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组收入数据视角贫困深度测算方法研究

合集下载

关于中国贫困的动态多维度研究

关于中国贫困的动态多维度研究

关于中国贫困的动态多维度研究邹薇方迎风一、引言减少和消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长期任务。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到“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绝大部分贫困人口仍集中在农村地区,而贫困状况也呈现出许多新特征。

中国的贫困人口和贫困状况究竟怎样测度?这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据国家统计局(2009)统计,1990~1999年中国年均脱贫680万人;1995~2004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一半以上。

根据中国新制定的贫困线标准,2005年贫困人口为6432万,贫困发生率为6.8%;2009年贫困人口为3597万,贫困发生率为3.8%。

但按1天1美元的贫困线标准,世界银行使用中国农村住户消费数据进行的测算表明,中国的贫困人口由1981年的7.3亿降到2005年的1.06亿,贫困发生率由73.5%下降到8.1%(Chen等,2010)。

可见,不同的测算标准对于中国贫困状况的刻画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如果仍采用传统的单一收入(或支出)方法测度贫困,既不能准确地反映中国贫困的程度、广度和分布特征,也不能提高扶贫开发政策的效率。

与现有文献相比,本文提出的多维贫困测度和计量研究具有以下特点:(1)把握中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阵营以来城乡贫困呈现出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区域差异性,探讨现阶段对中国贫困、尤其是农村贫困进行动态测度的适宜方法。

(2)采用包括新发布的2009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在内的20年间的面板数据(样本家户为32147户,其中农村21818户,占67.87%;城市10329户,占32.17%),突破了既有文献只注重单个年度CHNS数据,或者考察维度比较偏狭的局限性。

(3)基于“能力”与贫困关联的研究,采用维度等权重与指标等权重两种方法,分别进行多维贫困指标测度和指标分解,并且比较了依照不同方法测算的多维贫困指标和贫困发生率的动态变化趋势。

(4)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考察多维贫困的影响因素。

贫困线测定方法研究

贫困线测定方法研究

-
- 4652. 1 - 162. 33 - 172. 88
1. 20 118. 0 141. 6 6. 40 7. 68 0 0
0. 60 407. 0 244. 2 4. 00 2. 40 2. 12 1. 27
0. 15 4187. 1 628. 1 64. 90 9. 74 25. 4 3. 81
A Study of the Method for Determining Poverty Line
LIU Jian - ping
(Dept. of Economic Information Management , Jinan University , Guangzhou 510632 China) Abstract : Martin method is a method for determining poverty line , which suits the reality of China. Based on Martin method we can sc2i entifically determine the food poverty line , non - food poverty line , minimum poverty line and maximum poverty line. Key Words : poverty ; poverty line ; Martin method
11. 7 - 41262. 6 - 921. 35 - 192. 95
பைடு நூலகம்
9. 10 3520. 0 32032. 0 72. 00 655. 20 13. 00 118. 30
1. 60 3530 5648. 0 83. 00 132. 80 25. 00 40. 00

河南省农村贫困指数的测度——基于GQ 模型和农村居民收入分组数据的分析

河南省农村贫困指数的测度——基于GQ 模型和农村居民收入分组数据的分析

河南省农村贫困指数的测度——基于GQ 模型和农村居民收入分组数据的分析作者:冯景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第21期一、引言《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 年)》指出,到2020 年要实现贫困地区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让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扭转不同社会群体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调查样本数据的推算显示,到2017 年末全国农村贫困居民仍约有3046 万。

为确保到2020 年实现贫困人口全面脱贫的目标,解决好农村贫困问题,做好农村地区的扶贫脱贫工作显得十分重要。

河南省地处中原,是我国贫困发生率高、农村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中西部农业大省。

根据河南省2017 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相关数据了解到,截至2017 年末,河南省总人口9402.99 万,其中乡村人口5593.99 万,占河南省总人口的59.49%;河南省常住人口9559.13 万,其中乡村常住人口4764.27万,占常住人口的49.84%,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上相关数据均说明河南省农村居民人口较多。

又根据最新数据了解到,2013年至2017 年的5 年间,河南共有577 万多农村贫困人口脱贫,5514 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序列,河南省脱贫攻坚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进展顺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但是,根据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2018 年1 月15 日监测统计,截至2017 年末,河南仍有51 个贫困县、221.4 万贫困人口、3723 个贫困村未摆脱贫困。

