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发展概况(一)
【发展】近代中国农业发展概况

【关键字】发展第三章近代中国农业发展概况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一直以来都受到社会重视。
李嘉图曾经说过“休息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两者的结合造就了最初的财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的积累又为工业提供了第一桶金,哺育了工业的发展。
工业发展起来后,工业才为农业的发展的提供各种农业资料,如工具、化肥,反哺了农业发展和促进了农业机械化。
彼此转化的过程,各国情况不一样。
中国从建国以来确立重工业发展战略,到2003年才基本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花了半个多世纪,农村基本上就是中国其他经济改革成本的转嫁领域,自然就引发了“三农”问题,至今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本章就历史上中国农业发展、政策变化的过程,以及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国的“三农”问题的由来及其解决方式作一简单的介绍和讲解,一、中国传统农业的简单回顾根据科学研究,大多数人都认为人类最初发源于非洲,然后向外扩散,形成了当今全球的人类分布。
在此扩散过程中,最初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在几大河流的冲积平原上形成了四大文明古国,以农业为核心发展起来,但随后的发展过程,这些文明古国逐步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等级结构,由此导致该社会的经济发展很难越出超稳定的社会结构之外,出现了长时间的社会发展内卷化趋势,无法依靠自身的优势过渡到工业社会,反而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走向衰落或消亡。
为什么会这样呢?不同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看法,比如以中国和西方对比而言,比较典型的有如下六种观点:韦伯的宗教决定论、布罗代尔的技术决定论、彭慕兰的资源决定论、沃勒斯坦的国际剥削论、麦戈伊的文化决定论、诺斯的制度决定论。
如此错综复杂的解答,至今仍然没有得到令人一致认同的答案。
对此,我们就从中国农业发展过程入手,看看中国农业为什么在发展到顶峰之后,没有转入工业的发展。
1.农业的产生发展过程中国农业的发展最初可以追述到女巫时代,随着家内休息的女巫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发现农业后,人类逐步脱离了以狩猎为主的游离生活,过渡到母系氏族,在水草丰盛的地区定居下来,开始了稳定的农耕生活,农业产生(伏羲),到神农确立。
中国第一产业发展与布局

2020/10/6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农业的产业结构和布局得到显著改善。
2020/10/6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
实行双层经营体制 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供应趋向良性循环 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
2020/10/6
2020/10/6
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
2020/10/6
2020/10/6
2)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
2020/10/6
4、从机械化向电脑自控化、数字化方向发展
2020/10/6
2020/10/6
5、从土地向工厂、海洋、沙漠、太空发展
*白色农业:以微生物资源为核心,以动物 、植物为原料,发展相关的产业。 *蓝色农业又称海洋农业。
*太空农业:将航天航空技术与农业和 生物技术相结合。
2020/10/6
大力兴修水利,建成了大量的防洪、灌溉 、排涝、发电等工程。
农业的机械装备和物质投入大幅度增加。
2020/10/6
2020/10/6
3)农业生产结构的合理调整
我国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积极发展 多种经营,促进农、林、牧、渔的全面 发展,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2020/10/6
全国农林牧渔业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
总产 值 农业
1990年
经济收 入(亿 元)
8151.2
构成比 重(%
)
100.0
5190.8 63.7
1995年
经济收 入(亿 元)
构成比 重(%
)
11668. 100.0 6
6403.8 54.9
1997年
经济收 入(亿 元)
13415. 0
中国地理基础知识复习系列中国的农业

中国的农业一、概况:1.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农业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独立和发展的前提,农村市场是我国市场的主体,农业生产是国民经济积累的重要源泉,农产品是出口物资的重要来源。
所以农业生产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国农业是集体所有制和生产责任制。
我国农业所处的阶段——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
2.农业生产的成就:1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显著的改善;2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增长,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产量都居世界前列,其中粮食、棉花、肉类、油菜籽、花生的产量居世界首位;3农业科学水平和农业技术装备有了明显的提高;4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有了较大的变化。
