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及其作用

合集下载

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种类

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种类

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种类一、概述水土保持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通过合理的耕作措施,能够保护土壤、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保证农田的可持续利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种类及其具体的实施方法。

二、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种类1. 水分管理措施•小区块整地耕作:通过将田地划分为小块,减少水流速度,减少水土流失。

•梯田建设:利用沟壑地形,修建梯田,形成阶梯状田地,减少水流速度。

•水平排灌:在农田中间修建水平排水沟,用于灌溉和排水,减少水分对作物的冲击。

2. 土壤保持措施•植被覆盖:在农田休闲期或者农作物生长期间,保持地表覆盖植被,减少土壤暴露,降低水土流失。

•增施有机质:适量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增强土壤的保持能力。

•合理轮作:通过轮作不同作物,避免农田连作,减少土壤病虫害发生。

3. 力学措施•沟壑治理:对农田中的沟壑进行整治,开挖、疏浚、石垒等,减少沟壑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防风固沙:在农田边缘或沙地上种植防风固沙植物,形成一道屏障,减轻风力对土壤的侵蚀。

•建立排涝设施:对于容易积水的农田,建立合理的排涝设施,保持土壤通气性,减少水分对土壤的渗透。

4. 土地利用措施•林木种植:在农田中适量种植林木,增加植被覆盖,保护土壤。

•建立固定耕地:对于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块,将其改造为固定耕地,减少水土流失的风险。

•合理布局:根据地形、土壤等特点,合理规划农田、水田和林地的布局,最大限度地保护土壤。

三、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实施方法1.土壤措施的实施–在农田休闲期,及时进行深翻和腐熟有机质,增加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

–合理选择耕作方式,避免犁地过深,减少土壤的翻动,保持土壤的结构稳定。

–在农作物生长期间,及时进行浅松、中耕和平整地表,保持地表平整,减少土壤侵蚀。

2.水分措施的实施–在耕种前进行地表整平,使水分均匀分布,减少局部积水和水分的流失。

–利用拦河坝和防渗井等设施,控制农田灌溉和排水,减少水分浪费和土壤侵蚀。

浅谈坡耕地治理措施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浅谈坡耕地治理措施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N o n g t i a n s h u i l i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水土流失会对土地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致使耕地面积不断缩减。

而坡耕地则是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耕地之一,因此针对坡耕地的治理至关重要,是保障坡耕地使用面积的重要举措。

本文分析了坡耕地治理的必要性,并就坡耕地治理产生的影响进行探究,仅供大家参考。

一、坡耕地治理的必要性耕地是农业生产的根本,同时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在我国的一些高原和山区,存在着较大的坡耕地。

对于坡耕地而言,不仅具有地形复杂的特点,而且其植被覆盖面积较小。

另外坡耕地还具有水含量低、土层前以及土壤贫瘠等特点,在长期的风蚀和雨水侵蚀冲刷下,坡耕地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同时人类的过度开垦以及滥砍滥伐等也是造成坡耕地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这不仅会影响坡耕地的农业生产能力,而且会导致耕地面积进一步缩小。

为了保障耕地面积和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针对坡耕地的治理。

我国的坡耕地面积较大,因此坡耕地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加强坡耕地治理,改善坡耕地土质状况,有助于提升我国的粮食产量,更好的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

另外,我国的坡耕地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的地区,而通过坡耕地治理,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坡耕地面临着过度开垦的问题,进而导致水土流失,生态遭到破坏。

而通过坡耕地治理,有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

除此之外,坡耕地治理还是水土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存在水土流失问题的耕地面积较大,已经接近了七千万亩,而其中坡耕地所占的比重也相对较大,达到了24.7%,尤其在我国的西南地区以及黄土高原地区这种现象更为严重。

面对这种问题,国家加强了水土综合治理,而对坡耕地的治理则是水土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对于水土综合治理的成效影响十分巨大。

二、坡耕地治理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坡耕地治理对土流失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会因治理方式不同而发生变化,具体而言,其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工程治理方式产生的影响工程治理方式主要是指将坡耕地改造成为梯田,相较于坡耕地,梯田的保持水土能力无疑更强。

