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作室WORD版20《庄子》故事两则(精编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庄子》故事两则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庄子》故事两则一、教学背景《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名著之一,也是中国古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其文字简洁、寓意深刻,是中国古代哲学之典范。
本课题主要以两则故事来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这两则故事,了解《庄子》的思想精髓。
二、教学目标1.了解《庄子》及其思想精髓;2.通过古代寓言故事的形式,领悟《庄子》的哲学思想;3.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重点1.通过故事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2.理解《庄子》中的“乐与道”的概念;3.将所学知识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难点1.理解《庄子》中的“乐与道”的概念;2.能够将所学知识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法;2.互动式教学法。
六、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节:故事一《牛屠》1.学生简单介绍一下《庄子》的作者以及其背景(5分钟);2.教师讲解故事一《牛屠》(10分钟);3.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一,理解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20分钟);4.汇报讨论结果,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庄子》哲学思想的理解(15分钟)。
第二节:故事二《胡蝶梦》1.教师讲解故事二《胡蝶梦》(10分钟);2.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二,理解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20分钟);3.汇报讨论结果,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庄子》哲学思想的理解(15分钟);4.带领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也会像胡蝶梦中的主人公那样时常被现实所困扰,如何做到心静如水,摆脱种种烦恼?(20分钟)。
七、教学作业1.每组完成一篇短文,阐述《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性,以故事为例,进行论述(1000字左右);2.在日常生活中,写下三个例子,阐述如何将《庄子》中的哲学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八、教学评估1.通过讨论、汇报等方式,检查学生是否掌握《庄子》中的哲学思想;2.检查学生是否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九、教学反思通过两则寓言故事的讲解和分析,学生对《庄子》的哲学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将所学知识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庄子》二则教案.doc

21 《庄子》二则教学目标了解庄子的作品及其思想主张。
过程与方法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整体把握课文大意。
2.体味对话中的人物语气,理解课文中两则寓言阐述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庄子追求逍遥洒脱的人生态度,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课前预习读准字音鲲(kūn)徙(xǐ)抟(tuán)南冥(mínɡ)濠梁(háo)鲦鱼(tiáo)通假字北冥有鱼(同“溟”,海)其正色邪(同“耶”语气词,呢、吗)古今异义天池(古义:天然形成的水池例句:南冥者,天池也今义:高山湖泊名)安(古义:怎么例句:安知鱼之乐今义:安全)子(古义:对人的尊称例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今义:孩子,儿子)文言句式判断句:子固非鱼也(“……也”表判断)倒装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状语后置句,应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省略句:我知之濠上也(省略介词“于”,应为“我知之于濠上也”)《北冥有鱼》【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参考译文:1.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2.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
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
鲲的体形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脊背不知有几千里长。
说明庄子想象力丰富。
2.鸟为什么要迁徙到南冥?南冥是天人的大池,是鸟心目中的理想境地,是要追求一种精神的自由。
20《庄子》故事两则(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庄子》故事两则(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并掌握《庄子》中的两个经典故事。
理解并分析庄子思想的基本概念和观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庄子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关联。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
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提升个人品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庄子》故事的内容及其寓意。
庄子思想的基本概念和观点。
难点:庄子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关联。
如何从中汲取智慧,提升个人品德修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庄子》的故事内容和相关背景。
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参考文献。
2. 学生准备:预习《庄子》的故事内容。
了解庄子思想的基本概念和观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一分钟时间,通过引入话题或问题,引起学生对《庄子》故事和庄子思想的兴趣。
引导学生回顾已预习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教学内容:利用20分钟时间,讲解和分析《庄子》中的两个经典故事。
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庄子思想的基本概念和观点。
3. 课堂讨论:利用10分钟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庄子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关联。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从中汲取智慧,提升个人品德修养。
五、作业布置:1. 阅读:《庄子》中的两个故事,了解其寓意。
2. 写作: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庄子思想的理解和体会。
