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坡耕地整治方案

坡耕地整治方案1. 简介坡耕地是指具有一定坡度的农田,由于坡度大、土壤薄、水分易流失等特点,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等问题,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为了提高坡耕地的利用效益和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制定针对性的整治方案。
2. 整治目标•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保持能力•提高坡耕地的水分保持和供水能力•提高农田的生产效益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3. 整治措施3.1 林草复合种植林草复合种植是通过在坡耕地上种植适宜的树木和草类植物,形成一层覆盖作物层,起到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保持的作用。
具体措施包括: - 选择抗旱、耐瘠薄土壤的树种和草类植物,进行适宜的种植布局。
- 做好防坡保护林,培育形成密闭的植被覆盖层,防止土壤侵蚀。
- 定期进行修剪和疏伐,保持林冠的透光性,提高植被对雨水的拦截能力。
3.2 水土保持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是指通过建设排水沟、梯田等设施,改善坡耕地的水土条件,减少水土流失。
具体措施包括: - 在坡耕地上修建梯田,减缓坡度,减少水流速度,降低水土流失风险。
- 在梯田之间修建排水沟,收集并引导水流,避免积水导致的水土流失。
- 建设坡耕地整地系统,包括梯田耕地、排水沟、防渗灌溉和防渗灌溉系统,提高坡耕地的利用效益和保护效果。
3.3 合理施肥措施坡耕地的土壤肥力一般较差,需要进行合理施肥,提高土壤质量和农作物产量。
具体措施包括: - 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和农作物需求,科学选择肥料种类和用量。
-采用有机肥和矿物肥相结合的施肥方法,提高土壤养分利用率。
- 利用秸秆、农作物残留物等进行堆肥,增加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
3.4 科学灌溉管理坡耕地水分供应不稳定,容易发生干旱和涝灾害,影响农作物生长。
科学的灌溉管理可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增加农作物产量。
具体措施包括: - 根据土壤水分含量和作物需求,科学制定灌溉计划,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水量。
- 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渗灌等,减少水分损失。
- 组织农民学习灌溉管理知识,提高灌溉技术和管理水平。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方案(二)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方案产业结构改革是指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方案中,产业结构改革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减少农业对坡耕地的侵蚀,提高土壤保持能力,从而达到综合治理的效果。
实施背景:我国农村地区存在大量的坡耕地,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利用和过度开发,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这不仅损害了农田生产能力,也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因此,需要通过综合治理来恢复和保护坡耕地的水土资源。
工作原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工作原理是通过产业结构改革来调整农村产业布局,减少对坡耕地的破坏。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推动农业产业的升级和优化。
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型农业产业,减少对坡耕地的水土流失风险。
2. 推动农村产业发展:通过发展农村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减少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
可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旅游业等产业,为农民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机会,减少对坡耕地的侵蚀。
3. 加强土壤保护工作:通过加强土壤保护工作,提高坡耕地的土壤质量和保持能力。
可以采取合理的耕作措施,如梯田种植、轮作休耕等,减少土壤侵蚀风险。
实施计划步骤:1. 制定产业结构调整计划: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措施,并确定具体的实施计划。
2. 推动农村产业发展:通过加大对农村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农民发展新型农业产业和农村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3. 加强土壤保护工作:加强对坡耕地的土壤保护工作,推广合理的耕作措施,提高土壤保持能力。
4. 建立监测和评估体系:建立坡耕地水土流失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及时了解治理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优化。
适用范围:该综合治理方案适用于我国农村地区存在坡耕地水土流失问题的地区,特别是农业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
创新要点:1. 通过产业结构改革来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问题,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对策及措施探析

N o n g t i a n s h u i l i社会经济稳定良好发展的背景下,农业同样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不过,部分山区地区,因水土流失问题影响,造成耕地难以正常使用的情况出现,也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重点关注,由于水土流失问题的出现,同样对农业经济的稳定良好发展形成应的制约影响。