水土保持控制措施

水土保持控制措施

水土保持控制措施
- 工程措施:
- 修建梯田:在山坡上修筑梯田,减缓坡面径流速度,增加土壤入渗,减少水土流失。

例如在黄土高原地区,梯田工程有效地控制了坡耕地的水土流失。

- 鱼鳞坑:在较陡的梁峁坡面和支离破碎的沟坡上,沿等高线自上而下挖半月型坑,呈品字形排列,形如鱼鳞,在坑内植树造林,起到拦截坡面径流,保持水土的作用。

- 淤地坝:建在沟道里的拦泥淤地工程,能够拦蓄泥沙、淤地造田,减少流入河流的泥沙量,同时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

- 植物措施:
- 植树造林: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树种,如在山区种植松树、柏树等耐旱、根系发达的树木,通过树木的根系固土,树冠截留降雨,减少雨滴对地面的击溅侵蚀。

- 种草:在一些不适宜种树的区域,种草是很好的选择。

像苜蓿、狗牙根等草类,生长迅速,覆盖度高,能有效防止土壤侵蚀。

- 封山育林育草:对植被遭到破坏的山区实行封禁,依靠自然的力量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减少人为活动对土壤和植被的干扰。

- 农业措施:
- 等高耕作:沿等高线进行耕作,使坡面径流方向与等高线垂直,从而减缓径流速度,减少土壤冲刷。

- 间作套种:将不同的农作物进行间作套种,如玉米与大豆间作,利用不同作物的生长特性,增加地面覆盖度,减少土壤裸露时间。

- 深耕改土:适当加深耕作层,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蓄水保土能力。

红壤区不同坡度坡耕地水土保持配置

红壤区不同坡度坡耕地水土保持配置

红壤区不同坡度坡耕地水土保持配置在红壤区坡度的差异有其特殊意义,坡度不仅影响土壤侵蚀强度:15°~20°为强侵蚀坡度;大于40°的坡面,冲刷作用显著减弱,重力作用增强,坡面破坏后极易产生重力崩塌,坡度还影响土壤侵蚀的形式,2°~3°是开始侵蚀的临界坡度,面蚀主要集中在10°~30°的坡耕地地上,沟蚀和崩岗蚀则集中在20°~40°坡耕地,在20°~30°坡地上,面蚀、沟蚀、崩岗蚀等最为严重。

滑坍等重力侵蚀则集中在30~60°的坡地上,以45°左右最为集中。

说明随坡度的增加,土壤侵蚀的发展方向是面蚀一沟蚀一崩岗蚀一滑坍,即由水蚀逐渐向重力侵蚀过渡。

而崩岗是坡地沟谷发育的最高阶段。

再加上坡耕地治理开发的主要任务是预防与控制水土流失,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同时,坡耕地较多的地区,又是经济落后、贫困人口集中的地区。

因此,在红壤区坡耕地的综合治理开发与措施中应以退耕为主,退耕与坡改梯有机结合,恢复森林植被。

总体来说坡耕地土壤由于所处的位置、开垦利用方式、耕作施肥等不同,其耕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酸碱度、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等状况有很大差异决定不同坡度范围内的水土保持措施的选择和配置。

而水土流失主要是因植被覆盖率低而引起,因此在进行红壤坡地开发时,要采用综合技术措施,要对治理区域进行系统设计和规划,把各项技术措施与实地地形、土质和流失状况相匹配,综合运用工程、农艺、生物和水、地管理等措施,才能获得成功。

如提高植被覆盖程度,在山脊、溪流源头种水土保持林,山腰、坡脚种果林,果林间进行间套种。

一般说来,从地形来看,坡度25°以上实行封山育林,或退耕还林;坡度在8~15°的除种果外,还要修梯地,同时配以排水道等;坡度在5°以下不修梯地,坡度为5~8°的用草篱、草带作为水土保持的措施。

