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第3节《伴性遗传》 教学设计学习专用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教案-3_伴性遗传_教学设计_教案_4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教案-3_伴性遗传_教学设计_教案_4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说出伴性遗传概念;2、通过分析红绿色盲遗传方式,能说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

3、能概述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

能力目标1、通过小组讨论分析红绿色盲婚配方式中患病基因的遗传规律,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合作交流的能力;2、通过分析遗传图谱,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学会自主归纳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体验探究遗传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2、了解伴性遗传病,树立优生优育的良好的责任感。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规律及特点;教学难点红绿色盲基因的传递规律分析。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导入】讲解故事,导入新课在我国最隆重的节日当属春节,西方国家也有类似于我们春节的节日,叫做圣诞节。

18世纪,道尔顿在圣诞节就为妈妈精心挑选了一双棕灰色的袜子,开开心心的送给妈妈,妈妈收到礼物以后却对道尔顿抱怨袜子颜色太过于鲜艳说,你买的这双樱红色的袜子,让我怎么穿呢?道尔顿很疑惑,于是拎着袜子去问周围的人,只有他弟弟和他的观点相同,道尔顿通过仔细对比分析发现,他和他弟弟的色觉不正常,原来他们都是色盲。

就这样,道尔顿成了第一个发现人类红绿色盲症患者的人,他也是被发现的第一个红绿色盲患者。

红绿色盲是一种常见的遗传病,患者通常不能正常区分红色和绿色。

现在我们就来做个测试看看你们是不是红绿色盲患者。

经调查,我国男性色盲患者约7%,女性色盲患者约0.5%,可以发现红绿色盲的遗传与什么相关?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讲授】一、伴性遗传概念一、伴性遗传概念请同学们勾画23页伴性遗传概念。

伴性遗传:基因在性染色体上,其遗传总是与性别相关联的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板书】2.3伴性遗传一、概念接下来我们就首先以红绿色盲症为例来研究伴性遗传规律。

【活动】二、伴性遗传规律【板书】二、遗传规律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要研究人类遗传病的规律,做遗传实验肯定是不可行的,通常,我们会通过分析研究家系图,从中获得信息。

必修二第二章第3节伴性遗传教案

必修二第二章第3节伴性遗传教案

必修二第二章第3节伴性遗传教案课题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3节伴性遗传教学目标1.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2.运用资料剖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3.举例说出伴性遗传在实际中的运用。

教方学法讲述与先生练习、讨论相结合教材分析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

难点剖析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

教具教案教学过程讨论:红绿色盲是一种罕见的人类遗传病,患者由于色觉阻碍,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区分白色和绿色。

依据调查,红绿色盲患者男性远远高于女性。

抗维生素D佝偻病,也是一种人类遗传病,患者的小肠由于对钙、磷的吸收不良等阻碍,病人经常表现出O型腿,骨骼发育畸形,生长缓慢等症状。

但这种病与红绿色盲不同,女性患者多于男性。

提问:为什么上述两种遗传病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络呢?答:红绿色盲基因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因此这两种遗传病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络。

提问:为什么两种遗传病与性别关联的表现又不相反呢?答:红绿色盲基因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基因虽然都位于X染色体上,但红绿色盲基由于隐性基因,而抗维生素D佝偻病基由于显性基因,因此,这两种遗传病与性别关联的表现不相反,红绿色盲表现为男性多于女性,而抗维生素D佝偻病那么表现为女性多于男性。

一、伴性遗传1.概念:它们的基因位于性染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2.遗传特点: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女性男性基因型X B X B X B X b X b X b X B Y X b Y 表现型正常正常〔携带者〕色盲正常色盲①红绿色盲〔隐性遗传〕遗传的特点:〔1〕男性多于女性。

〔2〕交叉遗传。

即男性〔色盲〕→女性〔色盲基因携带者,男性的女儿〕→男性〔色盲,男性的外孙,女性的儿子〕。

〔3〕普通为隔代遗传。

即第一代和第三代有病,第二代普通为色盲基因携带者。

〔4〕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是患者。

②抗维生素D佝偻病〔显性遗传〕遗传的特点:人的正常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女性男性基因型X d X d X D X D X D X d XdY X D Y 表现型正常得病得病正常得病(1)女性患者多于男性;(2)具有时代延续几代代都有患者的现象;〔3〕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是患者。

