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 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
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题目。
最后一次拥抱徐树建①林海在大城市工作,去年春节终于抽出空回到老家跟爸妈欢聚一堂。
一眨眼的工夫假期结束了,要返程的时候,林海心里不免难过起来,工作太忙了,路途太遥远了,或许下一次团聚又得是春节时。
②时候不早了,林海用力拥抱了一下妈,又向苍老的爸挥挥手,掉头大踏步就走了,再耽搁下去,他的眼泪会流出来。
③当到家的时候,妈打来一个电话,说:“海子,你走后你爸一直不开心,酒不肯喝不说,连饭也不想吃。
”④林海忙说:“妈,您告诉爸,一有空我就会回去的,那时候我一定多陪爸几天……” ⑤妈打断林海说:“不仅仅是这个,我偷偷告诉你原因,主要是你离开家时跟我拥抱了,没有跟他拥抱,他就有点伤心了。
说儿子大了不亲热了、生分了,说他以前那么喜欢你,你小时候他天天把你搂在怀里,现在连个拥抱都不肯……嗨,这老头越过越像小孩儿了。
”⑥林海听了心里诧异,不就是一个拥抱吗?爸竟然需要这个!⑦不过爸说得对,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父子之间开始变得生分了。
平日里总是本能地给妈打电话,打给爸总觉得无话可说。
而一旦父子面对面,更是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一句话,跟妈倒有无穷无尽的话要说。
有时吧,跟爸不像是父子,倒像是陌生人,甭说拥抱了,连拉下手都觉得别扭。
或许天底下所有的父子全是这样吧?⑧无论怎么说,下次回去时,一定要狠狠拥抱爸一下。
⑨城里日月飞快,一晃半年过去了,林海一直忙;再一晃又过年了,林海还是忙。
老家就像天上的月亮,美丽万分,却又遥不可及。
好在来日方长,等忙过这阵子一定回去,还欠爸一个拥抱哩。
⑩时间跑啊跑,又不知跑了多远。
这天忽然接到电话:爸突发疾病,不行了!⑪林海一听之下就像身后的一座可以依靠的大山塌了,一棵遮天蔽日的大树倒了,心脏像给一只巨手一下子摘了去,空荡荡的,除了疼,还是疼。
⑫这一路风雨无阻日夜兼程,原来回趟老家并不算太难,也不会耽搁太长时间,只要愿意挤,总会挤出时间的,可自个儿以前怎么就那么望而生畏呢?⑬当一脚踏进家门的时候,看到爸正静静地躺着,妈和亲戚全围着。
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解析

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现代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没有一只野猫不是孤独的马思源①我对身边的家禽家畜从来不怎么注意,习惯了它们的自由存在,任它们在身边窜来窜去,撒泼打滚,不撞到眼睛上我是看不到的。
天天存在的事物我们未必上眼上心。
②那天它确实慌里慌张撞到了我小腿上,油面骨被狠狠击打了一下,冷汗从后脊梁冒起。
我下意识抬起脚踢它,它被扬起到半空,支撑不住从我的脚面滑出摔落到地上,翻了一个滚,喵呜一声飞也似的逃,我才发现那是一只刚到我家不久的野猫。
③它是一只雌猫,看起来三四个月龄大小。
白色的腹,黄白相间的脊背,猫瘦毛也长,喵呜叫一声,背弓起来,整个身子看起来像条放大的细瘦毛虫。
④那时正是冬天,它萧索着身子,身上粘了不少苍耳,像一个携了剑戟的落魄侠女,在院子大门外伸头探脑,似乎想寻找吃的。
⑤婆慈悲良善,同情弱小,野猫因为体格上的柔弱获得我家门的入场券。
婆沿袭对猫的传统称呼,唤它“花花”。
她从火锅里舀出鲫鱼,专挑了条大个完整的,自然出自对来客的尊重。
⑥仪式感是婆对外物的仁慈。
她拿来一只碗,洗刷干净,把鱼放在碗里,舀点汤汁。
随后把碗小心地放在客厅门外的走廊上,唤声“花花”,轻轻掩门,怕惊了它。
婆端碗出来时,它还是受到小惊吓,离弦的箭镞一样窜向院子的大门,站在大门外沿小心翼翼往里看。
许是感受到了婆的善意,或者鲫鱼的鲜香诱惑了它,它慢慢靠近,轻轻地嗅,确定了可以吃之后,伸出舌头去舔汤。
一下,两下,小巧甜美的嘴巴终于忍不住,一口衔下鱼头,爪子抱着呜呜地饕餮。
⑦它安静了下来,不再避让、逃窜。
它食烟火的样子很是可爱。
此时我才能看到一只在旷野里疯跑、在自然天地里独行的猫,面对食物时展现出来的贪婪和爱恋。
但它表现出的更多的是对这个世界的敌意。
我蹲下身,用温柔的语调低低唤它,花花、花花、咪咪。
它还是警惕,抬眼睛偷看我,匆忙逃离我的势力范围。
它更多时候表现出高冷姿态,我悄悄瞄它,它发现了就会飞快窜走;有时它跟我对视,眼睛瞪得溜圆,黄黄的眼珠里面似乎有一团火——它在发怒,想用怒让我害怕,用怒来降服我。
新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

新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现代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幸运号”客车①天马小镇上有一个家喻户晓的传说:在每个大雾弥漫的清晨,谁能搭上那列“幸运号”客车,谁就能改变命运。