通常而言,角度大于20°的山坡或是耕地,并不适合耕种,可通过栽植树木或是改造梯田等,使水土流失可以得到有效治理,为农业经济的稳定良好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基于此,本文对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措施进行分析探讨。
一、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对策1、重视综合治理,强化服务农村建设针对综合治理,即对“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基本标准原则,加以全面有效落实,对林、水、田等采取综合治理,对生态环境治理,同农民致富形成紧密联系,对科学种植模式作出积极推广应用。
同时,基于各地应基于项目区所具有的立地条件以及产业发展规划,对传统农业作出优化改革,尤其是种植结构和方式上,充分做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项目,为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服务农村建设,首先,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以重点关注,并作出科学改善,对高标准坡改梯加以重点实施。
同时,做好道路、排水等建设,使饮水问题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其次,发展全新经济增长点,对果林、果木林加以重点关注。
2、突出治理重点,合力打造现代农业针对突出治理重点,即治理期间,应做到因害设防、突出重点,对情况相对严重的居民聚集点以及集镇,应对上部坡面采取科学治理。
通过水保林与经果林或是截水沟等方法,使截水沟同排洪沟可以形成有效连接,构建起更有保障的防御体系,为农民群众提供可靠的安全屏障。
针对合力打造现代农业,各地区应当紧密联系土地生态建设项目,对水土资源采取科学治理,使蓄水保土能力可以得到显著提高,保证土地质量的同时,为农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现代农业属于系统化的工程,其中,政府部门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主导作用,务必做好统筹规划,使各部门可以形成有效联动,形成共建格局,促使农业综合生产力能够获得真正提升,为农业良好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农田防治水土流失的方法

农田防治水土流失的方法水土流失是指农田中的水和泥沙随着水流的冲刷而剥离和流失的现象。
这种现象给农田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威胁,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方法来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农田的良好生态环境。
1. 构筑沟渠系统沟渠是农田中最基本的水利设施,通过合理地筑造沟渠系统,可以有效地改善农田的排水条件,并减缓水流的冲刷力。
因此,在农田中使用沟渠防治水土流失可以说是最常见、最基本的办法之一。
通过将地势起伏较大的农田合理划分成不同的坡面与坡耕地,疏导水流,降低水流速度,进而减轻水流的冲刷力,防止水土流失发生。
2. 合理耕作制度耕作制度对于农田水土流失的防治有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不合理耕作方式会导致土地表面的植被被破坏,暴露的裸地容易发生水土流失。
因此,我们要采取合理的耕作措施,如选择合适的农作物、合理使用有机肥料、轮作与间作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保持和增加土壤的肥力和结构,提高水土保持能力,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
3. 林木植被带在农田中合理设置林木植被带,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能够起到防风固土、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农田中种植乔木或乔灌混交林等植被,可以提高土壤的质量,并且根系能够锚固土壤,抵抗水流的冲刷。
此外,植被还可以减少暴雨冲击对土壤的直接打击,同时也能够降低气温,调节农作物的生长环境。
4. 种植抗旱作物干旱地区农田的水土流失风险较高,因此,在这些地区可以适当选择抗旱作物来种植。
抗旱作物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和根系发达的特点,能够增强土壤的结构稳定性,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通过合理选择抗旱作物,既可以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又能够有效地防治水土流失。
5. 种植绿色覆盖植物农田地表覆盖植物的选择也对水土流失的防治起到重要的影响。
选择能够覆盖土壤的绿色植物,如地被植物、禾本科作物等,能够有效地减少土壤的侵蚀,保护农田的水土资源。
这种覆盖植物可以减缓雨水的流速,促使雨水渗透到土壤中,增加土壤水分储存量,减少农田中的径流,降低水土流失的风险。
浅谈坡耕地治理措施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浅谈坡耕地治理措施对水土流失的影响随着城市化发展不断加快,坡耕地面积增加迅速,水土流失问题愈发严重。
因此,加强坡耕地治理措施已成为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坡耕地治理措施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首先,开展防风固沙工程可以有效地减少坡耕地的水土流失。
防风固沙工程可以在坡耕地农作物成长的同时,保持地表水及土壤内部水分,增加土壤颗粒的粘稠性,减少水土流失。
此外,在坡耕地上种植多年生植物,可防止土壤侵蚀,提高土壤穿透力,增加土壤含水量,减缓水土流失速度。
其次,改善水土流失的措施是加强坡耕地植被恢复。
植被恢复包括植树和草皮的修建,目的是增加植物根系的深度和数量,增加土壤稳定度,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同时,在施肥方面,采用有机肥替代化学肥料,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还能还原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持水能力和产生泥炭质土层,以防止水土流失。
第三,采用种植套作田间护坡栽植措施可以防止水土流失。
田间护坡措施对坡耕地的治理相当有效。
在坡耕地上设置护坡带,以巧妙的方式将农田与坡地相连接,同时自然类分,避免起伏和溢出,避免了水、土壤的流失。
套作不同类型农作物的措施也有益于水土流失治理。
