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 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合集下载

北京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北京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2016-2017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一、本大题共6小题,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脾.胃(pǐ)伺.候(sì)怯.弱(qiè)敛声屏.气(bǐng)B. 发髻.(jí)韶.光(sháo)吮.吸(yǔn)长矛毒弩.(nǔ)C. 押解.(jiě)哀恸.(tòng)庇荫.(yīn)茅塞.顿开(sè)D. 掣.肘(chè)忖.量(cǔn)呜咽.(yè)一蹴.而就(cù)【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识记普通话常用字音的能力。

A项,“脾.胃(pǐ)”应为“脾胃(pí)”,“伺.候(sì)”应为“伺候(cì)”;B项,“发髻.(jí)”应为“发髻(jì)”,“吮.吸(yǔn)”应为“吮吸(shǔn)”;C项,“押解.(jiě)”应为“押解(jiè)”,“庇荫.(yīn)”应为“庇荫(yìn)”,“荫”是多音字,意思为“林木遮住日光所成的阴影”时读树~;意思为“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时读~荫。

2. 下列各项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膏梁分娩风餐露宿坐壁上观B. 纽扣蠕动美轮美奂全军覆没C. 翌年纯萃直接了当千淘万漉D. 隶属秩序众口烁金火中取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项,“膏梁”应为“膏粱”,“坐壁上观”应为“作壁上观”;C项,“纯萃”应为“纯粹”,“直接了当”应为“直截了当”;D项,“众口烁金”应为“众口铄金”“火中取粟”应为“火中取栗”。

点睛:同音字、形似字、容易弄错的成语用字是高考字形题的常考内容,识记时可采用下面几种方法:①语音辨识法。

通过朗读词语,发现词中字的书写错误。

如本题中“火中取栗”,“栗”与“粟”字音不同,可知“火中取粟”不正确。

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海淀区高二年级练习语文2024.01学校班级姓名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一)科学精神是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在继承人类早期历史发展的思想遗产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科学理念和科学传统的积淀,体现着科学的哲学和文化意蕴。

科学精神首先是一种理性信念。

理性信念所具备的理性的旨趣,不仅是一种崇高唯美的个人精神享受,而且是凸显人的力量的动力源泉,如培根所说的“知识就是力量”。

理性信念表现为对理智的崇尚,强调对任何东西都应该审慎地加以思考,要通过智力的迂回冒险找到比直观所见更多更本质的东西,以便更深入地把握变动不居的现象。

但是理性信念并不能直接使人们轻易地认识自然规律,真正能够促进人们获得可靠的自然知识的,是近现代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即所谓的实证方法。

正是有了科学的实验方法,人们才有可能辨别关于世界本原的众多猜测究竟哪个更符合事实真相。

1638年,伽利略用数学的定量方法从经验现象中导出物理规律,这种追求实证化和数学精确化的研究方法成为近代以来科学的基本方法。

科学决不是唯唯诺诺的好好先生,批判态度同样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

所谓批判,其目的在于明辨是非,凡事都问个为什么,凡事都摆事实、讲道理。

首先,批判态度反对将一切理论和假说神圣化。

其次,批判态度是理论创新的动力。

科学理论经过批判使自己的逻辑更严密,实验证据更精确,进而不断打破成见、推陈出新。

再次,批判态度是科学真理客观性的保障。

任何人、任何利益群体想违背客观性原则搞伪科学,都要受到严厉批判。

但批判也不是完全否定,旧的理论也可以为新的理论所包容。

而当科学所秉持的批判态度延伸到科学外部之时,意味着科学同样要坦然接受来自科学之外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质疑、反思和批判,并带来认识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这对破除科学的神话是非常有益的。

批判之所以成为重要的科学理念和常态,关键在于对科学可错性的认定。

科学是一门可错的学问,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科学发展遵循试错模式。

北京市东城区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含解析答案

北京市东城区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含解析答案

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1.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①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______,风飘飘而吹衣”写出“无官一身轻”的轻松。

②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用“策扶老以流憩,______”两句写出诗人日常游于园中,时时昂首远望的惬意情景。

③身临天高水阔、秋霞绚丽之境,我们自然会联想到王勃《滕王阁序》中的“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④庄子《逍遥游》中写大鹏起飞的广度和高度,充满了令人惊叹的想象力:“水击三千里,______。