3. 讨论:与家长或朋友分享所学内容,探讨庄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等,了解学生对《庄子》故事和庄子思想的理解和兴趣。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写作作品:评估学生的写作作品,了解学生对庄子思想的理解和体会。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思考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以及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20《庄子》故事两则(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庄子》故事两则(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两则《庄子》故事。
2. 学生能够解释并运用庄子的一些哲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通过学习《庄子》故事,能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学生能够理解庄子关于自然、人生和道德的哲学思想,并尝试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学生通过写作和展示,提高表达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将讲解两则《庄子》故事,分别是《逍遥游》和《齐物论》。
《逍遥游》讲述了一个关于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讨论鱼乐的故事。
故事中,庄子提出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哲学思想,强调知识的无限性。
《齐物论》则是庄子与颜回的对话,讨论了是非之辩和道的问题。
庄子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观点,强调言语和名的局限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两则《庄子》故事。
2. 学生能够解释并运用庄子的一些哲学思想。
难点:1. 学生能够理解庄子的一些抽象和深奥的哲学思想。
2. 学生能够将庄子的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讲授法、互动讨论法和实践活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 讲授法:教师将讲解两则《庄子》故事的情节和庄子的哲学思想。
2. 互动讨论法:学生将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分享对庄子的理解和感悟。
3. 实践活动法:学生将通过写作和展示,将庄子的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讨论鱼乐的故事,激发学生对《庄子》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逍遥游》和《齐物论》两则故事的情节和庄子的哲学思想。
3. 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分享对庄子的理解和感悟。
4. 应用:学生进行写作和展示,将庄子的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5.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感悟进行点评,并强调庄子的哲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20《庄子》故事两则(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20《庄子》故事两则(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庄子》中两则故事的寓意和哲理。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读故事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思考,提升对故事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学生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庄子》的故事,培养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和理解。
学生能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提升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教材内容:教学内容选自《庄子》中的两则故事,分别为《逍遥游》和《齐物论》。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解读《逍遥游》和《齐物论》中的主要寓意和哲理。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读故事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对《庄子》的介绍,激发学生对《庄子》故事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 故事阅读与理解: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逍遥游》和《齐物论》两则故事,并理解故事的大意和情节。
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3. 小组讨论与思考: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就故事中的寓意和哲理进行讨论和思考。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寓意或哲理,进行分享和展示。
四、作业布置: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寓意或哲理,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反思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进展。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身的教学经验,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思考。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短文的质量和思考的深度。
3. 小组讨论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七、教学扩展:1. 延伸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庄子》的其他故事,以加深对庄子哲学的理解。
2. 相关话题讨论:组织学生进行与《庄子》相关的话题讨论,如庄子的人生态度、自然与人类的关系等。
《庄子》二则教案-精选文档

《庄子》二则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2.体会课文想像奇幻、构思巧妙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庄子与《庄子》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
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
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
《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
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
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二、整体感悟1.结构分析(1)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浑沌之死》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第1句):交代主人公,巧妙有趣。
第二层(第2、3句):倏和忽打算报浑沌之恩,要为之开七窍。
