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发性1型糖尿病和经典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的临床特征比较研究_何艳
妊娠相关性暴发性1型糖尿病与经典1型糖尿病的对比

•28•浙江实用医学 2019 年 2 月第 24 卷第1期ZhejiangPracticalMedicineFebmary,2019,V〇1.24,N〇.l 妊娠相关性暴发性1型糖尿病与经典1型糖尿病的对比王娜,李晓赞,许永良(嘉兴市妇幼保健院,浙江嘉兴314051)【摘要】目的比较妊娠相关性暴发性1型糖尿病(FT1DM)与经典1型糖尿病的异同。
方法收集6例妊 娠 性FT1DM为暴发组,9例以酮症起病的经典1型糖尿病孕妇为经典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特征。
结果 与经典组比较,暴发组BMI更低,人院时血糖水平明显升高,而高血糖持续时间较短,HbA1c水平偏低,且血清淀粉 酶含量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1)。
住院治疗期,暴发组胰岛素使用剂量为(0.74±0.24)U/(kg,d),经典组 使用剂量为(0.52±0.31)U/(kg,d),内胰岛 用剂量无差异(#>0.05)。
随访1年,暴发 存活率33.3Z,经典组胎儿存活率88.9Z较暴发 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
结论妊娠相关性暴发性1型糖尿病起病时 短,胰岛胞破坏更严重、更彻底,胎儿存活率较低,应当引起重视并及早鉴别。
【关键词】妊娠相关性1型糖尿病;暴发性1型糖尿病;胎儿存活暴发性1型糖尿病(FT1DM)是2000年由日本学者提出的1型糖尿病(T1DM)的新亚型A1B,主要以 急性暴发性起病诊断时即有酮症(DK)或酮症酸中 毒(DKA)、血糖很高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接近 正常、!细胞功能急剧衰竭为特点。
有研究证实' 大多数妊娠起病的1型糖尿病都属于暴发性1型 糖尿病,多于妊娠后3个月或分娩后2周发病A3B。
一 旦发病,若抢救不及时将危及孕产妇及胎儿的安全,称为“妊娠相关性暴发性1型糖尿病”A4B。
本文将 妊娠相关性FT1D M与经典1型糖尿病进行比较,总结其临床特点,报道如下。
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特点与诊治

国为7%。我国湘雅医院报道为9.1%(7年内87例中 8例),在18岁以上患者中占14%,深圳福田医院6年 中6例,估计我国病例亦不少。该病没有性别差异,起 病年龄1~80岁不等,但以青少年和成人占绝大多数 (90%),男性的起病年龄(平均42岁)略高于女性(平 均35岁)。日本的全国调查显示几乎所有在妊娠期 (多见于妊娠的最后3个月)和分娩后发生的1型糖 尿病都是暴发性,国内有一例发生于妊娠26周旧J。
F1D患者的微血管并发症进展更为迅速,血糖控制
更不稳定。日本全国的经验表明暴发性患者与相匹配的
一般1A型糖尿病患者相比较,5年后微血管病变发生率
显著提高(24.4%对2.6%),餐后C肽水平显著较低¨…。 目前对FlD多采用日本学者提出的筛查和诊断
标准¨1|。强烈提示Fl D的临床表现:出现高血糖症
患者体内胰岛相关自身抗体,如ICA、GADA、I从或
IA2Ab滴度非常低,甚至测不到,或阳性时间持续很短。 这也是和lA型糖尿病的一个区别,但抗体阴性并不作为 FID的诊断标准。另一特点是几乎没有c肽分泌。
除B细胞功能急骤丧失及其相关代谢危象外,患 者还伴有一系列器官组织损害的表现,包括反映胰腺 外分泌细胞、心肌、肝脏、肌肉、肾脏受损的酶系升高及 生化异常。无论是国内最近的16例报道还是国外文 献中,几乎所有的患者在起病时都有胰外分泌酶,如胰 淀粉酶、脂肪酶的升高,但大多数患者的腹部CT并无 胰腺水肿的表现。由于胰岛素极度缺乏和脱水,患者 还可表现为比1A型糖尿病更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如 严重低血钠和高血钾。这些损害不见于一般的糖尿病 酮症酸中毒、高渗、高血糖综合征,究竟是继发于特重 的病理生理变化,还是与起病有关因素所致尚不明了, 但值得注意的是经抢救病情缓解后这些变化均可逆 转,只有13细胞的严重损害持续存在。
自身抗体与1a型糖尿病的诊断和预测

自身抗体与1a型糖尿病的诊断和预测
杨光燃;杨金奎
【期刊名称】《国际内科学杂志》
【年(卷),期】2004(031)004
【摘要】1a型和1b型糖尿病最重要的区别是前者存在胰岛自身抗体.本文主要就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的两个主要问题进行阐述:①哪些抗体可作为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志;②用于诊断1型糖尿病的胰岛自身抗体能否预测非糖尿病患者群的1型糖尿病的发生.