充分发挥保土耕作措施在坡耕地治理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保土耕作措施在坡耕地治理中的作用
【 文章编号 】 1 0 0 4 — 7 3 4 4 ( 2 0 1 3 ) 0 8 — 0 1 3 7 — 0 2
充分发挥保土耕作措施在坡耕地治理中的作用
赖 鹏
( 四川省资 中县水务局 四川 资中 6 4 1 2 0 0 ) 摘 要: 保土耕作 是治理水 土流失的一项主 要措施 , 但 在推广 实施 中却存在诸 多 问题 , 导致其 治理效 果大打 折扣 。要 实现 国家 水 土 流 失 防 治 目标 , 应 同工程措施 、 自然 修 复 一 样 重 视 保 土 耕 作 , 改进 推 行 方 式 , 探索新 技术, 充分发挥 其作用 , 形 成综合防 治体系。 关键词 : 保土耕作 ; 治理 ; 措施
2 _ 3 缺 乏 激 励 约 束 机 制
当前保土耕 作的实施缺乏有效激励措 施, 在规划设计 中大多数 未考 虑资金补助 , 完全 由政府部 门组织发动 , 农 民自行实施 , 这 怎么可 能充分 调 动 农 民 的积 极 性 呢 ?同时 , 在水土保持工程验收中 , 重 点 是 资 金 投 入 大 的工程项 目,对于没有投资或极少投 资的保土耕作则往往一带而过 , 起 不到监督 、 保 障作 用 。
3 针对 以上 问题 的 几点建 议
要 改变 保 土 耕 作 在 治 理 水 土 流 失 中“ 推而不广、 治而不成 ” 的严 峻 现 实, 必须大 力改进 目前推行方式 , 加强新技术研究 , 充分调动 各方面积极 性, 由政府和群众 来共 同完成 。
3 . 1加 强宣传 、 提高认识、 激发农 民参与热情
我国西南丘陵和低 山地区坡耕地 分布广泛, 坡耕地 已成 为该区域水 土流失的主要来源之一 , 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 了巨大障碍。因此, 必须 采取措施遏制其严重的水土流失 , 以改善恶劣的农业生产条件 和人居环 境, 提 高土地利用 效率, 促进粮 食增产 、 群众 增收 , 实现 经济社会 的持续 发展 。 目前 , 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常用的方法有坡改梯 、 建设坡面水系 、 实施 保土耕作等 , 其中最为有效的方法是坡地 改梯地, 但造价较高。 参照近年来 坡耕地治理工程, 仅实施土坎坡改梯, 不计入坡面水系工程, 也需要投入约 1 0 0 0  ̄ 2 0 0 0元庙 。以四川为例 , 全省大于 1 0  ̄ 的坡耕地约有 2 0 0万 h m2 , 全 部实施土坎坡改梯约需 4 5 0亿元 的资金, 如果采取石坎护坡和配套坡面水 系工程, 则还需大量 的投入。 这么大 的投入 , 无论是政府还是群众 都无法承 担 。而实施保土耕作 则要现实得多: ①技术较为成熟 , 操作并不复杂 , 易于 群众掌握 ; ② 投入相对较低, 主要需要人工投入 , 只要政府组织有力 , 完全 可 以大范围推广。尽管保土耕作 的治理程度 比坡改梯要低 , 但完全 能达到 初步控制作用 , 使水土流失大大 降低, 并可 为今后彻底治理创造条件 。 然而在现阶段水土流 失治理 中,虽然保土耕作也是一 大主要 措施 约 1 / 4  ̄ 1 / 3 ) , 但 由于种种原 因, 实际治理 效果却难 以令人满意 。

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种类

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种类

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种类水土保持耕作措施是指通过一系列措施来保护水土资源,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的发生,提高农田的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利用水土资源的能力。

下面将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水土保持耕作措施。

一、梯田耕作梯田耕作是一种利用山地地形特点,将坡耕地按一定坡度分成一级级平台,形成一层层梯田,使山坡地成为可以利用的平地。

这种耕作方式可以有效地减缓坡地的水流速度,增加水土保持的能力。

同时,梯田还可以增加土地利用面积,提高农田的生产能力。

二、秸秆还田秸秆还田是指将庄稼秸秆等农作物残留物直接还田,使其分解成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

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保水能力,减少水土流失。

同时,秸秆还田还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产量。

三、轮作休耕轮作休耕是指在一块土地上轮流种植不同的作物,并在适当时期休耕,使土地得到充分的休养生息。

轮作休耕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减少土壤侵蚀。

同时,轮作休耕还可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提高作物的抗病虫能力,增加农作物产量。

