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学习】祖国土教案
高中语文《祖国土》教案

《祖国土》教学目标:1、深入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以及自身对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激发爱国之情。
2、能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根据作者的经历和有关创作背景,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诗歌表达的情感。
3、能根据对诗歌的理解,设计诵读方案,通过朗读准确地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教学过程:一、学习阿赫玛托娃的《祖国土》1、这种对祖国拳拳的赤子之心,应该是超越国界和民族的,是中外文学史上永恒的主题。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祖国北面的另一个国度,那里有皑皑冰雪和无边白桦林、空中飘荡着忧郁悲怆的旋律,那里比任何地方更能够对这一永恒的主题作出诠释。
那里有一位女诗人,阿赫玛托娃,她被誉为俄罗斯诗歌天空的月亮。
但月光柔美恬静的色调并不属于她的命运!她一生坎坷,晚年方才云开月霁,但在她的诗中却听不到自怨自怜,响遏青云的依然是从苦难中升华出来的对祖国的挚爱:“不,既不是异国他乡的天空下,也不是在他人的卵翼之下,在我人民蒙受不幸的地方,我与我的人民同在。
”2、自由朗读《祖国土》。
根据有关背景,思考:诗人笔下的“祖国土”象征了什么?诗人借助哪些意象来具体表现的?这些意象与一般歌颂祖国的意象是否一样?“套鞋上的污泥”、“牙齿间的沙砾”、“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这些意象不仅平常、为人熟悉,而且常被人忽略、遗忘甚至为人所不屑、鄙弃。
3、齐读诗歌,思考:诗人为什么偏偏选用这些意象?诗人饱经忧患,面对灾难深重的祖国,这时诗人心中祖国的形象不再是被美化了的、概念化了的所谓广袤的、肥沃的、覆盖着皑皑冰雪和白桦树林的美丽意象,而是哺育了千千万万苦难民众,却又被践踏蹂躏的土地,就是那个司空见惯的、肮脏的、卑微的,那个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最后还要埋于斯的污泥沙砾等。
4、诗人对祖国的认识应超越了一般诗人,根据英语十四行诗的结构特点,思考诗人对“祖国土”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揣摩每个层次的思想感情,理出诗歌情感发展的脉络。
《祖国土》专题资料

《祖国土》专题资料专题一祖国土专题内容综述阅读目标1.通过对文本的研习,结合自己的体验与认识,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以及自身对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激发爱国之情。
2.了解作家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能根据本专题的特点形成课程间沟通的意识,将音乐欣赏与文学鉴赏结合起来。
4.深入了解散文与诗歌的特点,能根据对作品的理解朗诵诗歌,通过朗诵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写作目标1.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景物描写。
2.学生能在对专题人文内涵理解的基础上收集资料,写作复杂的抒情或叙事散文。
3.能写简单的现代诗,做到主题明确。
“江山多娇”选了三篇文章:黄药眠的《祖国山川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和波兰作家雅一伊瓦什凯维奇的《肖邦故园》。
重点是要历史地、具体地看待祖国、国家、爱国主义、人与国家的关系等概念,提升他们的认识,加深他们的理解。
《祖国山川颂》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作者选取了伟大祖国的多个侧面进行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讴歌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倾注了作者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长江三峡》这篇游记,记叙了作者乘“江津”号在长江上的一段航程,描绘了三峡的壮丽景色,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深情热爱。
《肖邦故园》这篇散文选取肖邦故园为切人点,介绍了肖邦故居的历史和现状,追述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尤其着重表现了肖邦对祖国的那种无法割舍的深沉的爱。
“颂歌的变奏”选了四首中外诗歌:闻一多的《发现》,艾青的《北方》,舒婷的《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苏联诗人阿赫马托娃的《祖国土》。
重点是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发现》全诗气势磅礴、动感强烈、主观色彩浓厚,洋溢着火山喷发式的激情,把阔别家乡重返故国精神状态的突然变化集中而凝练地凝缩在活生生的艺术形体之中,令人叹为观止。
