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常识题目(名词解释 及简述题)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及参考答案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及参考答案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参考答案1、献诗说:关于《诗经》的编辑主要有献诗说、采诗说两种。

据《国语》、《左传》等先秦等古籍记载,《诗经》主要来自公卿列士的献诗,公卿列士通过献诗的方式进行讽谏或赞颂。

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大雅》《小雅》和《国风》中的许多诗可能便是通过献诗的途径搜集出来的。

2、采诗说:关于《诗经》的编辑主要有献诗说、采诗说两种。

汉代学者明确提出采诗说,认为周代有采诗制度,周王朝及各诸候国的乐官到民间采集诗歌,借以了解民情。

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国风》的大部分可能是通过采诗的途径汇集起来的。

3、孔子删诗说:孔子删诗说最早出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认为《诗经?原有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复,取可施于礼仪”,删定为三百五篇。

删诗说长生在汉代,在传统社会一直影响很大。

但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孔子删诗说不够可靠。

4、四家诗:《诗经》的传授在汉代主要有四家,一是鲁诗,其创始人为鲁国人申培;二是齐诗,出自齐人辕固;三是韩诗,出自燕人韩婴,四是毛诗,出自鲁人毛亨、毛苌。

鲁、齐、韩三家早出,属今文学家,故称“今文三家”。

毛诗晚出,属古文学家。

5、六诗说:始自《周礼》,六诗为风、雅、颂、赋、比、兴。

《周礼》六诗产生的时代主要用诗于典礼、讽谏、言语,人们还没有注意到《诗经》的表现技巧,六诗的目的也主要是传授用诗的方法。

风即《国风》,主要是各地方民歌;雅包括《大雅》、《小雅》,主要是周王朝京畿地区的歌曲;颂包括《鲁颂》、《商颂》、《周颂》,主要是宗庙祭祀的舞曲。

6、六义说:源自《毛诗序》,六义说实本于《周礼》,六义为风、雅、颂、赋、比、兴。

风即《国风》,主要是各地方民歌;雅包括《大雅》、《小雅》,主要是周王朝京畿地区的歌曲;颂包括《鲁颂》、《商颂》、《周颂》,主要是宗庙祭祀的舞曲。

7、四始说:始自西汉司马迁《史记》,认为《关雎》为《风》之始,《鹿鸣》为《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为《颂》之始。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逆来顺受的弱者,董解元将她写成了一个大胆追求爱情的坚强女性。

在情节安排上,增加了佛殿相逢、月下联吟、兵围普救寺、长亭送别、村店惊梦等情节,使故事更为曲折生动。

在艺术手法上,大量吸收古曲诗词的典雅词语和借景抒情的手法,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使作品更具诗意,同时,又吸收了大量的民间口语,使作品更生动活泼。

第三十三章杂剧一、名词解释1、旦本、末本:元杂剧中男主角称为末,女主角称为旦,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为旦本、末本。

一本戏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

2、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元代的四位著名的杂剧作家,即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3、曲状元:马致远所作杂剧在当时的名气极大,有“曲状元”之称。

二、论述题1、元杂剧在体制上有何特色?参考答案:元代的杂剧在体制上有自己的特点:用北曲演唱,一般一本四折,有的还有楔子,用作交代人物、剧情或串联两折。

每折限用同一宫调,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剧中男主角称为末,女主角称为旦,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为旦本、末本。

一本戏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

角色除旦、末外,还有副末、冲末、外末、贴旦、老旦、外旦、净、丑等配角。

杂剧主要由歌曲与说白两部分构成。

歌曲主要用来抒情、渲染,往往写得较典雅;说白主要用来对话或独白,往往用白话来写。

2、元杂剧的发展情况如何?各阶段的代表作家有哪些?参考答案:元杂剧的发展以大德(1300年前后)为界大致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大都(今北京),后期的创作中心在杭州。

前期的主要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这是元杂剧创作的黄金时期;后期的主要作家有郑光祖、宫天挺、秦简夫等,这一时期的杂剧创作已走向衰落。

3、关汉卿的杂剧从内容来分,可以分为哪几类?各类的代表作是什么?参考答案:关汉卿的杂剧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公案剧。

以《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为代表。

二、婚姻爱情剧。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和鉴赏题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和鉴赏题