”⑤《陈情表》中李密用“母、孙二人,______,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道出母孙二人实难相离的苦衷。

二、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杂诗三首(其二)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①前,寒梅着花未?问来使陶渊明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②。

我屋南窗下,今生几丛菊?蔷薇叶已抽,秋兰气当馥。

归去来山中,山中酒应熟。

【注释】①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②天目:天目山,在浙江省临安市境内。

(1)以下对两首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王诗前两句采用白描记言,表现出想了解家乡情况的急切心情,言语中透出天真与亲切B.陶诗通过问家中的菊花长了几丛,想象菊花酒已经酿好,表现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C.王诗问梅花,陶诗问菊花,都表现了诗人高雅的情趣,透露出他们脱俗超凡的兴致。

D.两首诗题材与形式相似,都运用了设问的手法,向来者打听家乡的事,语言含蓄蕴藉。

(2)前人评王维这首诗:“以微物悬念,传出件件关心,有悠扬不尽之致”。

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此评价的理解。

三、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3.微写作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80字左右。

①学校进行“《论语》修身思想与现代社会青年成长”的论坛,请你准备一段发言,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要求:至少引用一句与你观点有关的《论语》原文。

②如果请你从《雷雨》《边城》《巴黎圣母院》三部作品中选择一个典型情节来设计一幅学校文学长廊的壁画,你会如何设计呢?要求:准确体现情节内容,有细节描写,简要解说设计意图。

北京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北京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期末语文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2.0分)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开现实主义先河;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大多是民间歌谣。

B. 我国古代史书通常分为编年、国别、纪传三类。

编年体史书代表作有《史记》和《汉书》,国别体史书代表作有《资治通鉴》和《左传》。

C. 词出现于唐代,唐代的著名诗人如温庭筠等人都有优秀的作品传世。

到了宋代词飞速发展,分为婉约、豪放两派,前者的代表人物有李清照。

D. 苏轼字子瞻,四川眉州人,北宋时代著名文学家。

擅长写散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在词作方面,开创了豪放派,对后世产生了广泛影响。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和,跟B.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知:管理C. 能谤讥于市朝市朝:公共场所D. 请息交以绝游游:交往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与所给例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孟尝君客我A. 侣鱼虾而友麋鹿B. 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C.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4.对下列句中画线部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国家中游学的年轻人B.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不是曹操被周郎困住的地方么?C.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大王隐蔽得太厉害了D.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贿赂秦国?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5.在下面的横线上默写原句。

霾两轮兮絷四马,______ 。

(屈原《国殇》)______ ,依依墟里烟。

(陶渊明《归园田居》)______ ,靡有朝矣。

(《卫风・氓》)______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故国神游,______ ,早生华发。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______ ,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声声慢》)云青青兮欲雨,______ 。

北京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北京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北京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8分)1. (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 现在是把我们的国家从种族不平等的流沙中拯救出来,置于兄弟情谊的磬石上的时候。

B . 突然他又带着加倍的失望在锁琏里挣扎,把他身子底下的木板都震动了,用嘶哑又愤怒的声音吼叫。

C . 女工们先是在相貌凶恶的女军官的威逼下剪去头发,接着在鞭子的驱赶下提心掉胆地相拥着挤进挂满水龙头的大棚屋。

D . 难道我们就这样仰面高卧,紧抱着那虚无缥缈的和平幻觉不放,直到敌人把我们束缚起来的时候,才获得有效的防御手段吗?2. (4分) (2019高三上·天津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知识或者说科学的确切性决定了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可以反反复复地运用,去获得相对确切的效果。

运用知识的人越多,知识的地位就越牢固,由此形成了一种人类共有的意识形态:知识是有用的,经得起检验,因而值得相信,值得崇拜,更值得追求。

事实上,知识的“确切性”本身,就已经包含了“可以相信”或“无可”的内在因素。

例如,“水往低处流”作为一种知识,它的确切性不只是经得起生活的检验,更让人在看到或想到位势高低落差时,确信一旦有水流过,绝对不会从低处流向高处。

可见,“确切性”就是某种相信、信赖甚至于信仰的别名。

基于此,()。

他们相信知识、运用知识和追求知识。

他们清楚地知道,与“确切性”为敌,是不可能胜利的,也是很的。

神学的产生和发展,有其自然和社会历史的复杂原因。

它以人类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精神活动,构造了一个超然的思想体系,出了一个极致完美的理想世界和超现实的终极善者,譬如上帝。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预设质疑荒唐推演B . 预期置疑荒唐推演C . 预期质疑荒诞推算D . 预设置疑荒诞推算(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在知识或科学领域里聚集的求知者是为数众多的B . 聚集在知识或科学领域里的求知者是为数众多的C . 为数众多的聚集的求知者是来自知识或科学的领域D . 知识或科学领域里,聚集了为数众多的求知者3.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像《中国达人秀》这类“零门槛”的选秀节目,让拥有才华和梦想的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展示天赋和潜能.也让我们懂得平凡人成就自我的关键在于是否相信梦想,相信奇迹。

