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电影观后感
《师父》电影影评

《师父》电影影评徐皓峰的《逝去的武林》我虽尚未拜读,但在观赏完《师父》后,我便深知,此书非读不可。
《师父》整部影片都在诉说着消逝与衰落。
若简单地将其定义为“民国武侠”,恐怕无法全然概括其内涵。
在徐皓峰的镜头下,这个天津武林自称为“武行”,而“行”与车行、脚行并无二致,不过是个行业。
既然是行业,就必有规矩、争斗,以及不为人知的心机与算计。
在这个武行式微的时代,执着的人精心策划着一件大事,无论最终成败,时代的浪潮终将他和这个行业一并席卷而去。
他只身而来,孑然而去,犹如废除科举前的最后一批举人。
那两把迅疾的八斩刀,击落了一地的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冷兵器时代的高傲与军阀的炮火格格不入。
长巷中的围堵,仍是点到为止的切磋技艺,仿佛在为这群武人向他们最后的痴心道别。
【关键词一:女人】在一次直男癌晚期患者徐皓峰的采访中,他自称是女权主义者,这让我回想起几年前他的电影《倭寇的踪迹》中那几个连性别符号都算不上的西域女子,实在令人忍俊不禁。
不过,这一次徐皓峰让小宋佳说出的一句台词,总算证明了他“抗癌”的决心。
那句台词是:“男人对女人不重要,女人过的,是自己的生死。
”小宋佳身着一袭绿色旗袍,完美地衬托出了她在那个时代的美丽。
她是北地胭脂,不以颜色取悦他人,而是疏疏朗朗、茕茕而立,傲气凌人,高贵非凡,宛如一株盆栽,她的美无需多言。
她言道,其祖上自天津起家,至她已历经四代,方才活出了天津人的模样。
她对廖凡说,我生于天津,长于天津,你若回广东,我便不随你去。
然而,她最终食言,买了去广州的车票。
两人曾被路边的混混困在院子里,廖凡抬手便撂倒一人,她则在其身后辗转腾挪,不惊不惧。
后来,他们并肩坐在长凳上,廖凡说有人来了,她默默无语,尖尖的下巴抵在廖凡肩上,缓缓滑落,而后又放回原处。
花开月圆,只那一瞬静好。
后来,她长发散落于肩,独坐于车站月台,终究未能赶上廖凡的那班火车。
她抬头看向蒋雯丽,说道:“他的事,我担着。
”“男人打下的江山,女人要守住。
《师父》电影观后感

《师父》电影观后感在观看了电影《师父》后,我深受触动。
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精彩的打斗场面和深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一个充满江湖恩怨与传奇色彩的世界。
电影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令人难以忘怀。
他们大多没有名字,只有一个简单的代号,这或许也反映了他们在江湖中的 anonymity(匿名性)。
然而,正是这些无名之辈,用自己的方式书写了属于他们的传奇。
耿良辰,一个踢馆者,他的名字在街头巷尾传颂,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终将被人们遗忘。
他的故事充满了戏剧性,从一个无名小卒逐渐崛起,最终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但他的命运也是坎坷的,身中两把匕首,步履蹒跚地走回天津,只为了保护自己心爱的人。
他的离去让人感到惋惜,同时也让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
电影中的江湖世界,是一个充满了权谋与算计的地方。
开武馆的人只为了赚钱,而不传授真本事。
郑天傲为了保住自己的名誉,教唆陈识算计自己的徒弟,这种行为让人感到心寒。
然而,陈识在耿良辰死去之后,并没有选择复仇,而是在林副官为他置办的豪宅中说,毁了一个人,成就一个门派。
他的选择或许是出于无奈,但也反映了他对江湖规则的无奈和妥协。
那些江湖里的男人们,都有着自己的英雄梦,他们爱着自己的美色,追求着自己的利益。
郑天傲坐在起士林西餐厅里,痴迷地看着白俄美女抖动着修长大腿跳艳舞,打着自己的算盘。
但他最终也没有逃脱命运的捉弄,被自己的徒弟算计得身败名裂。
他的结局让人感到唏嘘,但也让我们明白,人生无常,一切皆有可能。