人教版高中学习生物必修2第2章第3节伴性遗传教案

人教版高中学习生物必修2第2章第3节伴性遗传教案

一、课题:《伴性遗传》二、教育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伴性遗传的看法2〕比较基因分散定律与伴性遗传,理解它们的一起点和伴性遗传的特别性,申明伴性遗传的特点3〕理解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形式及其伴性遗传的规律2、技术目标:1〕使学生学会运用资料及图形解决分析问题的综合本事。

2〕使学生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应用规律解决实质问题,熟习解答遗传问题的技术、技巧。

3、感情目标:1〕培育学生的慎重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经过学习和理解伴性遗传的转达规律培育学生辩证唯心主义的思想。

三、课型与课时新讲课,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育器具幻灯片课件,多媒体,教材表示图五、教育要点1.伴性遗传的特点2.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形式及其伴性遗传的规律六、教育难点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形式及其伴性遗传的规律七、教育形式1.教法伴性遗传的知识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抽象,于是我采纳学生阅读议论、联合教师举例以及解说表示图进行教育,最后再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的形象思想和抽象思想相联合,产生深刻的印象。

其余,着重学生独立观察发现、探究沟通,多鼓舞学生思虑并互相议论,扬长避短,并进行概括总结,富裕发挥学生的智慧。

学法在学法上,我从学生的特点,知识阻碍,动机和兴趣长进行分析〔1〕开始是学生特点分析: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高中阶段要抓住学生特点,踊跃采纳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育形式以及学生遍布的踊跃主动参加的学习形式,这样能够引起学生兴趣,有效地培育学生本事,促使学生个性发展。

〔2〕此后在知识阻碍上:关于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形式及其伴性遗传的规律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育中应予以简单清楚,由浅入深的来进行分析。

〔3〕其次在动机和兴趣上:应鲜亮本课的学习目标,富裕利用教育幻灯片、教材表示图以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议论,在讲堂上富裕调换学生的学习踊跃性,引起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八、教育过程〔一〕导入新课简单让学生回首前面性别选择形式,人的性别选择形式是属于XY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2.3《伴性遗传》名师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2.3《伴性遗传》名师教案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没有完全局限于教材中给出的资料,而是做了一些必要的调整。首先我利用前沿的有关红绿色盲矫正眼镜的广告视频来引发学生对红绿色盲症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引出伴性遗传的定义。接着通过对道尔顿红绿色盲家族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和自主探究,让学生提出色盲的基因在X或Y染色体上,以及基因是显性还是隐性的假设并分析、验证假设,从而得出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的结论。再让学生根据已知的信息写出五种基因型、四种表现型、六种婚配方式。然后挑选典型的两组婚配方式让学生小组合作书写遗传图解,并讨论分析、归纳出红绿色盲(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此后再让学生利用在分析红绿色盲症遗传特点时用到的技巧去分析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特点,让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伴性遗传的特点,并且锻炼他们的分析表达能力。
第3节伴性遗传
章节名称
2.3伴性遗传
学科
生物
授课班级
1613
授课学时
1
设计者
陈欣宁
指导教师
苏健
依据标准
课程标准:
1.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教育技术标准:SETC·S
1.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
《伴性遗传》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模块第2章第3节内容,是关于遗传的基本规律的学习,“概述伴性遗传的概念和特点”是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提出的具体内容标准。因此,本课旨在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伴性遗传的规律及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了解遗传和变异的规律并建立起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逐步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2)基本技能(通过小组的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观察、分析红绿色盲遗传图解,学习使用图示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

高一生物 必修二 第二章 第三节 伴性遗传 教案.doc

高一生物 必修二 第二章 第三节 伴性遗传 教案.doc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一课时)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以XY 型性别决定为例,了解雌雄异体的生物,其性别主要是由性染色体组成的差异决定的。