《北方》是一首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操的诗,作者写北方的自然景色,让读者真正有置身其中的实感,并感受到了民族的深远的苦难与土地的苍茫所带来的令灵魂惊醒的沉重感。
【幼小衔接活动教案】 祖国的领土

幼小衔接主题活动祖国的领土- 活动教案 -一、活动目标1.知道祖国的全称和首都的名称,能在世界地图上找到中国。
2.了解中国地图的轮廓特征能与同伴合作在中国地图上找到家乡的位置,感受祖国地域辽阔,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活动重难点知道祖国的全称和首都的名称,能在世界地图上找到中国;了解中国地图的轮廓特征能与同伴合作在中国地图上找到家乡的位置。
三、活动准备1.中国地图若干张、世界地图若干张。
2.制作中国地图的工具若干,如:彩泥、彩纸、彩笔等。
四、活动过程1.组织幼儿以谈话的形式讨论(1)教师请幼儿说出祖国的全称和首都的名称。
(2)请幼儿思考中国在哪里?家乡在哪里?2.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1)教师组织幼儿分组,每组分别在世界地图上找到中国的地理位置,并坐上标记。
(2)请幼儿说一说祖国的位置。
(3)教师小结: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东半球和北半球。
中国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50度,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同整个欧洲面积相当。
中国领土的四端为:最东端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最西端在帕米尔高原附近;最南端在立地暗沙;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
(教师可在世界地图上边总结边介绍)3.了解中国地图,认识自己家乡的位置(1)幼儿继续分组在中国地图上找自己的家乡,并进行标记。
(2)请幼儿说一说中国地图像什么?自己的家乡在哪里。
(3)教师请幼儿根据颜色的不同继续在地图上找到海洋、高山、河流、陆地。
(4)请幼儿说一说我国有哪些城市。
(5)教师小结: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①23个省分别为:河北省、山西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海南省、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台湾省。
②5个自治区分别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祖国土》教案 苏教版必修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祖国土》教案苏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祖国土》的诗句;(2)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祖国土地的热爱之情;(2)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2)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诗歌的审美价值和育人功能。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隐喻、象征等手法的解读;(2)如何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3)将诗歌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和意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2)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和育人功能。
四、课后作业:1. 背诵《祖国土》;3. 推荐一首类似的诗歌,并简要介绍其作者和背景。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2. 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3.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祖国土》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3.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4. 利用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祖国土》教案 苏教版必修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祖国土》教案苏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祖国土》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理解作者对祖国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利用多媒体手段,搜集相关资料,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祖国土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教育学生珍惜和保护祖国资源,树立环保意识。
