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2课时 在社会中成长(精选教案)

合集下载

八上在社会中成长教案

八上在社会中成长教案

八上在社会中成长教案教案标题:八上在社会中成长教学目标:1. 了解社会中的不同角色和责任。

2. 掌握在社会中健康成长所需的基本技能和知识。

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1. 社会中的不同角色和责任。

2. 在社会中健康成长所需的基本技能和知识。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八年级上册教材。

2. 多媒体设备。

3. 学生练习册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社会中的不同角色,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他们的责任和作用。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教材的相关内容,讲解社会中的不同角色和责任,例如家庭成员、学生、公民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些角色在社会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三、小组活动(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色或责任进行深入研究。

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整理相关信息,包括该角色的职责、特点和对社会的贡献等。

3.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呈现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进行讨论和互动。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提供一些社会中的实际案例,例如环境保护、志愿者活动等。

2. 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不同角色的行为和责任,并讨论他们的意义和影响。

五、个人总结(10分钟)1. 学生个人反思并总结在社会中成长所需的基本技能和知识,例如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总结,并互相提出建议和补充。

六、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探讨如何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发挥自己的作用。

2. 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并进行互相交流和评价。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在社会中成长的感悟和计划的作文。

2. 引导学生思考并列举一些实际行动,以实现自己在社会中的成长和贡献。

教学延伸:1. 邀请社会中的相关人士来校进行讲座,分享他们在社会中的经验和成长。

2. 安排学生参观社会组织或机构,了解他们的工作和贡献。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 道德与法治 上册 第一单元 1.2 在社会中成长 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 道德与法治 上册 第一单元 1.2 在社会中成长 教案设计

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社会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第二课时在社会中成长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亲社会的表现;学会遵守公德和秩序,发展服务社会的能力,养成亲社会的行为。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合作探究等方法,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养成亲社会的行为,承担我们应当承担的责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初步认识到个人与社会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社会;树立关注社会的情感,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以实际行动服务社会。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我们为什么要亲社会;如何养成亲社会的行为。

难点:在生活、学习中为社会做贡献,培养人际交往、合作以及融入社会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的一个山村里,人们在打死大狼后,于狼窝里发现了两个由狼抚育的女孩,其中大的年约7、8岁,被取名为卡玛拉;小的约2岁,被取名为阿玛拉。

后来她们被送到一个孤儿院去抚养。

阿玛拉于第2年死去,卡玛拉一直活到1929年。

孤儿院的主持人辛格在他所写的《狼孩和野人》一书中,详细记载了这两个狼孩重新被教化为人的经过。

狼孩刚被发现时,生活习性与狼一样;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怕火、光和水;只知道饿了找吃的,吃饱了就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不用手拿,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不会讲话,每到午夜后像狼似地引颈长嚎。

卡玛拉经过7年的教育,才掌握45个词,勉强地学几句话,开始朝人的生活习性迈进。

她死时估计已有16岁左右,但其智力只相当3、4岁的孩子。

“狼孩”的故事证明,人类的知识和才能并非天赋、生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二)、讲授新课一、在社会课堂中成长:1、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通过父母的抚育、同伴的帮助、老师的教诲、社会的关爱,我们的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日渐养成,我们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相关链接: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最初的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统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2《在社会中成长》精品教案

统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2《在社会中成长》精品教案
引入亲社会行为。
5、呈现问题:怎样的行为是亲社会行为?
呈现图片资料:说说图片中哪些行为是亲社会行为?
6、总结亲社会行为的具体表现。
解释古文含义;
探究三:怎样养成亲社会行为
7、呈现材料:九寨沟地震
提问:你知道图片的故事吗?图片中人物的事迹给你怎样的启示?
总结出:亲社会行为要求我们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
说说我们的生活和图片反映的内容有关系吗?有怎样的关系?这能说明什么?除了这些还吗?
4、出示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思考:大家知道吗?你看过吗?你看后的感受?这说明社会只给我们提供物质支持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回答;
结合教材和自己的感悟,总结出社会课堂能教给我们什么;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回答;
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到人与人社会的关系,知道人的成长、发展离不开社会。
2.理解亲社会行为的意义,树立亲社会意识,懂得用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服务社会,学会亲社会行为。
教学重点
理解社会对我们个人成长的意义
教学难点
怎样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活动探究、体验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呈献材料,引出问题:
1、为什么美国中学生要到中国来社会实践?
2、你有过社会实践的经历吗?能分享你的实践收获吗?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阅读材料,捕捉到信息,进行自由回答。
激发学习兴趣,激起对学习内容的向往。引入到:社会也是一个课堂
一、在社会课堂中成长
探究一:谁是社会课堂的老师?
结合教材和自己的感悟,总结出社会课堂还能给我们什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1.2《在社会中成长》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1.2《在社会中成长》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上道德与法治第一课第二节在社会中成长教学设计《在社会中成长》◆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的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的第二框。

