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 《蝉》 说课稿
法布尔《蝉》教案 (2)(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

《蝉》教案名言导入“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你自己有没有觉悟。
”——法布尔板书课题:《蝉》。
作品简介《昆虫记.蝉》共有“蝉和蚁”、“蝉的地穴”、“蝉的音乐”、“蝉的卵”四部分。
作者用生动活泼、风趣形象的语言,详细阐明了蝉的生活习性,具体介绍了蝉从卵到幼虫,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课本节选自第二、四部分。
学习目标1、积累生字词,了解与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重点)2、掌握科学小品文的写作特点;(难点)3、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并学习文中拟人的写作手法;(重点)4、感悟文中渗透的人文主义情怀。
(难点)题目解说蝉也叫“知了”,居昆虫纲,同翅目,蝉科。
雄的腹部有发音器,能连续不断发出尖锐的声音。
雌的不发声,但在腹部有听器。
本文以《蝉》为题目,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简单明了。
科学小品文科学小品又叫知识小品,是一种用小品文的笔调介绍某一方面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
它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写法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多采用文学笔调。
科学小品文是说明文的一种。
作者简介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作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维吉尔”。
他从小迷恋花草虫鸟,在长达20余年的中学教师生涯中,他边教书边自学,立志为昆虫书写历史,坚持做动植物观察记录。
著有《昆虫记》、》《自然科学编年史》等。
读准字音金蜣qiāng窠kē隧suì道塌tā黏nián 涂墁màn抵dǐ御yù刹chà那纤xiān弱臃yōng肿罅xià隙xì徘pái徊huái 蚋ruì轧yà扁掠lüè夺孵fū化鳍qí跳蚤zǎo 车辙zhé坚韧rèn 喧嚣xiāo 钹bó声多音字刹轧学习词语轧yà碾碎。
鳍qí指鱼类和某些其他水生动物的类似翅或桨的附肢,起着推进、平衡及导向的作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备课教案-20蝉

20蝉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理清说明思路,概括课文内容。
2.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用文学笔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品味、批注等方式,弄清蝉的习性和成长规律,感受作者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和细致严谨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理清说明思路,概括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2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在新学期开学之前,我们刚刚度过了一个炎热烦闷的夏天。
每到夏天,在某个不经意的午后,我们可以若隐若现地听到窗外知了的鸣叫,它仿佛在提醒着我们夏天的炎热,增加我们的烦闷感。
那么有谁知道知了,也就是蝉的生长过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蝉的课文。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
法布尔童年时代就迷上了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
他在不足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
他一生不知疲倦地从事着独具特色的昆虫学研究,完成了《昆虫记》这部著作,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世界的维吉尔”。
《昆虫记》不仅真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的生活折射出人类世界。
法国剧作家罗斯丹评价法布尔说:“这个大学者像哲学家一般的去思考,像艺术家一般的去观察,像诗人一般的去感受和表达。
”2.背景资料法布尔买下了塞里尼昂的荒石园,并一直居住到逝世。
这是一块不毛之地,但却是昆虫钟爱的土地,除了可供家人居住外,那儿还有他的书房、工作室和试验场,能让他安静地集中精力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种观察与实验中去,可以说这是他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天地。
就是在这儿,法布尔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和科学札记,完成了《昆虫记》的后九卷。
3.知识链接蝉,古称蜩(tiáo)、蚱蝉等,俗名“知了”、爬树猴。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蝉》课件教学说课

析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蝉的地下穴道,以及幼蝉蜕皮的过程。
课文分层(二)
一层:(第1~6段)介绍了蝉的产卵过程及遇
课
到的天敌。
文
二层:(第7~13段)介绍了蝉卵孵化后,幼
赏
虫从树枝落到地面钻进土穴的过程。
析
三层:(第14~15段)介绍了幼蝉四年的地下
生活,蝉成虫后五周的地上生活。
第二部分主要描述了作者对蝉产卵状况以及蝉 孵化成幼虫时的生物习性的观察,揭示了蝉在 生命之初所可能遭遇的种种危险。
课前自主学习
学法指导三
三、把握不同语体,用语准确。 不同的语体,往往运用不同的语言材料,适应各自不同的语 境和交际需要,形成各自不同的语言特点。比如文言词语典雅、 简洁、庄重,在比较庄重的书面语体如公文事务语体中经常使用; 方言词语、俚词俗语等,简明、通俗、易懂,在口头语体或书面 语体的文艺语体中经常使用。
