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中世纪贵族妇女修道
百科知识精选圣加仑女修道院

圣加仑女修道院的精神生活圣加仑女修道院的精神生活方式有严格的制度加以规范。
强大的修道院拥有着广泛的财产,有些可以涉及到德意志的南部地区。
自从1206年开始,修道院的院长就有帝国的皇储担任,管辖圣加尔镇。
1468年后,管辖范围扩大到吐根堡县。
直到15世纪初,他们一直掌握着阿彭策尔庄园的权利。
主要景点◆大教堂(Kathedrale)/修道院图书馆(Stiftsbibliothek):18世纪重建的具有巴洛克式建筑风格的杰作,内部的壁画装饰十分美丽,附属的图书馆中有包括许多中世纪的珍贵手写本在内的大量藏书。
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老城区(Altstadt):有步行者专用的小道,中世纪氛围浓郁。
◆纺织/纺织品博物馆(Textilmuseum):纺织业兴盛的圣加仑特有的博物馆。
14世纪至20世纪刺绣、花边装饰收藏品等,非常值得一看。
圣加仑女修道院的功绩圣加仑女修道院在德语系国家文化的形成、发展、延续和丰富等方面具有无可匹敌的作用。
在这里产生和积累并保存下来的图书文献遗产一直完好无缺,从7世纪的手写稿、8世纪的民族文学一直到我们今天的以电子传媒为基础的信息社会的现代的资料一应俱全。
甚至自从移民之初圣加尔地区就是重要文化形成的枢纽地区,它为地区文化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1810年,修道院图书馆管理员统计了圣加仑女修道院在语言文学、艺术和科学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多种多样的贡献,向人们昭示了修道院无与伦比的历史性成就。
现代英文的用法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圣加尔修道院,它曾经是传播的媒介中心,因为修道院的图书馆在提供保存文献、架起修道士和神之间的永久性将梁的服务过程中,对语言文字的传播以及语法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并且,事实上,修道院图书馆是文献的银行,其中保存了许多手写的和印刷的信息,正是这些信息提供多种多样交互式的用法的媒体类型,例如牧师的布道书等。
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和现在的科学技术、经济领域的知识一样,对现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中世纪欧洲的宗教与修道院生活

中世纪欧洲的宗教与修道院生活中世纪欧洲是一个宗教力量极为强大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宗教不仅仅是人们信仰的对象,更是整个社会的核心。
修道院生活成为当时宗教精神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的最佳体现。
宗教在中世纪欧洲的影响力无处不在。
人们对宗教的虔诚程度达到了无以伦比的程度,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对宗教有着深深的敬畏之情。
在这个宗教鞭策下,修道院生活迅速兴起。
修道院生活以神圣的目标为导向,旨在追求个人的救赎与心灵的净化。
修士们以一种与世隔绝的方式生活,完全从物质世界中抽离出来,深入内心寻求与神的对话与默想。
无论是寺院建筑还是修士们的仪式,都透露出庄严而肃穆的气息。
修道院内的教堂是修士们祈祷和参与礼拜的场所,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会用于敬拜与冥想。
在这些地方,修士们将自己完全奉献给信仰,等待着上帝的恩典。
修道院生活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的体现,也是欧洲文化和学术的发展中心。
修道院里的修士们对文字和书籍的复制和保护起了重要作用。
他们用镜框书写的方式将书籍复制下来,以保护并传播宗教和学术知识。
这种手工复制方式,也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印刷术的发明。