【总页数】4页(P150-153)
【作者】杨光燃;杨金奎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北京,10073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北京,1007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7.1
【相关文献】
1.糖尿病自身抗体检测在成人隐匿型糖尿病诊断中的应用 [J], 胡晖;陆伟成;刘伟才
2.锌转运体8自身抗体在1型糖尿病诊断及风险预测中的应用 [J], 刘香萍;郑信华;陈莉萍;张勤;李碧云
3.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在早期诊断青少年1型糖尿病的价值 [J], 王洋洋;沈飞霞
4.糖尿病自身抗体联合检测与1型糖尿病分型诊断 [J], 范志广;朱俊英;邢忠
5.5种自身抗体与1型糖尿病的预测和诊断 [J], 杨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型糖尿病与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

1型糖尿病与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Jessie Teng;Richard David G Leslie【期刊名称】《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06(31)6【摘要】The review is aimed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and pathogenic spectrum of autoimmune diabetes including Type 1 diabetes and 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s (LADA). Genetic susceptibility modifies age at onset in autoimmune diabetes. The most important genetic susceptibility to Type 1 diabetes and LADA is in the HLA region. Because of the age-related genetic factors, LADA can not be distinguished from classic Type 1 diabetes by genetics. Non-genetic factors contribute much to Type 1 diabetes, but little is known in LADA. Diabetesassociated immune process can occur in early childhood and can be predictive of an ongoing beta cell destruction.The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LADA need to be investigated in order to define the best therapeutic strategy.%主要探讨自身免疫糖尿病(包括1型糖尿病和LADA)的临床以及致病谱.遗传易感因素影响了自身免疫糖尿病的发病年龄.1型糖尿病和LADA的最主要的易感基因位于HLA区域.由于年龄相关的遗传影响因素,目前还不能用遗传学的方法来区分LADA和1型糖尿病.非遗传因素在1型糖尿病中有很大的作用,但关于LADA还知之甚少.在低龄儿童中就可有糖尿病相关的免疫过程,这可预测β细胞毁损过程.对于LADA的治疗和预防还需进一步研究以确定最佳方案.【总页数】5页(P809-813)【作者】Jessie Teng;Richard David G Leslie【作者单位】Institute of Cell and Molecular Science, Queen Mary College, University of London, London, SW3 5LA2 UK;Institute of Cell and Molecular Science, Queen Mary College, University of London, London, SW3 5LA2 UK 【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1【相关文献】1.暴发性1型糖尿病与经典1型糖尿病临床特征比较 [J], 唐林海;钟兴;杜益君;潘天荣2.暴发性1型糖尿病与经典1型糖尿病的比较研究 [J], 孙致连;李红晖;廖镜波;唐平;朱丹华3.GAD65抗原表位在1型糖尿病和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中的临床应用 [J], 金萍;黄干;罗说明;周智广4.暴发性1型糖尿病与非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临床特征分析 [J], 周少碧;邱俊霖5.妊娠相关性暴发性1型糖尿病与经典1型糖尿病的对比 [J], 王娜;李晓赟;许永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暴发性1型糖尿病临床特征的探讨

·89【第一作者】刘燕晶,女,主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糖尿病代谢病学。
E-mail:*****************【通讯作者】张 帆,女,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糖尿病代谢病学。
E-mail:*******************·论著· 暴发性1型糖尿病(f u l m i n a n t t y p e 1 d i a b ete s mellitus,FT1DM)是2000年由Imagawa等[1]首次报道,属于1型糖尿病(T1DM)的新亚型。
多发生于亚洲国家[2]。
本病起病急骤,进展迅速,病情危重。
患者多以糖尿病酮症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起病,表现为重度代谢紊乱、严重的高血糖,胰腺β细胞功能几乎完全丧失,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正常或轻度升高,且糖尿病自身抗体多阴性,可合并横纹肌溶解、胰酶升高、急性肾衰、多脏器功能衰竭等[2-3]。
FT1DM患者病初可并发前驱感染症状、消化系统症状及三多一少症状,如未及时诊断、抢救,会导致患者短期内死亡。
此外,由于胰岛功能几乎完全丧失,患者需要长期外源胰岛素替代治疗。
