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专项建设方案(DOC 78页)
水土流失治理方案

水土流失治理方案1. 概述水土流失是指水和土壤的流失现象,是一种严重的环境问题,对生态系统和农业产出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解决水土流失问题,制定科学的治理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土地保护、植被恢复、水资源管理和教育宣传四个方面介绍水土流失治理的方案。
2. 土地保护土地保护是水土流失治理的首要任务。
采取以下措施可以有效保护土地资源:2.1 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明确不同区域的土地用途,避免过度开发和滥用土地资源。
2.2 推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通过实施耕地轮作休耕制度,使空闲地充分休整,减少土壤侵蚀和流失,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2.3 强化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例如修建护岸、水渠和水库等,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减少水土流失风险。
3. 植被恢复植被恢复是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手段,可以起到保护土地和减缓水流速度的作用。
3.1 林木覆盖增加:通过植树造林和植被恢复项目,增加植被覆盖率,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有效减少水土流失。
3.2 草地恢复和管理:加强对草地的保护和管理,控制过度放牧,建立合理的放牧制度,防止草地过度破坏和土壤流失。
3.3 生态工程建设:采取生态工程手段,如建设人工湿地和河道生态修复,改善水土环境,减少水土流失。
4. 水资源管理合理管理水资源是水土流失治理的关键环节,可以有效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4.1 调整水资源配置:合理配置水资源,统筹考虑不同区域的需水状况,推动跨区域水资源的互补和调剂,减少过度开采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4.2 加强水土保持设施建设:建设水土保持设施,如水土保持林、梯田和隔离墙等,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
4.3 实行水资源科学管理:建立水资源的监测和管理系统,科学制定水资源利用计划,合理控制农业灌溉用水和工业用水。
5. 教育宣传教育宣传是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环节,可以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全社会参与水土流失治理。
5.1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媒体、教育机构和社区开展水土流失治理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
坡耕地整治方案

坡耕地整治方案1. 简介坡耕地是指具有一定坡度的农田,由于坡度大、土壤薄、水分易流失等特点,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等问题,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为了提高坡耕地的利用效益和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制定针对性的整治方案。
2. 整治目标•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保持能力•提高坡耕地的水分保持和供水能力•提高农田的生产效益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3. 整治措施3.1 林草复合种植林草复合种植是通过在坡耕地上种植适宜的树木和草类植物,形成一层覆盖作物层,起到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保持的作用。
具体措施包括: - 选择抗旱、耐瘠薄土壤的树种和草类植物,进行适宜的种植布局。
- 做好防坡保护林,培育形成密闭的植被覆盖层,防止土壤侵蚀。
- 定期进行修剪和疏伐,保持林冠的透光性,提高植被对雨水的拦截能力。
3.2 水土保持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是指通过建设排水沟、梯田等设施,改善坡耕地的水土条件,减少水土流失。
具体措施包括: - 在坡耕地上修建梯田,减缓坡度,减少水流速度,降低水土流失风险。
- 在梯田之间修建排水沟,收集并引导水流,避免积水导致的水土流失。
- 建设坡耕地整地系统,包括梯田耕地、排水沟、防渗灌溉和防渗灌溉系统,提高坡耕地的利用效益和保护效果。
3.3 合理施肥措施坡耕地的土壤肥力一般较差,需要进行合理施肥,提高土壤质量和农作物产量。
具体措施包括: - 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和农作物需求,科学选择肥料种类和用量。
-采用有机肥和矿物肥相结合的施肥方法,提高土壤养分利用率。
- 利用秸秆、农作物残留物等进行堆肥,增加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
3.4 科学灌溉管理坡耕地水分供应不稳定,容易发生干旱和涝灾害,影响农作物生长。
科学的灌溉管理可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增加农作物产量。
具体措施包括: - 根据土壤水分含量和作物需求,科学制定灌溉计划,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水量。
- 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渗灌等,减少水分损失。
- 组织农民学习灌溉管理知识,提高灌溉技术和管理水平。
治理水土流失工程方案范本

治理水土流失工程方案范本一、项目概述水土流失是指地表土壤和水资源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造成的流失现象,其严重程度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水土流失问题,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田生产力,本项目制定了治理水土流失工程方案。
二、项目背景中国是一个水土流失严重的国家,据统计,我国水土流失面积约为49.6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2%。
水土流失导致土地利用能力丧失,水资源减少,生态平衡严重受到破坏,给国家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因此,治理水土流失是当前生态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三、目标及目的本项目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减轻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恢复和保护水土资源,提高土地生产力,促进农业持续发展。
项目的主要目标包括:1.减少水土流失现象,改善土地利用能力;2.提高土地的保肥保墒能力,增强土壤肥沃度;3.恢复水土资源,促进土地生态恢复;4.改善农田生产环境,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四、项目内容及实施方案1.水土流失调查(1)选取目标区域进行水土流失的土地调查,包括土壤类型、地形地貌、植被分布和土地利用状况的调查和分析。
(2)评估区域内的水土流失程度和治理需求,确定治理重点和紧急措施。
