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敬畏和感恩之心,守护着自然世界生生不息的创造力”一位学者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思考

合集下载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生态文明,秀丽中国(附文题详解及范文展示)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生态文明,秀丽中国(附文题详解及范文展示)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生态文明,秀丽中国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一首首动人的诗篇形象生动地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

今天,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心向往之的奋斗目标。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快车道,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将不断展现在世人面前。

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参与“美丽中国”征文活动。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审题:本题为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

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

本题材料中,既罗列了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容,也指出了当代的奋斗目标,并以“参与‘美丽中国’征文活动”为写作任务,明确地引导学生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建设”为写作内容,学生写作时要紧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立意。

立意:1、秀丽中国——勇做生态文明建设者2、美丽中国——生态环境的建设者3、绿水青山即金山银山4、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素材:1、有这样一个国家,正书写着新的篇章,千千万万人民如我一样在期盼她的成长;有这样一个地方,屹在东方,每个国民妈妈都告诉过孩子这是最美的地方;有这样一个地方,开始扬帆起航,奔向幸福的远方。

这个地方叫中国,美丽中国!2、我们爱您——爱您春天时,百花争相开放,一切都苏醒过来,显得那么新鲜,那么富有生机,花香浓郁。

我们爱您——爱您夏天时,绿树成阴的森林,茂密苍郁的枝叶为栖息的人们挡住了火烧的阳光,就仿佛您总是为我们制造无忧无虑的生活一样,我以一颗炙热的心迫不及待地想要为您奉献。

我们爱您——爱您秋天时,火红的枫叶随风舞动,仿佛一个火把在不停的闪耀,给万里无云的天空平添些许活跃和热闹。

2月26日课后练习

2月26日课后练习

2月26日课后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中华民族向来热爱自然、尊重自然,长达5000多年的生态文化孕育着丰富的中华文明。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钱穆先生曾从地理生态学角度对人类文明进行了考察。

通过对比他得出一个结论,农耕文明所________的和平、包容、中庸、多样性等文化特征将是处于文明冲突中的人类未来的选择方向。

(),所以,重新阐述中华文明的生态思想对于理解农耕文明便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是从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大地而画八卦肇始,天水的伏羲庙里立着他的塑像,这是中国人最早的文化形象:一个人矗立于高山之巅,头顶是浩瀚无穷、________的星空,眼前是________、连绵不绝的大地、山川、河流,人是其中一个既渺小又伟大的存在。

它说明中国文化一开始就是道法自然,是人在广阔的生态环境中确立自身的存在。

因此可以说,中国文化是人类最早的生态文化。

一方面根据自然生态的文化________人类社会的文化,将人伦确立;另一方面,又常常将人重新放置于浩荡的宇宙之中,使人在理解天地、效法天地的过程中与天地浑然一体,忘却自己的主体性。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孕育神秘莫测不着边际构建B.形成讳莫如深广袤无垠创立C.孕育神秘莫测广袤无垠构建D.形成讳莫如深不着边际创立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中华文明具有上述的文化特征B.中华文明即以农耕文明为标志C.农耕文明对人类的未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D.农耕文明以中华文明为标志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中华民族向来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

B.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

C.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生态文化孕育着丰富的中华文明。

江西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2022】2019

江西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2022】2019

江西公务员考试《行测》通关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2022】:21:近来在微博上广为流传的健康建议称:过量食盐消耗骨骼中的钙导致骨质疏松,提示爱好“重口味”的人士留意。

据讨论指出,食盐的主要成分为氯化钠。

氯化钠可增加尿液中排出钙,当排出量超过了钙的摄人量时就会引起代偿反应,可增加人体的骨骼重梅,进而发生骨质流失。

以下各项假如为真,均能减弱该建议,除了()。

单项选择题A、讨论表明,只要钙摄人达到推举的水平以上,盐的摄人就没有害处B、大量讨论证据证明.吃盐多不仅会造成高血压,还会直接影响人的容貌C、尚无讨论表明吃盐量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之间有因果关系D、从机理上讲,人体摄入钠过多可导致钙排出过多,但不足以达到骨质疏松的地步2: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单项选择题A、我国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掩盖人数已超过12.8亿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医疗保障制度B、1958年,我国颁布了第一部户籍制度《户口登记条例》,确立了一套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C、2022年9月1日起,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由每月2000元上调至3000元D、截至2022年7月底,我国社保卡实际持卡人员达1.45亿3:耕种:收获单项选择题A、点火:煽风B、结婚:典礼C、起航:抛锚D、修改:定稿4:孙某共用24000元买进甲、乙股票若干,在甲股票升值15%、乙股票下跌10%H寸全部抛出,共赚到1350元,则孙某最初购买甲、乙两支股票的投资比例是()。

