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历史
回顾六十年建筑钢结构发展3篇

回顾六十年建筑钢结构发展3篇回顾六十年建筑钢结构发展1回顾六十年建筑钢结构发展建筑钢结构是一种采用钢材作为主要承重结构构件的建筑结构形式,具有高强度、轻质、耐用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工程中。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我国开始引进、研发和生产建筑钢结构,经过六十年的发展,建筑钢结构已经成为国内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回顾六十年来建筑钢结构的发展历程,探寻其发展趋势。
上世纪五十年代,建筑钢结构在我国尚属于新兴技术,国内的建筑钢结构主要是引进的,如1950年引进的东京大学动力实验厅、1951年引进的莫斯科白楼公寓等。
这些进口的建筑钢结构引起了国内建筑界的强烈关注,推动了国内技术人员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开发。
上世纪六十年代是我国建筑钢结构发展的关键时期,以地震为契机,钢结构在我国开始得到广泛应用。
1960年至1970年期间,我国建筑钢结构采用简单的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形式,如钢筋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等。
1971年至1990年期间,我国的建筑钢结构已经开始发展成为成套产品,主要发展了钢框架、钢桁架、钢柱和桥梁构件等钢结构产品。
1992年至2000年期间,我国建筑钢结构经历了一次技术革新,采用了“局部构件预制化,现场装配”的生产方式,提高了工程的生产效率和工程质量。
同时,钢结构在超高层、大跨度和特殊用途建筑中得到了大量应用。
2001年至2010年期间,我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在生产、制造、施工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
钢结构成套化生产技术和CAD、CAM、CNC及BIM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引领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同时,钢结构在地下空间、公路桥梁和轨道交通等领域的应用也逐渐扩大。
2011年至今,我国建筑钢结构行业不断迈向高端,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钢结构建筑的高清洁性、耐久性、成本优势等特点得到了充分的认可,其在环保、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此外,以智能制造、绿色工程、建筑信息化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将进一步推动建筑钢结构行业的发展。
钢结构构筑物的定义_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钢结构构筑物的定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钢结构是一种重要的建筑结构形式,它采用钢材作为主要构造材料。
相比于传统的混凝土构造,钢结构具有更高的强度、刚性和稳定性,因此在现代建筑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钢材制造工艺的提升,钢结构在建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钢结构构筑物进行阐述:首先,在“2. 钢结构构筑物的定义”部分中,将给出对钢结构的定义、特点以及应用领域进行详细介绍;其次,在“3. 钢结构构筑物的概述说明”部分,将探讨钢结构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以及其组成部分和施工技术与方法等方面内容;接着,在“4. 钢结构构筑物的解释”部分,将深入解析钢结构的设计原理、构造系统和连接方式,以及建筑耐久性和安全性考虑因素;最后,在“5. 结论”部分将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结果,并对未来钢结构的发展方向提出展望或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而系统地介绍和解释钢结构构筑物的相关内容,包括其定义、特点、应用领域、构造概述、施工技术与方法以及设计原理等方面。
