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收入测算表
建档立卡参考样本

贫困户申请书村委会:我家住组,家庭人口人,其中有劳动能力人。
2015年家庭人均纯收入元。
特申请为贫困户。
申请人(签字):年月日村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评议会议记录时间:地点:参会人数:主持人:记录人:内容:村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评议统计表参考文本3村贫困户初选名单公示根据农户自愿申请,我村于年月日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参会人数人,占全村人口比例 %),民主评议评选出贫困户户人。
经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核实汇总,初选贫困户户人,现进行公示(名单附后)。
如有异议,请从即日起7日内向村委会提出意见。
监督电话:驻村工作队代表签字:村委会(盖章)年月日附件:村贫困户初选名单参考文本4关于审核确认贫困户的报告乡(镇)人民政府:根据《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要求,我村通过农户申请、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评议,经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核实,初步认定等户(人)为贫困户。
现将我村初选名单汇总上报(名单附后),请予审核。
村委会(盖章)年月日附件:村贫困户初选名单参考文本5乡(镇)贫困户审核确认情况公示根据《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要求,我乡(镇)对各村上报的初选贫困户户人进行了审核,同意将等户(人)拟定为贫困户,现予以公示(名单附后)。
如有异议,请从即日起7日内向本乡(镇)人民政府提出意见。
监督电话:乡(镇)人民政府(盖章)年月日附件:乡(镇)贫困户拟定名单参考文本6关于复审贫困户的报告县扶贫办:根据《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要求,我乡(镇)通过农户申请、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评议、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核实、乡镇人民政府审核,拟定等户(人)为贫困户。
现将名单上报(名单附后),请予审核。
县乡(镇)人民政府(盖章)年月日附件:乡(镇)贫困户拟定名单参考文本7县贫困户名单公告根据《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要求,我县对全县拟定的贫困户户人进行了审核,同意将等户(人)确定为贫困户,现予以公告(名单附后)。
县扶贫办(盖章)年月日附件:县贫困户名单贫困村申请书乡(镇)人民政府:本村辖自然村个,共有农户户人,其中贫困户户人,贫困发生率为 %,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万元。
扶贫手册——贫困户基本信息填写指南

扶贫手册×××扶贫办印制说明一、本手册根据《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3‟25号)文件制定。
二、由县级扶贫部门统一印制发放,各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填写,并根据帮扶进度及时更新。
三、手册填写说明(1)本手册“家庭情况”、“家庭成员”、“帮扶负责人”信息应据实填写,并与《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保持一致。
在校生状况:所在年级、学前教育或非在校生。
健康情况:健康、长期慢性病、患有大病、残疾。
劳动能力:普通劳动力、技能劳动力、丧失劳动力、无劳动力。
(2)“帮扶责任人”、“单位隶属关系”分为“省直、市直、县直、乡镇、村级”等。
帮扶责任人发生变化时,应在下一行继续填写,并在联系电话后注明帮扶的起始时间。
(3)户脱贫措施及项目规划表主要填写为贫困户制定的脱贫项目,特别是六个一批(产业、易迁、打工、教育、医疗、低保五保、小额信贷及贴息资金、加入合作社入股分红、土地流转、电商扶贫、光伏扶贫、生态扶贫、乡村旅游扶贫等),要注明项目名称、规模、扶持资金额度、项目完成时限。
如争取全贴息小额信贷3万元帮助其养羊30只,当年出栏20只,增收1万元以上。
(4)本手册“帮扶过程记录”主要如实详细填写帮扶人围绕该户脱贫规划项目和实际需求开展的帮扶事项,帮扶的具体措施,实行痕迹化管理。
(5)“帮扶成效”是指该扶贫项目实施后农户收到的实际收益和效果,由农户签字。
(6)“享受政策清单”填写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过程中贫困户享受的各项惠农政策、救助和帮扶资金等。
贫困户基本信息12生产生活条件3收入、卫计信息登记人:×××联系电话:×××户主签字:××登记时间:2015年X月X日4户脱贫方案5帮扶责任人(工作队员和包户干部)户脱贫项目及措施规划表(六个一批等项目)67帮扶过程记录8帮扶过程记录9帮扶过程记录10帮扶过程记录11帮扶成效12帮扶成效13帮扶成效14贫困户享受政策清单15精准脱贫评定验收表(工作标准)161718。
农村贫困的界定标准

