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区域各国间贸易特征研究

合集下载

东北亚政治经济格局新变化探析

东北亚政治经济格局新变化探析

东北亚政治经济格局新变化探析【摘要】东北亚作为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地区,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新变化。

本文通过分析东北亚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历程、中日韩三国间的地缘政治竞争、中美关系对东北亚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东北亚地区各国经济发展现状以及东北亚政治经济格局的新变化趋势,探讨了当前东北亚地区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在新形势下,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格局将会发生更多变化,各国需要在地缘政治竞争中找到平衡,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展望未来,东北亚地区有望实现更加强劲的经济增长和政治稳定,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关键词】东北亚、政治经济格局、新变化、地缘政治竞争、中美关系、经济发展、趋势、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东北亚地区作为全球重要的地缘政治节点,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地缘政治的复杂化,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格局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

中日韩三国之间的地缘政治竞争日趋激烈,中美关系对东北亚地区的影响也在不断加剧。

各国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异和竞争也在影响着整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格局。

面对这些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东北亚地区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探索其中的规律和趋势,为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本文选取东北亚地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历程、中日韩三国间的地缘政治竞争、中美关系对东北亚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各国经济发展现状以及新变化趋势,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并对未来东北亚地区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通过深入分析东北亚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探讨其中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以期为区域和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东北亚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历程,揭示各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力变化;2. 探讨中日韩三国间的地缘政治竞争,分析其背后的动因和趋势;3. 研究中美关系对东北亚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分析两国在该地区的角色和利益冲突;4. 调查东北亚地区各国的经济发展现状,评估各国的经济实力和竞争优势;5. 探讨东北亚政治经济格局的新变化趋势,分析未来发展的可能路径和影响因素。

博弈论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运用研究以东北亚区域为例

博弈论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运用研究以东北亚区域为例

(3)演化博弈:在环保领域,东北亚各国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和调整策略来 实现合作与交流。由于环保问题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各国需要通过演化博弈来 逐步完善和优化自身的环保政策和措施,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运用博弈论分析东北亚区域 的现状和潜在问题
运用博弈论分析东北亚区域的现状和潜在问题,可以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 题:
(1)合作博弈中,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利益诉求的差异,难以达成一 致的协议。这可能导致自贸区建设进展缓慢,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2)竞争博弈中,各国在贸易政策协调方面存在分歧和矛盾。如果不能妥 善解决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战的出现,对区域经济发展产 生负面影响。
(3)演化博弈中,各国环保政策和措施尚不完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短 视性。如果不能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可能导致环保问题日益突出,影响区域的 可持续发展。
交易费用理论是解释区域经济一体化现象的重要工具。该理论以降低交易成 本为核心,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通过减少成员国之间的交易障碍,可以降低交易 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交易费用理论主要包括贸易成本、市场类型和契约关系等 核心概念。
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 交易费用
在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交易费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 面:
(1)合作博弈:东北亚自贸区建设是一个典型的合作博弈案例。参与国通 过共同建立自贸区,促进贸易自由化,实现共赢局面。在此过程中,各国需要就 贸易政策、关税、市场准入等方面进行协商和妥协,以达成最优协议。
(2)竞争博弈: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各国之间的贸易政策协调是竞 争博弈的一个例子。各国在制定贸易政策时,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利益,还要考虑 其他国家的反应和影响。通过加强政策协调,可以避免贸易战和贸易保护主义的 出现,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2023-2024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双基测试历史试卷

2023-2024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双基测试历史试卷

2023-2024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双基测试历史试卷1. 良渚文化、红山文化与安徽凌家滩文化并列为中国史前三大玉文化。

良渚文化的“暨尤”环与红山文化玉猪龙相似,凌家滩出土的玉猪龙兼有红山文化因素,良渚文化玉器汲取了凌家滩的传统并加以创新。

这反映了()A.母系氏族普遍使用玉器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C.原始人群已有区域交流D.华夏认同观念已逐渐形成2. 《史记》《汉书》中有记载:“买田宅,为富人”“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臣卖田百亩,以供车马”“多买田至四百顷”。

