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速与光源速度无关的验证
大学物理教程讲义第十章狭义相对论基础ppt课件

如图10.1所示,设两个惯性参考 系S和S′,在这两个惯性系中分别建 立直角坐标系,取它们的坐标轴对应 平行,然后在两个参考系中分别放置 一钟表用来计时。则在参考系S中的空 间和时间坐标为x,y,z,t,在参考系 S′中的空间和时间坐标为 x′,y′,z′,t′,我们将时空坐标称 为事件,即在某一时刻发生在某一点 的事件。
12
10.2 爱因斯坦的两个基本假设 洛伦兹变换
2.光速不变原理
在所有惯性系中,真空中的光速具有相同的量值。也就 是说,真空中的光速与光源和观测者的运动状态无关。光速 不变原理是由联立求解麦克斯韦方程组得到的,并为迈克尔
。也就是说,在自然界中任意物质的传 播速度(或相互作用的传播速度)是不能超过光速的。
6
10.1 伽利略相对性原理 牛顿力学时空观
3.空间间隔的测量是绝对的
7
10.2 爱因斯坦的两个基本假设 洛伦兹变换
10.2.1 狭义相对论的理论与实验基础
1.麦克斯韦方程组与伽利略变换的不相容
19世纪末,麦克斯韦系统总结了前人在电磁学方面的成就,并 加以发展,得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组,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并且认 为光就是电磁波,从而用统一的方法描述了电、磁和光的现象。于 是人们就可以利用这些电磁学和光学现象来确定飞船的速度。爱因 斯坦放弃了伽利略变换和以太的概念,在洛伦兹变换和光速不变的 基础上提出了狭义相对论。
8
10.2 爱因斯坦的两个基本假设 洛伦兹变换
2.
是为了测量地球在以太中 的速度而做的一个实验, 是在1887年由迈克尔逊与 莫雷合作,在美国的克利 夫兰进行的。 实验装置 如图10.2所示。
图10.2
9
10.2 爱因斯坦的两个基本假设 洛伦兹变换
研究光速与光源频率关系的共振腔共振频率测量实验

研究光速与光源频率关系的共振腔共振频率测量实验标题: 研究光速与光源频率关系的共振腔共振频率测量实验引言:在物理学中,测量和理解光的性质一直是研究的重要课题。
共振腔共振频率测量实验是一种用来研究光速与光源频率之间关系的实验方法。
本文将详细解读该实验的相关理论定律、实验准备和过程,并探讨实验的应用及其他专业角度的讨论。
一、实验理论定律:1. 光速定律: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一个常数, 约为 3.0 × 10^8 米/秒,也可表示成c = λν,其中 c 为光速,λ 为波长,ν 为频率。
2. 共振频率理论: 共振频率是指当光波与共振腔的固有频率匹配时,共振现象最为明显。
共振频率 f 可表示为 f = nv/(2L),其中 n 为共振腔的模式数,v 为光速,L 为共振腔长度。
二、实验准备:1. 实验材料:共振腔(例如光学谐振腔)、光源(例如气体激光器)、频率可调的光源、光功率计、光学仪器(例如透镜、反射镜等)。
2. 实验装置搭建:将光源放置在光学谐振腔的其中一个端面,并添加一些光学元件以聚焦或扩散光。
三、实验过程:1. 初始设置:a) 确保光学谐振腔与光源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使得光线的聚焦或扩散成为可能。
b) 调整光源的位置,使得光线尽量垂直地射入光学谐振腔中。
2. 共振频率测量:a) 调节光源的频率直到共振腔共振最强。
b) 通过改变光源频率和共振腔长度来测量共振频率 f。
c) 使用光功率计测量共振频率下的光功率,以得出指定频率下共振腔的响应。
3. 数据记录:a) 记录不同光源频率下的共振频率 f,共振腔长度 L 以及光功率计测量结果。
b) 可以根据数据绘制图表,例如共振频率f 与光源频率的关系图,或者共振频率 f 与共振腔长度 L 的关系图。
四、实验应用和其他专业角度的讨论:1. 应用:a) 在光通信领域,了解光速与光源频率之间的关系对于光纤通信系统的设计和优化非常重要。
b) 共振腔共振频率测量实验可用于光源频率测量、光学谐振腔的研究和设计等领域。
真空光速不变性原理的解释

真空光速不变性原理的解释问题导引:为什么光速c刚好是299792458m/s?史蒂文·温伯格曾经说过:“我对基础物理学的进步的想法是,能带领我们更接近一种能够以自然的和统一的方式解释所有物理现象的简单理论.”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主张,任何科学理论都是试探性的、暂时的、猜测的,它们是不能够被证明的,但是可以被证伪的.按照霍金的理解就是:如果理论只是假设意义上讲,任何物理理论总是临时性的,你永远不可能讲它证明…….一个好的的理论的特征:它能够给出许多原则上可以被观测所否定或所证伪的语言.(一)爱因斯坦对于光速不变性原理的解释爱因斯坦在给达文波特的信中说:“在我本人的思想发展中,迈克尔孙的结果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反响.”爱因斯坦认为:真空中光的传播定律必须由一个能与相对性原理一致的较为复杂的原则取代;这是因为相对性原理自然而简单并且在人们的思想中具有很大的说服力;但是,理论物理学的发展说明了我们不该遵循这一途径.