确定新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主要标准有:贫困人口的数量、年人均纯收入的水平和基本生活水平;还包括财政收入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等指标;一农村贫困的界定标准贫困,是人们生活、收入差距的一个相对概念;在当今世界,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绝对贫困,也称极度贫困,是指难以生存的问题;世界银行把每人每天的消费支出低于一美元视为绝对贫困;一类是相对贫困,是指当一部分人或一个家庭的收人比社会平均收入水平低到一定程度时所维持的生活状况,即不公平的问题;世界银行认为,一个社会成员的收入只有或少于社会平均收入的1/3,便可视为相对贫困;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贫困现象普遍存在的发展中国家;缓解和消除贫困,尤其是消除农村的绝对贫困,是关系全局的当务之急;本世纪末,我国农村扶贫工作的主要目标,就是消除绝对贫困,即基本解决现有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各个国家由于国情、国力和贫困人口的分布不同,对绝对贫困人口的收入界定标准是不一样的,但都以能维持生存、参与生产的最低需要,参照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60%以上,作为界定的基本依据;我国农村的贫困人口,主要是指物质生活特别困难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房不避风雨,只能维持萎缩性再生产或简单再生产的那一部分绝对贫困的群体;根据中国营养学会测算,中国居民维持正常生活的日摄热量应为2400大卡,最低限为2000大卡;我国政府考虑到农村居民主要从事体力劳动的实际情况,选择了2100大卡作为最低热量输入量;按此标准,国家统计局计算,1985年全国农村人均最低生活费支出平均为206元;但是,由于我们国家大,贫困人口分布面广,各地的食物结构、消费水平和物价指数的不同,以及其他特殊因素,因此,1986年在第一次确定国定贫困县时,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标准;即:以县为单位,1985年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50元的县和年人均纯收人低于20 0元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对民主革命时期作过重大贡献,有较大影响的革命老区县,给予重点照顾,放宽到人均年纯收入250、元一300元;这个标准虽然比较低,但它基本符合我们的国情和国力;如果把贫困的标准定得过高,扶持面扩大,就不利于集中力量尽快解决极贫户的温饱问题;1994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扶贫国际研讨会上,国家统计局就此作了说明,与会者对我国制定的贫困标准,均表理解和认同;我国所称的国定贫困县,实际上是指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少数特别贫困县;我国所称的省定贫困县,主要是指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百分之三十以下,或当地省、区、市人民政府认定的低收入县;我国所称_的贫困地区,是指国定贫困县和省定贫困县集中连片的地带;不仅农民生活困难,而且生产条件恶劣,不改善生存环境,就很难脱贫致富;按照上述标准推算,1 978年我国农村的贫困人口为2.5亿人,1985年为1.25亿人;1986年确定国定贫困县331个,省区自定的贫困县333个;这些贫困县中,有64.8 9/6的县集中分布在18片贫困地区;经过多年扶持,到1994年,国定贫困县的经济发展较快,但一些原比国定贫困县收入略高的省定贫困县,由于扶持力度不够,发展非常缓慢,甚至有的县经济水平落在国定贫困县的后头;为了加快改变贫困县的面貌,1994年制定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时,重新调整了国定贫困县的标准;即:以县为单位,凡是1992年年人均纯收入低于400元的县按原贫困线为320元全部纳入国定贫困县,凡是1992年年人均纯收入高于700元的原国定贫困县,原则上退出国定贫困县;调整结果,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国定贫困县标准的25个县,退出国定贫困县行列,原定扶贫资金不减,今后也不再增加,走向自立致富;原困难较大的283个省定贫困县,列为国定贫困县;204个中央和省未扶持的贫困县和低收入县,列为省定贫困县扶持;总计,全国列入国定贫困县的有592个县,列入省定贫困县的有254个县;扶贫对象的界定和调整,提高了各级党委、政府对扶贫工作重要性、艰巨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为我国从1986年起开展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从1994年起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提供了明确的扶持对象和制定扶贫开发战略的依据;二贫困人口的分布和特点我国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农村;1978年,农村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的87%;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气候、东西地形差异很大,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农村贫困人口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一是集中分布在23个省市、自治区的18片贫困山区;即:沂蒙山区、闽西南闽东北地区、鲁努儿虎山区、太行山区、吕梁山区、秦岭大巴山区、武陵山区、大别山区、井冈山和赣南地区、定西干旱地区、西海固地区、陕北地区、西藏地区、滇东南地区、横断山区、九万大山地区、乌蒙山区、桂西北地区;其中,大部分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和贫困地区,习惯统称“老少边穷”地区;1986年,这些地区有国定、省定贫困县430个,占当时全国664个国定、省定贫困县总数的64.8%;二是从地形地貌看,除青藏高原外,86%的贫困县分布在我国第二阶梯的高原、山区和第一、二阶梯的过渡带上,具有六种不同的贫困类型,即:东西部接壤地带贫困类型、西南卡斯特地貌贫困类型、内蒙古旱地贫困类型、东部丘陵山区贫困类型、黄土高原丘岭沟壑区贫困类型、西藏高寒山区贫困类型;三是贫困分布反映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部开发早,基础好,经济比较发达,贫困地区成零星状态分布;西部开发晚,基础差,比较贫困,贫困地区集中连片;按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划分,贫困县的分布比例为1:3.5:4.7;四是贫困分布有明显的边缘性;贫困地区大部分布在远离经济发达的中心地区,同时又位于省、区、市及县、市的边缘地带;这种分布状态说明,我国贫困地区的贫困不是社会经济制度的问题,主要是自然、地理条件不好,加之“左"的影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我国贫困地区虽然存在着不同的差别,但都具有以下共同特点:一是经济水平很低,生产方式原始,生产手段落后,市场规模狭小,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薄弱,粮食自给不足;1986年,全国664个贫困县,人口和耕地各占全国的25%左右,但农村社会总产值仅占全国的14 