2.以人的红绿色盲为实例,了解性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性状与性别相关联的特殊遗传现象。

(二)能力目标通过红绿色盲患者与正常色觉间的婚配后代色觉情况的学习,学会分析性染色体上基因传递的特点,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通过性别决定及伴性遗传的讲解,认同有关近亲婚配的危害 ;2.通过性别决定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色盲这一伴性遗传的学习,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XY 型性别决定方式2)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伴性遗传的规律教学难点: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伴性遗传的规律三、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人类体细胞染色体放大图片、色盲检查图、 四.教学方法设计:教师讲述和谈话,学生探究、练习和推理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设计: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小李(男)和小芳是一对新婚夫妇,小芳在两岁时就诊断为是红绿色盲患者。

如果你是一名医生,他们就红绿色盲的遗传情况和如何优生向你进行遗传咨询,你建议他们最好生男孩还是生女孩?红绿色盲症简介:红绿色盲是一种最常见的部分色盲,是一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患红绿色盲的人不能区分红色和绿色,他们把整个光谱看成两种基本的色调:长波(红、橙、黄、绿)部分为黄色,短波(青、蓝、紫)部分为蓝色。

教师投影显示红绿色盲检查图让学生检测自己的视觉情况,请学生辨认以上3张红绿色盲检查图重的数字和动物分别是什么?展示有关红绿色盲的统计:根据我国社会普查资料得知,我国男性色盲发病率为7%,而女性色盲发病率仅为0.5%。

观看投影:红绿色盲检查图,检查自己的色觉是否正常。

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目光,引发探究的兴趣。

一、性别决定同样是受精卵,为什么后来有的发育成雌性个体,有的发育成雄性个体?正常男性和女性的染色体基因型有什么区别?思考、讨论创设情境,激起求知的欲望二、红绿色盲引入新课题红绿色盲症的发现阅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体现认知过程(1)遗传性质(2)基因型分析引导探究展示红绿色盲遗传家系图,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致病基因是位于__染色体上的____基因?2. Ⅰ1的色盲基因传递给Ⅱ_____号,Ⅱ3含有色盲基因,为什么没有患色盲?3.只有男性会患色盲,对不对?原来这种病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b)控制的,Y染色体由于过于短小而没有这种基因。

伴性遗传教案-生物高二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人教版

伴性遗传教案-生物高二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人教版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3节伴性遗传(必修二)一、考纲要求:1.以XY型性别决定为例,了解雌雄异体的生物,其性别主要是由性染色体组成的差异决定的。

2.以人的红绿色盲为实例,了解性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性状与性别相关联的特殊遗传现象。

3.通过红绿色盲患者与正常色觉间的婚配后代色觉情况的学习,学会分析性染色体上基因传递的特点,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性别决定及伴性遗传的讲解,认同有关近亲婚配的危害;5.通过性别决定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色盲这一伴性遗传的学习,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XY型性别决定方式2.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伴性遗传的规律教学难点: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伴性遗传的规律三、专家建议:在“伴性遗传”的教学设计中,大量的使用了提问题的教学方法,通过不断的应用启发性、循序渐进和理论联系实际等教学原则,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将传统的单一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转变成以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式的教学策略,以讲授法、谈话法和讨论法并重,同时灵活穿插其它的教学方法,实现多种教学方法综合灵活的应用。

在探究、合作、讲授过程中完成知识的目标,同时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即完成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力争将新课标的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来四、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讨论法、总结法五、教学用具教学课件六、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大家都知道,人类性别有男性和女性,他们都是受精卵发育的个体,为什么有的发育成雌性个体,有的发育成雄性个体?(二)、伴性遗传1、性别决定概念:一般是指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