修道院生活也对整个社会有着重要的经济影响。
修道院拥有大量的土地和财产,种植农作物和畜牧业成为修士们的日常工作。
修道院的农业产出在当时起到了稳定社会经济的作用。
另外,修士们在工艺和医疗方面也有着非常高的造诣,他们的技能和知识不仅为修道院提供了经济支持,也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
然而,修道院生活并不完全是一片祥和与和谐。
宗教虔诚和教规使得修道院成为权力斗争的舞台。
一些修道院内部常常发生争斗和纷争,不同派别之间的矛盾也经常产生摩擦。
因此,修道院内不容忽视的是权力运作和政治斗争。
中世纪欧洲的宗教与修道院生活构成了一个复杂的体系,它不仅影响了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也推动着文化与学术的发展。
宗教的力量在那个时代无可替代,而修道院生活则成为了信徒们实践信仰与追求内心深度的重要途径。
怪哉,西欧中世纪的贵族妇女们为何放弃贵族生活,反而走上修道路

怪哉,西欧中世纪的贵族妇女们为何放弃贵族生活,反而走上修道路在我们国家处于南北朝到明朝中期这段时间里,也就是公元476年往后的一千年时间,这段时间就是欧洲中世纪时期,也就是这一千年的时间欧洲与我们现在所认知的繁荣强大截然不同,那时的他们正处于最黑暗的时期,文化宗教制度,封建制度不断冲击,王权和教权不停碰撞。
那时候的欧洲贵族们,穿着平民所不能拥有的华美服饰,精致的花纹嵌满衣服,他们连饮食都有特权,天鹅、狍子、松鼠、鹤等等都是他们的盘中餐。
而城堡,庄园则是他们生存所依托着的,他们光鲜亮丽,威风凛凛,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西欧中世纪的贵族妇女们放弃这样的生活,走上修道之路呢?一、西欧中世纪的黑暗1、战乱四起,社会动荡西欧的中世纪,似乎离和平一直很远。
各方势力都在倾尽全力地争夺地盘,宗教之间的战争,再加上来自亚洲的游牧民族的进攻,内忧外患,使得西欧陷入一片混沌。
我们都知道贵族之间也有一个属于他们的等级制度,但是在中世纪那样一个混乱的情况下,贵族们之间,为了自己的利益,互相争夺吞并。
游牧民族的进犯,带给欧洲的不止是战争所造成的创伤,还有的就是那个随着游牧民族一起来到欧洲的令人恐惧的黑死病,这个令人发指的疫病,曾经带走了三分之一欧洲人的生命。
还有就是我们最熟悉的十字军东征,这个战争历经共九次,历史长达两百年之久,这是西欧教会渴望拥有东方财富的一种表现,十字军东征造成西欧和东方各国不可估量的损失,伤亡人数数不胜数。
2、迷信思想这个毒瘤除了造成西欧民不聊生情景的战争之外,宗教对人们进行的思想控制,精神控制。
教会究竟是怎么对平民,甚至是贵族实施精神控制的呢?他们垄断教育,若出现反对质疑教会的人们,教会不惜将其杀害。
所以有历史学家称,中世纪在教会的控制下所产生的这个黑暗时代呢,也是“欧洲思想上的黑暗时代。
”当时的欧洲平民乃至贵族,一生之中能接触到的思想就是圣经教义,圣经成为教会控制人们思想的工具欧洲人们所产生的思想都是教会想让他们产生的,当时的欧洲人民对教会相当迷信,言听计从,因为他们接触不到任何其他的思想学说。
从贵妇到修女西欧中世纪贵族妇女修道原因初探

从贵妇到修女西欧中世纪贵族妇女修道原因初探西欧中世纪贵族妇女的生活十分复杂,尤其是对于那些富有的女性而言,她们的日常生活主要是充满了看似没有尽头的责任和义务。
然而,有一些女性却主动选择放弃了财富和物质生活,选择进入修道院,成为修女。
这个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这篇文章将初步探讨西欧中世纪贵族妇女放弃财富和物质生活,选择修道生活的原因。
同时,文章将举出五个例子来证明这些原因。
西欧中世纪的修女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修道院中的贵族修女,她们通常是贵族家庭的女儿,在进入修道院前已经享有了很多权益和财富。
另一种是普通人家的女儿,她们通常负责整理修道院杂务、照顾贵族修女或者负责招待来宾等工作。
那么,贵族妇女为什么会选择成为修女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解答这个问题:1.逃避婚姻在中世纪,婚姻往往是安排好的。
贵族家庭通常会安排自己的女儿与其他贵族家庭的某个男子结婚,以此来增进家族间的联盟,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对于女孩子们而言,这种婚姻往往是在童年就已经安排好的,而她们自己的意见和希望并没有被考虑到。