9/6,粮食总产量仅占全国的18%,人均纯收入仅占全国平均数的51%;二是社会发育程度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科技人员奇缺,农民素质低,医疗设备简陋,地方病严重;1985年,这些贫困县中,有16.1%的乡不通公路,有22.2%的乡不通电,农村用电量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5.8%,文盲人口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医疗标准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三是自然条件差,干旱、风沙、雪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很多地方积温低,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生态恶化;四是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自然增长率比全国平均数高出40-100%,“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相当突出;五是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准及整个经济发展的差距,与发达地区越拉越大;这些情况说明,贫困是个综合症,主要是生产力水平低的反映;贫困的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恶劣,而又缺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缓解和消除贫困必须标本兼治,既要解决生产生活上面临的实际困难,更重要的是注入新的生产要素,改善生产条件和发展环境,加快经济发展,努力增加群众收入;从总体上看,我国贫困地区一方面自然条件恶劣,生产水平低下,经济贫困,社会发展滞后,甚至个别地方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困难是很大的;另一方面,幅员辽阔,荒山、荒垣、草场、森林很多,水能、矿产等潜在资源十分丰富,大有发展的潜力;在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发达,城市就业容量有限的条件下,立足当地资源,面向自身需求和市场需要,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努力把当地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是治穷致富的根本出路;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确立开发式方针,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大力增加扶贫投入,进行综合智力,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的着眼点,是加快解决群众温饱的基本经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曾几次确定贫困标准;1981年,农业部首次把人均集体收入50元和40元作为划分农村贫困的标准,人均40元收入相当于当时150公斤小麦或200公斤稻谷的价值,这样的粮食消费水平,就绝对贫困而言,也是很低的;1986年,国务院农研中心在调查统计的基础上,提出了人均口粮200公斤和人均收入200元的贫困线标准;同年,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为了确定国家专项扶贫资金的投资范围,确定了新的贫困线标准;把1985年全省人均纯收入150元以下作为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对少数民族自治县和革命老区县分别扩大到200元和300元,150元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基准线;90年代初,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把农民人均纯收入300元作为贫困县资格审查的最基本的入选标准;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后,国家又把农民人均纯收入625元作为贫困线的标准,2000年625元相当于1990年300元;后又根据各种因素,将贫困线标准修改为637元以及668元2005年绝对贫困标准为668元;这些标准,都与世界银行划定的人均每天1美元的国际标准相差很大,中国贫困人口的食品消费需求比重即恩格尔系数一般也都大大高出60%的国际标准;所以,这一标准实际上所划出的是所谓“绝对贫困线”,即满足贫困人口衣食住行等人类基本生存需求的最低收入水平,远远不能满足贫困人口除食物消费以外的教育文化、人口素质和思想观念上的问题一、贫困的定义、衡量标准和扶贫工作的对象一贫困的定义和衡量标准何谓贫困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对贫困的定义是:所谓贫困,就是指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而衡量生活水准的标准不外乎两个:第一,决定居民消费能力的家庭收入和人均支出;第二,与最低生活水准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的供给;为了横向比较世界各国的贫困人口比率和贫困程度,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