第三层(第4句):浑沌之死。
《呆若木鸡》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句):故事的开端——养斗鸡。
第二部分(第2-5句):故事的一步步发展——斗鸡的变化过程。
第三部分(第6句):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呆若木鸡,不战而屈人之兵。
(2)结构图┏开端:浑沌待倏、忽甚善┓浑沌之死┫发展:倏忽为报恩,为开七窍┣好心办坏事┗结局:日凿一窍,七日浑沌死┛┏开端→为王养斗鸡┃┏方虚骄而恃气;犹应响影┓呆若木鸡┫发展→┫疾视而盛气┣精神内敛┃┗鸡虽有鸣,已无变┛┗结局→呆若木鸡,德全,无敢应者2..《浑沌之死》如何理解?【明确】庄子用“倏”和“忽”给“浑沌”开窍的故事,比喻人的自我感觉中常常带有不可超越的功利性,也就是说,庄子意在针砭人不能与万物自然相处。
《庄子》故事两则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第20课《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教案设计说课稿:《庄子》一书的思想和艺术都极具特色,中学生理解起来有相当大的困难。
本文编入节选自《庄子》的两则寓言故事,意在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而并不要求他们对《庄子》一书有较全面、深入的认识和把握其艺术特征。
教案时,我从诸子百家引入对庄子的生平和思想简略介绍,然后引导学生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感受“游濠梁”所反映的庄子生活的情趣。
最后在拓展延伸时结合两则故事的实例水到渠成地归纳出《庄子》散文的特点。
1、说教材:两则短文作为教材资源,具有以下特点:1、两篇文章具有开放性。
这样便于引导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合作交流并体验、感悟和参与评议活动,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两篇文章只是对当时的活动情景和语言做了客观陈述,没有任何评价性语言。
这更有利于我们利用文本资源让学生从多角度去理解文本。
如对于《惠子相梁》,有人会说,文本告诉我们不要以丑陋的心态去揣度别人,否则会自取其辱;也有人会说,庄子代表的是真、善、美,因此永远是从容坦荡、无惧无畏的。
对于鹓鶵,有人会说它是清高的,是有骨气之士,但也有人说它只是自我清高,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一文,首先我们不能局限于判断庄子和惠子谁对谁错。
庄子对于外界的认识,常常带有观赏的态度,他把主观的情趣发挥到外物上,产生移情的作用;惠子则不同,他只站在分析的立场,来分析事理意义的实在性。
庄子是以其艺术家的风貌,在认知态度上,偏于美学上的观赏;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在认知态度上,着重认识论的判断。
两种对立思路,一个超然物外,又返回事物本身来观赏其美;一个走向独我论,即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
两则文章均是在人物的轻松对话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感悟、体会文本的内涵。
作为教材资源,该文是实施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师生与文本对话很好的载体,更是实现“以生为本”教案理念的极好文本之一。
语文九下20课《庄子故事二则》教学案

20课《《庄子》故事两则》教学案一、文学资讯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战国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著名代表人物,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
早年作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后一直隐居。
与梁惠王、梁宣王约同时,与惠施为挚友。
家贫,曾借粟于监河侯,但淡泊名利,楚威王闻其贤德,曾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不就。
遂终身不复仕。
二、字词空间(一)、掌握下列加下划线的字的读音鹓(yuān)鶵(chú)醴泉(lǐ)鸱(chī)濠梁(háo)儵(tiáo)鱼(二)、解释下列词语惠子相梁:相,动词,做宰相。
或谓惠子曰:或,有人。
谓,对……说。
欲代子相:代,取代。
子,你。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国,这里指京城。
发于南海:发,起飞。
吓:怒叱声。
出游从容:从容,悠闲自得。
三、问题探究(一)、整体感悟(一)《惠子相梁》的主旨是什么?《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表现了庄子怎样的性格?《惠子相梁》辛辣的讽刺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鄙视功名利禄的态度。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则体现了庄子的机智和善辩。
(二)《惠子相梁》故事虽短,却一波三折、趣味横生,试谈谈本文的思路。
惠子做了大官,有好友来看望自己本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但惠子在别人的挑唆下,对庄子起了疑心并大动干戈,全城搜捕庄子,气氛骤然紧张,一折。
庄子不躲不逃,反而主动见惠子,会发生什么事呢?造成悬念,二折。
庄子面对利欲熏心的惠子,不是怒斥和责备,而是从鹓鶵鸟讲起,使人不明其用意,直到最后一句,才让人恍然大悟,原来庄子使借这个故事讽刺惠子,三折。
(二)、局部探究(一)《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庄子和惠子谁是胜利者?试说明理由。
从故事本身看,庄子占了上风。
结尾处,在惠子巧妙的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了其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认输了,但他却又回到争论的起始,用偷梁换柱的办法把惠子说的“安知”(怎么能知道)解释成“(在)哪里知道”,化解了惠子的诘问。
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利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庄子》故事两则从容说课这两则故事均选自《庄子·秋水》,讲的都是庄子与惠子的故事。
《惠子相梁》表现了庄子和惠子截然不同的生活志趣。
故事富有趣味性,情节发展出人意料,人物形象对比鲜明,比喻巧妙贴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表现了两人可以相与游玩、辩论的朋友关系。
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感染。
教学本文,目的不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庄子》一书的思想,把握其艺术特征,而在于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感受“游濠梁”所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能力目标1.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2.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德育目标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难点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1.比较法通过学生译文和标准译文的比较过好语言关,通过惠子与庄子的对比过好寓言关和思想关,通过一、二则故事的不同文风比较过好欣赏关。
2.延伸拓展法拓宽阅读视野,了解庄子的思想。
《庄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资料助读;自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过好语言关;引读提高,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感知惠子、庄子的不同表现,过好思想关;美点寻踪,欣赏两则故事;延伸拓展,了解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庄子和孔子一样,同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