电影中的爱情故事也令人感动。
陈识与师娘之间的爱情,虽然没有太多的言语,但却深沉而真挚。
他们在相处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感情。
陈识喜欢师娘的风情万种,也喜欢她吃螃蟹时的贪得无厌。
师娘则带着天津女孩儿的骄傲,说天津的女子不外嫁。
他们的爱情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但最终他们还是走到了一起。
然而,他们的幸福并没有持续太久,陈识为了躲避追杀,不得不选择离开天津。
他们的离别让人感到心痛,但也让我们明白,爱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和付出。
师父电影观后感

师父电影观后感引言《师父》是一部由徐峥执导并主演的中国电影,该片于2015年上映。
影片以幽默诙谐的方式讲述了一位武术教练陈念(徐峥饰)与一群调皮捣蛋的孩子们展开一段温暖的交流与成长的故事。
本文将对该电影的故事情节、角色塑造和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探讨和评价。
1. 故事情节《师父》讲述了陈念一直以来坚守的“武术之道”受到挑战之后,他在一次机缘巧合下来到一所贫困山区的小学任教,开始了与孩子们的互动与交流。
故事情节充满了欢乐与温情,通过陈念与孩子们之间的互动,展现了他们在共同努力、互相帮助中获得成长和进步的过程。
同时,该剧还涉及到了陈念过去的挫折与困惑,通过回忆和遭遇,他在帮助孩子们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追求真正的武术精神的坚持。
2. 角色塑造电影中的主要角色形象鲜明,他们各具特色,令观众有不同的触动和共鸣。
首先是故事的主人公陈念,由徐峥饰演。
陈念是一个外表看似潦倒的武术教练,身上有很多失败与遗憾,但他却保持着追求武术之道的坚持。
他是一个不善于表达的人,但深藏在内心深处的热忱和爱心却感染着身边的人。
这样的形象让观众感受到一个看似平庸却内心散发着光芒的人物。
其次是小学生们的角色形象,他们个性鲜明、活力四溢。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性格,有的调皮捣蛋,有的胆小怯懦,还有的自卑害羞。
通过陈念的引导和激励,这些孩子们逐渐找到了自己的特长和自信,展现出了惊人的潜力和勇气。
3. 情感表达《师父》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展现了许多深刻而动人的情感。
首先是师徒之间的情感。
陈念对于自己的武术之道坚持不懈,而他的师父则一直是他的榜样和鼓励。
师父的离世对于陈念来说是一个打击和失望,但也成为了他不断追求的动力和信仰。
而通过与小学生们的交流和互动,陈念在教学过程中也得到了不少启发和反思,他重新审视并找到了自己对于武术的热爱和追求。
其次是孩子们之间的友情与互助。
孩子们个性各异,但在陈念的带领下,他们学会了彼此理解和包容,并在困难面前相互扶持。
《师父》电影影评

《师父》电影影评徐浩峰所构建的武侠世界,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其一,是仗剑行侠、除暴安良的理想化大侠,他们云淡风轻,不食人间烟火,却能在江湖中留下美名。
其二,是身怀绝技、胸怀济世之情的大侠,他们虽身处乱世,却能凭借自己的武功和智慧,成就一番事业。
然而,徐浩峰打造的第三种江湖,却让前两类大侠难以立足。
在这个江湖中,规矩和利益至上,大侠们的武功和侠义精神,往往成为他们生存的障碍。
《师父》的故事,正是发生在这样一个徐浩峰式的江湖中。
耿良辰是天津本地武学奇才,他有一百种方法可以踢馆,但却生错了世界观,被阴谋集团的车轮碾到了棺材里,连体面的葬礼都没有一个。
林希文、郑山傲、邹榕等武林人士,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利益,不惜使用卑劣的连环计,将耿良辰置于死地。
而耿良辰的师父陈识,武艺盖世,以武犯禁,本想在津门武行立足,却最终也只能狼狈逃遁。