用人均年消费支出275美元赤贫和370美元贫困1985年购买力平价不变价格作为全球贫困线的单一标准;人均年消费支出370美元大体相当于1人1天1美元,这是国际通行的贫困标准;针对这一定义,世界银行提出了称为“机会与能力”的全球扶贫基本战略;其中“机会”是指通过实施劳动力密集型发展模式,为穷人提供谋生的机会,提高家庭收入和人均支出;“能力”是指广泛向穷人提供基础设施和基本社会服务,提高其生活水平,增加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提高穷人利用谋生机会的能力;这一战略的设计理念是:如果贫困家庭能够发现自食其力的工作机会,同时其家庭成员又具备一定的技能、受过一定的教育而且身体健康,那么他们就有可能不依靠外力扶助而摆脱贫困;按照经济学的一般理论,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贫困落后现象的总称,但首先是指经济范畴的贫困,即物质生活贫困;因此,贫困可以定义为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对于贫困的最低标准,我国确定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温饱问题为限;这一标准的量化指标是人均纯收入达到1990年不变价300元2000年现价625元,人均产粮300公斤,即“双三百”标准;生活水平在这一标准之下的我们称之为“绝对贫困人口”;绝对贫困又叫生存贫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或家庭依靠其劳动所得和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生存需要,即达不到人类生存基本临界点,这样的个人或家庭就称之为绝对贫困人口或绝对贫困户;与绝对贫困人口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相对贫困人口”,是指与全社会平均水平相比,其收入水平有一定差距,相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还处于贫困状态的人口;通常是按一定比例确定;世界银行认为个人收入只要低于全社会平均收入三分之一的社会成员即可视为相对贫困人口;二扶贫工作的对象在新世纪扶贫开发工作中,我们国家将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865元2000年现价的人口界定为低收入人口;低收入人口也属于相对贫困人口范畴;这些人口仅仅基本解决了温饱,但仍不稳定、易返贫;据此,国家公布2000年底全国农村有低收入以下贫困人口9000万人;其中:625元以下绝对贫困人口3000万人,62 5元~865元低收入人口6000万人;2000年底,甘肃省农村有低收入以下贫困人口756万人,其中:625元以下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196万人,贫困发生率%;625元~865元低收入人口560万人,贫困发生率%;新阶段国家和我省扶贫工作的对象就是这部分低收入人口和绝对贫困人口,重点是绝对贫困人口;据省统计局最新监测结果,2002年底我省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万人,低收入人口为万人;国家将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和初步解决温饱的低收入人口确定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对象,既是发展的需要,亦与国际上通行的基本做法接轨;首先,我国农村低收入人口的测定标准为2000年人均纯收入865元,按购买力平价计算,这大体相当于人均1天1美元的国际通行贫困标准;其次,国际上认为在一个社会中收入最低的10%的人群总是相对贫困的,我国目前的扶贫工作对象大体有9000万人,实际上就是全国农村人口的10%;二、扶贫开发工作回顾一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成就与经验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里,贫困一直困扰着我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关注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问题,开展了大规模的扶贫开发,极大地缓解了贫困现象;从1978年到2000年,全国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由亿人减少到不足3000万人,基本实现了国家确定的“到二十世纪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战略目标;1、我国扶贫开发的历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扶贫开发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1978年—1985年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开始改革,农产品价格逐步放开,乡镇企业快速发展;这一系列改革措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很大一部分农村贫困人口很快脱贫致富;1978年至1985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由亿人减少到亿人,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由%下降到%;2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年—1993年为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国家自1986年起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成立了专门的扶贫机构,安排了专项资金,制定了专门的优惠政策,并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方针;中国的扶贫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