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诗歌鉴赏(含解析)
2015语文中考真题之诗歌鉴赏解析版

诗歌鉴赏解析版1.(2015届广东广州中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5分)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谦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此事古难全”中“此事”指的是什么?(2分)(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3分)【答案】(1)人有悲欢离台,月有阴睛圆缺。
(2)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
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思念亲人以及被贬的失意之情。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015届广东佛山中考)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6分)双调•拔不断马致远九重天,二十年,龙楼凤阁都曾见。
绿水青山任自然,旧时王谢堂前燕,再不复海棠庭院。
(1)说说你对曲中“堂前燕”的理解(3分)(2)本曲“龙楼凤阁”与“绿水青山”形成鲜明对比,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3分)【答案】(1)曲中的“堂前燕”引自刘禹锡的《乌衣巷》诗句,此处是作者自比(或自况)(1分)。
原来寄居“龙楼凤阁”之下,飞翔在“海棠庭院”之中,现在,要“飞入寻常百姓家”了,发誓“再不复海棠庭院”(1分),宣告他以隐退的方式与官场做彻底决裂(1分)(2)3分“龙楼凤阁”指官场,“绿水青山”指隐居的地方(1分)。
隐居生活的快意自由强烈反衬出官场生活的不自由、不得志(1分)。
在强烈的对比中显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1分)。
【解析】(1)试题分析:根据自己的积累,了解“堂前燕”的典故,说明作者以此自比,理解“海棠庭院”所指的官场生活,根据典故出处即刘禹锡的《乌衣巷》中诗句“飞入寻常百姓家”,理解作者厌弃官场向往自然生活的思想情感。
2015年山东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汇编

2015年山东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汇编一、(2015·山东临沂市)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词的上阕通过描写梅花所处的环境,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一、1.【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所描写的意境的领悟。
梅花紧临着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令人怜惜了。
它只能“寂寞开无主”了,渲染了一种寂寞的氛围。
“已是黄昏独自愁”描写的是苦闷而凄清的氛围。
【答案】寂寞、苦闷、凄清2.【解析】本题考查对词作言外之意的领悟。
纵观全词,诗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
写出“孤傲、隐忍的品格”和“高洁的志向”即可。
【答案】表达自己孤傲、隐忍的品格与高洁的报国志向。
二、(2015·山东德州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寒① 梅尧臣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亚树青帘②动,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处于低潮。
②“亚”通“压”,“青帘”指酒旗。
1.欣赏颔联中“不开心”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2.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一、1.【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中重点词语的赏析。
2015人教版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考点分析及练习试卷、答案古诗词鉴赏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古诗词鉴赏《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能够掌握古诗词曲的体裁特点及相关常识,能够从内容、情感、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方面对古诗词曲进行鉴赏。
《2014年广西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学科说明(语文)》也明确指出:侧重整体把握诗词内容,感受诗词中的形象;欣赏、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歌语言;分析诗词中的艺术表现手法。
(2014·玉林、防城港)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从蜀地乘船沿长江东下,不远万里来到楚地荆门旅游。
B.船移景换:崇山渐去,荒野出现,江水也由湍急而变平缓。
C.奇景连连:倒映在江中的月影像是飞来天境,天上的云气变幻如同海市蜃楼。
D.旅途所见物景令人难忘,而诗人最爱的还是从故乡就一直跟随自己一路远行的江水。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方法指导】(1)看题材。
题材往往决定诗词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如:送别诗、咏怀诗多写如何叮咛对方、歌颂对方;咏史诗、怀古诗多写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感叹昔盛今衰;边塞诗或描写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等。
(2)抓题目。
诗词的题目往往是诗词内容的高度概括。
(3)析词义。
因为诗词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解。