徐浩峰的作品,总是在情节的间隙,收纳尽可能多的规矩风俗、兵器大观、武林掌故,让观众在欣赏精彩的打斗场面的同时,也能了解到更多的历史和文化知识。
《师父》也不例外,影片中出现了大量的武林规矩和武学知识,让观众在感受到武侠世界的神秘和魅力的同时,也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与徐浩峰的其他作品一样,《师父》的对白极度精简,剧情紧凑,调子偏冷。
演员们的表演也非常精彩,他们端着表演,颇有点日影+舞台剧的意味,将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尤其是廖凡饰演的陈识,他将一个武艺高强、心怀大志的师父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印象深刻。
在动作设计方面,《师父》也堪称一绝。
影片中的武功招式,正不正宗姑且不论,但攻防之间的力与作用效果的统一,却让人眼前一亮。
与那些只顾好看的功夫片不同,徐浩峰的武打场面,更注重营造心理上的打斗真实感,让观众能够真正感受到武者之间的生死较量。
这种真实感,不仅让观众看得过瘾,也让影片的艺术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师父》是一部非常精彩的武侠电影,它不仅展现了徐浩峰独特的武侠世界,也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师父》观后感三

《师父》观后感
《师父》观后感
最近没怎么看电影,在等待“老跑儿”时,也没有什么值得
看的。
“师父”的出现时机很好,在一个安静的周末,想看场,
放松一下。
不过,这次有点儿被骗的感觉,师父真是太难看了。
幸运的是,我是下载看的,浪费的只是一个多小时。
我想说的是,这部电影真的很难看,广而告之。
难看的电影分为几类,一种是情节一般或很差,但场面不错,比如某些枪战片,看的是效果,追求的是过瘾;还有一种是情节
也没有,效果也没有的,“师父”刚好属于这种。
直到看片后睡
醒后的几个小时后,我还是没想出这电影的逻辑思路是什么,廖
凡演的陈师傅好像很高深,在布一个很大很大的局,其实真的没
什么,而宋佳演的那位美女,只是个穿着旗袍很好看的高挑女人,哦,对,还很爱吃螃蟹,除此之外,毫无特点,还不如来自俄罗
斯那几位美女表演得精彩。
好吧,既然选择到了一部难看片子,就不应该用过多的话语
批评,它在某知名网站的评分还是很高的。
顺便说一下,我事先
没看评分,否则绝对会产生失望情感,看来,以后还是要少看评分,多看大家的文字评价,更直接。
好片烂片,能拍出来已经投资很大,我们只是普通观众,看
过之后自有分寸,就像儿时做的一道题目,过段时间就忘了。
我对“师父”的一句话评价:“看了,没什么情节,不知要表达什么。
”。
从电影《师父》里看为师之道

从电影《师父》里看为师之道从电影《师父》里看为师之道看完电影《师父》引起了笔者的深思。
人们传统认识当中的师父职责,应该是韩愈《师说》当中的“传道、授业、解惑”。
几千年来,大多数行业的师父也是如此传递和传承着这样的职责的,这本没有错。
可是电影《师父》当中的师父们似乎是有些另类,因为他们只教虚的,不教真的,这似乎偏离了为师之道。
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在旧中国的天津武行,那些馆长兼师父们,由于生活所迫,他们既要向政府上交各种各样的赋税,还要养家糊口。
为此,他们必须要防止外来同行势力抢占他们的地盘,断了他们的生活来源。
所以来天津开武馆的外来户,便受到了各种各样条件的限制与束缚,直到逼迫他们自动离开为止。
这就是从广州来天津的北漂一族创业者陈识——这位咏春拳传承人也就是影片中陈师父面临的局面。
要开设武馆必须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首先是时间的限制。
在外来户陈识这些拳种的传承人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绝活传授给当地武行头牌老大郑山傲以后,作为交换条件,他得到的仅仅是在此开武馆的内幕与细节,比如以他的武功两年可以踢馆,而且必须招收天津人为徒弟去踢馆,同时还必须要踢够8家以上等等这些看似公平的条件。
