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优势产业发展研究
西部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优势、现状、问题及建议——以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为例

达 蒙古 大漠 , 接镍 都 金 昌 , 中原 腹地 及 东南 沿海 相 东 与 通, 西接 酒 泉 , 新疆 可 到 中亚及 西 亚诸 国 。东 南西 北 过 交 通在 这 里形 成 了显 明的 十子 路 口。 国道 3 2线 、2 1 27
的交 通 条 件 。 2 自然 地理 优势 . 甘 州 区绝 大部 分地 区介 于东径 10 o ~ 1O 0。 6 0。 5 、 4 北纬 3 。3 一 3 。 2 之间 。 山地 区海拔 最 8 2 9 4 沿 高 30 6 0米 , 低 17 最 6 0米 , 原地 区海 拔 最 高 2 3 平 2 0米 ,
等 河 流 贯 穿而 过 , 年径 流 量 2 4亿 立 方 米 , 下 水 储 量 地 1 0亿立 方 米 。 随着 国家 黑河 流域 综 合治 理工 程 的实 施 , 全 区农 田河水 灌 溉 和地 下水 井 灌 体 系配 套 设施 也 日益 完 善 , 发展 特 色农 业提 供 了充 裕 的水 资源 灌溉 条件 。 为
屯河 番 茄 制 品公 司、 甘绿 集 团 、 有年 金 龙公 司等龙 头 企
3水 资 源优 势 .
甘 州 区境 内有 黑 河 、 山丹 河 、 油 口河 、 野 口河 酥 大
业生 产 加工 蔬菜 能 力 已达 2 0万 吨 , 。蔬菜 产 业龙 头 年
企业 已遍 布甘 州 , 龙 头 +基 地 +农 户 ” 的产 业 化发 展 “
的冲积平 原 。
1区 位 优 势 .
甘 州 区位 于河 西走 廊 中部 、黑河 中上 游 ,总 面积
由于 地形 地 势多 样 , 拔 高差 大 , 海 气候 的垂 直地 带 性 明显 , 内农 田土 壤 结构 良好 , 机 质 含量 高 , 地 境 有 土 肥 沃 ,质地 均 一 。既 可 以满足 不 同种 类 蔬 菜 的同期 生
中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分析

中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西部地区也逐渐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为了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中国西部地区的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中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进行分析,并探讨实现这种协调发展的相应策略。
一、中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的现状在中国西部地区,一产业主要指农业、林业、渔业和牧业等,二产业主要指工业和建筑业,三产业主要指服务业。
在这些产业中,农业是西部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工业也占有一定的比重,而服务业相对较薄弱。
农业是中国西部地区的基础产业,占据着相当大的经济份额。
西部地区的环境较为适宜农业发展,且农产品的种类较多。
然而,西部地区的农业存在着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产业链薄弱等问题,导致农业发展潜力未能得到充分释放。
工业是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尤其是重工业和资源加工业。
西部地区富集的矿产资源和水电资源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是,在工业转型升级方面,西部地区也面临着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不足等挑战。
服务业在西部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占比较低。
西部地区的服务业发展主要集中在旅游、交通和物流等方面。
尽管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但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人才短缺等问题仍然存在。
二、中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实现中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协调发展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可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通过加强一产业的发展,可以为二三产业提供原材料和食品安全保障;同时,通过提升二三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可以带动一产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协调发展可以促进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西部地区人口较多,实现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可以在一产业向二产业和三产业的转移过程中,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通过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可以进一步提升西部地区的产业水平。
西部地区特色产业发展问题探析

西部地区特色产业发展问题探析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发生了重大转变,开始由东西部地区的不平衡增长逐步向相对均衡增长转变。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深入,西部地区在发展开放型经济方面已经初见成效,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
但目前看来,西部地区在特色经济,尤其是特色产业发展方面还很不成熟。
本文从西部地区的实际出发,对西部地区发展特色产业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尝试性的提出几点对策建议,以促进这一地区特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标签:西部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经历一个先扩大后缩小的过程,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发生了重大转变,开始由东西部地区的不平衡增长逐步向相对均衡增长转变。
深居内陆的西部地区受其自然条件及国家政策的影响,在我国对外开放的进程中步伐明显滞后。
新时期,伴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实施,将会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空前的机遇。
特色产业作为西部经济的重要支撑,它的发展将对西部经济起到一个很好的拉动作用。
一、西部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优势和现状1.优势(1)资源优势西部地区深居祖国内陆,优越的地理状况赋予了这一地区丰富的资源储备,包括矿产、天然气、石油、煤炭和水资源等各类能源资源蕴藏丰富且分布广泛。