单项选择题A、5:3B、8:5C、8:3D、3:55:一头羊用10米长的绳拴在一个长方形小屋外的墙角处,小屋长9米宽7米,小屋四周都是草地,羊能吃到草的草地面积为_______平方米。

单项选择题A.B.C.D.6:美国管理学家罗宾斯认为:“管理者是被任命的,他们拥有合法的权力,进行嘉奖和惩罚,其影响力来自于他们所在的职位所给予的正式权力。

领导者可以是任命的,也可以是从一个群体中产生出来的,领导者也可以不运用正式权力来影响他人的活动。

国家公务员考试_申论_副省级_真题及答案_2017_背题模式

国家公务员考试_申论_副省级_真题及答案_2017_背题模式

***************************************************************************************试题说明本套试题共包括1套试卷每题均显示答案和解析国家公务员考试_申论_副省级_真题及答案_2017(5题)***************************************************************************************国家公务员考试_申论_副省级_真题及答案_20171.[问答题]资料 1“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这是古代诗人对城市景色的描述,读之令人心向往之。

对一座城市来说,有水,才会更有灵气。

水系建设不仅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城市生态、形象和功能提升的重要途径。

而充分发掘城市的水环境之美,则是人居环境发展的大趋势和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

S 市城市水系长 120 公里,水域面积 630 万平方米,水系两岸绿地面积 1220 万平方米。

水系不仅是市民休闲观光、健身娱乐的重要场所,也是 S 市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城市建设上水平、出品位”的整体要求,城市水系管理处将以建设“美丽水系”为总目标,努力打造优美环境。

城市水系的美,不仅体现在水上,也体现在两岸的绿色中。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维护,S市城市水系整体绿化效果不错。

但部分河道仍存在绿量不足、缺少色彩、管护水平较低等问题。

城市水系管理处负责人表示,今年,将在加强水系绿化管护的同时,重点对连心河两岸绿化水平进行提升。

对连心河沿线的重要部位,将进行高标准绿化整治,增加乔木数量;对河两岸的一般绿地,将以种植灌木、彩叶树及野花组合的方式,丰富绿化色彩,增加整个连心河绿地靓度。

水是影响植物生长的第一要素。

考虑到 S 市干旱缺水的实际,为提升连心河沿线绿地管护质量,确保绿地浇灌到位,将在连心河沿线有条件的地方铺设管道 24 万米,实施喷灌浇水。

贵州省2014年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

贵州省2014年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

申论范文:守护蓝色家园共建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海洋生态文明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维护海洋生态健康,守护蓝色家园,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崇高使命。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宗旨,包含物质生产、社会制度、思想观念三个层面。

一、维护海洋自然再生产,促进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维护自然再生产能力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

海洋是由无数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生态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提供食物原料、调节气候、降解废弃物、控制生物、促进物质循环、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

要维护海洋自然再生产能力,必须保持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我国近岸海域主要包括滨海盐沼、河口、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海岛等生态系统。

受陆源污染物长期大量排放及不当开发活动的影响,我国近岸生态系统受损严重,80%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河口污染严重;滨海湿地累计消失57%,红树林面积丧失73%,珊瑚礁面积减少80%,自然岸线保有率不足40%,许多重要海洋经济生物的产卵场、抚育场、索饵场、洄游通道等被破坏甚至消亡,渔业资源衰退严重。

近岸海域生物多样性呈整体下降趋势,生态系统结构失衡,主要服务功能衰退。

赤潮、绿潮、溢油、危险化学品泄漏等环境突发事件频发,加剧海洋生态恶化趋势。

大量污染物长期排海造成河口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丧失严重,每年由主要入海河流涌入海洋的污染物达千余万吨。