然而做让人费解的是有些重要的限制条件要等到踢完第八家之后,才由像郑山傲这样的人物告诉外来户还有其他的限制条件。
并且是卡着时间点才挤出来这一条,可见其门槛之高,难度之大,行业限制之严格。
其次是时间的限制。
要踢馆,必须是天津人为学徒的挑战者,也就是说,必须是当地、现场培养出来的人才有资格,外来的师父不行,当然这其实也可以算是拖延时间上的一种偷梁换柱,武行的学徒不是在大街上买菜那么容易,只要给钱就可以拿走自己看中的白菜萝卜。
它必须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其天赋、体能等等,都应该是千里挑一或者万里挑一的才行。
这当然是对这些外来户的武行师父们的极大挑战,不但要自己行,还要徒弟更行。
假如自己去挑选人选,时间上不允许;如果听命于当地武行头牌老大的安排,无异于受制于人,迟早都会受到诸如行业(协会)的牵绊与限制。
【最新】师傅电影-范文word版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师傅电影篇一:电影师父观后感----徐皓峰拍的,是你我当下的窘境无论是武门还是任何圈子,掌握霸权和话语权永远是少数。
哪有什么百家争鸣,“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并不是没有其他门派,小门派多着呢,只是这两家霸占着主流话语权威。
所以陈识从广东到天津想立名,功夫如此了得,但也打不穿当时的霸权,就更不要说那些功夫一般还在修炼阶段的小辈儿了,您那,最好想都不要想,出路只有一条,就是跟着这些大门派混,当然,人家门派也不会教你真本事,等你青春耗尽了,攒点小钱娶了媳妇了,也就不想折腾了。
功夫?算个屁!只要掌握话语权威,自然有人供着吃喝,不济了还能卖卖祖上留的家当,外人来了那就一致搞死他,再不济了,招安呗,陈识就算开了武馆,也早晚要进这个体制。
江湖,哪儿有打打杀杀,这才是常态。
所以,功夫分两种,一种是师父有本事的,一种是师父没本事的。
本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手上有点硬活儿。
那问题来了,既然后一种是师父没本事,又为何也算功夫呢?因为,手上没硬活儿,还能在江湖上立足的,那就更得靠着一套“功夫”。
在《一代宗师》里,前者叫里子,后者叫面子。
而《师父》中,被一年多学成的徒弟耿良辰挨个儿把馆给踢了的,基本上都是后者,因为他们手里已经没硬活儿了,或者说早年立派时候有,后来渐渐就没了的,他们存活,靠的是门派之间互相照应抱团撑下来的。
所以有评论说“老祖宗钻研了几百年的玩意儿,在西洋的枪炮面前,好像突然就没用了。
”这话就说错了。
天津的武行败给的不是枪炮前面,是自己个儿里面烂成了渣,所以从南边来了个拳师,花一年月教个徒弟就能把馆踢了,难道真的就咏春拳、八斩刀利害,其他的兵器都不行?绝对不是,还是自家功夫差了去了,所以来个外乡人,稍微耍狠要立足,就挨个儿给踢了。
所以就出现了故事的开场,但凡内中损耗虚弱的,就只能靠巴结军界,靠卖卖祖上的铠甲,靠耍点儿阴谋、人情、拉帮结派继续撑着面子。
电影师父观后感

电影师父观后感电影《师父》观后感《师父》是由中国导演徐峥执导的一部剧情片。
影片讲述了一个冷血的暴力犯罪分子王世博(徐峥饰)在刑满释放后,被一位佛学院的法师接纳成为徒弟,并帮助他重获新生的故事。
在观看这部电影之后,我深受触动,以下是我对电影《师父》的观后感。
首先,电影以一个暴力分子转变为有信仰的徒弟的故事为主线,深刻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可塑性。
王世博一开始是一个身陷黑暗的恶棍,却在与师父接触后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开始寻求改变。
通过与师父的学习与交流,他发现内心深处的善良与正义,并付诸于行动。
这种转变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痛苦和挣扎。
这种深入探讨人性的剧情设定使得整个电影更加具有触动人心的力量。
其次,电影在情感表达上给人以深刻的共鸣。
师父教导王世博要明白自己的存在是为了什么,而不是在追逐物质欲望。
