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化学 第二章 第三节全部教案 同步测试(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化学(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同步习题:第二章达标检测(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本章达标检测(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2020北京昌平高二上期末)被称为人体冷冻学之父的罗伯特·埃廷格在1962年写出《不朽的前景》一书。
他在书中列举了大量事实,证明了冷冻复活的可能。
比如,许多昆虫和低等生物冬天都冻僵起来,春天又自动复活。
下列结论中与上述信息相关的是( )A.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B.低温下分子无法运动C.温度降低,化学反应停止D.温度越低,化学反应越慢2.(2020吉林榆树五校期末联考)一定能增大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的是( )A.降低温度B.增大压强C.使用催化剂D.增大浓度3.向四个相同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一定量的CO、H2,发生反应:CO(g)+2H2(g)CH3OH(g)。
按开始反应时正反应速率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是( )①在500 ℃时,5 mol CO和10 mol H2反应②在500 ℃时,加入催化剂,10 mol H2与5 mol CO反应③在450 ℃时,6 mol H2和3 mol CO反应④在500 ℃时,6 mol H2和3 mol CO反应⑤在450 ℃时,4 mol H2和2 mol CO反应A.②①③④⑤B.②①④③⑤C.⑤②①③④D.②④⑤③①4.对于平衡CO2(g) CO2(aq) ΔH=-19.75 kJ·mol-1,为增大二氧化碳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应采用的方法是( )A.升温、增压B.降温、减压C.升温、减压D.降温、增压5.设NO+CO2 NO2+CO(正反应吸热)反应速率为v1,N2+3H2 NH3(正反应放热)反应速率为v2。
对于上述反应,当温度升高时,v1和v2变化情况为( )A.v1增大,v2减小B.v1减小,v2增大C.同时增大D.同时减小6.(2020陕西西安中学高二上期中)某化学反应的ΔH=-125 kJ·mol-1,ΔS=-8 kJ·mol-1·K-1,则此反应在下列哪种情况下可自发进行( )A.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自发进行B.在任何温度下都不能自发进行C.仅在高温下自发进行D.仅在低温下自发进行7.二氧化碳的捕捉与封存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未来实现低碳经济转型的重要环节。
高中化学(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同步习题:全书综合测评(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全书综合测评(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关于古籍中的记载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涉及的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B.“朝坛雾卷,曙岭烟沉”中的雾是一种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C.“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D.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指铁的合金2.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818O2-的结构示意图:B.质子数为53、中子数为78的碘原子:5378IC.N2的结构式:D.H2O2的电子式:3.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已知两块阴影中间的3列属于同一族。
有关阴影部分的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都是主族元素B.都是副族元素C.有5种副族元素和2种主族元素D.有5种主族元素和2种副族元素4.下列有关试剂保存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B.保存氯化亚铁溶液时加入少量铁粉C.过氧化钠应密封保存D.用白色广口试剂瓶存放氯水5.下列颜色变化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 )A.湿润的红色布条遇氯气褪色B.棕黄色氯化铁饱和溶液滴入沸水中变红褐色C.紫红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通入HCl气体后褪色D.浅黄色过氧化钠固体露置于空气中逐渐变为白色6.(原创)“清肺排毒汤”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具有良好的疗效。
“清肺排毒汤”来源于中医经典方剂组合,可用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轻型、普通型、重型患者,在危重症患者救治中也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使用。
其中的一味中药成分黄芩苷的提取方法及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操作①为过滤B.由提取方法可知黄芩苷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C.黄芩苷所含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显酸性的只有一种D.黄芩苷分子中既含极性键又含非极性键7.已知反应:①2Br O3-+Cl2 Br2+2Cl O3-②5Cl2+I2+6H2O 2HIO3+10HCl③Cl O3-+5Cl-+6H+ 3Cl2+3H2O下列物质氧化能力强弱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Cl O3->Br O3->I O3->Cl2B.Br O3->Cl2>Cl O3->I O3-C.Br O3->Cl O3->Cl2>I O3-D.Cl2>Br O3->Cl O3->I O3-8.对下列各实验现象的判断正确的是(夹持装置已省略)( )A.图1产生红褐色沉淀B.图2溶液变红C.图3放出大量气体D.图4先出现白色胶状沉淀,后沉淀溶解9.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常温常压下,11.2 L CO和CO2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原子数目为0.5N AB.标准状况下,7.1 g氯气与足量氢氧化钠稀溶液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1N AC.1 mol Fe(OH)3胶体中含有的胶粒数目为N AD.2 L 0.5 mol/L硫酸钾溶液中阴离子所带电荷数为N A10.