②兔子阿卜就是为了这个才来到天马小镇的,他觉得自己活得很失败。
③可是天马小镇很少起雾,阿卜已经在这里等了半年了,天气预报说明天有雾。
凌晨,阿卜出门了。
④果然有雾!走在大雾中的阿卜,隐约看见个站台,空无一人。
阿卜踏上站台,浓雾中传来了“隆隆隆”的声音。
一辆高大的客车从雾中驶了出来,车身闪闪发光,仿佛一个崭新的未来。
阿卜急忙挥舞着双手,示意司机停车。
可客车径直驶过站台,消失在大雾里,阿卜在原地愣了很久。
下一个有雾的日子来得比想象中要早,这多少抚慰了阿卜的心。
因为有了经验,所以这次阿卜站在站台上时,脑子里构思好了各种飞身上车的方案。
“幸运号”来了,依然没有停留就驶过了站台。
阿卜大叫一声,快步跟了上去。
阿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怎么也无法接近“幸运号”。
他意识到一个沮丧的事实:就算每天都起大雾,他也未必能够上车,除非他跑得像车一样快。
⑤从这天起,阿卜开始练习跑步。
阿卜顺便接送牛奶、送报纸之类的活儿,因为这些都能锻炼脚力还能赚到钱,一举两得。
⑥阿卜每天都按时收听天气预报,却怎么都听不到起雾的信息。
他渐渐焦躁起来,甚至产生了幻觉,满大街的汽车在他眼里都变成了“幸运号”。
阿卜养成了追逐汽车的习惯,并且每次都能追上。
他渐渐成了天马小镇的一个奇观。
⑦起雾的日子终于又来了。
虽然距离上一次已经过去三年。
阿卜也长成了一只成熟的兔子。
他对自己说,这可能是最后的机会了。
这个晚上,阿卜没有睡觉,他直接去了站台。
当朝思暮想的客车再次出现时,阿卜箭一样地冲了出去。
今天的“幸运号”似乎比以往任何一次开得都快,阿卜使出浑身力气去追。
就差一点点了……阿卜将手使劲仲长,只要能够得看把手……但真的就差一点点。
⑧阿卜的眼泪涌了出来。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版)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现代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赤裸的土地寇俊杰①每年九月底十月初这段时间,对于家乡的土地来说,是最特殊的日子,原来长满庄稼的土地里,这时却一棵庄稼也没有,原生态地露出了黄土地的本色。
目之所及,除了地頭田间这时显得更加高大的杨树、桐树外,剩下的就只有光秃秃的土地了,它一览无余地平铺在你的眼前,近处的脚下是,远处的山脚也是。
如果说庄稼是土地的衣服,那么此时的土地就是赤裸的,远处的山坡是她的头颅,蜿蜒的河流是她的臂膀,枝叶繁茂的树木是她的纹身,时隐时现的田埂是她的脉络……②(甲)平时人们关注的是土地上的庄稼,而此时农民更关注的是收获后的土地。
撒肥、深耕、耙碎、推平,然后就等待着播种。
(乙)庄稼汉和庄稼地一样实诚,不管是时间还是力气,都耽误不得。
(丙)人们把当年的庄稼拉回了家,算是对一年的总结,还要把土地拾掇好,为明年的丰收打下良好基础。
(丁)那些天,庄稼汉们没有一个在家里偷懒的,就是再忙再累也得咬着牙,像是背水一战的勇士。
他们把早已沤好的农家肥用架子车一车车拉到地里,一车一堆地先堆放起来。
我记事起村里已有了犁地的拖拉机,刚开始只有一台,机器昼夜不停,等轮到谁家犁地了,就全家上阵,把粪均匀地撒到地里。
只等犁铧波浪一样,把土地深翻,把粪埋在下面,好了,这时的庄稼汉才会长出一口气,明年的丰收心里总算有底了。
③接下来就是耙了,为了把坷垃耙碎,人们还要在耙上放一块儿石头,几个人用绳子拉着耙,一圈一圈地在地里奔走。
刚开始泥土很虚,几乎陷到人的腿肚子,庄稼汉们赤着脚,一步一步地往前迈着,弓着背,身形像虾,力度则可比纤夫拉纤。
秋天,中午前后天气还很热,抵得上三伏天,庄稼汉不但是能出力的汉子,更是能流汗的“汗子”;庄稼不但是用水浇灌的,更是用汗浇灌的。
渴了,他们就抱起盛着凉白开的水罐一顿“牛饮”;累了,他们就躺在土坷垃越来越小的土地上舒展下四肢。
新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

新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
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
可是从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
纸张很黄;图象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
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
《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
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