独特的资源优势为西部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要素成本优势第一,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
同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人均工资水平差异显著。
2012年西部城镇人均工资水平为38586元,明显低于东部地区。
第二,土地的使用价相比东部地区而言则低廉的多。
比如工业用地价格,根据《国家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格标准》规定,我国的土地级别划分为15等,最低价标准从十五等的60元/m2递增至最高的一等840元/m2。
前者所涉及县级单元全部属于东部地区,后者涉及县级单元中西部地区占比达到81.2%。
充分体现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差异。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布局与经济发展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布局与经济发展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是指中国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包括西藏、青海、甘肃、宁夏、新疆等省份。
这些地区因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等因素,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促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要充分考虑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
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水能、石油、天然气等。
可以通过发展水电、石油化工等能源产业,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产生经济效益。
在农业方面,可以发展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地条件的农业产业,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要注重发展特色产业。
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民族特色,可以根据当地的特色,发展相应的产业,形成特色品牌。
在西藏,可以发展旅游业,利用西藏的丰富民族文化和自然景观,吸引更多的游客。
在新疆,可以发展农牧业,利用新疆的大片草原,培育特色畜牧品种,如新疆细毛羊等。
还要注重发展现代服务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比重越来越大。
可以发展金融、教育、医疗等现代服务业,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
可以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
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地理环境复杂,交通不便,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设施,提高交通的便利性,降低物流成本。
还需要加强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好的服务。
要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
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当地人民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要注重科技创新,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提高技术水平,推动产业升级。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布局与经济发展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和特色文化,发展适应当地条件的产业。
还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并推动科技创新,从而促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西部开发中,安康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分析

二、西部开发中,安康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分析(一)、资源优势分析:1、安康农业资源优势(1)、水资源。
与全省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相比,安康的水资源具有明显的优势。
全市共有河流948条,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条, 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76条,年总水量252亿立方米,人均近4000立方米。
按耕地平均,亩均2487立方米,也高于全省(734)和全国(1700)的水平。
但是, 1998年的资料表明,安康市的养殖面积仅1•37万亩, (水域总面积为54万亩)在全省排第八位,只及汉中的1/5,咸阳的1/2。
水产品产量居全省第五位。
因此,安康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应统筹规划,综合开发。
(2)、林特产品资源。
安康作为西北地区少有的亚热带林业资源区,林业资源优势明显。
全市林地总面积2431万亩,占国土面积近70%,上市交易的林特产品有600余种,其中在陕西、西北乃至全国都有明显优势的有四大类:一是生漆(《本草纲目》中就有金漆的美称),二是茶叶,三是蚕茧,四是油桐籽。
其中生漆产量居全省第二,仅次于汉中,但安康的生漆质量最优。
茶叶产量居整个西北地区之首,年产量达2600多吨。
蚕茧产量占全省80%,高居第一,并且成为全西北最大的茧丝生产基地。
油桐籽产量居全省第一,年产量达5270吨,占全省总产量的近50%。
全市森林总面积1993万亩,活立木积蓄量5554万立方米,占全省的1/5,林业后备资源十分丰富。
从整体上看,安康的农业资源中,只有水资源和林业资源在全省和西北地区有明显的优势,这是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势产业选择的资源基础。
2、安康工业资源优势。
就现状来看,安康工业资源条件总体上优势不甚明显,但是,和全省、西北地区的总体工业资源进行比较,本市有三大工业资源得天独厚,即:生物资源、水能资源和矿产资源。
生物资源。
本市生物资源由于地处南北气候的过渡地带,南北荟萃,极为丰富。
但可成为工业规模优势的主要是药用化工资源,其中尤以绞股蓝、皂素和葛根素为主。
发展西部地区优势产业的战略选择

中“ 一线两带” 地区, 包括西飞、 电、 西 陕汽、 陕陵、 法