碘在自然界中有很多存在形式,在地壳中主要以NaIO3 形式存在,在海水中主要以I-形式存在,几种粒子与Cl2之间有如下转化关系: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中发生的反应是:2I-+Cl2 I2+2Cl-B.I-与过量Cl2发生的反应是:I-+3Cl2+3H2O I O3-+6Cl-+6H+C.以上反应中,氯气都体现氧化性,具体表现为氯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降低为-1价D.通过以上信息可预测:若在加入淀粉的KI溶液中逐滴滴加氯水,不能观察到溶液变蓝的现象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新课标)高中化学 第二章 第二节全部教案+同步测试(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节离子反应整体设计从容说课一、教学分析在介绍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以前,需要介绍电解质的概念,以及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因此,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已做过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在此基础上,介绍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等固体分别加热至熔化后能导电,这样很顺利地引出电解质的概念。
然后,通过介绍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NaCl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以及HCl、H2SO4、HNO3三种酸的电离方程式,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的定义。
最后安排“思考与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
通过上面的讨论,使学生了解到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反应的实质是离子之间的反应后,即可很自然地转入到对离子反应的讨论。
教科书通过对[实验21]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CuSO4溶液与BaCl2溶液反应的实SO与Ba2+的反应,从而引出离子方程式。
然后,通过四组酸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质是 24书写,得出中和反应的实质,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
最后通过[实验22]总结出溶液中离子互换型的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本节没有介绍非电解质和强、弱电解质的概念,离子反应则侧重于对概念和发生条件的认识。
本节内容主要特点是重视化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例如,通过引导学生参考酸的定义,尝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以及对初中学过的中和反应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教学建议1.知道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情况,是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的关键。
教学时,在让学生了解电解质概念的基础上,重点讨论酸、碱、盐的电离情况,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
2.做好演示实验,把实验和学生讨论密切结合起来。
本节实验是认识电解质的电离和离子反应本质的最好途径。
例如,通过[实验21]、[实验22]进行讨论,可顺利导出离子反应的本质和离子互换反应的发生条件,并对离子方程式有更深刻的理解。
2022新教材高中化学第二章第三节第三课时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三课时 物质的量浓度[明确学习目标] 1.能够根据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表达式进展简单的计算。
2.学会容量瓶的使用方法、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的实验操作和误差分析。
学生自主学习物质的量浓度在公式c B =n BV中V 指□05溶液的体积而非溶剂的体积。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以配制100 mL 1.0 mol·L -1的NaCl 溶液为例。
1.主要仪器(1)托盘天平、药匙、烧杯、量筒、□01玻璃棒、□02胶头滴管、□03100_mL_容量瓶。
(2)容量瓶的构造及使用2.配制步骤1.98 g H2SO4溶于1 L水中配成的溶液即是1 mol/L的H2SO4溶液,这句话正确吗?为什么?提示:不正确,将98 g H2SO4(即1 mol)溶于1 L水后所得溶液体积不是1 L,故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不是1 mol/L。
2.实验室需要450 mL 0.1 mol/L的NaOH溶液,要配制该溶液是否选择200 mL和250 mL 的容量瓶?提示:否,当所配溶液体积没有对应容积的容量瓶(常用的容量瓶容积有100 mL、250 mL、500 mL和1000 mL)时,应选择比所配制溶液体积大且最接近的容量瓶,故配制450 mL溶液应选择500 mL容量瓶。
课堂互动探究知识点一物质的量浓度一、运用c B 的考前须知1.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中的“单位体积〞指的是溶液的体积,而不是溶剂的体积。
2.溶质B 表示任意的溶质,B 的组成可以是分子、离子等,也可以是由阴、阳离子构成的构造单元。
3.对于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不管取用多少体积,各份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始终不变,只是在不同体积的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同。
例如,1 L 1 mol·L-1的NaCl溶液中,Cl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 -1,Cl -的物质的量为1 mol ;从中取出0.5 L ,该份溶液中Cl -的物质的量浓度仍为1 mol·L -1,而Cl -的物质的量变为0.5 mol 。
2021-2022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教案:第二章第3节氧化还原反应(系列一)Word版含答案

2、H2O +C==H2 +CO3、CuO +H2 ===Cu +H2O(在反响1中,铜元素化合价降低,碳元素化合价升高;在反响2中,氢元素化合价降低,碳元素化合价升高;在反响3中铜元素化合价降低,氢元素化合价升高,)[讲]由此可知,有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响是氧化反响,有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响是复原反响,氧化与复原这两个对立的过程相互依存而统一于一个氧化复原反响之中,同时发生而且不可以别离。
