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人·社会·教育

合集下载

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简) 社会学教程 教学课件

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简) 社会学教程 教学课件
境因素。
• 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儿童被教之以在 这个社会和文化传统中所需要的技能和态度。 • 学校社会化尤为强调的是对非个人的规 则和权威的遵从。
3、同龄群体 指的是有大致相当的社会地位,在年龄、兴
趣爱好、家底背景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人们自发结 成的社会群体。 • 自愿性 • 吸引力:玩乐为主 • 没有代沟 • 关系平等 • 培养孩子独立性 • 形成群体亚文化
•继续社会化(中年、老年期)
•再社会化
生命历程中的社会化
少儿期
青年期
中年期
老年期
(一)基本社会化 1.婴幼儿时期 2.儿童期 3.少年期 4.青年期
人一出生社会化就开始了
初始社会化(primary socialization)
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向 儿童传授语言、行为规范以及其他认知本领,使 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 家庭和社会对其承担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一、社会化的实施机构(社会化
的主体) 主要指个人社会化环境中的社会化机构。包 括:
1、家庭 是人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
境。总体看,家庭环境因素对个体的观念、心 理和行为习惯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宠爱型、放任型、专制 型、民主型)和家底氛围尤为重要。
2、学校 是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的最重要的社会环
3、没有社会化、社会文化就不能世代延续和发 展下去。
(二)社会化的可能性(社会化的条件) 个体生物基础(以人的生物遗传为基础) 表现在: •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高度发达的大脑: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
三、社会化的一般内容 (一)从社会化的基本活动来看 1、学习基本生活技能
生活自理能力 基本技能
社会化的重要理论

第三讲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教学设计

第三讲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教学设计

第三讲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教学设计据《教育部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意见》提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以提高人民群众素质为根本目的,依法办学、依规治校、依规治教,贯彻素质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个指示强调了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重要性,也成为当下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主题。

在教学设计中,如何将这一精神贯穿始终,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的素质教育目标呢?接下来,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了解人民的需求与期待在教学设计中,首先需要深入了解人民的需求与期待。

不同芳龄段、不同社会背景的学生,对于教育教学的需求与期待必然有所不同。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和方式时,必须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其学习热情和求知欲。

为了更好地了解人民的需求与期待,可以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座谈会、深入社区调研等方式,收集人们对于教育教学的看法,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

只有深入了解人民的诉求,才能做到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真正服务于人民的教育需求。

二、关注学生成长全面发展在教学设计中,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须意识到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成长全面发展,而非单一的学术成绩。

除了学术知识,还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身心健康、艺术修养、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在课堂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注重体育锻炼和艺术素养的培养等,让学生在学业上和个人能力上得到全面发展。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也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下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我们需要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探索更加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

《教育人社会》课件

《教育人社会》课件

02
教育体系与结构
基础教育
定义
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 中的基础性阶段,包括幼 儿教育、小学教育和初中 教育。
目标
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 础,培养基本的学习能力 、思维能力和道德品质。
内容
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 语、科学、历史、地理、 体育等学科。
高等教育
定义
高等教育是在完成基础教育后接受的 教育,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教育。
非正式教育
定义
非正式教育是指在正规教育体系 之外进行的教育活动,如自学、
网络课程、社区活动等。
目标
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提 高个人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
内容
涵盖了各种领域,如语言学习、 兴趣爱好、职业技能等。
03
教育政策与法规
教育政策制定与实施
1 2
教育政策制定
教育政策制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政策议程 设置、政策规划、政策合法化等环节。
社会变迁对教育的影响
社会需求变化对教育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要求教育与时俱 进,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
技术进步对教育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平台,推动了教育模式的 创新和变革。
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教育投入和教育资源配置,进而影响教育的 质量和公平性。
05
教育改革与发展
教育改革的历史与现状
传统教育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传授,缺乏实践和创新 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育改革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鼓励创新和实践。
教育改革成效
提高了教育质量,培养了更多01
教育信息化