当一个贵族女子成为修女时,她就可以摆脱这种婚姻的压力。
比如,马拉奇塔女伯爵就因为不愿意嫁人,于是便选择成为一名修女。
她在14世纪的意大利都灵创立了一个著名的修道院,成为了修道院的领袖,她同时也是聚会派运动中的主要依靠之一。
2.寻求灵性寄托修道生活不仅包括勤奋工作和默想祷告,还包括了为弱者祈祷、慈善行为等。
女性通常对这种生活方式感到满足,因为这种生活方式能够满足她们对精神和灵性生活的渴望。
这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原因,从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西欧贵族女孩接受修道生涯。
例如,奥地利玛丽亚·阿根特是十世纪中叶的一位修女,她在一生中做了很多仁慈的事情,包括为贫苦家庭提供照顾、修建医院以及为残疾人提供庇护。
她也是天主教会的圣人之一。
3. 逃避不幸的生活在中世纪,女性经常遭受父母、丈夫或亲戚的剥削、冷落和虐待等。
对于那些受到家庭暴政的贵族女性们而言,逃离家庭成为修女可能是最好的逃离途径。
欧洲中世纪社会阶层和宗教制度

欧洲中世纪社会阶层和宗教制度欧洲中世纪,是一个由强调等级制度的维持和宗教意识的笼罩的时期,其中社会阶层和宗教制度是欧洲社会最具代表性的制度。
因此,本文将以欧洲中世纪的社会阶层和宗教制度为主要论述对象,来探究该历史时期的相关内容。
一、中世纪欧洲的社会阶层欧洲中世纪的社会阶层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等级:贵族、教士和平民。
1.贵族在中世纪欧洲,贵族阶层由拥有财产、土地和财富的家族组成。
他们在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他们是君主们社会政治的中流砥柱。
此外,贵族之间也存在着等级划分,有权势、规模、声望和经济实力不同的贵族。
像英国的王子和公爵、法国的大贵族和德国的各地领主等,都是贵族等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士教士是欧洲中世纪的独特阶层,他们依附于教会而存在。
教士阶层包括不同种类的人,如修道士、传道士、神职人员等。
他们在当时的社会中扮演着文化、道德和精神指导者的角色。
教士也有着自己的等级划分,例如主教、牧师、修女和修士等等。
3.平民在中世纪欧洲,平民是指没有贵族和教士身份的人。
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和劳动者,生活简单而贫困。
然而,由于社会和经济结构的演变,平民阶层在中世纪后期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开始向上流动,他们的社会地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中世纪欧洲的宗教制度在中世纪欧洲,教会的权力几乎遍布了整个欧洲大陆,而教会也是所有制定法律和规章的最高法院。
人们的宗教信仰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宗教制度也有其独特的体系和规模。
1.天主教在中世纪欧洲,天主教是最主要的宗教内容,基于这种宗教信仰而出现了许多的宗教建筑和学校。
宗教机构比较集中,群众参与度也很高。
但由于教会内部复杂的等级制度和污七秽八的现象,引起了许多的反抗和质疑。
许多人也拒绝接受中世纪欧洲的官方宗教。
2.异端运动在中世纪欧洲,异端运动被认为是与天主教相对立的运动,它代表着对传统宗教信仰的一种质疑和拒绝,也使人们意识到教会权力的局限性和缺点。
中世纪时期西欧女性的社会地位浅析

中世纪时期西欧女性的社会地位浅析摘要:中世纪时期西欧女性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其所处时代的思想文化观念的支配。
中世纪时期的西欧,基督教成为主流文化,代表着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在古希腊、古罗马哲学家二元论的影响下形成的基督教妇女观对中世纪时期西欧女性的社会地位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通过基督教妇女观影响下的西欧女性的宗教生活,展现中世纪时期西欧女性的社会地位。