到1993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了8000万人,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下降到%;3扶贫攻坚阶段1994年—2000年1994年3月,国家公布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明确提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力争用七年左右的时间,到2000年底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中国的扶贫开发进入了攻坚阶段;到2000年底,除了少数社会保障对象和生活在自然环境恶劣地区的特困人口,以及部分残疾人外,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国家“八七”扶贫攻坚目标基本实现;4扶贫开发新时期2001年至今2001年,中央召开了扶贫开发工作会议,随后,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确定了新世纪扶贫开发的目标、对象、重点和政策措施;2002年年初,国家取消了国定贫困县,确定了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新确定的重点县全部集中于中西部地区,既说明新世纪扶贫开发的重点在西部地区,也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关怀和照顾;国家在新世纪初出台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为今后十年内的扶贫开发指明了方向;2、我国扶贫开发的成功经验1中央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党中央、国务院把扶贫工作作为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全局的大事,始终高度重视;中央分别于1994、1996、199 9年三次召开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进行动员部署;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调查研究,指导工作;国家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逐年加大扶贫投入;2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地开展扶贫工作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经济不发达,农村尤其不发达;据此,我国政府实事求是地把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作为二十世纪末扶贫开发的基本目标和中心任务,合理确定贫困标准,规划重点扶持范围,制定分年度的具体任务和措施,事实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以贫困标准为例,1986年中国贫困人口的标准是1985年农村人均纯收入206元;到1990年这一标准相当于300元,2000年为625元,这一标准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3坚持走开发式扶贫的道路在扶贫开发中,我们始终把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改善基本生产条件和发展种养业作为重点,依靠科技和教育,不断提高资源开发的水平和效益,有效地增加了贫困农户的收入,增强了他们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较快地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发式扶贫,是解决我国贫困农民温饱、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同时也是我国扶贫工作要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4重视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眼于贫困地区的长远发展我国在扶贫开发中积极发展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尤其是重视基础教育、职业技术培训和实用技术推广,实行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疾病防治工作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经济建设相适应,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是实现贫困地区长远、稳定发展和尽快走上富裕之路的重要基础;5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贫困地区脱贫致富,需要国家的扶持和社会各界的帮助,更需要自身的努力;多年来,我们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积极探索脱贫致富的路子;许多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就是在国家支持下,主要依靠当地干部群众苦干实干,改变了面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搞好扶贫开发、改变贫困地区面貌的决定因素;。
驻村扶贫干部应知应会知识点 (1)

驻村扶贫干部应知应会知识点一、新时期脱贫攻坚实现“五个转变”的内容是什么?从注重全面推进帮扶向更加注重深度贫困地区攻坚转变,从注重减贫进度向更加注重脱贫质量转变,从注重找准帮扶对象向更加注重精准帮扶稳定脱贫转变,从注重外部帮扶向注重外部帮扶与激发内生动力并重转变,从开发式扶贫为主向开发式与保障性扶贫并重转变。