三、名词解释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

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

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

①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

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方法。

②比:比喻。

相当于现在‎的比喻修辞‎方法。

③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

兴就是以情‎寓于象中,此象乃是意‎象也,故兴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汉赋①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

②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

③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

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

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④汉赋分为大‎赋和小赋。

大赋又叫散‎体大赋,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语汇华丽,往往是成千‎上万言的长‎篇巨制。

小赋:在保留汉赋‎基本文采的‎基础上,创造出篇幅‎较小、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

⑤汉赋在结构‎上,一般都有三‎部分,即序、本文和被称‎作“乱”或“讯”的结尾。

楚辞①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②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四、鉴赏题《湘夫人》作品鉴赏①一般认为,湘夫人是湘‎水女性之神‎,与湘水男性‎之神湘君是‎配偶神。

湘水是楚国‎境内所独有‎的最大河流‎。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论述题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论述题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论述题题库第一章上古文学一、名词解释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论述题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做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

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

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先秦文学一、名词解释《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共305篇,又称“诗三百”。

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赋比兴是《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汉时尊儒,儒学的祖师孔子编有教材“六艺”:易、书、诗、礼、乐、春秋。

秦始皇后“乐”失传,所以汉以后把其余五艺称为“五经”,宋时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总称“四书五经”。

)春秋三传: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三部书的合称。

楚辞: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

香草美人:出自《离骚》,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比喻君王或自喻。

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宋玉:西周时期,好辞赋,名列屈原之后,与其并称屈宋。

代表作《九辨》、《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有“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

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

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

《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

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古代文学史专题》简答题、名词解释及答案

《古代文学史专题》简答题、名词解释及答案

《古代文学史专题》简答题、名词解释和答案简述司马迁《报任安书》的特点《报任安书》最突出的特点是借题发挥,反客为主。

表面看来是向任安说明自己为什么不能推贤进士的原因,实际上是借题发挥,反客为主,藉此诉说自己横遭惨祸的不幸遭遇和内心的无限悲愤,控诉汉武帝宠庇亲信,任意加祸于人的残忍行径,并剖白自己无视“刑不上大夫”的封建礼教束缚,隐忍苟活,发愤著书,为实现完成《史记》的宏愿而不懈奋斗简述《荀子》说理文的特色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辟,淋漓尽致简述《九歌》的内容《九歌》是《楚辞》篇名。

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战国楚人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

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诗经》《诗经》是中国汉族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

另外还有7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

墨翟墨翟---即墨子(公元前468—公元前377),名翟(dí),春秋末战国初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一说鲁国(今山东滕州)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后来其弟子收集其语录,完成《墨子》一书传世。

上官体“上官体”,是唐代诗歌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诗歌风格称号。

指唐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

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长吉体长吉体,即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中提到的“李长吉体”,指唐元和年间诗人李贺的诗作所独有的风格意境。

1、简述我国神话的主要特征1、贯穿着总是为人生的主题2、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3、情感浓烈、形象鲜明、想象丰富4、集体创作的产物2、简述《诗经》婚恋诗的基本内容1、表达恋爱中爱慕相思之情2、描写婚姻生活的幸福甜蜜3、反映相关的社会问题4、描写妻子被丈夫的无情抛弃3、简述楚辞产生的原因1、与楚声、楚歌有直接联系2、与楚国民间"巫歌“关系紧密3、与楚地方言有影响4、受北方文化的影响4、简述《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1、富于雄辩色彩。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名词解释和诗歌鉴赏)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名词解释和诗歌鉴赏)

名词解释(4个)1.古文运动:唐贞元元和年间,在韩愈的倡导下及柳宗元的支持下,出现了影响广泛的古代散文文体,史称古文运动。

意在恢复先秦两汉以散文单句为特征的散文,推动散文的核心和发展,实质上是一次在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诸方面都进行变革的散文革新运动.2. 唐传奇:唐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通称,因内容多传述奇闻异事,故称。

唐传奇艺术构思奇异新颖,寓于变化,叙述事件简洁明快,人物对话生动传神,词汇丰富,句式多变。

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3.变文:唐代兴起的一种说唱文学,内容原为佛经故事后范围扩大,包括历史故事,变文的“变”的变是变更了佛经的文本成为俗讲的意思,“文”的体制是散文和韵文相连接,代表作品有伍子胥的《伍子胥变文》。