士特 等大型 骨干企业 , 从业人 员达 4 0万 ,06年完 20 成销售 收入 9 0亿元 , 飞 机 制造 、 空 动 力 、 8 在 航 数控 机床等领 域具 有明 显 优势 。关 中地 区“ 线 两 带 ” 一 的产业 布 局 , 利 于 发挥 大 型 骨 干企 业 的 龙 头 作 有 用 , 动周 边 中小企业 , 带 形成 装 备制造 产 业 集群 , 建 成 西部地 区重要 的装备 制造业 基地 。 重 庆军工 和汽车 、 托 车工 业基 地 。重 庆是 我 摩 国重要 的军 事工业 基地 , 几家 大 型军工 企 业集 中在 重庆, 不仅 拥 有 强 大 的军 品研 发 和生 产 能 力 , 且 而 拥 有多年从 事 军 品研 发 生 产 积 累 的 技术 人 才 及 装 备, 为军 工 企业 开 发 生产 民品 , 军 民 结合 之路 打 走 下 了坚 实基 础 , 安 汽 车 、 陵摩 托 都是 军 民结 合 长 嘉
长, 蔗渣造纸制板、 糖生产氨基酸 、 细胞 蛋 白、 单 酒 精以及提取丙酮等有机化合 物等综合利用技术达 到世界先进水平 , 由于实现循环生产 , 制糖成本 比 国内其他糖主产 区每 吨低 10— 0 0 20元 , 加上综合 利用的效益 , 市场竞争力较强, 广西已成为我国最
大 的糖业 生产基 地 。 新疆 石油 、 然 气 工 业 基 地 。石 油 、 天 天然 气 采 掘是 新疆 第一大 优势产 业 。石油 、 然气 总 资 源量 天
业 的发展 , 带来 了数 千 亿元 的市 场需 求。这 给 德 阳
工产业 、 特色农牧业及农牧产 品加工产业、 装备制 造和国防军工产业、 电子信息、 生物医药、 航空航天
西部地区的发展优势【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政策取向】

西部地区的发展优势【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政策取向】国家有关部门2006年发布了《关于促进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在西部地区要积极发展能源及化工、重要矿产开发及加工、特色农牧业及加工、重大装备制造、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业等特色优势产业。
几年来,西部地区这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继续给予政策支持。
一、发展现状(一)能源和矿产资源优势加快向产业优势转化2005年以来,西部地区原煤、原油、天然气和发电量占全国的比重均保持上升态势,其中原煤和天然气占全国比重上升幅度较为明显,前者由2005年的36.9%上升为2010年的49.1%,后者由2005年的70.6%上升为2010年的81.0%。
从产值看,煤炭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以及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产值占全国比重提高幅度较大,分别为13.1、8.3和5.5个百分点。
在西部地区工业中,能化工业和矿产资源开发和加工业占有半壁江山,2010年,产值合计占西部地区工业的58.4%。
在新能源领域,内蒙古、宁夏、甘肃是我国新兴的风能和太阳能能源基地,广西、云南、四川、重庆、贵州的生物质能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二)特色农牧业产品加工业带动了就业增长农牧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在带动就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5—2010年,西部地区农牧产品加工业产值占西部地区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由18.0%下降为17.2%,但农牧产品加工业就业占西部地区全部工业就业的比重则由17.6%提升为19.6%,提升了2个百分点。
2010年农牧产品加工业产值就业弹性系数为0.51,高于西部地区工业0.44的平均水平。
(三)四川、重庆、陕西和广西装备制造和高技术产业优势明显在六大特色优势产业中,西部地区装备制造和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速和占西部地区工业比重升幅最大。
从产业集中度看,装备制造业在四川、重庆、陕西和广西集中度达到84.5%。
这些省区在特定行业的优势较为明显,如广西的专用设备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重庆的交通运输设备和仪器仪表制造业、四川的专用设备制造业以及陕西的专用设备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均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一带一路”格局下西部地区间的优势产业发展比较研究

展特有的优势产业。因此,建议各省市地区先研究本地区的优势产业和市场主导的产业发展方向,再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利用好
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制定符合本地区发展的对接政策,让西部地区成为引领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带。
关键词:“一带一路”;西部地区;优势产业;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及丰富的旅游资源,都是陕西地区比较突出 的产业。因此陕西的支柱性产业主要集中在: 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中药产业、新材料、新 能源汽车、航天领域产业、信息技术产业、 军民融合创新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电子信 息产业、高端能源化工业等。
2. 对接“一带一路”国家倡议的地方 行动计划:
根 据 陕 西 发 布 的《“ 一 带 一 路” 建 设 2019 年行动计划》,也为更好的服务于发 展陕西省的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 在持续优化发展环境和强化组织协调的行动 支持下,2019 年陕西的工作重点在:(1) 继续加大省内的基础设施建设,(2)与“一 带一路”沿岸国家和地区合作构建国际产能 中心;(3)科技教育中心;(4)国际文化 旅游中心;(5)丝绸之路金融中心。
三、“一带一路”西部沿线省市:陕西、 四川、甘肃、重庆间的优势产业
(一)陕西省的产业优势和对接国家倡 议的地方行动
1. 陕西省产业优势 通过《2019 年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 陕西地区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自然资源 储量位居国内前列,航空产业、医疗、生物 制药、电子信息产业和电子器械等高科技产 业,高等教育人力资源非常丰富的科教产业, 机床和工具制造、电工电器、重型冶金、工 程建造、石化煤机械制造、汽车及配件、轻 纺机械和农林牧机械制造等装备制造业,以
文章编号:2096-4609(2019)34-0002-00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金融危机下西部地区优势产业发展研究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2.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3.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
限4000字以内。