主要河口区水体富营养化的累积效应,使污染海域水体溶解氧降低,海洋生物生存受到威胁,长江口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年度报告列为极难恢复的永久性“近岸死区”,珠江口、浙江近岸海域也列为季节性“近岸死区”。

受沿岸地下水过度开采和海平面上升的共同作用,近一半的沿海省份相继出现海岸侵蚀现象,最大入侵距离达30公里。

修复我国近岸受损生态系统是当务之急,须标本兼治。

一是实施海岸带、重点海域及典型生态系统的专项整治,扩大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建立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措施,加快受损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和保护。

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热点时政方向《生态文明》

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热点时政方向《生态文明》

热点时政方向04 生态文明一、【热点话题】人与自然;生态文明;中国力量首个全国生态日【时事速递】在中国广袤的地理版图上,有一条生态红线,正守护着美丽中国,这条红线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也为世界处理好人与自然、发展与保护之间的。

2023年8月15日,我国迎来首个全国生态日,这条红线再次关系贡献了“中国方案”被加固加粗。

这个首创性、标志性的纪念日,不仅体现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更体现了我国全面建设美丽中国的决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的绿色实践举世瞩目,我国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人与自然也更加和谐,而首个全国生态日更是我们新的宣言,一个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正举全国之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

相信未来的祖国,会只此青绿更动人!素材聚焦中国生态——写在青山绿水间的亮丽答卷素材聚焦从国家到个人,从院士到普通民众,我们见证了那些敢为人先的付出,迎来山清水秀回报的最终时刻。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生态文明是一项每个公民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久久为功,以一系列落地见效的有力措施逐步改善生态环境,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乡村蝶变,塞罕坝沙地变林海、苍山洱海恢复本色,九曲黄河重现清流,朱鹮、亚洲象等“珍禽异兽”数量显著增加……这些让世界见证了一个个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故事。

【素材入文示例】2023年8月15日,我国迎来首个全国生态日。

这个首创性、标志性的国家级纪念日,体现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体现了全面建设美丽中国的坚定决心。

一片林、一座园、一条江,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一个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迈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生动书写历史,深远影响世界。

2024年行测言语理解真题练习含解析(43)

2024年行测言语理解真题练习含解析(43)

2024年行测言语理解真题练习含解析一、单选题(共计35题,每题1分)1.单选题培育强大的创新实力,中小企业要有“十年磨一剑”的_____和志气。

要克服融资难.原料贵.订单少等重重困难,持续投入,迎难而上,才能在_____中迈上发展新台阶。

当前,一家家优质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_____,勇毅前行,成长为能打硬仗的科技尖兵.稳链强链的有生力量。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定力厚积薄发自强不息B.决心卧薪尝胆稳扎稳打C.耐性筚路蓝缕兢兢业业D.智慧山重水复步步为营答案:A解析:第一空,通过“和”可知,横线处所填词语应与“志气”语义相近,又根据横线前“十年磨一剑”可知,横线处应体现出中小企业的坚定意志,A项“定力”借指处变和把握自己的意志力,B项“决心”指坚定不移的意志,C项“耐性”指能忍耐.不急躁的性格,均符合文意,保留。

D项“智慧”指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与文意不符,排除。

第二空,根据横线前“要克服······重重困难,持续投入,迎难而上”可知,横线处所填成语应体现出中小企业只有持续克服困难才能成功迈上发展新台阶之意,A项“厚积薄发”形容积累丰富的学问而不轻易表现出来,也形容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B项“卧薪尝胆”比喻刻苦自励,发愤图强,均符合文意,保留。

C项“筚路蓝缕”多形容创业的艰辛,文段与创业无关,与文意不符,排除。

第三空,与“勇毅前行”语义相近,又根据前后文“持续投入,迎难而上”“成长为能打硬仗的科技尖兵”可知,横线处所填成语应体现出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不畏困难,积极拼搏之意,A项“自强不息”指努力上进,永不懈怠,符合文意,当选。

B项“稳扎稳打”比喻有步骤.有把握地做事,无法体现不畏艰难困苦和积极拼搏之意,与文意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文段出处】人民网《让更多“小巨人”撑起“大创新”(人民时评)》视频考点对应关系-重点词句对应混搭填空关联关系-并列关系来源2023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题(地市级网友回忆版)第38题统计正确率2.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这条道路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特点.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走得对.行得通②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形形色色的主义和思潮都试过了,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③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立足中国国情,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牺牲进行艰难探索,独立自主走出了一条成功道路,从而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并开始引领时代④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⑤只有这条道路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才是通往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人间正道⑥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一项是:A.③①②⑥④⑤B.②③①④⑥⑤C.⑥①④②③⑤D.④⑥②③①⑤答案:D解析:对比选项,确定首句。