主要目标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关爱其他社会成员,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材图文并茂,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总体设计主要抓住社会生活中的关爱他人、与人为善、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主题,围绕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条主线展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2、掌握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能够自觉培养自己的亲社会行为;3、养成亲社会的习惯;4、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投身社会实践。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情景探究与案例解读,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了解并参与社会生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树立“谦让”“分享”“助人”“合作”“同情”“安慰”等亲社会行为的意识;2、培养亲近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我为社会作贡献。

【教学难点】在社会课堂中成长。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相关图片、故事等,制作多媒体课件;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搜集社会化的有关事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图片)想一想:这些行为有哪些共同点?试一试:自己还能举出哪些类似的行为?议一议:为了让社会生活更加快乐,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能做些什么?学生回答:都是在社会交往中的亲社会行为,都是参与社会生活,积极为社会、为他人作贡献的行为,都是文明的行为。

教师过渡:那么我们今天就要探讨我们在社会中成长这个话题。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在社会课堂中成长(一)人是不断社会化的活动一:情景探究《狼孩的故事》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提示:这个故事说明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都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只有社会化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只有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人才能真正地成长和发展起来。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二框《在社会中成长》教学设计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二框《在社会中成长》教学设计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二框《在社会中成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在社会中成长》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成长过程中社会环境的作用,以及在社会中如何成长。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社会环境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社会、适应社会的情感和态度。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认知,对社会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社会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以及如何在社会中成长的认识还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社会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2.培养学生热爱社会、适应社会的情感和态度。

3.引导学生学会在社会中成长的方法和技巧。

四. 教学重难点1.社会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2.如何在社会中成长。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各种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社会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在社会中成长。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在社会中的成长经验。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情境。

2.制作PPT,展示案例和情境。

3.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社会场景,让学生初步感受社会环境。

提问:你们觉得社会环境对个人成长有影响吗?为什么?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个典型案例,讲述一个人在社会中成长的故事。

提问:这个案例说明了什么?社会环境对个人成长有哪些影响?3.操练(10分钟)设定一个情境,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社会中成长。

讨论后,每组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4.巩固(5分钟)总结学生在讨论中提到的如何在社会中成长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并记住这些方法。

5.拓展(5分钟)提问:除了这些方法,还有哪些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在社会中成长?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6.小结(5分钟)对本课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社会环境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社会中成长。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1.2《在社会中成长》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1.2《在社会中成长》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1.2《在社会中成长》教学设计
贫户、到敬老院给老人讲故事……
我在这些活动中我付出了时间了精力,收获了快乐和成长,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提升了社会公益意识
(PPT图片展示)他们的暑期生活
小结:
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我们不能只生活在自己的个人世界。

社会需要关爱,生活需要参与。

引入课题: 在社会中成长
图片活动
感悟
践活动,了解认
识对我们的成长
的意义。

认识丰富多
彩的暑期生活
引入课题
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一:在社会课堂中成长
运用你的经验
父母的关爱
同伴的帮助
老师的教诲
社会的关爱
小结: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人成长的社会化过程的表现:
⏹知识不断丰富
⏹能力不断提高
⏹规则意识不断增强
⏹价值观念日渐养成
结果: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相关链接——社会化(指导阅读)
播放视频——舌尖上的美味——广东村宴
小结:
一桌丰富的餐宴,需要多人的协作才能完成。

从材料的准备,制作、加工,到最后上到餐桌上的过程,告诉我们每一道食物都来之不易,每一道食物都与许许多多的人产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不能离开社会和他人而生存生活。

探究与分享
图片情境
感悟
交流分享
观看视频
了解到人的
成长是一个不断
社会化的过程
了解认识人
成长的社会化过
程的表现
感悟人在社
会中生存,要与
许许多多的人产
生千丝万缕的联
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2在社会中成长教案设计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2在社会中成长教案设计

1.2在社会中成长一、教课剖析:1.教材剖析:本课是八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的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的第二框。

主要目标是要指引学生踊跃参加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关爱其余社会成员,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养结婚社会行为。

教材图文并茂,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整体设计主要抓住社会生活中的关爱别人、与人为善、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主题,环绕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条主线睁开。

2.学情剖析:在身心发展方面,八年级学生比七年级学生更为成熟、稳固;在知识累积方面,比七年级学生更为丰富、多元。

渐渐长大的他们,拥有更多走出校门、走出家门,走进社会的时机。

所以,他们的生活半径逐渐扩展,生活视角日趋宽阔,他们与社会的联络愈来愈多,也愈发密切。

但受各样主观、客观要素的影响,他们在接触社会、融入社会的过程中,还需要方法的指导与经验的累积,这也是成长必经的一个过程。

二、教课过程:【学习目标】1.认识什么社会化,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关系,知道培育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和门路 , 经过典型的事例剖析、情形模拟,加深对本框内容的理解。

2.养结婚社会的习惯;认识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投身社会实践。

3.培育亲密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自觉性。

学习要点:亲社会行为的表现、意义和养成。

学习难点: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关系。

【自学检测】1.在社会讲堂中成长( 1)人的成长是不停的过程。

经过、、和等 , 我们的不停丰富 ,不停提高,不停加强,日渐养成 , 我们逐渐成长为一名的社会成员。

( 2)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头万绪的。

人的生计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每一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取和。

