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2019届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精准复习(解析版)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讲解教学课件)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讲解教学课件)
修辞手法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2)结合诗句具体阐释怎样用了这种修
辞手法。 (3)此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或思
想情感。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讲解教学课件)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诗后问题。
陶者(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动静结合
描 虚实结合
表
写
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
达
白描或细节描写
方
议
式
论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抒 情
间
借景抒情
接 托物言志
抒
情 寓情于景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讲解教学课件)
1、联想
表
2、想象
现
3、象征
手
4、衬托
法
5、对比
6、用典
7、托物言志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讲解教学课件)
情?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说明。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投笔从戎的愿望和建功 卫国的理想。(2)是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的。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讲解教学课件)
抒情手法
间接抒情:多数情况下,诗人的思想情感 不是直接表达而是借助其他事物来表达的。 它包括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 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等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表达技巧教案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表达技巧一、表达技巧简介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难以穷尽。
概括起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在现代作品中,基本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
在古代诗歌中主要有描写、抒情两类。
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
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换个角度,有实写、虚写之说。
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直接抒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是直接抒情;李清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算是直接抒情。
而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却是间接抒情,它同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样,都是借景抒情。
2.运用表现手法的技巧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兴手法,如《孔雀东南飞》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象征手法,如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有对比、烘托、反衬、托物言志、拟人化等等,不一而足。
例1:绝句二首(其二)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
诗的前两句写景,简直是一幅令人目迷神驰的风景画。
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一团团燃烧着的旺火,多么灿烂。
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与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光的红艳,青与红相互斗丽。
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托而逾显其白;一个“欲”字,则以拟人化赋花朵以动态,使之摇曳而多姿。
看来诗人是运用了多种技巧来描写这幅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画。
然而诗人的旨意不在此,而在后面两句:“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今春”之景不可谓不美,但“看又过”包含着时光流逝,归期遥遥,远春景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考纲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E【考纲解读】一首诗词艺术价值的高低,既在于“写什么”,更在于“怎么写”。
因此,“语不惊人死不休”成了诗人的至高追求。
作为高考诗歌鉴赏要求之一的“表达技巧”,就属于“怎样写”的范畴。
纵观历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几乎总要涉及对表达技巧的考查。
考生如果对这些表达技巧不熟悉、不了解,就会出现答题障碍。
表达技巧一般从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篇章结构等方面命题。
从近五年全国的考试情况来看,表达技巧这一考点命题率占90%,基本上是表达技巧加上语言、形象或情感式的出题方式;从广东近四年的考试情况来看,命题率是75%,四年中有三年均设置了考题,也是“表达技巧+语言(形象或思想内容)”的形式,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08年我省的诗歌命题仍会作为重点的考查对象。
【专题讲解】表达技巧又称艺术技巧,是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称。
对其鉴赏,就是要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等。
高考对表达技巧的考查,重在表达效果方面,往往从这个角度设题,以主观表述题为主。
谨记:表达效果是为内容服务的。
诗词中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服务的,要围绕表情作用来答题。
1、为形象服务。
写出形象的特点,使他(她它)生动逼真、形象可感、形神兼备。
2、为意境服务。
能营造出一定的意境,从而传达出作者的思想、精神境界。
3、为主题服务。
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
琶行》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绝句当中也有出现,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其中白描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专题27 古代诗歌阅读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巅峰冲刺(解析版)