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习题课件:11.《敬畏自然》

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习题课件:11.《敬畏自然》

⑤如此种种短视或自私的行为,不仅违背了科学发展的理念, 而且还会危及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子孙后代的延续。所 以,大力培养和增进现代人的敬畏感,刻不容缓。
⑥近年来,人们通过不同方式,例如读经、祭祖等活动来唤醒 现代人对历史传统的认同感,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 对各种事物有所敬畏。但是,对于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而言,这些努力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继续加大伦理道德 教育的力度,对法律、秩序和规则保持敬畏,对社会责任感保 持敬畏,同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
(léi)果实累累
藉(jiè)狼藉 (jiè)慰藉
蒿(hāo)蓬蒿

篙(gāo)长篙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5分) A.人们竟然不打自招地宣称要用这滴水来代替大海。 B.高深莫测的星空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 C.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D.最不可思议的恐怕要数我们的大脑了,它使人有喜怒 哀乐,能够思维。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C)(5分) A.一个国家如何对待它的水资源,将决定这个国 家是继续发展还是衰落。 B.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好属于我们人类 自己的家园——地球。 C.沙尘从内蒙古一些沙漠周边的退化草场和旱地 刮起,途经河北,到达京津。 D.北京市将努力改善生态环境,保证“绿色奥运 ”对北京环境质量的要求。
5.根据下面语段进行仿写。(8分)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无论是 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高 深莫测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 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仿写: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无论是令_人__厌__恶__的__蟑_ ,螂还跳是蚤__让___人__喜__爱__的__黄;莺无燕论子是__浩__瀚__无__垠__的沙漠 ,还是低__矮__贫__瘠__的_ 小,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敬畏和感恩之心,守护着自然世界生生不息的创造力”一位学者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思考● “生命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回归自然,然而人对自然的污染和破坏令人悲叹。

”● “由宇宙论引申出来的治国理念提倡依据自然节律而施设政令,国家政治运作的正当性也都要通过宇宙生化、四时轮替的规则得到确证。

”● “人只有在与自然生态的变迁节律和谐共存中,在对于生态文明永续发展的无私奉献中,才能真正拥有一种诗意而美好的生活。

”5月30日下午,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冯达文应邀做客珠海,为中大珠海校友们带来了一场主题为“中国古典宇宙论与生态文明”的精彩讲座。

在一个多小时的讲演中,冯先生以翔实的文献引证、缜密的观念辨析及精深的理论思考,重新梳理了生态文明理念在中国古代哲学传统中的发展脉络,也为今天这个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与理论依据。

冯先生指出,在中国古典的宇宙论中,天地宇宙、时间空间、人人物物,都可以视作生命的体现。

而我们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理念,也正是从发现自然、重视生命的过程中体现出来。

中国的宇宙论不仅把天地万物的变迁看作是有生命的,而且强调生命变迁是有节律的。

因此,当我们把每个个人、每一物类都看作生命体,那么这些生命体其实都需要通过与大自然变迁的节律相协调、适应才能够发生、发展。

能够适应天地宇宙的时空节律而获得生存与繁衍的物类,必然会把时空变迁的节律内化为自己的结构;无法与之相适应与协调的物类,则必然会被淘汰。

“不要说是整个物类的变迁史,就拿我们个人的生命体来讲,譬如我是广东人,因为长期生活在南方,比较适应较为潮湿、温暖的气候条件,而当我来到北京,三两天以后,嘴唇常常要爆裂甚至是流鼻血,这显然是南方气候变迁的节律,已经在我的生命过程中内化为我人体的结构和功能。

有时候我去到美国出差会有时差,生物钟就是一个生命体适应大自然变迁的时间和空间的节律形成的。

”用了一个简单而朴实的例子,冯先生就形象地诠释出个体生命与自然节律相互协调的必要性。

所以,古人的宇宙论传递的其实就是自然生态的变迁节律与各个生命体、生命形态紧密的内在关联:一方面注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注重人在自己身上体现自然的本性;另一方面,主张人要主动配合天地的生生变化,与自然相协调的同时协助并促进宇宙的和谐与发展。