合作探究
主持人:③_我___觉__得__要__做__到___先__生__所__说___的__,__很__难__啊____! 余先生:我们不能因为难就不去做,但是如果为做这件事而觉得 累,感到痛苦,甚至生存都成了问题,那就没有必要做了,毕竟 ④___健__康__、__快___乐__地__生__活___更__重__要__。___。 主持人:好的,我们一定会朝先生所希望的方向去努力。
课后总结
此部分内容作为文字排版占位显示 (建议使用主题字体) 此部分内容作为文字排版占位显示 (建议使用主题字体)
① 卵在树洞生活10个月左右
课
①②
⑨⑧
③④ ⑤
⑦⑥
②幼虫在六月七月爬出来。
后
③两个月后,若虫第二次
总 结
脱皮,成为二龄若虫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20 蝉【名师教案+集体备课】

20 蝉【教学目标】1.了解蝉的特点,把握蝉的习性。
2.学习本文的写法,体会文章科学性与文学性兼顾的特点。
3.理解作者对昆虫的感情,感受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蝉[唐]虞世南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导入语: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古诗,再欣赏这两幅图片。
蝉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一种昆虫。
同学们对它有多少了解呢?千百年来,蝉入诗入画,寓意深远。
它不食人间烟火、性情高洁、饮露而生;它出土蜕变获得重生、精神永存、羽化传承。
今天,让我们走近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看看他笔下的“蝉”是怎样的吧。
(板书:蝉法布尔)【设计意图】利用古诗和图片导入,既能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直观感受,也能引发学生的想象,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课文中寻求答案。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1)辨析生字词。
(2)作者简介。
2.学生自读课文,梳理行文思路(学生自己阅读概括,然后小组内交流)预设《蝉的地穴》:幼虫的洞口——幼虫的穴道——幼虫出穴后《蝉的卵》:蝉的产卵过程——蝉卵的敌人——蝉卵的孵化——幼虫的活动小结:《蝉的地穴》: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蝉的卵》:从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设计意图】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自读,从课文中获取蝉的相关知识。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的文学性1.比读,发现“有趣”蝉的简介:蝉是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半翅目,蝉科的一类生物。
蝉的一生经过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
进入夏天,早年产下的受精卵会孵化成幼虫,它们会钻入土壤中,以植物根茎的汁液为食。
幼虫成熟后,爬到地面,脱去外骨骼,羽化为我们常见的长有双翼的成虫。
虽然成年的蝉仅能存活几个月,但是幼虫阶段能够在土壤中存活好多年,例如6年寿命的蝉,其幼虫阶段就占了一生中的5年。
——摘自“百度文库”鱼形幼虫一到孔外,皮即刻脱去。
但脱下的皮自动形成一种线,幼虫靠它能够附着在树枝上。
幼虫落地之前,就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绳端摇摆着。
初中语文《蝉》教案

初中语文《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蝉的生活习性,理解蝉的外形、发育过程和生存方式的描述,掌握一些昆虫学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蝉的生活习性、外形特征、发育过程和生存方式。
2. 教学难点:蝉的外形特征和发育过程的描述。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蝉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蝉的生活习性,提取关键信息。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蝉的外形特征、发育过程和生存方式,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结果,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从蝉的生活习性中,体会自然界的神奇和生命的顽强。
6. 总结拓展:总结蝉的生活习性,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昆虫。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蝉的生活习性的掌握程度。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蝉》2. 蝉的图片:展示蝉的不同发育阶段和外形特征。
3. 昆虫学知识资料:辅助学生了解昆虫的基本知识。
六、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分享精神。
4. 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蝉》是一篇富有知识和趣味性的课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了解蝉的生活习性,还能培养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0课《蝉》课件(共25张PPT)

科学小品文,又名知识小品,是 一种用小品文的笔调介绍某一方 面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特点在 于内容的科学性、体裁的广泛性、 语言的形象性。
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
1、蝉是从哪里来的?