2.水土流失治理措施(1)植被恢复通过植树造林、草原恢复等方式,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风险,改善土壤水分条件。
(2)人工地貌调整运用梯田、植草沟、盖梯田等措施,在滑坡、冲沟等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区进行地貌调整,减缓和阻止水土流失过程。
(3)土地保肥保墒通过施肥、覆盖保护和梯田等方式,改善土地肥力和水分条件,提高土地的保肥保墒能力,减轻水土流失。
(4)水土资源复肥通过梯田、水利水保设施的建设和改善,促进水土保持,减轻暴雨时的水土流失风险。
3.生态保护措施(1)水土资源保护加强水源涵养治理,防止水土流失导致的水资源减少。
(2)生态环境保护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增加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方案(二)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方案产业结构改革是指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方案中,产业结构改革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减少农业对坡耕地的侵蚀,提高土壤保持能力,从而达到综合治理的效果。
实施背景:我国农村地区存在大量的坡耕地,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利用和过度开发,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这不仅损害了农田生产能力,也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因此,需要通过综合治理来恢复和保护坡耕地的水土资源。
工作原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工作原理是通过产业结构改革来调整农村产业布局,减少对坡耕地的破坏。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推动农业产业的升级和优化。
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型农业产业,减少对坡耕地的水土流失风险。
2. 推动农村产业发展:通过发展农村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减少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
可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旅游业等产业,为农民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机会,减少对坡耕地的侵蚀。
3. 加强土壤保护工作:通过加强土壤保护工作,提高坡耕地的土壤质量和保持能力。
可以采取合理的耕作措施,如梯田种植、轮作休耕等,减少土壤侵蚀风险。
实施计划步骤:1. 制定产业结构调整计划: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措施,并确定具体的实施计划。
2. 推动农村产业发展:通过加大对农村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农民发展新型农业产业和农村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3. 加强土壤保护工作:加强对坡耕地的土壤保护工作,推广合理的耕作措施,提高土壤保持能力。
4. 建立监测和评估体系:建立坡耕地水土流失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及时了解治理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优化。
适用范围:该综合治理方案适用于我国农村地区存在坡耕地水土流失问题的地区,特别是农业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
创新要点:1. 通过产业结构改革来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问题,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
水土流失方案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2)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3)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4)依法治理,科学实施。
三、主要任务
1.加强水土流失预防工作。
(1)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全民水土保持意识。
(2)严格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确保新增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3)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水土保持行为。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水土流失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部门工作,确保方案顺利实施。
2.落实责任制度。
明确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
3.加大资金投入。
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多渠道筹集资金,保障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经费。
4.强化科技支撑。
加强水土保持科技创新,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水土流失防治水平。
2.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
-实施重点工程,治理水土流失严重区域。
-推广水土保持新技术、新方法。
-加强治理项目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3.强化水土保持监测与评估
-完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
-定期开展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加强水土保持评估。
四、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
-落实责任制度。
-加大资金投入。
-强化科技支撑。
二、目标和原则
目标
-近期目标:2025年,重点治理区域水土流失基本控制。
-远期目标:2035年,全国水土流失全面控制。
原则
-综合治理,突出重点。
-结构调整与生态修复相结合。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科学决策,依法治理。
三、主要任务
1.水土流失预防
-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和培训。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方案(四)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方案一、实施背景水土流失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壤水分和土壤颗粒流失的现象,对农田、水源、生态环境等造成严重影响。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田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对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解决水土流失问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改革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措施。
