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考数学专题复习挑战120中考压轴题精讲
北师大版2018-中考数学压轴题解题方法大全和技巧

中考数学压轴题解题技巧解中考数学压轴题秘诀(一)数学综合题关键是第24题和25题,我们不妨把它分为函数型综合题和几何型综合题。
(一)函数型综合题:是先给定直角坐标系和几何图形,求(已知)函数的解析式(即在求解前已知函数的类型),然后进行图形的研究,求点的坐标或研究图形的某些性质。
初中已知函数有:①一次函数(包括正比例函数)和常值函数,它们所对应的图像是直线;②反比例函数,它所对应的图像是双曲线;③二次函数,它所对应的图像是抛物线。
求已知函数的解析式主要方法是待定系数法,关键是求点的坐标,而求点的坐标基本方法是几何法(图形法)和代数法(解析法)。
此类题基本在第24题,满分12分,基本分2-3小题来呈现。
(二)几何型综合题:是先给定几何图形,根据已知条件进行计算,然后有动点(或动线段)运动,对应产生线段、面积等的变化,求对应的(未知)函数的解析式(即在没有求出之前不知道函数解析式的形式是什么)和求函数的定义域,最后根据所求的函数关系进行探索研究,一般有:在什么条件下图形是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四边形是菱形、梯形等或探索两个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相似等或探究线段之间的位置关系等或探索面积之间满足一定关系求x的值等和直线(圆)与圆的相切时求自变量的值等。
求未知函数解析式的关键是列出包含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即列出含有x、y的方程),变形写成y=f(x)的形式。
一般有直接法(直接列出含有x和y的方程)和复合法(列出含有x和y和第三个变量的方程,然后求出第三个变量和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代入消去第三个变量,得到y=f(x)的形式),当然还有参数法,这个已超出初中数学教学要求。
找等量关系的途径在初中主要有利用勾股定理、平行线截得比例线段、三角形相似、面积相等方法。
求定义域主要是寻找图形的特殊位置(极限位置)和根据解析式求解。
而最后的探索问题千变万化,但少不了对图形的分析和研究,用几何和代数的方法求出x的值。
2018挑战中考数学压轴题(全套)含答案与解析)

第一部分函数图象中点的存在性问题§1.1 因动点产生的相似三角形问题例1 2014年衡阳市中考第28题例2 2014年益阳市中考第21题例3 2015年湘西州中考第26题例4 2015年张家界市中考第25题例5 2016年常德市中考第26题例6 2016年岳阳市中考第24题例7 2016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模拟第25题例8 2016年上海市黄浦区中考模拟第26题§1.2 因动点产生的等腰三角形问题例9 2014年长沙市中考第26题例10 2014年张家界市第25题例11 2014年邵阳市中考第26题例12 2014年娄底市中考第27题例13 2015年怀化市中考第22题例14 2015年长沙市中考第26题例15 2016年娄底市中考第26题例16 2016年上海市长宁区金山区中考模拟第25题例17 2016年河南省中考第23题§1.3 因动点产生的直角三角形问题例19 2015年益阳市中考第21题例20 2015年湘潭市中考第26题例21 2016年郴州市中考第26题例22 2016年上海市松江区中考模拟第25题例23 2016年义乌市绍兴市中考第24题§1.4 因动点产生的平行四边形问题例24 2014年岳阳市中考第24题例25 2014年益阳市中考第20题例26 2014年邵阳市中考第25题例27 2015年郴州市中考第25题例28 2015年黄冈市中考第24题例29 2016年衡阳市中考第26题例30 2016年上海市嘉定区宝山区中考模拟中考第24题例31 2016年上海市徐汇区中考模拟第24题§1.5 因动点产生的面积问题例32 2014年常德市中考第25题例33 2014年永州市中考第25题例35 2015年邵阳市中考第26题例36 2015年株洲市中考第23题例37 2015年衡阳市中考第28题例38 2016年益阳市中考第22题例39 2016年永州市中考第26题例40 2016年邵阳市中考第26题例41 2016年陕西省中考第25题§1.6 因动点产生的相切问题例42 2014年衡阳市中考第27题例43 2014年株洲市中考第23题例44 2015年湘潭市中考第25题例45 2015年湘西州中考第25题例46 2016年娄底市中考第25题例47 2016年湘潭市中考第26题例48 2016年上海市闵行区中考模拟第24题例49 2016年上海市普陀区中考模拟中考第25题§1.7 因动点产生的线段和差问题例50 2014年郴州市中考第26题例51 2014年湘西州中考第25题例53 2015年济南市中考第28题例54 2015年沈阳市中考第25题例55 2016年福州市中考第26题例56 2016年张家界市中考第24题例57 2016年益阳市中考第21题第二部分图形运动中的函数关系问题§2.1 由比例线段产生的函数关系问题例1 2014年常德市中考第26题例2 2014年湘潭市中考第25题例3 2014年郴州市中考第25题例4 2015年常德市中考第25题例5 2015年郴州市中考第26题例6 2015年邵阳市中考第25题例7 2015年娄底市中考第26题例8 2016年郴州市中考第25题例9 2016年湘西州中考第26题例10 2016年上海市静安区青浦区中考模拟第25题例11 2016年哈尔滨市中考第27题第三部分图形运动中的计算说理问题§3.1 代数计算及通过代数计算进行说理问题例1 2014年长沙市中考第25题例2 2014年怀化市中考第23题例3 2014年湘潭市中考第26题例4 2014年株洲市中考第24题例5 2015年衡阳市中考第27题例6 2015年娄底市中考第25题例7 2015年永州市中考第26题例8 2015年长沙市中考第25题例9 2015年株洲市中考第24题例10 2016年怀化市中考第22题例11 2016年邵阳市中考第25题例12 2016年株洲市中考第26题例13 2016年长沙市中考第25题例14 2016年长沙市中考第26题§3.2 几何证明及通过几何计算进行说理问题例15 2014年衡阳市中考第26题例16 2014年娄底市中考第26题例17 2014年岳阳市中考第23题例18 2015年常德市中考第26题例19 2015年益阳市中考第20题例20 2015年永州市中考第27题例21 2015年岳阳市中考第23题例22 2016年常德市中考第25题例23 2016年衡阳市中考第25题例24 2016年永州市中考第27题例25 2016年岳阳市中考第23题例26 2016年株洲市中考第25题例27 2016年湘潭市中考第25题第四部分图形的平移、翻折与旋转§4.1 图形的平移例1 2015年泰安市中考第15题例2 2015年咸宁市中考第14题例3 2015年株洲市中考第14题例4 2016年上海市虹口区中考模拟第18题§4.2 图形的翻折例5 2016年上海市奉贤区中考模拟第18题例6 2016年上海市静安区青浦区中考模拟第18题例7 2016年上海市闵行区中考模拟第18题例8 2016年上海市浦东新区中考模拟第18题例8 2016年上海市普陀区中考模拟第18题例10 2016年常德市中考第15题例11 2016年张家界市中考第14题例12 2016年淮安市中考第18题例13 2016年金华市中考第15题例14 2016年雅安市中考第12题§4.3 图形的旋转例15 2016年上海昂立教育中学生三模联考第18题例16 2016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模拟第18题例17 2016年上海市黄浦区中考模拟第18题例18 2016年上海市嘉定区宝山区中考模拟第18题例19 2016年上海市闸北区中考模拟第18题例20 2016年邵阳市中考第13题例21 2016年株洲市中考第4题§4.4 三角形例22 2016年安徽省中考第10题例23 2016年武汉市中考第10题例24 2016年河北省中考第16题例25 2016年娄底市中考第10题例27 2016年台州市中考第10题例28 2016年陕西省中考第14题例29 2016年内江市中考第11题例30 2016年上海市中考第18题§4.5 四边形例31 2016年湘西州中考第11题例32 2016年益阳市中考第4题例33 2016年益阳市中考第6题例34 2016年常德市中考第16题例35 2016年成都市中考第14题例36 2016年广州市中考第13题例37 2016年福州市中考第18题例38 2016年无锡市中考第17题例39 2016年台州市中考第15题§4.6 圆例40 2016年滨州市中考第16题例41 2016年宁波市中考第17题例42 2016年连云港市中考第16题例43 2016年烟台市中考第17题例45 2016年无锡市中考第18题例46 2016年武汉市中考第9题例47 2016年宿迁市中考第16题例48 2016年衡阳市中考第17题例49 2016年邵阳市中考第18题例50 2016年湘西州中考第18题例51 2016年永州市中考第20题§4.7 函数的图象及性质例52 2015年荆州市中考第9题例53 2015年德州市中考第12题例54 2015年烟台市中考第12题例55 2015年中山市中考第10题例56 2015年武威市中考第10题例57 2015年呼和浩特市中考第10题例58 2016年湘潭市中考第18题例59 2016年衡阳市中考第19题例60 2016年岳阳市中考第15题例61 2016年株洲市中考第9题例63 2016年岳阳市中考第8题例64 2016年岳阳市中考第16题例65 2016年益阳市中考第14题例66 2016年株洲市中考第10题例67 2016年株洲市中考第17题例68 2016年东营市中考第15题例69 2016年成都市中考第13题例70 2016年泰州市中考第16题例71 2016年宿迁市中考第15题例72 2016年临沂市中考第14题例73 2016年义乌市绍兴市中考第9题例74 2016年淄博市中考第12题例75 2016年嘉兴市中考第16题§1.1 因动点产生的相似三角形问题课前导学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3个,其中判定定理1和判定定理2都有对应角相等的条件,因此探求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动态问题,一般情况下首先寻找一组对应角相等.判定定理2是最常用的解题依据,一般分三步:寻找一组等角,分两种情况列比例方程,解方程并检验.如果已知∠A=∠D,探求△ABC与△DEF相似,只要把夹∠A和∠D的两边表示出来,按照对应边成比例,分AB DEAC DF=和AB DFAC DE=两种情况列方程.应用判定定理1解题,先寻找一组等角,再分两种情况讨论另外两组对应角相等.应用判定定理3解题不多见,根据三边对应成比例列连比式解方程(组).还有一种情况,讨论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如果一组锐角相等,其中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三角比是确定的,那么就转化为讨论另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问题.求线段的长,要用到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而这个公式容易记错.理解记忆比较好.如图1,如果已知A、B两点的坐标,怎样求A、B两点间的距离呢?我们以AB为斜边构造直角三角形,直角边与坐标轴平行,这样用勾股定理就可以求斜边AB的长了.水平距离BC的长就是A、B两点间的水平距离,等于A、B两点的横坐标相减;竖直距离AC就是A、B两点间的竖直距离,等于A、B两点的纵坐标相减.图1例 1 2014年湖南省衡阳市中考第28题二次函数y=a x2+b x+c(a≠0)的图象与x轴交于A(-3, 0)、B(1, 0)两点,与y轴交于点C(0,-3m)(m>0),顶点为D.(1)求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系数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2)如图1,当m=2时,点P为第三象限内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设△APC的面积为S,试求出S与点P的横坐标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及S的最大值;(3)如图2,当m取何值时,以A、D、C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与△OBC相似?图1 图2动感体验请打开几何画板文件名“14衡阳28”,拖动点P 运动,可以体验到,当点P 运动到AC 的中点的正下方时,△APC 的面积最大.拖动y 轴上表示实数m 的点运动,抛物线的形状会改变,可以体验到,∠ACD 和∠ADC 都可以成为直角.思路点拨1.用交点式求抛物线的解析式比较简便.2.连结OP ,△APC 可以割补为:△AOP 与△COP 的和,再减去△AOC .3.讨论△ACD 与△OBC 相似,先确定△ACD 是直角三角形,再验证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相似.4.直角三角形ACD 存在两种情况.图文解析(1)因为抛物线与x 轴交于A (-3, 0)、B (1, 0)两点,设y =a (x +3)(x -1). 代入点C (0,-3m ),得-3m =-3a .解得a =m .所以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 =m (x +3)(x -1)=mx 2+2mx -3m .(2)如图3,连结OP .当m =2时,C (0,-6),y =2x 2+4x -6,那么P (x , 2x 2+4x -6). 由于S △AOP =1()2P OA y ⨯-=32-(2x 2+4x -6)=-3x 2-6x +9, S △COP =1()2P OC x ⨯-=-3x ,S △AOC =9, 所以S =S △APC =S △AOP +S △COP -S △AOC =-3x 2-9x =23273()24x -++. 所以当32x =-时,S 取得最大值,最大值为274.图3 图4 图5(3)如图4,过点D 作y 轴的垂线,垂足为E .过点A 作x 轴的垂线交DE 于F . 由y =m (x +3)(x -1)=m (x +1)2-4m ,得D (-1,-4m ).在Rt △OBC 中,OB ∶OC =1∶3m .如果△ADC 与△OBC 相似,那么△ADC 是直角三角形,而且两条直角边的比为1∶3m . ①如图4,当∠ACD =90°时,OA OC EC ED =.所以331m m =.解得m =1. 