这些表述反映了汉代()A.自耕农经济持续衰退B.贫富分化现象严重C.土地私有制日益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松动3. 杜牧在《冬至日寄小佳阿宜诗》中写道“一日读十纸,一月读一箱。

朝廷用文治,大开官职场。

愿尔出门去,取官如驱羊。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封建经济的高度繁荣B.选官制对社会风气的导向C.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D.儒学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4. 曲宴是宋朝君臣深度交往的独特场所。

太祖朝统军将领受曲宴款待的记载屡见史籍:淳化三年,宋太宗“赐近臣及直馆阁官饮”,随后才召三衙将帅为之设宴;自真宗以降,历朝曲宴都延续了太宗朝的特点且日趋突出。

这反映了()A.曲宴是当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B.宋朝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强化C.曲宴以笼络控制统军大将为目的D.宋朝治国方针逐渐发生转变5. 明清之际思想家颜元提出:“读得书来,口会说,笔会做,都不济事,须是身上行出,才算学问”“学问有诸己与否,须临事方信”。

这些观点()A.体现治国安邦的责任感B.否定了传统儒学C.反映了早期的民主思想D.倡导“经世致用”6. 20世纪初,商界中有识之士的“合群”观念逐渐增强。

1904年,清廷谕批《商会简明章程》规定凡属商务繁盛的省城或通商大埠均设立商务总会。

随后上海、天津率先成立商会,国内掀起兴办商会热潮。

这反映了()A.民族资本主义迅猛发展B.社会各阶层已达成共识C.清末新政取得一定成效D.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加剧7. 1916年,吴稚晖的《青年与工具》一文发表于《新青年》,陈独秀为其撰文:“此文竟于发热剧烈时力疾为之,以践本志之约。

东北亚区域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及其对策研究

东北亚区域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及其对策研究

摘 要 : 着 国 际 经 济 一 体 化 的发 展 , 国与 东 北 亚 各 国 的 经 济 合 作 在 日益 增 多 的 贸 易 争 端 中备 受 考 验 。 中 国应 采 取 随 中 何 种 应 时措 施 继 续 与 区域 内各 国 的 经 济 合 作 , 过 详 尽 剖 析 东北 亚农 产 品 贸 易现 状 及 发 展 特 征 , 这 一 问 题 的 解 决 具 有 启 通 对
现 代 商 贸 工 业
N O 3, 01 .2 2 0
M o enB s e rd n uty dr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ui s T aeId s ns r
21 0 0年 第 2 3期
东 北 亚 区域 农 产 品 贸 易 的发 展 及 其 对 策研 究
蔡 小雁 李 嫣
( 海对外 贸易学院 , 海 212) 上 上 O 6 0
参 考 文 献
[]李广 勋. 1 东北 亚 经 济 合 作 的现 状 和展 望 [] 北 方 经 贸 ,0 9 () J. 2 0 ,5 . [ 3胡 国 良. 危 机 时 代 东 北 亚 经 济 合作 机 遇 及 对 策 分 析 I] 生 产 力 2 后 -. J
研 究 , 0 9,21 . 2 0 ( )
[ ]马 健 , 贝烈 , 书 强. 国 家粮 食 安 全 生产 若 干 问 题 的 思 考 [ ] 3 孙 史 对 J.
杂 粮 作 物 ,0 4 (4 . 20 ,2 )
3 后 金 融 危 机 时 代 中 国 与 东 北 亚 各 国 的 农 产 品 贸
作 者 简 介 : 小 雁 . 海 时 外 贸 易 学 院 国 际 贸 易 学研 究 生; 嫣 , 海 对 外 贸 易学 院 国际 贸 易学研 究 生 。 莽 上 李 上