解答此题,要从字、词、句多方面综合考虑。
首联意思是:长江水远远渡出荆门山,伴随自己来到楚地游览。
其中“从”的意思是跟从、随从。
颔联写途中看到高山渐隐,平坦广阔的原野出现,长江奔赴辽阔的平原。
颈联写晚上看到变幻莫测的江水、月光、云彩形成奇异的美景。
尾联意思是:乘船的客人(诗人)依旧怜爱那江中的流水,因为这家乡的水陪伴他远行万里,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只有正确理解诗中词语、句子的意思,才能正确理解诗歌内容,这是我们欣赏诗歌的基础。
中考语文古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汇编

中考语文古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汇编中考语文古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汇编2015四川宜宾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什么意思?(2分)13.“狂”是这首词的词眼,请简要概括作者“狂”在哪些方面。
(3分)【参考答案】:12.作者是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2分,意近即可)13.(3分)①狂在外表(狂形),如牵黄擎苍、锦帽貂裘;②狂在动作(狂举),如卷平冈、亲射虎、挽雕弓、射天狼;③狂在神态(狂态),如酒酣、胸胆开张;④狂在壮志(狂志),如何日遣冯唐、西北望射天狼为国御敌报效国家的志向。
(1点1分,答对3点即得满分。
若学生没有分类概括而仅罗列原词句笼统作答给1分)2015四川南充诗词鉴赏。
(5分)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请你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该诗所展示的画面。
(3分)(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参考答案】:12(1)提示:该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通顺写出大意2分。
)(2)(2分)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的心境。
2015河南卷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9—20题。
(共4分)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分)20.“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3分)【参考答案】:19.思乡(意思对即可。
1分)20.时序交替(时间变化、季节交替、新旧更迭)(1分)示例一:通过描写景物,在残夜未退红日已出、旧年未尽新春已到的画面中表现了自然理趣。
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及答案)含解析

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及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1)这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2)①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②盼望战乱早日结束的愿望。
【解析】【分析】(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意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2)从“断人行”、“皆分散”、“无家”、“长不达”这几个词语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与自身孤苦无依之感。
从最后一句中的“未休兵”一词可以感觉到诗人对战乱早息的强烈渴望之意。
故答案为:⑴这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⑵①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②盼望战乱早日结束的愿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
解答此题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和表达的主题思想。
对诗句要注意理解写作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要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等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感悟,抓住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进行分析。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2015年全国诗歌鉴赏题汇总11题

2015全国诗歌鉴赏题汇总(11题)1、(2015全国卷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11分)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2、(2015全国卷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11分)残春旅舍韩偓①旅舍戌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意归净城,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执朝瞽待眼明④。
[注]①(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
③梁:它相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