决定时间:精卵细胞结合时2、性别决定的方式(1).XY型性别决定性别男性:女性:44+XY 44+XX配子 22+X 22+Y 22+X44+XX 女孩 44+XY男孩关键:雄性能产生两种不同类型的精子实例:人、很多昆虫、某些鱼类、两栖类、哺乳动物、菠菜、大麻等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与非同源区段在人类的性染色体中,X染色体较大,Y染色体较小,它们的不同区段分布着不同的基因,每个区段的遗传情况各不相同。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第3节《伴性遗传》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第3节《伴性遗传》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第3节《伴性遗传》教案学科:生物编写人:相海燕审核人:冯子文第二章第3节伴性遗传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以必修第一册中《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和第二册中《遗传的基本规律》为基础,从学生感兴趣的人类遗传病引入,讨论: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这两种遗传病为什么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为什么在遗传表现上与性别关联的表现又不相同。

伴性遗传有什么特点。

伴性遗传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其它应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红绿色盲的调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提出假设、设法求证的科学探究能力。

(3)能够推理出红绿色盲遗传的规律,提高缜密的思维能力。

2.能力目标(1)探索伴性遗传方式的本质规律,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应用人类遗传学研究中生物统计的方法。

(2)通过分工推理出红绿色盲遗传的规律,提高善于与他人合作与沟通的工作能力,提高研究效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伴性遗传的故事激发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

(2)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3)如何面对伴性遗传疾病,培养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融入生命教育。

(4)唤起发现人类遗传病、探索遗传病治疗方法的社会责任。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2、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遗传的规律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已学过减数分裂和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已经掌握基因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

在已有知识基础上,通过红绿色盲的调查活动及结合课堂的探究活动,对伴性遗传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

五、教学方法采用探究、讨论模式结合、启发诱导、设问答疑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前准备:指导学生调查人群中色盲症的发病情况和规律。

指导学生通过网络等途径寻找资料与自己调查数据加以比较。

让学生调查人群中的色盲患者的家庭情况。

分析调查数据可能与资料不相符的原因。

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伴性遗传》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伴性遗传”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2(必修)──遗传与进化》人教版第二章第3节的内容,主要包含了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及伴性遗传的应用,是对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扩展和深化,并为第五章第3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打下基础。

这一节的内容是学生日后解答遗传综合问题中的一个关键,掌握好伴性遗传与常染色体遗传的特点后,才能把握遗传概率问题的解法,所以是遗传中的一个重点突破口,也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分析思维等能力的良机。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知识及其遗传学孟德尔的两大基本规律,具有一定的观察、思维能力和总结、推理能力,但是大部分同学对于伴性遗传的实例还是了解的很少,要求老师多加引导。

安排学生积极参与到自主认知的活动中来。

三、教学目标、重难点及教学方法(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识记:⑴伴性遗传的概念。

⑵伴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遗传的区别。

⑶红绿色盲遗传的特点。

应用:子女患病或正常概率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⑴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归纳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的合作分析、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一些常见问题的关注。

⑵形成学生认真对待科学,尊重科学的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难点:分析红绿色盲症的遗传。

(三)教学方法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便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采取引导式思维探究的方法:道尔顿发现小情境剧激发兴趣,以道尔顿家庭中色盲遗传的探究为主线,营造一个轻松有趣的环境,带着问题小组讨论,观察分析,综合归纳。

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想探究问题,又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培养自主学习的欲望,通过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

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济南第十一中学张丽一、教材分析《伴性遗传》这一节,是人教版教材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内容。

它是以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

它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基因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应用。

本节课对完善和深化基因分离规律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第五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内容中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

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不放过身边的小事,对心中的疑惑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对问题研究的认真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品质之一;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布于众,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也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品质之一。

同时“问题探讨”、“资料分析”等内容也能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方法,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分离定律,减数分裂及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同时,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完成知识上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伴性遗传的概念。

(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3)举例说明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1)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规律。

(2)培养探究问题能力,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目标】(1)科学品质教育。

(2)人口教育(优生优育)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

整个探索过程是围绕伴性遗传的特点为主线展开的,突出了本节的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

通过性染色体结构的剖析、基因分离定律的迁移,使学生很容易书写遗传图解并进行分析。

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法(一)教法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倡导探索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我们常常说:“探究式教学是一种理念,应该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