东北亚区域经济贸易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与对策

东北亚区域经济贸易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与对策
目的 的来访 者 日益增 加 。如何 将与 包括 日本 在 内
此 , 灾使 日本 向全 球供 货 的零配 件供 应链 中断 , 震 冲击 了世 界各 地诸 多行 业 。媒 体也 大 张旗鼓 地报 道 了尤为 突 出的半 导体 供应 链 中断 的情 况 。作 为 半导 体 主要配 件 的硅板 二氧 化氢水 以及 电子 学相 关 材料 的一 大生 产 基 地 , 北 和关 东 地 区集 中 了 东 很 多类似 的工 厂 , 由于受灾 , 生产 一时 处于停 滞 状 态, 导致 微 电脑 、 电等各 种 电子 产 品 和汽 车 、 C 家 N 机 床等 的制 造 业 受 到 冲击 。液 晶 面板 、 晶导 电 水 板 及其他 机 械类 配 件 、 学 品 等 行 业也 受 到 同 样 化
的教 训 , 结合 深化 东 北 亚 区域 经 济 贸 易关 系 面 临 的课 题 和机 遇 , 几 点个人 看 法 。 谈

查, 灾区的经济活动已经开始呈现急速恢复态势 ,
电子等生 产基 地 的六 成 已经 恢 复 到 震 前水 平 , 其

东 北 日本 大 震 灾 的 损 失 与 产 他 三成也 有望 在今 年 夏天完 全恢 复 。此次 震灾 有
影 响 。上述 影 响 日益 凸显 了世 界制造 业 中 日本 企
的该 区域各 国 的合作 具体 化成 为重 要课 题 。在上 述 背景 下 , 心 期 待 本届 论 坛 能够 成 为 畅 所 欲 言 衷 及 提 出可操 作性 建 议 、 实 推 进 具 体 合 作 的 重要 切
盛会。
谈 及未 来东 北 亚 区域 的 经 济合 作 , 不 能 回 就 避 今年 3月 1 1日发 生 在 日本 的东 日本大 震 灾 的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开展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开展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开展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开展贸易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发现现阶段存在贸易结构单一和贸易障碍较多的问题。

为应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拓展贸易领域、加强政府间合作和减少贸易壁垒等对策。

这些对策有助于促进双方贸易的多元化发展和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在展望未来方面,本文认为通过实施对策可以有效解决当前问题,并为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贸易合作带来更多机遇和挑战。

本研究为解决双方贸易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对策和建议,有助于提升双边贸易合作的水平和效果。

【关键词】中国东北、俄罗斯、贸易、问题、对策、贸易结构、贸易障碍、拓展贸易领域、政府合作、贸易壁垒、总结回顾、展望未来、研究成果。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东北地区作为我国边境地区之一,与俄罗斯紧密相连,地理位置优越。

近年来,随着中俄关系的日益密切,中国东北与俄罗斯之间的贸易往来也逐渐增加。

双方在能源、农产品、制造业等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

中国东北地区以丰富的资源和便捷的交通优势,满足了俄罗斯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为中国东北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之而来的是一些贸易方面的问题,如贸易结构单一、贸易障碍较多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双方贸易的发展,也限制了中国东北地区及俄罗斯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对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开展贸易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有效的对策,对于促进双方贸易合作、提升地区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本研究旨在分析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贸易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双方贸易合作提供新的思路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分析中国东北与俄罗斯之间的贸易问题,找出存在的核心困难和挑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促进双方经济合作的健康发展。

通过本研究,我们旨在为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可操作的建议,推动双边贸易关系的深化与拓展,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与稳定。

通过对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贸易现状的全面了解和分析,本研究旨在为促进双方贸易合作做出贡献,为加强两国经济关系提供有力支持。