(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5分)(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3、(2015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8分)月圆(1)【唐】杜甫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2)未缺(3)空山静,高悬列宿(4)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1)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2)这里指光彩更,(1)这首诗签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4分)(2)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4分) 4、(2015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好事近清黄之隽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
都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
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
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201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之古诗词赏析整理

201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之古诗词赏析整理201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之古诗词赏析中考古诗词赏析专题讲练中考目标解读1、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中,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会鉴赏中国古诗词常见的意象、风格、写法。
3、掌握中考诗词考查的常见题型,并能熟练解答。
中考主要考点: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诗词的艺术技巧、诗词的语言品味、诗词的形象感悟。
经典考题:2010-2014泸州市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题及参考答案一、阅读下面一首词,按要求答题。
(2010泸州中考)春光好欧阳炯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
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
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注释:雪坞—背阳处尚未消融的雪坡。
1、词人笔下的初春有什么特点?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2、“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中“迸”“偎”两字极妙,请任选其一简要分析。
(3分)参考答案:1、阳光(或天气)温暖,花儿芬芳,万物充满勃勃生机。
(“勃勃生机”必答,1分,其他任意答出1点得1分)表达了诗人对春天自然万物的热爱和欣喜之情。
(1分)2、“迸”字突出了笋急于破土而出的冲劲(2分)和强劲的生命力。
(1分)。
“偎”字用拟人手法,(1分)写出了花的娇美。
(2分)(共3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答题。
(2011泸州中考)襄邑道中陈与义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这是陈与义27岁时进京待选途中写的一首纪行诗。
1. 本诗第一句中的“飞”字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4分)2. 本诗三、四两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请简要回答。
(4分)参考答案:1.(共4分)(1)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美丽盛景(2分);(2)表现了船行的轻快(1分),传达出诗人愉快的心情。
(1分,意对即可)2.(共4分)(1)运用了静中见动的写法,写出了因船云俱动,使人误以为云不动的情趣。
(2分)(2)诗人的所见所感还含有智慧和哲理(与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江苏省13市2015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诗鉴赏

江苏省13市2015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诗鉴赏1.(2015年江苏苏州市中考)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6~8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6.题目中的“”表明了这首诗的体裁。
(1分)7.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春天来了!梨花、杏花、桃花全部盛开了,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位同学引用岑参诗句是否恰当?为什么?请说明理由。
(2分)8.下面哪一项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在写法和表达的情感上最为接近?(2分)A.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答案:6.歌或白雪歌7.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给出判断,理由陈述合理即可。
答案示例:不恰当。
学生引用岑参诗句后,整个句子就构成这样一种比喻关系:“梨花、杏花、桃花全部盛开”像“很多树开满了梨花”,不合比喻要求;“春天来了”已是事实,后面又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前后矛盾(违背逻辑)。
此外,“梨花、杏花、桃花”与诗句中单一的“梨花”照应不周。
8.A2.(2015年江苏无锡市中考)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4分)送张四王昌龄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