北京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北京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北京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8分)1. (2分)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 落寞子衿猗郁信誓旦旦义愤填膺B . 谣诼垝恒敛裾夙兴夜寐提要勾玄C . 漫溯嗔目戳力雨雪霏霏衣衫褴褛D . 长蒿袅娜房檩没精打彩尔卜尔噬2. (4分) (2019高三上·蚌埠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明不仅是倡导、教育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

中外社会文明史就能发现,()。

去日本旅游的人,往往会感慨于其公共文明:一丝不苟的垃圾分类,不留一片垃圾在体育赛场,井然有序的公共场所……究其源头,1948年出台的《轻犯罪法》。

即便如此,上世纪80年代,富起来的日本人在走出国门也产生过大声喧哗、不守秩序,以至于日本媒体写社论提示国民文明出游。

可见,约束是压舱石,一旦脱离执法环境、缺少了刚性约束,已经提升的文明素质也可能又倒退回去。

又比如,许多人羡慕欧美国家立法保护小动物,殊不知养犬人身上背负的义务条款:上保险、打疫苗、戴口套,攻击性犬的主人还需在庭院明显处竖立标牌,等等。

在现代社会,法律规则就是在权利与义务之间的那条绳子,松紧适度、两头不落,才能让更多人知边界、明事理、懂规矩、不逾矩。

正是因为醉驾入刑,“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在中国社会___________;正是因为“失信者黑名单”制度持续发力,欠债故意不还的老赖开始减少。

“一时不文明,时时受约束;一处不文明,处处受阻碍”,只有形成这样的鲜明导向,才能让文明的举止始于自发、成于自觉。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分析功德无量数不胜数风靡一时B . 梳理功不可没数不胜数蔚然成风C . 分析功不可没擢发难数风靡一时D . 梳理功德无量擢发难数蔚然成风(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如果要提高社会的文明素养,就必须加大持续管理的力度B . 只有加大持续管理的力度,才能不断提高社会的文明素养C . 一个社会的文明素养,既是持续管理的结果,也是历史演进的结果D . 一个社会的文明素养,既是历史演进的结果,也是持续管理的结果(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上世纪80年代,富起来的日本人在走出国门时也现过大声喧哗、不守秩序.以至于日本媒体写社论提示国民文明出游。

北京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北京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北京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题(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①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

在这之后,“士”和“民”的分界不像先前的严格和清楚了,彼此开始流通。

虽说士人流落民间的是少数,老百姓加入士流的却渐渐多起来。

这些新晋的士人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

人既然很多,大家都这样,也就不觉其寒碜;不但不觉其寒碜,还要重新估定价值,“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

②早在中唐,禅宗就开始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说教。

用口语原本为的是化俗,也就是争取群众。

“语录”就成为一种文体了。

这之后就是唐朝的“传奇”。

照陈寅恪先生的意见,这种“传奇”大概起于民间,文士是仿作,文字里多口语化的地方。

陈先生并且说唐朝的古文运动就是从这儿开始。

他指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韩愈的《毛颖传》,正是仿“传奇”而作。

到了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

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的。

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诗余”。

词变为曲,不是在文人手里变,是在民间变的;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词余”。

可是虽然俗,大体上却“俗不伤雅”,仍是“雅俗共赏”的玩艺儿。

——以上说的种种,都是安史乱后几百年间自然的趋势,就是那雅俗共赏的趋势。

③虽然俗雅并存,但古人心中的“雅俗共赏”其实仍是以雅为主的,从宋人的“以俗为雅”以及常语的“俗不伤雅”,更可见出这种宾主之分。

起初成群俗士蜂拥而上,固然逼得原来的雅士不得不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他们的趣味,可是这些俗士需要摆脱的更多。