此时3CA OC CD ED ==,3OC OB =.所以CA OC CD OB =.所以△CDA ∽△OBC . ②如图5,当∠ADC =90°时,FA FD ED EC =.所以421m m=.解得2m =. 此时222DA FD DC EC m===,而3232OC m OB ==.因此△DCA 与△OBC 不相似. 综上所述,当m =1时,△CDA ∽△OBC .考点伸展第(2)题还可以这样割补:如图6,过点P 作x 轴的垂线与AC 交于点H .由直线AC :y =-2x -6,可得H (x ,-2x -6).又因为P (x , 2x 2+4x -6),所以HP =-2x 2-6x .因为△PAH 与△PCH 有公共底边HP ,高的和为A 、C 两点间的水平距离3,所以 S =S △APC =S △APH +S △CPH=32(-2x 2-6x ) =23273()24x -++. 图6例 2 2014年湖南省益阳市中考第21题如图1,在直角梯形ABCD中,AB//CD,AD⊥AB,∠B=60°,AB=10,BC=4,点P沿线段AB从点A向点B运动,设AP=x.2·1·c·n·j·y(1)求AD的长;(2)点P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以A、P、D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P、C、B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若存在,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设△ADP与△PCB的外接圆的面积分别为S1、S2,若S=S1+S2,求S的最小值. 动感体验图1请打开几何画板文件名“14益阳21”,拖动点P在AB上运动,可以体验到,圆心O的运动轨迹是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上的一条线段.观察S随点P运动的图象,可以看到,S有最小值,此时点P看上去象是AB的中点,其实离得很近而已.思路点拨1.第(2)题先确定△PCB是直角三角形,再验证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2.第(3)题理解△PCB的外接圆的圆心O很关键,圆心O在确定的BC的垂直平分线上,同时又在不确定的BP的垂直平分线上.而BP与AP是相关的,这样就可以以AP为自变量,求S的函数关系式.图文解析(1)如图2,作CH⊥AB于H,那么AD=CH.在Rt△BCH中,∠B=60°,BC=4,所以BH=2,CH=23.所以AD=23.(2)因为△APD是直角三角形,如果△APD与△PCB相似,那么△PCB一定是直角三角形.①如图3,当∠CPB=90°时,AP=10-2=8.所以APAD=823=433,而PCPB=3.此时△APD与△PCB不相似.图2 图3 图4 ②如图4,当∠BCP=90°时,BP=2BC=8.所以AP=2.所以APAD=23=33.所以∠APD=60°.此时△APD∽△CBP.综上所述,当x =2时,△APD ∽△CBP .(3)如图5,设△ADP 的外接圆的圆心为G ,那么点G 是斜边DP 的中点.设△PCB 的外接圆的圆心为O ,那么点O 在BC 边的垂直平分线上,设这条直线与BC 交于点E ,与AB 交于点F .设AP =2m .作OM ⊥BP 于M ,那么BM =PM =5-m .在Rt △BEF 中,BE =2,∠B =60°,所以BF =4.在Rt △OFM 中,FM =BF -BM =4-(5-m )=m -1,∠OFM =30°,所以OM =3(1)3m -. 所以OB 2=BM 2+OM 2=221(5)(1)3m m -+-. 在Rt △ADP 中,DP 2=AD 2+AP 2=12+4m 2.所以GP 2=3+m 2.于是S =S 1+S 2=π(GP 2+OB 2)=22213(5)(1)3m m m π⎡⎤++-+-⎢⎥⎣⎦=2(73285)3m m π-+. 所以当167m =时,S 取得最小值,最小值为1137π.图5 图6考点伸展关于第(3)题,我们再讨论个问题.问题1,为什么设AP =2m 呢?这是因为线段AB =AP +PM +BM =AP +2BM =10.这样BM =5-m ,后续可以减少一些分数运算.这不影响求S 的最小值.问题2,如果圆心O 在线段EF 的延长线上,S 关于m 的解析式是什么?如图6,圆心O 在线段EF 的延长线上时,不同的是FM =BM -BF =(5-m )-4=1-m .此时OB 2=BM 2+OM 2=221(5)(1)3m m -+-.这并不影响S 关于m 的解析式.例 3 2015年湖南省湘西市中考第26题如图1,已知直线y=-x+3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抛物线y=-x2+bx+c 经过A、B两点,点P在线段OA上,从点O出发,向点A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匀速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AB上,从点A出发,向点B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匀速运动,连结PQ,设运动时间为t秒.(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问:当t为何值时,△APQ为直角三角形;(3)过点P作PE//y轴,交AB于点E,过点Q作QF//y轴,交抛物线于点F,连结EF,当EF//PQ时,求点F的坐标;(4)设抛物线顶点为M,连结BP、BM、MQ,问:是否存在t的值,使以B、Q、M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O、B、P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若存在,请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图1动感体验请打开几何画板文件名“15湘西26”,拖动点P在OA上运动,可以体验到,△APQ有两个时刻可以成为直角三角形,四边形EPQF有一个时刻可以成为平行四边形,△MBQ与△BOP有一次机会相似.思路点拨1.在△APQ中,∠A=45°,夹∠A的两条边AP、AQ都可以用t表示,分两种情况讨论直角三角形APQ.2.先用含t的式子表示点P、Q的坐标,进而表示点E、F的坐标,根据PE=QF列方程就好了.3.△MBQ与△BOP都是直角三角形,根据直角边对应成比例分两种情况讨论.图文解析(1)由y=-x+3,得A(3, 0),B(0, 3).将A(3, 0)、B(0, 3)分别代入y=-x2+bx+c,得930,3.b cc-++=⎧⎨=⎩解得2,3.bc=⎧⎨=⎩所以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2x+3.(2)在△APQ中,∠PAQ=45°,AP=3-t,AQ=2t.分两种情况讨论直角三角形APQ:①当∠PQA=90°时,AP=2AQ.解方程3-t=2t,得t=1(如图2).②当∠QPA=90°时,AQ=2AP.解方程2t=2(3-t),得t=1.5(如图3).图2 图3(3)如图4,因为PE//QF,当EF//PQ时,四边形EPQF是平行四边形.所以EP=FQ.所以y E-y P=y F-y Q.因为x P=t,x Q=3-t,所以y E=3-t,y Q=t,y F=-(3-t)2+2(3-t)+3=-t2+4t.因为y E-y P=y F-y Q,解方程3-t=(-t2+4t)-t,得t=1,或t=3(舍去).所以点F的坐标为(2, 3).图4 图5(4)由y=-x2+2x+3=-(x-1)2+4,得M(1, 4).由A(3, 0)、B(0, 3),可知A、B两点间的水平距离、竖直距离相等,AB=2.由B(0, 3)、M(1, 4),可知B、M两点间的水平距离、竖直距离相等,BM2.所以∠MBQ=∠BOP=90°.因此△MBQ与△BOP相似存在两种可能:①当BM OBBQ OP=23322tt=-.解得94t=(如图5).②当BM OPBQ OB=23322tt=-.整理,得t2-3t+3=0.此方程无实根.考点伸展第(3)题也可以用坐标平移的方法:由P(t, 0),E(t, 3-t),Q(3-t, t),按照P→E 方向,将点Q向上平移,得F(3-t, 3).再将F(3-t, 3)代入y=-x2+2x+3,得t=1,或t =3.§1.2 因动点产生的等腰三角形问题课前导学我们先回顾两个画图问题:1.已知线段AB=5厘米,以线段AB为腰的等腰三角形ABC有多少个?顶点C的轨迹是什么?2.已知线段AB=6厘米,以线段AB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ABC有多少个?顶点C的轨迹是什么?已知腰长画等腰三角形用圆规画圆,圆上除了两个点以外,都是顶点C.已知底边画等腰三角形,顶角的顶点在底边的垂直平分线上,垂足要除外.在讨论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时,一般都要先分类.如果△ABC是等腰三角形,那么存在①AB=AC,②BA=BC,③CA=CB三种情况.解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有几何法和代数法,把几何法和代数法相结合,可以使得解题又好又快.几何法一般分三步:分类、画图、计算.哪些题目适合用几何法呢?如果△ABC的∠A(的余弦值)是确定的,夹∠A的两边AB和AC可以用含x的式子表示出来,那么就用几何法.①如图1,如果AB=AC,直接列方程;②如图2,如果BA=BC,那么1cos2AC AB A=∠;③如图3,如果CA=CB,那么1cos2AB AC A=∠.代数法一般也分三步:罗列三边长,分类列方程,解方程并检验.如果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不确定的,而三个顶点的坐标可以用含x的式子表示出来,那么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三边长(的平方)就可以罗列出来.图1 图2 图3例 9 2014年长沙市中考第26题如图1,抛物线y =ax 2+bx +c (a 、b 、c 是常数,a ≠0)的对称轴为y 轴,且经过(0,0)和1(,)16a 两点,点P 在该抛物线上运动,以点P 为圆心的⊙P 总经过定点A (0, 2). (1)求a 、b 、c 的值;(2)求证:在点P 运动的过程中,⊙P 始终与x 轴相交;(3)设⊙P 与x 轴相交于M (x 1, 0)、N (x 2, 0)两点,当△AMN 为等腰三角形时,求圆心P 的纵坐标.图1动感体验请打开几何画板文件名“14长沙26”,拖动圆心P 在抛物线上运动,可以体验到,圆与x 轴总是相交的,等腰三角形AMN 存在五种情况.思路点拨1.不算不知道,一算真奇妙,原来⊙P 在x 轴上截得的弦长MN =4是定值.2.等腰三角形AMN 存在五种情况,点P 的纵坐标有三个值,根据对称性,MA =MN 和NA =NM 时,点P 的纵坐标是相等的.图文解析(1)已知抛物线的顶点为(0,0),所以y =ax 2.所以b =0,c =0. 将1(,)16a 代入y =ax 2,得2116a =.解得14a =(舍去了负值). (2)抛物线的解析式为214y x =,设点P 的坐标为21(,)4x x . 已知A (0, 2),所以222411(2)4416PA x x x =+-+>214x . 而圆心P 到x 轴的距离为214x ,所以半径PA >圆心P 到x 轴的距离. 所以在点P 运动的过程中,⊙P 始终与x 轴相交.(3)如图2,设MN 的中点为H ,那么PH 垂直平分MN .在Rt △PMH 中,2241416PM PA x ==+,22411()416PH x x ==,所以MH 2=4. 所以MH =2.因此MN =4,为定值.等腰△AMN 存在三种情况:①如图3,当AM =AN 时,点P 为原点O 重合,此时点P 的纵坐标为0.图2 图3②如图4,当MA =MN 时,在Rt △AOM 中,OA =2,AM =4,所以OM =23. 此时x =OH =232+.所以点P 的纵坐标为22211(232)(31)42344x =+=+=+. 如图5,当NA =NM 时,根据对称性,点P 的纵坐标为也为423+.图4 图5③如图6,当NA =NM =4时,在Rt △AON 中,OA =2,AN =4,所以ON =23.此时x =OH =232-.所以点P 的纵坐标为22211(232)(31)42344x =-=-=-. 如图7,当MN =MA =4时,根据对称性,点P 的纵坐标也为423-.图6 图7考点伸展如果点P 在抛物线214y x =上运动,以点P 为圆心的⊙P 总经过定点B (0, 1),那么在点P 运动的过程中,⊙P 始终与直线y =-1相切.这是因为:设点P 的坐标为21(,)4x x .已知B (0, 1),所以2114PB x ==+.而圆心P 到直线y =-1的距离也为2114x +,所以半径PB =圆心P 到直线y =-1的距离.所以在点P 运动的过程中,⊙P 始终与直线y =-1相切.例 10 2014年湖南省张家界市中考第25题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 为坐标原点,抛物线y =ax 2+bx +c (a ≠0)过O 、B 、C 三点,B 、C 坐标分别为(10, 0)和1824(,)55-,以OB 为直径的⊙A 经过C 点,直线l 垂直x 轴于B 点.(1)求直线BC 的解析式; (2)求抛物线解析式及顶点坐标;(3)点M 是⊙A 上一动点(不同于O 、B ),过点M 作⊙A 的切线,交y 轴于点E ,交直线l 于点F ,设线段ME 长为m ,MF 长为n ,请猜想mn 的值,并证明你的结论;(4)若点P 从O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点B 作直线运动,点Q 同时从B 出发,以相同速度向点C 作直线运动,经过t (0<t ≤8)秒时恰好使△BPQ 为等腰三角形,请求出满足条件的t 值. 图图1动感体验请打开几何画板文件名“14张家界25”,拖动点M 在圆上运动,可以体验到,△EAF 保持直角三角形的形状,AM 是斜边上的高.拖动点Q 在BC 上运动,可以体验到,△BPQ 有三个时刻可以成为等腰三角形.思路点拨1.从直线BC 的解析式可以得到∠OBC 的三角比,为讨论等腰三角形BPQ 作铺垫. 2.设交点式求抛物线的解析式比较简便.3.第(3)题连结AE 、AF 容易看到AM 是直角三角形EAF 斜边上的高.4.第(4)题的△PBQ 中,∠B 是确定的,夹∠B 的两条边可以用含t 的式子表示.分三种情况讨论等腰三角形.图文解析(1)直线BC 的解析式为31542y x =-. (2)因为抛物线与x 轴交于O 、B (10, 0)两点,设y =ax (x -10).代入点C 1824(,)55-,得241832()555a -=⨯⨯-.解得524a =. 所以2255255125(10)(5)2424122424y x x x x x =-=-=--. 