他认为新的理论应该与电动力学的理论协调起来.于是,他较深入的分析了时间和空间的物理概念,让人们看到相对性原理和光的传播定律(真空中光速恒定定律)没有丝毫的抵触之处.这样他完成了他的狭义相对论,光也就有了新的参考原则.爱因斯坦在他的《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中说:“在物理学中几乎没有比真空中光的传播定律更简单的定律了.学校里的每个儿童都知道,或者相信他知道,光在真空中沿直线以速度千米每秒传播.无论如何我们非常精确地知道,这个速度对于所有各色光线都是一样的.因为如果不是这样,则当一颗恒星为其邻近的黑暗星体所掩食时,其各色光线的最小发射值就不会同时被看到.荷兰天文学家德西特根据对双星的观察,也以相似的理由指出,光的传播速度不能依赖于发光物体的运动速度.”爱因斯坦在1952年第十五版本的《狭义和广义相对论浅说》中仍然如是说,“我们可以假定关于光(在真空中)的速度c是恒定的,这一简单的定律已有充分的理由为学校里的儿童所确信.谁会想到这个简单的定律竟会使思想周密的物理学家陷入智力上的极大困难呢?”二十世纪末,在天文和微观的实验中都发现了一些现象,光速不变原理的经典解释遇到困难,关于此问题的理论探讨也很活跃,我国科学家在这个问题上也一直进行着摸索,物理学可以使用假设,并在假设的基础上建立理论,然而用实验检验其非假设成果的正确性,进而间接验证假设的正确性.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在假设时代,该现象还得不到合理的解释,这说明假设的现象比当时物理能解释的东西更基本.因此,如能在以后对假设作出科学的解释,就是对物理学的重大突破. 自从相对论发表以来,对它的争议就没有停止过.但相对论以其完美的数学表达形式和广泛的实验论证,已经被许多人接受.攻击相对论的人只能找到一些相对论不能解释的物理现象来证明它的局限性,而不能从根本上否定它.叫喊声一直不停的主要原因,是光速恒定的公设.没有人能够从理论上找到光速不变的原因,但对这一实测的结果心存不甘,因为它是伟大的相对论的基础条件.他在1922年就真空光速不变原理写道:“相对论常遭指责,说它未加论证就把光的传播放在中心理论的地位,以光的传播定律作为时间概念的基础.然而情形大致如下:为丁赋予时间概念以物理意义,需要某种能建立不同地点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为这样的时间定义,究竟选择哪一种过程是无关重要的.可是为了理论只选用那种已有某些肯定解的过程是有好处的.由于麦克斯韦与洛伦兹的研究之赐,和任何其他考虑的过程相比,我们对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是了解得更清楚的”.爱因斯坦著《相对论》47页“1、7 光的传播定律与相对性原理的表面抵触”,“在此种抵触下,似乎除了放弃相对性原理或真空中光的传播的简单定律外,我们别无他法.但保留相对性原理是仔细阅读上述论述的读者几乎一致的意见.这是因为如此自然而简单的相对性原理给予人们很大的说服力,因而真空中光的传播定律就必须由一个能与相对论原理一致的比较复杂的定律所取代.然而,理论物理学的发展使我们不必继续这个进程.经典电子论的创立者、具有划时代意义的H-A-洛伦兹对于与运动物体相关的电动力学领域中无可争辩的经验产生出关于电磁现象的一个理论,而又有该理论必然推出了真空中光速恒定定律理论.因此,尽管没有任何实验数据表明有与相对性原理相抵触之处,但许多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对相性原理还是比较倾向于舍弃的观点.相对论就是在这个关头出现的.由于以时间和空间物理概念的分析,相对性原理因而就与光的传播定律没有丝毫的抵触之处.”如果麦克斯韦方程正确,而且满足相对性原理,那么可以证明光速不变是正确的,但在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的时候还不知道麦克斯韦方程是否正确,于是才把光速不变作为基本假设.(二)、现代物理学对于光速不变性原理的解释在量子力学中可以看到,如果光子的静止质量为零那么光速不变是正确的,前面已经分析了光子只具有电磁质量,没有引力质量,因此光速不变性原理也是正确的.厄瓦耳(Ewald1912)和俄辛(Oseen1915)的消光定理(Extinction theoremof)认为:“不管光离开其光源时速率多大,由于媒质的介入,一个新的扰动来替代他,这个扰动的频率与光源光频率相同,但却以媒质的特征相速度来传播.这时,对媒质的光学性质进行修正以后,相对于媒质静止的观测者测得的光速都将等于这种媒质中的光速,使得源的运动和光相对于源的速率无关.”张元仲先生在《狭义相对论实验基础》一书中对各种检验光速不变性的实验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在实验中依靠光信号较钟,将会把可能的光速方向性效应抵消掉,……各种检验光速不变性的实验都只证明了回路光速的不变性,并没有证明单向光速的不变性.因此,通常所说的‘光速不变原理已为实验所证实’是不确切的.”水中光速c/n、雷达波延迟、GPS、Sagnac……,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明:真空中引力场与光速的关系密切.