从人的发展看教育、社会和人的三者关系

从人的发展看教育、社会和人的三者关系
■匪

高 源 远
( 定 西 市 安 定 区 团结 初 级 中学 , 甘肃 定西 7 4 3 0 1 6 )
从 人 的发展 看教 育 、 社 会 和 人 的 三 者 关 系
摘 要 : 教 育 的 最 终 目的 是 对 人 的 培 养 。 是 个 体 的 社 会 化 与社 会 的个 性 化 的 实践 活 动 。 对人 的 培 养 就 是要 实现 人 在 社 会 中的 发 展 . 完成 人 的 社 会 化 与 个性 化 发展 。人 的 发展 是 根 本 问题 , 人 的 发展 对 于社 会 与 教 育提 出了相 应 要 求 。由此 可 以 看到 教 育 、 社会、 人 这 三 者之 间的 关 系。 教 育 是 对人 的教 育 , 而 人 又是 社 会 中的人 . 对 人 的教 育就 是 使 其 最终 融 于社 会 、 改造 社会 . 而 教 育 也 就 通过 对人 的教 育 完 成对 社 会 的服 务 与 影 响 这 三 者相 互关 联 ,人 在 社 会 中的 发 展 使 教 育 推 动 了社会 的发 展; 同时 受社 会 各 方 面 因 素 的制 约 . 最 终使 人 全 面 且 具 有 个性