他们在学习,在享受,也在蜕变,这样渐渐适应那雅化的传统,于是乎新旧打成一片,传统多多少少变了质继续下去。

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评分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鲁迅的散文抒情性浓郁,具有能穿透岁月的美感力量。

在那夜气如磐的年代里,鲁迅用他的文章表达对革命者和先驱们的崇仰与缅怀,寄托自己对未来的热烈向往。

深化思绪于曲折的层次中,让思绪在曲折的逻辑中出奇制胜地推演,这是鲁迅散文抒情的主要特点。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是在“说(写)”还是“不说(不写)”之间徘徊,往返起伏。

这构成了整篇文章内在的心理线索,也形成了“文气”的跌宕。

鲁迅的内心始终交织着两种情感欲求:一方面是情感喷发的冲动,另一方面却是克制激情的欲求。

正是这情感的喷发和反抑的内在冲突所形成的张力,赋予了鲁迅情感表达形式上一波三折的曲折性。

如第一节所显示的:将欲发,又觉“无话可说”;仿佛已是“痛定之后”,却因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平添阵阵“悲凉”;决心显示“最大哀痛”,又顾及于“非人间”的“快意”;直至无可逃遁,才拼将一腔悲痛,全数掷出,化作灵前至哀至烈的声声哭诉。

情感的热流与冷流交错对流,汇合成了心灵的大颤动。

将感情渗入叙事,在极平静的叙述中,表现出最强烈的感情是鲁迅散文抒情的又一个特点。

他并没有身临其境,却能以雄辩的细节,描绘出现场感,把节制的情感释放出来。

这就把新闻报道的摘录变成了中国历史家所强调的“实录”,变成了春秋笔法的“寓褒贬”,没有直接的判断,义愤尽在叙述之中。

极强烈的情感包裹沉淀在极严峻冷静的写实中,出之以中国气派的简洁凝练,也就构成了鲁迅前期作品所特有的美学风格。

它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中国革命的艰难和中国知识分子选择道路的艰难。

鲁迅还善于运用多样的抒情手段,形成丰富多变的抒情风格。

他的情感,有时如火山奔突,瀑布直流;有时如清泉流水,细波微澜;有时又如深山幽谷,沉郁顿挫。

如果说在《记念刘和珍君》里,汪洋恣肆的激怒与哀痛,形成了诗意汹涌的感情波涛;那么,在《为了忘却的记念》里,却把那动人心魄的感情力量蕴藉在心,出之于笔端的,是深沉的纪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1.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任选三小题)①《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侯生笑曰“吾固知公子之还也”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②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______。

______,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③《前赤壁赋》中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④《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劝说秦伯时,曾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这句话是:______,______。

⑤《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发布悬赏求谏的政令后,广开言路,一开始就有“______,______”的大好局面。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0.0分)2.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 沛公居山东..之力不及此..时 B. 微夫人C. 行李..于斗牛之间..之往来 D. 徘徊3.下列各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而夜缒而.出因人之力而.敝之B. 乃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侯生乃.屏人间语曰C. 以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之财D. 所以吾所以..遣将守关者..待侯生者备矣所以4.下列各组加点词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A.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侣.鱼虾而友麋鹿B. 却秦而存.赵沛公军.霸上C. 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常以身翼.蔽沛公D. 皆谦而礼.交之顺流而东.也5.对下列特殊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 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B. 渺渺兮予怀状语后置C.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判断句D. 而如姬最幸被动句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44.0分)6.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先秦史传文学,从最早的《尚书》到《春秋》《国语》《左传》《战国策》,其“史传”的性质逐渐减弱,而“文学”的性质则逐渐加强。

《尚书》记言直录,不别方语雅言,亦不加裁剪;《春秋》记事简洁,如新闻标题一般;后世文学家对这两部著作推崇倍至,主要是崇其高古,很难说其有多少文学意味。

至《国语》《左传》,记言记事写人,尚裁剪,重技法,且开始出现与史无关而于文有益的“闲笔”,其叙述之高明,言语之醇美,较之《尚书》《春秋》,非止一箭之进。

到《战国策》,夸张失实之处俯拾皆是,很多记述都是出于文学的考虑,而难以史学的标准衡量,最突出的便是“床笫之私”“密室之谋”之类情景的记述。

发展到两汉时期,史传文学的巅峰之作《史记》出现,这两方面性质同时达到了最高水平,“______ ”,言其史传之成就,“______ ”,言其文学之成就。

然而从《汉书》开始,便预示了与先秦史传文学恰好相反的趋势,即“______”性质的加强,和“______”性质的减弱,这一趋势也就意味着“史传”与“文学”的分离独立,后世的史传著作便很难再在文学史上占一席之地了。