为了让扶贫脱贫工作以良好的态势持续推进,为了解决农村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等多层级的区域贫困问题,为了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河南省在脱贫攻坚战决胜时期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

开展扶贫工作的初期,首先要对贫困地区的贫困现状进行了解,除了贫困特征、贫困类型、致贫原因等方面以外,宏观地了解近年来扶贫地区贫困程度的动态变化、把握贫困程度的变化趋势对地方政府制定扶贫脱贫战略意义重大。

中国农村贫困线及贫困率的测定:基于拟合收入分布函数法

中国农村贫困线及贫困率的测定:基于拟合收入分布函数法
从图 2 可以看出,随着家庭规模的膨胀,以家庭
Vol.30 No.5(129)2009
Northwest population
2009 年第 5 期 第 30 卷
为单位的贫困线逐渐上升,但以个人为单位的贫困 线却是逐渐下降(也就是平均到每个人所领到的贫 困救助金是递减的),贫困线与家庭规模成反比,为 了剔除家庭在建立贫困线时一般都先确定一类标准 家庭,然后选择不同家庭的调整系数,从而形成可比 收入。 下面笔者用统计学软件来模拟美国贫困线与 家庭规模间的函数关系式。
国际上,一般把占全体居民总数 10%的最低收 表 1 中国主要年份农村贫困标准 单位:元/年
年份 1984 1985 1986 1990 1995 2000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标准 200 206 213 300 530 625 637 668 683 683 693
图 4 贫困标准坐标系区间图
Vol.30 No.5(129)2009
方面:(1)贫困的广度和深度;(2)贫困监测系统和扶 贫网络的构建;(3)扶贫政策瞄准机制的选择;(4)扶 贫效果评估体系的设计及推行。
二、中国农村的贫困线和贫困率的测算 (一)低收入群体数目对绝对贫困线移动的敏感性 处于绝对贫困线上的人数对绝对贫困线移动相 当敏感。 而现存农村低保没有惠及到略高于绝对贫 困线的农村相对贫困群体。 这部分人群所面临的消 费滞后问题类似于中等收入人群。 所以,这部分农 村非贫困居民,只要收入稍有减少,或者在其他方面 的开支稍有增加,就极有可能被拉入到农村贫困群 体的行列。 按国际通行的收入比例法分析农村贫困状况, 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对贫困线非常敏感。 2005 年农村 居民人均纯收入为 3254.9 元,[6]取平均收入的 50%, 那么, 农村地区的贫困标准则为 1627.45 元, 就有 20%的农村居民户属于贫困户。 贫困线很小的移动都会引起贫困人口的很大变 化。这对政策的制定有重要的意义。因为这表明一部 分非贫困居民,只要收入稍有减少,或者在非食品方 面开支稍有增加,就可能陷入贫困。 从 2007 年农村 低保的实施情况来看,由于农村相对贫困群体对绝 对 贫 困 线 的 高 度 敏 感 性 , 出 现 了 两 种 普 遍 现 象 : (1) 低保管理的动态性不强“易进不易出”福利依赖现象 严重;(2)出现了选择性贫困现象。 选择性贫困人群 在中国农村贫困人群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他们的当 期收入完全有能力维持其在绝对贫困线上的消费, 但由于他们出于子女的教育问题,以及大病医疗问 题的顾虑,而导致边际消费倾向偏低。 因此,政府除了救助贫困线以下的家庭,还要注 意增加农村低收入家庭应对风险能力,建立社会安 全网,即政府应提高对农村低保群体动态管理机制 效率的同时还要制定相应的配套改革措施,保障其 卫生和医疗问题,以及其子女得到基本教育的权利。 从而提高农村低收入群体自身脱贫的能力。 以下笔 者结合中国农村的实际状况,利用拟合的收入分布 函数来测算一下襄樊市农村的相对贫困线和贫困 率。 其他省市的农村贫困线和贫困率也可以类似的 方法得到。 (二)用拟合收入分布函数来测算农村贫困线和 贫困率 1.收入分布函数模型的构造的和测算的基本理论 (1)收入分布函数的构造