蝉的幼虫是从阳光曝晒的道路上的小圆孔里爬出 来的。作者将读者的目光由蝉吸引到道路上的小 圆孔上。
2、这小圆孔的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外部形态:约一寸口径,周围一点土都没有。 内部结构:深十五六寸,下面较宽大,底部却完 全关闭起来,且坚固,一般建在含有汁液的植物 根须上。
蝉,古称蜩( tiáo )、蚱(zhà)蝉等,俗名“知了”、爬 树猴。蝉遍布全世界,已知品种有3000余种之多。蝉的一 生有四个阶段,即卵、幼虫、拟蛹和成虫。雌蝉通常于 7~8月份产卵于孔,幼虫孵化后会随树枝或自造细丝落到 地面入土中,幼虫在地下生活的时间很长,最短也要2年 左右,一般要过4~5年,长的要经过12~13年,甚至更长 时间。我国古人按蝉的出现时间分为春蝉、夏蝉和寒蝉。
3、“做隧道的时候,泥土都搬到哪里去了呢?”
“它掘土的时候,将汁液喷洒在泥土上,使泥土成 为泥浆于是墙壁就更加柔软,幼虫再用它肥重的身 体压上去,使烂泥挤进干土的罅隙。” 4、为什么墙壁不会塌下来呢? “在隧道的墙上涂上水泥,它身子里藏有一种极黏 的液体,可以用来做灰泥。”
5、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蝉的地穴的?
一层:(第1段)交待了作者研究蝉的很好环境。
二层:(第2—7段)详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 细描写了蝉的地穴以及 了蝉的地下穴道,以 蝉建造地穴的智慧。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0课《蝉》课件语文课件PPT

厌烦
“它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 身子小,叫的响,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
为什么聒聒?那是一个夏天”
它就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树上过日子的小 东西。那么小,却那么响,竟响彻一个 夏天!曾这样问:何必聒聒?那只不过
作者简介 重点字词 阅读欣赏 内容解析 拓展延伸 课后作业
作者简介:
小思,本名卢玮銮(luán ), 另有笔名明川,香港作家, 出色的散文家,她的作品短 小精炼,表现出深刻的洞察 力。以笔名“小思”出版了 散文集《路上谈》、《承教 小记》、《日影行》、《不 迁》、《香港文学散文》等。
Back
重点字词:
Bac眼)
不管生命多么短暂, 都要好好地活
学完这篇哲理散文, 你有什么感受呢?
拓展延伸:
这是生命! 不屈的动力! 冲破一切的力量! —让我们为生命喝彩!
(关于一组生命的图片) Back
2008年,5月15日,北川。 下午3点,26岁的陈坚已经被 埋在北川地震废墟中60个小时 了,3块巨大的预制板压在他身 上,只露出一截胳膊。
收敛(liǎn) :收拢,合拢。 宽恕( shù) :宽容饶恕。恕,饶恕 颤动(chàn):物体振动 打颤(zhàn):打战,发抖 。 响彻( chè) 短暂(zàn )
走近蝉
蝉 的 一生
雌蝉通常于7月 到8月分产卵于 嫩枝的木质部内, 卵会在树洞里生
活十个月左右
卵孵化为幼虫
第二年6月卵孵化为幼虫,下树而 入地中,幼虫在地下生活是它生 命中最长阶段,一般要经过4至5 年,亦有经过12到13年,甚至长 幼虫变为蛹 达17年之久
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蝉》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蝉》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蝉,鸣声悠扬,四季分明,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萧瑟寒冬。
大多数人都喜欢听蝉鸣,感受这份欣欣向荣的生命气息,无奈它们的存在时间实在太过短暂,当人们在享受它们的声音的时候,它们也正在告别这个世界。
春天,蝉幼虫孵化出来,它们爬出土壤,爬上树干,然后附着在树上静静等待。
红色的眼睛在阳光下闪亮,背部琥珀色的壳子上长满了细小的刺。
夏天到来了,蝉脱掉了壳,展开了翅膀,然后镶嵌在一片花树林中。
当夜幕降临,它们会在窗户外面或者树上唱歌,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蝉鸣。
在秋天,蝉的鸣声悄然停止,然后一夜之间就消失了,一到冬天,这个蝉的故事就结束了。
那些曾经附着于树上的蝉蛹也成为了昨日黄花。
蝉和人类的结缘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诗经》里,它们也曾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常见形象。
从《离骚》中的“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到《红楼梦》中“嗌尽梧桐更不发,蚕破新丝桐叶片”,蝉一直以它们特有的声音和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中的词语及短语,如“欣欣向荣”、“孵化”;2.理解蝉的生命周期;3.了解蝉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教学重点1.理解蝉的生命周期;2.掌握文章中的词语及短语。
教学难点1.了解蝉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2.发现蝉在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主题。