这种师徒情深的感情线贯穿整个电影,渗透着一股温暖和人性的光辉。
师父的坦诚和谦和以及对王世博的包容与宽容,使得他们之间建立了一种真挚的关系。
当王世博最后选择放下自己的愤怒,站在师父的身边,表达对师父的尊敬和感激的时刻,观众不禁被这份纯粹的情感所打动。
电影中还融入了对佛教思想的思考和探索。
师父作为一个佛学院的法师,他的言行中透露出对生命、善恶、修行等问题的独特见解。
电影中的引用佛教禅宗的智慧言辞,教给王世博许多生活的智慧和人生的指引。
师父告诉王世博,人的内心是可以改变的,只要用心去体悟,用行动去实践。
这种对人性的探讨和佛教思想的渗透,让电影更富有哲学意味,引发人们对内心世界的思考。
电影制作上也非常出色。
徐峥作为导演和演员,他生动而真实地演绎了王世博这个角色,将其内心矛盾和纠结的情感细腻地展现出来。
影片的配乐和摄影也非常出色,为电影增添了一份悠扬和唯美的氛围。
总之,电影《师父》以其精湛的制作和感人的剧情,向观众传递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剧中角色之间的关系和情感紧紧地牵动着观众的心弦。
通过师父与王世博的互动,电影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如何在人生的低谷中寻找方向,并通过信仰和改变重获新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父电影观后感篇一:电影师父观后感----徐皓峰拍的,是你我当下的窘境无论是武门还是任何圈子,掌握霸权和话语权永远是少数。
哪有什么百家争鸣,“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并不是没有其他门派,小门派多着呢,只是这两家霸占着主流话语权威。
所以陈识从广东到天津想立名,功夫如此了得,但也打不穿当时的霸权,就更不要说那些功夫一般还在修炼阶段的小辈儿了,您那,最好想都不要想,出路只有一条,就是跟着这些大门派混,当然,人家门派也不会教你真本事,等你青春耗尽了,攒点小钱娶了媳妇了,也就不想折腾了。
功夫?算个屁!只要掌握话语权威,自然有人供着吃喝,不济了还能卖卖祖上留的家当,外人来了那就一致搞死他,再不济了,招安呗,陈识就算开了武馆,也早晚要进这个体制。
江湖,哪儿有打打杀杀,这才是常态。
所以,功夫分两种,一种是师父有本事的,一种是师父没本事的。
本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手上有点硬活儿。
那问题来了,既然后一种是师父没本事,又为何也算功夫呢?因为,手上没硬活儿,还能在江湖上立足的,那就更得靠着一套“功夫”。
在《一代宗师》里,前者叫里子,后者叫面子。
而《师父》中,被一年多学成的徒弟耿良辰挨个儿把馆给踢了的,基本上都是后者,因为他们手里已经没硬活儿了,或者说早年立派时候有,后来渐渐就没了的,他们存活,靠的是门派之间互相照应抱团撑下来的。
所以有评论说“老祖宗钻研了几百年的玩意儿,在西洋的枪炮面前,好像突然就没用了。
”这话就说错了。
天津的武行败给的不是枪炮前面,是自己个儿里面烂成了渣,所以从南边来了个拳师,花一年月教个徒弟就能把馆踢了,难道真的就咏春拳、八斩刀利害,其他的兵器都不行?绝对不是,还是自家功夫差了去了,所以来个外乡人,稍微耍狠要立足,就挨个儿给踢了。
所以就出现了故事的开场,但凡内中损耗虚弱的,就只能靠巴结军界,靠卖卖祖上的铠甲,靠耍点儿阴谋、人情、拉帮结派继续撑着面子。
外边儿一提是“武行”的,实际上,里面已经垮的不像样儿。
这就又出现三种当徒弟的:一种是师父有本事愿意教的;一种是师父有本事不愿意教的;当然还有一种是师父没本事也没得教的。
有意思的是,往往一个行当排最顶级的,多是没本事的,宋江是,刘备是,电影里蒋雯丽演的邹馆长也是。
邹带着人追进陈识教徒弟的房子里,气急败坏说:“连踢八家武馆的战绩就是这东西练出来的?”为什么,因为她不是“不教真的”,她是压根没见过真的。
见了真的,自然就沉不住气。
然而搁任何一个行当,你没进圈子,永远就不懂这点,站在外面看,以为这师父多风光,多牛逼,等拜了师门后就傻了眼,只能跟着一帮师兄弟靠武行的牌匾字辈混着。
所以,有趣的是,师父没本事,往往徒弟反而最多。