”但并不是一提探究,就一定要动手做实验。

虽然既动脑又动手的探究是最有效的探究,但是在我国国情下,教师创设情境的纯思维探究,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得更加普遍。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现实情况,确定本节教学模式:“教师创设情境的纯思维探究”模式。

即以情境(任务)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创设的情境有:故事、图片资料、系谱资料及问题情境等。

每一种情境,都包含有“矛盾冲突事件”,即与学生原有的经验相矛盾的事件,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

(二)学法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教学准备(1)编制导学案,引导学生复习性别决定过程和白化病的遗传规律,预习本节课基础知识。

(2)制作教具:6个遗传图解的卡纸和卡片(3)制作PPT七、教学过程教师在教育上的成功就是要让学生在任何时候都不失掉信心,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

如何才能激发起学生的这种强烈的探索愿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并达到探索目的,从而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呢?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通过一段视频了解色盲患者的感受,引起学生对色盲这种病的关注。

2、展示红绿色盲检查图,学生识图测辨色能力,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3、红绿色盲对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4、讲述道尔顿发现色盲症的故事,了解色盲的发现,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1)红绿色盲并不影响一个人取得巨大的成就。

(2)引导思考:从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过程中获得什么启示?获得启示:①道尔顿不放过身边的小事,对心中的疑惑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道尔顿的这种认真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品质之一;②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也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品质之一。

(二)利用遗传系谱图,分析红绿色盲基因的位置及显隐性。

对人类的遗传病的分析,不可能通过做杂交实验,只能对家系图进行分析推理。

从而获得人类遗传病研究的方法。

展示“资料分析”中的色盲系谱图,了解图示各部分含义,以性染色体的遗传做知识基础,设置问题串处理系谱图所包含的信息,形成思维链条,得出结论。

问题1:家系图中患者是什么性别的?说明色盲遗传与什么有关?(患者都是男性,说明色盲遗传与性别有关。

)问题2:Ⅰ代中的1号是色盲患者,他将自己的色盲基因传给了Ⅱ代中的几号?(3号和5号)问题3:Ⅰ代中的1号没有将自己的色盲基因传给Ⅱ代中的2号,这说明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Y染色体上?(X染色体上。

若红绿色盲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则Ⅱ代中的2号肯定是色盲患者)问题4:为什么Ⅱ代中的3号和5号有色盲基因却没有表现出色盲症?(因为Ⅱ代中的3号和5号只有一条X染色体上有色盲基因,而色盲基因是隐性基因,被显性的正常基因所掩盖。

)过渡:Y染色体上为什么没有红绿色盲基因呢?展示X、Y染色体的结构图,明确红绿色盲基因的位置。

讲解:1. X、Y共有的部分称为XY的同源区段,该区段上它们有等位基因。

X、Y特有的区段分别称为X的非同源区段和Y的非同源区段。

控制红绿色盲的基因b就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Y上没有相应的基因。

2. X、Y是一对特殊的同源染色体,位于X、Y上的基因的遗传也遵循基因的分离规律。

3. 控制色觉的基因会随着X染色体的传递而传递。

小结:红绿色盲是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b控制的。

分析填写人类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及表现型表格。

明确从基因型的角度,男女有6种婚配方式。

(三)小组合作,探究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

教师以女性色觉正常(携)与男性色盲为例,结合基因分离定律、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知识完成遗传图解。

利用基因分离定律知识迁移引导理解红绿色盲遗传其实质就是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上的运用。

然后由教师将学生分6组,每组利用卡纸和卡片粘贴完成1种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每组再选一个代表到讲台上展示,并说明子女表现情况。

结合问题串,观察遗传图解继续探讨,归纳出红绿色盲遗传的特点。

问题1:从图解看男性患病率和女性患病率一样吗?(男患者多于女患者)问题2:从社会调查中也反映了上述特点,你能否从基因和染色体的角度加以解释?(如果父亲色觉正常即基因型是X B Y,B基因会随着X 染色体传递给女儿,不管母亲是否患病,女儿一定表现正常,患病率为0。