关键词:中世纪;西欧女性;社会地位;基督教中世纪时期的西欧,基督教成为主流文化,代表着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因此,基督教的妇女观对中世纪时期西欧女性的社会地位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在古希腊古罗马二元论的影响下,出现“男尊女卑”的两性关系,禁欲主义成为基督教的基本教义。
所以,本文旨在讨论基督教的妇女观对中世纪时期西欧女性社会地位的影响。
一、基督教背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人是灵魂和肉体的结合。
灵魂和肉体的结合是一种堕落。
进入肉体的灵魂会受到情欲等干扰与羁绊,不能获得纯粹的知识,不能成为智者。
肉体成了灵魂把握真理、掌握智慧的累赘。
古希腊、古罗马哲学思想中的这种灵魂与肉体的二元对立观用来解释男女间的性别关系,男人的本质是属灵魂的,女性的本质是属肉体的,既然灵魂高于肉体,那么男性也必然高于女性。
基督教神学教父完全继承了古希腊、古罗马哲学家们对女性的看法,并在《圣经》中找到了依据。
关于人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创世纪》中记载:耶和华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耶和华上帝说:“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耶和华上帝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个女人,领她到那人跟前……那人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
据此,奥古斯丁认为:上帝创造夏娃的目的,一是为了给亚当提供一位助手来帮助和陪伴他;二是为了给亚当生儿育女。
阿奎那认为:女人受造而分离于男人,但为了生育后代,女人与男人必须结合为一体。
中世纪西欧修女浅析

中世纪西欧修女浅析摘要:修女的出现是西欧社会宗教运动的一个特征。
她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这一群体也对中世纪的西欧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试图从宗教入手,简要分析宗教对于女性的影响以及修女这一群体从产生到发展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关键词:修道女宗教影响一、基督教眼中的妇女中世纪的一位教父希罗尼穆斯说过:“女人是万恶之源”。
[1](p109)这句话形象的折射出基督教对于女性的仇视态度。
《旧约》教义中写到:“与女人的罪恶相比,任何罪恶的行为都是微不足道的。
不要看她们漂亮的外表,不要贪恋女人的容貌。
女人带来的痛苦比死亡更可怕。
中世纪时期的妇女不能介入公共生活。
正如法学家格兰维尔所说:“无论是军队,还是在为王室服务的其他方面,她们不能、不习惯、同时也没有必要为国王效力。
”有三样东西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地狱、女人的情欲和干枯的土地。
”[2] (p122)关于上帝创世故事的描述也显示了对女性的鄙视:上帝创造女人只是“为了帮助男人(《创世纪》2,18)”。
圣徒圣保罗说过“女人应该像服从于上帝一样服从于男人,因为男人是女人的主宰”[3](p57)13世纪的经院派神学家将传统的基督教观点与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学说结合在一起,从科学的角度论述女人的低劣性。
阿奎那认为,女人是一个不完整的男人,其不完整性不仅体现在她弱小的体力上,她们精神和道德层面也远逊于男人。
“女人天生比男人缺乏道德和尊严”[4] (p57)即: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应遵循这一基本法则:“男人治人,女人治于人”。
综上所述,基督教社会普遍存在仇视女性的态度,那么造成这种态度的原因是什么呢?从宗教角度分析,应该归结于基督教否定和蔑视尘世生活。