套作可以增加土壤深度和土层厚度,通过不同作物的轮作,有机地作用于坡耕地上的土壤,同时也具有抑制土壤流失的效果。
最后,降低坡耕地深度和采用合理施工方法可以控制水土流失的发生。
坡耕地的坡度和深度对土壤的流失有很大影响。
因此,在不利于坡耕地的施工条件下,加强土石工程的设施可以平衡土壤的水分含量,同时根据不同施工条件进行不同的排水设施的设置,达到快速排水的目的。
在坡耕地治理的过程中,合理制定种植方式和作物轮作方式,还可以合理利用自然因素和农家肥甸,以达到高效种植的目的。
综上所述,坡耕地治理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的问题。
在坡耕地治理中,采取多种措施,如防风固沙工程、植被恢复、种植套作田间护坡栽植措施、降低坡耕地深度和采用合理施工方法等,可以对水土流失的情况进行常态化控制。
探索水土保持工程中的耕地保护措施

探索水土保持工程中的耕地保护措施水土保持工程是防止水土流失、保护耕地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探索水土保持工程的过程中,耕地保护是一项需要特别关注的重要措施。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介绍水土保持工程中的耕地保护措施。
一、区分耕地类型,采取针对性措施耕地种类繁多,不同类型的耕地在水土保持工程中需要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
针对不同类型的耕地进行区分,并且采取相应的针对性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土流失风险。
例如,在坡耕地中,可以采取地势平整、培肥保肥、适时种植措施,减少坡耕地的水土流失风险;而在低洼湿地耕地中,可以采取排水、排放积水、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等措施,有效保护湿地耕地的生态环境。
二、科学施行耕作措施耕地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科学施行耕作措施。
合理的耕作措施可以减少耕地水土流失的风险,提高耕地的养分含量,保障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科学施行耕作措施包括合理选择农机、选择适当的耕作方式、控制农作物的密度等。
同时,科学施行耕作措施还需要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农作物特点进行调整,以确保措施的有效性。
三、加强耕地水资源的管理耕地水资源的管理是水土保持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合理管理耕地水资源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壤的流失和侵蚀,保护好耕地生态环境。
加强耕地水资源的管理包括严格控制灌溉用水的量和时机、合理排放农田中的积水、利用农田排水系统进行水质的净化等。
合理管理耕地水资源不仅能够保护耕地,还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结论通过区分耕地类型、科学施行耕作措施、加强耕地水资源的管理,可以有效地保护耕地资源,减少水土流失的风险,维护农田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水土保持工程在耕地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寻找更加适合的措施和方法,为农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只有通过不断地科学实践,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耕地资源,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219336609_浅议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812023.5浅议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林发辉(甘肃省临洮县水土保持工作站,甘肃 临洮 730500)摘要:我国坡耕地面积约3.59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0%左右。
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水土流失问题严重,不仅会影响生态文明建设,而且也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水土流失的防治成为迫切而严峻的重要任务,应充分认识到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危害,并结合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积极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提升防治水平与成效。
本文分析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与危害,并就具体的防治措施进行探究,希望对提升防治效果有所帮助。
关键词: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影响因素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我国坡耕地面积在耕地总面积中占比达到了20%左右,是重要的耕地资源。
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坡耕地存在比较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业的发展,同时,也会给生态文明建设带来更大的挑战。
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危害,提升对防治工作的重视,借助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保证防治效果。
1 坡耕地水土流失概述1.1 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降雨: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较多,其中降雨是主要因素之一,降雨是导致地表径流的原因,同时也是造成水体流失的前提。
降雨超过土壤的渗透能力便会在地表形成径流,对地表产生一定的冲刷作用。
另外,雨滴会对地表产生一定的冲击,形成击溅作用,导致地表土壤松动,进一步加剧水土流失。
降雨强度越大,造成的水土流失量便会越大,二者呈正比例关系。
坡度:除了降雨之外,坡度也是坡耕地水土流失的主要影响因素,地表径流侵蚀模数以及径流量直接受坡度的影响,并且会在坡度为30°时达到最大值。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顺坡耕作以及陡坡垦殖均会加剧水土流失。