(1)填入文中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是A.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文学______史传B.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史传文学C.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传文学D.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文学史传(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______A.《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书,《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出自此书。

B.《国语》是一部国别体著作。

主要记录了周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

C.《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定,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此书。

D.《史记》记载了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材料二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也是智者的游戏。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的大变革时期。

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诸侯林立,战争不断,周边戎狄蛮夷迅速强大,各诸侯国身处忧患之中,为了生存、为了发展,只有利用强大的军队去征服别国。

战争磨砺了智者,催生了谋略,产生了智慧。

在战争中,人类将政治智慧发挥至极致。

毋庸质疑,春秋战国的历史是血染的历史,是白骨堆积的历史,在这一历史舞台上,智慧与狡诈、血腥与惨烈构成时代的主旋律,这里有流芳千古的浩然正气,也有滑稽可笑的荒唐闹剧。

虽然说“春秋无义战”,但是,战争却有自身规律。

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武器的进步、战争方式的变革,以及战争规模的扩大,造就了一大批擅长指挥作战的将帅和军事家。

他们从战争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从事军事理论研究、裁篇著录,大量的军事理论著作应运而生,出现了一个兵家荟萃、群星璀璨的兵法盛世。

兵家思想正是这一时期战争智慧的集中体现。

《孙子兵法》被誉为“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子所提倡的“知己知彼”“出奇制胜”“避实击虚”等军事思想至今仍被人们奉为圭臬,堪称世界第一兵书。

他全面总结了以前的战争经验,分析、论述了作战原理,提出了军事上许多杰出的命题,揭示了认识和指导战争的普遍性规律。

内容丰富,见解精辟,不仅对当时的战争有十分深刻的指导意义,而且还深远影响了后世乃至当今的军事思想。

战争离不开外交。

战国时期,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人物,被称为“纵横家”。

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却往往能取得奇效,纵横家多出身贫贱,苦难的生活磨练了他们的意志品质,比如苏秦“悬粱刺股”。

他们可以用三寸不烂之舌退却百万之师,也可以用纵横之术解不测之危。

苏秦佩六国相印,统帅六国雄狮逼秦废帝号;张仪雄才大略,以片言得楚地600里;蔺相如虽非武将,但浩然正气直逼秦王,直至完璧归赵。

纵横之士智勇双全,且不乏仁义之辈,他们的机智和勇敢,一直被后人敬仰。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一大批擅长作战的将帅和军事家,这离不开武器的进步、战争方式的变革,以及战争规模的扩大。

B.春秋战国时代的战争充满了血腥与计谋,但其中也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C.孙子倡导的诸多军事思想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与其善于从战争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有关。

D.纵横家在外交上往往取得奇效,他们多出身贫贱,意志坚定,但他们的行为方式为后人所不齿。

(4)与例句修辞方法不相同的一句是______例句:在这一历史舞台上,智慧与狡诈、血腥与惨烈,构成了时代的主旋律。

A.苏秦佩六国相印,统帅六国雄狮逼秦废帝号。

B.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C.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D.大上海成了孤岛了,一片黑暗笼罩。

群鬼出现,百怪跳梁。

(5)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加横线词语的注音或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群星璀璨毋庸质疑精辟(bì)B.完璧归赵流芳千古荟(huì)萃C.推崇倍至朝秦暮楚血(xiě)腥D.悬粱刺股俯拾皆是滑稽(jì)(6)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______A.战争磨砺了智者,催生了谋略,产生了智慧。

在战争中,人类将政治智慧发挥至极致。

B.孙子所提倡的“知己知彼”“出奇制胜”“避实击虚”等军事思想至今仍被人们奉为圭臬,堪称世界第一兵书。

C.他们可以用三寸不烂之舌退却百万之师,也可以用纵横之术解不测之危。

D.他们从战争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从事军事理论研究、裁篇著录,大量的军事理论著作应运而生。