通过深入了解和分析,读者可以对钢结构的优势和适用范围有更清晰的认识,并且能够认识到钢结构在实际项目中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其在未来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 钢结构构筑物的定义:2.1 定义:钢结构构筑物是指通过使用钢材作为主要材料,采用焊接、螺栓连接等方式搭建而成的建筑结构。
它由一系列的钢材构件组成,包括柱子、横梁、桁架等,这些构件通过连接方式固定在一起,形成一个稳定和强大的整体。
2.2 特点:钢结构构筑物具有以下特点:a) 强度高:钢材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性,在承受重力和外部荷载时表现出优异的性能。
b) 轻量化:相比于传统的混凝土建筑,钢结构由于材料本身轻巧,可以实现更轻量化的设计。
c) 施工速度快:制造并安装钢结构比起其它建筑结构所需时间更短,从而缩短了项目工期。
d) 可再利用性高:钢结构可以进行拆卸,并再次利用于其他项目中,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中国建筑钢结构行业企业研究——兼谈长江精工与杭萧钢构

③目前:随着建筑市场的发展,对新型结构建筑的需求旺盛,尤其从钢结构企业内部运行角度看,类似企业比较而言具有运行成本低、资源利用程度优异等特点,使得尤其近两三年来,各种体制(含小型合资合营独资等)的规模、业务能力及技术水平不均衡的各种企业风起云涌。如:多维、东方、宝都、通用、大地网架、恒达、胜利、汇友罗保盛、金城、京城建机、多氏、大本营、中美佳合、大通、天地、杭嘉、北方空间、二十二冶建钢构、新兴钢构、中建钢构、三鑫、中南钢构、常虹、天丰、士兴、中建一局三局钢构、佳和彩板、兰天网架、安立轻钢、汇源、泰格、富煌、金环、中通、华特、诚信、三合、新长诚、富煌、恒升、广厦新型、华宇、鑫汇、泰华、信达、天河、三泰、华宏网架,等。
②90年代初中期:在沪杭、广州和山东一带,首先产生和发展了体制不同、市场独立、技术专业和规模适当的并以轻钢结构为主的钢结构企业。如:2005、2006年行业企业20强中,这样的企业有:浙江杭萧、美建钢构、长江精工之浙江精工、潮峰钢构、博斯格钢构系统、巴特勒钢构、东南网架网架系统、以及中建系统、核建系统、中冶宝冶、北泡钢构系统,等。其中:浙江杭萧、长江精工等成为上市的钢结构行业企业。以他们为代表的这些所谓行业“龙头企业”,借助中国建筑市场发展和需求趋势,逐步成长壮大并始终处于国内行业潮头地位。但也造成了至今行业所谓“集中度不好”以及行业内部机制创新不足等现象。
二、钢结构行业企业
1、由来、发展和阶段代表企业
建设部设有专项的钢结构施工资质和钢结构设计资质的划分。在此基础上,如前所述中国目前钢结构企业,从来源上看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80年代到90年代:钢结构机构和业务,隐藏于大国营和地方国营建筑企业中,是建筑业务因需求不同而设立的建筑体系中的一部分,这是业内“钢结构行业企业隐姓埋名”的最早缘由。后来稍有分离,称为:钢结构分公司或安装分公司等。再后来基于承包、分离等,产生一批带有国营色彩或遗风的所谓钢结构企业,带动了80年代中前期钢结构行业,但最终几乎被市场经济大潮完全淹没。目前仅存的或带有这样痕迹的企业如:中建系统、核建系统、中冶系统、宝冶系统以及北泡钢构系统,等。
钢结构博物馆观后感

钢结构博物馆观后感你知道吗?我前几天去了钢结构博物馆,那可真是个超级酷的地方!刚走进博物馆,就感觉像是进入了一个钢铁构建的奇妙世界。
从大门开始,那种钢铁特有的冷峻质感就扑面而来,就好像在说:“欢迎来到钢铁的王国!”在里面,我看到了钢结构的历史。
原来,这玩意儿可不是现代才有的,老早就有了它的雏形。
从古代简单的铁制工具和结构,一点点发展到如今宏伟的高楼大厦、壮观的大桥,这简直就是一部钢铁版的“进化史”啊。
那些古老的钢铁制品,虽然看起来没有现在这么精致,但却透着一股质朴的力量,就像一位位沉默的老人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接着就看到了现代钢结构的展示。