光的速度与光源运动无关,不能认为运动的物体带动周围的ether.Galileo相对性原理和经典 transformation可以应用于力学现象,但是不能用于光电现象的原因在于它们是奠定在绝对space-time观的基础上研究引力质量问题的,光子与中微子没有相互作用,ether不影响光速,光子与引力场没有相互作用.狭义相对论的假设是正确的.实物运动时,能且只能带动属于它自身的万有引力场和电磁场.这一情况,同有关的实验结果是一致的.光行差现象显示,以太未被地球拖曳.这是因为,传播遥远恒星的引力场,主要是恒星间的引力场,地球的运行,对于绝对时空的影响微不足道;斐索实验的结果是以太要部分地被水流曳行.其实质是,水在流动时会带动属于它自身的场,而不会带动地球的引力场.近百年来,人们对麦克耳逊——Moley实验、Maxwell方程以及群论上的公理证明对真空光速不变性原理进行质疑,但是都没有取得实际的实验结果,说明了真空光速不变性原理的正确,也说明光只具有电磁质量.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的最大不同,在于对于真空绝对速度C(真空绝对速度和一般所言的“电磁波真空波速”不是一个概念,只不过后者在数学上恰好等于前者而已)只能在局部观测者上定义.也就是说,狭义相对论可以定义一个全局观测者,而在广义相对论中只能使用局部观测者,而参照系的选择就体现了观测者的选择(两者还不完全相同).在广义相对论中,从始至终所说的是:在局部观测者自己看来,自己所在位置的电磁波的真空光速等于真空绝对速度C,这才是广义相对论中对于光速所说的全部内容,不要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混淆.在非本地观测者看来,自己所在位置以外的别的地方的光速完全可以不是光速,这是广义相对论的一个很常见的结果.由于光子只具有电磁质量,它在度量空间(相对空间)里运动电磁质量不变,引力质量与电磁质量之间没有相互作用,频率与波长不变,所以光速为定值.由于光子的引力质量为0,因此引力场与electromagnetic field的速度相同.如果认为引力场的传播速度是由激发它的物体的引力质量决定,那么根据伽利略对于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推理可以得出引力场的传播速度是定值,因此物理学中的真空光速不变性原理是指在仅有引力场的条件下,是有引力场的运动速度决定的,而在电磁场中光速是可变的,例如在介质中光速小于C,这也符合相对绝对论的观点.1902-1904年,密勒和莫雷在地表用更精密的仪器做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实验结果比1887年迈克尔逊和莫雷所得更接近于零.后来,密勒超出了地表空间,得到了不同寻常的结果.到了1921年,密勒把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装置安在威尔逊山上进行,所用方法和以前一样,但实验发现有10Km/s的正效应,也就是说光相对于地球在以10Km/s的速度做漂移运动.为了证实这一点,他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撤换铁磁材料,用水泥座代替钢架,用铜、铝代替钢铁;将光源隔开,以防温度变化;并采用不同的光源;甚至故意用电炉加热以试验温度的影响等等……密勒还是得出确切的结论——光相对于地球在以10Km/s的速度做漂移运动. ——摘自《著名经典物理实验》郭奕玲、沈慧君,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密勒——担任过美国全国物理学会的主席,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但是,他自己不能很好地解释着个实验,后来很多人在地表又做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进一步得到的都是零结果,不同的实验结果空间高度不同.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地磁场的存在影响的结果.有人假设光波和声波一样,需要介质传播(如以太).那么,设光线的频率为K,光源相对介质的速度为V,观测者相对介质的速度为U,则有:K`=K[(1-U/C)/(1-V/C)],对上式的1/(1-V)用二项式展开得:K`=K(1-U/C)(1+V/C +V2/C2+V3/C3 +……),设M= V2/C2+V3/C3 +……,对上式整理如下: K`=K(1-U/C)(1+V/C +M)=K(1-U/C)(1+V/C)+KM =K[1-(U-V)/C]-K[UV/C2+M],通过上面的数学推导,我们得到光多普勒效应公式为:K`=K[1-(U-V)/C] +K[-UV/C2+ V2/C2+V3/C3 +……],分析如下:由设顶的条件我们可知,(U-V)是我们相对光源的速度,是我们可知的.因此,在上面公式中,前面的频移部分K[1-(U-V)/C],与V和U是无关的.后面的频移部分K[-UV/C2+V2/C2+V3/C3 +……],是与U、V有关的.这样我们通过不同的相对速度实验,就应该得到的频移,检验出U、V的存在.实际情况是:实验结果的频移是一致的.