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课文原文及赏析

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登鹳雀楼》《望庐
山瀑布》)课文原文及赏析
《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是二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两首古诗,下面我将给出这两首诗的原文及赏析。
《登鹳雀楼》原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太阳依山落下,黄河滚滚流入大海的壮阔景象,意境开阔,气势磅礴。
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现了诗人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也寓言了只有不断努力,才能看得更远,走得更高的哲理。
《望庐山瀑布》原文: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自然的魅力。
前两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描绘了阳光照射在香炉峰上,产生的紫色烟雾和远处的瀑布景象,意境幽远。
后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则生动描绘了瀑布奔腾而下的壮观景象,用语生动,想象丰富。
两首诗均以其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展现了自然的壮丽和人生的哲理,给学生们带来了深刻的艺术享受和人生启示。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

登鹳雀楼[ 唐 ]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站在高楼上,只见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诗人运朴素、浅显的语言,把万里河山,写入短短十个字中;让人如临其地,如见其景。
“黄河入海流”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诗句表面看是写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
“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
“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
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
望庐山瀑布[ 唐 ] 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从远处看去瀑布好似白色绢绸悬挂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赏析: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
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
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
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这两句话的意思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出自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我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
这两句诗语所表达的意思是:欲要看遍千里风景的人,必须再登上更高的楼阁才能达到更广阔的视野。
这句诗语传达了追求进取、着眼未来、追求更高目标的精神。
这两句诗语所蕴含的意义不仅仅是鼓舞人们追求梦想,更是对人们积极进取的一种鼓励和引导。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用这两句诗语来激励自己,让自己树立远大的目标,不断向着目标前进。
要实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境界,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信念。
只有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地向更高的方向努力,才能追求更广阔的视野,才能欣赏到更多的美好风景。
要有坚定的意志和毅力。
人生路上充满了各种困难和挑战,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毅力,才能不被困难打倒,才能不断攀登更高的楼阁。
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智慧和能力。
在实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过程中,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善于领悟的眼睛,需要有一颗善于思考、善于创新的大脑,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和实力,才能更好地完成对更高层次的追求。
也需要具备谦虚、谨慎的态度。
在攀登人生的楼阁的过程中,要保持谦逊的心态,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同时也要慎重对待每一个决策和选择,不轻易放弃,不轻易妥协。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是追求不断进取、追求更高目标的精神。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要树立远大的目标,要坚定意志,发挥自身的智慧和能力,同时也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攀登,不断超越自己,欣赏更广阔的风景。
在当今社会,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精神更加深刻地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无论是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还是在事业发展的道路上,都需要不断追求进取、不断超越自己,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精神可以激励人们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出处】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意思】要想看尽千里风光,还要再上一层楼。
穷:尽。
更:再。
【鉴赏】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
“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
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
这里表现了诗人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用法例释】一、用以说明登高方能望远的道理。
[例]唐诗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上香炉峰环顾四周,才知道:还有更远的路程,还有更高的山峰在前头呵!(徐刚《西山红叶好》)二、用以比喻看问题或做事情立足点高,才能目光远大。
[例]真正的民主不仅看它表面的热闹,更要看它的深度和广度,看它实际所起的作用。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倒希望阔别几十年的德先生,改变他蹒跚的脚步,跑得快些,站得高些,看得远些。
(冯英子《孔狗江马论》)三、用以比喻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就,就必须更加努力。
[例]看着何镜涵先生笔下的传神佳作,听着他那“不断否定自己”的心声,记者又想起了那句脍炙人口的古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刘正刚《访著名画家何镜涵先生》)【全诗】《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1〕《登鹳雀楼》是王之涣传诵千古的不朽杰作。
《登黄鹤楼》翻译及赏析