哇塞,那些巨大的钢结构模型,简直让人惊掉下巴。
有那种超级高的摩天大楼的模型,那一根根纤细却又无比坚固的钢柱,撑起了整座大楼的重量,就像一群超级英雄默默地守护着城市的天际线。
我当时就在想,这得有多厉害啊,这些钢铁就像有魔法一样,能搭出这么高大又漂亮的建筑。
还有大桥的模型也很震撼。
看着那些长长的钢索和钢梁组合在一起,横跨在模拟的江河之上,我仿佛能看到汽车和火车在上面欢快地奔跑。
你说,这些工程师得多聪明啊,能让钢铁像积木一样听话,组合成这么伟大的工程。
而且,博物馆里还有好多互动的项目。
我玩了一个模拟搭建钢结构的小游戏,原本以为很简单,不就是把那些钢铁零件凑一块儿嘛。
可真上手才知道,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去了。
角度不对、零件选错,那整个结构就不稳当了。
这才明白,那些真正搞钢结构建筑的人得有多牛,每一个细节都得精确无误。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还听到旁边有人在讨论钢结构的抗震性和环保性。
这时候我才发现,钢结构可不仅仅是结实好看这么简单。
它在地震的时候能够更好地抵御震动,保护建筑物里的人和东西,就像一个坚强的卫士。
而且在环保方面,它也有很多优点,比如说可以回收再利用,这就像是钢铁也在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出一份力呢。
从钢结构博物馆出来,我满脑子都是那些钢铁结构的样子。
我感觉自己像是对这个世界又多了一份了解。
我国钢结构建筑发展历史

我国钢结构建筑发展历史钢结构包括房屋钢结构、桥梁、塔桅、容器及水工钢结构等多领域。
本文仅谈房屋钢结构的60年发展历程。
房屋钢结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初盛阶段(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低潮阶段(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发展时期(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强盛阶段(2000年至2010年)。
初盛阶段(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当时钢产量很低,每年仅135万吨(现已达5亿吨以上)。
钢结构建设只有依靠苏联经济及技术援助,当时苏联援建156项重型工业工厂,包括冶金、重型机械、飞机汽车等工业,如鞍山钢铁厂,武汉钢铁厂、大连造船厂、哈尔滨飞机制造厂等。
当时还派来一大批苏联专家指导工作。
与此同时还在北京、沈阳、华东、华南、中南、西南、西北等地成立6大工业设计院,在北京、武汉、鞍山、重庆、包头、上海成立了6个钢铁设计院,先后成立了22个冶金建设部门及钢结构制造安装公司等。
短短几年建设了不少钢结构工业厂房(钢柱、钢屋架、吊车梁),培养一大批设计、制造、安装方面的人才,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当时,民用建筑钢结构工程不多,值得提出的有:1954年北京体育馆(57米跨两铰落地拱)、1954年重庆人民礼堂(40.6米肋环形钢穹顶)、1956年天津体育馆(50米柱面联方钢网壳)、1959年北京人民大会万人礼堂(60.9米大钢桁架)等。
当今的日本教授首创的弦支梁、弦支桁架以及弦支穹顶等,这种弦支概念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有了,如大跨度下撑式吊车梁以及预应力输煤栈桥等。
低潮阶段(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这个时期国家各部门钢材需求量增大了,但钢产量仍然不多,每年也只有2000万吨,国家提出节约钢材的政策,当时有人片面理解为不用钢结构,于是钢结构工程数量少了。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更是一切都停了下来。
通过教授及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努力,才把使用多年的1955年版《钢结构规范》用自己编写的1974年版《钢结构规范》代替。
中美建筑钢结构钢材性能对比分析3篇