二、工作原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旨在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土地利用方式,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
其工作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通过减少耕地面积,增加林地和草地面积,实现农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生态功能的提升。
2. 推广水保措施:包括建设水土保持林、草、沟、坎、塘等措施,通过植被覆盖和地势改造等手段,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3. 实施农田水利工程:通过修建水库、引水渠、排水沟等水利设施,合理调节农田水分,减少水土流失。
4. 推广农业科技创新:通过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精细化施肥技术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减少农业对土壤的破坏。
三、实施计划步骤1. 制定规划方案: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的规划方案,确定治理目标和措施。
2. 资金筹措:通过政府投资、农业部门资金、农民自筹等方式,筹措资金用于工程建设和技术推广。
3. 工程建设:按照规划方案,依次实施水土保持林、草、沟、坎、塘等工程建设,修建水利设施,推广农业科技创新。
4. 监测和评估:建立水土流失监测体系,定期对治理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措施,确保工程的实施效果。
四、适用范围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适用于我国农业发达地区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
特别是黄土高原、长江流域等地区,水土流失问题严重,需要加大治理力度。
五、创新要点1. 引入生态农业:通过发展生态农业,推广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减少农业对土壤的破坏,提高土壤质量和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推广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精细化施肥技术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减少农业对土壤的破坏。
水土流失治理实施方案

水土流失治理实施方案水土流失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导致土壤表面被水流冲刷或风吹剥蚀而流失的现象。
水土流失严重影响了土地的肥力和可持续利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为了解决水土流失问题,制定和实施科学有效的水土流失治理方案至关重要。
一、水土流失治理的必要性1.保护土地资源: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减弱,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保护土地资源。
2.维护生态平衡:水土流失不仅使得土壤贫瘠,还导致水体河道淤积,破坏生态平衡,影响水环境质量。
3.促进可持续发展:水土流失治理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水土流失治理的基本原则1.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水土特点和治理需求,制定相应的治理方案,注重实际效果和可持续性。
2.综合治理:综合运用工程、植被恢复、耕地管理等手段,结合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问题。
3.科学规划:在制定治理方案时要充分考虑水土流失的成因和影响因素,科学规划治理措施的选择和实施顺序。
4.强化管理:加强水土流失治理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确保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效果的实现。
三、水土流失治理的具体措施1.植被恢复:通过植被的种植和保护,提高土壤的保持力和抗冲蚀能力,减缓水土流失的速度。
可采用草坪、灌木、树木等不同类型的植被进行恢复。
2.防护工程:建设防护性的水土保持工程,如坝堰、护坡、梯田等,有效防止水流冲刷和土壤侵蚀。
3.合理利用土地: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需求,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方式,减少土壤裸露面积,降低水土流失的风险。
4.改良耕地管理:采取合理的耕作制度,合理施肥和轮作,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和抗冲蚀能力。
5.加强水土保持宣传教育:通过开展水土保持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水土流失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增强大家的环保意识。
四、水土流失治理的推进机制1.政府主导:政府要加强对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方案(四)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方案产业结构改革是指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方面,产业结构改革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实施背景、工作原理、实施计划步骤、适用范围、创新要点、预期效果、达到收益、优缺点和下一步需要改进的地方等方面进行详细总结。
一、实施背景坡耕地水土流失是我国农业生产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农业经营和生产方式,导致土壤质量下降、水土流失严重,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生活。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需要进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二、工作原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工作原理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选择适合坡耕地的经济作物,减少对土壤的破坏和侵蚀。
2. 推广水土保持措施:采取梯田种植、植被覆盖、水土保持林带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
3. 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将坡耕地打造成农业生态旅游景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三、实施计划步骤1. 调查评估:对坡耕地水土流失情况进行调查评估,确定治理重点和治理方向。
2. 制定治理方案:根据调查评估结果,制定具体的治理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和措施。
3. 资金筹措:通过政府投资、农民自筹等方式筹措治理资金。