(3)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课文《祖国土》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祖国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谈谈对祖国土的认识和感受。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祖国土》的背景和作者情况。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对祖国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解决字词障碍和理解上的困惑。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关键句子和段落。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交流对作者表达思想感情方法的理解。
4. 探究学习:(2)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珍惜和保护祖国资源,树立环保意识。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以及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收获。
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我国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土地资源,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七年级历史教案)第四课中国的国土

第四课中国的国土七年级历史教案第四课中国的国土【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目标:(1)能说出我国陆地面积及其在世界的位次。
(2)能说出陆疆、大陆还岸线的长度及我国的陆上邻国和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
(3)能据图说出我国主要的内海、半岛和岛屿以及濒临的海峡、边缘海。
(4)了解我国资源总量大,种类丰富的优势。
(5)了解我国资源人均占有量少,后备力量不足,优质品种比重小的局限性。
(6)了解我国主要资源的种类及储量在世界上的排名。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我国领土辽阔和资源丰富的基本国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2)通过介绍我国资源的优劣特点,形成一种正确的资源观,培养他们节约资源、保护资源的观念。
3、能力目标:(1)加强学生的地理记忆能力。
(2)通过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领土的组成、陆疆与陆上邻国、大陆海岸线与隔海相望的国家。
自然资源的特点。
难点:领土、领海、内海、专属经济区等的确切概念。
举例说明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教学方法】读图指导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1、继续创设环境,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2、结合书本的资源,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3、结合书上的“活动区”,培养学生利用手中的资料进行分析、并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4、补充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
【辽阔的疆域】【板书设计】§1 辽阔的疆域●一、领土组成与陆地面积1、领土的含义:2、陆地面积●二、陆疆与陆上邻国1、陆疆长度2、邻国名称●三、大陆海岸线与隔海相望的国家1、海岸线长度2、主要半岛3、主要岛屿4、主要边缘海5、主要海峡●四、领海、内海和经济专属区1、领海2、内海3、专属经济区【教学过程】(复习旧课)略(导入新课)结合上学期讲过的内容。
(新课教授)●一、讲清楚“领土”的概念,什么是领土,他包括哪些方面?1、领陆2、领海3、领空强调:而我国的领陆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教案--祖国土专题--祖国土(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教案--祖国土专题--祖国土(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祖国土学习目标1.同学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结合自己的体验与熟悉,进一步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熟悉祖国对个体的意义以及自身对国家所应担当的责任,激发爱国之情。
2.同学能把握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家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从而精确地理解的写作意图。
3.同学能依据本专题的特点形成课程间沟通的意识,将音乐观赏与文学鉴赏结合起来。