中美建筑钢结构钢材性能对比分析3篇中美建筑钢结构钢材性能对比分析1中美建筑钢结构钢材性能对比分析随着建筑工业化的发展,钢结构建筑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由于钢材的特殊性能,钢结构具有轻质、高强、耐腐蚀、抗震、抗风等特点,因此越来越受到设计师和业主的喜爱。
然而,钢结构所涉及的钢材品种繁多,不同地区或国家的钢材标准也存在差异,因此需要进行中美建筑钢结构钢材性能对比分析,以便设计师和业主选择合适的钢材材料,确保钢结构的质量和安全。
一、中美建筑钢结构的历史在中国,钢结构的应用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但是由于钢材品种较少,钢结构体系也比较单一,建筑的高度和规模相对较小。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发生,中国对钢结构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钢结构应用最广泛的国家之一,拥有许多创意十足的钢结构建筑。
在美国,钢结构的应用历史更加悠久。
自19世纪末以来,钢结构已经成为美国建筑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多年的发展,美国建筑钢结构的设计、施工和检测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以芝加哥的“亨利·莫斯”大楼为例,它是全球著名的钢结构建筑之一,也是美国钢结构建筑的代表之作。
二、中美钢材标准的差异中美两国的钢材标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以中国标准为例,目前最常用的钢材品种是Q235和Q345两种低合金钢。
这两种钢材的强度和韧性良好,适用于大多数的建筑结构。
而美国的钢材标准则以ASTM标准为主,比如ASTM A36、ASTM A572等。
在强度方面,美国的钢材标准要求更高。
以ASTM A36为例,其抗拉强度可以达到400 MPa以上,而Q235的抗拉强度大约只有235 MPa。
在韧性方面,两国的标准也存在差异。
美国的钢材标准更加注重低温韧性,而中国钢材标准则注重冲击韧性。
三、钢材性能对比分析钢材的性能对于钢结构建筑来说至关重要。
下面就通过一些关键参数进行中美钢材性能对比分析。
1. 强度首先,强度是决定钢结构建筑安全性的关键因素。
中国钢结构发展史及概况

综合评价
• 综合评价上述几种方法,疏导法和水喷淋法 系统造价高、施工与日常维修均比较困难; 屏蔽法保护的构件形式有限,因此目前应用 最广泛的是喷涂法和包封法两种防火保护 方式。
1.3 钢构件的耐火极限
• 钢材的力学性能对温度变化 很敏感。由图1.1可见,当温度 升高时,钢材的屈服强度fy、抗 拉强度fu和弹性模量E的总趋势 是降低的,但在200℃以下时变 化不大。当温度在250℃左右 时,钢材的抗拉强度fu反而有较 大提高,而塑性和冲击韧性下 降,此现象称为“蓝脆现象”。
• 截流法又可分为喷涂法、包封法、屏蔽法和水喷 淋法等几种。
截流法
• a.喷涂法 • 喷涂法主要是指用喷涂机具将防火涂料直接喷涂在构件表
面,形成保护层。它的适用范围最为广泛,尤其是施工不受 钢构件几何形状的限制,可用于任何一种钢构件的防火保护。 近年来又发展了刷涂、抹涂、辊涂等多种防火涂料施工工 艺。 • b.包封法 • 包封法是用耐火材料把构件包裹起来。包封材料有防火板 材、混凝土或砖、钢丝网抹耐火砂浆等。当采用石膏板、 蛭石板、硅酸钙板、珍珠岩板等硬质防火板材进行包封时, 板材可用胶黏剂或钢件固定。当用岩棉、矿棉等软质板材 包封时,应用薄金属板或其他不燃性板材包裹起来。此方法 适用于梁、柱、压型钢板、楼板的防火保护。
疏导法
• 疏导法与截流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允许热量传到 构件上,然后设法把热量导走或消耗掉,同样可使构 件温度不至升高到临界温度,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疏导法目前仅有充水冷却保护这一方法。该方法 是在空心封闭截面中(主要为柱)充满水,火灾时构 件把从火场中吸收的热量传给水,依靠水的蒸发消 耗热量或通过循环把热量导走,构件温度便可维持 在较低的水平。水冷却法既可单根柱自成系统,又 可多根柱联通。前者仅依靠水的蒸发耗热;后者既 能蒸发耗热,又能借水的温差形成循环,把热量导向 非火灾区温度较低的构件。从理论上讲,这是钢结 构保护最有效的方法。