但我认为更应从社会经济方面加以分析其深层次原因。
众所周知,西欧进入农业社会之后,繁重的农业劳动日益需要男子的劳动,随之女性的依附性增强,社会地位日益下降,这种状况在上层建筑的宗教生活中也鲜明的表现出来:不仅对女神的崇拜锐减,对妇女的歧视也更深了。
10世纪英格兰女修道衰落原因探究

10世纪英格兰女修道衰落原因探究发布时间:2021-12-08T00:56:40.991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20期作者:姚刚[导读] 虽然很多人认为中世纪早期是对世人不甚明朗的一段时期,这一时期女性的生活也是无关紧要的。
中世纪女性的历史,尤其是盎格鲁-撒克逊时期英格兰女性的历史,由于存世文字记载的匮乏而久不为人所知。
姚刚上海政法学院语言文化学院上海 201701摘要:虽然很多人认为中世纪早期是对世人不甚明朗的一段时期,这一时期女性的生活也是无关紧要的。
中世纪女性的历史,尤其是盎格鲁-撒克逊时期英格兰女性的历史,由于存世文字记载的匮乏而久不为人所知。
这种“历史的不可见性”使学者们往往忽视了对女性的研究,而只是对女性的经历给予广泛的概括,意图将这一时期女性的研究归入历史研究的主流。
盎格鲁-撒克逊时期英格兰的众多女性不仅进入了教会任职,还为教会带来了可观的捐赠,正是通过这些方式,她们影响了盎格鲁-撒克逊时期英格兰的宗教发展。
因而,只有通过对女性以及她们宗教生活的研究才能使我们全面的了解中世纪英格兰的历史。
关键词:盎格鲁-撒克逊;女修道院;衰落传统上认为,盎格鲁-撒克逊时期英格兰女性的历史就是贵族女性与修女们的历史。
之所以如此,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多数文献是由男性教士所书写的,而一方面这些教士们所推崇的是封闭的隐修生活,另一方面他们也想通过自己的笔,记录下那些庇护以及捐助修道院的贵族女性们。
因而,他们笔下的女性要么就是虔诚的修女,要么就是那些捐助了教会的贵族女性。
受这种带有偏见的文献的影响,现代的历史学家们往往利用有关男性历史的文献来研究中世纪的女性。
这些文献包括行政文件,教会编年史与房地产契据册等。
尽管这些文献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盎格鲁-撒克逊时期英格兰男性的丰富信息,但是关于女性的生活却鲜有提及。
事实上,记载盎格鲁-撒克逊时期英格兰女性的文献,尤其是记载她们宗教生活的文献保留下来的很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欧中世纪贵族妇女修道在中世纪的西欧,由于修道条件限制,能够进入修道院成为修女的大部分是贵族妇女。
本文分析妇女修道的条件,并把修道的贵族妇女分为童贞女、妻子、寡妇三类,分别分析其进入修道院的原因。
在中世纪的西欧,妇女的社会地位比较低下,她们没有政治权利和经济地位,不准担任教会职务,但是却没有被排除在宗教生活之外。
妇女参与宗教生活的形式之一便是进入修道院(注:在中世纪的西欧,妇女通常进入女子修道院即修女院(nunneries)、男女混合修道院即双重修道院(doublemonasteries),也有的进入男子修道院修道。
本文采用具有广泛意义的“修道院”一词来涵盖这些妇女修道场所。
)修道,也即脱离世俗生活,直接与上帝相通,实践最纯洁的基督教义。
参加修道的既有贵族妇女也有平民女子,本文拟探讨前者修道的主要原因。
一、妇女修道的条件在中世纪的西欧,修道院的修女大部分来自贵族和骑士家庭,有的甚至曾是王后或公主。
在中世纪早期和中期这种现象尤为明显。
贵族妇女参与修道活动,最早的记载见于公元4世纪,当时罗马贵族寡妇玛塞拉在阿文丁(Aventine)山建立了一所修道院,她自己成为第一个戴上修女面纱,过修道生活的罗马贵族妇女[1](p.4)。
在中世纪时期,法兰克王国颇具盛名的尼韦勒修女院系由墨洛温王朝宫相丕平之妻伊塔捐建,其女儿热特鲁特担任院长[2](p.155)。
1056年,圣休在奥顿地区建立玛斯格尼(Marcigny)修女院,最初的99名修女皆来自贵族家庭,后来该院一直保持这种传统[3](pp.219~220)。
征服者威廉的女儿、国王斯蒂芬的母亲、布卢瓦女公爵阿黛拉,皆成为王朝统治者中戴上修女面纱的人物。
类似事例之多,不胜枚举。
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贵族妇女进入修道院呢?首先,进入修道院是有财产条件限制的。