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1)首句中哪个词语点明了季节?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本句所呈现的画面。
(2分)答:(2)三四两句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作用。
(2分)答:答案:(1)暮。
画面:枫林尽染红了,太阳快要西坠,此时送张四,我满怀愁思!(2)示例一: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2015·江苏宿迁市)寒夜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①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②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①竹炉:指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
②才:仅。
(1)请展开合理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情景。
(2分)(2)试从“梅花”这个意象來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了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
月光照射在窗前,与平时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窗前有几枝梅花在月光下幽幽地开着,芳香袭人。
这使得今日的月色显得与往日格外地不同了。
[19.(1)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1分)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
(1分)(2)“梅花”有高洁的志趣,(1分)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1分)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
(1分)解析(1)此题考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想象要从诗歌描写的意境人手,要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情景,可适当使用一些修辞手法。
(2)此题考查探究诗歌意象的能力,所谓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指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解答时要结合“梅花”这一物象本身的特点,再根据具体的情境,联系诗人的主观情思进行分析。
(2015·江苏常州市)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早早就闻知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观看。
吴楚被大部分为东南两地,浩荡的水波吞吐昼夜不息。
亲朋好友个个都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仿佛一叶孤舟。
北边的关山战火不曾停息,我扶窗远眺不禁涕泪交流5.“乾坤日夜浮”一句中的“浮”字,表现了洞庭湖什么特点?(1分)答:6.阅读全诗,概括“凭轩涕泗流”一句蕴含了哪些情感。
(2分)答:5.“浮”有动态感,表现了洞庭湖宏大壮阔、气势磅礴的特点(1分);解析:此题考査古诗的炼字。
解答时不仅要注意字面意思,还要联系词语在诗歌中的意思和表达效果。
6.亲人离散,漂泊无依的孤独感,(1分)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奈和伤心(1分)解析:此题考查诗歌蕴含的感情。
解答时要联系全诗内容和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
(2015·江苏扬州市)岭上逢久别者又别权德舆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十年之前我们曾经分别,在漫漫征途上再次相遇。
驱马作别又将去向何处?看那夕阳下的万壑千峰9.⑪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之情。
(2分)⑫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
(4分)▲▲9.⑪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
⑫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考点:本题是对古诗词鉴赏能力的考查。
思路点拨:第⑪题是体会诗人情感,这首诗前两句中,“十年曾一别”极言分别时间之久;“征路此相逢”是说就别后相见,由此可体会到诗人久别重逢时的愉悦心情。
第⑫题是赏析诗句,要求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解答这题,要注意“景”和“情”的融合,同时“情”包含“与友人又别”和“对前途迷茫”两层情感。
(2015·浙江台州市)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0~17题。
(一)(5分)青山不知道我的姓名,我也不知道青山名子。
飞过来的白鸟好像认识我们,对着我和青山鸣叫了两三声。
10.如果说《浣溪沙》中的主人公是故地重游,那么《山行》中的主人公则是▲,这从“▲”一词可以看出。
(2分)10. 初到此地(初次来到这座青山)不识考点:此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思路点拨:题目限定了答题的范围“《山行》中”,研读诗句“青山不识我姓字,我亦不识青山名”抓住关键词“不识”,再结合题干中“《浣溪沙》中的主人公是故地重游....”不难用四字短语概括出《山行》中的主人公“初来乍到”“初到此地”。
11.两首诗歌的主人公在见到“似相识”的飞鸟时,流露出的情感有何不同?(3分)▲11.《浣溪沙》中的主人公看到“似曾相识”的燕子,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无奈和怀旧伤今之情;而《山行》的主人公独行山中遇见飞鸟,则流露出惊喜之情。
考点:本题考查对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的体味能力。