几种贫困线测算方法的比较分析与选择

几种贫困线测算方法的比较分析与选择

一、引言就城镇人口而言,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率比发达国家至少快两倍,城市容量与之规模严重不符,面临着农村人口大量涌入而基本公共服务严重不足,从而导致贫民窟大量增加的问题。

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居民同时面临着收入低以及就业机会少的现实。

如果城市存在较为严重的贫困状况,其结果存在以下两方面:城乡二元结构依旧未化解;可能城市内部会出现贫困户和高收入居民之间的“新二元结构”。

这种由大量人口涌入形成的城镇化既不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又对城镇各阶层间断裂状态的弥合无益,并不是真正的城镇化。

由国家推行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带来的农民大量进城以及因此产生的贫困问题将越来越突出,城镇必须面对转移人口带来的贫困问题。

除了加大推进农户向城镇转移的力度,“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还需调整城镇的反贫困策略,使其致力于解决因农民进城所产生的贫困新问题。

而贫困与否是由贫困线界定的,只有依据国情科学测量的贫困线,政府才能区分居民是否是贫困人口,衡量其规模,分析造成居民贫困的原因并寻求最佳解决办法,实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因此,科学地制定一条可操作的城镇贫困线对新型城镇化进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7BJY136)。

[作者简介]王翠翠(1993-),女,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商扶贫;通信作者:夏春萍(1971-),女,湖北麻城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电商扶贫、农业信息化、区域经济。

1,2王翠翠1,2夏春萍1,2蔡轶1,2雷欣悦(1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2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0)[摘要]在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过程中,贫困成为制约城镇化发展新问题。

如何科学合理地制定一条贫困线,识别、帮扶贫困户对新型城镇化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章以湖北省为例,分别采用收入比例法、扩展性线性支出模型(ELES )法和恩格尔系数法测算了贫困线,并将测算结果与贫困标准进行了比较,得出如下结论:三种方法各有优劣之处和独特之处,但ELES 法测算的贫困线更贴合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理念,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时,可以以可扩展线性支出模型法为主,同时佐以其他方法,因地制宜;在测算和制定贫困线时,应加强对相对贫困和资产贫困的重视。

收入导向型多维贫困测度的稳健性与敏感性

收入导向型多维贫困测度的稳健性与敏感性

的不确 定性 ,指数均表现 出较 强的稳健性 。此外 ,敏 感性检 验表 明,收入 导 向型 多维贫 困 指数 对收入 维度剥夺 临界值 ( 收入 贫 困线) 的 变化相 对 于 A—F多维贫 困指数 ,表现 出较
强的敏 感性 ,有利 于比较分析处于不 同收入 贫 困程度 下的群体在 多维视 角下的特征 。
建 收入 导 向型 的多维贫 困指 数 。文章进 一 步检 验 了 收入 导 向型 多维 贫 困指 数 的稳 健性 ,
并 比较 了收入 导 向型多 维贫 困指 数和 A—F多 维贫 困指 数对 收入 贫 困线 变动 的敏 感性 。
本 文其余 部分 的安 排 如 下 :第 二部 分 对 多 维 贫 困 的测 度 方 法 进行 简要 评 述 ;第 三 部 分建 立收 人导 向型 多维 贫 困指 数 的 测度 方 法 ;第 四部 分 测 度 中 国农 村 地 区 收入 导 向
关 键 词
收入导向型 多维贫 困
测度
A—F方法
B o o t s t r a p方法

引言
目前 ,减少 并最 终消 除贫 困 ,已逐 步 成 为世 界 各 国的 共识 。2 0 1 5年 9月 ,联 合 国 可持续 发展 峰会 通过 了 由 1 9 3个成 员 国共 同达成 的 ( 2 0 3 0年可持 续发 展议 程》 。在这个 纲领性 文 件 中 ,共包 括 1 7项 “ 可 持 续 发 展 目标 ” ( S D G) ,其 中 消 除 贫 困被 排 在第 一
位 。在 中 国 ,实现 “ 现行 标准 下 的农 村 贫 困人 口脱 贫 ,贫 困县 全 部摘 帽 ,解 决 区域 性
张昭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 院 ,电子邮箱 :z z h a n g @m a i l . b n u . e d u . e n ;杨澄宇 ( 通 讯作者 )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 管理学院 ,电子 邮箱 :c y a n g @b n u . e d u . c n ;袁 强 ,北京师 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电子邮箱 :y u a n q i a n g @b n u . e d u . c n 。本 研究 得到教育 部新 世纪人