3.发展的优越条件:1国土辽阔 . 地形多样。
2夏季普遍高温,雨热同期,光热条件优越。
3气候类型多样,温度带多样,有利种植多种农作物。
4生物种类繁多,品种丰富。
5劳动力资源丰富。
⑥宜林地区和森林面积广大,树种多样,有利于发展林业。
⑦水域宽广,有利于发展渔业。
4.南北差异:5.问题:(1)我国虽是世界农业大国,粮食产量世界第一,但按人平均每人每年占有粮食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粮食和其它农产品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生活和工业生产日益增长的需要。
(2)我国科技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结构还不合理,农、林、牧、副、渔没有全面发展,林业和渔业比重不大。
(3)环境破坏,污染问题对农业造成的威胁;水资源的浪费;塑料膜等白色垃圾造成的减产等。
6.对策:要改变这种落后状况,第一,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坚持不懈地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战略重点的首位;第二,要靠政策调动人的积极性;第三,要靠增加投入和科学种田提高农业生产力。
例1(江苏卷)《中国国家地理》根据富饶的程度、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程度等,评出我国10大“新天府”,苏北平原名列其中.下列叙述中,属于入选条件的有1灌溉与泄洪工程建设改善了自然条件2大面积使用化肥、农药提高粮食产量3海平面上升有利于开采利用地下水4高产稳产农田建设提高了土地生产力5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A.134B.125C.235 D.145解析:苏北平原位于江苏中北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条件优越、水源充足,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
中国地理--第5讲中国农业

二、 林业
(1)我国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
①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 ②西南横断山区是我国第二大天然林区; ③东南部的台湾、福建、江西等省山区,以人工林、次生林 为主。
(2)除森林外还有多种多样的经济林产品:
温带的苹果(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新疆、辽宁等省) 亚热带柑桔(浙江、福建、江西、四川等省) 亚热带的茶叶(南方各省山区) 天然橡胶(云南南部、海南岛、雷州半岛) 香蕉、荔枝、龙眼、菠萝等水果(南部沿海各省:福建、广 东、广西、海南、云南) 椰子(海南)
九大商品粮生产基地 粮食商品率较高
三江平原、 松嫩平原 (春小麦) 江淮平原 (冬小麦) 太湖平原 鄱阳湖平原 洞庭湖平原 珠江三角洲 成都平原 (水稻) 江汉平原 (冬小麦、 水稻)
增产潜力较大
松嫩平原
三江平原
2
1
江汉平原 成都平原
江淮地区 太湖平原
3 4 6
8 7
鄱阳湖平原
5
洞庭湖平原
9
珠江三角洲
二、 林业
森林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它不仅为人类提供木 材、多种原材料、食品、饲料,具有巨大的经济效 益。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环境效益。历史上,我国的 森林资源十分丰富。由于长期毁林开荒、滥砍滥伐、 战争及自然灾害等因素,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的少林 国家。近年来,我国在植树造林和保护天然林方面 取得了一些成绩,例如实行“采伐与抚育更新相结 合”的政策、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政策等。
经济作物又称技术作物、工业原料作物。通常具有经济
价值高、技术要求高、商品性强等特点 按其用途分为:
纤维作物(棉花、麻类、蚕桑)、
油料作物(花生、油菜、芝麻、大豆、向日葵等)、 糖料作物 (甜菜、甘蔗)、
中国农业概况

中国农业概况来源:中国政府网时间:2011-12-20新中国成立60 多年以来,我国农产品供给不仅解决了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还为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重要支持。
粮、棉、油、糖的发展变化最能体现建国以来我国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巨大进步。
1949 年我国粮食产量只有11318万吨,人均209公斤;1978年粮食总产量缓慢增长到30477 万吨,人均产量增加到319 公斤。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农业的强力支持和农业科技的进步使粮食产量进入快速增长期,1984 年超过4亿吨,1996年超过5 亿吨,2008 年达到52871 万吨,与1949 年相比,粮食产量增长3.7 倍,人均产量增长91%;棉花产量1949 年只有44.4万吨,1978年升至217万吨,2008年达749万吨,与1949 年相比,增长15.9 倍,人均产量增长5.9 倍;油料产量1949 年只有256 万吨,1978 年发展到522 万吨,2008 年达2953 万吨,比1949 年增长10.5 倍,人均产量增长3.7 倍;糖料产量1949 年只有283 万吨,1978 年为2382 万吨,2008 年迅猛发展到13420 万吨,与1949 年相比,增长46.4 倍,人均产量增长18.4 倍。
肉类、水果和水产品的迅速增长则反映了人们生活水平从量的满足到质的追求的变化过程。
猪牛羊肉类产量1952 年只有339 万吨,人均5.9 公斤,1978 年产量865 万吨,人均9.0 公斤,2008 年产量5337 万吨,人均增加到40.3 公斤;水果产量1949 年120 万吨,人均2.2 公斤,1978 年产量657 万吨,人均6.9 公斤,2008 年产量19220 万吨,人均145.1 公斤;水产品产量1949 年44.8 万吨,人均0.8 公斤,1978 年产量465 万吨,人均4.9 公斤,2008 年产量4896 万吨,人均37.0 公斤。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精)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精)摘要: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中国农业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