本文回顾性分析和总结116例FT1DM患者的临床资料,为临床诊治FT1DM提供借鉴。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1月至2019年7月国内外报道的116例FT1DM患者临床特点,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116例FT1DM患者均符合“2012年日本糖尿病学会(JDS)”关于FT1DM的诊断标准[4]:(1)出现高血糖症状时迅速(7d内)出现糖尿病酮症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初诊时血糖水平≥16mmol/L,且HbA1c<8.7%;(3)尿C-P<10μg/d或FC-P<0.3ng/mL(<0.1nmol/L),且负荷后(胰升血糖素静脉注射后或餐后)血C-P<0.5ng/mL(<0.17nmol/L)。
同时满足以上3条即可确诊FT1DM。
暴发性1型糖尿病:一种不可忽视的重症糖尿病

暴发性1型糖尿病:一种不可忽视的重症糖尿病时学秀;闫丹丹;任彦红;黄婷;栗夏连【期刊名称】《医学与哲学》【年(卷),期】2014(035)002【摘要】暴发性1型糖尿病以起病急骤、代谢紊乱严重、胰酶升高并缺乏糖尿病相关抗体为特征.本文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3例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与经典1型糖尿病进行对比复习,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3例患者平均病程5.3天,入院平均血糖27.8mmol/L,平均糖化血红蛋白(HbA1C)6.8%,平均空腹C肽0.043ng/ml,平均餐后2hC肽0.04ng/ml,平均胰岛素使用剂量0.50U/(kg·d).随访6个月HbA1C平均值为7.5%,胰岛β细胞功能无改善.暴发性1型糖尿病较经典1型糖尿病有更严重的胰岛素缺乏、代谢紊乱,更强烈的免疫反应,预后较差.【总页数】3页(P63-65)【作者】时学秀;闫丹丹;任彦红;黄婷;栗夏连【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河南郑州 45005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河南郑州 45005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河南郑州45005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河南郑州 45005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河南郑州 4500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1【相关文献】1.1例暴发性1型糖尿病合并急性重症胰腺炎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病人的护理 [J], 吴君2.暴发性1型糖尿病:一种不容忽视的糖尿病急危重症 [J], 周智广;郑超3.继发于2型糖尿病的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临床诊治并文献复习 [J], 鲍亚慧;徐茜;刘芳;张阳;曹志斌;曲俊生;孙晓东;惠宗光4.暴发性1型糖尿病与非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临床特征分析 [J], 周少碧;邱俊霖5.妊娠相关性暴发性1型糖尿病与经典1型糖尿病的对比 [J], 王娜;李晓赟;许永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人暴发性1型糖尿病2例病例临床特点总结及文献复习

中国人暴发性1型糖尿病2例病例临床特点总结及文献复习赵向府;庄晓明;吴小娟;王佳颖【期刊名称】《首都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3(34)3【摘要】暴发性1型糖尿病(fulminan ttype l diabetes,FTlD)是日本学者Imagawa等于2000年提出的一种l型糖尿病亚型。
该病发病时B细胞迅速破坏、高血糖症和酮症酸中毒进展十分迅速,多数伴胰酶增高,而糖尿病相关自身抗体往往阴性。
由于尚未发现其明确的病因及自身免疫的证据,根据ADA及WHO对糖尿病的分型诊断方案,暂被归入特发性1型糖尿病(idiopathic type 1 diabetes,1B)的范畴。
【总页数】4页(P466-469)【作者】赵向府;庄晓明;吴小娟;王佳颖【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内分泌科,北京,100038;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内分泌科,北京,100038;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内分泌科,北京,100038;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内分泌科,北京,100038【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LGI1-Ab相关LE临床特点分析(附8例病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J], 杨宇;张海宁;曹杰;刘晶瑶;王蕾;宋晓南2.Schwartz-Jampel综合征临床特点分析(附首组国人家族同胞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J], 闫欣;胡洪涛;马志刚;闫立荣3.前列腺间质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断策略:病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J], 李明超;叶章群;常宝;陈瑞宝;乔建坤;王涛;蓝儒竹;胡志全;庄乾元;刘继红4.暴发性1型糖尿病3例临床特点分析及文献复习 [J], 杜学文;李玉凤5.中国人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合并肾脏损害的临床特点(附文献复习) [J], 舒晓明;卢昕;王国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的患病情况及临床特征

acid decarboxylase cell
表1显示,14例患者中男8例,女6例;其中与 妊娠发病相关的2例(2/6),高于文献报道的比例 (日本21%)旧j。总体发病年龄为(35.8±8.3)岁, 男性平均发病年龄37.8岁,女性平均发病年龄 34.3岁,男女发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96);总体人群发病时BMI(23.24±4.87)kg/m2。 1.起病急骤:由表1可见,FrlDM患者出现高 血糖症状到酮症酸中毒的时间很短(中位时间
【关键词】糖尿病,1型;暴发性;临床特征
fulminant
The
prevalence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type
1
diabetes
Li
Zhaoqing,Zhang Jinping.
