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与金融调控
广东省外商直接投资状况的宏观分析

中文摘要迄今为止,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接受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所接受的外商直接投资存量仅次于美国。
本文选取广东省为研究对象,以传统的国际直接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广东省跨国投资的宏观分析以及对广东省区位特征的分析,采用理论分析与数据分析互为补充的方法,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与《历年广东统计年鉴》整理出相应的数据,最终得出结论:在近年来政策因素、成本因素的影响正逐渐消失的情况下,广东省吸引跨国投资的主要区位特征集中于经济环境因素、集聚经济因素。
同时立足于此,对广东省及中国的产业转移及升级做出展望,并对广东省今后如何发展区位特征优势、增进区位优势做出总结。
1.引言1.1选题的背景1979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拉开了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序幕。
随着中国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量逐年增加。
据统计局统计,1980年中国FDI总量为0.57亿美元,1990年上升到34.9亿美元,比10年前增长了60倍;2000年进一步提高到407.2亿美元,又比10年前增长了近11倍;2010年中国FDI达到了1057.4亿美元,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比2000年增长了约1.6倍。
中国已成为世界重要的外商直接投资地区。
90年代中期,中国连续多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外商直接投资吸收国,2002年中国实际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达到527美元,累积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到4460亿美元,吸收了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流的10%以上。
1979一2012年,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12761.08亿美元,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有所下降,但总的来看仍位居全球第二,发展中国家之首。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图1.1 中国外资投资概况图1.1显示了1979一2012年中国外资投资概况。
如图所示,1979一2009年间,除了在2003年受到SARS的干扰和2009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投资金额有所下滑外,即使08年以来全国进入艰难的产业升级转型期,外商直接投资金额的整体趋势也是不断上升的。
广东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广东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广东已经成为中国最繁荣的省份之一。
尽管如此,该地区仍面临着一些协调发展的问题,以下是一些指出广东区域协调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提出的策略建议。
一、资源短缺问题广东省区域面积较小,资源有限,尤其是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因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而减少,人口密度大。
因此,如何协调资源的分配,加强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是当前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问题。
对策建议:1.大力开发新能源和水资源的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节约能源水资源的使用。
2. 鼓励高端技术、智慧城市和大数据等新型产业的发展,减少固定资产投资和物质资源的浪费。
3. 加强环保和资源保护的工作,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推广循环经济,建设绿色工厂和环保型城市。
二、大城市与小城市发展不平衡问题广东作为一个大省,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发展不平衡。
一些大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快,小城市经济薄弱,缺乏投资和发展机会。
这样的不平衡发展对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造成限制。
对策建议:1. 避免只注重大城市的发展而忽视小城市的发展,提高小城市的发展水平,形成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
2. 对于优先发展的大城市,应加强规划控制,控制其扩张速度,促进小城市和乡村的开发。
3. 支持小城市的发展,鼓励发展产业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模式,强化小城市的城市管理和规划,提高其吸引人才和资本的能力。
三、城市交通问题广东是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地区,交通问题是制约城市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大规模的人员流动、车辆高速增长,形成了城市拥堵、交通瓶颈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生产生活效率。
对策建议:1. 制定综合交通规划,构建一个高效、安全、绿色、智能的城市交通系统,并推广新能源车辆等绿色交通工具。
2. 加强公共交通的建设,合理规划公交线路和站点,促进城市快速公共交通的建设,提高人口出行的便捷性。
3. 通过控制私家车的数量、限制进城,加强收费管理,改善城市拥堵状况,减少尾气污染。
广东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广东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近年来,广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快速,但与此同时,也呈现出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加剧、资源匮乏等方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广东需要采取一些对策建议。
首先,广东需要在区域发展方面进行协调。
目前,广东的地区发展不平衡,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而内陆地区经济落后。
为了实现平衡发展,广东需要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并加强与内陆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此外,还需要加强经济转型升级,将目光放在发展高端制造业、科技创新等方面上。
其次,广东需要加强环境保护。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广东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加剧的问题。
为了减少污染,广东需要制定更加严格的环保法规,并加强监管力度。
此外,还可采用新技术和新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从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最后,广东需要优化资源配置。
广东是中国人口密集的省份之一,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消耗了大量资源。
为了避免资源匮乏,广东需要加大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并加强对资源的保护。
另外,还需要推进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的协调。
综上所述,广东地区需要在区域发展、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等方面加大力度,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的协调发展。
只有这样,广东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与政策调控