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巅峰冲刺专题27 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考点解读】《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对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的考查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每年的必考内容。
表达技巧的鉴赏,侧重于分析突出的表现手法;考查时,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进行。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的高频考点,每年必考。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
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一、常见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描写、抒情、叙述、议论四种表达方式。
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2)描写技巧:动静、虚实、点面、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远近高低不同角度、多种感官相、烘托、渲染、细节描写、白描等。
可使用各种修辞。
(3)抒情技巧: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借古讽今等。
可使用各种修辞。
(4)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借代、对偶、反复、双关、设问、反问、通感、对比、衬托等。
(5)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欲扬先抑、伏笔铺垫、承上启下、以景结情、卒章显志、结构对比、首尾照应等。
二、试题设问方式(1)诗中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2)请赏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3)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4)某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5)请从某手法的角度赏析某联。
三、基本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第三步:指出运用该手法的作用(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等。
2019版高考总复习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含解析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修辞
手法
含义及作用例句及分析
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
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
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
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韦庄的《菩萨蛮》“垆边人
似月,皓腕凝霜雪”,写尽
了江南女子的美丽与温柔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
当作物来描写或把甲物当作乙
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
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
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
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
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
深,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
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
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
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
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
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
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
本体。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
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
瘦。
”(李清照《如梦令》)
词中用“绿”和“红”两种
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
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2019年高考语文考点一遍过32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含解析)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古代诗歌鉴赏常常涉及的内容。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考查考生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分析其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的能力。
综观近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可知,高考对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考查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考查形式。
以主观表述题为主,仅极个别地区采用客观题的形式。
2.考查内容。
主要有:(1)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辨析,如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Ⅱ卷第14题;(2)考查辨析诗歌所运用的表达方式;(3)考查诗歌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4)考查结构上的谋篇布局。
考生在备考时,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审视整首诗歌的内容,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其次,从诗歌的结构入手,理清诗歌的思路,辨析其表现手法;最后,纵览全篇,多角度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即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多方面去综合分析。
预计2019年高考仍会侧重于综合考查表达技巧,因此,考生不可掉以轻心。
考向一抒情方式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菊花【明】唐寅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感遇【唐】李白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
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
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