4.同学能在以往学习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解散文与诗歌的特点,能依据对作品的理解,设计朗诵方案,通过朗诵精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5.同学能在对专题人文内涵理解的基础上收集资料,写作简单的抒情或叙事散文。
学习方法文本研习学习过程设计祖国山川颂黄药眠学习目标1.进一步了解祖国山川的漂亮,体会在文中倾注的无限喜爱之情。
2.了解“颂”的文体特点,进一步提高散文的鉴赏力量。
学习重点:对文章思想内容与感情的把握。
学习课时:1课时。
学习方法:文本研习。
以同学争论为主,并加强朗读,通过朗读精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学习内容与步骤1.学问链接(见学案)2.导入:祖国是什么?一个人为什么要喜爱自己的祖国?(争论)3.解题:祖国山川--是文章的内容。
颂--点明白文体:内容上多是赞美、歌颂;写法上多用铺叙。
“颂”是一种古代文体,刘勰《文心雕龙》中说:“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
”《艺文类聚》中也提到:“颂,诗之美者也。
”颂,原为歌颂神的舞歌,转为歌功颂德的诗,后来就更为宽泛,一切以赞美、歌颂为主题的都可以称“颂”。
4.理清思路,体会铺叙的特点。
①.思路结构:文章段落较多,共34段,总体上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1、2段为第一部分,第3-32段为其次部分,第33-34段为第三部分。
在阅读时应从整体上把握的写作风格,从大处着眼,了解的描写对象和感情抒发。
第一部分(1-2)总领,点明白全文要旨--爱祖国,爱祖国的漂亮的风景和山河大地。
中国的土地 教案

中国的土地教案教案标题:中国的土地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2. 掌握中国的主要地貌类型和地理特征;3. 了解中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4. 培养学生对中国土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1. 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2. 中国的主要地貌类型和地理特征;3. 中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
教学难点:1. 学生对中国的主要地貌类型和地理特征的理解;2. 学生对中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的把握。
教学准备:1. 地理教科书和地图;2. 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中国的地貌和土地利用情况;3. 学生练习册和绘图纸;4. 计算器和白板。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地图,向学生介绍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地理位置对其经济和文化发展有何影响?知识讲解:1. 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介绍中国的主要地貌类型和地理特征,如高原、山脉、平原、河流等。
2. 讲解中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包括农田、森林、草地、水域等。
讨论与实践: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貌类型进行深入研究,并制作海报或展示板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当地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并记录下来。
3. 学生根据实地考察的结果,讨论如何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出自己的建议。
总结与评价:1. 学生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互动讨论。
2.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土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
3.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并鼓励他们继续关注土地保护问题。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相关地理书籍,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地理和土地资源情况。
2. 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自然保护区或农田,加深他们对土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认识。
教学延伸:1. 将中国的土地资源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探讨不同国家的土地利用策略和挑战。