东北亚国际贸易发展的新态势

东北亚国际贸易发展的新态势

Q U X nl,H N h—i g I u — Z A GZ i a i qn
( c o l f o r m Ma ae e t G i o nv r t o Fn n e& E o o c , u a g G i o , 5 0 4 C ia S ho o u s n gm n , uz u U ie i f ia c T i h sy cn mi G i n , u h u 5 0 0 , h ) s y z n
Abs r tOu ft e c n e u n e r m in fn nca rss i 9 7 ,e pei n i g fn n ilso m n 2 8, No t e s i tac : to h o s q e c s fo Asa a i lc i n 1 9 i i x re c n a c a tr i 00 i rh a tAsa,a n
s f r gc a gsatre tr g2 e tr. F rin ta ef ue n C ia a a uf i h n e f nei 1tc nu en e n s y oeg rd g rsi hn ,Jp n,K ra a d R si u g s a n w i oe n u sa sg et e
在 的 内耗 严 重 、 壁垒 过 多 、 乏 沟通 机 制等 问题 , 出 及 时 建 立 东 北 亚 区域 经 济 一 体 化 优 化 资 源 配 置 。 并 以 钻 石 缺 提 图 、 合 图 、 阳 鱼 图 表 达 了亚 洲 区域 经 济 发 展 不 同时 期 的不 同 状 态 。 六 阴
a e u lo i l y h n e t e o o c st ain w t h o l c n my r a f l fvt i ,c a g d i c n mi i t i t e w r e o o .E e y c u t n N r e s i a e n at s u o h d v r o n r i o h a tAs h s b e y t a

中韩旅游服务贸易比较研究

中韩旅游服务贸易比较研究

三、中韩旅游服务贸易的对策建 议
三、中韩旅游服务贸易的对策建议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次演示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加强政府合作。中韩两国政府应加强在旅游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共同制 定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为两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三、中韩旅游服务贸易的对策建议
2、提高服务质量。两国应建立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强旅游从业 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和质量。
中韩旅游服务贸易比较研究
01 引言
03 参考内容
目录
02 文献综述
引言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国际旅游服务贸易日益成为各国经济发展 的重要支柱。中韩两国作为东北亚地区的两个重要国家,双边旅游服务贸易往来 密切。然而,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韩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 挑战。本研究旨在比较分析中韩旅游服务贸易的现状、问题和对策,为两国旅游 业的深度合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五、中韩教育服务贸易合作机遇与挑战
然而,中韩教育服务贸易合作也面临一些挑战:一是竞争激烈,各国都在积 极推动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竞争压力加大;二是合作中的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可 能影响双方合作的成效;三是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也需要双方共同努力解决。
六、结论
六、结论
中韩教育服务贸易合作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潜力,双方应充分利用各自的 优势和资源,积极拓展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关系,以实现互利共赢。双方也应加 强沟通与协调,克服挑战,共同应对全球教育服务贸易市场的变化和挑战。建议 两国政府和教育机构加强合作,制定更加具体的合作计划和措施,推动中韩教育 服务贸易合作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发展。
三、中韩旅游服务贸易的对策建议
3、促进文化交流。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加强语言交流等方式,增进两国人民 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为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亚区域各国间贸易特征研究第一章概论1.1引言东北亚地区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集中了有着巨大潜能和旺盛活力的国家和地区,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地方。

这里好多地方已经有了发达和比较发达的工业,交通和通信设施,不仅区域内有紧密的互相联系,而且与周边国家也有着日益开展的经济合作关系。

这里沿海有众多大、中型港口,同海外的联系密切在经济全球化这一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经济区域性合作趋势明显增强。

随着欧盟货币一体化的实施和中国加入WTO,新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正在转向亚洲,亚洲经济发展的主体在东亚,而东亚经济发展的热点在以中日韩为中心的东北亚。

因此,加强东北亚经济区域合作应当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

1.2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东北亚是东亚的重要一角,而且被认为最具有合作潜力的一角。

但是目前东北亚区域合作处于低水平状态,各国贸易发展不平衡。

本人通过对东北亚各国间贸易特征进行研究,结合分析当前东北亚区域合作中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指出这种现状的原因并探讨出好的解决办法。

使其有地缘优势的亚洲各经济体的财富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从而也将其命运编织在了一起,最终达到增强其相互依赖、了解和信任,增强其共同体感和同舟共济感,实现本区域的永久和平、和谐与繁荣之目的。

东北亚区域合作对于东北亚六国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从中可以获得极大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安全利益,是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机遇。

为此,本课题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1.3本文研究的背景1.3.1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东北亚各国家和地区间的贸易来往发展迅猛。