( 3)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最先的自然的转变为的过程。

在社会生活中 , 我们经过学习社会知识, 认识和认识社会 , 并从中获得, 形成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2.养结婚社会行为( 1)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 我们应当建立,关注社会 , 认识社会 , 服务社会 , 养成。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在社会中成长》教案设计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在社会中成长》教案设计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在社会中成长》教案设计第一篇: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在社会中成长》教案设计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掌握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能够自觉培养自己的亲社会行为能力目标养成亲社会的习惯;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投身社会实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谦让”“分享”“助人”“合作”“同情”“安慰”等亲社会行为的意识;培养亲近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自觉性【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我为社会作贡献。

教学难点:在社会课堂中成长。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图片)想一想:这些行为有哪些共同点?试一试:自己还能举出哪些类似的行为?议一议:为了让社会生活更加快乐,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能做些什么?学生回答:都是在社会交往中的亲社会行为,都是参与社会生活,积极为社会、为他人作贡献的行为,都是文明的行为。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教师过渡:那么我们今天就要探讨我们在社会中成长这个话题。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在社会课堂中成长(一)人是不断社会化的活动一:情景探究《狼孩的故事》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提示:这个故事说明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都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只有社会化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只有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人才能真正地成长和发展起来。

教师总结:在社会课堂中成长。

活动二:探究人的社会化过程(展示图片)1.这几幅图片,分别表现了什么内容?提示:这四幅图片表明了我们成长的社会化过程。

图1是母亲抚育子女,教子女学习知识。

图2是几名好友在一起玩乐,感受集体的温暖。

图3是老师在教学。

图4是学生在参加社会劳动。

21教育网2.这些活动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有什么意义?提示:这些活动是未成年人走向社会的开始,是未成年人了解、熟悉社会活动、社会规则的开始,是未成年人实现社会化的过程。

从牙牙学语到参加劳动,是不断的社会化过程。

这些活动,对未成年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它们有助于我们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日渐养成,使我们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在社会中成长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社会化的含义,懂得社会是个人成长的训练场,应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条件实现个人成长;知道亲社会行为的表现,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方法
能力目标学习在社会交往和实践中锻炼自己,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做准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有了解、关心、融入、服务、奉献社会的意识和愿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社会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亲近社会,服务和奉献社会,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羊孩”拴拴与羊为伴6年多照片)因母亲过早去世,父亲智力低下,而年迈的奶奶又无力照顾,在陕西榆林市清涧县玉家河乡贫穷的小山村王家河村,一名“哑童”常年被用绳子拴在树上,在被拴的6年多中与他作伴的是一只山羊。

期间,孩子从来没有开口说过一句话,就连“爸爸、妈妈”这些简单的词语也不会说。

想一想:为什么6岁的孩子还不会喊爸爸妈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课第2课时:在社会中成长。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在社会课堂中成长;;
(一)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活动一:情景探究(多媒体展示《狼孩的故事》)
1.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提示:这个故事说明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都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只有社会化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只有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人才能真正地成长和发展起来。

活动二:探究人的社会化过程(多媒体展示图片)
1.这几幅图片,分别展现了什么内容?
提示:图1是母亲抚育子女,教子女学习知识;图2是同学在一起玩乐,感受集体的温暖;图3是老师在教学;图4是学生在参加社会劳动。

这四幅图片展现了我们从最初的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化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

2.想一想这些活动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有什么意义?
提示:有助于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了解和认识社会,并从中获得社会经验,形成社会认可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二)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活动三:探究社会生活(多媒体展示图片)
设计意图:以食物和图书为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代表,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社会经验,对自己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生活用品来源进行探讨,以证明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1.观察图片,分析我们可以从社会中获取哪些东西?
提示:从社会中我们可以获取粮食;书籍;购买服装;乘坐公交车;观看电影等。

2.谈一谈我们能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
提示:如同植物生长需要阳光、空气和水一样,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引导学生将讨论引向深入,深刻理解社会对个人存在和发展的意义。

可以选择恰当的名言提升学生对探究成果的认识。


教师总结: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我们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日渐养成,我们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目标导学二:养成亲社会行为
(一)青少年养成亲社会行为的必要性
活动一:视频欣赏(多媒体链接视频——支月英的故事)
1.分析山村教师支月英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
提示:一种奉献社会、关爱学生的亲社会行为。

2.作为中学生,我们如何向支月英老师学习?(学生讨论回答)
提示: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师强调:在社会生活的互帮互助中,向社会尽自己的一分力量,我们感受到快乐,体会到社会温暖。

我们亲社会的行为表现在多方面:遵守规则、爱护环境、团结同学、互相谦让、彼此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

(二)青少年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图片)
2.结合图片和你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谈谈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

(学生讨论回答)
提示: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

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

(引导学生把探究成果归类、总结提升,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发挥指导行动的作用。

)教师总结:参与社会的过程,既是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己的过程。

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人的价值观也在发生着改变。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我们要养成亲社会行为,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这一堂课教学内容的主要目标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关爱其他社会成员,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主要抓住社会生活中的关爱他人、与人为善、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主题,围绕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条主线展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