为什么,因为师父名气大,世上的人多是慕名而亡实。
所以凡邹馆出场的镜头,围着一大帮徒弟,不过必须得端着几把枪。
所以基本上,电影里没名没号,一交手一招被KO的就属于她的徒弟,就算端着枪躲在门后面,陈识也看不上眼,上面这第三类就是说她徒弟的。
所以在电影后面,戏台上四把战身刀架到陈识脖子上的时候。
他说了一句话就得了个生的机会,他说让徒弟们穿上铠甲,我跟他们过过儿招,也好让他们学些真东西。
什么意思,换言之,陈识知道,当时津门里面这一群弟子都没怎么学过真活儿,甭管当时武行还有几位师父有真本事,武行看着多热闹,总之都没人愿意往下传,可惜了一帮好材料,然而师父不愿意传真活儿,所以在后半场亮过几招然后被KO的,就算第二类。
换言之,在当时,稍微得真传就能立腕。
有多快?一年多就够,比如耿良辰。
这就是第一类,师父有本事也愿意教的。
然而,为什么耿良辰碰巧成为天津武门当时唯一一个例外?很简单,因为无论陈识还是郑山傲明白,这个“徒弟”是个台阶,最后不是废掉,就是死掉,所以没有坏津门的“规矩”。
如此,很多评论以为电影演的是民国时候武行没了“规矩”。
这话又说错了。
这不是规矩的事儿,徐浩峰讲“规矩”讲的最好的片子是《镖门》,里面戴老爷子有句话说的好,叫“有了规矩就有了体面”。
镖局走镖,各种关系往来,靠的就是规矩。
所以大家切不要把规矩理解成一套拘束人的框框,规矩是用来自重的,只有自重了,别人才能敬重你这个行当。
比如刘安顺拒不给贝勒爷行跪拜礼,说镖门的规矩“雇主和镖师之间行的是主客之礼”,后来骄横的贝勒服了,说“做人就得有个做人的样儿”。
《一代宗师》里,叶问说“跌打正骨,内功点穴,一概不会。
无瓦遮头,舞龙舞狮,一概不教。
”这就是自重。
又比如搞国学的规矩本是《礼记·儒行》篇,不过都没把这当回事,嘴上背背,行为上该怎么赚钱怎么来,没了节操,社会上爱听什么你就讲什么,甭管西装革履,里子却透着下贱,第一等学问让你做成了末流,所以怨不得现在人家看不起你。
而天津的武门,规矩坏没坏?显然没坏,该比武比武,开馆要打八家,街面不见铁器,即使最后必须把徒弟打败赶出天津再允许师父开馆,以及津门武行大师郑山傲愿意磕头拜陈识为师真正学一段功夫准备最后打败他徒弟,这都证明大家还信这一套规矩,愿意在规矩下面想点儿招儿,没一个人玩阴的,没人说正比武我给你放个冷枪,巷战里面突突一梭子子弹把你给灭了,就说明这个规矩还在。
所以徐浩峰也不是讲冷兵器不行了,不然不会设计一个躲过子弹的镜头。
所以到最后,被打败的倒了一摊,有留辫子的,有梳寸头头,但我看来,津门的面儿还没丢。
所以陈识一开始就知道耿良辰是个“棋子”,但最终徒弟死了,他还是为其复仇,打乱北上扬名的计划,其实还是搁不下师徒之情。
然而,武门的耿良辰最终还是死在军界林希文的手上,为什么,因为军人知道你武门里子垮了,一个个都摆着架子实际上靠军界混饭吃,所以敢动这个手,也是表示武门从今就归军界罩着了。
可既然规矩在,为什么天津武门还是该垮垮呢。
这就充分说明了,这事儿跟民国没大关系,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如此。
一个领域要发展,要存活,永远不是靠几个大佬撑着场子,靠互相说说笑笑来经营江湖,永远要靠新鲜血液,要靠外乡人,要靠有几个不怕死的敢硬上的。
记得前几天晚上徐师傅说了个段子,两宋江西多人才,清季两湖出高人,又如湖北黄冈多豪杰,均不是虚幻时势,而是移民流动促成,两宋南渡,江西汇聚,湖北黄冈也是江西移民迁徙之中转站。
所以,一地兴盛,多因人口流动,倘若安土重迁,则乏进取之心。
学界也是如此,一旦心存守势,占山头,那就是安土重迁,那就进不了步。
所以我说,徐浩峰的电影,从来不是拍动作片,而是把真正的江湖拍出来。
这套东西,放古今什么时代都是如此,放任何行当都一样。
就今日史学界来说,难碰见几个愿意真心教学生目录学、文献学、史源学、思想史方法的,放眼看去,十个老师九个都是“鸳鸯绣出从教看,不把金针度于人”,照着自己的论文念一遍,等而下之的搞几个段子,几个掌故让学生哈哈一乐,当学生的不懂,也就以为这是学问了。
但凡有一日跳出来一个不遵守“规矩”的,且看他们抱着团炮火一致的写文章骂,前段日子,某大老师跟学生公开宣布解除师徒关系,大抵也不过是这层窗户纸。
这种段子,多了去了,越是自己懈怠就越要压着后生,最终不过是整个学界万马齐喑,祸国殃民。