四、水保工程建设水保工程建设是指通过修建水库、沟渠、拦河坝等工程设施,有效地控制水流,减少水土流失。

水保工程可以收集和储存雨水,提供农田灌溉水源,保持土壤湿度,减少农田干旱和涝灾害的发生。

同时,水保工程还可以减缓水流速度,防止农田被冲毁,保护水土资源。

五、防风固沙防风固沙是指通过种植树木、草地等植被,形成固定沙丘和防止风沙侵蚀的措施。

防风固沙可以减缓风速,阻挡沙尘暴的扩散,保护农田和人类居住区的安全。

同时,防风固沙还可以改善气候条件,提高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增加农作物产量。

六、草地恢复草地恢复是指通过种植草地和合理放牧,恢复草地植被,减少过度放牧和草地退化的现象。

草地恢复可以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土壤暴露,防止水土流失。

同时,草地恢复还可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草地的产草能力,保护牧民的生计。

通过以上几种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的发生,保护水土资源,提高农田的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利用水土资源的能力。

坡耕地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坡耕地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坡耕地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在我国辽阔的国土上,分布有大量的坡耕地,在长时间的生产过程中,坡耕地的水土流失现象越发严重,严重危害了当地的自然环境,不利于生态可持续目标的实现。

随着当前国家对水土保持工作的日渐重视,在坡耕地的水土保持工作中展开了大量的探索,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同样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是未来坡耕地水土保持中需重视的。

基于此,本文对坡耕地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中的问题展开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措施,有利于恢复坡耕地的生态环境。

关键词:坡耕地;水土保持工程建设;问题;对策我国的耕地资源非常丰富,包含的耕地类型非常多,坡耕地是其中的一种,当坡耕地长时间存在水土流失现象时,将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如耕层变薄、土地生产力低下、生态恶化,造成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损失巨大。

随着国家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投入逐年增加,许多地方都在坡耕地水土保持中展开了一系列探索,通过生物、工程与耕作措施的综合应用,有效减慢了水土流失速度。

未来的坡耕地开发与利用中,需立足于耕地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水土保持措施。

1.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分类坡耕地作为一种特殊的耕地资源,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应用,是为了防治坡面的水土流失,改良当地的生产条件,具体来说,通过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可大大减小降水对坡地的侵蚀作用、径流冲刷侵蚀力,使土壤具有更高的抗侵蚀能力。

我国的南方地区分布有大量的坡耕地,针对坡耕地的水土流失治理,主要目标为消灭细沟,结合实际情况,应始终遵循排水保土的要求,按照调控坡面径流的思路展开工作[1]。

坡耕地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主要可采用农业技术措施、工程措施、林草措施,通过这三种措施的综合应用,有助于国家生态环保目标的实现,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坡耕地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应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为目标,实施统一的工作安排与部署,如可采用坡改梯、田间道路修建、坡面水系完善,农业技术与林草措施的综合采用,实现水土流失的防治。

水土保持工程中的农田平整技术

水土保持工程中的农田平整技术

水土保持工程中的农田平整技术在水土保持工程中,农田平整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手段,旨在通过改善农田地表形态和地貌特征,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环境,从而达到维持农田水土系统平衡稳定的目标。

本文将就农田平整技术的意义、方法和实施过程进行探讨。

一、农田平整技术的意义农田平整是从水土保持的角度出发,对农田地表面进行整治和调整,使之达到合理的地貌形态和坡地平衡状态。

农田平整技术的实施,对农田水土保持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农田平整有利于减少水土保持隐患。

通过合理的地形调整和坡面处理,可以降低农田坡耕地的坡度,减轻水流冲击力和侵蚀作用,降低坡地的坡面侵蚀风险,减少水土流失。

其次,农田平整有助于改善土壤肥力。

农田平整可以调整土壤的层次结构和粒度组成,提高土壤的通透性和保水性,增加土壤储水能力,改善土壤的通风性和保肥性,有利于作物根系的伸展和吸收养分,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再次,农田平整有利于优化农业生产布局。

通过对农田地界、水渠、沟渠等进行整治和平整,可以避免水土流失带来的土地资源浪费,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益,优化农业生产布局。

最后,农田平整有助于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通过农田平整,可以改善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高农田的生态稳定性,促进农田生态景观的形成与发展,增加农田的生态效益。