当然,由于后面的频移部分是值很小的1/C高次项,对实验的精度要求很高.所以,实验结果的一致,并不完全可信.但随着实验精度的提高,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光的多普勒效应结果,已经经过无数次的天体观测和地面实验,没有发现任何与光源相对介质的速度、观测者相对介质的速度有关的数据.光速与介电系数及磁导率有关,声速与介质密度与弹性系数有关,光速与声速两者的确有可比性,因此这个“用声速代替光速”论诘难已经被无数人提出过.理由有三:1)声波波动方程满足Galileo不变性,但电磁波波动方程不满足Galileo不变性,所以两者不具有完全可比性.既然声波波动方程满足Galileo不变性,所以从逻辑上讲,不存在提出“声速不变原理”的必要性;2)作为潜在的研究,可以允许你去提出“声速不变原理”及以此为基础的“声速相对论”,但基于“声速不变原理”所提出的动力学理论结果明显与实验违背;3)“光速不变原理”尽管在相对论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但其实它是完全不必要的.几十年来,已经有很多人指出(见下面的文献),“光速不变原理”应该是相对性原理的一个推论,而不是出发点(基本假定).这里,“光速不变原理”以一个推论“必然存在一个不变速度,它在时空变换下不变”的面貌出现.波的传播速度决定于媒质的特性,对于弹性波来说,波的速度决定于媒质的惯性和弹性.液体和气体只有容变弹性,在液体和气体内部只能传播与容变有关的弹性纵波.现有理论证明在液体和气体中纵波的传播速度为C=Bρ(纵波),式中B是媒质的容变弹性模量,ρ是媒质的密度.固体中能够产生切变、容变、长变等各种弹性形变,所以固体中既能传播与切变有关的横波,又能传播与容变或长变有关的纵波.在固体中,横波速度C=Gρ,纵波速度C=Yρ,式中G和Y分别为媒质的切变弹性模量和杨氏弹性模量. 附录1:科学家首次成功地将一个光脉冲“冻住”了足足1秒钟的时间,这是以前最好成绩的1000倍.将冻住光束的时间大大延长,意味着可能据此找到实用方法,来制造光计算机或量子计算机用的存储设备.要使光停住脚步,需要一种特殊的陷阱,其中的原子温度极低,几乎静止,以至于每个原子都有着同样的量子态.通常情况下,这样一团冻结的原子是不透明的,但仔细校准后的激光能够在其中“切割”出一条通道,使得一个光脉冲从另一方向传播过来时,陷阱相对于它来说是透明的.一旦切断激光,陷阱立刻又变得不透明,光脉冲就被困在陷阱里了.恢复激光照射,光脉冲将继续传播.陷阱的秘密在于,它并不是普通陷阱困住物体那样困住光线,而是通过建立“量子冲突”(quantum conflict)来保存住光脉冲的信息.激光和光脉冲对原子的作用是相反的,导致原子发生“纠缠”,处于两种量子态的混合状态.切断激光时,原子吸收光脉冲,但光脉冲并没有丢失,原子仍然纠缠在不同量子态中,光脉冲的信息给它们留下了印记.只要原子不移动或改变,就能完全保有光脉冲的信息.以前的光陷阱只能坚持约1毫秒,随后就由于原子的移动而崩溃了.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物理学家Jevon Longdell 及其同事利用掺有稀土元素镨的硅酸盐晶体,制造出一个“超级光陷阱”.由于晶体是固态的,而镨的磁稳定性非常好,这个陷阱保留光脉冲信息的时间比气体陷阱或不够稳定的晶体陷阱要长得多.科学家在8月5日的《物理评论通报》(PRL)上报告了这一成果.附录2:中国科学家获得引力场以光速传播首个观测证据2012年12月26日下午,“引力场以光速传播的观测证据”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科学家在发布会上宣布,获得了“引力场以光速传播的第一个观测证据”.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汤克云研究员领导,中国地震局和中国科学院大学有关人员参加的科学团组,经过十多年的持续探索,在实施了多次日食期间的固体潮观测后,发现现行地球固体潮公式实际上暗含着引力场以光速传播的假定,从而提出了用固体潮测量引力传播速度的方法. “Observational evidences for the speed of the gravity based on the Earth tide” 一文报道了利用西藏和新疆高质量地球固体潮数据测定引力传播速度的结果,即将发表于《科学通报》英文版.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汤克云研究员及其团组先后实施了1997年漠河日全食观测、2001年赞比亚日全食观测、2002年澳大利亚日全食观测、2008年嘉峪关日全食观测、2009年上海-杭州-湖州日全食观测和2010年云南大理日环食观测,主要是重力固体潮观测.在多次的“日全食期间的重力观测”后该团组发现:“现今固体潮理论公式中隐含着引力场以光速传播的假定”,进而导出了引力传播速度方程,找到了求解引力场速度的有效方法;选择远离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的西藏狮泉河站和新疆乌什站的固体潮数据作粘弹性滞后校正后,代入引力传播速度方程,获得了“引力场以光速传播的第一个观测证据”.历年来这项研究分别得到了国家科技部、国家基金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的支持.该项原始创新成果,对于引力场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简单推导洛伦兹变换(狭义相对论)