4. 实施治理措施:按照治理方案,实施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推广水土保持措施和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等措施。
5. 监测评估:定期对治理效果进行监测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治理措施。
四、适用范围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方案适用于我国各地的坡耕地区域,尤其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
五、创新要点1. 引导农民转变观念:通过宣传教育和经济激励等方式,引导农民转变观念,积极参与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2. 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减少对土壤的破坏和侵蚀。
3. 强化政府管理和监督:加强对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督管理,确保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专项建设方案(DOC 78页)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青海省民和县马营项目区(2016年)专项建设方案(审定稿)民和县水土保持工作站民和县兴民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室二〇一五年十一月项目名称: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青海省民和县马营项目区(2016年)专项建设方案项目建设单位:民和县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办公室项目性质:新建方案编制单位:民和县兴民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室审定:郭昶审查:马永平项目负责人: 赵志俊马守斌校核:贺玉鹃方案编制: 赵志俊马守斌马珍概算:马守斌李鸿玉马珍描图:赵志俊马守斌白鹏英马珍目录1 综合说明 (1)1.1项目背景 (1)1.2建设的必要性、任务和规模 (4)1.3项目区概况 (5)1.4总体布置与措施设计 (6)1.5施工组织设计 (7)1.6监测及技术支持 (7)1.7项目管理 (8)1.8投资概算和资金筹措方案 (8)1.9效益分析 (9)2 项目背景及设计依据 (12)2.1项目背景 (12)2.2设计依据 (15)3 建设的必要性、任务和规模 (17)3.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7)3.2建设目标 (19)3.3项目区选择及建设规模 (20)4 项目区概况 (21)4.1自然概况 (21)4.2社会经济情况 (25)4.3耕地现状 (26)4.4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情况 (28)5 总体布置与措施设计 (31)5.1水土保持分区 (31)5.2总体布置 (32)5.3措施设计 (33)5.4措施数量 (42)6 施工组织设计 (43)6.1工程量 (43)6.2施工条件 (43)6.3施工工艺和方法 (43)6.4施工组织形式 (44)6.5施工进度 (45)7 效益监测与技术支持 (48)7.1效益监测 (48)7.2技术支持 (48)8 项目管理 (49)8.1项目建设管理 (49)8.2项目运行管理 (54)9 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56)9.1投资概算 (56)9.2资金筹措 (60)10 效益分析 (63)10.1基础效益 (63)10.2社会效益 (64)10.3经济效益 (64)附录A:附表(附表1—附表12)附录B:附件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青海省民和县马营项目区(2015年)专项建设方案投资概算书附录C:附图附图一:项目区地理位置图附图二:项目区坡耕地现状图附图三:项目区项目总体布置图附图四:项目区梯田典型设计图附图五:田间道路及排水沟典型设计图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青海省民和县马营项目区(2016年)专项建设方案 民和县兴民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室 1 1 综合说明1.1 项目背景1.1.1项目来源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明确将“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在实施生态立省战略进程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央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决定和《水土保持法》,紧紧围绕党中央确立的建设生态文明这一战略部署,以青海省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为总目标,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专项工程建设作为破解新形势下青海省东部农业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矛盾进一步加剧这一难题的重要方法。
在省委“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总思路的指引下,把坡改梯规模治理作为青海东部农业地区防治水土流失、增加基本农田、改善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战略抉择,加快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步伐,推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水平迈上新台阶,促进青海东部农业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从服务于青海省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和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大局。
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地之一,因地制宜地加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对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山丘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
坡耕地水土流失问题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按照中央领导同志批示精神、2011年中央1号文件中“启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的要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水利部为统筹安排和扎实推进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启动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项目。
依据《关于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农经 [2010]655号)文件精神和《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青海省专项建设方案2013-2016》的安排,2016年选择民和县马营镇、转导乡(涉及2个乡7个行政村)作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实施区。