抛物线的顶点为125(5,)24-.(3)如图2,因为EF 切⊙A 于M ,所以AM ⊥EF .由AE =AE ,AO =AM ,可得Rt △AOE ≌Rt △AME . 所以∠1=∠2. 同理∠3=∠4. 于是可得∠EAF =90°.所以∠5=∠1.由tan ∠5=tan ∠1,得MA MEMF MA=. 所以ME ·MF =MA 2,即mn =25.图2(4)在△BPQ 中,cos ∠B =45,BP =10-t ,BQ =t . 分三种情况讨论等腰三角形BPQ :①如图3,当BP =BQ 时,10-t =t .解得t =5.②如图4,当PB =PQ 时,1cos 2BQ BP B =∠.解方程14(10)25t t =-,得8013t =. ③如图5,当QB =QP 时,1cos 2BP BQ B =∠.解方程14(10)25t t -=,得5013t =.图3 图4 图5考点伸展在第(3)题条件下,以EF 为直径的⊙G 与x 轴相切于点A .如图6,这是因为AG 既是直角三角形EAF 斜边上的中线,也是直角梯形EOBF 的中位线,因此圆心G 到x 轴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所以⊙G 与x 轴相切于点A .图6例 11 2014年湖南省邵阳市中考第26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y=x2-(m+n)x+mn(m>n)与x轴相交于A、B两点(点A位于点B的右侧),与y轴相交于点C.(1)若m=2,n=1,求A、B两点的坐标;(2)若A、B两点分别位于y轴的两侧,C点坐标是(0,-1),求∠ACB的大小;(3)若m=2,△ABC是等腰三角形,求n的值.动感体验请打开几何画板文件名“14邵阳26”,点击屏幕左下方的按钮(2),拖动点A在x轴正半轴上运动,可以体验到,△ABC保持直角三角形的形状.点击屏幕左下方的按钮(3),拖动点B在x轴上运动,观察△ABC的顶点能否落在对边的垂直平分线上,可以体验到,等腰三角形ABC有4种情况.思路点拨1.抛物线的解析式可以化为交点式,用m,n表示点A、B、C的坐标.2.第(2)题判定直角三角形ABC,可以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也可以用锐角的三角比.3.第(3)题讨论等腰三角形ABC,先把三边长(的平方)罗列出来,再分类解方程.图文解析(1)由y=x2-(m+n)x+mn=(x-m)(x-n),且m>n,点A位于点B的右侧,可知A(m, 0),B(n, 0).若m=2,n=1,那么A(2, 0),B(1, 0)..(2)如图1,由于C(0, mn),当点C的坐标是(0,-1),mn=-1,OC=1.若A、B两点分别位于y轴的两侧,那么OA·OB=m(-n)=-mn=1.所以OC2=OA·OB.所以OC OB OA OC.所以tan∠1=tan∠2.所以∠1=∠2.又因为∠1与∠3互余,所以∠2与∠3互余.所以∠ACB=90°.图1 图2 图3(3)在△ABC中,已知A(2, 0),B(n, 0),C(0, 2n).讨论等腰三角形ABC,用代数法解比较方便: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AB2=(n-2)2,BC2=5n2,AC2=4+4n2.①当AB=AC时,解方程(n-2)2=4+4n2,得43n=-(如图2).②当CA=CB时,解方程4+4n2=5n2,得n=-2(如图3),或n=2(A、B重合,舍去).③当BA=BC时,解方程(n-2)2=5n2,得512n+=-(如图4),或512n-=(如图5).图4 图5考点伸展第(2)题常用的方法还有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由于C(0, mn),当点C的坐标是(0,-1),mn=-1.由A(m, 0),B(n, 0),C(0,-1),得AB2=(m-n)2=m2-2mn+n2=m2+n2+2,BC2=n2+1,AC2=m2+1.所以AB2=BC2+AC2.于是得到Rt△ABC,∠ACB=90°.第(3)题在讨论等腰三角形ABC时,对于CA=CB的情况,此时A、B两点关于y轴对称,可以直接写出B(-2, 0),n=-2.例 12 2014年湖南省娄底市中考第27题如图1,在△ABC中,∠ACB=90°,AC=4cm,BC=3cm.如果点P由点B出发沿BA方向向点A匀速运动,同时点Q由点A出发沿AC方向向点C匀速运动,它们的速度均为1cm/s.连结PQ,设运动时间为t(s)(0<t<4),解答下列问题:(1)设△APQ的面积为S,当t为何值时,S取得最大值?S的最大值是多少?(2)如图2,连结PC,将△PQC沿QC翻折,得到四边形PQP′C,当四边形PQP′C为菱形时,求t的值;(3)当t为何值时,△APQ是等腰三角形?图1 图2动感体验请打开几何画板文件名“14娄底27”,拖动点Q在AC上运动,可以体验到,当点P运动到AB的中点时,△APQ的面积最大,等腰三角形APQ存在三种情况.还可以体验到,当QC=2HC时,四边形PQP′C是菱形.思路点拨1.在△APQ中,∠A是确定的,夹∠A的两条边可以用含t的式子表示.2.四边形PQP′C的对角线保持垂直,当对角线互相平分时,它是菱形,.图文解析(1)在Rt△ABC中,AC=4,BC=3,所以AB=5,sin A=35,cos A=45.作QD⊥AB于D,那么QD=AQ sin A=35t.所以S=S△APQ=12AP QD⋅=13(5)25t t-⨯=23(5)10t t--=23515()+1028t--.当52t=时,S取得最大值,最大值为158.(2)设PP′与AC交于点H,那么PP′⊥QC,AH=AP cos A=4(5)5t-.如果四边形PQP′C为菱形,那么PQ=PC.所以QC=2HC.解方程4424(5)5t t⎡⎤-=⨯--⎢⎥⎣⎦,得2013t=.图3 图4 (3)等腰三角形APQ存在三种情况:①如图5,当AP=AQ时,5-t=t.解得52t=.②如图6,当PA=PQ时,1cos2AQ AP A=.解方程14(5)25t t=-,得4013t=.③如图7,当QA=QP时,1cos2AP AQ A=.解方程14(5)25t t-=,得2513t=.图5 图6 图7 考点伸展在本题情境下,如果点Q是△PP′C的重心,求t的值.如图8,如果点Q是△PP′C的重心,那么QC=23 HC.解方程2444(5)35t t⎡⎤-=⨯--⎢⎥⎣⎦,得6023t=.图8例 13 2015年湖南省怀化市中考第22题如图1,已知Rt△ABC中,∠C=90°,AC=8,BC=6,点P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从A 向C运动,同时点Q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从A→B→C方向运动,它们到C点后都停止运动,设点P、Q运动的时间为t秒.(1)在运动过程中,求P 、Q 两点间距离的最大值;(2)经过t 秒的运动,求△ABC 被直线PQ 扫过的面积S 与时间t 的函数关系式; (3)P ,Q 两点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时间t ,使得△PQC 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出此时的t 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4.25≈,结果保留一位小数)图1动感体验请打开几何画板文件名“15怀化22”,拖动点P 在AC 上运动,可以体验到,PQ 与BD 保持平行,等腰三角形PQC 存在三种情况.思路点拨1.过点B 作QP 的平行线交AC 于D ,那么BD 的长就是PQ 的最大值. 2.线段PQ 扫过的面积S 要分两种情况讨论,点Q 分别在AB 、BC 上. 3.等腰三角形PQC 分三种情况讨论,先罗列三边长.图文解析(1)在Rt △ABC 中,AC =8,BC =6,所以AB =10. 如图2,当点Q 在AB 上时,作BD //PQ 交AC 于点D ,那么22AB AQ tAD AP t===. 所以AD =5.所以CD =3.如图3,当点Q 在BC 上时,16228CQ tCP t-==-. 又因为623CB CD ==,所以CQ CBCP CD=.因此PQ //BD .所以PQ 的最大值就是BD . 在Rt △BCD 中,BC =6,CD =3,所以BD =35.所以PQ 的最大值是35.图2 图3 图4 (2)①如图2,当点Q 在AB 上时,0<t ≤5,S △ABD =15. 由△AQP ∽△ABD ,得2()AQP ABDS AP S AD=△△.所以S =S △AQP =215()5t ⨯=235t .②如图3,当点Q 在BC 上时,5<t ≤8,S △ABC =24.因为S △CQP =12CQ CP ⋅=1(162)(8)2t t --=2(8)t -, 所以S =S △ABC -S △CQP =24-(t -8)2=-t 2+16t -40.(3)如图3,当点Q 在BC 上时,CQ =2CP ,∠C =90°,所以△PQC 不可能成为等腰三角形. 当点Q 在AB 上时,我们先用t 表示△PQC 的三边长:易知CP =8-t . 如图2,由QP //BD ,得QP AP BD AD =,即535t=.所以35QP t =. 如图4,作QH ⊥AC 于H .在Rt △AQH 中,QH =AQ sin ∠A =65t ,AH =85t . 在Rt △CQH 中,由勾股定理,得CQ =22QH CH +=2268()(8)55t t +-. 分三种情况讨论等腰三角形PQC : (1)①当PC =PQ 时,解方程358t t -=,得6510t =-≈3.4(如图5所示). ②当QC =QP 时,226835()(8)55t t t +-=.整理,得2111283200t t -+=. 所以(11t -40)(t -8)=0.解得4011t =≈3.6(如图6所示),或t =8(舍去). ③当CP =CQ 时,22688()(8)55t t t -=+-.整理,得25160t t -=. 解得165t ==3.2(如图7所示),或t =0(舍去). 综上所述,当t 的值约为3.4,3.6,或等于3.2时,△PQC 是等腰三角形.图5 图6 图7考点伸展第(1)题求P 、Q 两点间距离的最大值,可以用代数计算说理的方法: ①如图8,当点Q 在AB 上时,PQ 22QH PH +2268()()55t t t +-35.当Q 与B 重合时,PQ 最大,此时t =5,PQ 的最大值为35.②如图9,当点Q 在BC 上时,PQ =22CQ CP +=22(2)CP CP +=5(8)t -. 当Q 与B 重合时,PQ 最大,此时t =5,PQ 的最大值为35. 综上所述,PQ 的最大值为35.图8 图9§1.3 因动点产生的直角三角形问题课前导学我们先看三个问题:1.已知线段AB ,以线段AB 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ABC 有多少个?顶点C 的轨迹是什么?2.已知线段AB ,以线段AB 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ABC 有多少个?顶点C 的轨迹是什么? 3.已知点A (4,0),如果△OAB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求符合条件的点B 的坐标.图1 图2 图3如图1,点C 在垂线上,垂足除外.如图2,点C 在以AB 为直径的圆上,A 、B 两点除外.如图3,以OA 为边画两个正方形,除了O 、A 两点以外的顶点和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都是符合题意的点B ,共6个.解直角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寻找分类标准,第二步列方程,第三步解方程并验根.一般情况下,按照直角顶点或者斜边分类,然后按照三角比或勾股定理列方程. 有时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列方程更简便. 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常常和相似三角形、三角比的问题联系在一起.如果直角边与坐标轴不平行,那么过三个顶点作与坐标轴平行的直线,可以构造两个新。
2018中考数学压轴题探究专题 :几何最值的存在性问题

∴OA+OB+OC=O′A′+OB+OO′=BA′时值最小; ②当等边△AB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的边长为 1 时,OA+OB+OC 的最小值 A′B= .
3.已知:在直角坐标系中,点 A(0,6),B(8,0),点 C 是线段 AB 的中点, CD⊥OB 交 OB 于点 D,Rt△EFH 的斜边 EH 在射线 AB 上,顶点 F 在射线 AB 的左 侧,EF∥OA.点 E 从点 A 出发,以每秒 1 个单位的速度向点 B 运动,到点 B 停 止.AE=EF,运动时间为 t(秒). (1)在 Rt△EFH 中,EF= t ,EH= t ;F( t , 6﹣ t )(用含有 t 的代数式表示) (2)当点 H 与点 C 重合时,求 t 的值. (3)设△EFH 与△CDB 重叠部分图形的面积为 S(S>0),求 S 与 t 的关系式; (4)求在整个运动过程中 Rt△EFH 扫过的面积.
由旋转的性质可知,∠OCD=60°,∠ADC=∠BOC=120°, ∴∠DAO=360°﹣60°﹣90°﹣120°=90°, 故答案为:90°; ②线段 OA,OB,OC 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OA2+OB2=OC2. 如图 1,连接 OD. ∵△BOC 绕点 C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60°得△ADC, ∴△ADC≌△BOC,∠OCD=60°. ∴CD=OC,∠ADC=∠BOC=120°,AD=OB. ∴△OCD 是等边三角形, ∴OC=OD=CD,∠COD=∠CDO=60°, ∵∠AOB=150°,∠BOC=120°, ∴∠AOC=90°, ∴∠AOD=30°,∠ADO=60°. ∴∠DAO=90°. 在 Rt△ADO 中,∠DAO=90°, ∴OA2+AD2=OD2. ∴OA2+OB2=OC2. (2)①如图 2,当 α=β=120°时,OA+OB+OC 有最小值. 作图如图 2, 如图 2,将△AOC 绕点 C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60°得△A′O′C,连接 OO′. ∴△A′O′C≌△AOC,∠OCO′=∠ACA′=60°. ∴O′C=OC,O′A′=OA,A′C=BC, ∠A′O′C=∠AOC. ∴△OC O′是等边三角形. ∴OC=O′C=OO′,∠COO′=∠CO′O=60°. ∵∠AOB=∠BOC=120°, ∴∠AOC=∠A′O′C=120°. ∴∠BOO′=∠OO′A′=180°. ∴四点 B,O,O′,A′共线.