同 的教 育 。 ( 2 ) 政 治 对 教 育 的制 约 性 。政 体 决 定 了 教 育 的领 导机 制 。 合 理 的 行 政 管 理 制 度 与 积极 的改 革 会 让 教 育 朝 着 良好 的 方 向 稳定发展。 ( 3 ) 经 济 对 教 育 的 制 约 。经 济 是 社会 存 在 的基 础 。教 育 的 重 要 性 在 于 它 承 担 着 培 养 生 产 力 中 最 活跃 的 因 素— — 劳 动 力 的任 务 。 培养 学 生 学 习能 力 、 理 解 能 力和 创 造 能力 也 就 被提 到 了重 要 地 位 。 生产 力 水 平 不 同 , 人 才 的 需 求就 会 产 生相 应 变 化 。 ( 4 )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人 的全 面发 展 要 求 选择 性 地 学 习 文 化 知 识 .而 文 化 决 定 教育 内 容 。 人 的发 展 需 要 什 么样 的文 化, 包 括语 言文 字 、 科学技术 、 意识形态等 . 决 定 了教 育 应 该 选 择什么样的内容。 2 . 教育对政治、 经济 、 文化 具 有 反作 用 。“ 教 育 的 任务 是 培 养适合某种政治 、 经济 、 制 度 所 需 要 的 人 。” 这 些 社 会 系统 都 是 因人 形 成 的 , 教育通过培养人为政治经济服务 。 需 要 通 过 适 时 的更 新 与 促 进 人 的 发 展适 应社 会 的不 断 发 展 。教 育 对 于 社 会 的促 进 与 影 响 集 中体 现在 以下 方 面 : ( 1 ) 对 政治 的影 响 。 《 大学 》 中说 : “ 大学之道 , 在 明 明德 , 在 亲民, 在 止 于至 善 。 ” “ 修身 、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等 都 是通 过 培 养 人才 实 现 政 治 理 想 。使 受 教 育 者 政 治 化 ,通 过对 人 才 的选 拔 . 促 使 人 员在 阶层 之 问流 动 . 借 以 改 变 社 会 的 结构 等措 施 使 教 育对 政 治 的 影 响 与 实施 得 以实 现 。 ( 2 ) 对 经 济 的影 响 。教 育 通 过 提 高 国 民 的人 力 资 本 , 促使 国 民 收入 和 经 济 持 续 增 长 , 同 时通 过 生 产 科 学 技 术 , 促 进 经济 发 展 。教 育 为 经 济 提 供 了 人 力 支 持 ,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 教 育 的 问 题也 随 之 大 量 出现 。例 如 毕 业 生 同 社 会 的 劳 动需 求 不 符, 就 业 困 难 等 现象 屡 屡 出现 。 这 些 问 题 与人 的发 展 形 成 了 矛 盾。 要使人得到发展 . 就需要教育做 出相应的调整 , 恰 当地 服 务 于 经济 . 作 为 一种 有 利 因素 促 进 经济 发 展 。 ( 3 ) 教 育 对 文化 的影 响 。 教 育 与 社 会 及 人相 互 影 响 的 关 系 的 发 生 是 以其 文 化 功 能 为 基 础 的 。离 开 了社 会 文 化 的 传 递 和 发展 . 教育就无法在巩固政治制度 、 推 动 经 济 发 展 方 面 发 挥作 用。 教 育 为 了完 成 使人 与社 会 全 面 发 展 的使 命 , 就 需 要 传 递 先 进 的文 化 。 提 高 全 社 会 的 文 化 水平 , 促 进 某 种 文 化 的 传 承 和 发 展. 并 且 应 人 与 社会 的时 代 要 求 担 负起 发 展 文 化 的 使命 。 从 上 述 教育 与社 会 及 人 的相 互 作 用 可 以看 , “ 大 ” 教 育 观 的建 立 , 会使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 , 适 应 教 育 与 人 和 社 会 的 关系特点。 人 的 发 展需 要 教 育 的 与 时俱 进 , 需 要 与社 会 发 展 相 适应 . 而教 育 在 促 使 人 不 断发 展 的 同时 推 动社 会 发 展 。 如 杜 威 所说 : “ 为 了 创造 一 个 民 主 的社 会 , 我 们 需 要 一 种 教 育 制度 , 在 这种制度 中 . 道德 、 智力发展 的过程 , 在实践上和理论 上是 自 由、 独 立 的 人从 事 探 究 的合 作 的相 互 作 用 的 过 程 , 这 些 人 把 过 去 的思 想 和 继 承 的 东 西 , 无论从数量上和质量上 , 都 作 为 进 一 步 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社 会 生 活 的 手 段 和 方 法 ,他 们 运 用 已 获得 的 良好 成 就 来 发现 和创 造 更 美好 的东 西 。” ㈣最 终使 人全 面 具 有 个性 地 丰 富社 会 . 建设 社 会 。

社会学概论:人的社会化(第三讲 )

社会学概论:人的社会化(第三讲 )
1、文化的角度:文化的延续和传递
2、个性发展的角度:形成有个性的人
3、社会结构的角度:社会角色的承担
三、社会化的生物学基础(可能性)
1、人有发达的大脑
2、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3、人有较高的学习能力
4、人有语言的能力
第二节 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和基本途径 一、主要内容
1、学习生活技能 2、掌握社会规范 3、树立生活目标 4、扮演社会角色
三、再社会化 resocialization
(一)涵义: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其 基本上已不适用,而重新学习价值观念和 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 (二)两种情况: 1、原有的社会化失败 2、进入一种异质文化
四、代沟 generation gap
(一)涵义:代沟(又称代差)指的是, 两代人之间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上的差 异。
第三节 人的社会化全过程
一、基本社会化:Primary Socialization
从婴儿时期到青年时期,是社会化的主要 时期,被称为基本社会化。 1、幼儿期:父母崇拜期 2、儿童期:英雄崇拜期 3、青少年期:偶像崇拜期
二、继续社会化
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群体和
社会的文化,以适应社会生活、适应角色 变化的过程。 1、成年早期 2、中年期 3、老年期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社会化的涵义 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和基本途径 人的社会化全过程
第一节 社会化的涵义
一、什么是社会化

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
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
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
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源自二、社会学研究社会化的三种角度