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两首诗都刻画了“菊”的形象,但在表达情感时二者的作用却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唐诗借景抒情,通过遥想故园菊花的开放,感知秋天的临,从而触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菊花是情感的触发点。
李诗托物言志,以菊自喻,通过写菊的“茎疏叶且微”,虽“自有芳菲”却“徒沾清露辉”,正当盛时却无人采摘,象征自己不得赏识的际遇。
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越调】平湖乐王恽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①。
入手②风光莫流转,共留连。
画船一笑春风面③。
江山信美,终非吾土④,问何日是归年。
【注】①练:白色的绢。
②入手:到手。
③春风面:比喻女子姣美的面容。
④吾土:故乡。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微案三鉴赏古代诗歌的技巧

微案三鉴赏古代诗歌的技巧古代诗歌的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包括各种抒情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的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的作用。
微点突破一诗歌技巧——抒情方式常见的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对人物或事物的爱憎情感。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等。
1.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抒发感情的方式。
包括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以景结情等方面,尤其要注意“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其目的是让“哀情”更悲。
2.托物言志:也叫咏物抒怀。
借助自然界中某一物象所具有的特征,来表现作者的某种志向或情感。
3.用典抒情:剪接典型故事,借助典故来抒发情感,来讽喻时政。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商隐的《锦瑟》。
4.借古讽今:也称作咏史怀古诗。
借助历史上的人物或事件来隐喻、规劝当朝。
“借古”是手段,“讽今”是目的。
例题阅读下面唐诗,从写作技巧方面简析三四两句的艺术效果。
(4分)过三闾庙戴叔伦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松风起,萧萧枫树林。
答:剖析三、四句写三闾庙周围景色,点明季节是“松风起”的深秋,时间是“日暮”,景色是“枫树林”,再加上“萧萧”这一象声叠词的运用,更觉幽怨不尽,情伤无限。
答案①三、四两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2分)②通过“日暮松风”“萧萧枫林”等意象渲染出凄怨悲凉的意境氛围,烘托出屈子之怨的深重,从而突出了“怨”的主题。
(2分)技法透视针对练习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倦夜杜甫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高三总复习语文课件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分别赏析上片的写景艺术和下片的叙事艺术。(6 分) 答:
解析:诗歌上片写景。由步行向山家时沿途所见落笔。首句“村坞云遮”写由 下仰望山上,人家村落在白云缭绕中依约可见。接着两句是写稍近些看到的老 树上缠绕着青青的藤蔓,翠绿的修竹映衬着溪边的白沙,色彩鲜明可爱。渐行 渐近,写看到一幢房子,房子依水傍石,稳稳地临溪而立,小径生满青苔,沿 着篱笆斜伸过去,最后再到室内的陈设。词的上片由远及近、由外到内,运用
参考答案:写景艺术:①由远及近,由外到内。从村坞、山家到室内,步移景 换。②意象丰富,色彩和谐。“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构成明净清幽之境。 ③以动写静,动静结合。如“苔径逐篱斜”。 叙事艺术:①对比衬托。如“衰翁”与“健饭”。②铺陈写实。如“高话”以 下,一一叙写山家生活。③以农家话语写自适情态。如“汲水自浇瓜”。
解析:首先,在意象的运用上,王勃的诗选用了“山”“水”,却将“一水”“山 川”隐于句中。而王昌龄的诗则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 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 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意境 开阔,具有鲜明的个性。其次,在空间处理上,王勃的诗化近为远。“已觉山 川是两乡”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 强调了心理距离之远。而王昌龄的诗则是化远为近。云雨相同,明月共睹,使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歌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赏析其 表达效果,具体体现在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四个角度。 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是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考查的重点,也是很多考生备考的难 点,主要障碍是对一些表达技巧界定不准,区分不清,赏析不到位。另外,作 答其他题型,常需结合表达技巧进行分析,所以对诗歌表达技巧考查的综合性 较强。本讲将分角度精讲细研,突破难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精解表达技巧既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的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复习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知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建立丰富的资料库,避免“无米之炊”。
(1)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
诗歌鉴赏通常涉及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此外还有记叙(多用于叙事诗)和议论(多用于点明诗歌主旨)等。
(2)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等,其特点和用法跟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大致相同。
(3)谋篇布局:主要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伏笔、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等。
(4)其他常见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白描等。
2.以课文为依托,引入“源头活水”。
精心选择重要而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重点赏析,是考生备考古代诗歌鉴赏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考生在选择诗歌的时候,应该多关注教材中那些经典的诗歌。
此外,考生还应把教材中那些表达技巧相同的诗歌放在一起鉴赏,如《石头城》和同样采用了“借古讽今”手法的《桂枝香•金陵怀古》等篇目,《山居秋暝》和一样采用了“动静结合”手法的《李凭箜篌引》等篇目。
解题精要1.探究高考设题,寻求答题启示。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类题目的设题角度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小角度”设题,一类是“大角度”设题。
