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常识必考题训练及解析(一)
高考语文高考文化常识知识点及练习题附解析

高考语文高考文化常识知识点及练习题附解析一、高考文化常识1.下列选项中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晚唐杰出的文学家。
他的诗歌成就颇高,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
B. 鲁迅,原名周树人,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朝花夕拾》等。
C. 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
他与契诃夫、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D. 干支纪年法是中国传统的纪年方法。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简称。
这种方法把干支按顺序相配六十个为一周期,周而复始,循环记录。
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边城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这一天全家出门上山插茱萸、到河边看划船。
B. “襟三江而带五湖”的“五湖”指鄱阳湖、洪泽湖、巢湖、太湖和鉴湖。
C. “才高八斗”形容书读的多。
谢眺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
D. 相传大禹治水,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州,后“九州”代指中国,沿用至今。
3.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
出于礼貌和尊敬,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如称司马迁为司马子长,杜甫为杜子美,柳宗元为柳屯田,韩愈为韩退之。
B. 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定丧服的轻重。
期,指的是穿三周年丧服;功,又分为大功、小功。
大功,穿九个月丧服;小功,穿五个月丧服。
C. 古人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伯、仲、季以示区分,如伯秋、仲秋、季秋。
中秋节又处在仲秋的中间,所以也叫仲秋节。
D. 魏晋时期,太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刺史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郎中是尚书省的属官;洗马,即太子洗马,是太子侍从官。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的一项是()A. “孝廉”是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即选拔奇才异能之士来补充内廷。
汉武帝时开始令州郡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B.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曾流行一时。
新人教版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及解析

新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及解析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称谓,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为垂髫、弱冠、束发、而立、花甲、知命、古稀等;对官职的升迁也有特定称谓,“谪”“左迁”“放”属于降低官职。
B.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河”指“黄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中“岱宗”指“泰山”,“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中“三秦”指“关中地区”。
C.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称“诗三百”,它与《中庸》《孟子》《大学》合称“四书”。
D.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苏轼既是“三词客”之一,又是“四大家”成员,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水调歌头》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
【答案】 B【解析】【分析】A.从小到大依次是:垂髫(童年)、束发(男子十五岁)、而立(三十),知命(五十)、花甲(六十)、古稀(七十)。
C.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D.《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者是辛弃疾。
B项正确,故选B。
故答案为:B【点评】题考查对语文知识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找到关键语句,仔细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2.下列是对我国相关传统文化、文学常识的理解,其中说法有误的是()A. (纪年)我国古代用干支或皇帝的年号纪年。
元丰六年(《记承天寺夜游》)、文帝之后六年(《周亚夫军细柳》)、晋太元中(《桃花源记》)所用纪年方法相同。
B. (称谓)古人讲究礼节,对对方或对方亲属用敬称,如“令郎”“家君”“贤弟”,对自己一方则用谦辞,如“尊君”“舍妹”“小儿”等。
C. (年龄)古代对于不同的年龄有相应的不同的称呼,如:豆蔻——女子十三四岁,弱冠——男子二十岁左右,花甲——六十岁。
高考试题文学常识及答案

高考试题文学常识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
B. 巴金,原名李尧棠,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家》《春》《秋》等。
C. 老舍,原名舒舍予,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茶馆》等。
D. 茅盾,原名沈雁冰,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铺子》等。
答案:D解析:茅盾的代表作是《子夜》,而《林家铺子》是叶圣陶的作品。
2. 下列关于古代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B.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C.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D. 《聊斋志异》是明代作家蒲松龄所著,是一部志怪小说集。
答案:D解析:《聊斋志异》是清代作家蒲松龄所著,而非明代。
3. 下列关于外国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剧作家,代表作有《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B.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C. 托尔斯泰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
D. 海明威是美国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等。
答案:D解析:《太阳照样升起》是菲茨杰拉德的作品,而非海明威。
二、填空题1.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共______篇。
答案:二十2.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______所作。
答案:左丘明3. 杜甫被誉为“诗圣”,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其中“三吏”指的是《石壕吏》《新安吏》和______。
答案:《潼关吏》4. 苏轼是宋代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其号为______。
语文高考文学常识知识点及练习题及解析