二、常用的农田平整技术方法1. 轮廓平整法:该方法主要是通过改变农田地形和地貌特征,合理调整土地的起伏和坡面,以及相应的排水系统,实现整个农田的平整。

常用的技术措施包括填挖土移、平整回填、采取适当的排水设施等。

2. 横向平整法:该方法主要是通过改变农田的坡度和坡面形态,使其符合农田水土保持的要求。

通过对地表高程的调整和改变,达到坡面的平整化和坡位的合理化。

常用的技术措施包括梯田整地、平整填挖、松土整形等。

3. 竖向平整法:该方法主要是通过改变农田地里不同地方的高差,使其达到适宜农作物生长的要求。

常用的技术措施包括地里地面开垦、整地平整、平地沟整治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及其作用
摘要了解水土保持措施对坡耕地农业生产的影响对于理解各类水土流失过程、降低土壤侵蚀、减少水土流失及合理利用坡耕地农业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详细列举了地面植被覆盖、改变小地形和农业耕作措施对坡耕地农业生产的推动作用,为有效治理和利用坡耕地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作用
东北黑土区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之一,该区坡耕地水土流失已严重威胁到东北商品粮基地的长期稳定发展和我国的粮食安全[1]。

吉林省东部山区由于人口迅速增长和对长期过度采伐森林、毁林造田,促使坡耕地面积逐年增加。

坡耕地是吉林省农村生态环境中最为脆弱的部分,当前对其利用的重要任务仍然是提高土地生产力和防止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如坡面工程中的梯田、反坡梯田、水平阶及鱼鳞坑等及沟道工程中的坝库等)、植被措施(如植树造林及种草等)和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等[2]。

其中,水土保持耕作措施(横坡垄作、垄作区田、少耕免耕、间混作、深松耕法和鼠道耕法等)对于防治土壤侵蚀、促进农业增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

1 增加植被覆盖
1.1 秸秆覆盖
秸秆覆盖是一项综合性实用农业新技术,集覆盖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于一体,可有效改善作物生态环境,协调耕地土壤水肥气热状况,对旱地改土、增肥、调温、保墒、压草等作用显著。

秸秆覆盖以“地不露白、草不成坨”为标准,用量一般为3 t/hm2,玉米秸秆、芝麻杆、油菜杆、麦秆、豆杆、稻草等均可,覆盖时为减少微生物与作物之间的争氮现象,应当施尿素75~120 kg/hm2以调节碳氮比。

“三推两早一达标”是2011年吉林省在水稻栽培上主推的农业技术之一,该技术适宜在全省各稻区推广应用。

其中“三推”中的第1项就是推广秋季稻草盖置床技术,即做到春冻秋防,就是秋季(11月10日前后)把翌年的育苗用地用稻格荛或稻草覆盖,实现育苗地冬季不上冻或冻层很浅,育苗时置床全部化透,提高棚温、地温,达到防御低温冷害的目的[4],依靠增加地面植被覆盖来改善作物生长条件,达到水土保持的目的。

1.2 间作、套种与混种
曹军等[5]认为林木根系发达,护坡固土机能良好,农林间种可大大减轻或控制水土流失,生态作用明显。

安瞳昕等[6]研究得出,玉米间作蔬菜和牧草能有效减轻坡耕地水土流失,在高强度降雨中,其水土保持效果更显著。

1.3 草田轮作
草田轮作是指大田作物种植若干年后,连续种植一年生或多年生牧草,实行草田轮作。

如利用苜蓿、三叶草等豆科牧草和猫尾草、黑麦草等禾本科牧草进行单播或混播,以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和土壤肥力的恢复和提高,并给畜牧业提供优良饲料。

鲁鸿佩等[7]认为草田轮作不仅为农区养殖业提供大量优质饲草,且能改善土壤的理化和生物性状,对粮食作物有显著的增产作用。

1.4 等高带状间作
等高带状间作是一种坡地保持水土的种植方法,先将坡地划分成等高线条带,然后沿等高条带,以轮作或者交互方式种植牧草与农作物、疏生作物与密生作物。

该方法与一般间作方式相比,具有更佳的防蚀和增产作用,因为密生作物带覆盖地面,可有效地拦截泥沙、减缓径流,从而保护疏生作物。

此外,等高带状间作便于确立合理的轮作制,由于其在提高土壤蓄水保土和肥力方面的作用较为明显,土壤结构改良能力较强,适宜在坡地改梯田工程中实施应用。

2 改变小地形
2.1 坑田与圳田
坑田也称区田,种植坑等高成行,坑的形状有方有圆,上下交错,多施肥料,每坑多株密植,蓄水增产作用很大。

圳田,通过耕翻、结合深挖、培埂、增肥,形成0.6~1.0 m宽的窄小梯田,以田面保持水土。

2.2 等高耕作
等高耕作是指垂直于坡面倾向,沿等高线进行的横向耕作。

该技术可有效拦蓄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在犁沟形成许多蓄水沟,平行于等高线方向,从而增加土壤中的水分入渗率,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和达到高产。