土壤侵蚀存在临界坡度,而这一临界坡度通常都处于25~30°,大于或者小于这一坡度,对土壤的侵蚀作用均有所减低。
植被覆盖率:植被覆盖率也是影响坡耕地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有研究表明,植被覆盖率为10%时,径流系数为0.02~0.93,植被覆盖率为60%~80%时,径流系数则会下降至0.00~0.51,并且随着植被覆盖率的提升,产沙量以及径流量均会随之减少,而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则会随之提高。
浅谈坡耕地治理措施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浅谈坡耕地治理措施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水土流失是指在农田土壤表面被雨水冲刷或河流冲刷下去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农田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坡耕地是指农田地势较为陡峭,易于发生水土流失的地区。
为了减少水土流失对农田的危害,需要采取多种治理措施。
本文将从植物措施、机械措施和土地利用措施三个方面探讨坡耕地治理措施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植物措施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之一。
植物的根系能够固定土壤,增加土壤的稳定性,防止土壤被水流冲刷。
种植防护林带可以减缓水流速度,增加水分渗透时间,减少水土流失。
防护林带的树木根系可以加固土壤,减少坡耕地上下坡的坍塌和滑坡现象,有效改善农田土壤质地。
选择具有强大根系系统的植物作为坡耕地植被也能够提升土壤的抗冲性能。
机械措施也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重要手段。
机械措施主要采用切沟、挖渠等方式,改变坡耕地地形,形成合理的排水系统,避免大量水分在坡面累积,降低水土流失风险。
结合机械措施进行地表覆盖也是有效的方法。
覆盖草皮、秸秆等材料可以减缓水流速度,增加水分渗透时间,降低水土流失风险。
合理的土地利用也是坡耕地治理的重要环节。
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可以减少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可能性。
将陡坡土地用作林业生态经济林种植,能够有效增加土地的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的风险。
选择适宜的作物种植和合理的耕作方式,减少农业活动对土壤的侵蚀,也是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
坡耕地治理措施对水土流失有重要影响。
通过植物措施,可以增加土壤稳定性,减少水土流失的风险;机械措施能够改变地形,形成合理的排水系统,降低水土流失的可能性;合理的土地利用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的风险。
综合应用以上措施可以有效保护坡耕地,促进农田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摘要:水土保持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由于幅员辽阔,水土流失不仅面积广、强度高,且具有成因复杂、类型多样、危害巨大等突出特点。
关键词:水土保持;技术;探索
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近年来,国家对水土保持越来越重视,实施水土保持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我国维系生态安全的主要措施。
要贯彻落实水土保持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必须进行统筹规划,以切实地改善生态环境,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进而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
本文简述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概念,分析了我国水土流失的特点及原因,并结合实践经验分析了实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2、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概述2.1概念
水土保持是指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科学技术。
从概念上来看,水土保持涉及的内容除了防治水土资源的流失外,还赋予了利用水土资源、绿化美化环境等。
其中,防治水土流失还涉及了防治土地荒漠化、防旱保水等内容,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涉及了化学侵蚀、植物侵蚀以及慎重使用复垦措施等内容;绿化美化环境则涉及了植树造林、慎重使用复垦措施等内容。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一项涉及了多学科、多部门的系统工程,应当在开展水土资源现状调查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等合理地进行相应各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如水保建设规划、生态修复规划、城市水保规划以及不同类型区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
吸取国内外先进经验,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加强科研与科技推广工作,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促进区域绿色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过程就是水土流失治理的过程。
水土流失治理既要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又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才能妥善处理好水土流失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2.2 主要问题随着水土保持领域的科技成果不断增加、涉及的领域不断拓宽、发挥的效益不断凸现,有力推动了水土流失防治进程。
