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合集下载

比例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比例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比例的基本性质》说课稿六年级(4)班杨梅芳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二册三单元的内容:比例的基本性质。

一、说教材1、说教学内容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基础上教学的。

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解比例的基础,和进行正、反比例教学的关键,是利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条件。

2、说教学目标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确立以下教学目标:⑴认知目标: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并会组比例。

⑵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计算、交流探索新知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目标: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体验发现数学规律的乐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说教学重点、难点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的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比例。

二、说教法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观察、探索、归纳的能力。

因此,我采用了“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教学中贯彻自主性原则,重视学生学习和探索过程;组织、指导并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允许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

三、说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

于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通过复习比例的意义的知识,观察到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为学习新知打好铺垫。

(二)、自主探索,探究新知教学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及比例的基本性质这部分的教学,采用了阅读自学法。

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这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巩固练习引导学生发现方法,总结规律,使学生不仅把题做对,而且指导自己更好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比例的基本性质的使用技巧,开发了学生的思维。

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

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

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1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1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点:比例的基本质性。

教学难点: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质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旧知铺垫1.什么叫做比例?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0.5:0.25和0.2:0.40.5 :0.2和5:21/2:1/3 和6 : 40.2:0.8和1:4二、探索新知1.比例各部分名称。

(1)教师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

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2.4:1.6 = 60:40内项:1.6 6o外项:2.4 40(2)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让学生再写出几个比例。

如:2.4 :1.6 = 60:40外内内外项项项项2.比例的基本性质。

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1)学生独立探索其中的规律。

(2)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3)汇报你的发现,全班交流。

(师作适当的补充)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4)举例说明,检验发现。

0.6 :0.5=1.2: 1两个外项的积是 0.61 =0.6两个内项的积是0.51.2=0.6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如:2.4/1.6 = 60/403.440=1.660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比例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比例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比例的基本性质》说课稿朝阳镇高家坡小学陈彩芸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高家坡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教师陈彩芸。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比例的基本性质》,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来说本节课。

一、说教材第一、说课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材内容位于课本第41页,包括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以及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比例等四部分内容。

第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和比例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比例的意义的深化和发展,是后面学习解比例的基础。

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阶段学习比例初步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

所以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

第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过程目标: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体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况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这样的目标设计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还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展能力,使学生最终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教学重点、难点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在充分理解和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难点: 根据乘法算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第五、教学准备:为了教学信息的直观呈现,我制作了简单的课件服务于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和优势。

二、说学情本学期,是小学学段的最后一个学期,经过五年多数学知识的连续学习,以及对学生数学兴趣和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数学学习经验和初步的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小学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小学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等方面来阐述我的《比例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一、说教材《比例的基本性质》是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为后续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奠定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求比例中的未知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等学习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共同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三、说教学方法1. 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比例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归纳等学习活动,主动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3. 合作教学法: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创设情境,播放一段有关比例现象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视频中的哪些量是成比例的?简要介绍比例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新课探究(25分钟)(1)观察比例式子,分析比例的基本性质。

让学生分组观察不同的比例式子,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分析比例式子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推导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2)举例验证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举例说明哪些情况满足比例的基本性质。

学生通过计算和推理,验证所举例子是否满足比例的基本性质,并总结规律。

(3)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比例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比例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比例的基本性质》说课稿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性质。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例的基本性质》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十二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理解比例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是解比例的基础,也是利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先决条件。

教材分三步引导学生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步,观察写出的比例,初步发现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是相等的。

第二步,让学生再写出一些比例,验证不同的比例是否也具有同样的规律。

第三步,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这样的规律,并说明比例的基本性质。

最后,还介绍了写成分数形式的比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积也是相等的。

从而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 能力目标: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 情感目标: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3、本课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4、教学难点:引导观察,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法:学生之前已经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观察、探索、归纳的能力,在此,采取了“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教学中贯彻自主性原则,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过程,注重情感体验,教师即时点拨,组织、指导并参与学生的探索活动,提高学生的技能。

本课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学互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探索新知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本课基本流程分为四个环节:(一)复习铺垫,初步感知。