2. 引导学生思考:作为一个地球公民,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教学资源:1. 中国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的图片或地图;2. 中国地貌类型和地理特征的图片和视频资料;3. 学生练习册和绘图纸;4. 实地考察记录表;5. 地理书籍和相关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祖国土教案【学习目标】认识诗人,了解诗人的创作。
联系写作背景提炼主题。
朗读全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鉴赏本诗的艺术特点。
【目标重点】联系写作背景提炼主题。
朗读全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鉴赏本诗的艺术特点。
【目标难点】鉴赏本诗的艺术特点。
【相关材料】.作者简介阿赫玛托娃(1889-1966),俄罗斯女诗人。
其作品“具有充分的根据,被认为是伟大的俄罗斯诗歌的杰出成就”,“有20世纪的萨福”之美誉。
阿赫玛托娃出生在敖德萨一个海军工程师的家庭。
原姓高连柯。
阿赫玛托娃是她取自鞑靼族外祖母的姓氏,用来发表作品的笔名。
1912年第一部诗集《黄昏》问世,表现了女性的压抑和孤独的情调。
1914年出版的诗集《念珠》引起较大反响。
此后陆续有诗集《车前草》(1921)、《白色的一群》(1917)、《公元1921》(1922)等出版。
她的诗作极善抒发女性的内心情感,富有音乐性。
十月革命后,虽然对革命并不十分理解,甚至远离革命的现实,但与那些逃离祖国的白俄作家,是界线分明的,并写有《我和那些抛弃国土的人不同道……》(1917)。
30年代著有《马雅可夫斯基在1913》、《但丁》,探索了诗人的命运。
在这个阶段,她依据自己的亲身遭遇,写下了她最重要的组诗《安魂曲》(1934~1940),卫国战争中写下了许多爱国主义的诗篇,如《起誓》、《勇敢》等。
大型抒情叙事诗《没有主角的长诗》(又译《没有主人公的歌》,1940~1962)是其诗歌创作的总结。
此外还有诗集《光阴飞逝》。
女诗人一生命途多舛,1946年曾遭受不公正的批判,50年代后期才得以恢复名誉。
2.语言知识⑴音形香囊(náng)苦楚(chǔ)砂砾(lì)蹂(róu)躏(lìn)齑(jī)粉⑵词语苦楚:痛苦(多指生活上受折磨)。
砂砾:细小的石块。
蹂躏: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
齑粉:细粉,碎屑。
【教学过程】一、导入:土地是人类的母亲,是人类得以生存的的依靠,人类总是在不断接受着土地博大丰厚的滋养和恩情,而一把祖国土,则更是代表了一个国家,它见证了民族的繁衍和生息。
阿赫玛托娃正是把这种对祖国土的理解用诗的形式表达了出来,她用“类似日记的亲切与直接”(俄罗斯诗人布罗茨基语),把这种朴素的情感呈现在读者面前,但这种“亲切与直接”却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力量,闪烁着真理的光辉。
二、的内容与结构《祖国土》饱含了阿赫玛托娃对俄罗斯土地挚爱终生的情感,在某种程度上是代表我们每一个人类个体领受了土地博大的恩情。
科•楚科夫斯基的话多么令人感动——“庄严壮丽的诗句只能诞生在庄严壮丽的心里。
”只有了解阿赫玛托娃在前苏联饱受磨难的经历,才能体会到这首诗中所蕴含的那种对祖国深沉执著的爱。
诗的前四句用了“不用”、“不给”、“不像”等否定词表明:因为天天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所以从不把它刻意珍惜,也不为它激情奔放,它似乎不给我们增加苦楚,也不像理想中的天国的乐土。
5——8句进一步表明:不知道、不理解祖国土的价值在哪里,甚至有时不注意它的存在。
这是一般人的真切感受的流露。
这几句极写土地的不重要,为下文的张扬埋下伏笔。
9——12句更进一步用比喻表明平时对祖国土的无视、轻视。
3——14句一转折,我们实际天天躺在它的怀里,不拘礼节地称它为“自己的土地”,亲切、实在。
女诗人鄙弃地用“护身香囊”、“激情的诗”、“天国乐土”等语,否定了那种浅薄空洞的“爱国感情”。
接着她深刻地指出,我们对于“祖国土”是太习以为常了,竟至毫无感觉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哪怕我们在这片土地上“受难遭灾”,也会“甚至从不记起她的存在”、“牙齿间的砂砾”和脚下的“灰尘”,同开头的“护身香囊”、“激情的诗”、“天国乐土”之类构成了尖锐对比,说明“祖国土”是如此平凡甚至微贱,所以遭受儿女们的冷漠和鄙弃,另一方面联系着“祖国土”的儿女们的苦难,女诗人写到“祖国土”本身也受到她的儿女们“践踏蹂躏”,透露出内心莫名的酸楚。
然而我们终究和“祖国土”是不可分割的,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死后还躺进“祖国土”的怀里,“和她化为一体”。
万千感情,都凝缩在一句质朴、亲切的称呼中:“自己的土地。
”女诗人的感情因质朴而更见真挚,因真实而更显深刻,因沉痛而更加震撼人心。
三、重点语段品读[品味]在14句诗中,诗人用12句表达对祖国土地的无视和轻视,没有一点珍惜的感情,更没有热爱的激情。
不用护身香囊把它像宝物一样带在胸口,也不为它激情地痛苦,它也不像是神圣中的天国乐土,我们不注意它的价值,甚至经常忘记它的存在;对土地,我们知道的就是污泥、砂砾,就是没用的灰尘——这实际在表现一种真实的感受。
试想:对待我们的脚下的土地、泥土,谁不是这样呢?只是我们没像诗人那样,把这种平常的感受真实、坦诚地表达出来。
第13句一转:“但我们都躺进它的怀里。
和它化为一体,/因此才不拘礼节地称呼它:“自己的土地。
”是啊,我们都躺进它的怀里,和它化为一体,我们不都是在祖国土地上生息吗?没有祖国的土地就没有了我们生存的根基。
的确,我们是和它不拘礼节,我们是称呼它为“自己的土地”,因为我们是土地的主人,国家的主人,我们和土地亲切、实在,我们为生活在祖国土地上而自豪。
[体会]这首诗看似平凡,实际它用平实的语言,灵敏地捕捉住了绝大多数人对祖国土地的共同感受:平凡地对待它,热爱它。