一、高考文学常识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厄纳斯特·海明威,美国现代作家。
1954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他秉持“冰山原则”创作了许多佳作。
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
B.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之一,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诗九百九十余首。
其诗风格飘逸、豪放,被唐宣宗称为“诗仙”。
C. 白居易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D. 杜甫,字子美,他的诗,反映了唐代动乱的现实,揭示了人民的痛苦生活,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为古代诗歌开辟现实主义广阔道路,创造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被誉为“诗圣”。
2.下列文学常识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均选自《左传》。
B. 《战国策》内容多为战国时期策士的活动和言论,经西汉刘向整理,属国别体。
C. 朱自清,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诗人、民主战士,我们学过他的作品《背影》、《荷花淀》等。
D. 《国语》以“国”为目,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部分史实,属国别体史书。
3.下列诗句对应传统节日正确的一项是()①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②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③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④此生长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A. ①元宵节②端午节③中秋节④七夕B. ①端午节②中秋节③七夕④元宵节C. ①中秋节②七夕③元宵节④端午节D. ①元宵节②端午节③七夕④中秋节4.下面所列作品与信息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梦》章回体长篇小说《石头记》海棠诗会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B《祝福》反对封建礼教鲁迅《彷徨》贺老六C《大卫·科波菲尔》英国小说半自传体“密考伯主义”债多不愁,乐天知命D《荆轲刺秦王》历史散文纪传体重义轻生图穷匕见A. AB. BC. CD. D5.下列诗句中的典故和人物对应错误的一项是()A. 睢园绿竹——梁孝王B. 气凌彭泽之樽——陶渊明C. 邺水朱华——曹丕D. 光照临川之笔——谢灵运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A. 《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文言章回体小说,它艺术地概括了历史上各次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甚至失败的过程。
小升初语文文学常识常考题附答案(100题)

小升初语文文学常识常考题附答案(100题)小升初语文文学常识常考题附答案(100题)第一部分:文学常识1、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依据《三国演义》________ (战役)中的"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来的。
2、"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是名著《水浒传》的一个回目,其中"花和尚"指的是________,"豹子头"指的是 ________ ;请写出另外一个英雄的外号及故事的名称(如武松打虎) ________ 。
3、女娲炼石补天时剩下一块石头,被丢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下,后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带入红尘,历尽了悲欢离合。
以上情节出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________》。
4、《西游记》中"大闹五庄观、推倒人参果树"的是 ________ 。
5、《游山西村》这首七律诗的"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两句诗,比方人在遇到逆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6、晏殊《浣溪沙》中的"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的对偶句,被誉为"千古奇偶"。
7、《次北固山下》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怜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9、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
10、接天莲叶无穷碧,_____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____,学海无涯苦作舟。
12、________________ ,得来全不费功夫。
文学常识考核试题及答案

文学常识考核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5分)1. 文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2. 文学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3. 文学体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4. 诗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5. 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文学作品的体裁?()A. 散文B. 小说C. 戏剧D. 电影2.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诗歌的分类?()A. 抒情诗B. 叙事诗C. 散文诗D. 歌词3.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小说的分类?()A. 现实主义小说B. 浪漫主义小说C. 科幻小说D. 童话4.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四大名著”?()A. 《红楼梦》B. 《西游记》C. 《三国演义》D. 《水浒传》5.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A. 《哈姆雷特》B. 《奥赛罗》C. 《李尔王》D. 《麦克白》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请简述文学作品的四大体裁及其特点。
2. 请简述诗歌的分类及其基本特点。
3. 请简述小说的分类及其基本特点。
四、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请论述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2. 请论述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四大名著”及其影响。
3. 请论述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对世界文学的影响。
答案:一、名词解释题1. 文学:文学是一种艺术形式,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表达人类情感、思想和审美追求的一种精神创造活动。
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

新整理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试题(一)1.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
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
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
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
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3.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
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
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
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解析