但庄子与孔子的面貌截然不同,今天让我们走近庄子,感受他的机敏、幽默与诙谐。
设计(二)先秦诸子散文,虽然主要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
《沦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
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庄子》散文中的片断。
二、资料助读庄子与《庄子》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
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
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
气势壮阔。
《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
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
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
哲学的文学”。
《庄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文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庄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秋水》篇的精神。
三、突破语言关1.学生白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
2.多媒体显示课文参考译文。
要求学生与自己的译文对照,找出错误的地方,并思考译错的原因。
多媒体显示:3.教师归纳总结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多媒体显示:学生明确:(1)相:名词用作动词。
做宰相。
(2)同:国都、京城。
(3)止:栖息。
(4)安:疑问代词,怎么。
(5)于是:在这时,与现代汉语中表意不同。
(6)从容:安闲自由;现在多指“在危险面前冷静不慌忙”。
(7)是:这。
四、引读提高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
提问:(1)庄子讲鹌鸨故事的用意是什么?(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学生思考,明确:(1)鹌鸨的故事里,鹎鸨比喻志向高洁之士。
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
庄子将自己比作鹌鸨,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
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
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2)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教师引申:《庄子·秋水》中还有这样的故事:楚王打算让庄子做国相。
派人去请他。
庄子却借乌龟的故事表示。
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庄子》从不干巴巴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
2.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突破思想关。
学生讨论明确:《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
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
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
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教师总结: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
《秋水》一文所宣扬的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寿夭、祸福、穷通、贵贱、贫富、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顺其自然。
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灵选择。
引申:庄子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
多少年来,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有它独特的作用。
3.美点寻踪,欣赏《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1)学生涵泳品味文章的美点并交流。
成果展示:《惠子相梁》这则故事富有趣味。
情节出人意料。
朋友来贺,不喜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见血。
人物形象鲜明。
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
比喻巧妙贴切。
巧借鹩鹌故事尖锐地批评了惠子的卑劣。
描摹生动传神。
鸱卫护“腐鼠”,丑态十足,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轻松闲适,诗意盎然。
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五、延伸拓展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一)逍遥游(节选)北冥有鱼,其名曰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二)秋水(节选)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矣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阅读上面两个片断,体味《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学生思考,明确:《逍遥游》意象雄奇,想象神奇,文风恣肆。
《秋水》文采斐然,百川灌河的浩淼,“两淡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的声势,河伯“欣然自喜”的天真得意,皆历历如在眼前。
教师总结:从我们了解的《庄子》散文的四个片断来看,《庄子》散文善于通过寓言故事说理,想象神奇,语言灵动而有气势,幽默、诙谐,是诸子散文中的精品。
六、课堂小结这两则故事集中表现了庄子的思想和《庄子》散文的寓言特色,形象生动,耐人寻味,如甘醴似琼浆,让人百品不厌。
希望大家课后阅读《庄子·秋水》,全面了解庄子,包括他的人生观、政治观、社会观,探究庄子与孔孟的区别。
七、布置作业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谈淡你的理解。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垩土,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
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
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
‟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
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提示: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
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
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
非庄子莫能为之。
2.课外阅读《庄子》选段。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