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China—Japan Friendship Hospital,Beijing 100029,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Zhong Jinping,Email:ppzhan974@163.com
d),起病时有严重高血糖(33.79±14.13)mmol/L;
数据统计前进行正态性检验,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 孟±s表示,非正态分布资料用M(范围)表示,计数 资料用构成比或率表示。非正态分布资料经自然对 数转换后如不能转化成正态分布则用非参数检验。
正态分布的两组问均数比较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
表1
例号
mellitus,FrlDM)属于特发性1型糖尿病,以起病急 骤、病情凶险、血糖显著升高而糖化血红蛋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J o u r n a l o f B i o m e d i c a l E n i n e e r i n g g
பைடு நூலகம்
o . 3 V o l . 3 0 N J u n e 0 1 3 2
暴发性 1 型糖尿病和经典自身免疫性 1 型糖尿病的 临床特征比较研究 *
1 1 1 1 2 1 H e Y a n i S h e u i a n H a o m i n u a n H u i h e n J i n i J i a n w e i L T C L y g H g
1( D e a r t m e n t o E n d o c r i n o l o a n d M e t a b o l i s m, W e s t C h i n a H o s i t a l, S i c h u a n U n i v e r s i t C h e n d u6 1 0 0 4 1, C h i n a) p f g y p y, g ( , , , , ) 2 D e a r t m e n t o E v i d e n c e- B a s e d M e d i c i n e a n d C l i n i c a l E i d e m i o l o e s t C h i n a H o s i t a l S i c h u a n U n i v e r s i t h e n d u6 1 0 0 4 1 C h i n a p f p g y W p y C g
何 艳1 李舍予1 田浩明1 黄 慧1 陈 进2 李建薇1△
) 四川 大学 华西 医院 内分 泌代谢 科 ,成都 6 1( 1 0 0 6 4 ) 四川 大学 华西 医院 循证 医学与 流行 病学研究中心 ,成都 6 2( 1 0 0 6 4 摘 要 :本研究回顾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2 0 0 5年1 0 月2 0 1 1年1 0 月间收治的因 酮 症 或 酮 症 酸 中 毒 入 院 的1 2 6 5 例 糖尿病患者 , 其中 8 例符合暴发性 1 型糖尿病 ( 诊断标准 。 分析总结了该 8 例 F 并与 1 F 1 D) 1 D 患者的临床特征 , 6 例同期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入院 , 且性别 、 年龄匹配的经典自身免疫性 1 型糖尿病 ( 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 T 1 D) / ) , ) 究 。6 年间 , 本院收治的 F 年龄( 岁, 病程 1 D 患者占所有酮症或酮症酸中毒入院患者的6 . 3‰ ( 8 1 2 6 5 3 0 . 1±9 . 7 ( ) 。8 例 F 4 . 0±2 . 4 d 1 D 患者中 , 5 例患 者 起 病 前 出 现 流 感 样 前 驱 症 状 , 7例 出 现 消 化 道 症 状。与 自 身 免 疫 性 T 1 D , ) 相比 , 入院时血糖更高( 糖化血红蛋白( 却 F 1 D 患者出现流感及消化道等前驱症状的频 率 更 高 , P<0 . 0 1) H b A 1 c ) , 明显偏低 ( 而空腹及餐后 C 肽释放水平 更 低 , 酸 中 毒 及 电 解 质 紊 乱 更 加 严 重。本 研 究 数 据 显 示, 与自身 P<0 . 0 5 免疫性 T 表现为更严重的高血糖 、 胰岛素缺乏及水电解质 1 D 患者相比 , F 1 D 患者入院时有更复杂多变的临床症状 , 酸碱失衡 。 目前 F 1 D 诊断标准是否适合中国人群以及其敏感性与特异性仍亟待多中心大型临床调查进一步证实 。 关键词 :暴发性 1 型糖尿病 ;酮症酸中毒 ;糖化血红蛋白 ( ) 中图分类号 R 5 8; R 3 9 2. 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1 5 5 1 5 2 0 1 3 0 3 0 5 9 7 0 4 - - - : / D O I 1 0. 7 5 0 7 1 0 0 1 5 5 1 5. 2 0 1 3 0 1 1 2 -