教学过程导入从学生感受入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听一段蝉鸣声,并问学生是否喜欢听蝉鸣,引导学生思考并走进蝉的世界。
阅读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细节互补。
从文章中找出“欣欣向荣”、“孵化”等生词,让学生互相讨论并总结意思,通过讨论使每个学生理解得更加深入。
形象教师通过图片展示蝉和蝉蛹的形象,让学生感性认识蝉的外貌特征。
让学生通过观察判断出“红色的眼睛”和“背部琥珀色的壳子”在文章中的含义和作用,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语言启迪和文学艺术的指导,使学生更加了解蝉在文学中的形象。
主题教师通过讲解和引导,让学生的思维跳跃到高层面上,理解蝉在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主题,如生命短暂,珍惜生命等,从而拓宽学生的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蝉》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9课《蝉》.说课的主题是“为你打开《昆虫记》的大门”.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中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2、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秉承这些指导思想,本课设计将《蝉》与《蟋蟀的住宅》整合学习,注重学法的迁移和语言的鉴赏,激发学生阅读《昆虫记》的兴趣,指导学生阅读《昆虫记》的方法.
教材分析
《蝉》选自法国作家、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著作《昆虫记》,从文体上来讲,为说明文或科普散文. 细读文本,与本单元其他文章相比,《蝉》在语言表达上有突出的特点,是把蝉当做人来写,大量使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继而,我又翻阅了《昆虫记》中的其他一些文章,观看了《读书》节目对这部著作的介绍,发现这种特点贯穿整部《昆虫记》,也正是因为这个特点,使这部著作在文学著作中同样有很高的地位.
走进法布尔其人,他耗费一生的光阴来研究昆虫,并专为昆虫写出一部长达十卷的著作,被誉为“哲学家一般的思,美术家一般的看,文学家一般的感受与抒写”,作为语文课,我们要带学生鉴赏的正是这“文学家一般的感受与抒写”,进而从字里行间体会到这位科学家的可敬.
学情分析
1、认知基础:
学生已经学过《法布尔小时候的故事》这篇课文,对法布尔并不陌生,但是并没有接触过法布尔笔下的文章,即使有一些学生读过《昆虫记》,可能也仅仅停留在得到一些知识的层面上.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蝉》的说明内容和方法. 2、学法基础:通过日常课堂训练,学生每课前做预习,熟练掌握标画重点词句和批注的学法,能够小组交流讨论,但是在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方面稍弱.
基于以上分析,我制定了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能找出课文中的拟人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通过学法迁移,拓展阅读《蟋蟀的住宅》,体会《昆虫记》使用拟人句的语言特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通过补充法布尔的资料,感受到法布尔态度严谨、热爱科学和坚持不懈的人物品质,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和赞美.
教学重点:能找出课文中的拟人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难点:感受到法布尔态度严谨、热爱科学和坚持不懈的人物品质,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和赞美.
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这节课我分为以下3大环节展开教学:,
一、蝉鸣导入,复习说明内容二、鉴赏拟人,感受作者情感三、学法迁移,学习拓展文章
一、蝉鸣导入,复习说明内容1、蝉鸣导入,揭示课题
上课伊始,我播放蝉鸣的声音,继而揭示课题. 2、复习说明内容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回忆蝉喜欢音乐和没有听觉的特点,以及使用了举例子、推想、观察、实验的说明方法.
【设计意图】
创造学习《蝉》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继续学习《蝉》的兴趣.
二、鉴赏拟人,感受作者情感
我分为3个环节进行:1、小结内容,体会严谨. 2、对比阅读,发现特点3、鉴赏拟人,感受情感. 4、补充资料,体会品质.
1、小结内容,体会严谨.
小结说明内容和方法,启发学生体会到法布尔思维的连续性,抓住多次实验,体会法布尔对待科学严谨的态度.
【设计意图】
学生在第一课时学习了这篇课文的说明内容,这一环节是第一课时与本节课的衔接点,保证课堂的连续性与递进性.