总的来说,在化学反响中,物质的某些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响前后发生了变化就是氧化复原反响。
[板书]一、氧化复原反响1、氧化反响( oxidation reaction):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响复原反响( reduction reaction):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响氧化复原反响:凡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响就是2、氧化复原反响的判断依据-----有元素化合价变化[问]请判断投影的五个反响都是否是氧化复原反响?(1、2、3反响中元素化合价发生了变化,所以他们是氧化复原反响;4、5反响中元素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是非氧化复原反响。
)[过]为什么氧化复原反响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其本质原因是什么呢?[讲]以2Na +Cl2==2NaCl为例[投影][讲]2Na +Cl2==2NaCl,反响前后化合价发生了变化,是个氧化复原反响。
钠原子最外层有一个电子,在反响中易失去一个电子,成为稳定的钠离子;而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反响中易得到一个电子,成为稳定的氯离子,钠离子和氯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
这个过程中电子通过失与得由钠原子转移到氯原子。
[讲]在形成离子化合物时,某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那么使元素化合价升高,某元素的原子得到电子,那么此元素化合价最低。
那么得失电子会使元素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电子由一种元素的原子转移到另一种元素的原子,带负电荷电子的移动使断依据和应用。
在讲电子数目时巧妙的带出四者相等的结果,为讲得失电子守衡和化合价变化分析埋下伏笔。
高中化学(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课后习题:第二章测评(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二章测评(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催化剂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本质因素B.当反应体系容积不变时,减小反应物的量肯定能减小反应速率C.可逆反应达到反应限度时,化学反应速率为0D.化学反应速率可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的浓度的变化量来表示,A 项错误;如果反应物是固体或液体,减小反应物的量不会影响反应速率,B 项错误;可逆反应达到反应限度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为零,C 项错误。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发反应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实现 B.所有的自发反应都是放热的C.升高温度,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增大D.一般使用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增大活化分子百分数,从而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A 项错误;有的吸热反应也能自发进行,B 项错误;升高温度,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增大,C 项正确;使用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增大活化分子百分数,对化学平衡没有影响,不影响反应物的转化率,D 项错误。
3.一定温度下,在某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HI(g)H 2(g)+I 2(g) ΔH >0,若15 s 内c (HI)由0.1 mol·L -1降到0.07 mol·L -1,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15 s 内用I 2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v (I 2)=0.002 mol·L -1·s -1B.c (HI)由0.07 mol·L -1降到0.05 mol·L -1所需的反应时间小于10 sC.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D.减小反应体系的体积,化学反应速率增大内,v (I 2)=12v (HI)=12×(0.1-0.07)mol ·L -115 s=0.001 mol·L -1·s -1,A 项错误;随着反应的进行,c (HI)减小,v (HI)减小,故c (HI)由0.07 mol·L -1降到0.05 mol·L -1所需时间大于10 s,B 项错误;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C 项错误;减小反应体系的体积,压强增大,反应速率增大,D 项正确。
高中化学(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同步习题:第二章达标检测(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本章达标检测(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金属钠与皮肤接触会腐蚀皮肤,千万不要用手直接接触金属钠。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金属钠会与皮肤汗水中的NaCl反应B.金属钠会与皮肤汗水中的水反应C.金属钠与水的反应放出大量热灼伤皮肤D.金属钠与水反应生成的NaOH会腐蚀皮肤2.以下仪器中,名称为“容量瓶”的是(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干燥的氯气可以用钢瓶运输B.钠可以保存在CCl4液体中(CCl4的密度大于1 g/cm3)C.Na2O2可作为潜水艇的供氧剂D.实验后剩余的钠粒可放回原试剂瓶中4.1个某种氯原子的质量是a g,1个12C原子的质量是b g,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该氯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a/b②m g该氯原子的物质的量为mmolaN A③该氯原子的摩尔质量是aN A g④a g该氯原子所含的电子数为17 mol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5.向盛有Cl2的三个集气瓶甲、乙、丙中各加入下列液体中的一种,经振荡,现象如下图所示,则甲、乙、丙中注入的液体分别是( )①AgNO3溶液②NaOH溶液③水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②①D.