状分布,具有一定的厚度和质量。

大气环境有一定的透明性和气体密度,对太阳光的散射和吸收有一定的能力。

3. 大气的动力性质大气环境在地球表面上形成大气的压力差,产生风力和气压变化。

大气层的环流和气流分布也会影响天气的变化。

4. 大气的化学性质大气中的气体会在空气中发生化学反应,并且空气中的某些成分会在大气环境中造成气候变化。

例如,因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的增加,导致地球气候变暖。

二、气候系统1. 气候的概念和分类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在长时间内的一种平均天气特征,包括气温、湿度、风力和降水等要素。

气候可分为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等类型。

2. 气候变化的原因气候变化是由于诸多因素造成的,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太阳活动、地球轨道变化和火山喷发等,人为因素主要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活动导致的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

3. 气候系统的影响气候的变化会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物种的适应性。

气候变化也会导致生态系统的改变和资源的分布变化,例如植被的变化和水资源的供应变化。

4. 气候预测和控制通过对气候系统进行观测和研究,科学家们可以预测气候的变化,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同时也可以通过改善工业活动和环境保护来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三、天气系统1. 天气的概念和特征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气象特征,包括气温、湿度、降水、风力和云量等。

天气可以分为晴朗天气、多云天气、阴天和降雨等不同类型。

2. 天气系统的形成和变化天气系统的形成和变化是由大气环流、气压系统和温度分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冷暖气团的移动和相遇会导致降水和天气变化。