4。

郊寒岛瘦:指中唐代著名诗人孟郊、贾岛。

二人都以苦吟诗著称,因其平生遭际大体相当,诗风相似,被后世并称为“郊寒岛瘦".郊、岛之诗风格清奇悲凄,幽峭枯寂,格局狭隘窄小,破碎迫促,且讲究苦吟推敲,锤字炼句,往往给人以寒瘦窘迫之感。

5.“沉郁顿挫":杜甫诗歌最具有特征性的艺术风格。

所谓“沉郁",主要指思想感情的博大深厚、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指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幻等。

“沉郁顿挫”概括了杜诗在思想内容方面的深广和表达上的波澜起伏的特点。

6。

新乐府运动:指中唐时期,兴起的一场诗歌运动。

自命新题,抒写实事,以白居易和元稹为主要诗人,用乐府诗形式进行创作、都提倡以现实和事实题材入诗,主要运用写实、比兴和讽喻的手法,重视诗歌的社会地位,也重视表达和语言的浅显通俗,这一运动的最高要求是把艺术写实和政教公立结合在一起。

7.上官体:是唐代诗歌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诗歌风格称号。

指唐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以绮错婉媚,讲究技巧、追求对仗工整,音韵协和,但音韵内容狭窄,他的诗被争相效仿,称上官体。

8.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全解(基础知识、解词与简答、分析与论述题)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全解(基础知识、解词与简答、分析与论述题)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全解(基础知识、解词与简答、分析与论述题全解)一、基础知识先秦文学◆最早的文学是原始人类的口头创作,是流传在原始人类中的古老歌谣和神话故事。

◆关于文学艺术的起源,主要有模仿说、游戏说、心灵表现说、劳动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劳动说,这是对文学艺术起源的科学解释。

◆一般认为,古籍中保存下来的一些原始歌谣,比较接近原始形态,可信为原始歌谣的有:《吴越春秋》中的《弹歌》、《礼记•效特牲》中的《蜡辞》《易经》中的《归妹》上六爻等。

◆殷墟的甲骨卜辞、商代和周初的铜器铭文,《周易》中的卦、爻辞,《尚书》在的殷周文告等,可以说是我国散文的萌芽。

◆我国远古神话主要保存在《山海经》、《淮南子》、《列子》、《楚辞•天问》中,其中保存神话最多的是《山海经》。

◆我国远古神话分为三类:关于自然神的故事;关于英雄神的故事;关于异人异物的故事。

◆《共工怒触不周山》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其中共工是传说中的水神;“颛顼”又叫“祝融”是传说中的火神。

◆《女娲补天》见于《淮南子•览冥训》,它描写的女娲是一位英雄女神。

◆《夸父逐日》见于《山海经•海外北经》,塑造了一位英雄夸父的形象。

◆《黄帝擒蚩尤》见于《山海经•大荒北经》,它是反映社会斗争的著名神话。

◆在原始时代,除了原始的劳动歌谣以外,还存在着另一类文学作品,那就是流传在远古人口头上一些关于天神、怪异的故事,这就是古代神话。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神话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最初叫做《诗》或《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经典后,称为《诗经》,共收入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作品,主要是民歌。

成为我国古代文学现实主义的开端。

◆《诗经•小雅》中有《南陔》《白华》《华黍》等六篇诗有篇目而无歌辞,后人称为为“笙诗”。

◆《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现在一般认为这种分类是按照音乐的不同特点来划分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学常识题目(名词解释及简述题)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三百篇后的一种新诗。

汉武帝时,刘向整理古藉,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楚辞》,从此,“楚辞”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

至于后人以《离骚》为代表称之为“骚”,这和后人称《诗经》为“风”一样,虽然名不符实,却是有意把楚辞和汉赋两种文体形区别开来3诸子散文:指的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