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1)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已经演变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在此背景下,由于国内市场的急剧萎缩,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Seung-Hyun Lee,2009),而这将推动新一轮全球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
国外主要从现象解释和经济影响两个角度来研究产业转移问题。
对产业转移现象的解释,主要有阿瑟·刘易斯(1977)从要素禀赋理论角度的研究,并认为非熟练劳动力不足是20世纪60年代劳动密集型产业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主要原因;区域经济学者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建立的梯度转移理论,并认为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产业由高梯度向低梯度地区转移,以回避产品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在不同地区生产上的比较劣势;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等人根据赤松要提出的雁行模式描述东亚国家和地区在产业转移过程中由日本转移到亚洲“四小龙”再转移到中国和其他东南亚国家,依次起飞的历史过程。
对于产业转移的经济影响,主要有普雷维什从依附理论的角度分析中心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外围一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小岛清提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以阐释投资国从具有比较劣势的(边际)产业开始对外直接投资对投资国和接受投资国经济发展的利益;以及缪尔达尔则从循环累积因果效应的角度解释了不同地区间的产业转移可能导致富者愈富而穷者愈穷的可能性。
国内对产业转移的研究最早见于卢根鑫(1997)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角度对国际产业转移问题的研究。
始于1990年代末的西部大开发拉开了我国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的进程。
之后,国内学者对我国产业的区际转移主要从动因、效应和模式等几个方面来研究。
从我国产业区际转移的动因看,魏后凯(2003)认为主要由原区位的推力和目标区位的拉力构成;马子红(2006)则认为成本是促进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而陈建军(2002)的研究结果表明,促进我国产业转移的动因由扩大市场、边际效益最大化、企业成长以及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共同构成。
对于我国产业区际转移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主要包括整合升级效应(王先庆,1998)、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化效应(刘力,张健,2008)、在转入区形成集聚经济效应从而提高转移产业的竞争力(魏后凯,2003)以及对欠发达区域的要素注入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关联带动效应等。
而对于我国产业转移模式,主要有陈建军(2002)提出的水平分工模式、马海霞(2001)提出的小范围多中心辐射实现大范围梯度推进的空间模式等。
至于产业转移对西部地区优势产业的发展,我国在2000年即颁布了《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郭少新的研究进一步表明,通过市场竞争,由市场选择和培育具有内生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优势产业,是西部实现经济内生发展的根本途径。
(3)研究意义。
改革开放30年来,国际代工型产业发展道路给东部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新世纪初东部地区即提出了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产业发展模式。
这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就是通过产业西迁形成合理的东中西产业梯度分布,促进我国经济整体的快速发展。
但从目前国内产业西迁的进程来看,存在着企业自身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政府政策的区域狭隘性等问题;在学术研究上,由于未能抓住国内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发展面临问题的真正根源所在,研究成果提出的对策可操作性不强。
本课题的研究,正是课题主持人在多年来关注和研究西部地区优势产业发展和我国产业区际转移问题的基础上,对全球金融危机推动下的我国产业西迁与西部地区优势产业发展问题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对西部地区如何通过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促进自身优势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进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也对东部沿海地区如何通过产业转移释放资源服务于新的经济发展战略有重要意义。
2.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1)研究的主要内容。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东部产业发展模式决定其在全球金融危机下必然加快其西迁进程。
源于市场主体目标行为模式转变(政府的行为目标由关注整体社会福利水平转向GDP的增长率,企业由内敛型长期利润最大化转向外延型短期利润最大化,而消费者的消费选择则因为种种原因在个人效用最大化引导下加剧了偏离民族品牌的倾向)的国际代工模式是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和产业升级换代的主要模式。
国际代工模式在我国的土地和环境耗费性导致东部地区面临着严重的资源瓶颈效应,而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导致的市场和资金链问题则使得其在全球金融危机下十分脆弱。
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国内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国外的产业调整势必加快我国的产业西迁进程。
2)西部优势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在产业西迁过程中的重构与提升。
西部地区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些优势产业。
但由于西部地区长期深陷于资本存量陷阱,资金、技术和人才都漠视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优势,并因此导致西部地区优势产业缺乏产业链深度。