二、“一个目标、两个确保、三个格外、四个切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十二字方针”具体内容是什么?答:“一个目标”即:补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两个确保”即: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三个格外”即:对各类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
“四个切实”即: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
“五个一批”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十二字方针”: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
三、识别与退出的相关知识(一)贫困户的识别标准是什么?严格执行农民人均纯收入标准,统筹考虑“两不愁,四保障”因素。
1.年人均纯收入的计算方法:年人均纯收入=(工资性收入+生产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其它-生产经营性支出)/家庭人口数。
2.年人均纯收入的指标解释(1)工资性收入:指受雇于单位或个人,而获得的工资、奖金、红利等收入。
(2)生产经营性收入:是指农村住户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生产筹划和管理而获得的收入,如从事种植、养殖、商业、小加工业等获得的收入。
(3)转移性收入:是农村住户符合政策条件领取的粮食补贴、生态补贴(退耕还林)、计划生育金等资金收入;另外子女给予老人的赡养费等类型的收入也属于转移性收入。
(4)其它:是指农村住户除一、二、三条之外的收入总和,如财产性收入、存款获得的利息、车辆房屋租赁费等等。
盐山县脱贫指标完成倒计时任务分解表

盐山县脱贫指标完成“倒计时”任务分解表贫困县退出程序。
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是贫困县退出验收的责任主体。
年末,贫困县对照退出标准进行自我评估,测算退出指标得分后,由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向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提出退出申请。
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初审,经过第三方评估和全面核查后,报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批。
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织省直有关部门及相关力量,对拟退出的贫困县进行核查,初步确定拟退出名单,向社会公示征求意见。
公示无异议的,由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
通过省级审定的省扶贫开发重点县,由省政府正式批准退出。
通过省级审定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向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报告情况,经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项评估检查通过后,由省政府正式批准退出。
贫困村退出程序。
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是贫困村退出验收的责任主体。
年末,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织有关部门及相关乡(镇)人民政府,按照贫困村退出标准逐村评估退出情况,测算各贫困村退出指标得分,提出全县贫困村拟退出名单,在乡(镇)公示后,报送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织有关部门,对拟退出的贫困村进行验收审定,并在乡(镇)公告,同时报送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备案;省扶贫办组织抽样核查后,安排市县进行销号。
贫困人口退出程序。
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是贫困人口退出验收的责任主体。
年末,按照“三看二评一公示”(三看:看收支情况,看生活条件,看保障状况;二评:民主评议,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核实;一公示:村级公示)的办法,测算各拟退出贫困户的退出指标得分,由村“两委”组织民主评议后提出全村拟退出名单,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核实后进行公示,经公示无异议和拟退出贫困户认可后,报乡(镇)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对各村上报的拟退出名单进行审核,确定全乡(镇)贫困户拟退出名单,报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后,在各行政村公告退出,并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销号。
备注:各部门同时关注县级考核指标,保证年度考核成绩。
2016年及之前贫困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测算表

年贫困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测算表贫困户户主姓名:家庭人口数:备注:1、生产经营费用总支出:包括购买种子、化肥、农药、地膜、饲料、灌溉、承包土地、雇工、运输、购买农机具、雇用农业机械等.2、农户生产经营费用总支出通常约占总收入的40%-50%以上。
3、空格处根据农户实际收入和支出进行填写。
比如:收入:种植玉米2亩,计算公式:2亩*1000斤/亩*1元/斤=2000元。
支出:2亩*1000斤/亩*1元/斤*40%或50%= 800元或1000元。
贫困户签字:年月日贫困户退出指标(全部为约束性指标)评价标准:只有基本稳定的就业渠道和收入来源,符合条件的家庭成员有低保、五保、养老等政策保障,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国家扶贫标准。