(补充答案: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九流并起。

”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

诸子的文章,各具风采。

)汉乐府:汉代的乐府。

分为郊庙歌辞、鼓吹歌辞、相和歌辞和杂曲歌辞等类。

郊庙歌辞是为统治者祭祀所作的乐章;鼓吹歌辞原是军歌后用于宫廷朝会、贵族出行等场合;其馀两类是从各地采集的民间歌谣其中多有反映人民生活疾苦的作品。

1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标志性艺术手段。

简单地说,赋就是把诗人的情志或引用对象铺陈直叙出来;比就是比喻;兴就是起兴、发端,一般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它可以跟诗歌所抒发的情思有关,也可以无关。

赋比兴后来成为我国诗歌创作的一种基本手法。

(简单的答发:赋,即平铺直叙,开门见山。

比,即比喻。

兴,即起兴、发端。

先言他物。

借它物来引出所要描绘的事物的描写。

) 《古诗十九首》,最早是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把这些亡失作者名字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文选》“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

《汉书》,又名《前汉书》,中国古代历史著作。

东汉班固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它沿用《史记》的体例而略有变更,改书为志,改世家为传,全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记载了上自汉高祖六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历史互见法:“互见法”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开创的一种写作方法。

即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

互见法分为人物互见法和事件互见法两种。

《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和事件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

通过人物和事件的互见法,司马迁使《史记》既有了史学的可信性,又有了文学的可读性。

7 e8 @( `6 I4 Y4 [ 九章》:作者是屈原,是楚辞中一组叙述屈原身世和遭遇的抒情《九辩》:《九辩》之名源于古代传说中的天乐,宋玉写的《九辩》只是袭用古乐之名而作,在内容上已非其本来面目。

《九辩》是楚辞中的一首抒情长诗,共255句。

6 X9 N/ d. I1 w7 Z$ f- H 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孟子提出的。

孟子重视道德修养,他把孔子的“仁”的道德规范发展为仁义,提出尽心、养性、诚心、寡欲等修养方法。

浩然之气就是通过“义”的积累而养成,它到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表现为崇高的无所畏惧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状态。

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自觉实行仁义之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把道德操守置于生命之上,他的舍生取义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 U3 D# A( [) O' I& l2 t. z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屈原等人创作的诗歌,是当时产生的一种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诗体,汉成帝时由刘向整理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

" o) F% V- \# [' G/ ~散体大赋:汉代兴胜起来的一种文学体裁,一种艺术形式。

它除师承屈原、宋玉外,还师承《诗经》的“雅”、“颂”,是从战国时期的纵横游说之风发展起来的。

这种作品多属为统治者扬威颂圣的文字,篇幅巨大,文字铺排堆砌。

代表作品是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等。

) E0 V5 b2 i'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

但是,《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只是后人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相应的处理。

一些专门解释《春秋》“书法”而与史实无关的文字,显然是后加的。

简述提简述<左传》的文学成就《左传》的艺术成就《左传》是一部历史著作,但它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它善于刻画人物性格,并善于对庞杂的历史资料加以精心剪裁和安排,使之故事化,这就使它在相当程度上具有了文学色彩。

《左传》的许多重要篇章,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生动;故事首尾完整,层次分明;结构疏密相间,跌宕有致,格外引人入胜。

,。

《左传》十分长于战争描写《左传》全书所记大小军事行动有三、四百起之多,其中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齐、晋?之战,齐、鲁长勺之战等。

这些重大战役都记述得首《左传》写战争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不仅仅把战争看成是刀光剑影的搏斗,而是将战争视为一种社会力量的较量。

它写战争,一般是先从战前写起,首先描写战争双方的政治情况,人心的向背,对战争的准备,以及各种外交上的斗争,然后才写到战场上的交锋,而对战斗本身的描写,往往也着重写战术的成功或失败,使人深刻地感到战争的胜负绝非偶然。

例如,对城濮之战的描写,直接写到战争的文字不到三分之一,而对晋、楚两国战前的外交纠纷,君臣情况,兵力、士气做了充分的描写,以至双方的胜负,早就在读者的料想之中。

《左传》还善于在战争描写中进行人物形象的塑造。

请看晋、齐?之战中的两个精彩场面:师从齐师于莘,六月壬申,师至于靡笄之下。

齐侯使请战曰: 子以君师辱于敝邑,不腆敝赋,诘朝请见。

对曰: 晋与鲁、卫,兄弟也。

来告曰:' 大国朝夕释憾于敝邑之地。

' 寡君不忍,使群臣请于大国,无令舆师淹于君地,能进不能退,君无所辱命。

齐侯曰: 大夫之许,寡人之愿也;若其不许,亦将见也。

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入,禽之而乘其车,系桑本焉,以徇齐垒曰: 欲勇者贾余馀勇。