2020年钢结构设计标准修订

2020年钢结构设计标准修订一、引言钢结构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结构形式,在当今的建筑工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领域对钢结构的设计标准也在不断修订和完善。
本文将就2020年钢结构设计标准修订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二、历史回顾1. 钢结构设计标准的历史钢结构设计标准的修订始终贯彻科学、严谨的原则,力求在结构的安全、可靠性和经济性方面达到最佳平衡。
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纷纷制定了各自的钢结构设计标准,其中包括了钢材的型号、规格、设计参数、构件连接方式、防腐措施等内容。
这些设计标准一直在不断完善和更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建筑工程的需求。
2. 2015年版钢结构设计标准2015年版的钢结构设计标准在经过多年的应用和实践后,逐渐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
在考虑结构的抗震性能、防火性能、疲劳寿命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对于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以及对于大跨度、高层结构的设计规定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修订。
三、2020年版的主要修订内容1. 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例如高强度钢、混凝土复合结构、预制装配式钢结构等,2020年版的钢结构设计标准将进一步加大对这些新技术的规范力度,以确保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安全可靠性。
2. 抗震设计规定的完善抗震设计一直是钢结构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2020年版的设计标准将通过引入新的地震动参数、改进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和技术,以提高对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整体性能和抗震性能。
3. 结构防火性能的规定结构的防火性能一直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问题,2020年版的设计标准将进一步规范钢结构的防火设计和防火材料的选用,以提高建筑物在火灾发生时的安全性。
4. 新型结构体系的设计规定钢结构在大跨度、高层建筑中的应用日益广泛,2020年版的设计标准将对此类结构体系的设计规定进行更新和完善,以保证这些特殊结构在实际工程中的安全可靠性。
四、对工程实践的影响1. 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性2020年版的钢结构设计标准在新材料、新工艺、抗震设计等方面的修订将有助于提高工程结构的整体性能和抗灾能力,进一步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革命精神——历史中的数次钢结构革命
2.1.1钢结构发展历史节点
埃菲尔铁塔的建造 1884年,为了迎接世界博览会在巴黎举行 和纪念法国大革命100周年时,法国政府决定 修建一座永久性纪念建筑。 经过反复评选,古斯塔夫· 埃菲尔设计的 铁塔被选中,建成后铁塔就以埃菲尔的名字命 名。 埃菲尔的设计非常高明,在两年多的施工 过程中,从未发生过任何伤亡事故;在组装部 件时,钻孔都很准确地和上,这在建筑史上是 很了不起的。 这一庞然大物显示了资本主义初期工业生 产的强大威力,与其说是建筑,不如叫做象征 更为恰当。在设计、分解、生产零件、组装到 修整过程中,总结出一套科学、经济而有效的 方法,同时也显示出法国人异想天开式的浪漫 情趣、艺术斯
1909 1931 1961 1970
蓬皮杜中心
伦佐· 皮亚诺
1972