决胜2018中考数学压轴题全揭秘精品:(压轴题)专题22 动态几何之动点形成的四边形存

(3)在(2)的条件下,过点 P 作 PF⊥x 轴于点 F,G 为抛物线上一动点,M 为 x 轴上一动点,N 为直线 PF 上一
动点,当以
F、M、G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正方WW.ziyua nku.co m
16.(2016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第 26 题,13 分)如图,抛物线 y x2 2x 3 与 x 轴相交的于 A,B 两点(点 A
在点 B 的左侧),与 y 轴相交于点 C,顶点为 D. (1)直接写出 A,B,C 三点的坐标和抛物线的对称轴; (2)连接 BC,与抛物线的对称轴交于点 E,点 P 为线段 BC 上的一个动点(P 不与 C,B 两点重合),过点 P 作 PF∥DE 交抛物线于点 F,设点 P 的横坐标为 m. ①用含 m 的代数式表示线段 PF 的长,并求出当 m 为何值时,四边形 PEDF 为平行四边形. ②设△BCF 的面积为 S,求 S 与 m 的函数关系式;当 m 为何值时,S 有最大值.
4
11.(2016 山东省东营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平行四边形 ABOC 如图放置,点 A、C 的坐标分别是(0,4)、 (﹣1,0),将此平行四边形绕点 O 顺时针旋转 90°,得到平行四边形 A′B′OC′. (1)若抛物线经过点 C、A、A′,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 (2)点 M 是第一象限内抛物线上的一动点,问:当点 M 在何处时,△AMA′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并求 出此时 M 的坐标; (3)若 P 为抛物线上一动点,N 为 x 轴上的一动点,点 Q 坐标为(1,0),当 P、N、B、Q 构成平行四边形时, 求点 P 的坐标,当这个平行四边形为矩形时,求点 N 的坐标.
C 三点,其中点 A 的坐标为(0,8),点 B 的坐标为(﹣4,0). (1)求该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及点 C 的坐标; (2)点 D 的坐标为(0,4),点 F 为该二次函数在第一象限内图象上的动点,连接 CD、CF,以 CD、CF 为邻边 作平行四边形 CDEF,设平行四边形 CDEF 的面积为 S.$来&源: ①求 S 的最大值; ②在点 F 的运动过程中,当点 E 落在该二次函数图象上时,请直接写出此时 S 的值.
2018中考数学专题复习 全等三角形压轴题分类解析(无答案)

三角形综合题归类考点:利用角相等证明垂直1. 已知BE ,CF 是△ABC 的高,且BP=AC ,CQ=AB ,试确定AP 与AQ 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2. 如图,在等腰R t△ABC 中,∠ACB =90°,D 为BC 的中点,DE ⊥AB ,垂足为E ,过点B 作BF ∥AC 交DE 的延长线于点F ,连接CF .(1)求证:CD=BF ;(2)求证:AD ⊥CF ;(3)连接AF ,试判断△ACF 的形状.拓展巩固:如图9所示,△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 =90°,AD 是BC 边上的中线,过C 作AD 的垂线,交AB 于点E ,交AD 于点F ,求证:∠ADC =∠BDE .3. 如图1,已知正方形ABCD 的边CD 在正方形DEFG 的边DE 上,连接AE ,GC . (1)试猜想AE 与GC 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2)将正方形DEFG 绕点D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使E 点落在BC 边上,如图2,连接AE 和GC .你认为(1)中的结论是否还成立?若成立,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BAC E FQPD A BCDEF图9ABCDE F4.如图1,ABC ∆的边BC 在直线l 上,,AC BC ⊥且,AC BC =EFP ∆的边FP 也 在直线l 上,边EF 与边AC 重合,且EF FP =(1) 在图1中,请你通过观察、测量,猜想并写出AB 与AP 所满足的 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2) 将EFP ∆沿直线l 向左平移到图2的位置时,EP 交AC 于点Q ,连接 ,AP BQ .猜想并写出BQ 与AP 所满足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请证明你的猜想; (3)将EFP ∆沿直线l 向左平移到图3的位置时,EP 的延长线交AC 的延长 线于点Q,连结,AP BQ ,你认为(2)中所猜想的BQ 与AP 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和位置关系还成立吗?若成立,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等腰三角形(中考重难点之一) 考点1: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1. 两个全等的含30,60角的三角板ADE 和三角板ABC ,如图所示放置,,,E A C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连结BD ,取BD 的中点M ,连结,ME MC .试判断EMC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MED CBA压轴题拓展:(三线合一性质的应用)已知Rt ABC ∆中,AC BC =,90C ∠=︒,D 为AB 边的中点,90EDF ∠=︒,EDF ∠绕D 点旋转,它的两边分别交AC 、CB (或它们的延长线)于E 、F .l(1)A B(F) (E)C PABECFPQ (2) lABEC FP l(3)Q当EDF ∠绕D 点旋转到DE AC ⊥于E 时(如图1),易证12DEF CEF ABC S S S ∆∆∆+=.当EDF ∠绕D 点旋转到DE 和AC 不垂直时,在图2和图3这两种情况下,上述结论是否成立? 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DEF S ∆,CEF S ∆,ABC S ∆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不需证明.FEDCBA图1AECF BD图2AECFBD图32. 已知:如图,△ABC 中,∠ABC =45°,CD ⊥AB 于D ,BE 平分∠ABC ,且BE ⊥AC 于E ,与CD 相交于点F ,H 是BC 边的中点,连结DH 与BE 相交于点G 。
2018河北省中考复习专题讲座:疑难题型破解精析

疑难破解精析专题
【解答】(1)解:∵点P为 的中点,AB为⊙O 直径, ∴BP=PC,PG⊥BC,CD=BD,∴∠ODB=90°, ∵D为OP的中点,∴OD= OP= OB, ∴cos∠BOD= ∴∠BOD=60°, ∵AB为⊙O直径,∴∠ACB=90°, ∴∠ACB=∠ODB,∴AC∥PG, ∴∠BAC=∠BOD=60°
疑难破解精析专题
(2)证明:由(1)知,CD=BD, 在△PDB和△CDK中, ∴△PDB≌△CDK(SAS), ∴CK=BP,∠OPB=∠CKD, ∵∠AOG=∠BOP,∴AG=BP,∴AG=CK, ∵OP=OB,∴∠OPB=∠OBP, 又∵∠G=∠OBP,∴AG∥CK, ∴四边形AGCK是平行四边形;
疑难破解精析专题
3. (2015河北,24,9分) ⊙O是△ABC的外接圆,AB是 直径,过 的中点P作⊙O的直径PG交弦BC于点D,连接 AG、CP、PB. (1)如图1,若D是线段OP的中点,求∠BAC的度数; (2)如图2,在DG上取一点K,使DK=DP,连接CK,求证 :四边形AGKC是平行四边形; (3)如图3,取CP的中点E,连接ED并延长ED交AB于点HCE=PE,CD=BD, ∴DE∥PB,即DH∥PB ∵∠G=∠OPB,∴PB∥AG,∴DH∥AG, ∴∠OAG=∠OHD, ∵OA=OG,∴∠OAG=∠G,∴∠ODH=∠OHD, ∴OD=OH, 在△OBD和△HOP中, ∴△OBD≌△HOP(SAS), ∴∠OHP=∠ODB=90°,∴PH⊥AB.
疑难破解精析专题
(3)解:作BM⊥PF于M.则CE=CM=CF,设 CE=CM=CF=3a,PC=4a,PM=a, ∵△BMC∽△PMB,∴ = , ∴BM2=CM•PM=3a2, ∴BM= a,∴tan∠BCM= = , ∴∠BCM=30°, ∴∠OCB=∠OBC=∠BOC=60°, ∴ 的长= = π.
2018年云南中考数学压轴题专项精讲教学案

2018年云南中考数学压轴题专项精讲教学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www.5ykj.com 类型②图形面积存在性问题探究,备考攻略).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抛物线上的顶点,使之和一条定线段构成的三角形面积”的问题.“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使之和一条定线段构成的三角形面积最大”的问题.“三边均动的动三角形面积最大”的问题.2.四边形面积的最大值“一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使之和另外三个定点构成的四边形面积最大”的问题.“定四边形面积的求解”问题.3.图形运动过程中出现重叠部分的图形面积..动点坐标与动线段,长度的转化不能较好理解.2.列出面积的表达式后,化简能力缺乏.3.对图形运动过程缺乏分析,遗漏答案..过动点向y轴作平行线,找到与定线段的交点,从而把动三角形分割成两个基本模型的三角形,动点坐标设好,转化为长度代入,利用二次函数最值进一步可得到题目要求出的最大值.2.先把动三角形分割成两个基本模型的三角形面积之差,设出动点在x轴或y轴上的点的坐标,而此类题型,题中一定含有一组平行线,从而可以得出分割后的一个三角形与图中另一个三角形相似.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表示出分割后的一个三角形的高.从而可以表示出动三角形的面积的一个开口向下的二次函数关系式,相应问题也就轻松解决了.3.经过三角形的3个顶点构造矩形,利用矩形面积减去3个三角形面积.4.一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使之和另外三个定点构成的四边形面积最大的问题,由于该四边形有三个定点,从而可把动四边形分割成一个动三角形与一个定三角形的面积之和,所以只需动三角形的面积最大,就会使动四边形的面积最大.5.“定四边形面积的求解”问题:有两种常见解决的方案:方案:连接一条对角线,分成两个三角形面积之和;方案:过不在x轴或y轴上的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向x 轴作垂线,或者把该点与原点连接起来,分割成一个梯形和一些三角形的面积之和,或几个基本模型的三角形面积的和,转化为一个开口向下的二次函数问题..三角形面积已知抛物线三定点形成的三角形面积:抛物线与一条直线相交得出两个交点,联立方程组即可求出这两个点的坐标,再与抛物线上的顶点形成三角形,并求出这个三角形面积.已知抛物线上一动点与两定点形成的三角形面积:抛物线与一条直线相交得出两个交点,联立方程组即可求出这两个点的坐标,再在抛物线上求一动点与它们形成三角形,并求出这个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三边都在变化的三角形的面积:两个动点沿两条直线运动与一个定点形成的三角形的面积最大值.2.四边形面积的最大值抛物线上的顶点,使之和另外三个定点构成的四边形面积:抛物线与两坐标轴的三个交点与顶点形成的四边形的面积.一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使之和另外三个定点构成的四边形面积:抛物线与两坐标轴的三个交点与另一动点形成的四边形的最大值.3.重叠部分的面积几何图形由于折叠、平移与一基本图形出现重叠部分,求重叠部分的图形面积.,典题精讲)◆三角形面积【例1】如图,一小球从斜坡o点抛出,球的抛出路线可以用二次函数y=-x2+4x刻画,斜坡可以用一次函数y =12x刻画.请用配方法求二次函数图象最高点P的坐标;小球的落点是A,求点A的坐标;连接抛物线的最高点P与点o,A得△PoA,求△PoA的面积;在oA上方的抛物线上存在一点m,△moA的面积等于△PoA的面积,请写出点m的坐标.【解析】配方法即可求得P点坐标;联立方程组可求点A的坐标;过点P作PB⊥x轴交oA于点B,可得点B的坐标,表示出PB的长,以PB为公共边求出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之和即可;利用三角形同底等高的知识,过点P作Pm∥oA交抛物线于点m,保证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从而面积相等.【答案】解:y=-x2+4x=-=-+4=-2+4,∴最高点P的坐标为;点A的坐标满足方程组y=-x2+4x,y=12x,解得x=0,y=0,或x=72,y=74,∴点A的坐标为72,74;如图,过点P作PB⊥x轴交oA于点B,则点B的坐标为,∴PB=3.∴S△PoA=S△oPB+S△APB=12×3×2+12×3×32=214;过点P作Pm∥oA交抛物线于点m,连接om,Am,则△moA的面积等于△PoA的面积,设直线Pm的解析式为y=12x+b,代入P,得12×2+b =4,解得b=3,∴直线Pm的解析式为y=12x+3,根据题意可列方程组y=-x2+4x,y=12x+3,解得x=2,y=4,或x=32,y=154,∴点m的坐标为32,154.【例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y=ax2+bx-3与x轴交于点A,B两点,与y轴交于点c.求抛物线的解析式;点P从A点出发,在线段AB上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B点运动,同时点Q从B点出发,在线段Bc上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c点运动,其中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也停止运动,当△PBQ存在时,求运动多少秒使△PBQ 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当△PBQ的面积最大时,在Bc下方的抛物线上存在点m,使S△cBm∶S△PBQ=5∶2,求m点坐标.