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
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1)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3)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①“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中“神力”指代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②从阿长给我买《山海经》这件事中,你觉得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4)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阿长的敬意主要由买《山海经》而生发的。
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

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2)怎样理解文中“确有伟大的神力”?(3)作者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答案】(1)“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
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2)“别人不肯做的事,或别人“不能做”的事——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而且她不识字,我并没有对长妈妈抱什么希望,但她却给我买来了,在孩童眼里似乎“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这也是作者写作时的真实感受:对长妈妈的崇敬和喜爱。
(3)这四本书是我渴慕已久,念念不忘的书,虽然很粗拙,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极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
【解析】【分析】⑴“我”认为和她说了没什么用处,但既然来问,又不好不说。
这说明“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没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部编初中七年级 上册语文 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含解析

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个人的麦田①我读高三的时候,在我们那个地方,盛行陪读。
我所在的那个班,一半以上的家长都在陪读。
而我,似乎是一个孤独的“另类”,因为,整整三年,我的父亲从未到学校来看过我。
我虽然并不奢望父亲陪读,可見到那些陪读的父母,心里还是隐隐发酸。
直到那年高考,我才明白:父亲对我有着别样的期待,我并不是孤军作战。
②高考前两天,学校让我们自己调整,我调转方向,打道回家。
半年的闭关苦读,我和时节完全脱钩。
回到家才惊讶地发现,满地金黄,漫天麦香,已到收麦季节。
时间过得真快,更让我措手不及的是,巍峨多年的父亲已经开始佝偻,满头白发了。
③对于我的火线回归,父亲很欣慰,“上阵父子兵”,麦收是父亲最重要的战役。
多年来,我们一直并肩作战,把时光打得颗粒归仓,父亲拿起一把镰刀,试试锋刃,递给我:今年麦倒伏,要用手割了。
我心生忐忑——过去割麦,是跟在收割机后,零打碎敲,对抗性为零;现在回到冷兵器时代,和麦子打“阵地战”,我还真有些力不从心。
我接过镰刀,掂了掂,我明白,我再怎么做也做不到像父亲那样游刃有余。
④六月,阳光如炽。
我不时直起腰,沿着脊梁沟,汗水一泻而下,酸痛逆流而上。
我低估了弱不禁风的小麦,那把镰刀临阵倒戈,把我的掌心磨满水泡。
我暴露在麦芒般刺眼的阳光里,孤立无援。
父亲却像个无坚不摧的坦克,所向披靡。
在这里,父亲总是火力十足。
我不得不承认,这片麦田是父亲的主场,我则是他一个人的啦啦队。
⑤田间休息,我给父亲端上了茶水。
父亲看看我的手:“使不惯?别攥太紧,和拿笔一样。
”我点点头,父亲可以在他的麦田纵横驰骋,只是他没能教会我,或者说,他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要教会我。
⑥喝罢水,父亲问我:“快高考了吧?”我说,“后天。
”父亲怔住,满身的汗珠也如麦粒般静止。
父亲拿毛巾擦拭着我的额头,似乎要把我湿漉漉的疲惫赶走。
很快,他督促道:“快回家歇着吧,别累着,高考才是你该干的事。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现代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守电话的母亲邓迎雪①母亲拿着手机,愁眉苦脸地走进家门。