从与我国的贸易关系来看,中国已经成为日本第二大贸易伙伴,日本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已经成为韩国第三大贸易伙伴,韩国成为中国第六大贸易伙伴;中国成为蒙古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俄罗斯;中俄贸易从1982年恢复边境贸易以来,总体看来已经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中朝贸易近年来也不断升温,这不仅仅是一种地缘亲和,也归因于两国由来已久的历史和文化渊源。

但总体看来,蒙古以及朝鲜在东北亚的贸易规模在其外贸比例中已经占有了很高的份额,两国大部分外贸往来都来源于该区域,韩国的比例也比较大,但略显不足,中国和日本在该区域的贸易额增加较快,但还有很大的潜力。

近年来,东北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在世界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尽管如此,与其他经济合作区相比,东北亚区域内的经济合作仍然较少。

目前,东北亚各国的GDP之和约占亚洲的80%和世界的20%,对外贸易总额约占亚洲的40%和世界的10%。

但与欧盟地区内贸易占其总额的63%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54.1%相比,东北亚区域内贸易占其总贸易额的比重仅为20%左右,由此可以看出,东北亚区域内经济合作空间仍然很大,合作潜力尚待挖掘。

1.3.2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1)各国贸易间发展不平衡中日韩贸易迅速扩大,朝、蒙、俄贸易萎缩,并对中日韩三国的贸易依赖不断加深。

过去俄(苏)占朝对外贸易的70%,现在下降到一成以下,而日、中、韩占朝外贸的70%。

过去俄(苏)占蒙古贸易的80%,现在下降到1/3,日、中、韩占蒙贸易的2/3。

2)资金问题东北亚缺乏筹措开发资金的国际性金融机构。

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开发需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图们江地区基础设施薄弱,大大制约了该地区的开发进度,因而急需大量的资金投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其资金需求量远远超过该地区的实际资本储蓄能力和资金动员能力。

3)合作机制问题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与东盟、亚太经合组织等区域性合作的一个很大区别,就在于参与合作的主体与载体的不一致性。

东北亚区域合作是以地方政府为先导,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地方性合作而非国家间的合作。

由于许多牵涉到国家政策层面的合作问题,还需要由中央政府进行决策,地方政府囿于权能,其合作的层次、深度和广度都会受到制约,仅仅依靠地方政府,通过地方国际经济合作来带动本地区乃至整个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难以获得理想效果。

第二章中国贸易2.1 中国贸易体制及格局的变化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冲破帝国主义封锁,发展对外经济。

为了冲破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新中国在外交上“一边倒”,在经济上,积极发展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往来,以恢复发展国民经济,这也给当时中国的外贸体制打下了深深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烙印。

为活跃国民经济,引进中国必需的生产生活资料,新中国利用香港这个国际自由港,既发展与香港的经贸往来并以香港为中转站,发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外贸活动。

新中国为打破帝国主义的孤立,发展国际反帝统一战线,中国尽己所能,大力援助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相互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深了中国与各国人民的友谊,这对中国冲破重重阻碍,重返联合国,跻身世界政治大舞台,发挥了积极作用。

1978年后,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

为引进外资、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将中国商品打入国际市场,逐渐向世界敞开了中国国门,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中国加入APEC、WTO等国际经济组织,积极参与世界经济竞争与协调发展。

[1]在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中,中国政府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外贸政策,主动开放,积极发展,严格规范所有外贸行为,既尊重外国风俗习惯,遵守他国法律和世界贸易规则,又不允许外商破坏中国法律,干涉中国内政。

2.2中国资本品进口的现状从表4-1中我们可以看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资本品的进口比重一直稳定地维持在20%左右,所占比重不高;所占比重最高的是中间投入品的进口,达到75%左右;而消费品进口的比重却很低,一直维持5%以下。

虽然资本品的进口比重并不高,但在我国进口中却占有重要地位,它对我国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新兴产业的形成,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总体产业结构的升级,以至经济增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表4-1 1995~2005年中国资本品进口比重单位:%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贸易数据库相关数据计算所得。