您看,白俄的女人腿白,然而,台湾、日本和海外汉学也早比国内做的精致。
所以结尾也很妙,陈识的武馆最终没看张,还被追杀的逃回广东去,毕竟,天津的火炉里“容不下这根柴”,你一上来耍真的,教真的,我们天津原本的字号还怎么混?乱局之下,大家都勾结官府混混日子,你来把水搅浑,断了我们的饭碗,那你就活不成。
所以,徐皓峰的电影拍的好,好就好在,他拍的根本就不是功夫片。
他拍的是真正的江湖。
篇二:师傅影评《师傅》影评自古以来,中国都推崇无规矩不成方圆,尤其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民国时期,大家的思想都还未真正的打开,对于“规矩”这个词,又是何等的重视。
南方一代宗师“陈识”为了完成把中国武术“咏春”传承下去,机缘巧合的北上来到了中国武术核心地“天津”,然而对于一个外来人来讲,想在天津立足,那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天津的规矩重重,想要踏破一道道的规矩防线,谈何容易。
在天津这个地方,想要开武馆,必须得按规矩来,那就是徒弟必须要来了踢八家武馆,师傅才可以开馆。
然而就在这时,挑战人性的难题来了,师傅陈识为了传承“咏春”,不得不想出一个下策,收一个有武术天分的徒弟,然后利用他的牺牲来帮助自己完成自己的使命。
“耿良辰”就是师傅“陈识”的最佳徒弟人选,有天分,有骨气。
古语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然而在这部戏里,人性遇到了死板板的规矩,最终,还是人性战胜了规矩。
在电影中师傅陈识从刚开始的利用耿良辰,到后来的有了师徒道义,到最后的和死板板的规矩决裂,都充分显示了当时中国的惨烈症状,为了所谓的江湖规矩,不惜拿鲜血去一次次的血祭。
电影里的雏馆长,无疑就是民国时期的死守规矩的那些人的代表人物,对于那个时代来说,规矩很重要又很不重要,规矩最初是属于那些强者和聪明人的。
师傅陈识为报师恩。
北上杨名。
心心念念都是为了建武馆。
在天津站稳脚跟。
为此他极为隐忍。
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当初和他达成协议的武行头牌郑山傲成了一个位置变量。
他的变化使得陈识陷入了另一个阴谋。
徒弟意外被杀,自己无意中成了杀人凶手。
看不清局势,空有一身本事也是无可奈何。
所以我觉得师傅这个角色很耐人寻味,虽然平淡,但是却别有深意。
总体来说。
我觉得本部片子的动作我觉得也很到位,主角陈识在和别人比武的时候,铁器相碰,铿锵有声,语言也很是干练,很有武侠小说的味道。
蒋雯丽扮演的角色雏馆长,帅气干练,还有干净利落的功夫,短小精悍的台词,都很凸显武侠小说的风味。
总体来说。
我觉得这部电影,用干练的语言和动作展现了一个时代的某些片段,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真的拍得很好。
汉语言文学(涉外)一班江丽娅篇三:《师徒》影评一个无名的南方武术家,身怀绝技,想要在民国的武术之都天津扬名立万,开宗立派。
彼时的武林,已是一片暮气沉沉。
老舍写过,这是走镖已没有饭吃,而国术还没被革命党与教育家提倡起来的时候。
老祖宗钻研了几百年的玩意儿,在西洋的枪炮面前,好像突然就没用了。
江湖的武行却还都端着架子,把绝技藏着掖着,不传真学。
武馆成了赚钱的买卖,师父利用徒弟,徒弟算计师父,拉帮结派,以众欺寡,宗师们把寡妇顶在前面,用密不透风的规矩压迫着新人不能出头。
新人要成名,纵使一身好功夫,也无法跟整个江湖做对。
只能在武林泰斗的指点下,用上不得台面的方法暗渡陈仓。
“一战成名”是小说里的事,现实中,要在门派林立的江湖插上一脚,立起一块招牌,就要深谋远虑,长远规划,时间三五年,布局和善后占去大半。
面子上扬名的事要做,里子见不得光的事也要做。
收徒弟,不为传艺,只为出卖。
这事儿,从一开始,就坏了。
师父固然骄傲,但也并非不知变通。
他年轻时经历家变,从富贵到一贫如洗,跑过镖,从过军,见多了三教九流,知道为目的不择手段,仁义讲多了,事情就做不成。
但武人也有痴心,门派间为名利勾心斗角,咏春与八卦也能找到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