妇女进入修道院的基本条件是带着嫁妆(dowry)或入院捐赠(entrygift)。
伴随妇女修道出现的入院捐赠现象非常普遍,例如13世纪初,米利亚科(Miliaco)的领主罗伯特每年给予帕拉卡雷特(Paraclete)修女院六英磅,以支持自己的两个女儿在该院修道[4](p.42);1232年,法国普瓦提埃的骑士帕内特和妻子伊丽莎白为他们进入普瓦蒂维(Poitevin)修道院修行的几个女儿捐赠了丰厚的嫁妆[4](p.20)。
这种捐赠给修道院的嫁妆和世俗社会的结婚嫁妆有三点不同。
第一,从性质上看,捐赠给修道院的嫁妆是妇女作为基督的、而非世俗男子的新娘带进修道院的。
在中世纪西欧,世俗社会的嫁妆是归新娘本人所有的财产,而作为基督的新娘要守神贫,带进修道院的嫁妆理论上属于神圣的修道院,修道者本人不得占有。
第二,从数量上看,捐赠给修道院的嫁妆低于贵族妇女结婚时的嫁妆水平。
13世纪前期,在法国中西部的普瓦提埃,父亲一般给女儿20英镑作为陪嫁。
但若其进入修道院,捐赠的数目要比嫁妆低的多[5](p.195),大约是平均每年2.6英镑左右[4](p.24)。
第三,从作用上看,按习惯法的规定,捐赠财产给修道院是为了供给新成员的衣食住行所需[3](p.217)。
例如1245年前后,一位父亲每年捐赠40先令给莱欧-诺特-戴姆-里斯-罗莫朗坦(Lieu-Notre-Dame-les-Romorantin)修道院,其捐赠令状写明其目的是“付款满足女儿修道期间的服装费用”[4](pp.25~26)。
由此可见,妇女带入修道院的嫁妆和捐赠是用来维持其本人修道生活的,而这笔费用恰恰是贫穷家庭的妇女进入修道院的障碍。
尽管很多捐赠确系出于自愿,但是以此作为接受新修女的必要条件,这就使得修道院获取捐赠的作法带有了变相勒索和买卖圣职的性质。
因此1215年拉特兰宗教会议明令禁止修道院接受入院捐赠,但是此风依然盛行。
直到中世纪末期,只有中上层社会的女性才能进入修女院,贫苦家庭的妇女出家修道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其家庭不能从经济上给与足够的支持。
即使有个别贫穷家庭出身的女性被修道院接纳,也是为了让她们充当女仆[3](pp.216~217)。
修道院以财产作为接收条件的规定,必然导致其成员大部分是贵族妇女的结果。
其次,妇女进入修道院还受血统限制。
有的修道院只接受具有贵族血统的妇女,即使有些妇女的家庭完全有能力捐赠,如城市中产阶级妇女,但她们仍会因为缺乏贵族血统而被拒之门外。
在中世纪早期,唱诗班的修女必须来自贵族家庭[4](p.16)。
洛林地区的雷米雷蒙修女院院长宣布,出身不明的妇女入院之前须由院方指定的三名骑士保证其贵族血统的纯正性[3](p.217)。
那幕尔附近古老的阿丹姆修道院在1207年宣布,进入该院修道的妇女必须是父母双方均为贵族[6](p.174)。
宾根修女院院长希尔德加德为只接受贵族妇女的做法辩解道:“谁能把所有的羊放在一个羊圈里?必须有所区别。
硬把贵贱不同的信徒拢在一起,会因地位差别导致矛盾。
对上帝而言,人们无论在天上还是在尘世都是有区别的。
”[3](p.217)她还告诫贵族妇女们,不要被异端教派推崇的“人人平等”的主张所蛊惑。
其实,修道院强调血统限制主要是为了现实利益。
一方面,与其他低等级妇女相比,贵族妇女的社会地位、社会影响、学识教养以及能力水平都要高出许多,接受她们入院修道,可以使修道院的地位、声誉和影响力随之提高。
如果新成员的身份是王后或公主,修道院更会声名鹊起。
另一方面,修道院强调贵族血统也是为了吸引财产捐赠。
一般情况下,只有贵族才有实力不断捐赠,而捐赠目标当然首先选择那些有亲属在内修行的修道院,所以修道院希望全部或大部分成员都有贵族血统。
但是这种血统限制势必阻塞了下层社会女性进入修道院修行的道路,使修道院实际上成为贵族妇女的修行社团,也使得贵族妇女入院修行的真正原因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贵族妇女修道的原因在中世纪的西欧,进入修道院的贵族妇女主要有三类,即童贞女(virgins)、妻子(wives)和寡妇(widows)。
这种分类是教会按照她们在性方面的纯洁程度划分的[7](p.141),在修道三大誓言——贫穷、贞洁、服从当中,作为妇女首先推重“贞洁”。
而且这种划分恰好区分了处于世俗生活三个不同阶段的妇女。
她们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进入修道院,并非都是出于宗教精神[8](p.38)。