指标解释:可支配收入专指贫困户在本年度获得的、有基本稳定收入来源的、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及贫困户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
可支配收入既包括现金收入,也包括实物收入。
人均可支配收入=(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贫困户家庭人口数。
该项指标值大于当年国家扶贫标准或省制定的年度扶贫标准为达标。
工资性收入:指贫困户家庭成员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全部,劳动报酬和各种福利,包括受雇于单位或个人从事各种自由职业兼职和零星劳动得到的全部劳动报酬和福利,在计算此项收入时,对外出务工的家庭成员可适当扣除,其基本生活开支及返乡路途费用经营净收入:指贫困户或贫困家庭成员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净收入,是全部经营性收入中扣除经营支出(包括:经营费用、生产固定资产折旧和生产税)之后得到的净收入。
财产净收入:指贫困户或贫困户家庭成员将其所拥有的金融资产、住房等非金融资产和自然资源交由其他机构单位、住户或个人支配而获得的回报并扣除相关的费用之后得到的净收入。
包括利息净收入、红利收入、储蓄性保险净收益、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租金净收入、出租房屋净收入,出租其他资产净收入和自有住房折算进租金等。
收入测算表

收入测算情况
一、村基本情况
村451人,户数,劳动人数,集体农用地总面积亩数,其中耕地面积亩数,林地面积亩数。
人均纯收入约6246元
二、收入情况2717353元
1、种植业纯收入533587元,占总收入的15%
(1)粮食作物纯收入381659元:
播种面积542.6亩收入385195元
玉米90.2亩、亩产500斤、单价0.9元/斤收入40590谷子74.4亩、亩产280斤、单价2.5元/斤收入52080杂粮78亩、亩产170斤、单价2.03元/斤收入26917薯类300亩、亩产2300斤、单价0.6元/斤收入414000 亩均投入280元包括种子化肥耕地等共投入151928元
(2)瓜菜类等收入135000元
以南瓜、白菜、豆角、西红柿等为主种植约53亩收入23050公斤45000元
药材66000元
蘑菇30000元
2、林业纯收入741350元,总收入的27%
(1)干果收入核桃、枣收入30000元
(2)退耕还林收入279300
3、劳务输出收入1330000元,总收入的49%
(1)运输10人,人均约3500元350000元(2)煤窑工人11人人均约4000元484000元(3)其他打工的人75人人均约1200元990000元4、各种补贴和分红245756元,总收入的9%
贫困户的合作社分红元
国家粮食补贴元
民政救助元。
脱贫摘帽核查表格和问卷(共6个)

附件2县2018年贫困退出市级核查基本数据和“三率一度”情况汇总表附件3县(市区)贫困退出市级核查发现的问题清单填报人:联系电话:时间:组长签字:附件4县(市区)贫困退出市级核查贫困户入户调查表附件5县(市区)贫困退出市级核查非贫困户入户调查表附件62018年度贫困村出列市级核查表________县市区乡镇村附件7贫困户入户调查问卷调查地点:县乡镇村组时间:年月日调查员:户主姓名:1、您家户籍人口人,建档立卡人,其中16岁以下未成年人人,具有劳动能力人,其中常年在外打工人。
2、您家评为贫困户的时间年,致贫原因,脱贫年度。
3、您家收入主要来源是家庭经营费用支出元,家庭人均纯收入是元。
4、家里吃的粮食够吗?,家里缺不缺衣服?,饮水是否困难(安全)?5、您家有没有自己的房子?如“有”,住房是否安全?。
如没有,现居住的房子是谁的(子女的、亲戚朋友的、租房住)。
6、家中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享受了哪些扶持政策,是否有辍学或厌学在家的学生?。
原因是。
7、家庭成员是否都参加了新农合?。
新农合保险费是怎么交的(自己全额负担、政府全额补贴、自己交一部分和政府补贴一部分)。
你家有没有大病或严重慢性病病人,如有,今年有没有人住院治疗过?,出院时报账在县域内是不是一站式结算。
住院治疗共花费元,实际报销元,自费部分承担元,在县域内报销比例。
8、如获得易地扶贫或危房改造项目支持,安置(改造)房面积,政府补贴元,家里负担(自筹部分)元,家里负担的资金从哪来。
是否住进安置(改造)房,如没有入住,原因是。
9、您家在产业和就业上获得哪些帮扶措施。
10、您家帮扶责任人是谁?到您家的次数。
是否有联系电话?。
给了您什么帮助。
对帮扶(扶贫)工作是否认可。
11、脱贫验收人员是否上门验收。
是否进行了公示,本人是否认可脱贫。
12、您认为您组里还有谁符合条件没有纳入扶贫对象?如有实地核实。
调查人员作出判断:受访户脱贫退出程序是否规范,是否是错退?非建档立卡户调查问卷调查地点:县乡镇村组时间:年月日调查员:户主姓名:1、您家户籍人口人,收入主要来源人均纯收入元2、您家吃的粮食够吗?,吃水是否困难,家里缺不缺衣服,3、住房是否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户主姓名:
收入项目
收入明细
计入性收入
非计入性收入
成本支出
备注
务工收入
外出务工
╳
外出务工要计算吃住成本。
本地务工
╳
╳
公益性岗位收入
╳
╳
其他
╳
生产经营收入
种植收入
╳
养殖、种植、经营性收入必须计算成本。养殖收入Biblioteka ╳经营收入╳
其他
╳
转移性收入
低保金
╳
╳
其中退耕还林、地力保护、公益林补贴计入收入,其他不计入纯收入,但要填写”非计入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不计算成本
五保金
╳
╳
养老金
╳
╳
临时救助金
╳
╳
高龄补贴
╳
╳
孤儿补贴
╳
╳
残疾人补贴
╳
╳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
╳
╳
退耕还林补贴
╳
╳
公益林补偿
╳
╳
其他
财产性收入
存款利息
╳
╳
不计算成本
房屋租赁
╳
╳
土地流转费
╳
╳
资产出让金
╳
╳
入股分红
╳
╳
互助金利息
╳
╳
其他
收入支出合计:
纯收入:元帮扶人:村支书(村主任):
第一书记:镇干部:贫困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