简单推导洛伦兹变换(狭义相对论)洛伦兹变换是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公式,从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到尺度缩减、时钟慢度、质能转换等奇妙有趣的推论。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洛伦兹变换最早是由洛伦兹得到的,但他并没有赋予这组变换方程组以相对论的内涵,他只是编造了一个数学观点来纠正错误的以太时空。
所以作者认为洛伦兹变换的结果应该还是属于爱因斯坦的。
1. 先导知识:波速取决于介质的速度,而不是波源的速度或许你听说过,光即是粒子又是波。
没错,但这个“粒子”已经不是我们日常理解的小微粒了,一定不能将发射一束光想象成手枪发射子弹。
许多困扰可能就来自于此,把光想象成子弹你可能永远也想不明白相对论的奇妙变换。
为了方便思考我们需要把光理解成波,发射光就像在水面触发一个涟漪。
我们先看看机械波,建立起对波的正确看法发射一波和发射一颗子弹有什么区别?根本区别在于,触发机械波实际上并不发射任何物理粒子,而是触发介质的传播振动,所以波速完全取决于介质,而不是波源的速度。
站在地上观察时,跑步时说话不会改变声音传播的速度,蜻蜓高速掠过水面也不会改变波纹扩散的速度,只会造成多普勒效应(仔细观察图1中最外层波纹的速度是否受波源速度影响)。
相反,考虑谈话的例子。
如果你站着不动,风在动,声速就会变。
比如逆风说话,声速会增加,逆风说话,声速会变慢。
仔细理解这里的区别,跑步不会改变波的传播速度,但空气运动会。
图1:一个运动的波源并不会导致波速的变化(观察最外层涟漪的速度)现在我们来考虑光的一个例子一列以速度v前进的火车在经过你的时候突然向前进方向发出了一个闪光,光是电磁波,不同于手枪发射子弹,不管这个光源运动情况怎么样,在你看来,这个闪光就像在水面上激起的一个涟漪,以不变的速度c前行。
(但是这里说的不变速度c还不是相对论说的光速不变,只是说光速与光源速度无关)2.光在真空中是通过什么介质传播的?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波的速度,甚至波的性质似乎完全都取决于传递波的介质,波的行为似乎只与介质有关,完全由介质定义,完全由介质约束,波源在触发波之后好像就没有什么关系了。
光行最速原理

光行最速原理
光行最速原理,即“光速不变原理”,是相对论的基本假设之一。
它指出,无论光源相对于观察者的运动状态如何,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都是恒定不变的。
根据这一原理,无论光源是静止的还是以任何速度运动,光的传播速度始终保持为光速,即约为每秒30万公里。
这也意味着,光在真空中传播所需的时间与距离无关。
光行最速原理的提出与实验观测密切相关。
例如,迈克尔逊-
莫雷实验是一项旨在测量光速的经典实验,迈克尔逊和莫雷通过使用干涉仪,以不同的方向观测通过干涉仪的光束相位差的变化,从而间接测量光速。
实验结果证明了光行最速原理的正确性。
光行最速原理对于相对论的推导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它为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奠定了基础,并对之后的物理理论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光行最速原理,爱因斯坦成功解决了“光速加法”、时间膨胀、长度收缩等问题,提出了相对论的核
心概念,重塑了人们对时空和物理规律的认识。
总之,光行最速原理是相对论中的重要假设之一,它指出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恒定不变的。
这一原理的实验观测和推导验证了狭义相对论的有效性,并对物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光速不变原理违反了逻辑

光速不变原理违反了逻辑光速不变原理违反了逻辑光速不变原理是现代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思想之一,它指出,在真空中,光的速度是不变的,无论光源的运动状态如何。
尽管这个原理在现代物理学中被广泛接受,但仍然存在一些学者认为它违反了逻辑。
本文将探讨光速不变原理违反逻辑的几个方面。
首先,很多人认为光速不变原理违反了相对性原理,因为光速不受引力场的影响,而引力场可以影响其他物体的运动状态。
然而,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光速不变原理并不与相对性原理相矛盾,实际上光速不变原理正是相对论的基础之一。
相对性原理指出,物理定律在不同的惯性系中都是一样的,而光速不变原理则指出,在所有的惯性系中,光速都是一样的。