【解析】待定系数法求出二次函数解析式;设经过ts 时,可知PB=6-3t,BQ=t,B,c,则Bc=5,过Q点作Qk⊥x轴于k点,利用三角形相似表示kQ的长度,从而表示出△PBQ的面积为二次函数,利用二次函数的最值即可求出面积最大值;根据的结果求出△cBm的面积,依据函数解析式表示出动点m的坐标,过m点作y轴的平行线交Bc 于N点,交x轴于R点,表示N的坐标,分割△cBm为两个三角形,列出方程即可求出答案.【答案】解:y=ax2+bx-3经过A,B,∴4a-2b-3=0,16a+4b-3=0,解得:a=38,b=-34,∴y=38x2-34x-3;设经过ts时,△PBQ面积最大.∴PB=6-3t,BQ=t,∵B,c,∴Bc=5.过Q点作Qk⊥x轴于k点.∵oc⊥x轴,Qk⊥x轴,∴oc∥Qk,∴BkBo=BQBc=kQoc,即t5=kQ3,∴kQ=35t,∴S△BPQ=12BP×kQ=12×35t=-9102+910,∴当t=1时,S△BPQ取最大值为910;当S△BPQ取最大值910时,S△cBm∶S△PBQ=5∶2,即S△cBm=94,∵m在抛物线上,且在Bc下方,设mt,38t2-34t-3,过m点作y轴的平行线交Bc于N点,交x轴于R点,设直线Bc的解析式为y=kx+b,代入B,c,得4k+b=0,b=-3,解得k=34,b=-3,∴直线Bc解析式为y=34x-3,∴N点坐标为t,34t-3,∴S△cmB=S△cmN+S△NmB=12mN×oR+12mN×BR=12mN=12mN×oB,∴94=12×4×34t-3-38t2-34t-3,解得t1=1,t2=3,∴m11,-278,m23,-158.◆四边形面积【例3】如图,抛物线y=x2+bx+c与x轴交于A,B 两点,B点坐标为,与y轴交于点c.求抛物线的解析式;点P在抛物线位于第四象限的部分上运动,当四边形ABPc的面积最大时,求点P的坐标和四边形ABPc的最大面积.【解析】由B,c两点的坐标,利用待定系数法可求得抛物线的解析式;连接Bc,则△ABc的面积是不变的,过P 作Pm∥y轴,交Bc于点m,设出P点坐标,可表示出Pm的长,可知当Pm取最大值时△PBc的面积最大,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可求得P点的坐标及四边形ABPc的最大面积.【答案】解:把B,c两点坐标代入抛物线解析式,得9+3b+c=0,c=-3,解得b=-2,c=-3,∴抛物线解析式为y=x2-2x-3;连接Bc,过P作y轴的平行线,交Bc于点m,交x轴于点H.在y=x2-2x-3中,令y=0,得0=x2-2x-3,解得x=-1或x=3,∴A点坐标为,∴AB=3-=4,且oc=3,∴S△ABc=12AB•oc=12×4×3=6,∵B,c,∴直线Bc解析式为y=x-3,设P点坐标为,则m点坐标为,∵P点在第四限,∴Pm=x-3-=-x2+3x,∴S△PBc=12Pm•oH+12Pm•HB=12Pm•=12Pm•oB=32Pm,∴当Pm有最大值时,△PBc的面积最大,则四边形ABPc 的面积最大,∵Pm=-x2+3x=-x-322+94,∴当x=32时,Pmmax=94,则S△PBc=32×94=278,此时P点坐标为32,-154,S四边形ABPc=S△ABc+S △PBc=6+278=758,即当P点坐标为32,-154时,四边形ABPc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758.【例4】如图所示,已知抛物线y=-x2+bx+c过点c,与x轴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点D.求抛物线的解析式;设抛物线的顶点为m,求四边形ABmD的面积;在y轴上找一点E,使S△ABE=S四边形ABmD,求出点E的坐标.【解析】由c,D两点的坐标,利用待定系数法可求得抛物线的解析式;求出顶点m的坐标,过点m作mN⊥x轴于点N,得出点N的坐标,把四边形ABmD分割成两个直角三角形,一个梯形,求出面积之和;设出点E的坐标,直接列方程求解.【答案】解:∵抛物线y=-x2+bx+c过点D,c,∴c=5,-9+3b+c=8,解得b=4,c=5,∴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4x+5;抛物线y=-x2+4x+5与x轴交于点A,B,顶点为m,过点m作mN⊥x轴于点N,则N.∴S四边形ABmD=SRt△AoD+S梯形DoNm+SRt△BmN =12×1×5+12××2+12×9×3=30;∴四边形ABmD的面积为30;设点E的坐标为,则S△ABE=12×6×|y|=3|y|.∵S△ABE=S四边形ABmD,∴3|y|=30,解得y=10,y2=-10.∴点E的坐标为或..如图,对称轴为直线x=72的抛物线经过点A和B.求抛物线解析式及顶点坐标;设点E是抛物线上一动点,且位于第一象限,四边形oEAF 是以oA为对角线的平行四边形,求平行四边形oEAF的面积S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当中的平行四边形oEAF的面积为24时,请判断平行四边形oEAF是否为菱形.解: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ax2+bx+c,∵抛物线经过A,B两点且对轴为直线x=72,∴-b2a=72,36a+6b+c=0,c=-4,解得a=-23,b=143,c=-4,∴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23x2+143x-4,配方,得y=-23x-722+256,∴顶点坐标为72,256;设E点坐标为x,-23x2+143x-4,S=2×12oA•yE=6-23x2+143x-4即S=-4x2+28x-24;平行四边形oEAF的面积为24时,平行四边形oEAF可能为菱形,理由如下:当平行四边形oEAF的面积为24时,即-4x2+28x-24=24,化简,得x2-7x+12=0,解得x=3或4,当x=3时,Eo=EA,平行四边形oEAF 为菱形;当x=4时,Eo≠EA,平行四边形oEAF不为菱形.◆重叠部分面积【例5】如图①,在直角坐标系xoy中,直线l:y=kx +b交x轴,y轴于点E,F.点B的坐标是,过点B分别作x 轴,y轴的垂线,垂足为A,c.点D是线段co上的动点,以BD为对称轴,作与△BcD成轴对称的△Bc′D.当∠cBD=15°时,求点c′的坐标;当图①中的直线l经过点A,且k=-33时,求点D由c到o的运动过程中,线段Bc′扫过的图形与△oAF重叠部分的面积.【解析】利用翻折变换的性质得出∠cBD=∠c′BD=15°,c′B=cB=2,进而得出cH的长,进而得出答案;首先求出直线AF的解析式,进而得出当D与o重合时,点c′与A重合,且Bc′扫过的图形与△oAF重合部分是弓形,求出即可.【答案】解:由题意得:△cBD≌△c′BD,∴∠cBD=∠c′BD=15°,c′B=cB=2,∴∠cBc′=30°.如图①,作c′H⊥Bc于H,则c′H=1,HB=3,∴cH=2-3,∴点c′的坐标为;如图②,∵A,k=-33,∴代入直线AF的解析式y=-33x+b,∴b=233,则直线AF的解析式为y=-33x+233,∴∠oAF=30°,∠BAF=60°,∵在点D由c到o的运动过程中,Bc′扫过的图形是扇形,∴当D与o重合时,点c′与A重合,且Bc′扫过的图形与△oAF重合部分是弓形,当c′在直线y=-33x+233上时,Bc′=Bc=AB,∴△ABc′是等边三角形,这时∠ABc′=60°,∴重叠部分的面积是:60π×22360-34×22=23π-3.图①图②2.如图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y=-34x2+3x+33交x轴于A,B两点,交y轴于点w,顶点为c,抛物线的对称轴与x轴的交点为D.求直线Bc的解析式;点E,F为x轴上两点,其中2<m<4,EE′,FF′分别垂直于x轴,交抛物线与点E′,F′,交Bc于点m,N,当mE′+NF′的值最大时,在y轴上找一点R,使得|RF′-RE′|值最大,请求出R点的坐标及|RF′-RE′|的最大值;如图②,已知x轴上一点P92,0,现以点P为顶点,23为边长在x轴上方作等边三角形QPc,使GP⊥x轴,现将△QPG沿PA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平移,当点P到达点A时停止,记平移后的△QPG为△Q′P′G′,设△Q′P′G′与△ADc的重叠部分面积为S,当点Q′到x轴的距离与点Q到直线Aw的距离相等时,求S的值.图①图②解:y=-3x+63;如图①,∵点E,F,∴E′m,-34m2+3m+33,F′m+2,-34m2+43,∴E′m=-34m2+3m+33-=-34m2+23m-33,F′N=-34m2+43-=-34m2+3m,∴E′m+F′N=-32m2+33m-33,当m=-332×-32=3时,E′m+F′N的值最大,∴E′3,1534,F′5,734,∴E′F′解析式为y=-3x+2734,∴R0,2734,根据勾股定理得:RF′=10,RE′=6,∴|RF′-RE′|max=4;由题意,Q点在∠wAB的角平分线或外角平分线上,①如图②,当Q点在∠wAB的角平分线上时,Q′m=Q′N=3,Aw=31,∵△RmQ′∽△woA,∴RQ′wA=mQ′Ao,∴RQ′=932,∴RN=932+3,∵△ARN∽△Awo,∴ANAo=RNwo,∴AN=2+313,∴DN=AD-AN=4-2+313=10-313,∴S=1313-209327;图③②如图③,当Q点在∠wAB的外角平分线上时,∵△Q′RN∽△wAo,∴Q′R=932,∴Rm=932-3.∵△RAm∽△woA,∴Am=31-23,在Rt△Q′mP′中,mP′=3Q′m=3,∴AP′=mP′-Am=3-31-23=11-313,在Rt△cP′S中,P′S=32AP′=32×11-313,∴S=763-119312.www.5ykj.com。
2018年中考数学真题汇编--二次函数压轴题(含答案解析)

2018年中考数学真题汇编--二次函数压轴题1.(2018·甘肃)如图,已知二次函数y=ax2+2x+c的图象经过点C(0,3),与x轴分别交于点A,点B(3,0).点P是直线BC上方的抛物线上一动点.(1)求二次函数y=ax2+2x+c的表达式;(2)连接PO,PC,并把△POC沿y轴翻折,得到四边形POP′C.若四边形POP′C为菱形,请求出此时点P的坐标;(3)当点P运动到什么位置时,四边形ACPB的面积最大?求出此时P点的坐标和四边形ACPB的最大面积.2.(2018·盐城)如图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抛物线y=ax2+bx+3经过点A(−1,0)、B(3,0)两点,且与y轴交于点C.(1)求抛物线的表达式;(2)如图②,用宽为4个单位长度的直尺垂直于x轴,并沿x轴左右平移,直尺的左右两边所在的直线与抛物线相交于P、Q两点(点P在点Q的左侧),连接PQ,在线段PQ 上方抛物线上有一动点D,连接DP、DQ.(1)若点P的横坐标为−1,求△DPQ面积的最大值,并求此时点D的坐标;2(Ⅱ)直尺在平移过程中,△DPQ面积是否有最大值?若有,求出面积的最大值;若没有,请说明理由.3.(2018·邵阳)如图所示,将二次函数y=x2+2x+1的图象沿x轴翻折,然后向右平移1个单位,再向上平移4个单位,得到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函数y=x2+ 2x+1的图象的顶点为点A.函数y=ax2+bx+c的图象的顶点为点B,和x轴的交点为点C,D(点D位于点C的左侧).(1)求函数y=ax2+bx+c的解析式;(2)从点A,C,D三个点中任取两个点和点B构造三角形,求构造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概率;(3)若点M是线段BC上的动点,点N是△ABC三边上的动点,是否存在以AM为斜边?若存在,求tan∠MAN的值;若不存的Rt△AMN,使△AMN的面积为△ABC面积的13在,请说明理由.4.(2018·随州)如图1,抛物线C1:y=ax2−2ax+c(a<0)与x轴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点C.已知点A的坐标为(−1,0),点O为坐标原点,OC=3OA,抛物线C1的顶点为G.(1)求出抛物线C1的解析式,并写出点G的坐标;(2)如图2,将抛物线C1向下平移k(k>0)个单位,得到抛物线C2,设C2与x轴的交点为A′、B′,顶点为G′,当△A′B′G′是等边三角形时,求k的值:(3)在(2)的条件下,如图3,设点M为x轴正半轴上一动点,过点M作x轴的垂线分别交抛物线C1、C2于P、Q两点,试探究在直线y=−1上是否存在点N,使得以P、Q、N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OQ全等,若存在,直接写出点M,N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5.(2018·杭州临安)如图,△OAB是边长为2+√3的等边三角形,其中O是坐标原点,顶点B在y轴正方向上,将△OAB折叠,使点A落在边OB上,记为A′,折痕为EF.(1)当A′E//x轴时,求点A′和E的坐标;x2+bx+c经过点A′和E时,求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2)当A′E//x轴,且抛物线y=−16的坐标;(3)当点A′在OB上运动,但不与点O、B重合时,能否使△A′EF成为直角三角形?若能,请求出此时点A′的坐标;若不能,请你说明理由.6.(2018·荆门)如图,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交于原点及点A,且经过点B(4,8),对称轴为直线x=−2.(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设直线y=kx+4与抛物线两交点的横坐标分别为x1,x2(x1<x2),当1x2−1x1=12时,求k的值;(3)连接OB,点P为x轴下方抛物线上一动点,过点P作OB的平行线交直线AB于点Q,当S△POQ:S△BOQ=1:2时,求出点P的坐标.(坐标平面内两点M(x1,y1),N(x2,y2)之间的距离MN=√(x1−x2)2+(y1−y2)2)7.(2018·安顺)如图,已知抛物线y=ax2+bx+C(a≠0)的对称轴为直线x=−1,且抛物线与x轴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C点,其中A(1,0),C(0,3).(1)若直线y=mx+n经过B、C两点,求直线BC和抛物成的解析式;(2)在抛物线的对称轴x=−1上找一点M,使点M到点A的距离与到点C的距离之和最小,求出点M的坐标;(3)设点P为抛物线的对称轴x=−1上的一个动点,求使△BPC为直角三角形的点P的坐标.8.