2.1革命精神——历史中的数次钢结构革命
2.1.1钢结构发展历史节点
水晶宫 水晶宫是工业革命时代的重要象征物。 1849年,英国政府决定在海德公园南侧兴 建一幢大型临时建筑。为避免破坏公园树木, 最终采纳了皇家园艺师约瑟夫· 帕克斯顿的 “水晶宫”设计方案,创造性地将花房式框架 玻璃结构运用到建筑设计之中,使树木罩在屋 顶下得以保护。结果这座原本为展品提供展示 的场馆,成为第一届世博会上最成功的展品。 它原先是世界博览会首次于1851年在伦敦 举行时的展示馆,这场世界博览会的正式名称 为万国工业博览会,1936年以前曾经吸引过无 数的社会各种阶级的游客前来参观。 提起世博会,人们必然会想起那座与它同 时诞生的著名建筑:水晶宫。
2.1革命精神——历史中的数次钢结构革命
2.1.1钢结构发展历史节点
历史事件 历史人物 历史时间 历史地位 地点
Coalbrookdale大桥
1779 1820
1828
第一座铸铁拱桥 第一栋铸铁建筑
第一座钢桥 开创了建筑形式的新纪元 第一座大跨钢桁桥
英格兰 美国费城
维也纳 法国伦敦 圣路易 法国 法国 芝加哥 柏林 美国 中国 美国
2.1革命精神——历史中的数次钢结构革命
2.1.1钢结构发展历史节点
机械馆历史意义 在1851年世界博览会成功和1862年又一次 博览会之后,英国不想再举办世界博览会了, 法国马上乘虚而入,在1855年到1900年间,先 后举办了五次规模较大的世界博览会。
这些展出可以被看作向英国工业产品和贸 易统治地位挑战的一个国家宣言,这一点可以 从每次都把机械馆的结构和内容作为展出重点 看出来。
2.1革命精神——历史中的数次钢结构革命
2.1.1钢结构发展历史节点
机械馆 巴黎博览会机器展览馆(1867),机械馆 是本次博览会上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它运用当 时最先进的结构和施工技术,采用钢制三铰拱, 跨度达到115米,堪称跨度方面的大跃进。
陈列馆共有20榀这样的钢拱,形成宽115 米、长420米,内部毫无阻挡的庞大室内空间。 钢制三铰拱最大截面高3.5米,宽0.75米,而这 些庞然大物越接近地面越窄,在与地面相接处 几乎缩小为一点,每点集中压力有120吨,陈 列馆的墙和屋面大部分是玻璃,继伦敦水晶宫 之后又一次造出了使人惊异的建筑内部空间。
水晶宫在作为一个建筑对后世的意义 水晶宫不仅是当时人们对于大跨空间和材 料特性的一种大胆尝试 也是对于环境的一种尊重(树木的保护) 还是施工中对材料的重复利用的典范(施 工中用来做围护的木板后用作地面和走廊) 如此宏大的建筑项目,对于施工进程中材 料的保障,工种的配合,也是今天值得借鉴参 考的
2.1革命精神——历史中的数次钢结构革命
2.1革命精神——历史中的数次钢结构革命
2.1.1钢结构发展历史节点
水晶宫在钢结构发展过程中的意义 水晶宫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由铁和玻璃 构成的巨大建筑。 是第一个外墙没有结构强度的大型建筑。
也是第一个为了快速安装而用船将预先 制造的标准元件送到建筑工地的建筑物。
不仅开创了近代功能主义建筑的先河,也 成就了第一届伟大的世博会。
2.1.1钢结构发展历史节点
埃菲尔铁塔 因为法国巴黎是浪漫之都,建筑物也都是低矮 而且富有情调的,但是在市中心突然耸立起这 个丑陋的、突兀的钢铁庞然大物。 让巴黎市民很气愤,曾多次想拆除埃菲尔铁塔, 认为它是影响巴黎市容,是巴黎最糟糕、最失 败的建筑物。 而现在却成了法国甚至是全世界最吸金的建筑 地标,2011年约有698万人参观,在2010年累 计参观人数已超过二亿五千万人,每年为巴黎 带来15亿欧元的旅游收入。 巴黎人民也接受了它,并把埃菲尔铁塔当做法 国的象征。
“水晶宫”展览馆 大跨钢桁桥Eads Bridge 埃菲尔铁塔 机械馆 The Rand Mcnally Building 柏林通用电气公司透平 机车间 纽约帝国大厦 北京工人体育馆 纽约世界贸易大厦
帕克斯顿
1851 1874
古斯塔夫· 埃菲 尔
1889 1889 1889
第一座钢铁结构的高塔
空前未有的大跨度结构 第一栋全钢结构的大厦 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 曾经是全球最高的建筑 中国现代悬索结构的开始 当时世界最高 现代气息,工业与艺术的糅合
机械馆既是对水晶宫的一种尊重也是一种 挑战和超越,是建筑上的比拼,也是国力和人 民之间的一种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