手机不知怎么就静音了,来电话没有铃声,刚才找人修,也没有修好。
②“这多耽误事啊。
”母亲坐在窗前的老藤椅上望着暮色沉沉的窗外,懊恼地自言自语。
③千里之外的儿子几乎每晚都会给她打电话,这手机不响,怎么能接到他的电话?接儿子的电话,她来说是一天中最幸福的事了。
儿走千里母担忧,儿子无论多大,在她心里都是孩子。
虽然想念他,挂念他,但她很少打电话。
儿子工作忙,有时晚上还加班她怕打电话耽误他正事。
于是,每天晚上,她就像一只待在巢里的老鸟,期盼着那动听的铃声。
其实在电话里娘儿俩每天也总是聊那些内容,她问他今天怎样,累不累,工作还顺吗。
儿子总会嘱咐她在家保重身体。
这样的话每天说,她依旧是津津有味。
儿子的电话让她踏实、心安。
④“唉!可真倒霉!”母亲摊开粗糙的手掌,看那个出了毛病的手机,眉头紧皱。
⑤坐了一会儿,眼看天慢慢黑了,她赶紧起身去厨房。
⑥吃饭的时候,天已经黑透了。
母亲把手机摆饭桌上,边吃饭,边盯着手机,这样一来电话,她就知道。
往常她总是看着电视,吃着饭,如今一心不能三用,盯手机就是她的主要任务。
吃完了一碗饭,她起身匆匆去厨房盛饭,走几步又扭头看看,等她盛了饭出来,眼睛就像探照灯似的,“唰”的一下,先找手机看看有没有动静。
⑦吃过饭,她紧握手机,斜倚在沙发上看电。
往日这个时候,是她最悠闲清净的时光,边看电视等儿子电话。
可今天她的心都在手机上,根本没心思看电视,以至于电视剧演半天了,她也没看懂剧情。
这让她有点心烦意乱,起身关了电视。
⑧今晚,客厅里的灯好像格外亮,雪白的光线倾洒下来,房间里像落了一层雪。
她忽然意识到,光线是亮,来电话时手机屏幕的亮度也许不够。
她庆幸自己及早想到这一点,干脆起来关了灯,房间就倏忽一下陷在黑暗里了。
⑨母亲摸索着走到阳台,又坐在老藤椅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卡普兰的“自私”吴宗建①2012年,法国新一届政府为缓解财政困难,计划提高年收入超过l00万欧元的富人税收,其中,最高一档的所得税税率提高至75%,这引发了法国富人的移民浪潮。
美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没有人想多交税,但在欧美一些富豪因为征税问题而移民时,2012年美国158使百万富豪却要求政府对自己多征税。
一位来自波士顿的商人卡普兰认为,自己要求政府对像他这样的商人加税完全是出于自私心理。
他这么一说,有许多人就不解,他们对美国的民众做了一件有利的事,怎么同自私扯上边呢?②先看一下卡普兰“自私”的逻辑:对商人来说,客户非常重要,如果高收入者可以多交一些些税,那么相应地就可以使中产阶级少交一些税,中产阶层因此就可能更快地成长,购买力也相应增强,这样对企业就有好处,也将使所有的人得到益处。
从“多交税”到“中产阶级得益”,再到“购买力的增强”,直到卡普兰因此“得到回报”,这是一个漫长而不显眼的过程。
卡普兰逻辑的前提是把问题放到一个较长的时间里去思考。
而懂得用长远眼光看到利益的人,肯定不是普通人。
③一次上课,我向学生们介绍在瑞士、德国住宅的窗户设计。
和国内的不同,他们的窗扇是向室内开启的,这种方式有多种优势,其中之一就是避免窗扇脱落砸到行人。
“那不影响了室内的空间?”一位学生马上提出了疑问。
这是一位普通人的正常反应。
④在瑞士、德国,尽管他们生产的窗铰等质量过硬,但在长期的使用当中,难免会有所损坏,向室外推开窗页而发生掉落的概率大大增加。
不仅户主在窗页伤人后会被检控,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被砸到。
而窗户向内开启,即使掉落,砸伤人的概率几乎降到零。
⑤瑞士人、德国人比我们聪明吗?不是,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懂得深层面的“自私”带来的回报。
⑥在中国,大多数窗户是向外开的,即使关于高层建筑不得向外开窗的技术规范早有规定:中高层以上建筑不宜采用外、平开窗,采用推拉门窗时,窗扇必须有防脱落措施。
但许多开发商仍然在高层住宅采用外开或平开窗:我们不能把责任都推给开发商,因为消费者的取向往往决定了开发商的行为。
这种“自私”,得到的是生活的方便和空间的宽敞,但却会因为这点“自私”失去了对自己生命的保护。
也许读者会认为这是危言耸听,但我们仍可以从香港和新加坡等高楼林立的地方的频发事故看到我们身边的隐患。
2005年6月27日,香港港九多个地区一日内发生7宗坠窗事故,一个月内发生超过18宗。
在新加坡,2000年发生19起坠窗事件,到了2003年底增加到了106起,甚至出现一星期内发生3起的情夏:坠窗事件有增无减。
根据政府的调查,出问题的大多是由屋主自己找人安装的外开式窗户。
⑦报纸登载过无锡业主林先生因为窗户内开而发的牢骚:“我一直以为窗户是外开的,内开的话我怎么安装橱柜?一开窗不就碰上了吗?”⑧为了一个橱柜安装的方便而忽略了他人和自己的安全,这当然是一种自私。
不过,这是一种“初级”的自私,回报率不高,林先生没能看到更深层面的“自私”所产生的获益。