因此,实验证明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是互相支持的。
其次,有人认为光速不变原理违反了牛顿的力学定律,因为牛顿的力学定律依赖于速度的“绝对性”,而光速不变原理却否认了速度的“绝对性”。
然而,这种认识也是错误的。
牛顿的力学定律不是与速度的“绝对性”有关,而是与速度的“相对性”有关。
也就是说,牛顿的力学定律在不同的参考系中是一样的,而光速不变原理也是如此。
因此,相对论并没有违反牛顿的力学定律,而是对其进行了修正。
最后,一些学者认为光速不变原理违反了普遍的逻辑学定律,因为光的速度应该依赖于相对运动状态。
然而,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
光速不变原理并没有违反逻辑学定律,它只是我们对光的特性进行的合理假设。
在光速不变原理的基础上,相对论给出了一种更加基本、更加全面的物理定律,它可以用来描述不同惯性系之间的相对运动,同时也可以解释一系列实验现象。
综上所述,光速不变原理并没有违反逻辑。
相反,它成为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之一,为我们解释自然现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当然,我们也不能盲目地接受光速不变原理,我们需要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验证,以确定光速不变原理的正确性。
如何证明光速不变原理的方法

如何证明光速不变原理的方法1.引言1.1 概述光速不变原理是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假设之一,它指出无论观察者的运动状态如何,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均为一个恒定值,即光速。
这一原理的提出,由爱因斯坦引领了相对论的革命性进展,对于我们理解时空的本质和物质运动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实验方法和理论推导两个方面,深入探究如何证明光速不变原理。
在实验方法部分,我们将主要介绍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和玻尔兹曼因子实验两种经典的实验方法。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通过比较两束垂直传播的光束在不同方向上的传播时间,进而验证光速不变原理。
而玻尔兹曼因子实验则基于光子的能量和频率之间的关系,通过测量光的频率和能量的变化,来论证光速不变的存在。
在理论推导部分,我们将从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入手,探讨了相对论中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以及洛伦兹变换等重要概念。
然后,我们将详细推导出光速不变原理的推论,通过数学推导和逻辑推理论证光速在不同参考系中均保持不变。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实验结果进行仔细分析,并总结论证光速不变原理的有效性。
同时,我们也将回顾整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过程,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一些建议。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光速不变原理的重要性以及相关证明方法。
同时,我们也希望本文能够引发更多有关光速不变原理的探讨和研究,为科学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着证明光速不变原理展开论述,并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中,我们将对光速不变原理进行简要的概述,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接着,我们将进入正文部分。
正文部分分为实验方法和理论推导两个主要部分。
在实验方法部分,我们将介绍两种常用的实验方法来证明光速不变原理,分别是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和玻尔兹曼因子实验。
通过介绍这两种实验方法,我们将展示它们背后的原理和操作过程,以及它们如何提供支持并证明光速不变原理。
随后,我们将在理论推导部分详细探讨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包括时间相对性、长度收缩效应和相对论动力学方程。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解释与改进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解释与改进迈克尔逊-莫雷实验(Michelson-Morley Experiment ),是1887年迈克尔逊和莫雷在美国克利夫兰进行的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两垂直光的光速差值的一项著名的物理实验。