①③②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同温同压下,甲烷和氧气的密度之比为2∶1B.1 g甲烷和1 g氧气的原子数之比为5∶1C.等物质的量的甲烷和氧气的质量之比为2∶1D.在标准状况下,等质量的甲烷和氧气的体积之比为1∶27.将一定物质的量的Na2CO3、NaHCO3组成的混合物溶于水,配成1 L溶液,取出50 mL溶液,然后滴加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与它反应,得到的图像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注NaCl的直线代表产生的CO2的物质的量B.原混合物中Na2CO3与NaH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C.盐酸的浓度是0.05 mol·L-1D.盐酸加到150 mL时,放出CO2气体2.24 L(标准状况下)8.已知Fe(OH)3呈红褐色,下列关于钠的反应现象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选项实验操作反应现象A 切开钠,其颜色的变化钠切面颜色变暗,最后呈淡黄色B 把小块钠投入硫酸铁溶液中钠浮在水面上、四处游动、产生红褐色沉淀C 把小块钠投入饱和氢氧化钠溶液中钠浮在水面上、四处游动、产生白色浑浊D 把燃着的钠伸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钠与氯气剧烈反应,产生大量白烟9.设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 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深度解析)A.标准状况下,2.24 L N2和O2的混合气体中分子数为0.2N AB.在一定条件下,32 g某双原子分子中所含原子数为N A,则其相对分子质量为32C.标准状况下,22.4 L H2O中电子数为10N AD.14 g C2H4和C3H6混合气体中的氢原子数为2N A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Na2O2投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先变蓝,后褪色;②Na2O和Na2O2投入水中都能生成NaOH;③质量相等的NaHCO3与Na2CO3分别与相同浓度盐酸完全反应时,产生CO2的物质的量相等;④取a g Na2CO3和NaHCO3的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逸出气体用碱石灰吸收,增重b g,能测定Na2CO3和NaHCO3的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分数;⑤鉴别NaHCO3与Na2CO3溶液,可用Ca(OH)2溶液;⑥NaHCO3固体可以做干粉灭火剂,金属钠起火可以用它来灭火;⑦NaHCO3粉末中混有Na2CO3,可配制成溶液通入过量的CO2,再低温结晶得到提纯。
最新高中人教化学必修1〖全册〗 同步练习 课时跟踪检测汇总(含所有课时练习附答案

精品“正版”资料系列,由本公司独创。
旨在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华师大版“等涵盖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教案、课件、导学案及同步练习和检测题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本资源创作于2020年12月,是当前最新版本的教材资源。
包含本课对应内容,是您备课、上课、课后练习以及寒暑假预习的最佳选择。
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您解决问题,这是我们的宗旨,欢迎您下载使用!(含各章节检测题)(共31套)最新高中人教化学必修1(全册)同步练习课时跟踪检测汇总(含所有课时练习附答案)课时跟踪检测(一)化学实验安全过滤和蒸发1.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主要是出于实验安全考虑的是( )A.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试剂瓶B.点燃可燃性气体前的验纯C.气体实验装置在实验前进行气密性检查D.胶头滴管不能交叉使用解析:选B A、D项防止污染原试剂,B项防止可燃性气体不纯引起爆炸,C项防止漏气。
2.进行化学实验必须注意安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B.可用酒精灯对烧杯直接加热C.用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气体的气味D.尝一下实验室里酒精的味道解析:选A 烧杯不能直接加热;在闻有毒气体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在实验室里,不能品尝药品的味道。
3.下列仪器常用于进行物质分离的是( )解析:选B 应用烧杯、漏斗、玻璃棒等可进行过滤操作,可用于分离难溶性固体与液体。
4.实验室进行过滤和蒸发操作时,都要用到的仪器是( )A.烧杯B.玻璃棒C.蒸发皿D.酒精灯解析:选B 过滤时要用玻璃棒引流,以免外洒;蒸发时要用玻璃棒搅拌,防止由于局部液体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5.下列生产、生活、实验中的行为,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A.进入煤矿井下作业,戴上安全帽,用帽上的矿灯照明B.节日期间,可以在热闹繁华的商场里燃放烟花爆竹,欢庆节日C.点燃打火机,可以检验液化气钢瓶口是否漏气D.实验室里,可以将水倒入浓硫酸中及时用玻璃棒搅拌,配制稀硫酸解析:选A 煤矿中的瓦斯气体和液化气都是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容易发生爆炸,A正确,C不正确;燃放烟花爆竹应在人少的空旷处燃放,B不正确;将水倒入浓硫酸中容易因放热过多而导致酸液沸腾溅出,D不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整体设计从容说课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的重点内容,也是中学化学的难点内容。
教材把氧化还原知识安排到第二章,在教学过程中,应遵照教学规律采用分步推进的方法,而不能简单采用“一步到位”的方法。
在这一节只要求学生在初中的基础上,能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初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以及了解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中有关概念的对立统一关系。
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及其计算的知识在本节不要涉及。
教学过程从复习初中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以及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从得氧、失氧角度)入手,通过对两个反应(Fe2O3+3CO2Fe+3CO2和CuO+H2Cu+H2O)的讨论,引出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得失的角度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推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分类。