——选自吴宗建《缓慢设计》,有删改。
(注)吴宗建:阳江人,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山田组设计院总设计师。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①段通过对比引出了对“自私”的思考,从而引出了下文。
B. 我的那位学生和无锡的林先生的话都反映出他们还是一种“初级”的自私。
C. 大多数中国的高层的窗户向外开虽然不违反技术标准但却是一种初级的自私。
D. 文章通过举例说明向外开窗是一种低层次的自私,很有说服力。
(2)下面所列事情不属于所说“低层次的自私”的一项是()A. 一帮无业游民把铁路沿线的电缆剪掉去卖钱。
B. 为了行动不便的人而不惜财力土地建造的无障碍通道。
C. 人们在长江源头大量采挖虫草做药。
D. 印尼人砍掉大量热带雨林来烧荒种粮食。
(3)文章末尾说“林先生没能看到更深层面的“自私”所产生的获益”,请根据上下文说说“更深层面的‘自私’”会所产生哪些获益。
【答案】(1)C(2)B(3)①减轻日后维修的成本;②保护自身及家人安全;③免于可能的官司(避免因窗扇脱落砸到人而打官司);⑷避免因窗扇脱落引起的赔偿或坐牢。
【解析】【分析】(1)C“不违反技术标准”错。
原文“在中国,大多数窗户是向外开的,即使关于高层建筑不得向外开窗的技术规范早有规定”一句说明高层的窗户向外开违反技术标准。
(2)B“为了行动不便的人而不惜财力土地建造的无障碍通道”说的应该是“更深层面的自私”,而不是“低层次的自私”。
因为这是从长远和大众来考虑,当我们老了,行动不便了或者有了老人我们就能切身体会到无障碍通道带来的便利。
(3)答此题可通过分析“低层次的自私”的后果来找出更深层面的“自私”所产生的获益。
如客人分析第4段“但在长期的使用当中,难免会有所损坏,向室外推开窗页而发生掉落的概率大大增加”,第6段“但却会因为这点‘自私’失去了对自己生命的保护”等句,然后从减轻日后维修的成本、保护自身及家人安全、免于可能的官司等角度作答。
故答案为:⑴C;⑵B;⑶①减轻日后维修的成本;②保护自身及家人安全;③免于可能的官司(避免因窗扇脱落砸到人而打官司);⑷避免因窗扇脱落引起的赔偿或坐牢。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了解那里。
考生要熟读文本,了解文本内容,对选项的内容要在文本中逐项落实,要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一一的比对,再进行判断正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具体内容的理解。
考生要找准问题所在的位置,在一定的段落中进行判断。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考生要依据文本,从文本中找寻答案,尽量用文本中的语言进行回答。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花果山的主人姓什么毕淑敏①雨天,花花绿绿的伞填满每条街道,到处堵车。
我大清早出门,赶到读书的学院,还差一分钟就要上课。
②“今天你晚了。
”看大门兼打铃的老师傅说。
他瘦而黑,像一根铁钉。
别的同学都住校,惟有我走读。
开学才几天,他这是第一次同我讲话。
“不晚。
”我撒腿就跑。
从大门口到教室的路很长,就算跑得再快,也来不及。
课堂纪律严格,我只想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③上课铃声在我背后响起,像一条鞭子抽我双腿。
迟到就迟到吧,纪律虽严,健康还是最重要的。
我的脚步迟缓下来,仿佛微风将息的风车。
铃声还在宁静而悠远地响着,全然没有即将沉寂的细弱。
只要铃声响着,我就不算迟到。
终于,到了。
老师和同学们都在耐心地倾听着,等待铃声终结。
④放学时,我走过大门,很想向老人表示感谢。
可是,说什么好呢?说“谢谢您把铃绳拽得那么久”吗?我想在学府里,最好的谢意莫过于知识分子对普通人的尊敬,便很郑重地问:“老师傅,您贵姓?”“免贵……”他告诉我姓氏。
我的脑子里管记忆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
不过这难不住我,我造了联想方式。
比如,听了看门师傅的姓氏,我脑海中就幻化出花果山水帘洞的景象……⑤上学三年,我认真称呼他的机会并不多。
惟有恰恰赶在上课铃响之时,我经过校门,才会恭恭敬敬地称他一声:“侯师傅好。
”他若是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
有时围着做饭、植花的其他师傅,我便格外响亮地招呼他,表示对他的尊重。
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其后,便会有悠长的铃声响起,像盘旋的鸽群,陪伴我走进教室。
当我安稳地坐在课桌前,铃声才像薄雾一般散去。
“看门的老头儿拽着铃绳睡着了。
”同桌说。
只有我知道这秘密。
我永远不会说,说出来,便破坏了这一份温情,这一番默契。