(二)自主探究,合作验证(三)巩固练习,应用提高。

(四)回顾总结,深化理解。

本课具体操作(一)、复习铺垫,初步感知。

1、提问:什么是比例?怎样的数才能组成比例?2、化简比(出六道小题)[设计意图]:通过提问、设疑,激发学生求知欲。

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整体感知。

比例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比例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比例的各部分名称,让 学生自学掌握, 学生自学掌握,因为这个 知识并不难,学生能学懂, 知识并不难,学生能学懂, 接着就出题进行反馈练习, 接着就出题进行反馈练习, 让学生真正掌握。 让学生真正掌握。
二、自主学习,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自主学习,
猜数
说 出 不 完 整 的 比 例 。 的 比 例 , 反 过 来 , 我 又 让 学 生









现 板
项 的 积
这 。 叫

。 上
的 积




是 。
三、巩固练习,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巩固练习,
⑴ 6∶3 和 8∶5 ⑶ 1:1和1:1 0.2∶2.5和 ⑵ 0.2∶2.5和4∶50
3 6
2 4
3 4 ⑷ 1 .2 : 和 : 5 4 5
这是一个基本练习,目的是 加深对比例基本性质的认识。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填空 (1)6 :3=( ) : 5 (2)0.2 :2.5=4 :( )
1 (3) :( 3
( ) (4)8
1 1 பைடு நூலகம்= : 2 4
5 4
=
既是对比 例基本性质的 巩固, 巩固,也是为 学习解比例打 下基础。 下基础。
三、巩固练习,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巩固练习,
1 1 a ×3 = b ×2 则a( )b (a 、b≠0)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教材分析
聂 淑 霞
比例的基本性质
名 称 比 例 各 部 分 性 质 比 例 的 基 本 组 成 比 例 两 个 比 能 否 式 写 出 比 例 根 据 乘 法 等

比例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比例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比例的基本性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大家好,我是来自西村小学的冯朋举,很高兴能有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交流。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比例的基本性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课时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比例的基本性质》出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和比例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概念教学,是对比例的意义的深化和发展,是后面学习解比例知识的基础,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本课时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比例各部分的名称,了解比和比例的区别。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发现数学规律的乐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在充分理解和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难点: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四:学情分析本学期,是小学学段的最后一个学期,经过五年多数学知识的连续学习,以及对学生数学兴趣和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数学学习经验和初步的自主学习能力。

但是该年龄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慢,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较差,上课注意力不是很集中,好动,尤其是我任教的班级男生过多,缺乏踏实,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因此,在本节课上,应加强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夯实基础,理解概念,灵活应用,为今后解比例和正反比例的教学打下基础。

五、教法与学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想、反思等数学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例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比例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猜想
在 什 么 关 系 ? 内 项 和 两 个 外 项 之 间 存
验证
等 于 两 个 内 项 的 积 。 的 比 例 都 满 足 两 个 外 项 的 积
归纳
做积 比等 例于在 的两比 基个例 本内里 性项, 质的两 。积个 ,外 这项 叫的
完善
质四 可个 以项 如 表, 果 示那 用 成么 字 什比 母 么例 表 。的 示 基比 本例 性的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
说课教师:张涛涛
教学主旨
教为主导,自主学习 学为主体,自主探究 练为主线,自主交流
一、说教材
说 课 流 程
二、说学情分析 三、说教法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五、说作业设计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地位和作用
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 元第二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 比和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比例 的意义的深化和发展,是后面学习解比例的基础。 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阶段学习比例初 步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必须使学生切实掌 握。
1、课本37页的第5题,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哪组中的两个 比可以组成比例(全班完成)。 2、课本38页的第12题。把下面的等式改写成比例(学有余力的 学生完成)。
精选的这两道作业题,既照顾到了全体又关注到了 个别,确保让后进生“吃得了”,让优等生“吃得饱 ”从而满足了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猜 想 : 比 例 的 两 个
算 一 算 : 是 不 是 所 有
四、巩固练习,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⑴ 6∶3和 8∶5 ⑵ 0.2∶2.5和4∶50 ⑶ 1:1和1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例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亲爱的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大家好,我是来自焉耆县第二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教师韩凤阁,很高兴能有这次机会和大家探讨交流。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比例的基本性质》,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来说本节课。