: A b s t r a c t T h e d a t a o f 1, 2 6 5 i n w i t h d i a b e t i c k e t o s i s o r k e t o a c i d o s i s t r e a t e d i n W e s t C h i n a H o s i t a l f r o m O c a t i e n t s -p - p , t o b e r 2 0 0 5t o O c t o b e r 2 0 1 1w e r e a n a l z e d r e t r o s e c t i v e l a n d 8o f w h o m m e t f u l m i n a n t t e 1d i a b e t e s( F 1 D) d i a - y p y y p g n o s t i c c r i t e r i a . T h e c l i n i c a l f e a t u r e s o f t h e 8F 1 Dp a t i e n t s w e r e i n v e s t i a t e d a n d c o m a r e d w i t h o t h e r 1 6n e w l d i a - g p y g , n o s e d a u t o i mm u n e t e 1d i a b e t e s( T 1 D) n d a e a t c h e d a n d w i t h a c u t e o n s e t o f k e t o a c i d o s i s . a t i e n t s e n d e r -a -m y p g p g / ) D u r i n t h e s i x b e t w e e n 2 0 0 5a n d 2 0 1 1, t h e i n c i d e n c e o f F 1 Dw a s 6 . 3‰ ( 8 1 2 6 5 a m o n a l l w i t h d i a e a r s a t i e n t s - g g y p b e t i c k e t o s i s o r k e t o a c i d o s i s a d m i t t e d t o t h e W e s t C h i n a H o s i t a l . T h e a v e r a e d a e o f t h e a t i e n t s a t o n s e t o f F 1 D p g g p ) , ) w a s( 3 0 . 1±9 . 7 e a r s o l d a n d t h e d u r a t i o n o f d i a b e t e s w a s( 4 . 0±2 . 4 d a s . F i v e o f t h e 8F 1 Dp a t i e n t s h a d f l u - y y , l i k e s m t o m s a n d 7h a d s m t o m s . B l o o d o f F 1 Dp a t i e n t s o n a d m i s s i o n w a s s i n i f i c a n t l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l u c o s e y p g y p g g y ) ,w )w h i h e r t h a n t h a t o f a u t o i mm u n e T 1 Dp a t i e n t s( P<0 . 0 1 h i l e t h e l c a t e d h e m o l o b i n( H b A 1 c a s l o w e r t h a n g g y g , t h a t o f a u t o i mm u n e T 1 Dp a t i e n t s( P <0 . 0 1).A d d i t i o n a l l f a s t i n a n d o s t r a n d i a l C e t i d e w a s s i n i f i c a n t l -p y g p p p g y ,w , , , l o w e r i n F 1 Dp a t i e n t s i t h m o r e s e v e r e a c i d o s i s e l e c t r o l t e s a n d a c i d b a s e d i s t u r b a n c e s .T h e d a t a s u e s t t h a t - y g g , c o m a r e d w i t h t h e a u t o i mm u n e T 1 Dp a t i e n t s F 1 Dp a t i e n t s h a v e m o r e c o m l i c a t e d a n d m o r e s e v e r e c l i n i c a l m a n i f e s - p p ,m t a t i o n w i t h m o r e s e v e r e h e r l c e m i a o r e s i n i f i c a n t i n s u l i n d e f i c i e n c a n d m o r e o b v i o u s f l u i d e l e c t r o l t e s a n d y p g y g y y , a c i d b a s e d i s t u r b a n c e s .H o w e v e r t h e s e n s i t i v i t a n d t h e s e c i f i c i t o f t h e d i a n o s t i c c r i t e r i a o f F 1 Da r e s t i l l n e e d e d - y p y g , t o e o l e b e i m r o v e d f o r t h e C h i n e s e s o m o r e m u l t i c e n t e r a n d l a r e s c a l e c l i n i c a l t r i a l s s h o u l d b e c o n d u c t e d i n t h e f u t u r e . - - p p p g : ;K ;H ) K e w o r d s F u l m i n a n t t e 1d i a b e t e s( F 1 D) e t o a c i d o s i s e m o l o b i n( H b A 1 c y p g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