Y染色体传给儿子,若母亲为携带者即基因型是X B X b,B或b基因随X 染色体传递给儿子,儿子色觉正常和患病各占50%,若母亲为色盲患者,b基因随X染色体传递给儿子,儿子患病率100%。

)问题3:女患者的双亲和子女患病有什么规律?男患者的双亲和子女患病有这样的规律吗?(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患病,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不一定患病。

)问题4:男患者红绿色盲基因的来源和去路有什么规律?(只能来自于母亲,以后只传给女儿即交叉遗传)问题5:红绿色盲一定能代代相传吗?(不一定,往往表现为隔代遗传)归纳出红绿色盲基因遗传的特点并扩展到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上。

问题6:红绿色盲基因b在X染色体上属隐性基因,子代表现男多于女,对应的正常色觉基因B则属于X染色体上显性基因,子代表现应如何?(女多于男)(四)类比推理抗维生素D佝偻病和外耳道多毛症的遗传特点展示一个典型的抗维生素D佝偻病遗传系谱图,观察图谱回答问题:问题1:抗维生素D佝偻病表现为女患者多于男患者,则控制该病基因的位置及显隐性如何?(X显性遗传)问题2:按照分析红绿色盲遗传特点的方法分析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特点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正常人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患者的基因型,婚配方式,在红绿色盲6种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上调整表现型,充分利用6个遗传图解。

归纳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特点:(1)女患者多于男患者(2)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患病(3)交叉遗传(4)往往表现为代代相传展示一个外耳道多毛症的典型遗传系谱图,分析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置及遗传特点。

小结:该性状由位于Y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遗传特点:患者全为男性,父亲患病儿子一定患病。

(五)归纳总结伴性遗传的概念通过学习红绿色盲症、抗维生素D佝偻病、外耳道多毛症的有关知识,根据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性染色体与性别的关系,学生发现控制这些性状的基因都是位于性染色体上,因此这些性状的遗传出现了与性别相关联的现象,从而得出伴性遗传的概念,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

(六)课堂小结,梳理知识(七)学以致用,拓展提升1、展示道尔顿家族红绿色盲遗传系谱图,分析道尔顿(Ⅲ-3)的色盲基因到底是由Ⅰ代的几号传递过来的?既解决的学生心中的疑问,又巩固了伴X隐性遗传具有交叉遗传的遗传特点。

2、介绍血友病的有关症状,明确血友病也是一种伴X隐性遗传病。

学生利用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为一对夫妇(丈夫表现正常,妻子患血友病)提供遗传咨询,同时对学生进行优生教育。

3、介绍果蝇的眼色的有关知识,明确果蝇的白眼也是一种伴X隐性遗传。

学生利用伴X隐性遗传特点判断果蝇后代的性别。

(八)课堂练习,巩固知识(九)课后作业:服务他人,提升自己展示事例:小明想考驾照,但由于他是红绿色盲患者,因为不能区分红绿灯而被禁止。

根据红绿色盲的有关知识,你能想出几种办法帮助他实现愿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启发学生思维。

八、课后反思:这节课是一节经典的传统老课,如何能上出新意,突出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导学”理念?我认为就是让学生真正地参与进来,让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学到对他们的生活非常有用的生物学知识。

这里有用的生物学知识是指:在他们将来的生活中,历经遗忘后能留下的知识,是能够终生受用的知识。

为此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二个亮点。

第一个亮点探究红绿色盲遗传特点时是用卡纸和卡片粘贴遗传图解。

(1)在分析红绿人类的遗传特点时,以往的教学中6个遗传图解都是学生写在自己的学案上,白纸黑字,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次的设计中,我将基因型和表现型做成卡片让学生粘贴在卡纸上完成遗传图解,像小时玩的粘贴游戏一样,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我将患病女性和患病男性用红色卡片做,学生在贴完红绿色盲的遗传图解以后,很容易就能发现红绿色盲“男患者多于女患者、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患病”等遗传特点,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3)在讲抗维生素D佝偻病时,再次利用卡片,在原来6个遗传图解上只需要调整表现型,就很容易发现“女患者多于男患者,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患病”等遗传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