中国农村老年人多维贫困的测量与识别研究--基于收入贫困与多维贫困视角

中国农村老年人多维贫困的测量与识别研究--基于收入贫困与多维贫困视角

摘要:老龄化背景下农村老年人贫困问题逐步显化。基于 2015年中国健 康 与 养 老 追 踪 调 查 (China HealthandRetirementLongitudinalStudy,CHARLS)数据,在测算收入贫困的基础上,采用 AF方法测算了 农村老人的客观多维贫困指数(MPII)和包括主观福利的多维贫困指数(MPIII),涉及收入、教育、健康、生活 水平和主观福利5个 维 度。研 究 发 现,MPIII测 量 的 主、客 观 多 维 贫 困 发 生 率 最 高 且 主 观 福 利 贡 献 最 大; MPII测量的客观多维贫困次之,收入贫困发生率最低。进一步,对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样本进行交叉识别, 收入贫困的农村老人中有96%同时陷入多维贫困,多维贫困样本中一半以上为非收入贫困。这说明虽然收 入始终是农村老人多维贫困识别的重要因素,但以主观福利为代表的非收入因素影响更大。
二、文献回顾
关键词:农村老年人;收入贫困;多维贫困;主观福利 中图分类号:F3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3116(2019)09-0121-08
一、引 言
老龄化背景下农村老年人贫困问题逐步显化, 并且成为新贫困人口中一个快速增长的群体。随着 老年人退出劳动力市场,收入获取能力部分或全部 丧失,陷入贫困的风险增大。2017年经济合作与发 展组织(OECD)对 成 员 国 的 最 新 统 计 数 据 显 示,66 岁及以上老龄 人 口 的 贫 困 率 为 12.5%,其 中 76 岁 及以上群体的贫困率为13.9%,均高于11.5%的总 人口平均贫困率① 。中国《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 口24949万人,占总人口的17.9%,其中65周岁及 以上老年人口16658万人,占总人口的11.9%。北 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13 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 踪调查》的 数 据 显 示,在 60 岁 以 上 的 老 年 人 中,有 22.9%的 人 (4240万 人)的 消 费 水 平 位 于 贫 困 线 以

深度贫困调研报告

深度贫困调研报告

深度贫困调研报告
《深度贫困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国在扶贫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一部分地区和群体处于深度贫困状态,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为了更好地了解深度贫困地区的真实情况,为贫困群体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助,进行了一次深度贫困调研。

此次调研覆盖了多个深度贫困地区,包括偏远的山区、荒漠地带和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

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我们详细了解了深度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状况、教育医疗情况、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问题。

调研结果显示,深度贫困地区存在多方面问题。

首先,在生产生活方面,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限制,一些地区居民的主要生计来源仅限于农业和畜牧业,收入较低,生活水平落后。

其次,在教育医疗方面,由于交通条件不便、医疗资源短缺等原因,深度贫困地区的教育和医疗条件也较为艰苦。

此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交通、通讯、供水等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解决建议。

首先,应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通过政府补贴、社会捐助等方式帮助当地居民增加收入。

其次,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交通、通讯、供水等方面的不足。

此外,还应加强对深度贫困地区的教育和医疗援助,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水平和健康状况。

总的来说,深度贫困地区的存在是我们国家发展中的一大难题,
解决深度贫困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都应积极参与其中,为深度贫困地区的发展和脱贫致富贡献自己的力量。

希望通过这次调研报告,可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为深度贫困地区的改善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分组收入数据视角贫困深度测算方法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收入分布函数一个新的视角,提出了一个衡量贫困程度和规模的指标“贫困深度”,并给出了具体的测算方法,利用该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地计算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的贫困程度和贫困发生率,这能够为相关部门扶贫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个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贫困深度;测算方法;贫困发生率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

对于扶贫开发工作,明确今年颁布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并对扶贫开发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要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和工作力度,启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工程,显著减少贫困人口。

扶贫开发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工程,担负着改善民生、缩小差距,保障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艰巨使命。