在农业发展的进程中,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突显出我国农业发展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中国农业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农业将逐步由传统农业向市场化、科技化和生态化农业转变,从而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农业、高原夏菜、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以不足世界10%的耕地生产出占世界近25%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22%以上的人口。
中国农业的发展,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但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不难看出中国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等问题。
因此,21世纪中国农业将要经历一场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模式及经营方式的深刻变革,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
一、中国农业发展的成就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问题。
20世纪末,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强有力推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形势一直保持旺盛势头[1]。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自1999年,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已稳定在5亿吨以上,成为世界最大产粮国,畜产品和水产品产量每年都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
目前,中国人均粮食、棉花、油料蔬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2)非农产业发展迅速。
1978年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
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财政收入的1/4、创汇的1/3、工业增加值的1/2、农村社会增加值的2/3、农民收入的1/3来自乡镇企业。
中国第一产业发展与布局精讲

2024/9/17
82
(二)农业信息化将是21世纪农业 发展的重要标志
主要表现在如下八个方面:
1. 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
环境信息化是为环境保护提供信息服务和辅 助决策支持的重要基础, 是环境管理工作实现 综合化、科学化、现代化的主要手段之一。
2.农村社会、经济信息化
2024/9/17
83
3.农业生产信息化 4.农业科技信息化
2024/9/17
84
5.农业教育信息化 6.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信息化 7、农产品市场信息化 8、农业管理信息化
2024/9/17
85
二、中国农业生产的五大趋势
1.从“平面式”向“立体式”发展
2.从纯农业向综合企业发展 都市农业
3.从单纯生产向种植、养殖、加工、销 售、科研一体化发展
2024/9/17
农民收入与城市居民收入比:
80年代中期: 1: 1.8 1990年: 1: 2.2 1995年: 1: 2.71 2012年: 1: 3.1
2024/9/17
46
(5)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 就业问题突 出
经济发展的矛盾(工业化的矛盾):
劳动力充分就业和产业升级的矛盾
2024/9/17
47
2024/9/17
*蓝色农业又称海洋农业。
*太空农业: 将航天航空技术与农业和 生物技术相结合。
2024/9/17
93
三、21世纪农业发展的八种类型
1.可持续农业:
符合环境和发展要求
2.立体高效型农业:
符合复合生态系统要求
沪、浙、湘、
鄂、赣、粤、 闽、琼
湿润气候,降水800-1800mm;人多地 少,粮食不均;集约化程度高,59主产稻
高二历史(岳麓版)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3学习任务清单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等政策及其影响.(5)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二、知识结构(一)、农业发展概况1。
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的变化:铁犁牛耕的出现2.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崩溃,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3.经营方式:小农经济形成4.赋税制度:“初税亩”、“相地而衰征”“商鞅变法"5。
灌溉工具与水利工程6。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二)、手工业1。
私营手工业出现2。
出现原因3。
发展概况(三)、商业1。
商人:私商兴起2。
政策:重农抑商3.货币5.城市6。
市场(四)、商鞅变法中的经济措施(1)废井田、开阡陌,在法律上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3)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