在讲座中冯先生着重提到,在农耕文明时代,人们得到了自然的煦育和护佑,也对大自然抱有敬畏与感恩之心。

然而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无节制地向大自然进行索取与征服。

原本心中的敬意开始消弭,原本抑制的欲望无尽伸张,随着人的肆意宰制与取用无度,自然界已经不堪忍受,于是通过各种灾害来对人类予以警告。

这就是人类不断地“掠夺他人、掠夺自然、掠夺未来”必然面临的危机。

因而通过本次讲座的契机,在今天重新讨论“中国古典宇宙论与生态文明”,其实就是在审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找寻人对于自然的敬仰、敬畏与感恩之心。

这也是在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下,提倡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的根本旨归。

宇宙论的建构——关于生态文明理想的诉求观点提炼:“老子与庄子初步建构了宇宙论的哲学,由此开始审视和反思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生命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回归自然,然而人对自然的污染和破坏令人悲叹。

”“天地万物从哪里来,如何变化,人在天地之中占有什么样的位置,又该如何日常行事。

”冯先生认为,中国的古典宇宙论,就是从宇宙的起源与变迁,说明与解释现有事物与人类生活的正当性与否的一种理论。

老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建构起“宇宙论”,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认为宇宙是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样的一个过程,这是宇宙变迁的特点。

然而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不断地丧失自我,不断地丧失本真和本性的一个过程。

在其所生活的动荡时代,老子看到,由于生产技术发展,物质财富增加带来的被认为具有“进步”意义的社会变迁,其实只是把人的生存环境推向更加险恶的境地。

尤其是社会物质生活资料有限的增长速度永远满足不了被激发起来的欲望无限的扩张速度,因为只要把人心人性指认在欲望层面上,为掠夺物质生活资料而爆发相互残杀的战争就不可避免。

所以老子的主张是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最高的境界就是回到自然的状态,回归宁静、恬淡的世界中去。

从这个意义上说,宇宙论不仅支撑着老子对于社会批判的立场,也启引着他对于生态和谐理想的诉求。

而在庄子这里,反省与批判的意味则更加深刻激烈。

《庄子·天下篇》中说:“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宇宙的变迁是往下坠落,割裂了天地之纯美,支离了万物之常理,天地神人和美的格局再也不能恢复。

庄子意识到这种疏落与变迁正是源于人的生存方式,不仅不是对于自然状态的改善与增益,而是对自然状态的污染和毁灭,所以有一种大悲情。

宇宙论的发展——关于生态政治哲学的萌发观点提炼:“从《管子》到《吕氏春秋》,由宇宙论引申出来的治国理念提倡依据自然节律而施设政令,国家政治运作的正当性也都要通过宇宙生化、四时轮替的规则得到确证。

”对于承接老子思想的《管子》诸篇,冯先生的评价是:“将老子视宇宙生化为下坠的那种批判意识,转易为视现实万有为生命力正面演化的认受意识。

”正是通过这一转向,使得《管子》的宇宙论更切实地面对现实世界,并力图通过把握自然变迁的节律来安排人类的生活与运作规则。

《管子》将老子的“道”诠释为自然元气在时间中流变,进而演化成繁复的万有世界。

为此还引入了“四时”、“五行”的观念——时间的节律清晰地呈现为春、夏、秋、冬四季,万物之长养有别,万物所秉受的形质有别,与之相应的,人的行事也应当顺应宇宙变迁的这种时间规律。

而到了《吕氏春秋》中的“十二纪”中,则是将“四时”进一步区分为十二个月。

每个月天上的星象怎样?地下的气象如何?人们的生活节奏与施政方式也应该顺应这些情况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更有趣的是,“十二纪”主张因不同季节、不同区域的状况采取不同的相应对策——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这基本上就是认知自然、守护自然、按照自然节律办事的思想路向。