7.凝视西域大地上的贝叶①,纹理中蕴含着无限的奥秘。

在万米高空中俯视,祁连天山是这般模样:一条山脉在左侧绵延,峰峦之上,一种白色如巾似絮,终年积雪的峰巅如囚禁的白云。

山坡长长地倾斜,向着北方延伸,一种没有节制的伸展,没有目的、没有构想,像高处的水流一味奔泻。

如此任性的倾斜,却有着精美的纹理,任意的局部都是完美的图案。

纹理如贝多罗树叶般交织,大的山脉是又长又大的叶;飞机渐次下降,细小的纹理再分出清晰的连缀的叶片。

我知道,任何微小的一笔,都是一个巨幅空间的起伏山岭,是天地间的大耸立。

但它不过是那么小的一片叶子中的一个肌理。

无数生命的奥秘就写在这样的肌理间。

是谁给了我这样一双眼睛?我看到的是神的世界。

在蝼蚁的世界,人所俯瞰的自然,亦如神的视角。

世界无限之大,世界也无限之小,大与小的世界并无多少区别:在一片树叶上的微生物,在形如贝叶的山脉上的人类,无限细分与无限放大,世界呈现出了同样的纹理与辽阔。

这是一次僭越②,人的眼睛看到了神的世界,读出了人之渺小;世界苍茫浩大,却可以如一片树叶,小小的纹理,一个人可以终其一生栖居于斯。

随着飞机的移动,僭越之眼慢慢地审视着河西走廊。

那是一个寸草不生的世界,似乎没有任何生命的痕迹。

但是奇迹却出现,足以证明人类生存的勇敢,也证明生存的脆弱,恰如一个词:命悬一线。

荒凉、绝望、茫茫一片的祁连山,一面形如沙滩的巨大斜坡,有水流过的一条条痕迹,如一道道划痕。

似乎是神画出的图案。

这些连绵的雪峰融化的雪水冲刷而成的季节河,流到沟底就消失了,在它消失的地方竟然出现一小块绿洲,那就是著名的河西走廊城市:敦煌、嘉峪关、酒泉、张掖、武威,它们彼此被浩大的沙漠、戈壁隔绝,相距遥远。

这些在中国历史两千多年的岁月中不断出现的名字,与战争联系最紧密的城市。

它们是中国文学边塞诗中的一个个意象,在这样荒僻、没有人间气息的地方,像另一个世界的事物存在着。

飞机掠过一座城池,在高原海拔下降的一条山沟里,腾起烟雾,一片迷蒙。

氤氲之气升腾到了神所见的高度,像一场大火刚被水扑灭,烟与气直上天空。

在这样荒凉、清澈的高原,工业污染如此惊心。

僭越的眼中几许悲愤,更多无奈。

当飞机划过敦煌上空时,眼中叶脉般的地貌渐渐地幻化成一幅画卷:在阔大的荒漠上,一个孤独地身影踽踽地走着。

天地愈大,人的渺小感愈趋强烈。

在越过三危山后,鸣沙山东麓的断崖出现了。

一股水流直泻而来,两岸生长了高且直的树木。

乐僔和尚冲到河边把水泼到自己的脸上,捧进嘴里,他的精神有如枯木逢春。

抬头东望,看到三危山异样的面目:夕阳中的山,金光万道,辉煌如灼,嶙峻的山头变成了一尊尊佛像。

乐僔不由得惊呼起来。

他以为这是佛祖的灵光,以为这个遥远之地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清澈的雪水、晃眼的白杨与这无边无际寸草不生的荒漠形成了残酷的对比,这就是神迹!乐僔决定就此修行。

他在断崖上开凿石窟,几年时间里不停息地凿着,终于凿成了一个窟龛。

他在龛内塑佛像,绘壁画。

这是敦煌莫高窟第一个开凿的石窟。

时光在这些佛像与壁画上掠过了1600多年。

后来,世界各地怀着各种不同宗教信仰的信徒,竟然在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地区走到了一起。

他们比任何地方都能和平共处、相互兼容。

是什么使得敦煌成了世界的宗教中心,使得无数宗教信徒冒死前来,创造出灿烂的宗教艺术?我想,是丝绸吧。

这神奇稀有的物品使东西方通过一条世上最艰险最遥远的路彼此相连,商旅的滋养,让它盛开于荒漠,如沙漠玫瑰?这一条在荒漠中走通的路,成了一条世界级的艺术之廊!前人的创作埋进地下,藏到了洞窟,他们无意于个人名声,无意于传世,却在无心之中抵达了不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