3. 天气预报和观测天气预报通过对大气环流和气象要素的观测和分析来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为社会和生产提供决策依据和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露点 (td) 定义: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 在一定的气压条件下使空气冷
却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为露
点温度, 简称露点。单位与气 温相同。
实际气温(t )与露点(td)之差表示空气距离
饱和的程度。值越大说明相对湿度越小。
当t>td时,空气未饱和 ;
t<td时,空气过饱和; t=td时,空气饱和
4)相对湿度
定义: 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 压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即:U=e/E*100
U的大小直接反映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 当空气饱和时: U=100% 当未饱和时: 当过饱和时: U <100% U >100%
5) 绝对湿度(a) 定义:单位容积湿空气中含有水汽质量,单位取 g/m3。
பைடு நூலகம்
的水汽压力称为饱和水汽压。
饱和水汽压与温度的关系可用马格奴斯公式表示:
水面:a=7.45 b=235 冰面: a=9.5 b=265 E0 是0℃时的饱和水汽压6.1hp 。t为蒸发面的温度 ( ℃ )。
(1)饱和水汽压随温度升高而很快增大。 (2) 饱和水汽压除与温度有关外,还与蒸发面的 物态、形状以及蒸发面的溶液浓度等有关。 a、同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压;
6. 蒸发 蒸发:气象学中把液态水变为水汽称为蒸发。
蒸发量:指在一定时段内,水分经蒸发而逸入
空中的量,称为蒸发量。mm
蒸发量用小型和E601型蒸发器测定。
7. 降水 定义: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称为降水。 表示方法:降水的形态、降水的性质、降水量和降水强 度表示。 测定仪器:降水量采用雨量器测定,单位mm 降水量连续变化采用翻斗式遥测雨量计和虹吸式雨量计 测定。
6) 比湿 (q)
定义:在一团湿空气中,水汽的质量与该团空气的 总质量(水汽质量加干空气质量)的 比值,称为 比湿。g/g
q=mw/(mw + md)
mw为该团湿空气中水汽的质量;md为该团湿空气中 干空气的质量。由此公式和状态方程可得: q=0.622e/p 注意:上式中气压(P)和水汽压(e )必须采用相 同的单位)。
姜超(林学院) bjfujiang@
课程介绍
课程设置: 理论+实验 教材
《气象学》,贺庆棠、陆佩玲主编,中国林 业出版社,2010年。
考核方式 平时(30%)+考试(70%)
参考书
1.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三版),周淑贞主
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2.农业气象学,段若溪、姜会飞主编,气 象出版社,2005年。 3.气象学与气候学基础,李爱贞、刘厚风 主编,气象出版社,2006年。 4.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基础,王秀英等主 编,气象出版社,2006年。
8. 水平能见度 定义:指视力正常的人,在当时天气条件下,能 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和辨认出目标物的最 大水平距离。单位:km
3 状态方程
空气的状态可以用密度、体积、气压、温度来 表示。 状态方程:用来表示上述四个物理变量之间的 关系或规律的方程。
1.干空气状态方程 Pd=ρd·Rd·T ρd 干空气的密度。在标准气压(1013.25hp)和温 度(273K) ρd =1.293kg/m3 Rd干空气比气体常数。=287J· kg-1K-1
4. 风
风:空气的水平运动就叫风。 风向:指风的来向。 地面风向用16个方位表示; 高空风向用方位度数(共分360º )表示,以0º (或360º )表示正北,90º 表示正东,180º 表示正南,270º 表示 正西。 风速:单位时间内空气移动过的距离(m/s 、km/h)
例如:南风4级 八级西南风
为气压。
单位:帕斯卡(Pa),毫巴 (m b),毫米水银柱(mmHg)
1mb=100Pa=1hPa=3/4 mmHg
3. 湿度
定义:表示大气中水汽含量多少的物理量。大气的
湿度状况是决定云、雾、降水等天气现象的重要
因素。
1) 水汽压 力。 p=pd+e (e):指大气中所含水分的分压
2)饱和水气汽压(E) 定义:在一定温度和气压下,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
5. 云
云:是悬浮在大气中的水滴或冰晶混合的聚合体。
底部不接触地面,并有一定的厚度。 云的观测包括:云状、云量和云高
云量:云遮蔽天空视野的成数。
方法:将地平以上全部天空划分为10份,被云遮蔽的
份数即为云量。 (欧美将天空划为8份,以云占天空八分之几的 面积 计作云量) 例:碧空无云: 云量为0
天空一半为云:云量为5 遮空蔽日: 云量为10
冰面<水面;凹面<平面<凸面。
b、凸面曲率增加,饱和水汽压增大;
c、随着溶液浓度增大,饱和水汽压减小。
纯水面> 溶液
3) 饱和差 (d) 定义:在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实际空气中水 汽压之差称为饱和差。d=E-e d 表示实际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在研究水面蒸 发 时常用到。 当空气饱和时,d=0; 当未饱和时,d>0; 当过饱和时,d<0。
(3)按应用上分为:
农业气象学、水文气象学、污染气象学、航空 气 象
学、航海气象学、医疗气象学、军事气象学、森林
气象学等。
(4) 按地理上分为:热带气象学、极地气象学、南
半球气象学
1.2历史
我国
宋代曾有僧赞宁 (公元10 世纪) 利用土炭湿度计 来预报晴雨
西汉相风鸟 殷代甲骨文 (公元前1000年) (公元前104 年)
1941年 英国使用雷达探测风暴
1950年 美国首次应用计算机制作数值天气预报成功 1960年 美国发射第一颗气象卫星
我国
法国传教士高比(Gaubil),他于1743 年(乾隆8
年)在北京设立测候。 1873 年法国天主教会在上海徐家汇创建观象台; 1927 年开始天气图预报试验 1927 年在南京中央研究院设置气象研究所 1930 年开始正式发布天气预报和台风警报 2013年底,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2423,178部新多 普勒雷达,7颗卫星在轨,
国外
古代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楔形文字碑上 记载着许多有关天气的知识。
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在大约公元前 350年著作了《气象学》。
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在大约公元前 400年著作了<<空气、水和地方>>
国外
1593 年意大利学者伽利略(Galileo)发明温度表; 1643 年意大利学者托里拆利(Torricelli)发明气压 表。
1 什么是气象学?
气象学 (Meteorology):
研究大气中所发生 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 理过程 的原因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物理过程:水循环、碳循环………
物理现象:风、雨、云、雪、光…….
1.1气象学的主要分支
(1)按传统分为:
物理气象学、天气学、动力气象学 (2) 按研究方法上分为: 理论气象学——动力气象学、大气物理学 实验气象学 —— 大气探测、高空气象学、无线电 气象学
2. 湿空气状态方程
P=ρ· Rd· Tv
ρ空气的密度。
Tv虚温 。Tv=T(1+0.378e/P)
T 湿空气温度
e 湿空气水汽的分压
P 湿空气的气压
2 气象要素
表示大气属性和大气现象的物理量,如气温、气 压、湿度、风向、风速、云量、降水量等。 1. 气温 (t) 定义: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摄氏温标(℃) 华氏温标(℉):℉=9/5 t(℃ )+32 绝对温标(K) : T=273+t(℃ )
2. 气压(p)
定义:地球表面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大气压力,称
1783 年索修尔(Saussure)发明毛发湿度表
1653 年在意大利北部首先建立气象台。 1826 年 Brandes第一张天气图用于事后研究 1861 年 英国弗兹罗第一张地面天气图
18世纪中叶 风筝、载人气球直接探测高空
1916-1928年 英国第一次数值预报尝试
1935年 德国采用等压面天气图来分析等高面天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