三、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概括教学难点:小农经济的特点和影响四、课后作业1。
(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2。
(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3.(2019·北京高考·12)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风鸟纹刺绣丝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农业资源概况中国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130039.2千公顷。
平原、盆地约占31%,高原和丘陵约占69%。
疆域由南到北相距5500多公里,兼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和寒带等几个不同的气候区,其中绝大部分处于温带,适宜农、林、牧、渔等各业生产的发展。
中国生物资源种类繁多,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都有种植,是稻、粟、稷、荞麦、大豆、茶、桑、苎麻、青麻、梨、桃、柑桔、荔枝、龙眼、山楂、猕猴桃等的起源地之一,名贵品种多样。
中国拥有经济价值较高的杉、松、柳、杨等树种,其中水杉、银杉、水松、杜仲等名贵树种为中国特有。
全国草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40%,大部分可以用来放牧。
家养畜禽有牛、马、驴、骡、猪、羊、狗、鸡、鸭,其中,伊犁马、秦川牛、关中驴、滩羊、梅山猪、北京鸭等举世闻名。
中国有海岸线18000多公里,江河湖泊等淡水水域面积达1600多万公顷。
中国水产资源丰富,其中海洋水资源有鱼类、头足类、甲壳类、贝类、藻类等,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墨鱼、鲳鱼、对虾等都是名贵品种。
淡水水产量属世界最多的国家之一,主要经济鱼类品种有青、草、鲢、鳙、鲤、鲫、鳊鱼等50多种,东方对虾、中华绒螯蟹、鲥鱼、鳗鲡等驰名中外。
中国的盆景、石雕、竹编、刺绣等农副产品也是种类繁多,蜚声中外。
2001年,全国总人口为12.6583亿人,其中乡村人口79563万人,占总人口的62.3%。
二、中国农业发展的巨大成就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重重压迫和剥削,农业生产发展极为缓慢,生产水平十分落后。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农业生产全面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经过几十年努力,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和绝大多数农产品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许多主要农产品总产量跃居世界前列,人均占有量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市场供给充足,告别了全面短缺的状况,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
可以说,中国创造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跨越的世界奇迹。
粮食生产能力和安全水平大幅度提高。
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11318万吨迅速增加到1993年的45000万吨,1996年突破50000万吨大关。
1996年之后粮食总产量连续4年都稳定在50000万吨左右。
其主要原因是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提高,每公顷产量由1949年的1035公斤提高到1978年的2532公斤,2001年达到4627公斤,比1949年增长了3.5倍。
近年来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稳定在400公斤左右,粮食储备量保持在历史最高水平。
中国党和政府成功地解决了近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为国家自立、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作物和养殖业快速增长,供给充足。
目前,我国棉花、油料、水果、蔬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都居世界第一位,人均棉花、油料、肉类、禽蛋和水产品等已经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2001年,全国棉花总产量532.4万吨,比1978年增加1.5倍,比1949年增长11倍;油料总产量2864.9万吨,比1978年增加4.5倍,比1949年增长10.2倍;糖料总产量8655.1万吨,比1978年增加2.6倍,比1949年增长29.6倍;肉类总产量6333.9万吨,比1978年增长了6.4倍,比1949年增长近28倍;牛奶产量1025.5万吨,比1978年增长10.6倍;禽蛋产量2336.7万吨,比1980年增长8.1倍;水产品总产量为4382.1万吨,比1978年增长8.4倍,比1949年增长近97倍。
根据有关专家的估算,在111种农副产品中,供过于求的商品占56.8%,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占40.5%,两者共占97.3%。
在总量增加的同时,农产品品质改善,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均衡供给能力增强。
据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考察团对日、韩、香港的调查,我国出口蔬菜的农药残留超标率约为0.4%,达到国外对残留标准的要求。
事实证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是有保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