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解析1. 请列举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名称及其作者。
答案:《红楼梦》曹雪芹,《西游记》吴承恩,《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
2. “诗圣”杜甫的代表作是什么?答案:《春望》。
3. 简述“唐宋八大家”的成员。
答案: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4. “文起八代之衰”是指哪位文学家?答案:韩愈。
5. “诗仙”李白的著名诗作有哪些?答案:《将进酒》、《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
6. “红学”是指研究哪部文学作品的学问?答案:《红楼梦》。
7. “楚辞”的代表人物是谁?答案:屈原。
8. 请列举“建安七子”的成员。
答案: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9. “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哪四位元代剧作家?答案: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10. “初唐四杰”包括哪些诗人?答案: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1. “诗鬼”李贺的诗歌风格有何特点?答案:李贺的诗歌风格以奇崛、冷峻、诡异著称。
12. “宋词四大家”指的是哪四位词人?答案: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柳永。
13. “三言二拍”是指哪几部作品?答案:《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二拍)。
14. “诗魔”白居易的诗歌有何特点?答案:白居易的诗歌以通俗易懂、情感真挚著称。
15. “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的是哪些经典?答案:《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16. “文坛巨匠”鲁迅的代表作有哪些?答案:《狂人日记》、《阿Q正传》、《呐喊》等。
17. “五四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些?答案: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等。
18. “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是谁?答案:徐志摩、闻一多等。
19. “朦胧诗”的代表人物有哪些?答案:顾城、北岛、舒婷等。
20. “伤痕文学”是指哪一时期的文学现象?答案: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文学现象。
21.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是谁?答案:加西亚·马尔克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常识80道必考题训练及解析(一)1、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做冠。
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
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衹、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联系的,有的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比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的字义十分相近;有的则含义相反,如袁盎,盎是充盈的意思,字“丝”,则是少的意思。
B.孝文帝即汉文帝,“孝文"是谥号。
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称号,有褒有贬,如范仲淹的“文正”是褒,周厉王的“厉”是贬。
C.坐姿有多种:“常同席坐”这个“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是相同的,但是“箕踞”的坐姿则是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
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如“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D.皇后,皇帝的正妻。
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主。
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称为“正宫”或“中宫”。
“中宫”“正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
3、下列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结合《孔雀东南飞》、《过秦论》】A.“往昔初阳岁”中的“初阳岁”是指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B.“初七及下九”中的“初七”是指农历七月七日,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用针作各种游戏);“下九”是指农历每月十九,在汉朝,这天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C.“六合正相应”中的“六合”,与《过秦论》中“履至尊而制六合”中“六合”意思相同,它们都是指天地四方。
D.“黄昏”、“夜半”、“人定”、“鸡鸣”、“平旦”五个词均为古代表示时段的名称,若以时间先后为序,可排列为“夜半、鸡鸣、平旦、黄昏、人定”。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5、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
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
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
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文中谥武勇的谥是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弹劾是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
B.经略是指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职位高于总督。
C.世荫是指在封建时代,子子孙孙因为先人或祖上有卓越的功勋而世袭官职。
D.屯田是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有官屯与民屯之分,以官屯为主。
7、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即岁稔不足支数日”中“稔”意思是“庄稼成熟”。
B.“前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绥辑”中“绥辑”意思是安抚集聚。
C.“厘两京、山东、陕西勋戚庄田”中“厘”意思是治理处理。
D.“致仕”中“致”意思是“获得”,“致仕”意思是获得官职。
【原文:张学颜,字子愚,肥乡人。
登嘉靖三十二年进士……辽镇边长二千余里,城寨一百二十所,三面邻敌。
官军七万二千,月给米一石,折银二钱五分,马则冬春给料,月折银一钱八分,即岁稔不足支数日。
自嘉靖戊午大饥,士马逃故者三分之二。
前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绥辑,未复全盛之半……时张居正当国,以学颜精心计,深倚任之。
学颜撰会计录以勾稽出纳。
又奏列清丈条例,厘两京、山东、陕西勋戚庄田,清溢额、脱漏、诡借诸弊。
自正、嘉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学颜有力焉。
学颜八疏乞休,许致仕去。
卒于家。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
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解褐”,谓脱去布衣,担任官职。
B.“外姻”,由婚姻关系而结成的亲戚。
C.“临幸”,专有名词,特指古代帝王亲自到达某处。
D.“博士”,是对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的称呼。
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
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经》《乐经》《周易》。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熊概,字元节”,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B.“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C.“海盐民”“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D.“蛮”,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认真识别,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
《史记,吴太伯世家》索引说:“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
中原地区古人对南方各族通称“百越”或“越族”。
1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
C.“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刺史:中国古代官职名。
“刺”是检核问事之意,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
B.大业、义宁:隋代年号。
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继位后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C.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D.弑:封建时代称子杀父、臣杀君、侄杀叔、甥杀舅等为“弑”。
【原文:沈法兴,湖州武康人也。
父恪,陈特进、广州刺史。
法兴,隋大业末为吴兴郡守。
东阳贼帅楼世干举兵围郡城,炀帝令法兴与太仆丞元祐讨之。
义宁二年,宇文化及弑炀帝于江都……时齐郡贼帅乐伯通据丹阳,为化及城守,法兴使果仁攻陷之,于是据有江表十余郡,自署江南道总管。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冠族指的是当地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豪门世族。
B.大夫是古代官职名称,各朝代大夫的职能和级别多有不同。
C.辎重是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D.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署”有代理、暂任或试充官职之义,文言文中假、代、摄、权、行等字皆有相似的含义。
B.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开始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每个皇帝对应着一个年号。
如文中的“嘉靖”即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朱厚熄的年号。
C.“太师”一职为周代首设,后世多作为重臣的加衔以示荣宠,并无实职。
D.“行伍”是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行,五人为伍。
后世多用“行伍”泛指军队。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在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教授,学官名。
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
D.受禅,是中国古代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
文中指新皇帝接受旧皇帝让给的帝位。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1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1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