测量中没有发现干涉条纹,是零结果。
一、实验简述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原理如下图(1)。
光源S 0发出的光,经半透明的分光镜M 分为两束,一束射向反射镜M1、另一束射向反射镜M2,两束光再分别经M1和M2反射回M ,然后再射向O 点干涉屏。
S—M1段与S—M2段长度相同为L 。
图(1)迈克尔逊干涉仪由于以太风的作用,S—M1段的时间为:22221v c L v c Lt -+-=;S—M2段的时间为:vc L v c L t -++=2,这样两段就产生了时间差021≠-=∆t t t ,时间差产生相位差,相位差产生干涉,于是O 点干涉屏上应出现干涉条纹。
然而,实验的结果却超出了人们的预料,是零结果。
这一零结果引发了对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多种多样的解释,其中最著名的是洛伦兹收缩以及后来的狭义相对论。
二、零结果解释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零结果,到底该如何理解释?真的有收缩效应吗?之前的很多解释基本上还停留在用刚体粒子的观念来解释波上,而波的很多属性是不能用粒子的观点来解释的,用波的观点来解释,其零结果就是正常而自然的结果了。
我们知道:光速与光源的速度无关,光波一经发出就脱离了光源而独立自主的传播,当光源向前走了而光波则留在其原始发出点的位置向外扩散。
那么关键问题来了,对于地球表面的光波而言当光源走了以后其相对静止的发出点是哪里?根据麦克斯韦电磁理论以及目前为止的观测实验,可以确定这个点即是地球上光源发出光波瞬间的那个相对地球静止的点。
现在回到实验本身,在实验中仪器相对于地球表面是静止的,那么光源相对于地球表面也是静止的,这时光波发出点也就是光源所在的点,当光源S 0传到M 分光镜S 点后,可以将S 点看用是一个二次光源,那么从S 点发出的光就是以S 点为中心的环形波,如下图(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速与光源速度无关的验证
(一)、双星现象:
在离我们地球遥远的星际空间里,存在着一种被称为双星的天体系统,它由两个恒星A 和B组成,相互绕着它们的质心O转动,对其中每一颗星来说,都在做近似圆周运动,如图1-1所示.
A
图1-1 图1-2
现在观察A星(图1-2),当它在位置a时,是朝我们地球而来;在b时,离我们而去.如果A星的轨道速度为V,并且假设光传播时带有光源的速度,那么,在地球上测到的A星在a 点发出的光相对于地球的速度为C+V,而A星在b点发出的光相对于地球的速度为C-V.
可见,在a点发出的光将比在b点发出的光跑得快.就算V不太大(比C小得多),但因A星离我们很远,因此,总可以假定A星在b点发出的光到达我们的眼睛时,它从b点经过一段时间(半周期)运动到a点时所发出的光也赶到了,我们将同时在a、b位置上看到有两颗A星.
假如在某一时刻在两个不同的地方看到同一颗星,这就是所谓“魅星”.一般情况下不一定同一颗A星在轨道两端出现,但只要光速依赖于光源速度,则我们预期总能看到“魅星”出现,并且会观察到双星轨道有明显的畸变.事实上,天文观察到的双星系统都很正常,从未看到过“魅星”,这表明图1-2中A星在a和b点发出的光相对地球的速度是一样的.所以根据观察,人们断定光速与光源的速度无关.
(2)脉冲星的周期
脉冲星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发现的一种天体(天文学四大发现之一),到目前位置人类已经发现了1500多颗脉冲星.所谓的脉冲星就是中子星,由于它的高速旋转,使它的高能电磁辐射周期性地扫过地球,因此有“宇宙灯塔”之称.
在超新星爆发的中心物质,坍塌形成的中子星时,由于物质的强烈收缩而引起的加速自转,使直径一般都在20千米上下的中子星(质量一般都为1.35个太阳左右),自转周期以秒、毫秒计.而且周期的稳定性,就是人类精确的计时器也无法与之相比,如毫秒脉冲星的
周期“变化”,竟然达到小于每10亿年减少一秒的程度.就是我们称之为“周期有明显变化率”的蟹状星云脉冲星(每秒自转30周),也达到每亿年减少一秒的精度. 我们知道地球(相对太阳)的轨道速度约为30千米/秒,在相隔半年时,其轨道速度变化达到约60千米/秒,这可是光速的万分之二!!!假如光速与观测者的运动有关,那么我们能得到所有脉冲星,在一年四季里,都具有的“恒定不变”周期吗?我国古代超新星爆炸记录,同样可说明真空光速不变.
Vii)真空光速不变原理仍然是个未经完全证实的假定;
3、河外星系与恒星的校差光行差
由于地球有环绕太阳的公转速度v = 29 .75公里/秒,按照光行差角的公式,可求出光行差角的最大值为α= 20" .47.对各种恒星进行观测,所得到的光行差角都与20" . 47相符合.如果光速与光源速度有关,则α= tan -1v / c ,也应与光源速度有关,即α不再是常数.考虑到河外星系有很大的退行速度,有人认为,如果光速与源速有关,则应观察到α值的变化,但观察结果不能发现这个变化【1】【2】.因此,这个现象被认为是光速与源速无关的证明.