四、疑难问题探析、你从诗歌中,了解到诗人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吗?面对这种情况,诗人为什么说这是“自己的土地”?诗人当时所处的时代,是动荡,痛苦,遭受灾难的时代,然而,诗人没有怨天尤人,没有背弃祖国,号召人们要“躺进它的怀里”和祖国融为一体。
体现了一种与祖国命运息息相关的深厚的爱国之情。
2、明明是在抒发自己对“祖国土“的热爱之情,而诗篇却用大量诗行写”祖国土“普通与卑微,为什么这样写?开篇大量诗行渲染了一种氛围,“祖国土”是普通而又普通卑微而又卑微,同时也含蓄委婉地写出了祖国土的命运。
而只有强化这种情感体验,才能使最后两句的抒情有所依托,在背景的反差中达到高潮。
3、诗人对祖国的认识应超越了一般诗人,根据英语十四行诗的结构特点,思考诗人对“祖国土”的认识过程?揣摩每个层次的思想感情,理出诗歌情感发展的脉络。
前八句:主要写我们对祖国土通常的态度——熟悉得都忘记了她的存在。
诗人与祖国土一起受难、承受厄运。
情感总体是沉郁的情感上欣起微微的波澜,应读出顿挫之感。
后六句:分两层。
前四句,是对上面陈述的回答,是对践踏祖国土的沉痛的反思。
后两句,带有警句式的转折意味,是对祖国土的理性的思索与透彻的认识,这里表现了诗人真诚而深厚的爱国之情。
她曾在诗中这样吟唱:丢弃国土任敌人蹂躏的人,/我绝不同他们站在一起。
/他们粗俗的谄媚我绝不歌也决不聆听,/我的诗也决不向他们献呈。
”可见,她唾弃那种对祖国的浅薄而廉价的颂歌式的赞美,并称之为“粗俗的谄媚”,这是一种在苦难中升华的从灵魂深处重新获得的对祖国认同与归属感,读来,对我们的心灵有强烈的冲击力,闪耀着真理的光辉。
情感脉络:沉郁——深情赞美、悲愤——深厚、炽热的爱国之情。
4、本板块被称为“颂歌的变奏”,鉴赏了这四首诗,你如何理解“变奏”?(一)情感的变奏。
一般的颂歌,大都热情洋溢地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表现诗人对祖国美好的赞美。
这四首虽然表现的仍然是爱国主义情感,但不再是“圣歌”式赞颂,而是反思,透露出深深的悲剧感与忧患意识,是对苦难中的祖国的深沉之爱。
(二)意象的变奏。
一般的颂歌,多采用一些境界阔大、美好、崇高,色调明朗的意象;而这几首诗不一样,如《发现》,虽直抒胸臆,也选用了一些意象:噩梦、恐怖、噩梦挂在悬崖上;《祖国土》中,选用意境,意象、衬托了“套鞋上的污泥”、“牙齿间的沙砾”、“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等渺小的被人忽视的意象,这些意象描绘和象征了祖国的贫困与悲哀,突出灾难中的祖国的现实面貌,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拳拳之心。
这种“变奏”的情感更能表现祖国之爱的崇高、深切。
对诗人来说,他们的创作自由是与责任联系在一起的,诗人的写作并不是一种仅仅与自身有关的个人行为,他还肩负着对民族的命运、人类的前景思考的道义责任。
而艾青、闻一多、阿赫玛托娃等正是这样的富有使命感的伟大的民族诗人。
所以,学习了这组诗,我们应该认识到人与祖国关系的丰富性,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即使在今天,祖国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在这片土地上,依然有愚昧与落后,贫穷与野蛮,中华民族的复兴依然困难重重。
而认识到这一点并不意味着抛弃与背叛,她依然是我们亲爱的祖国。
五、写作特点:⑴物质感、具象感和音乐性。
这首诗在艺术上颇具物质感、具象感和音乐性。
它是一首变体的十四行诗。
每个意象都为任何人所熟悉,这种感情似乎也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但它却被所谓“高贵”的人们有意忘却,被大多数亲近土地的人们在无意中忽略。
一旦被诗人挖掘出来加以“类似日记的亲切与直接”(布罗茨基语)的表达,便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力量,具有了某种“真理”的性质。
诗的语言透明、朴素,每个词都组织、安排得像是“自古以来就站在这个位置上”(阿赫玛托娃语)一样。
十四行诗是只有一个诗节的散文诗体,由十四行抑扬格五韵步诗行组成,用复杂的韵律连接起来。
英语十四行诗或称作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将诗体分为三个四行诗节和一个尾对句,这种诗体的诗节长度适宜,是抒发复杂情感的极好形式,由于它很短,押韵又极严格,因此它要求诗人必须具备较高的艺术技巧,一般说来前8行倾向于问题、景况或事件的陈述,后6行则得出答案,最后的对句常常带有警句式的转折意味。
阿赫玛托娃的这首诗其韵式就属于这种莎士比亚体,前面8行是陈述,接下来的4行是答案,最后两行是转折,点明对俄罗斯土地挚爱终生的主题。
诗的节奏也是复杂多变的,前8行为抑扬格4—6步,后6行为抑抑扬格3—4步,所谓抑扬格是指第一个音节轻读,第二个音节重读,而抑抑扬格是指第一、二音节轻读,第三个音节重读,这使原诗具有很强的音乐性,虽然经过汉语的翻译不可能一一对应,但从总体上我们仍能感受到诗歌的韵律,感受到十四行诗的风格所在。
⑵欲扬先抑。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主要特点是欲扬先抑,要表达的是对祖国土地的亲切和热爱之情,却先说对它的不珍惜,不重视,把它看得很普通,很平常,甚至“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但”一转,表现了我们对它的亲切和热爱。
⑶平实中见真挚。
用朴素的诗句,平常的比喻,表现一种看似平常,实际很典型的感受,表现出诗人对生活敏锐的感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