然而,我国自然条件复杂,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和技术成果推广仍明显滞后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实践,致使水土流失防治进程距国家生态建设的总体目标、全社会水土保持意识与建设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集中表现为3个方面: (1)与当前水土保持任务相比,水土流失防治速度和规模还需进一步提升。
目前,全国还有180多万k㎡水土流失面积亟待治理,且因人为因素影响以每年100万k ㎡的速度扩展,风蚀沙化以每年24.6万k㎡的速度加剧,由此造成土地产出下降、湖泊水库淤积、水质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洪涝灾害加剧等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面对新时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势必要求水土保持科技水平不断提升、支撑能力不断增
强、辐射范围不断扩大,以便更好地促进水土保持实践、加快我国水土流失治理步伐。
(2)与当前水土保持实践相比,水土流失防治理论和技术还需进一步加强。
水土保持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伴随生态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深入,一些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更加突出,一些以前未曾出现的问题应运而生。
如土壤侵蚀力学机制与过程、水土流失动态预报与模拟、水土保持环境效应与调控等基础理论,以及长时期、大规模水土保持对江河水沙的调控效应,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的监测预报、不同区域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高效模式和配套技术、不同水土流失区域的生态修复机理与调控技术、水土流失面源污染防治与生态清洁型流域治理、中小河流水土保持措施防灾减灾作用等重大科技问题。
这些已成为决定当前水土保持事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技术。
(3)与当前水土保持发展相比,水土流失防治技术推广和社会认知还需进一步完善。
水土保持是与生产紧密结合的实践科学,但目前有关科研成果在实践中的推广应用速度偏慢,成果转化效率偏低,科普宣传力度不足,公众认知程度不够,尤其缺乏行之有效的辐射、推广、宣教途径和模式。
这些成为限制水土保持科技支撑能力的主要瓶颈。
3 、水土保持科技发展需求3.1坡耕地综合整治技术主要技术成果包括:(1)坡耕地梯田改造工程技术;(2)机修梯田快速整治技术;(3)坡耕地径流集蓄与调控技术;(4)坡耕地地埂利用与地力恢复技术;(5)梯壁整治优质材料选择与配置技术。
具体实施方案为:(1)通过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技术集成研究和建立不同类型区坡耕
地水土流失治理技术集成示范区,有效地治理坡耕地的水土流失;
(2)利用现代农业机械,合理开展坡耕地机修梯田改造,并配套实施径流调控工程技术、微地形改造措施和小型径流集蓄工程,加快坡耕地改造步伐,提高坡改梯的质量和效益;(3)针对不同土坎的土壤特性,优选高效的水土保持材料和植物品种,最大限度地利用坡耕地水土资源,形成一定的经济和生态效益;(4) 推广生物篱配置技术,形成适宜不同类型区坡耕地的生物篱配置模式,并进行定量评价和分析,达到保水、减蚀,减少水土流失的目的。
3.2 重点水源区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主要技术成果包括:(1)水源涵养地植被封禁修复技术;(2)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构建技术;(3)湿地水质生物净化技术;(4)农村社区废弃物处置与利用技术。
具体实施方案为:以水资源利用为主线,以抢救土地资源为目标,以坡耕地整治为重点,以合理配置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为手段,形成一套水源保护区综合整治技术;通过科学处理和利用农村社区废弃物,降低农业生产化学污染、保护修复湿地水质,控制水土流失与水体污染;采取生态修复、生态治理和生态保护等综合防治思路,优化配置治污措施、植物措施、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构建城郊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达到净化水质和控制面源污染的目的。
3.3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技术主要技术成果包括:(1)区域水土流失快速调查技术;(2)坡面和小流域水土流失测验设施设备;(3)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信息系统;(4)弃渣量快速测算技术。
具体实施方案为:基于“3s”技术,通过多源空间信息的获取、分析,结合数学模型,确定区域
降雨侵蚀力因子和土壤可蚀性因子,利用数字高程模型计算确定地形因子,利用卫星影像像元计算获得植被和水土保持措施因子,建立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形成区域水土流失的定量监测与预报;开展小流域水土流失监测的自动化,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系列的连续性和周期性,形成小流域水土流失监测自动化测报技术;结合典型区域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情况,重点针对人为水土流失和防止成效,建立基础数据库,制定有效的成果发布机制,形成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信息系统;采用gps和三维激光扫描仪,对生产建设项目的堆弃渣土进行快速定位、扫描,测算弃土弃渣变化量,形成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快速、准确测算技术。
4 、结束语水土流失防治是一项长期的建设任务,只要严格履行水土保持审批程序,坚持预防与治理同步进行,按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坚持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治理原则,就一定能控制水土流失,实现农业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勇.陕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对策探讨[j].中国水利,2010,16. [2]张晓霞,李占斌,李鹏.陕北黄土高原坡耕地土壤养分特征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