1.1.2规划依据(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GB/T16453.1-2008);(2)《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关于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作的通知》水利部,发改农经﹝2010﹞655号;(3)《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青海省专项建设方案2013-2016》1.1.3项目地理位置马营项目区位于民和县东南部马营镇、转导乡境内,项目区西高东低,最高点高程2498.6m,最低点高程2242.2m。
项目区的地形地貌为浅山丘陵区,项目区总面积17.77km2,涉及马营镇、转导乡1镇1乡7个行政村,项目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2°48′15″- 102°53′29″,北纬36°00′35″-36°02′32″,项目区中心距民和县城68km。
1.1.4编制过程2015年11月初受民和县水利局委托,我室承接了《民和县马营项目区坡耕地综合治理实施方案(2016年)》的编制工作,接受项目后及时组建项目组与民和县水利局水土保持工作站技术人员对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坡耕地分布、梯田现状进行了实地勘测调绘,收集整理了项目区自然条件、水文、泥沙、气象资料、社会经济、土地利用及水土流失现状等资料,经综合分析论证,按照《水土保持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水土保持工程初步设计编制规程》以及《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编写提纲》及其它相关规范,结合项目区地形地貌特征,在充分征求乡政府和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项目区建设方案,并对建设方案进行了工程设计和建设年度安排。
于2015年11月末完成了《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青海省民和县马营项目区(2016年)专项建设方案》(初稿)。
2015年12月18日省水利厅在西宁主持召开了《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青海省民和县马营项目区(2016年)专项建设方案》的审查意会,会上与会专家根据民和县北山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和《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青海专项建设方案》的要求,对该实施方案提出了建设的意见,会后我室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了修改,于2015年12月末完成了修改稿。
1.2 建设的必要性、任务和规模1.2.1项目建设的意义及必要性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山丘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一项重要项目,对促进浅山干旱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土流失治理,农业生产力发展,加强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进山丘区新农村建设和保障粮食自足、生态安全和防洪安全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项目区现有耕地面积1194.20hm2,现状梯田527.53 hm2,坡耕地面积666.67hm2,且集中连片,但缺乏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水土流失严重,耕地土壤养分流失严重,耕地产出率、机械化耕作率、耕地灌溉率,农民生活质量水平不高。
1.2.2建设任务根据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及立地条件、耕地坡度、土层厚度、人均基本农田(0.086hm2)需求,确定666.67hm2坡耕地治理建设任务。
1.2.3目标与规模。
⒈目标⑴生态目标:项目区坡耕地治理面积666.67hm2,配套田间道路20.00km,排水沟23.00km,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66.67hm2,水土流失治理度提高37.51%,期末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79.76%。
项目区新增坡耕地治理面积666.67 hm2,新增坡耕地治理程度55.83%,实施期末坡耕地治理程度达到100%。
项目区土壤流失控制量(保土量)达到4.0万t,减少径流量30.0万m3。
(2)社会目标:促进项目区生态文明建设,在坡耕地治理中起到辐射、示范、推广的作用,有效带动项目区所在乡(镇)、周边乡(镇)、行政村、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参与性、投入性的目标。
⒉规模以《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GB/T16453.1-2008)有关梯田布局、设计、施工、管理等技术要求为支撑,勘测设计78个图班,确定规模为≤25°坡耕地治理面积666.67hm2。
1.3 项目区概况1.3.1自然概况马营项目区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貌类型以丘陵、沟壑为主,其地势大致是由北向南倾斜,区内地形破碎,沟壑纵横,坡陡沟深,地形起伏较大,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属高原半干干旱大陆性气候类型,寒冷和干旱是主要的气候特点。
多年平均降雨量500mm,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每年的7—9月份,年平均气温8.4℃,年日照时数2281.9小时。
气候灾害频繁,干旱、暴雨、冰雹。
工程区土壤类型主要粟钙土为主,土壤侵蚀模数5254.15t/km2.a,以旱作农业为主。
项目区西高东低,海拔高程2200m-2500m之间。
1.3.2社经情况项目区涉及2个乡(镇)7个行政村,分别为三联村、马营、沙塄沟、安家村、洒达庄、红和岘村、忠孝村,人口为12886人,其中劳动力人口为6047人,人口密度336人/km2。
人均土地0.14hm2,人均耕地0.11hm2,人均基本农田0.086 hm2。
农业人均占有粮食885.6kg,农民年均纯收入5048元。
1.3.3坡耕地现状项目区坡耕地面积666.67hm2,占总耕地面积(1194.2hm2)的55.83%,5°~10°面积 487.18hm2、10°~15°面积178.28hm2、15°~25°面积1.21hm2。
1.3.4治理情况项目区现状梯田527.53hm2,退耕还林118.8hm2,林地64.12hm2现状治理面积710.45 hm2,现状治理程度39.98%。
1.4 总体布置与措施设计1.4.1项目设计原则根据项目区地理位置、自然状况、水土流失情况、社经情况、群众意愿等实际情况出发,依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GB/T16453.1-2008)、《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关于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作的通知》、水利部发改农经﹝2010﹞655号等有关技术规范及文件要求,项目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方案设计依据梯田(布局、设计、施工、管理)、田间道路(布局、设计、施工、管理)、路面排水沟(布局、设计、施工、管理)三项内容为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