(1)“小角度”设题。
此类题的“切入点”较小,考查的针对性较强,题干中明确规定了从表达技巧中的某一个具体方面鉴赏。
如“这首元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做赏析”。
此类题的考查目标非常明确,题干明确告诉考生须从修辞手法的角度鉴赏。
答题时考生只要根据题干中所要求的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并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作出分析即可。
(2)“大角度”设题。
此类题往往“泛泛而谈”,没有具体的角度要求,出现在题干中的关键词通常是“表现手法”“表达效果”“艺术手法”或“手法”等较为宽泛的概念。
如“试分析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此类题较上一类题鉴赏难度要大,而考生作答时应该多角度思维,适当地多答几条,而且要斟酌所赏析的语句的特点,锁定角度,有重点地回答。
2.注重审清题意,注意技法区别。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考生要特别注重审清题意,不要答非所问。
如“这首词上阕所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与“这首词上阕的景物描写的特点是什么?”,二者的答题角度迥然不同,前者的答题侧重点是景物特点,而后者的答题侧重点是景物描写的表达技巧。
注意技法区别,是指要注意辨析具有相似点,但又有很大区别的表达技巧。
例如,侧面描写与烘托、白描与渲染、对比与反衬等。
艺术技巧类题目常见的解题格式:赏析修辞手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表现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构思技巧:构思技巧+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典例精析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村【注】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注】本诗为杜甫到成都后草堂初成时所作。
【问题】“事事幽”是统摄全诗的核心,请结合颔联和颈联简要说明诗人是如何表现“幽”的。
【答案】这四句每句一景(或“一事”),用的是赋的铺陈手法,从景物(环境)和人事(人物活动)两个方面展开描写。
典雅的环境和人物的悠闲相互映衬,颈联的妻子“画纸”,稚子“敲针”,是细节描写,突出了人物的安闲,而颔联的燕子“去来”与沙鸥“亲近”,属环境描写,以环境的安闲映衬人的安闲,这两联通过直接与间接相结合的手法体现了“幽”。
2.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闽中秋思杜荀鹤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
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时所作的,后人评价极高,谓工于炼字。
【问题】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抒情方式。
【答案】本题考查对诗歌抒情手法的鉴赏。
对抒情手法的鉴赏,一是要明确用了怎样的手法,二是要明确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诗歌鉴赏,无论鉴赏什么,都必须联系诗歌本身去谈,不能脱离文本。
【解析】全诗以乐景写哀情。
前三句写景,景色明丽,气象开阔,全无萧瑟之感。
末句两个“堪”字,构成心绪的对比,道出哀情:此处虽美,但只堪图画,不能消解乡愁。
乐景哀情,相得益彰,更增一分哀愁。
学科#¥网精讲精练一、(2018届山西省太原市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学业质量监测)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吴城览古陈羽吴王旧国水烟空,香径无人兰叶红。
春色似怜歌舞地,年年先发馆娃宫。
馆娃宫怀古(其一)皮日休绮阁飘香下太湖,乱兵侵晓上姑苏。
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陈诗首句点明“旧国”,照应诗题“览古”,并营造冷清空寂的氛围。
B.陈诗第二句承上启下,既承上文“水烟空”,又引出后文“年年先发”的感慨。
C.陈诗第三句描绘今日此地春意盎然,生机勃勃,表达对春色的喜爱。
D.皮诗首句,从侧面着笔,一个罗衣轻飘、芳香四溢的倩影便跃然纸上。
E.皮诗后两句,批评嘲讽勾践送去一个美女西施便赚来一个国家的做法是值得羞耻的。
2.结合标题,说说两首怀古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二、(2017—2018学年广东省湛江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王维暮持筇竹杖,相待虎谿头。
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
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傍晚时分,诗人王维手持竹杖,与好友裴迪相约虎谿,两人一起前往感化寺游览。
B.颔联写暮色催促游山之客及时赶路,这时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的流水声,循着曲折环绕的流水,诗人来到了自己的客房。
C.颈联上句描写感化寺周围的野花丛生盛放,下句使用拟人手法,写山谷中的鸟儿因怕打扰了周围的环境,只敢轻叫一声。
D.尾联写夜里诗人独自在感化寺的山林中静坐,感受清风从空荡荡的松林间吹过,似有秋意,空林、松风让诗人备感孤寂。
E.王维常常在诗中融合绘画技巧,让诗歌景致鲜明,这首诗描写了暮色中的感化寺及其周围的幽静景致,亦是诗中有画。
2.诗歌后两联主要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三、(2018届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赠卖松人于武陵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
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
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本诗前两句写卖松人到长安卖松树,虽然是求利,但是心思独特。
B.第三句中的“寒涧”两字写出了松树生长环境的艰苦,为下文的“瘦叶几经雪”做铺垫。
C.卖松人所卖的松树具有生长环境恶劣、叶瘦花淡、无人赏识的特点。
D.“淡花应少春”,花淡,缺少春意,因此暗含作者的批评。
E.尾联写长安人重视桃李芬芳美艳,可惜的是染上了六街的灰尘。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解析一1.CE【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该题要抓住题干给出的暗示,“结合标题”,就要先分析标题,看两者有何不同,再具体分析。
二1.CD【解析】C项,写山谷中的鸟儿的叫声是为了衬托山谷的幽静,是以动衬静的手法;D项,“孤寂”之感理解错误,“夜坐空林寂”写的是夜里树林里的环境寂寞,并不是作者的孤寂之感。
2.①动静结合。
颈联上句为静景,丛丛盛放的野花,特别好看;下句为动景,山谷中鸟儿不时传来婉转的鸣叫声,更衬托出环境的清幽。
动静结合,使景物的描写更具画面感。
②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诗人夜晚静坐于空灵的山林,赏花听鸟鸣,感受清风在松林中穿梭。
作者借寂静清幽的山林之景,表达了对感化寺景色的喜爱,对闲适、恬淡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后两联写景,所以手法可从景情之间的关系和写景技巧的角度分析。
从景情关系上,寓情于景,诗人在寂静的山林中赏花听鸟鸣,写出了作者的闲适之情,以及对这种隐逸生活的向往;从写景技巧的角度,可从听觉“鸟鸣”和视觉“野花”的角度分析,视听结合,写出了山谷中景物的清幽,写出作者的闲造之感。
三1.DE【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通过分析可知,本诗运用了比喻、象征、托物言志、借代等手法,表达的是对像松树那样正直高雅却沦落下层、不被重视的贫寒之士的怜惜,寄托了诗人对不识人才、只喜欢趋时媚俗的权贵的讽刺。
分点作答,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