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则可以在改变西部地区平衡增长路径的同时打破妨碍西部优势产业发展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瓶颈,重构和提升优势产业,成为带动西部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3)以优势产业为基础的承接转移产业选择评价模型与促进西部地区优势产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承接转移产业的选择评价模型如图1所示。
以此为基础,西部地区促进优势产业发展的主要对策有:一是积极避免东部产业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注重转变市场主体的目标行为模式,土地和环境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城市扩张过程中的合理的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路径;注重区际合作形成合理的区域产业空间布局和避免区域间招商引资的恶性竞争。
二是积极寻求地区禀赋优势和优势产业发展劣势,通过有针对性的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打破优势产业发展瓶颈,同时做好优势产业发展的政策规划和发展方向的指导,注重优势产业链的深度发展、自我创新能力和支撑优势产业发展的现代服务业配套,增强产业发展的危机抵抗能力,避免产业发展的盲目性;三是应注意避免由于产业西迁初期因回波效应可能要大于扩散效应可能导致在我国出现的中心-外围现象和由于循环累积因果效应导致的地区差距扩大。
4)产业西迁与西部地区优势产业发展的实证检验。
应用课题前面各部分的主要结论,以西部地区最具国家发展战略意义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为例,考察其在产业西迁进程中的通过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促进优势产业发展所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图1 以优势产业为基础的承接转移产业选择评价模型(2)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首先论证我国东部的产业发展模式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必然促使产业西迁加速发展;然后通过对西部地区优势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过程中的战略选择的研究,构建以优势产业为基础的承接产业转移选择评价模型,并据此提出通过承接产业西迁促进优势产业发展的主要对策;最后应用课题研究主要结论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进行实证检验。
课题研究各部分环环相扣,逻辑顺序严密。
本课题的研究将综合运用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集聚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采用系统分析和实证分析、案例分析方法,并结合西部主要经济区域进行实地考察和检验。
(3)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课程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有三个:1)对全球金融危机下促进东部产业转移机理的研究,这是课题对我国产业西迁和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研究的基础;2)对在市场主体目标行为模式演变下东部产业发展模式根源和西部地区优势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析;3)以优势产业为基础的承接产业转移选择评价模型的构建,对该模型的构建和模型中各因素的分析是西部地区通过承接产业西迁促进优势产业发展的基础。
(4)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1)对我国产业西迁动力机理研究表明,市场主体目标行为模式转变下的产业发展模式是促进我国产业西迁的主要源动力,全球金融危机则将加快我国产业西迁进程。
2)应用新古典增长模型解析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路径表明,由于深陷经济增长陷阱,导致资本、技术、人才漠视西部优势产业的发展,并进而使得西部优势产业严重缺乏产业链深度。
3)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西迁应以优势产业为基础,注重优势产业链的深度发展、自我创新能力和内生发展能力,以避免东部产业发展道路带来的问题。
创新之处:1)对东部地区产业发展模式的分析从市场主体目标行为模式转变角度的分析;2)应用新古典增长模型来探寻西部优势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构建以优势产业为基础的承接转移产业选择评价模型来探讨促进西部地区优势产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3.主要参考文献。
[1] Seung-Hyun Leea, Paul W. Beamishb, Ho-Uk Leec, and Jong-Hun Par, Strategic choice during economic crisis: Domestic market position,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 and export flexibility,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44 (2009) 1–15.[2] W. A. Lewis,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ur,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 1954 May;22(2):139-91.[3] Myrdal, Gunnar. 1956. 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s. London: Gerald Duckworth & Co. Ltd.[4] S. K. McCann,Industrial location behaviour and regional restructuring within the Fifth 'Tiger' Economy: evidence from the Thai electronics industry, Applied Economics, V olume 31, Issue 1 January 1999 , pages 37 – 51.[5] Kim, Sukkoo, Expansion of markets and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the trends in U.S. regional manufacturing structure, 1860-1987”,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5(110): 881-908.[6] 陈建军,《中国现阶段的产业区域转移及其动力机制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8期,第37-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