教育学第三讲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学第三讲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学第三讲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感。

在现代社会,教育不再只是个体的事务,而是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

首先,教育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教育是传承与创新知识的过程,它不仅能提升个人的素质和能力,更重要的是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教育可以培养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这些人才能够推动社会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其次,教育可以提升社会的整体素质。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提升自己的学识和文化素养。

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使人们具备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这将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公平正义。

再次,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

当社会发展与变革时,需要有一批具备创新思维和适应能力的人才来推动社会的转型和发展。

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使他们具备适应社会变革的能力。

同时,教育也可以培养人们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最后,教育在社会发展中还扮演着社会调节的角色。

教育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和途径,将知识和技能传递给下一代,从而实现社会的传承和发展。

教育可以帮助个体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使得个体在社会中融入和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综上所述,教育与社会发展是紧密相连的。

教育不仅仅是个体的事务,更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素质和能力,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为了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教育应该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不断创新和,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现代教育学 第二章 人·社会·教育

现代教育学 第二章 人·社会·教育

第二章人·社会·教育人、社会和教育三者之间存在着极其复杂的多维关系。

学习和研究教育与教育学,不可能超脱人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关系和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可以说,教育的全部规律和特征,教育学的所有原理、理论、观点和主张,都可以在人、社会和教育的复杂关系中找到基本的和原初的根据。

因此,把握这些关系是观察教育现象、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基本前提,也是学习教育学,尤其是理解教育学原理的出发点。

第一节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人、社会和教育多维关系中最基本的一个关系,因为,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状态如何以及如何解析这种关系状态,从根本上讲都取决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状态。

比如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意义和重要性如何,人是否关注教育、重视教育;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和重要性如何,社会是否关注教育、重视教育,其根本依据都存在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之中,或者说,存在于人的发展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和重要性的大小以及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依赖程度。

再比如,教育应该培养怎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在什么样的教育制度下培养人才,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根源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之中。

因此,把握人、社会和教育的多维关系,又必须以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为起点。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既具有矛盾性,又具有一致性。

一、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性(一)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性的含义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处在永恒的矛盾运动之中。

笼统地说,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就是指人认识、适应和和改造社会的现有力量,与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与未来趋势对人的素质的要求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矛盾。

由于社会总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人也总是希望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因而人对社会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又会产生新的认识课题,人对社会有了一定的适应之后,又会产出现的不适应,人对社会有了一定的改造之后,又会面临新的改造任务。