而顺应这种节律与逻辑,国家政治运作的施设及其正当性,也都要通过宇宙生化、四时轮替的规则得到确证。

冯先生由此提出,这种从自然生态的内在关联来审视政治运作之正当性的理论,其实就已经具有“生态政治哲学”萌发的色彩。

宇宙论的延伸——关于生态文明理念的进取观点提炼:“汉代的董仲舒将宇宙论吸纳进儒家思想体系,将人的道德取向与自然世界变迁紧紧连结。

只要依照天地万物的变迁节律来付出努力,那么生命价值就能够得到实现。

”从《老子》、《庄子》中的宇宙论建构开始,直至《管子》、《吕氏春秋》中“四时”、“五行”的流转变迁,下讫汉代《淮南子》在将庄子的宇宙论继续外推,直至达到对天地万物一体看待的自然平等理念,这是黄老思潮的宇宙论体系对于自然世界的理解。

汉代董仲舒的“天人相与”论,则戛然独造地将宇宙论引入了儒家的思想体系。

他创造性地以春之生为“仁”,以夏之长为“智”,秋之收为“义”,冬之藏为“礼”,又另辟季夏为“信”。

于是,孔子、孟子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尽数对应和存纳于大自然的变迁节律之中,可以通过“赞天地之化育”得以证成和求取。

只要依照天地万物的变迁节律来付出努力,那么人的价值就能够得到实现。

董仲舒确信人是天地宇宙的产物,因此“赞天地之化育”所表达的,无疑就是人对于天地宇宙、自然世界的一种敬仰、敬畏与感恩之情。

人是天地宇宙最优秀的创造物,天地宇宙把人这一族群塑造成最有灵性、最富活力的族群、人岂能不心存敬仰、敬畏与感恩呢?“既然我和我这一代是宇宙大生命长期变迁的产物,是以往历史上一代又一代努力的创造物,我们自当要敬孝天地与先祖,珍惜我们现时的生命与生活;既然我和我这一代也须要付出,才可以融入宇宙大生命无限发展的长流中去,我们也当建立起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使我们现时的生命与生活更有意义。

”在冯先生眼中,这就是董仲舒用宇宙论所支撑起来的价值信念。

“如果道家是把宇宙论所取的认知方式推向极致,那么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引入宇宙论,则是将其可能证成的价值信念推向至美。

”冯先生总结道。

宇宙论的回响——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观点提炼:“通过古典宇宙论与生态文明理念的相互参照,人只有在与自然生态的变迁节律和谐共存中,在对于生态文明永续发展的无私奉献中,才能真正拥有一种诗意而美好的生活。

”“尽我的有限努力让族群、让世界获得更好的发展,那么我的价值就会和世界发展的长河融汇在一起,从而获得永恒。

”在复杂的文献解读中融入对生活的透辟体悟,在严谨的学术规范下蕴藏对理想的浪漫追寻。

事实上,这不仅仅是冯先生治学宗旨的折射,更是其念兹在兹的人文关怀。

伴随着中国古代宇宙论的构建、发展与延伸,我们不仅对于宇宙变迁的规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能够藉此作为高悬于头顶和内心的“坐标”,确定人在天地万物,在自然世界中应当所处的位置。

当我们开始意识到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结;当我们逐渐认同生态环境的变迁节律是与每个生命体、生命形态有着内在关联;当我们愿意以赤忱的情感与丰沛的想象,去体悟在中国古代思想传统中所蕴含的生态文明理念,或许就能够真正理解冯先生所言,“那种以敬畏与感恩的精神守护着自然世界生生不息的创造伟力。

”自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来论述;今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更是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总书记的讲话振聋发聩,对于纠正无限制地征服自然、不顾及环境与生态平衡的观念,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绿水青山,也正是珠海这座城市多年来矢志不渝的坚持与守护。

用市委书记李嘉的话来说,特区建立35年以来,珠海自觉不自觉地走出了一条没有拼环境、拼资源、拼速度、拼汗水的发展道路,走出了一条非传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道路。

近年来,珠海又紧紧围绕加快建设“生态文明新特区、科学发展示范市”的发展定位,全力推进国际宜居城市建设,坚定不移地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

我们相信,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宜居,而宜居代表的不仅是一种生活模式,更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宜居城市的建设,不仅是一场关乎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调整的经济变革,也是一次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思想变革。

只有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感恩自然,只有在与自然生态的变迁节律和谐共存中,在对于生态文明永续发展的无私奉献中,我们才能真正拥有一种诗意而美好的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