2.3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分析2.3.1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及其特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确已发生巨大的变化,并表现不断优化的演进趋势,主要表现:首先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初级产品比重下降。

1985年,中国出口商品中级产品占50。

6%,工业制成品占49.4%,初级产品出口与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例几乎相等。

1988年,中国工业这成品出口比重64.4%。

此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一直是工业这成品的比重大于初级产品的比重,并且逐渐提高。

1990年“七五”计划完成时,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仅占工业制成品占三分之一。

出口商品结构顺利实现从以初级产品为主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转变。

经过“八五”计划和“九五”计划,工业制成品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国民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过高,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受资金和资源制约,致使产业效益低下,第三产业则之后发展。

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农矿为主的第一产业的增长速度逐年下降,以制造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增长强劲提高,第三产业的增长逐步发展。

90年代以来,吸收外商投资的迅猛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扩大,也反映出中国产业参与国际分工的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其次加工贸易成为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方式。

自1987年底国务院提出沿海经济发展战略和1988年实施“大进大出、以进带出”的外向型经济政策以来,中国加工贸易获得高速发展,成为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巨大动力,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工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增强了中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加工贸易的发展不排除有重复建设的情况,但总的来看,现代加工贸易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具有水平分工的性质,与传统的垂直分工模式相比是巨大的进步,它使中国工业发展纳入了全球化的链条和跨国公司的销售网络,与国内原有工业的发展并不存在太大的矛盾。

尽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加工贸易所占比重上升,目前已占到50%以上,但这并不构成我们值得担心的问题。

[3]2.3.2中国进口商品结构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领硕学术网 中国进口商品结构的变化相对较小,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比重较为稳定,初级产品进口占20%,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占80%左右,从2001年的18.8%提高到2005年的22.4%。

综观我国进口商品结构,呈现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进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进口一直占主要地位。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大部分年份,制成品在进口总额中的比重均在80%以上。

在制成品进口中,机械及运输设备的进口发展最快,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根据统计资料显示,改革开放后,机械及运输设备进口在制成品进口总额中的比重均在40~50%之间。

第二,进口商品的技术构成不断提高。

从表3-9的统计数据来看,上世纪90年代以来,初级产品和资源性产品进口的比重略有上升,而低技术产品和中等技术产品的进口比重却明显下降,分别从1990年的17%和45.9%下降至2005年的7.8%和27%。

值得注意的是,高技术产品进口比重从1990年的13.4%提高到2005年的35.7%,成为进口的主导产品。

这种变动趋势表明中国一般加工业的国产化能力正逐步提高,从而对国外低、中技术产品的依赖程度逐渐减弱,同时也显示,随着国内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对国外先进技术和成套设备的需求日益增加。

表3-9 中国进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单位:%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贸易数据库相关数据计算而得。

第三,在初级产品进口中,非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进口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我国总体资源虽然丰富,但人均资源不足,为了保持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健康发展,我国每年需要用大量外汇进口非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

[3]第三章俄罗斯贸易3.1俄罗斯贸易概况3.1.2主要贸易伙伴情况俄罗斯的主要贸易伙伴有欧盟、亚太经合组织、中东欧自由贸易区、独联体、和美洲的各个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

欧盟15国在俄罗斯出口和进口中分别占到41.4%和35.9%。

其中,荷兰、德国和意大利是俄在欧盟的主要贸易伙伴。

石油及其制品、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是俄对上述国家出口的主要产品,而汽车及零件、论文投稿通讯设备和药品是俄自上述国家进口的主要商品。

中东欧自由贸易区与在独联体与俄罗斯的贸易主要内容是能源。

在亚太国家中,中国依然是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日本和韩国分别是第二和第三大贸易伙伴,汽车及其配件,各类通讯设备是俄自日、韩进口的大宗商品,其中日本已成为俄罗斯整车进口的最大来源国,而韩国是俄机车零部件和铝制品最大的进口来源国。

3.2进出口贸易结构2007年1-3月,俄出口商品结构仍以能源和原料性商品为主,但受国际市场能源产品价格波动影响,能源产品出口增速放缓木及木制品出口继续保持平稳增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