(2018·株洲)如图,已知二次函数y=ax2−5√3x+c(a>0)的图象抛物线与x 轴相交于不同的两点A(x1,0),B(x2,0),且x1<x2,(1)若抛物线的对称轴为x=√3求的a值;(2)若a=15,求c的取值范围;(3)若该抛物线与y轴相交于点D,连接BD,且∠OBD=60∘,抛物线的对称轴l与x轴相交点E,点F是直线l上的一点,点F的纵坐标为3+1,连接AF,满足∠ADB=∠AFE,求2a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9.(2018·永州)如图1,抛物线的顶点A的坐标为(1,4),抛物线与x轴相交于B、C两点,与y轴交于点E(0,3).(1)求抛物线的表达式;(2)已知点F(0,−3),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一点G,使得EG+FG最小,如果存在,求出点G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如图2,连接AB,若点P是线段OE上的一动点,过点P作线段AB的垂线,分别与线段AB、抛物线相交于点M、N(点M、N都在抛物线对称轴的右侧),当MN最大时,求△PON的面积.10.(2018·南通)已知,正方形ABCD,A(0,−4),B(l,−4),C(1,−5),D(0,−5),抛物线y=x2+mx−2m−4(m为常数),顶点为M.(1)抛物线经过定点坐标是______,顶点M的坐标(用m的代数式表示)是______;(2)若抛物线y=x2+mx−2m−4(m为常数)与正方形ABCD的边有交点,求m的取值范围;(3)若∠ABM=45∘时,求m的值.11.(2018·湘潭)如图,点P为抛物线y=14x2上一动点.(1)若抛物线y=14x2是由抛物线y=14(x+2)2−1通过图象平移得到的,请写出平移的过程;(2)若直线l经过y轴上一点N,且平行于x轴,点N的坐标为(0,−1),过点P作PM⊥l 于M.①问题探究:如图一,在对称轴上是否存在一定点F,使得PM=PF恒成立?若存在,求出点F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②问题解决:如图二,若点Q的坐标为(1.5),求QP+PF的最小值.12.(2018·宜昌)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OADB的顶点A,B的坐标分别为A(−6,0),B(0,4).过点C(−6,1)的双曲线y=kx(k≠0)与矩形OADB的边BD交于点E.(1)填空:OA=______,k=______,点E的坐标为______;(2)当1≤t≤6时,经过点M(t−1,−12t2+5t−32)与点N(−t−3,−12t2+3t−72)的直线交y轴于点F,点P是过M,N两点的抛物线y=−12x2+bx+c的顶点.①当点P在双曲线y=kx 上时,求证:直线MN与双曲线y=kx没有公共点;②当抛物线y=−12x2+bx+c与矩形OADB有且只有三个公共点,求t的值;③当点F和点P随着t的变化同时向上运动时,求t的取值范围,并求在运动过程中直线MN在四边形OAEB中扫过的面积.13.(2018·浙江)已知,点M为二次函数y=−(x−b)2+4b+1图象的顶点,直线y=mx+5分别交x轴正半轴,y轴于点A,B.(1)判断顶点M是否在直线y=4x+1上,并说明理由.(2)如图1,若二次函数图象也经过点A,B,且mx+5>−(x−b)2+4b+1,根据图象,写出x的取值范围.(3)如图2,点A坐标为(5,0),点M在△AOB内,若点C(14,y1),D(34,y2)都在二次函数图象上,试比较y1与y2的大小.14.(2018·恩施)如图,已知抛物线交x轴于A、B两点,交y轴于C点,A点坐标为(−1,0),OC=2,OB=3,点D为抛物线的顶点.(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P为坐标平面内一点,以B、C、D、P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求P点坐标;(3)若抛物线上有且仅有三个点M1、M2、M3使得△M1BC、△M2BC、△M3BC的面积均为定值S,求出定值S及M1、M2、M3这三个点的坐标.15.(2018·孝感)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点A和点B的坐标分别为A(−2,0),B(0,−6),将Rt△AOB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分别旋转90∘,180∘得到Rt△A1OC,Rt△EOF.抛物线C1经过点C,A,B;抛物线C2经过点C,E,F.(1)点C的坐标为______,点E的坐标为______;抛物线C1的解析式为______.抛物线C2的解析式为______;(2)如果点P(x,y)是直线BC上方抛物线C1上的一个动点.①若∠PCA=∠ABO时,求P点的坐标;②如图2,过点P作x轴的垂线交直线BC于点M,交抛物线C2于点N,记ℎ=PM+NM+√2BM,求h与x的函数关系式,当−5≤x≤−2时,求h的取值范围.2018年最新中考数学压轴精选15题二次函数类【答案】1. 解:(1)将点B 和点C 的坐标代入函数解析式,得 {c =39a+6+c=0,解得{c =3a=−1,二次函数的解析是为y =−x 2+2x +3;(2)若四边形POP′C 为菱形,则点P 在线段CO 的垂直平分线上, 如图1,连接PP′,则PE ⊥CO ,垂足为E ,∵C(0,3),∴E(0,32),∴点P 的纵坐标32,当y =32时,即−x 2+2x +3=32,解得x 1=2+√102,x 2=2−√102(不合题意,舍), ∴点P 的坐标为(2+√102,32);(3)如图2,P 在抛物线上,设P(m,−m 2+2m +3), 设直线BC 的解析式为y =kx +b , 将点B 和点C 的坐标代入函数解析式,得 {b =33k+3=0, 解得{b =3k=−1.直线BC 的解析为y =−x +3, 设点Q 的坐标为(m,−m +3),PQ =−m 2+2m +3−(−m +3)=−m 2+3m . 当y =0时,−x 2+2x +3=0, 解得x 1=−1,x 2=3, OA =1,AB =3−(−1)=4,S 四边形ABPC =S △ABC +S △PCQ +S △PBQ =12AB ⋅OC +12PQ ⋅OF +12PQ ⋅FB =12×4×3+12(−m 2+3m)×3 =−32(m −32)2+758,当m =32时,四边形ABPC 的面积最大. 当m =32时,−m 2+2m +3=154,即P 点的坐标为(32,154). 当点P 的坐标为(32,154)时,四边形ACPB 的最大面积值为758.2. 解:(1)将A(−1,0)、B(3,0)代入y =ax 2+bx +3,得:{9a +3b +3=0a−b+3=0,解得:{b =2a=−1, ∴抛物线的表达式为y =−x 2+2x +3.(2)(I)当点P 的横坐标为−12时,点Q 的横坐标为72, ∴此时点P 的坐标为(−12,74),点Q 的坐标为(72,−94). 设直线PQ 的表达式为y =mx +n , 将P(−12,74)、Q(72,−94)代入y =mx +n ,得: {−12m +n =7472m +n =−94,解得:{m =−1n =54, ∴直线PQ 的表达式为y =−x +54.如图②,过点D 作DE//y 轴交直线PQ 于点E ,设点D 的坐标为(x,−x 2+2x +3),则点E 的坐标为(x,−x +54), ∴DE =−x 2+2x +3−(−x +54)=−x 2+3x +74,∴S △DPQ =12DE ⋅(x Q −x P )=−2x 2+6x +72=−2(x −32)2+8.∵−2<0,∴当x =32时,△DPQ 的面积取最大值,最大值为8,此时点D 的坐标为(32,154). (II)假设存在,设点P 的横坐标为t ,则点Q 的横坐标为4+t ,∴点P 的坐标为(t,−t 2+2t +3),点Q 的坐标为(4+t,−(4+t)2+2(4+t)+3), 利用待定系数法易知,直线PQ 的表达式为y =−2(t +1)x +t 2+4t +3. 设点D 的坐标为(x,−x 2+2x +3),则点E 的坐标为(x,−2(t +1)x +t 2+4t +3), ∴DE =−x 2+2x +3−[−2(t +1)x +t 2+4t +3]=−x 2+2(t +2)x −t 2−4t , ∴S △DPQ =12DE ⋅(x Q −x P )=−2x 2+4(t +2)x −2t 2−8t =−2[x −(t +2)]2+8.∵−2<0,∴当x =t +2时,△DPQ 的面积取最大值,最大值为8.∴假设成立,即直尺在平移过程中,△DPQ 面积有最大值,面积的最大值为8.3. 解:(1)y =x 2+2x +1=(x +1)2的图象沿x 轴翻折,得y =−(x +1)2.把y =−(x +1)2向右平移1个单位,再向上平移4个单位,得y =−x 2+4, ∴所求的函数y =ax 2+bx +c 的解析式为y =−x 2+4; (2)∵y =x 2+2x +1=(x +1)2, ∴A(−1,0),当y =0时,−x 2+4=0,解得x =±2,则D(−2,0),C(2,0); 当x =0时,y =−x 2+4=4,则B(0,4),从点A ,C ,D 三个点中任取两个点和点B 构造三角形的有:△ACB ,△ADB ,△CDB , ∵AC =3,AD =1,CD =4,AB =√17,BC =2√5,BD =2√5,∴△BCD 为等腰三角形,∴构造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概率=13; (3)存在.易得BC 的解析是为y =−2x +4,S △ABC =12AC ⋅OB =12×3×4=6, M 点的坐标为(m,−2m +4)(0≤m ≤2),①当N 点在AC 上,如图1,∴△AMN 的面积为△ABC 面积的13, ∴12(m +1)(−2m +4)=2,解得m 1=0,m 2=1,当m =0时,M 点的坐标为(0,4),N(0,0),则AN =1,MN =4, ∴tan∠MAC =MN AN=41=4;当m =1时,M 点的坐标为(1,2),N(1,0),则AN =2,MN =2,∴tan∠MAC =MN AN=22;②当N 点在BC 上,如图2, BC =√22+42=2√5,∵12BC ⋅AN =12AC ⋅BC ,解得AN =3×42√5=6√55, ∵S △AMN =12AN ⋅MN =2, ∴MN =4AN =2√53, ∴∠MAC =MNAN =2√536√55=59; ③当N 点在AB 上,如图3,作AH ⊥BC 于H ,设AN =t ,则BN =√17−t , 由②得AH =6√55,则BH =√(√17)2−(6√55)2=7√55, ∵∠NBG =∠HBA , ∴△BNM ∽△BHA , ∴MN AH=BNBH ,即MN 6√55=√17−t7√55,∴MN=6√17−6t7,∵12AN⋅MN=2,即12⋅(√17−t)⋅6√17−6t7=2,整理得3t2−3√17t+14=0,△=(−3√17)2−4×3×14=−15<0,方程没有实数解,∴点N在AB上不符合条件,综上所述,tan∠MAN的值为1或4或59.4. 解:(1)∵点A的坐标为(−1,0),∴OA=1,∴OC=3OA,∴点C的坐标为(0,3),将A、C坐标代入y=ax2−2ax+c,得:{c=3a+2a+c=0,解得:{c=3a=−1,∴抛物线C1的解析式为y=−x2+2x+3=−(x−1)2+4,所以点G的坐标为(1,4).(2)设抛物线C2的解析式为y=−x2+2x+3−k,即y=−(x−1)2+4−k,过点G′作G′D⊥x轴于点D,设BD′=m,∵△A′B′G′为等边三角形,∴G′D=√3B′D=√3m,则点B′的坐标为(m+1,0),点G′的坐标为(1,√3m),将点B′、G′的坐标代入y=−(x−1)2+4−k,得:{−m 2+4−k=04−k=√3m,解得:{k1=4m1=0(舍),{m2=√3k2=1,∴k=1;(3)设M(x,0),则P(x,−x 2+2x +3)、Q(x,−x 2+2x +2), ∴PQ =OA =1,∵∠AOQ 、∠PQN 均为钝角, ∴△AOQ ≌△PQN ,如图2,延长PQ 交直线y =−1于点H ,则∠QHN =∠OMQ =90∘, 又∵△AOQ ≌△PQN ,∴OQ =QN ,∠AOQ =∠PQN , ∴∠MOQ =∠HQN , ∴△OQM ≌△QNH(AAS),∴OM =QH ,即x =−x 2+2x +2+1, 解得:x =1±√132(负值舍去), 当x =1+√132时,HN =QM =−x 2+2x +2=√13−12,点M(1+√132,0),∴点N 坐标为(1+√132+√13−12,−1),即(√13,−1); 或(1+√132−√13−12,−1),即(1,−1); 如图3,同理可得△OQM≌△PNH,∴OM=PH,即x=−(−x2+2x+2)−1,解得:x=−1(舍)或x=4,当x=4时,点M的坐标为(4,0),HN=QM=−(−x2+2x+2)=6,∴点N的坐标为(4+6,−1)即(10,−1),或(4−6,−1)即(−2,−1);综上点M1(1+√132,0)、N1(√13,−1);M2(1+√132,0)、N2(1,−1);M3(4,0)、N3(10,−1);M4(4,0)、N4(−2,−1).5. 解:(1)由已知可得∠A′OE=60∘,A′E=AE,由A′E//x轴,得△OA′E是直角三角形,设A′的坐标为(0,b),AE=A′E=√3b,OE=2b,√3b+2b=2+√3,所以b=1,A′、E的坐标分别是(0,1)与(√3,1).(2)因为A′、E在抛物线上,所以{1=c1=−16⋅(√3)2+√3b+c,所以{c=1b=√36,函数关系式为y=−16x2+√36x+1,由−16x2+√36x+1=0,得x1=−√3,x2=2√3,与x轴的两个交点坐标分别是(−√3,0)与(2√3,0).(3)不可能使△A′EF成为直角三角形.∵∠FA′E=∠FAE=60∘,若△A′EF 成为直角三角形,只能是∠A′EF =90∘或∠A′FE =90∘ 若∠A′EF =90∘,利用对称性,则∠AEF =90∘, A 、E 、A 三点共线,O 与A 重合,与已知矛盾; 同理若∠A′FE =90∘也不可能, 所以不能使△A′EF 成为直角三角形. 6. 