因此,对于我国正在建设和谐社会的现阶段来说,对贫困人群、低收入群体的关注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规划纲要》在“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
面中”还将“显著减少贫困人口”列为十二五时期的一个奋斗目标。

这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到2020年要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目标的阶段性任务,也是对今后五年扶贫开发提出的总要求。

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对我国目前贫困的现状和规模进行测算,这样才能为进一步制定扶贫政策,不断增加财政扶贫投入,实施专项扶贫计划提供一个科学的依据。

因此,本文基于一个新的角度,依据居民收入分布函数,提出一种新的测算方法,该方法能够比较准确的测算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总体的贫困程度和规模,这就为政府相关部门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个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因此,本文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现有的文献看,关于贫困问题的研究,经济学界研究成果已经相当丰富,但是主要集中于贫困线问题的探究,关于贫困人口贫困的程度和规模方面的研究则相对欠缺。

刘建平、王选选(2003)[1],高颖、张欢、周瑜(2008)[2],罗小兰、曹艳春(2010)[3]等学者从不同角度通过构建测度指标体系对贫困程度进行评价;杨国涛、孟令杰、李鹏宇(2005)[4],赵大利、陈军(2007)[5]参考Gaurav Datt(1998)、Ravallion (1992)的研究成果利用Lorenz曲线分别对宁夏和湖北农村地区的贫困程度进行了测算;另外,从已有研究成果检索可知,曾有学者提出了总贫困缺口这一指标对总体贫困程度进行测算[6],该指标是通过计算贫困线与低于贫困线的每个人
口的收入之差的总和得到。

在实际调查过程中收入对于居民来说相对较为敏感,该数据不太容易获取,但是相对于收入分组数据来说相对较为容易。

本文从定义简明、科学实用、操作方便的角度考虑,提出了贫困深度这一指标及其测算方法,该测算方法运算结果可以通过一些软件能够比较容易实现。

1.贫困深度测算方法的提出
1.1 人口收入分布曲线
假设某时期t全社会或某地区人口拟合的收入分布函数可以用图1描述,也就是说,整个社会或该地区人口的收入分配状况可以用图1来刻画。

图1中,横轴表示收入x,纵轴表示与x对应的人口累计百分比,即低于该收入的人口数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根据人口收入抽样调研数据,我们可以得到按收入分组人口分布函数曲线,收入分组越密,拟合得到的函数曲线越精确。

图1中,人口收入分布函数为ft(x),ft(x)为收入x的函数,x*t 为第t期全社会或某地区贫困线。

通过贫困线,就可以对全部人口贫困与分贫困进行界定区分。

图1t某时期全社会或某地区人口拟合收入分布函数曲线
1.2 贫困线的确定
贫困线的研究始于英国社会学家布思和朗特利对伦敦
的贫困研究,两位学者不约而同地从最低需求的角度描述了伦敦贫困线,开创了贫困线研究的先河。

自此之后,绝对贫困线一直是计算贫困线的主流方法,并由此发展出了预算标准法、1 天1美元、恩格尔系数法、马丁法等方法。

目前,最常用的测量贫困的方法就是根据家庭可以观察的消费支
出或收入水平确定的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贫困线。

世界银行为了能够进行国家之间的比较,按照购买力平价确定了人均1.25美元和2美元的贫困线。

OECD国家一般按照收入中位数的50%作为贫困线。

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依据本国实际情况都确定了自己的
官方贫困线,且官方贫困线是基于满足一定热量需要的食品贫困线和非食品贫困线之和。

尽管各国对于贫困的标准和测量方法各不相同,但是根据家庭可以观察的消费支出或收入水平确定的贫困线都是对家庭事后福利状况的测量和减贫
政策干预。

尽管测算贫困线的方法有很多,不同国家或地区在进行贫困线测算时一定要依据该国家或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上述适当的方法进行计算,因为不同国家或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价格水平以及居民的消费习惯存在差异。

因此,要尽可能地避免一刀切,制定统一的识别贫困的统一标准,这样就可能会出现低估或高估该国家或地区真实贫困程度和规模,不利于政策的实施,会造成扶贫力度效率的降低,以及资源浪费等现象。

中国目前的贫困线是2011年确定的,农村(人均纯收入)贫困标准为2300元,这比原来贫困标准1274元提高了80%。

如果按照最新贫困标准(2300元)测算,中国还有8200万的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13%,占全国总人口近十分之一。