《登黄鹤楼》翻译及赏析《登黄鹤楼》翻译及赏析《登鹳雀楼》是一首登高望远诗,为诗人王之涣,全诗只用了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登黄鹤楼》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解】:1、鹳雀楼:在今山西省蒲县西南,传说鹳雀经常栖息于此。
【韵译】: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王之涣的诗全集赏析】: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据《清一统志》记载,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县,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
唐人留诗者甚多。
”王之涣的这首五绝是“唐人留诗”中的不朽之作。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
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诗笔到此,看似已经写尽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诗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两句即景生意的诗,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是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诗很多人都耳熟能详,那么它究竟有什么样的含义呢?下面就让我来给你们讲讲吧。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出自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意思是说:想看到无穷无尽的美丽景色,应当再登上一层楼。
而不仅仅满足眼前的风景。
为了更好地表达这种雄心壮志,诗人选择了“欲穷千里目”和“更上一层楼”这两个极富表现力的词语。
首先,写远眺所见的景物,这两句,写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放眼四望,只见黄河从天边流来,奔腾澎湃,来势汹涌。
此时,诗人登上鹳雀楼,不禁思潮起伏,心胸开阔,精神为之振奋,气魄为之增大。
接着又说,要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诗人想借此表达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如果满足于眼前的景色,不再向更高的地方攀登,反而会因为视野的狭隘,看不到更远的景致。
这两句诗,既写出了作者深思远虑,欲穷千里目的愿望,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给人以哲理的启迪。
这两句还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欲穷千里目”这一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望写得非常形象、生动,“欲穷”二字,也把诗人无比向往远大目标的心情表现得十分充分。
它已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人要发展就需要更大的舞台,人要进步就需要新的台阶,因为只有努力去拼搏,才能看到更远的未来,人生就像登山,只有努力攀登,才能越过更高的峰顶,而这首诗就是王之涣送给自己的勉励诗,通过对鹳雀楼的描绘,抒发了他志存高远的人生追求。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诗已被收入小学课本。
这句话的意思是站在高高的鹳雀楼上,居高临下,心旷神怡。
诗人看到的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令人心胸开阔,豪情满怀。
接着诗人告诉我们,要想观赏更美的景色,应当再登上一层楼。
这首诗妙就妙在,诗人由登楼而及人生,写得气势磅礴,一层深一层。
全诗只有短短的二十八字,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登楼之后,不禁感叹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有哲理;人的发展就需要新的舞台,有进步;人要继续进步,就需要更高的舞台。
欲穷千里目的更上一层楼意思

欲穷千里目的更上一层楼意思有一个成语叫做“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它的意思是要想看到无穷无尽的美丽景色,必须再登上一层楼台。
在这句话中,“更上一层楼”与“千里目”都是指向同一目标的,但含义却不同。
我们可以从这两个字中发现科学家探索奥秘的刻苦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作风。
“更上一层楼”指的是当你登上了高楼以后,视野就会变得更加开阔。
这正如马克思所说:“思维里没有绝对的界限。
”因为每当人们爬上了一层楼后,接触的事物就多了,思路也就开阔了,对问题的认识也就更加全面了。
更上一层楼,指的是不断进步、永不满足的精神,而“千里目”却是单纯的目标。
然而,当人们登上了更高的一层楼后,他们所看到的风景也会更加壮丽。
假如我们站在科学巨人的肩膀上,那么,人类的目光会变得更加敏锐,所能观察到的宇宙星空也会越来越宽广;假如我们站在名人的肩膀上,那么,我们的心胸也会变得更加豁达,所遇到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假如我们站在历史的肩膀上,那么,我们就会知道更多关于古代伟大人物的历史故事,并通过对这些历史故事的深入思考,汲取养分,从而提升自己。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一成语包含着哲理,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保持一颗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雄心和决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再看看现在,社会在飞速发展,国家经济在迅猛增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积极进取、努力拼搏,坚持“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信念,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成为时代的佼佼者。
这不正体现了“更上一层楼”的意义吗?对于人生,它也起着鼓舞和鞭策作用,使我们不畏艰险、勇攀高峰,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人生的旅途中创造辉煌!也许有人会说,“更上一层楼”这种精神太过虚幻,也太飘渺,简直不切实际。
但是,如果你知道“更上一层楼”是世间最顶级的金字塔,你就不会这样认为了。
想要登上这座“人生金字塔”的顶端,需要你付出比别人多十倍甚至百倍的努力和辛劳,这便需要有坚定的信念,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雄心和决心。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意思: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出处:盛唐诗人王之涣创作的《登鹳雀楼》。
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夕阳依傍着山峦渐渐下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扩展资料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
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
”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
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
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时至今日,此诗还几次出现在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作者:牟艳敏
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年第03期
摘 ;要阐述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如何恰当利用信息技术来帮助学生进行观察和积累习作素材。
关键词小学作文;信息技术;写作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3.24 ;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3-0119-02