癸酉,师陈于?。

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

晋解张御殽郤克,郑丘缓为右。

齐侯曰: 吾姑翦灭此而朝食。

不介马而驰之。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 余病矣~张侯曰: 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

缓曰: 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张侯曰: 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

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

逐之,三周华不注。

齐国君臣的骄傲轻敌,晋国指挥中心三位将领以国事为重的献身精神都跃然纸上。

,。

《左传》善于刻画人物性格历史,是由人物和事件组成的壮丽画卷。

作为以事实为主体的史书巨著,《左传》又长于在历史事件的叙述中,表现人物的活动,即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来立体化地表现人物的思想与性格。

如《曹刿论战》中,以曹刿不顾乡人劝阻而执意入见鲁君,表现其爱国之心;以其与庄公战前、战中、战后的谈话,表现出其超人的见识、才智、性格、风度。

这样,一位古代平民军事家的形象便在事情发展的过程之中,逐渐呈现出来。

再如僖公二十三年记述晋公子重耳被迫离国出奔中的性格表现,也很动人:晋公子重耳之及于过卫,卫文公不礼焉。

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

公子怒,欲鞭之。

子犯曰: 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

公子安之。

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

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

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 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

公子曰: 无之。

姜曰: 行也~怀(其),与,安,实败名。

公子不可。

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

醒,以戈逐子犯。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重耳这位贵公子遇难而奔,却骄性未改的生动形象。

,。

《左传》语言简练生动,富有哲理《左传》无论叙事还是说理,所用语言均极为简练、准确,描写人物生动传神,言事说理富有哲理。

如僖公三十三年记载秦、晋殽之战,写晋国俘虏了秦国的三帅,晋襄公听母后文嬴的话,把他们都放走了。

晋元帅先轸对此非常不满:先轸朝,问秦囚。

公曰: 夫人请之,吾舍之矣。

先轸怒曰: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

可谓形神兼备,所言发人深省。

再如昭公二十年论为政宽猛也是一段富有哲理的文字: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 我死,子必为政。

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

疾数月而卒。

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聚,人千萑苻之泽,大叔悔之,曰: 吾早从夫子,不及此。

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仲尼曰: 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诗》曰:'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 施之以宽也。

' 母从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惨不畏明。

' 纠之以猛也。

' 柔远能迩,以定我王。

' 平之以和也。

又曰:' 不竞不絿,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遒。

' 和之至之。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 古之遗爱也。

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

《古诗十九首》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文选》卷二十九,它代《古诗十九首》除了游子之歌,便是思妇之词,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是它的基本内容。

二者相互补充,围绕着同一个主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游子思妇各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在中国古代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意义,千百年来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绝大多数是漂泊在外的游子,他们身在他乡,胸怀故土,心系家园,每个人都有无法消释的思乡情结。

《涉江采芙蓉》的主人公采撷芳草想要赠给远方的妻子,并且苦苦吟叹:“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明月何皎皎》的作者在明月高照的夜晚忧愁难眠,揽衣徘徊,深切地感到:“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天涯芳草,他乡明月,都没有给游子带来的心灵的慰藉,相反,倒是激发起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

游子思乡,这是人类普遍的情感,在农业文明时代体现得更为明显。

不过,在以往的史传文学作品中,人们经常见到的是富贵以后流露出的乡情,衣锦还乡的热烈场面。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多是失意士子,他们在穷困潦倒之际所弹奏的思乡曲,语悴情悲,充满天涯沦落人的凄楚,引来的是同情和怜悯。

游子思乡作品在《诗经》中有多篇,《诗经》中游子的思念对象有他们的妻子,但更多的是想到父母双亲,桑梓情中渗透亲子之爱;《古诗十九首》思乡焦点则集中在妻子身上,思乡和怀内密不可分,乡情和男女恋情是融汇在一起的。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多数是宦游子弟,他们之所以离家在外,为的是能够建功立业,步入仕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