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

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

在哲学上,董仲舒是个地道的神学唯心主义者。他把自然事物伦 理化,把自然的天赋予了人格。他指出“天”是宇宙人间的最高主 宰,他说:“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春秋繁露·顺 命》)“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 之所以乃上类天也。”(《春秋繁露·为人者天》)他以天人同类为 根据,提出了“天人感应论”和“君权神授”的思想。认为君主是 “替天行道”,他的行为好坏能直接影响天,天能据此进行严格的 赏罚。如君主施行仁政,上天就会降下“祥瑞”现象,以示奖励; 如果君主施行暴政,上天就会降下灾异现象,以示“谴告”。也就 是说“天道”与“人道”是统一的,而“天道”主宰着“人道”。
在政治上,王安石认为“民贫则国不强”,因此,他提出要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除了农业之外,商业和军事同样 是“强国”之本。根据这些思想,王安石等人从1069年开始,制定 和实施“新法”,主要内容有:1、农田水利法;2、青苗法;3、 方田均税法;4、市易法;5、将兵法和保甲法等。 (二)王安石的教育思想 1、改革科举考试制度 、 他说:“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方今取士,强记博诵而略 通于文辞,谓之茂才异等、贤良方正,”结果,使“不肖者,苟能 雕虫篆刻之学,以此进至乎公卿;才之可以为公卿者,困于无补之 学,而以此绌死于岩野,盖十八九矣”(《临川先生文集·上仁宗皇 帝言事书》)因此,他执政之后于1071年(熙宁四年)拟就了新的科 举考试办法,具体规定如下:
二、王安石的教育思想
(一)王安石的生平和政治思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一作介父),号半山,江西抚州临川人,人称临 川先生。晚年封号荆国公,人称王荆公。他出身于寒素庶族。其父王益进士及第, 历任地方官员,一家人靠官俸为生。王安石幼年聪悟好学,“少好读书,一过目 终身不忘”,且“百家诸子之书,无所不读”。22岁应举中甲科第四,授扬州签 判。后又知鄞县、通判舒州、知常州、提点江东刑狱等。从公元1043—1060年, 他主要是做州县官吏,其间曾三次还朝,任大理评事、殿中丞、群牧判官等京官, 但总共不足五年。宋英宗一朝,王安石都居江宁,聚徒讲学达五年之久。1067年, 英宗死,神宗即位。第二年王安石从知江宁府,被召为翰林学士。1069年参知政 事,在宋神宗支持下,积极变法,推行新政。但由于保守势力的排斥、打击,他 于1074年4月被罢相,出知江宁府,1075年2月恢复相位,第二年再次被罢免,判 江宁府。此后的十年,他一直在金陵居闲,以著述为生。他一生著作较多,但相 当一部分已经佚失,现存有《临川先生文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三)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1.重功利轻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 2.重共性轻个性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 3.重服从轻自主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 4.重认同轻创造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
七、教育的人的制约性
• 所谓教育的人的制约性,即教育活动的实 施要以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变化为前提, 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这 也是教育的根本特性之一。
第三讲 人· 社会· 教育
一、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性 2.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
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 1.教育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中的地 位 • 教育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中处于 中介转化地位。 •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促 进和相互转化的。这种相互制约、相互促 进和相互转化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但 最基本、最普遍和最有效的途径还是教育。
(四)教育诸社会功能的联系与特 点
• (一)教育诸社会功能的联系 • 1.教育诸社会功能的整体性 • 2.教育诸社会功能的矛盾性
• (二)教育社会功能的特点 教育主要是通过培养人来实现其社会功能的,教育 的这一根本特征使教育的社会功能具有如下特点。 • 1.间接性 • 2.隐含性 • 3.潜在性 • 4.迟效性 • 5.超前性
五、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一)教育的经济功能
• 1.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 •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 1.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 2.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 • 3.教育能够制造政治上的舆论和思潮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
• 1.教育能够传承文化 • 2.教育能够改造文化 • 3.教育能够创造、更新文化
• 第二,人的潜能和素质的发挥只有通过个 体的活动才能实现。 • 第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动只有通过个 体的活动才实现。
四、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 作用
•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学校教育 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是日益增强的,其作用 之大,使得我们可以说,当今社会,在一 定的条件下,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能够起 到决定性的作用。
• 2.社会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 在人的发展的先天性因素和后天主观能动 性的发挥程度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可以说, 有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人。 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也 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 3.个体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 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 上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 素。其原因如下。 • 第一,人的发展的受动性与能动性只有通 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
• • • • • •
(一)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对教育的制约 (二)人的发展的阶段性对教育的制约 (三)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教育的制约 (四)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对教育的制约 (五)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性对教育的制约 (六)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对教育的制约
• 2.教育的基本着眼点 • 教育在解决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的 过程中,基本着眼点是人,是人的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是教育的出发点。
三、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 1.个体的先天性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 第一,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 提。 • 第二,遗传差异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 异的原因之一。
• 学校教育为什么能够对人的发展,特别是 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呢? • 1.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 • 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 3.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 • 4.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 • 5.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
• 实事求是地估价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 作用 • 1.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并不是万能 的 • 2.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有条 件的
六、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 • • • • (一)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1.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 3.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结构 4.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 • • •
(二)政治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制约着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3.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 育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