目前,小学作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是多年未变,很多学生对作文普遍存在畏惧心理,除了很少一部分优秀生能自主写作外,大部分学生在作文时抓耳挠腮,很久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
究其原因,一是生活积累少,作文时脑子里没有东西,无材料可写;二是平时没有良好的观察习惯,对事物不能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思考,结果硬着头皮写出的作文也是非常笼统和粗糙;三是没有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结构混乱。
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及时解决,久而久之,学生的作文兴趣就日趋冷淡,畏惧作文、不愿上作文课的现象就理所当然了。
因此,正确把握学生的心理,采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爱上作文、喜欢作文,已成为广大教师需要探讨的一个重大课题。
随着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作文教学,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1 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观察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小学作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写作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只有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进行正确而细心的观察,才能抓住所写内容的实质,写出内容丰富生动的作文。
但是,由于小学生的智力发育还处于低水平阶段,注意力易分散,往往因观察不仔细只留下模糊的表象,从而造成作文时空洞无物,或缺乏真情实感的现象。
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通过清晰地再现观察对象,有重点地对学生进行观察指导,帮助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
一是重复观察。
信息技术具有动静结合、重播再现等功能,可为学生进行观察提供有效支持。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把所要观察的事物或现象进行展示,在学生观察的同时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如从远到近、从上到下、从整体到部分等;还可以与学生的作文片断同步播放,让学生对照评析,指导学生完成从形象到抽象的飞越。
二是重点观察。
作文需要详写和略写,只有详写和略写结合,做到详略配合得当,才能使文章目标清晰,中心突出,否则就会眉毛胡子一把抓,写成一锅粥。
因此,在帮助学生观察
时,还要注意进行重点观察的引导。
例如,在写《小猫吃食》这篇作文时,很显然重点要放在小猫如何吃食的动作上,把小猫吃食的过程写清楚。
在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时,可通过慢镜头或定格的方式,让学生仔细观察,这样,学生就会把小猫吃食的样子、动作等写得活灵活现。
2 利用信息技术积累材料
积累关于景物描写的材料 ;大自然是美的,从天空的白云,到地上的河流;从陡峭的山峰,到平坦的田野,这些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或为作文增添亮丽的光彩,或托物言志,表达情怀,无一不是作文需要的材料。
而互联网上具有丰富的材料,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浏览,把此类材料收入学生眼中,让学生了解和熟悉,为以后的作文做好准备。
例如,要求《写一处景物》时,可利用教学课件播放一段介绍植物园的录像:在柔和的音乐背景下,微风轻轻地吹着,校园路旁的柳树摇摆着长长的枝条,四周的杨树叶儿随风舞动,几只小鸟在树枝上鸣叫;花坛里的花儿盛开了,各种花儿争奇斗艳……这样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形象逼真,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兴趣浓厚,激发了想把校园描绘得更美的欲望。
积累某些动物的材料 ;动物描写是小学作文中一个常见的命题,除了有些小动物如小狗、小猫、小鸡等为学生所熟悉以外,还有很多学生只知道名称而不熟悉的动物,如熊猫、长颈鹿、猴子、斑马以及很多海洋动物及稀有鸟类,而这些动物又是学生所好奇的,也是作文时不可或缺的材料,对于丰富作文内容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具有重要作用。
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把课堂教学延伸,让学生了解更远的时代或地方的不熟悉的动物。
如熊猫是人们普遍喜欢的动物,但它生活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很多学生无缘与熊猫相见。
而通过网络,学生不但能看到熊猫,而且能了解一些关于熊猫的特点,这样就对熊猫慢慢熟悉了。
积累一些著名人物的材料 ;很多中外著名人物在学生学习中经常接触到,如孔子、孙子、孙中山、毛泽东、马克思、哥白尼等,但对他们的详情了解甚少。
因此,可利用网络资源满足学生的欲望,使他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例如,通过对他们的人生经历和一些名言名句的积累,并适时应用于作文中,不但使作文内容日渐充盈,而且锦上添花。
了解一些社会现象及时事新闻 ;一般来说,学生掌握的材料越丰富,所写作文的内容就越广阔,意义就更加深远。
因此,利用信息技术的开放性特点,帮助学生了解和积累一些社会现象和新闻事实,不但能丰富作文内容,而且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更开阔,作文意义更新颖、更深刻。
首先,了解现实生活及其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面貌日新月异,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城镇化及旅游开发等。
另一方面,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一些负面的东西也给农村带来影响,如化肥、农药及一些厂矿企业对农村环境的污染等。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了解这些变化和出现的问题,可以有效地拓宽学生的视野,既能培养学生关注家乡的自觉性,增强学生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又能促使学生在作文中真切地感受到环保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意识。
其次,了解并积累丰富的语言。
语言是文章的外衣,鲜活的语言可使作文充满灵气。
而作文来源于丰富的语言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
我国的语言是一座琳琅满目的宝库,特别是一些土生土长的俚语方言、歇后语、生活谚语等,言简意赅,充满幽默、风趣和诙谐,如“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立秋摘花椒,白露打黑桃;霜降采柿子,立冬打晚枣”等,把这些语言应用于作文中,可使文章富有生活气息。
钱理群教授说:“现在总是在培养学生说假话。
”这其实并不是教师所希望的。
如今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很少,学生没有见过、经历过,就只能凭自己的感觉写,这样就无法阻止学生说假话了。
而通过信息技术的帮助,久而久之,日积月累,学生就会觉得有话可说,作文也就能丰富生动,具体形象。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具有丰富的写作资源,其所提供的材料图文并茂、生动形象,比课本所提供的素材更加具体,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只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合理应用,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会观察和积累素材,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钱理群.钱理群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周小山.观察与写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