4、Saden, Alväger等人的实验【3】【4】【5】
这些实验采用了新的实验手段.例如:π介子蜕变成为γ光子,其相对于观察者(或仪器)的速度仍为c,即与π介子的运动速度无关.这类实验被看作为光速与源速无关的新验证.
5、Tolman实验【6】
1910年 Tolman 使用洛埃镜观测过太阳光线,认为如果入射光是 c ± v ,而反射光是c ,将要观察到两套条纹之间的相对位移,但这种相对位移没有观察到,因此,得到的结论是,反射镜不能作为新光源,因而入射光速与源速运动速度无关.
6、 Beckmann 和 Madics 【7】
该实验和 Tolman 实验基本相同,但实验条件较严格,采用单色光,实验安排时避免采用窄缝,以排除窄缝起次光源的疑问(见图2).
实验者假定反射光为c ,略去小量后得到
Δ =[ 2 ßL / λ] [ b / (a + b)]------------(16)
因为激光波长λ = 6328A°;L = 400厘米;ß = 1.528 × 10-7,(a / b )= 10-4,求得Δ = 1.92 条纹移动.
因为实验装置可观测到0.1条纹位移,但是实验结果是零.因此实验者认为该实验证明了反射光与反射镜的运动速度无关.
7、Ciadea 【8】
该实验将两个激光器安装在可转动台上相应的两边,激光器 L1的光束经过反射
镜M1反射后,通过半透射镜M2,然后与激光器 L2的光束会合.将装置转动时,没有发现差频的周期改变,该装置被看作为精度很高的单项实验(见图3).
8、最新的进展:
1964年在西欧核子中心( CERN),利用高能质子(19.2G ev)打靶,产生的中性介子π0,具有速度Vs = 0.99975C, πo立即(τo = 0.8×10-16 s)衰变为光子(6Gev),光子从产生靶处飞到光子探测器路程达80m,记录πo产生和到达光子探测器时间为Δtへ267ns.结果表明,由Vs=0.99975C的光源(πo)发射的光的速度还是C.这是实验室规模第一次精确证明真空光速不变.日前,美国圣克劳德州立大学(St. Cloud State University)王汝勇和美国导航学会(Institute of Navigation)主席Ronald Hatch 在美国导航学会58届年会撰文指出,可以利用GPS提供的大实验室进行真空光速不变原理的判決实验:让两架相距几百公里的飞机向同一方向,以相同的速度在两个GPS卫星的连线上飞行.两架飞机上的钟不用事先对准,他们各自记录GPS信号到达的时间并计算出它们的差別.这个差别就是GPS电磁波从一架飞机到另一架飞机所需的时间.而比较所需的时间是否与飞机的飞行速度有关就能确定光速是否与观测者相对于地球的运动有关,因此这个判决实验将首次检验对相对于地球运动的观测者来说,光速是否是不变的.他们还指出:不论飞机的飞行速度和GPS技术已足够用来鉴别光速是变还是不变的,而且根据现有成熟的GPS理论可以预计这个实验会出现不同的飞行速度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即真空光速不变原理将被证伪. 这个实验不论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有巨大的实际意义.迄今为止,物理学家都认为在一个封闭系統中速度是不可能被直接测量的.因此惯性导航系统用的是加速度计,速度是由对加速度的积分来得到的.如果通过实验证明不同速度的观测者得到的光速是不同的,那么反过来就能利用光速的不同来测量者的速度,而这将是导航领域的一次革命.它对不能接收到GPS信号的系统,如水下的潜艇则更为重要,为此,王汝勇已设计了速度计,并申请了专利. (笔者认为实验可能出现与预期相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G.van Bieshroeck,1932,Astrophys.,75,64.
【2】 O.Heckmann,1960,Ann.D .Astrophys.,23,410.
【3】R.Cialdea,1972,Lett.Nuovo Cimento,4 Ser.,2.821.
【4】O.Sadeh,1963,Phys.Rev.Lett.,10,271.
【5】T.Alväges et al .,1963,Nature,197,1191. 1964,Arkiv Fysik, 26,209. 【6】R.C.Tolman,1910,Phys.Rev.,31,33.
【7】 W.Kantor.1972,Nuovo Cimento,Ser.,2,9B,69
【8】P.Beckmann and P.Mandics,1964,Radio Sci.,68D,1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