思路点拨:揣摩诗歌情感的一般方法有:1.读标题2 读注释(背景)3读关键词4读意象5读作者。
就本题而言,虽然题目要求回答主人公在见到“似相识”的飞鸟时,流露出的情感,但解答时也要注意结合诗境并展开想象来分析。
如,由上阕的“去年天气旧.亭台。
”可见“物是人非”;由“无可奈何花落去”可见感叹时光易逝,“似曾相识”见其怀旧(人)之情。
由前面的“青山不识我”而白鸟“似相识”,且对我“三两声”不难体会其惊喜之情。
(2015·吉林省)(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5分)点绛唇陆游①采药归来,独寻茅店沽新酿。
暮烟千嶂,处处闻渔唱。
醉弄扁舟,不怕黏天浪②。
江湖上,遮回疏放③,作个闲人样。
【注释】①陆游:南宋爱国词人。
这首词写于作者遭弹劾罢职还乡,闲居山阴之时。
②黏天浪:连天的波浪。
③遮回疏放:这一回,定要放浪山水,疏闲纵放。
采集药物回来,独自寻找村店买新酿造的酒。
傍晚的烟霭云绕在高峻如屏障的山峰,听渔舟唱晚,声声在耳。
独酌新酿,不禁生起散发扁舟之意,不再怕连天波浪。
放纵山水,这一回不受拘束。
做一个闲散之人。
15.“处处闻渔唱”中的“闻”字在词中的意思是16.这首词写了作者闲居时的哪些日常生活片段?(2分)17.从这首词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2分)15.答案:听、听见、听到(1分)解析:根据语句的整体含义释义即可。
16.答案:围绕“采药归来(采药);找寻酒店(沽酒、买酒、喝酒、醉酒);醉弄扁舟(荡舟、弄舟、划船)”答出两点即可。
(共2分,每点1分)解析:“采药、沽新酿、闻渔唱、醉弄扁舟”叙写悠闲、潇洒、无拘无束的乡居生活片段。
17.答案:围绕“个人生活”和“爱国”两方面情感回答即可。
(2分,每点1分)示例:这首词流露出作者村居生活的闲适(洒脱、豪迈、寂寞等)之感,无力报国的愤懑(怀才不遇的抑郁、无奈等)之情。
解析:“作个闲人样”充满抑郁和无奈,使前文所写的一切笼罩上壮志难酬和自我解嘲的意味,使全诗在洒脱中满含沉郁和悲愤。
这种感情正是作者无力报国的抑郁之情的反映。
二、(2015·山东德州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寒①梅尧臣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亚树青帘②动,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春日阴云笼罩,虽然云层不厚,但整天浓阴密布,云天雾海,一片迷茫。
蝴蝶因气候寒冷而紧缩了翅膀,不能飞舞;花朵因空气湿冷而迟迟不开。
春风凛冽,吹动着挂在树枝上的酒旗;春雨阵阵,靠近山的地方,春风突然夹裹着春雨而来,叫人感到一阵寒冷.不曾做对不住景物的事, [注]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处于低潮。
②“亚”通“压”,“青帘”指酒旗。
1.欣赏颔联中“不开心”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1.【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中重点词语的赏析。
本诗表达了作者内心感情的凄苦、心情的悲凉。
诗人借景抒情,首联点明春阴的季节特征,薄云密布,是诗人心境的流露;颔联“不开心”三字一语双关,写景写人,移情手法,别有意味;尾联“病”字既写了身体状况,也流露出诗人此时的心情。
应在了解全诗感情的基础上欣赏颔联中“不开心”的妙处。
【答案】示例:“不开心”三字一语双关,一是写出了花蕾因天冷无力舒展的形态,照应了题目“春寒”;二是移情入景(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凄苦、悲凉的心情。
2.【解析】本题考查对诗中意境的描绘。
颈联写压挂在树枝上的酒旗翻动,足见风很猛;依傍山丘的阴云挟带着阵雨压来,表明雨势之急。
在理解诗句含义的基础上来描绘画面。
【答案】示例:压挂在树枝的酒旗随风翻转,依傍山丘的阴云送来了阵雨,风雨交加,春寒料峭。
三、(2015·浙江宁波市)阅读《樵夫词》一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樵夫词【清】朱景素白云堆里捡青槐,惯入深林鸟不猜。
无意带将花数朵,竟挑蝴蝶下山来。
远处,早晨的山林,干净清爽,幽深宁静,白雾升腾弥漫,雪白明丽,与苍翠的山林辉映成趣。
鸟鸣声声,打破了山林的沉寂,使原本清净的山林,显得更加清幽。
近处,樵夫挑着柴禾,挑着翩翩起舞的蝴蝶而归。
远景近景,色调分明,布局巧妙;静景动景,搭配和谐,烘托有致,仿若一幅淡雅的水墨山水画。
这幅美丽的画卷,情景交融,美化了樵夫劳动生活的场景,使樵夫艰辛的劳动富有诗情画意,令人神往。
1.前两句体现环境清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竟挑蝴蝶下山来”一句的精妙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1.【解析】本题是对环境描写理解能力的考查。
诗人在诗的开头描写了一个人捡柴的宁静环境,用“捡青槐”来烘托“白云堆”的清幽,又用“鸟不猜”来反衬“深林”的幽静,“白云堆”“深林”集中体现了环境的清静。
【答案】白云堆深林2.【解析】本题是对诗句鉴赏能力的考查。
诗的最后两句是写樵夫挑柴下山的情景,“竟挑蝴蝶下山来”一句,不说是樵夫挑柴,而说挑的是蝴蝶,语句含蓄,意蕴颇丰,一种生活的悠闲自在其中,一个“竟”字表现了喜出望外,与前句的“无意”遥相呼应。
【答案】六、(2015·山东济宁市)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湘南即事戴叔伦卢橘花开枫叶衰,出门何处望京师。
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
眼前正是卢橘花开、枫叶衰败的深秋季节,出得门来遥望远方,京师不知道在远处的哪个地方。
沅水湘江日夜不停地流向东方,为什么就不能为我这个愁情满怀的人驻留片刻听一听我内心的苦衷呢?[1.《湘南即事》共四句,每句七字,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
诗中所写的季节应为。
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六、1.【解析】本题考查古诗知识的积累及对诗中信息的梳理。
填写第一空时,应从字数句数方面来确定体裁。
第二空要求填写的季节可根据“卢橘花开枫叶衰”一句来判断。
【答案】绝句(或:七言绝句)秋季(或:深秋)2.【解析】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情感的感悟。
“出门何处望京师”显示了报国之情,“不为愁人住少时”抒了了忧愁苦闷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