法布尔首先作为一名科学家,对待科学严谨的态度是通过课文的说明内容充分体现的,也是学生最容易体会到的,所以安排在此让学生体会.
2、对比阅读,发现特点
出示百科类书籍中对蝉的简介,让学生自读,说一说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什么发现.从而揭示这篇课文语言表达的特点,大量使用拟人句,把蝉当做人来写.
【设计意图】
了解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对于学生来讲并不难,而需要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是这篇课文的语言特点,对比阅读标准的百科式的语言,是给学生搭建鉴赏这篇课文语言表达的第一块基石,使学生有直观的感受.
学习内容由此从内容的了解转换到语言的鉴赏.
3、鉴赏拟人,感受情感.
1学生在课前进行了预习,在预习单上我做了这样的设计:
课文中许多地方是把蝉当做人来写的.用直线画出这样的句子,在关键的词语下面画上△,并给句子标上序号.选择几句喜欢的抄写下来,写写你的感受.
【设计意图】
国际阅读素养测试(PISA)把阅读能力分为五个方面:整体感知、提取信息、解决问题、形成解释和作出评价.这五个方面相互依存,层层递进.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重在指导学生根据提取到的信息,初步形成解释,作出自己的评价.
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学生对句子和词语的标画即是提取信息的训练,写出感受即是形成解释和作出评价的训练.
2课上出示讨论提示:
小组交流你找到的拟人句,说说句中哪些字词最打动你,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
现今语文教学的趋势要求提高课堂效率,少讲已知,解决未知.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已经对课文的语言特点有了整体感知,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互相帮助,解决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进行适当地点拨和梳理,指导学生在字里行间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热爱和赞美,指导学生从语言的鉴赏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3在充分交流,感受情感的基础上进行朗读的训练.
【设计意图】
朗读与悟情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在悟情的基础上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再次悟情,学生有感而读,读出的是真情实感.
4、补充资料,体会品质.
抓住文中“15年”一词,拓展法布尔倾尽一生研究昆虫,完成《昆虫记》这部著作的背景资料,使学生了解整部《昆虫记》的语言特点和法布尔的人物品质.
【设计意图】
北京教育学院小语教研室主任张立军主任曾说:“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应该做学生的贵人.”所以教师的立足点不应该仅仅是《蝉》这一篇课文,应该在《昆虫记》这部著作的语言特点和法布尔这个人物上.学生在充分体会《蝉》这篇课文的语言特点之后,透过法布尔带给学生的心灵震撼,激发学生阅读这部著作的兴趣.
三、学法迁移,学习拓展文章
学生在课前对这篇文章也进行了预习,在预习单上我做了这样的设计:
蟋蟀的住宅本来是一个小小的“简朴的”洞穴,作者为什么称其为“伟大的工程”?课堂上抓住这个问题让学生再次进行交流讨论,体会使用拟人的语言特点以及法布尔对昆虫的热爱同样贯穿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
用足用活可用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将学法进行迁移,为学生打开阅读《昆虫记》的大门,力求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后作业
阅读《昆虫记》这部书,把喜欢的段落摘抄下来,与同学交流感受.
板书设计:
22 蝉
内容喜欢音乐没有听觉
语言拟人
感情喜爱、赞美品质严谨、热爱、坚持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读了《蝉》和《蟋蟀的住宅》,你有什么感受?
与以往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1.整体阅读,因需而拓.
整体感知是阅读能力五个方面的基础,也是顺应人阅读机制的原理,本节课学生始终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一个主问题贯穿整节课.在学生兴趣最浓厚的时候进行拓展文章的学习,因需而拓,起到拓展阅读的实效作用.
2.只讲未知,提高实效.
高年级学生在阅读方面已经具备一定能力,对于一篇课文,基本内容和情感可以自读自悟,那么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预习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将课堂的宝贵时间用于解决未知和提高能力.
3.找准生长点,上出“语文味儿”.
语文课不是思想品德课,也不是科学常识课,学生在语文上收获最大的不应该是科学知识,也不应该是做人的道理,而是鉴赏语言文字的能力,内容和情感对学生来讲并不难懂,生长点在语言表达的欣赏,在阅读兴趣的激发.所以这节课紧抓学生的生长点,力求上出“语文味儿”.
教学反思
1、缺失教学环节——学法总结
2、时间安排前松后紧,《蟋蟀的住宅》一课的学习不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