由此来看,我国目前仍有一大部分人处于贫困线以下,测算贫困深度对于我国扶贫工作显得尤为必要。

1.3 贫困深度的测算
图1中,S1、S2分别表示两个封闭图形的面积,这两部分的面积分别可以计算出来,S1+S2=xt*f(xt),即为矩形的面积,S2=∫x*t0ft(x)dx,即为曲线部分与x轴围成的部分面积。

若抽样的总人数为n,与xt对应的人口累计百分比为f (xt),则收入小于等于贫困线xt的人口数为n*f(xt),
n*S2=n*∫x*t0ft(x)dx就是收入小于、等于贫困线的人口的收入总和,而n*f(xt)*xt是n*f(xt)这部分人收入都达到贫困线时的收入总和,所以总贫困程度就可以表示为n*f (xt)*xt-n*∫x*t0ft(x)dx,在此,本文把这部分命名为贫困深度,因为贫困深度更能形象地反映出收入低于贫困线的那部分人口的总体贫困程度。

故贫困深度=n*f(xt)*xt-n*∫x*t0ft(x)dx=n*[xt*ft(xt)-∫x*t0ft(x)dx]=n*S1 其中f(xt)为贫困发生率。

从上式可以看出贫困深度可以简洁地表示为两部分的
乘积,由于样本总体n是已知的,所以贫困深度只与S1的大小有关,这从图1中就可以很直观地看出来,若S1部分面积越大,则总的贫困缺口越大,即贫困深度越大,政府的扶贫开发力度就应该越大。

因为上述人口数n为抽样的总体,上述计算公式是根据样本数据得到的,我们知道只要抽样方案设计比较科学,样本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够很好地反映总体。

所以,全国或某地区总体的贫困深度可以利用下面公式表示:
总体贫困深度=N*[xt*ft(xt)-∫x*t0ft(x)dx]=N*S1
N为该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数。

2.小结
本文基于人口收入分布函数提出了一种新的计算贫困
程度的方法,并命名为贫困深度,因为贫困深度更能形象地反映出贫困的程度和规模,该方法得到的结果在图形中能够非常直观地看出来,并能够比较准确的计算出一个国家或地区总的贫困缺口,另外,利用该方法还能够比较容易计算出贫困发生率这一指标,这就为政府相关部门扶贫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个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

利用该测算方法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该方法是基于样本数据人口拟合收入分布函数的,函数曲线的精确性直接影响到结果的准确性,所以,抽样方案制定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同时,抽样调查收入分组数据时应尽量细一些,这样得到的拟合分布函数会更为精确。

本文基于收入分布函数一个新的视角,提出了测算贫困深度的指标,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尽绵薄之力。

(作者单位:河
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项目(编号:2014CJJ088).
参考文献:
[1]刘建平,王选选. 贫困程度测度方法与实证分析[J].
暨南学报,2003.
[2]高颖,张欢,周瑜. 城市家庭贫困程度判定模型的构建――基于北京西城区社会救助工作实践的研究[J]. 北京
社会科学,2008.
[3]罗小兰,曹艳春. 基于AHP方法的中国城市家庭贫
困程度测度指标体系设想与实证分析[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
[4]杨国涛,孟令杰,李鹏宇. 宁夏农村贫困程度的估算与模拟[J]. 农业技术经济,2005.
[5]赵大利,陈军. 湖北省1985-2005年度农村贫困程
度测算及变动分析[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6]陆凤兴. 贫困的测算方法与指标体系探讨[J]. 统计与
决策,2006.
[7]杨立雄. 贫困线计算方法及调整机制比较研究[J]. 经
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
[8]徐万坪,杨能良. 贫困度量指标[J]. 经济师,2004.
[9]冯星光,张晓静. 贫困测度指标及其评价[J]. 统计与信息论坛,2006.
[10]唐运舒,于彪. 贫困线几种测量方法的实证比较[J]. 当代经济管理,2009.
[11]李博. 贫困线测定问题研究综述[J]. 当代经济,2008.
[12]王兢. 拟合的收入分布函数在贫困线、贫困率测算中的应用[J]. 经济经纬,2005.
[13]杨立雄. 贫困线计算方法及调整机制比较研究[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