解:(1)根据题意得,{−b2a=−216a +4b +c =8c =0,∴{a =14b =1c =0, ∴抛物线解析式为y =14x 2+x ;(2)∵直线y =kx +4与抛物线两交点的横坐标分别为x 1,x 2, ∴14x 2+x =kx +4, ∴x 2−4(k −1)x −16=0,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得,x 1+x 2=4(k −1),x 1x 2=−16, ∵1x 2−1x 1=12,∴2(x 1−x 2)=x 1x 2, ∴4(x 1−x 2)2=(x 1x 2)2,∴4[(x 1+x 2)2−4x 1x 2]=(x 1x 2)2, ∴4[16(k −1)2+64]=162, ∴k =1;(3)如图,取OB 的中点C , ∴BC =12OB , ∵B(4,8), ∴C(2,4), ∵PQ//OB ,∴点O 到PQ 的距离等于点O 到OB 的距离, ∵S △POQ :S △BOQ =1:2, ∴OB =2PQ ,∴PQ =BC ,∵PQ//OB , ∴四边形BCPQ 是平行四边形, ∴PC//AB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 =14x 2+x②,令y =0, ∴14x 2+x =0, ∴x =0或x =−4, ∴A(−4,0), ∵B(4,8),∴直线AB 解析式为y =x +4,设直线PC 的解析式为y =x +m , ∵C(2,4),∴直线PC 的解析式为y =x +2②,联立①②解得,{x =2√2y =2√2+2(舍)或{x =−2√2y =−2√2+2,∴P(−2√2,−2√2+2).7. 解:(1)依题意得:{−b2a =−1a +b +c =0c =3,解之得:{a =−1b =−2c =3,∴抛物线解析式为y =−x 2−2x +3 ∵对称轴为x =−1,且抛物线经过A(1,0), ∴把B(−3,0)、C(0,3)分别代入直线y =mx +n ,得{n =3−3m+n=0,解之得:{n =3m=1,∴直线y =mx +n 的解析式为y =x +3;(2)设直线BC 与对称轴x =−1的交点为M ,则此时MA +MC 的值最小.把x =−1代入直线y =x +3得,y =2, ∴M(−1,2),即当点M 到点A 的距离与到点C 的距离之和最小时M 的坐标为(−1,2);(3)设P(−1,t), 又∵B(−3,0),C(0,3),∴BC 2=18,PB 2=(−1+3)2+t 2=4+t 2,PC 2=(−1)2+(t −3)2=t 2−6t +10,①若点B 为直角顶点,则BC 2+PB 2=PC 2即:18+4+t 2=t 2−6t +10解之得:t =−2; ②若点C 为直角顶点,则BC 2+PC 2=PB 2即:18+t 2−6t +10=4+t 2解之得:t =4,③若点P 为直角顶点,则PB 2+PC 2=BC 2即:4+t 2+t 2−6t +10=18解之得:t 1=3−√172,t 2=3−√172;综上所述P 的坐标为(−1,−2)或(−1,4)或(−1,3+√172) 或(−1,3−√172).8. 解:(1)抛物线的对称轴是:x =−b 2a =−−5√32a=√3,解得:a =52;(2)由题意得二次函数解析式为:y =15x 2−5√3x +c , ∵二次函数与x 轴有两个交点, ∴△>0,∴△=b 2−4ac =(−5√3)2−4×15c , ∴c <54;(3)∵∠BOD =90∘,∠DBO =60∘, ∴tan60∘=ODOB =cOB =√3, ∴OB =√33c , ∴B(√33c,0),把B(√33c,0)代入y =ax 2−5√3x +c 中得:ac 23−5√3⋅√3c 3+c =0,ac 23−5c +c =0,∵c ≠0, ∴ac =12, ∴c =12a,把c =12a代入y =ax 2−5√3x +c 中得:y =a(x 2−5√3x a+12a 2)=a(x −4√3a)(x −√3a), ∴x 1=4√3a,x 2=√3a, ∴A(√3a ,0),B(4√3a,0),D(0,12a ), ∴AB =4√3a −√3a=3√3a ,AE =3√32a, ∵F 的纵坐标为3+12a , ∴F(5√32a ,6a+12a),过点A作AG⊥DB于G,∴BG=12AB=AE=3√32a,AG=92a,DG=DB−BG=8√3a −3√32a=13√32a,∵∠ADB=∠AFE,∠AGD=∠FEA=90∘,∴△ADG∽△AFE,∴AEAG =FEDG,∴3√32a92a=6a+12a13√32a,∴a=2,c=6,∴y=2x2−5√3x+6.9. 解:(1)设抛物线的表达式为:y=a(x−1)2+4,把(0,3)代入得:3=a(0−1)2+4,a=−1,∴抛物线的表达式为:y=−(x−1)2+4=−x2+2x+3;(2)存在,如图1,作E关于对称轴的对称点,连接交对称轴于G,此时EG+FG的值最小,∵E(0,3),,易得的解析式为:y=3x−3,当x=1时,y=3×1−3=0,∴G(1,0)(3)如图2,∵A(1,4),B(3,0),易得AB的解析式为:y=−2x+6,设N(m,−m2+2m+3),则Q(m,−2m+6),(0≤m≤3),∴NQ=(−m2+2m+3)−(−2m+6)=−m2+4m−3,∵AD//NH,∴∠DAB=∠NQM,∵∠ADB=∠QMN=90∘,∴△QMN∽△ADB,∴QNMN =ABBD,∴−m2+4m−3MN =2√52,∴MN=−√55(m−2)2+√55,∵−√55<0,∴当m=2时,MN有最大值;过N作NG⊥y轴于G,∵∠GPN=∠ABD,∠NGP=∠ADB=90∘,∴△NGP∽△ADB,∴PGNG =BDAD=24=12,∴PG=12NG=12m,∴OP=OG−PG=−m2+2m+3−12m=−m2+32m+3,∴S△PON=12OP⋅GN=12(−m2+32m+3)⋅m,当m=2时,S△PON=12×2(−4+3+3)=2.10. (2,0);(−m2,−14m2−2m−4)11. 解:(1)∵抛物线y=14(x+2)2−1的顶点为(−2,−1)∴抛物线y=14(x+2)2−1的图象向上平移1个单位,再向右2个单位得到抛物线y=14x2的图象.(2)①存在一定点F,使得PM=PF恒成立.如图一,过点P作PB⊥y轴于点B设点P坐标为(a,14a2)∴PM=PF=14a2+1∵PB=a ∴Rt△PBF中BF=√PF2−PB2=√(14a2+1)2−a2=14a2−1∴OF=1∴点F坐标为(0,1)②由①,PM=PFQP+PF的最小值为QP+QM的最小值当Q、P、M三点共线时,QP+QM有最小值为点Q纵坐标5.∴QP+PF的最小值为5.,4)12. 6;−6;(−3213. 解:(1)点M为二次函数y=−(x−b)2+4b+1图象的顶点,∴M的坐标是(b,4b+1),把x=b代入y=4x+1,得y=4b+1,∴点M在直线y=4x+1上;(2)如图1,直线y=mx+5交y轴于点B,∴B点坐标为(0,5)又B在抛物线上,∴5=−(0−b)2+4b+1=5,解得b=2,二次函数的解析是为y=−(x−2)2+9,当y=0时,−(x−2)2+9=0,解得x1=5,x2=−1,∴A(5,0).由图象,得当mx+5>−(x−b)2+4b+1时,x的取值范围是x<0或x>5;(3)如图2,∵直线y=4x+1与直线AB交于点E,与y轴交于F,A(5,0),B(0,5)得直线AB的解析式为y=−x+5,联立EF,AB得方程组{y =−x +5y=4x+1, 解得{x =45y =215,∴点E(45,215),F(0,1). 点M 在△AOB 内,1<4b +1<215∴0<b <45.当点C ,D 关于抛物线的对称轴对称时,b −14=34−b ,∴b =12, 且二次函数图象开口向下,顶点M 在直线y =4x +1上, 综上:①当0<b <12时,y 1>y 2, ②当b =12时,y 1=y 2, ③当12<b <45时,y 1<y 2.14. 解:(1)由OC =2,OB =3,得到B(3,0),C(0,2),设抛物线解析式为y =a(x +1)(x −3), 把C(0,2)代入得:2=−3a ,即a =−23,则抛物线解析式为y =−23(x +1)(x −3)=−23x 2+43x +2;(2)抛物线y =−23(x +1)(x −3)=−23x 2+43x +2=−23(x −1)2+83, ∴D(1,83),当四边形CBPD 是平行四边形时,由B(3,0),C(0,2),得到P(4,23); 当四边形CDBP 是平行四边形时,由B(3,0),C(0,2),得到P(2,−23); 当四边形BCPD 是平行四边形时,由B(3,0),C(0,2),得到P(−2,143); (3)设直线BC 解析式为y =kx +b , 把B(3,0),C(0,2)代入得:{b =23k+b=0,解得:{k =−23b =2, ∴y =−23x +2,设与直线BC 平行的解析式为y =−23x +b , 联立得:{y =−23x +by =−23x 2+43x +2, 消去y 得:2x 2−6x +3b −6=0,当直线与抛物线只有一个公共点时,△=36−8(3b −6)=0, 解得:b =72,即y =−23x +72, 此时交点M 1坐标为(32,52);可得出两平行线间的距离为√1313,同理可得另一条与BC 平行且平行线间的距离为√1313的直线方程为y =−23x +12,联立解得:M 2(3−3√22,√2−12),M 3(3+3√22,−√2−12),此时S =1.15. (−6,0);(2,0);y =−12x 2−4x −6;y =−12x 2−2x +6【解析】1. (1)根据待定系数法,可得函数解析式;(2)根据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可得P 点的纵坐标,根据自变量与函数值的对应关系,可得P 点坐标;(3)根据平行于y 轴的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是较大的纵坐标减较小的纵坐标,可得PQ 的长,根据面积的和差,可得二次函数,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可得答案.本题考查了二次函数综合题,解(1)的关键是待定系数法;解(2)的关键是利用菱形的性质得出P 点的纵坐标,又利用了自变量与函数值的对应关系;解(3)的关键是利用面积的和差得出二次函数,又利用了二次函数的性质.2. (1)根据点A 、B 的坐标,利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出抛物线的表达式;(2)(I)由点P 的横坐标可得出点P 、Q 的坐标,利用待定系数法可求出直线PQ 的表达式,过点D 作DE//y 轴交直线PQ 于点E ,设点D 的坐标为(x,−x 2+2x +3),则点E 的坐标为(x,−x +54),进而即可得出DE 的长度,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得出S △DPQ =−2x 2+6x +72,再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即可解决最值问题;(II)假设存在,设点P 的横坐标为t ,则点Q 的横坐标为4+t ,进而可得出点P 、Q 的坐标,利用待定系数法可求出直线PQ 的表达式,设点D 的坐标为(x,−x 2+2x +3),则点E 的坐标为(x,−2(t +1)x +t 2+4t +3),进而即可得出DE 的长度,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得出S △DPQ =−2x 2+4(t +2)x −2t 2−8t ,再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即可解决最值问题. 本题考查了待定系数法求二次(一次)函数解析式、二次(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三角形的面积以及二次函数的最值,解题的关键是:(1)根据点的坐标,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二次函数表达式;(2)(I)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找出S △DPQ =−2x 2+6x +72;(II)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找出S △DPQ =−2x 2+4(t +2)x −2t 2−8t .3. (1)利用配方法得到y =x 2+2x +1=(x +1)2,然后根据抛物线的变换规律求解;(2)利用顶点式y =(x +1)2得到A(−1,0),解方程−x 2+4=0得D(−2,0),C(2,0)易得B(0,4),列举出所有的三角形,再计算出AC =3,AD =1,CD =4,AB =√17,BC =2√5,BD =2√5,然后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概率公式求解;(3)易得BC 的解析是为y =−2x +4,S △ABC =6,M 点的坐标为(m,−2m +4)(0≤m ≤2),讨论:①当N 点在AC 上,如图1,利用面积公式得到12(m +1)(−2m +4)=2,解得m 1=0,m 2=1,当m =0时,求出AN =1,MN =4,再利用正切定义计算tan∠MAC 的值;当m =1时,计算出AN =2,MN =2,再利用正切定义计算tan∠MAC 的值;②当N 点在BC 上,如图2,先利用面积法计算出AN =6√55,再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出MN =2√53,然后利用正切定义计算tan∠MAC 的值;③当N 点在AB 上,如图3,作AH ⊥BC 于H ,设AN =t ,则BN =√17−t ,由②得AH =6√55,利用勾股定理可计算出BH =7√55,证明△BNM ∽△BHA ,利用相似比可得到MN =6√17−6t 7,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得到12⋅(√17−t)⋅6√17−6t7=2,根据此方程没有实数解可判断点N 在AB 上不符合条件,从而得到tan∠MAN 的值为1或4或59. 本题考查了二次函数的综合题:熟练掌握二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二次函数的性质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概率公式;理解二次函数图象的图象变换规律,会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理解坐标与图形性质,记住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会利用相似比表示线段之间的关系;会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解决数学问题.4. (1)由点A 的坐标及OC =3OA 得点C 坐标,将A 、C 坐标代入解析式求解可得;(2)设抛物线C 2的解析式为y =−x 2+2x +3−k ,即y =−(x −1)2+4−k ,′作G′D ⊥x 轴于点D ,设BD′=m ,由等边三角形性质知点B′的坐标为(m +1,0),点G′的坐标为(1,√3m),代入所设解析式求解可得;(3)设M(x,0),则P(x,−x2+2x+3)、Q(x,−x2+2x+2),根据PQ=OA=1且∠AOQ、∠PQN 均为钝角知△AOQ≌△PQN,延长PQ交直线y=−1于点H,证△OQM≌△QNH,根据对应边相等建立关于x的方程,解之求得x的值从而进一步求解.