⑥我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品行毕业了。
我拎着沉重的书包走出校门,最后一次对铁钉一样的老人说:“侯师傅好!”他瞅瞅四下无人,很亲切地靠近我:“你就要走了,我想同你说一件事。
”⑦“你不要放在心上。
”他踌躇着,“我只是想告诉你……唉,不说了,不说了……”他苍老的头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⑧“到底是什么事呢?”我好奇心发作。
“他们说你是成心的。
我说不是……”老人舔了一下嘴唇,好像那里粘着一粒砂糖,慈祥地看着我。
⑨“您快说嘛,侯师傅!”听这口气,与我有关,我忙不迭地追问。
⑩“你千万别介意……我不姓侯,我姓孙……”(1)文章以“花果山的主人姓什么”为题,有什么作用?(2)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看门的老头儿拽着铃绳睡着了。
”同桌说。
只有我知道这秘密。
(3)请从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⑦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文章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因为作者在文中设置了多出伏笔。
请找出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5)从本文对看门老师傅的描绘中,你能分析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从老师傅的所作所为中,你获得了怎样的感悟,请联系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不超过80字)【答案】(1)文章题目采用设问的形式,形式新颖,充满悬念,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秘密”指的是老师傅为了让“我”不迟到而特意将铃绳拽久些,让悠长的铃声陪我走进教室。
(3)运用了神态描写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老师傅想说出真相又怕“我”介意,欲言又止的窘迫之态,表现出老师傅善良、淳朴的性格特点。
(4)伏笔:①“我”的脑子里管记忆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②听了看门师傅的姓氏,“我”脑海中就幻化出花果山水帘洞的景象;③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作用:使文章前后呼应,结构严谨,为故事结局做铺垫。
(5)老师傅是一个宽厚、细心、朴实、慈祥、有宽容心的人。
感悟或看法:围绕“做人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善待他人”来谈。
【解析】【分析】(1)该标题“花果山的主人姓什么”,点明了本文的线索,运用疑问句,设置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注意,具有吸引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同时巧妙点明文章的主题。
(2)仔细阅读第⑤段的内容。
根据“其后,便会有悠长的铃声响起,像盘旋的鸽群,陪伴我走进教室。
”可得知“秘密”的含义:只有我自己知道这秘密,那这秘密就是指老师傅怕“我”迟到而延长铃声的事,这铃声我和老师傅之间就有了某种默契。
(3)从第⑦段内容来看,“你不要放在心上。
”“他踌躇着,……”运用了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写出老师傅想说出真相又欲言又止的情态,表现出老师傅宽厚、善良(为人着想)的性格特点。
(4)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伏笔这种写作手法,“伏笔”是文学创作中叙事的一种手法,就是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者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或者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
根据这一理解,可以找到小说结尾的伏笔是:我的脑子里管记忆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
伏笔的作用: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5)第一问,从同学说“看门的老头儿拽着铃绳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