根据教材特点,采用复习—讨论—归纳和小结的方法。
注意引导学生在复习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深入讨论。
在讨论的基础上对初中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化和拓宽,归纳和小结出有关新知识的学习方法。
节胜利对于氧化还原反应,在本节教学中,只要求学生知道氧化还原反应中,某些元素的化合价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使学生初步了解“双线桥”“单线桥”标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总数,不要引入配平氧化还原方程式,氧化剂氧化性强弱、还原剂还原性强弱的判断等。
氧化剂、还原剂也最好限于课标教材中出现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不要作过多的补充及扩展。
教学重点1.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实质2.氧化剂、还原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发生的反应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应用。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从得氧和失氧的分类标准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2.从化合价变化的分类标准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3. 培养学生用概念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1.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探究与活动,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使学生形成勇于创新的习惯、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其发展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人类的衣、食、住、行,生物体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化工生产约50%以上的化学反应等等都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与我们的生活、生命、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例如,研究燃烧中的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燃烧效率及产物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与本节知识有密切关系。
下面我们就讨论氧化还原反应这一问题。
师:初中学习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空气中氧气发生的发光、放热的氧化反应,现在我们来进一步研究。
请同学们举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实例。
[板书]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推进新课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学生填写此表)。
引导学生讨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概念。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分类标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否同时发生CuO+H2Cu+H2O H2跟O2结合生成H2O的过程称为H2的氧化反应CuO跟H2反应失去O的过程,称为CuO的还原反应得氧、失氧的角度是Fe2O3+3CO2Fe+3CO2生:得出以下结论[板书]根据反应中物质是否得到氧或失去氧,把化学反应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分类标准:得失氧的情况。
氧化反应:得到氧的反应。
还原反应:失去氧的反应。
师:在复习化合价概念的基础上,请分析填写下列表格: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反应前后化合价升高的元素反应前后化合价降低的元素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反应与化合价升降的关系还原反应与化合价升降的关系是否只有得氧、失氧的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CuO+H2Cu+H2O2Mg+O22MgO Fe2O3+3CO2Fe+3CO2 2Al2O34Al+3O2↑2H2O22H2O+O2↑Mg+2HCl====MgCl2+H2↑Mg+2H+====Mg2++H2↑Fe+CuSO4====Cu+FeSO4Fe+Cu2+====Cu+Fe2+师:CuO+H2Cu+H2O1.在以上反应中,氧化铜发生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依据是什么?2.标出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从中分析三种元素化合价各有什么变化。
小结初中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知识后,引导学生把氧化还原反应跟化合价变化联系起来。
[合作探究]2Na+Cl22NaClH2+Cl22HCl这两个反应虽没有氧的得失,但是氧化还原反应,为什么?哪种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哪种物质发生还原反应?为什么?[课堂小结]上述[合作探究]讨论后,得出: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的一类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升高的物质发生氧化反应;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发生还原反应。
板书设计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一、氧化还原反应1.定义:根据反应中物质是否得到氧或失去氧,把化学反应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2.两类标准:(1)得失氧的情况氧化反应:得到氧的反应。
还原反应:失去氧的反应。
(2)化合价升降情况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升高的物质发生氧化反应;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发生还原反应。