本题主要考查二次函数的综合问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知识点.5. (1)当A′E//x轴时,△A′EO是直角三角形,可根据∠A′OE的度数用O′A表示出OE和A′E,由于A′E=AE,且A′E+OE=OA=2+√3,由此可求出OA′的长,也就能求出A′E的长.据此可求出A′和E的坐标;(2)将A′,E点的坐标代入抛物线中,即可求出其解析式.进而可求出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坐标;(3)根据折叠的性质可知:∠FA′E=∠A,因此∠FA′E不可能为直角,因此要使△A′EF成为直角三角形只有两种可能:①∠A′EF=90∘,根据折叠的性质,∠A′EF=∠AEF=90∘,此时A′与O重合,与题意不符,因此此种情况不成立.②∠A′FE=90∘,同①,可得出此种情况也不成立.因此A′不与O、B重合的情况下,△A′EF不可能成为直角三角形.本题着重考查了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图形旋转变换、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点,综合性较强.6. (1)先利用对称轴公式得出b=4a,进而利用待定系数法即可得出结论;(2)先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得出,x1+x2=4(k−1),x1x2=−16,转化已知条件,代入即可得出结论;(3)先判断出OB=2PQ,进而判断出点C是OB中点,再求出AB解析式,判断出PC//AB,即可得出PC解析式,和抛物线解析式联立解方程组即可得出结论.此题是二次函数综合题,主要考查了待定系数法,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等高的两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底的比,判断出OB=2PQ是解本题的关键.7. (1)先把点A,C的坐标分别代入抛物线解析式得到a和b,c的关系式,再根据抛物线的对称轴方程可得a和b的关系,再联立得到方程组,解方程组,求出a,b,c的值即可得到抛物线解析式;把B、C两点的坐标代入直线y=mx+n,解方程组求出m和n的值即可得到直线解析式;(2)设直线BC与对称轴x=−1的交点为M,则此时MA+MC的值最小.把x=−1代入直线y=x+3得y的值,即可求出点M坐标;(3)设P(−1,t),又因为B(−3,0),C(0,3),所以可得BC2=18,PB2=(−1+3)2+t2=4+t2,PC2=(−1)2+(t−3)2=t2−6t+10,再分三种情况分别讨论求出符合题意t值即可求出点P的坐标.本题综合考查了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二次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利用轴对称性质确定线段的最小长度、难度不是很大,是一道不错的中考压轴题.8. (1)根据抛物线的对称轴公式代入可得a的值;(2)根据已知得: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交点,则△>0,列不等式可得c的取值范围;(3)根据60∘的正切表示点B的坐标,把点B的坐标代入抛物线的解析式中得:ac=12,则c=12a,从而得A和B的坐标,表示F的坐标,作辅助线,构建直角△ADG,根据已知的角相等可得△ADG∽△AFE,列比例式得方程可得a和c的值.本题是二次函数综合题,涉及的知识点有:代入法的运用,根与判别式的关系,对称轴公式,解方程,三角形相似的性质和判定,勾股定理等知识,第3问有难度,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表示A、B两点的坐标是关键,综合性较强.9. (1)根据顶点式可求得抛物线的表达式;(2)根据轴对称的最短路径问题,作E关于对称轴的对称点,连接交对称轴于G,此时EG+FG的值最小,先求的解析式,它与对称轴的交点就是所求的点G;(3)如图2,先利用待定系数法求AB的解析式为:y=−2x+6,设N(m,−m2+2m+3),则Q(m,−2m+6),(0≤m≤3),表示NQ=−m2+4m−3,证明△QMN∽△ADB,列比例式可得MN的表达式,根据配方法可得当m=2时,MN有最大值,证明△NGP∽△ADB,同理得PG的长,从而得OP的长,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得结论,并将m=2代入计算即可.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二次函数的综合应用,解答本题主要应用了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三角形的面积、轴对称的最短路径问题,根据比例式列出关于m的方程是解题答问题(3)的关键.10. 解:(1)y=x2+mx−2m−4=(x2−4)+m(x−2)=(x−2)(x+2+m),当x=2时,y=0,∴抛物线经过定点坐标是(2,0).∵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mx−2m−4,∴顶点M的对称轴为直线x=−b2a =−m2当x═−m2时,y=(−m2)2+m⋅(−m2)−2m−4=−14m2−2m−4故答案为:(2,0);(−m2,−14m2−2m−4).(2)设x=−m2,y=−14m2−2m−4则m=−2x,带入y=−m2,−14m2−2m−4.整理得y=−x2+4x−4即抛物线的顶点在抛物线y=−x2+4x−4上运动.其对称轴为直线x=2,当抛物线顶点直线x=2右侧时即m<−4时,抛物线y=x2+mx−2m−4与正方形ABCD 无交点.当m>−4时,观察抛物线的顶点所在抛物线y=−x2+4x−4恰好过点A(0,−4),此时m= 0当抛物线y=x2+mx−2m−4过点C(1,−5)时−5=1+m−2m−4,得m=2∴抛物线y=x2+mx−2m−4(m为常数)与正方形ABCD的边有交点时m的范围为:0≤m≤2(3)由(2)抛物线顶点M在抛物线y=−x2+4x−4上运动当点M在线段AB上方时,过点B且使∠ABM=45∘的直线解析式为y=−x−3联立方程−x2+4x−4=−x−3求交点横坐标的x1=5+√212(舍去)x2=5−√212m=−5+√21当点M在线段AB下方时过点B且使∠ABM=45∘的直线解析式为y=x−5联立方程−x2+4x−4=x−5求交点横坐标为x1=3+√132(舍去)x2=3−√132m=−3+√13∴m的值为−5+√21或−3+√13(1)判断函数图象过定点时,可以分析代入的x值使得含m的同类项合并后为系数为零.(2)由(1)中用m表示的顶点坐标,可以得到在m变化时,抛物线顶点M抛物线在y=−x2+ 4x−4上运动,分析该函数图象和正方形ABCD的顶点位置关系可以解答本题;(3)由已知点M在过点B且与AB夹角为45∘角的直线与抛物线在y=−x2+4x−4的交点上,则问题可解.本题考查含有字母参数的二次函数图象及其性质,解答过程中注意数形结合,关注m的变化过程中,抛物线的变化趋势.11. (1)找到抛物线顶点坐标即可找到平移方式.(2)①设出点P坐标,利用PM=PF计算BF,求得F坐标;②利用PM=PF,将QP+PF转化为QP+QM,利用垂线段最短解决问题.本题以二次函数为背景,考查了数形结合思想、转换思想和学生解答问题的符号意思.12. 解:(1)∵A点坐标为(−6,0)∴OA=6∵过点C(−6,1)的双曲线y=kx∴k=−6y=4时,x=−64=−32∴点E 的坐标为(−32,4) 故答案为:6,−6,(−32,4)(2)①设直线MN 解析式为:y 1=k 1x +b 1 由题意得:{−12t 2+5t −32=k 1(t −1)+b 1−12t 2+3t −72=k 1(−t −3)+b 1 解得{k 1=1b =−12t 2+4t −12∵抛物线y =−12x 2+bx +c 过点M 、N∴{−12t 2+5t −32=−12(t −1)2+b(t −1)+c−12t 2+3t −72=−12(−t −3)2+b(−t −3)+c 解得{c =5t −2b=−1∴抛物线解析式为:y =−12x 2−x +5t −2 ∴顶点P 坐标为(−1,5t −32) ∵P 在双曲线y =−6x 上∴(5t −32)×(−1)=−6∴t =32此时直线MN 解析式为: 联立{y =x +358y =−6x∴8x 2+35x +49=0∵△=352−4×8×48=1225−1536<0∴直线MN 与双曲线y =−6x 没有公共点.②当抛物线过点B ,此时抛物线y =−12x 2+bx +c 与矩形OADB 有且只有三个公共点 ∴4=5t −2,得t =65当抛物线在线段DB 上,此时抛物线与矩形OADB 有且只有三个公共点 ∴10t−32=4,得t =1110∴t =65或t =1110③∵点P 的坐标为(−1,5t −32)∴y P =5t −32当1≤t ≤6时,y P 随t 的增大而增大 此时,点P 在直线x =−1上向上运动 ∵点F 的坐标为(0,−12t 2+4t −12)∴y F =−12(t −4)2+152∴当1≤t ≤4时,随者y F 随t 的增大而增大 此时,随着t 的增大,点F 在y 轴上向上运动∴1≤t ≤4当t =1时,直线MN :y =x +3与x 轴交于点G(−3,0),与y 轴交于点H(0,3) 当t =4−√3时,直线MN 过点A .当1≤t ≤4时,直线MN 在四边形AEBO 中扫过的面积为S =12×(32+6)×4−12×3×3=212(1)根据题意将先关数据带入(2)①用t 表示直线MN 解析式,及b ,c ,得到P 点坐标带入双曲线y =kx 解析式,证明关于t 的方程无解即可;②根据抛物线开口和对称轴,分别讨论抛物线过点B 和在BD 上时的情况;③由②中部分结果,用t 表示F 、P 点的纵坐标,求出t 的取值范围及直线MN 在四边形OAEB 中所过的面积.本题为二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综合题,考查了数形结合思想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解题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利用字母t 表示相关点坐标.13. (1)根据顶点式解析式,可得顶点坐标,根据点的坐标代入函数解析式检验,可得答案; (2)根据待定系数法,可得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根据函数图象与不等式的关系:图象在下方的函数值小,可得答案;(3)根据解方程组,可得顶点M 的纵坐标的范围,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可得答案. 本题考查了二次函数综合题,解(1)的关键是把点的坐标代入函数解析式检验;解(2)的关键是利用函数图不等式的关系:图象在上方的函数值大;解(3)的关键是解方程组得出顶点M 的纵坐标的范围,又利用了二次函数的性质:a <0时,点与对称轴的距离越小函数值越大.14. (1)由OC 与OB 的长,确定出B 与C 的坐标,再由A 坐标,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出抛物线解析式即可;(2)分三种情况讨论:当四边形CBPD 是平行四边形;当四边形BCPD 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BDCP 是平行四边形时,利用平移规律确定出P 坐标即可;(3)由B 与C 坐标确定出直线BC 解析式,求出与直线BC 平行且与抛物线只有一个交点时交点坐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题 1.1 , 古希腊数学家把 1、 3、 6、 10、 15、 21、…叫做三角形数,其中 1 是第一个三角
形数, 3 是第二个三角形数, 6 是第三个三角形数,…,依1.1 . 观察以下一列数 1, 1, 2 , 3, 5 , 8....... ,则第 10 个数是
例题 1.2:观察以下一列数的 1, 4, 7, 10 , 13............,则第 2018 个数是
变式 1.2 观察以下一列数 -11, 13, -15,1 7, -19....... 则第 2018 个数是
,第 n 个数是
例题 1.3 ,观察以下一列数 2, 6, 12, 20 , 30 则第 100 个数是
B.10
C. 11
D. 12
例题 1.5 观察以下一列数的特点: 0,1 ,﹣ 4,9 ,﹣ 16, 25,…,则第 11 个数是(
)
A.﹣ 121
B.﹣ 100
C.100
D.121
变式 1.5 .( 1)已知 a1
3 ,a2 5 , a3
7 , a4 9 ,a5
11 ,L ,则 a8
.
2
5
10
17
变式 1.3 观察以下一列数 -3,8,-15 , 24,则第 99 个数是
例题 1.4 ,观察以下一列数 3, 12,36,108,324 则第 8 个数是
变式 1.4 ,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 n 个数:﹣ 2、4、﹣ 8、 16、﹣ 32、 64、…,若最后三个数
的和为 768,则 n 为(
)
A.9
挑战 120——压轴题精讲
题型一:规律探索类问题
① 探索一列实数特征,一般从相邻两数之间的和差积商角度,从数 与序号之间的倍数或者次数关系分析
② 求一列实数的和, 一般情况下根据所有项的特征进行拆分 (裂项)
1
1 1,
1
n1 n
n( n 1) n n 1 n n 1
1
11 1
1 d( n d n)
n( n d) d n n d , n n d
的个数为 a3,…,以此类推,则 1 1 1
1
的值为(
)
a1 a2 a3
a19
20
A.
21
B. 61 84
C. 589 840
D. 421 760
题型二:动点存在性问题
解题思路:找到切入点进行分类讨论,如 ① 三点(边)构成直角三角形按直角分三种情况 ② 三点(边)构成等腰三角形按顶角分三种情况 ③ 两三角形相似分 6 种情况,当然有时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可以很明显的否定 其中几种情况
26
例题 1.6 如图,用相同的小正方形按照某种规律进行摆放, 则第 8 个图形中小正方形的个数
是
,
若 an 表示第 n 个图形中正方形的个数,则
1
1
1
a1 - 1 a2 - 1 a3 - 1
1 a10 - 1
变式 1.6 . 如图所示,将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和线段按照一定规律摆成下列图形, 第 1 幅图形中“●”的个数为 a1,第 2 幅图形中“●”的个数为 a2,第 3 幅图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