1、童贞女所谓童贞女,是指达到成年而未婚的女孩。
中世纪早期,成年的年龄为12岁;以后随着社会对神圣供奉(oblation)(注:所谓“神圣供奉”,最初是父母把未成年的儿子作为“奉献之子”送进修道院,奉献给上帝。
以后这个男孩便由修道院抚养,长大后即成为修士。
圣本尼狄克会规就曾提到这种供奉男孩的行为。
后来女孩也可以作为“奉献之子”,由父母送入修道院作“神圣供奉”,成年后便成为修女。
)的需求,成人年龄增至14、15岁。
当女孩达到这个年龄时,她便可以戴上修女面纱[4](p.16)。
童贞女幼年时完全受家庭的控制,即使达到成年年龄之后,仍然处于男性亲属保护之下,是否进入修道院完全受家族意志的支配。
兰康(Rancon)的杰弗里把其女伊莉莎白带到圣特斯修女院,要求院长西比勒接纳她为修女[4](p.15)。
当时伊莉莎白只是一个小女孩,很难说她有自主选择的机会。
因此,贵族家庭的女孩进入修道院并非完全出于宗教信仰,而是另有原因。
第一,是为了确保家族世袭财产不落入他人之手。
在中世纪的西欧,封建财产,特别是地产的多少决定一个家族的地位高低,所以无论国王还是其他贵族,都很注重保持并设法扩大他们的世袭财产。
无论王室修女院还是私有修女院,在其创立和以后的维持过程中,都会发生家族财产转移的情况,但是贵族们却不情愿让财产完全脱离家族的控制,于是许多家族就设法让其女性成员处于修女院的领导地位,从而管理和控制修女院的财产,使这份财产仍可作为家族的资源[9](p.281)。
另外,在中世纪的西欧,虽然实行长子继承制,但是女儿也可继承财产,尤其是当没有男性继承人时,家族财产就会全部被女儿们分割继承。
而在这种情况下,封君就可以找到借口,转移或收回她们继承的土地。
这时家族就有可能决定把女孩们送入修道院或为她们建立修道院,以便家族的世袭财产仍然保持和控制在家族手中。
有时一些亲属也会引诱和敦促一个女孩戴上修女面纱,因为这样一来继承权就可以落到他们手上,于是出现了许多王室公主和贵族女儿进入为她们建立的修道院的现象。
例如11世纪30年代左右,布列塔尼伯爵艾伦在阿尼斯(Aennes)建立了一所修女院,由他妹妹阿黛尔担任院长。
后来该院的文件显示,修女院的建立和阿黛尔的神圣供奉使她的哥哥受益非浅[4](p.26)。
第二,出于家庭经济的考虑。
学者们一致认为,在中世纪的西欧,贵族父母乐意把女儿送进修道院,是因为修道捐赠比结婚嫁妆更省钱。
嫁妆和入院捐赠既可以是土地、房屋、磨房等实物,也可以是金钱。
学者们通过对中世纪中期法国北部24所修道院的研究发现,只接受金钱捐赠的19所修道院平均每人每年可以得到2.89英镑捐赠,最少的是两英镑。
12世纪英国的情况与法国相似,修道院每年收到的捐赠平均是每人两英镑。
前面提及,在13世纪前期法国中西部的普瓦提埃,父亲一般给女儿20英镑作为陪嫁,所以修道院八九年收取的费用才等于父亲为女儿一次付出的嫁妆。
而这段时间已足够漫长,修女可能已经去世,也许还会发生其他变故。
还有一种考虑是,把女儿送入修道院可以减轻家庭财政困难。
按照13世纪雅克•德•维特里的记述,“为儿女众多所困扰”的父母,把修道院作为解决子女抚养问题的办法。
一项调查表明,提供神圣供奉的家庭通常有3至9个孩子。
对中世纪晚期洛恩耐斯(Lyonnaise)地区的文件研究得出一个有趣的结论:76%的修道女孩来自有5个或5个以上孩子的家庭[4](p.23)。
所以说,许多女孩进入修道院是贵族家庭出于经济考虑的结果。
第三,修女院是贵族女儿接受教育的场所。
在中世纪的西欧,教会垄断着教育,修道院是保存和传播知识的中心。
789年查理大帝制定的《告诫公众》中规定,每所修道院都要附设学校并备有教科书[10](p.76)。
所以进入修女院是贵族女孩接受良好教育的明智选择。
她们在那里不但可以获得阅读和写作能力,学习古代教父著作和古典文学作品,接受绘画和音乐的艺术熏陶,而且还可以学到贵族妇女必须掌握的上流社会社交礼节。
所以修女院的教育功能对贵族女儿的吸引力相当强。
12世纪著名的巴黎妇女海萝丽丝早年就是在修女院接受教育的。
但是如果贵族女孩只受修道院教育功能的吸引,她们是不会真正出家修行的。
中世纪早期的维里希修女院就是很好的例证。
该院由当地一对伯爵夫妇为其女阿德海德而建,并让她担任院长,因为主要是为了接受教育,所以阿德海德既无须发愿守神贫,也不用宣誓终生保持贞洁,而且在她的修女服里面就穿着质地柔软的长裙。
这样的修道院更像是贵族女子学校,是贵族女儿们学习的场所[2](p.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