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活动与探究下列反应中哪些是氧化还原反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各是什么物质?2NaBr+Cl2====2NaCl+Br22NaOH+H2SO4====Na2SO4+2H2OMnO2+4HCl MnCl2+2H2O+Cl2↑Ca(ClO)2+CO2+H2O====CaCO3↓+2HClO随堂练习1.下列各类反应中,全部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分解反应B.化合反应C.置换反应D.复分解反应答案:C2.下列各说法正确的是()A.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某元素由化合态变为单质,此元素可能被还原,也可能被氧化B.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还原反应C.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是氧化反应D.化合物分解的产物有单质,则该分解反应必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答案:AD3.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反应类型不属于四个基本反应类型的是…()A.Fe2O3+3H2SO4====Fe2(SO4)3+3H2OB.CuO+H2Cu+H2OC.Fe2O3+3CO2Fe+3CO2D.H2+S H2S答案:C第2课时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应用电子转移的观点进一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2.应用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并能举例说明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与电子转移的关系。
3.认识氧化还原反应中各有关物质的相互关系。
过程与方法1.经过对氧化还原反应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养成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2.氧化剂、还原剂教学难点1.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2.培养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归纳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投影】1.什么叫氧化反应?什么叫还原反应?生:氧化反应: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
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
2.请判断下表中的反应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分析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编号 得氧、失氧化合价变化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CuO+H 2 △Cu+H 2O (1)Fe 2O 3+3CO高温2Fe+3CO 2 (2) 2Na+Cl 2点燃2NaCl (3) H 2+Cl 2点燃2HCl(4)生:(1)和(2)是物质得氧、失氧的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发生了变化,是氧化还原反应。
(3)和(4)反应中没有氧的得失,但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发生了变化,也是氧化还原反应。
师:(3)和(4)也是氧化还原反应,那么,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与电子得失又是什么关系?这就要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推进新课师:请同学们写出H 、O 、Ne 、Na 、Mg 、Cl 、Ar 原子结构示意简图。
生:1.化合物NaCl 的形成过程师:请大家看书P 36:让学生回答化合物NaCl 的形成过程。
生:钠原子最外层有一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达到像氖原子电子层的稳定结构,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一个电子达到像氩原子电子层的稳定结构,钠原子把一个电子先给了氯原子,从而使Na 原子变为Na +,Cl 原子变为Cl -,Na +和Cl -相互作用形成NaCl 。
[投影]NaCl 的形成过程(见下图)。
氯化钠形成示意图2.化合物HCl的形成过程师:请大家看书P36~37:提问学生回答化合物HCl的形成过程。
生:氢原子最外层为一个电子,因最外层是K层,希望获得一个电子变为稳定结构,氯原子最外层为7个电子,同样希望获得一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但二者争夺电子能力相差不大,都未能将对方的电子夺取过来,只好各拿出一个电子组成一对电子,这对电子为两个原子共有,所以氢原子和氯原子是靠共用电子对形成氯化氢分子的。
但由于氯原子吸引电子能力强,电子对偏向于氯原子,偏离氢原子,从而使氯原子一方略显负电性,氢原子一方略显正电性。
[投影]HCl分子的形成过程。
学生讨论:在化合物中,化合价是如何确定的?[投影]请学生填写下表:化合物正价负价价数标出化合价NaCl 失电子,电子显正价得电子,电子显负价一个原子得失电子数目1 1-+Cl NaHCl 电子对偏离,显正价电子对偏向,显负价一个原子与其他原子共用电子对数目1 1-+Cl H[知识拓展]师: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与电子得失或电子对偏移有什么关系?生: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电子(或电子对偏向)表现为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失电子(或电子对偏离)表现为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
师: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什么?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发生转移(电子的得失或电子对偏移)。
师:根据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与电子得失或电子对偏移的关系,从电子得失的角度分析什么是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生:失去电子的反应为氧化反应,得到电子的反应为还原反应。
[板书]二、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合作探究][板书]1.氧化反应(被氧化):指反应物中的某元素失电子、化合价升高的反应过程。
师:上述概念应从哪几方面理解?生:(1)氧化反应的对象是反应物中的某元素;(2)氧化反应的本质是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3)氧化反应的特征是元素化合价升高;(4)氧化反应对反应过程而言。
[板书]2.还原反应(被还原):指反应物中某元素得电子、化合价降低的反应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