一、说教材
第一、说课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材内容位于课本第34页,包括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及比和比例的区别等三部分内容。

第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和比例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概念教学,是对比例的意义的深化和发展,是后面学习解比例知识的基础,是正反比例教学的关键,是利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先决条件,是小学阶段学习比例初步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必须使学生切实理解和掌握。

第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目标:知识目标:
1、知道比例各部分的名称,了解比和比例的区别。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体验发现数学规律的乐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目标设计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还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展能力,使学生最终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在充分理解和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难点: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第五、教学准备:为了教学信息的直观呈现,我制作了简单的课件服务于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和优势。

二、说学情
本学期,是小学学段的最后一个学期,经过五年多数学知识的连续学习,以及对学生数学兴趣和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数学学习经验和初步的自主学习能力。

但是该年龄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慢,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较差,上课注意力不是很集中,好动,尤其是我任教的班级男生过多,缺乏踏实,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因此,在本节课上,应加强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夯实基础,理解概念,灵活应用,为今后解比例和正反比例的教学打下基础。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想、反思等数学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节课我紧紧围绕这一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数学教学特色,制定了“复习旧知导课”“自主学习新课”“反馈归纳新知”“拓展提高应用”的四步教学模式,教学中贯彻自主性原则,重视学生的自学和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概括知识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我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集计算,观察、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为一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四个环节。

【整体设计】如下: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2、明确目标、自主学习
3、反馈练习、归纳总结
4、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具体教学流程为:
(一)旧知复习,导入新课
数学课程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为了本节课的顺利进行,我设计了找朋友这个题目,让学生将比值相等的两个比连接起来组成比例。

此环节的设计不仅有机衔接上节课的重点,也为接下来认识比例的名称提供了很好的实例。

学生核对答案后顺势导入,在比中有比的基本性质,那么在比例中有什么样的性质呢?(板书课题:比例的基本性质)
(二)、明确目标,自主学习
首先,幻灯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此环节让学生齐读,做到心中有数)接着幻灯片展示自学目标,并提出相应的自学要求,学生自学开始,该过程中教师不提问,不指导,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发现、比较、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三)、反馈练习,归纳总结
首先,自学后,我设计了以下题目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一类题目是基础性练习,共有三道题,分别是1、找出下面比例的前项和后项2、“做一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列比能否组成比例(此题强调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学生完成后,还要进行提问,让他们说一说是怎么判断的。

一种是根据比例的意义,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另一种是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看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的乘积是否相等,也就是应用了本节课的知识点。

)3、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填空,让学生会根据已经的外项和内项解答出所缺的外项或内项。

设计目的:此类题目是基础性题目,通过针对性练习,既能看出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检测了学生的自学效果,更为后面解比例的教学
打下基础,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及时发现错因,进行二次备课。

第二类题目是综合性练习,题目是辨析比和比例。

教师提问1:2是比例吗?学生思考后,与同桌相互“议一议”,说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从而准确理解比例的意义,以及比和比例的区别,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

设计目的:学生辨析的过程就是学生对新知进一步理解的过程,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自觉的将旧知和新知加以对比分析,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交流的良好学习方式。

练习完成后,让学生归纳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师板书。

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师及时补充,如果用字母a、b、c、d表示比例的四个项,写成a:b=c:d,那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就可以得出ad=bc。

接下来是课堂小结,我采用提问的方式,指定学生发言,并予以鼓励和肯定。

(四)拓展延伸,巩固提高
我设置了这样的拓展性题目,“试一试”将下面的乘法等式改写成比例,你能写出几个比例?
3×40=8×15
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可以让同桌之间相互讨论,找到解决此类问题的诀窍,教师再加以点拨:可以将3和40当做比例的两个外项,这时8和15就是比例的两个内项,也可以将3和40看做是比
例的两个内项,那么8和15就是比例的两个外项,一共可以写出8个比例。

总结规律后使学生不仅把题做对,而且能够更好的解决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设计目的:此题目是对比例基本性质逆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练习,使优生更优,也让差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发挥了培优补差的作用。

五、说板书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
2.4:1.6=60:40
或=
板书设计我力图清晰明了,简洁美观,便于学生整体把握本节内容,又能使这些数学概念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今天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