孙传生等[8]研究表明,东北地区的传统耕作方式是顺坡起垄,人们不重视水土保持,不合理的开发方式造成了黑土退化不断加剧,采用坡顶至坡底的长垄耕作,导致遇暴雨后表层黑土大量流失。

因此,横坡起垄比顺坡起垄更有利于保水保土。

陈雪等[9]通过探讨东北典型黑土区坡耕地的治理情况,认为:在0~5°、5~8°、8~15°和>15°坡度级别的坡耕地上分别以采用改垄、等高植物篱、水平梯田和退耕还林等措施进行治理为宜。

2.3 水平防冲沟
水平防冲沟也叫等高防冲沟,就是在田面按水平方向,每隔一定距离用犁横开1条沟。

为了使所开犁沟能充分保持水土,犁沟时每走一定距离将犁抬起,空出很短的距离后再犁,这样便可形成若干土档,可起到分段拦蓄的作用。

2.4 等高沟垄耕作
等高沟垄耕作,即在坡面上沿等高线开犁,在等高耕作的基础上进行,利用
形成沟和垄种植作物。

郭云周[10]研究认为等高种植、配方施肥与等高植物篱条带相结合,可有效减少径流量和冲刷量,1条垄等于1个小坝,既可有效控制土壤流失和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土壤中的含水率,保持土壤养分,又降低坡耕地土壤钾素亏损量,从而保障玉米高产。

3 耕作措施
3.1 深耕
一般可选择在夏、秋两季进行,深耕21~24 cm,其功能主要是增加土壤中的水分渗入和蓄水保水能力,同时改善土壤的通透能力,有利于调节土壤中的水、气、热等要素。

3.2 少耕
少耕是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次数或在全田间隔耕种,减少耕作面积的一种耕作方法,它是介于常规耕作和免耕之间的中间类型。

3.3 免耕
免耕,其核心就是不耕、不耙、不中耕。

该方法是依靠生物作用进行土壤耕作,用化学除草代替机械除草的一种保土耕作法。

王殿武等[11]研究认为,少耕、免耕能增加0.25 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提高0.05 mm微团聚体含量,且能有效降低大、中孔隙含量,增大微小孔隙含量,使气相容气度降低,土壤容量增加。

孙传生等[8]研究认为,水土保持保护性耕作就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并用农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的一项先进耕作技术。

少耕、免耕、秸秆覆盖、土壤深松等技术均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养分、多蓄自然降水、减少自然无效蒸发,提高降水利用率,进而有效减少作物对灌溉水的需求。

4 参考文献
[1] 张典,高雄哲.东北黑土区坡耕地综合治理措施探讨[J].吉林水利,2010(8):58-60.
[2] 穆兴民.黄土高原土壤水分与水土保持措施相互作用[J].农业工程学报,2000,16(2):41-45.
[3] 王宝桐,张锋.东北黑土区水土保持耕作措施防蚀机理及效果[J].中国水土保持,2008(1):9-11.
[4] 赵英奎.水稻“三推两早一达标”栽培技术[J].吉林农业,2011(1):13.
[5] 曹军,陈超时,杨晓光,等.坡耕地农林间作的“两大效益”研究[J].防护林科技,2007(S1):28.
[6] 安瞳昕,李彩虹,吴伯志,等.玉米不同间作方式对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影
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7,21(5):18-20.
[7] 鲁鸿佩,孙爱华.草田轮作对粮食作物的增产效应[J].草业科学,2003,20(4):32-35.
[8] 孙传生,黄长海,朱大为,等.东北黑土区水土保持保护性耕作措施探讨[J].水土保持研究,2006,13(5):132-136.
[9] 陈雪,蔡强国,王学强.典型黑土区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6(5):44-49.
[10] 郭云周.不同农艺措施对云南坡耕地水土保持的影响[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11] 王殿武,褚达华.少、免耕对旱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2(2):28-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