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与政策调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也日益凸显出来。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发展速度等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既有地理、自然等因素所致,也与地方政府的政策调控密不可分。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以及政策调控的作用。
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1.地理和自然条件差异导致的差异不同地域的地理和自然条件决定了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的差异。
例如,沿海地区由于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更容易发展海洋经济。
而内陆地区由于地理位置限制和资源短缺,发展相对滞后。
这些地理和自然条件对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产业结构的差异导致的差异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直接决定了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发达地区多以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而欠发达地区则以农业和传统制造业为主。
产业结构的差异导致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3.人口和人力资源的差异导致的差异人口和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因素,不同地区的人口规模和人力资源数量存在较大差异。
人口较多的地区往往能够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推动经济发展;而人口较少的地区则受限于市场规模和人力资源短缺,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二、政策调控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1.产业政策的调控地方政府通过出台产业政策,引导和促进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例如,鼓励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加大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等。
通过政策调控,可以推动区域经济向高端、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
2.基础设施投资的调控地方政府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改善区域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
优化基础设施配置,既可以提高地区经济的生产效率,也可以吸引外部投资和产业转移,促进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3.金融和财政政策的调控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调整金融和财政政策,提供对不同地区的扶持和奖励政策,吸引企业和资本向特定地区流动。
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中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引言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到2018年,我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40年波澜壮阔又坎坷艰辛的道路,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①,我国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27122亿元,居世界第2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9660元,按当年汇率折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9178美元,比1978年的人均不足200美元增长了46倍。
我国开放型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健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整个国民经济进入稳定、健康、协调发展的轨道。
但是,由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施的非均衡发展战略,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发展东部沿海地区集聚了大量资金、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等要素资源,并逐渐形成了以东部发达地区为“中心”,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为“外围”的典型经济地理发展格局,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
在此背景下,习近平同志在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重新定义,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②,这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那么,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一新的重大判断,将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内影响并决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
下面本文将对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脉络及其解决思路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二、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历史演进中国改革开放40年所取得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各省区市在经济发展中的竞争与合作。
为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也从建国初期的生产力均衡布局转变为非均衡发展,首先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进而在城市扩大企业自主权,同时,中央政府通过财政包干及分税制等政策对地方政府下放权力,并向沿海地区实施政策倾斜,建立沿海多个经济特区和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鼓励沿海地区优先发展,以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
市场经济下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市场经济下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中国是一个拥有广阔领土和多样化地理环境的国家,其经济发展在不同的地区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现象。
市场经济的推行加剧了这种区域间的差距,并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探讨市场经济下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措施和建议。
一、市场经济下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市场经济的推行使得中国的地区发展差距逐渐扩大。
沿海地区和大城市成为了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而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却相对滞后。
这种不平衡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工业化水平不均区域之间的工业化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沿海地区的工业基础雄厚,技术先进,而内陆地区的工业化水平较低,技术落后,规模较小。
2.城乡发展差距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大城市的发展速度较快,而农村地区的发展缓慢。
城乡发展差距导致人口流失、经济支撑能力减弱等问题。
3.收入分配不均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也带来了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
沿海地区和大城市的居民相对富裕,而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居民收入较低。
二、市场经济导致不平衡问题的原因市场经济导致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1.资源禀赋差异我国各地的资源禀赋存在明显差异,比如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而内陆地区的资源相对匮乏。
资源禀赋差异导致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政策扶持不均市场经济中,政府的政策扶持对地区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政府资源有限,对于不同地区的政策扶持程度不同,导致了区域间发展不平衡。
3.交通基础设施滞后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对于地区经济的联系和发展至关重要。
但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遗留问题,内陆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滞后,制约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解决市场经济下不平衡问题的措施为了解决市场经济下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府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通过减税降费、补贴和鼓励创新等方式,引导资本和技术向这些地区流动,促进其经济发展。
区域金融差距与区域经济发展

明该区域将获得越多的有效金融配置资源 , 国金 源配置效用三者之间 的关系 , 下表来看 , 全 从 统计结
融 资 源配 置 在该 地 区 的 比重 也 就 越 大 。 因此 , 融 果 十分 显 著 。这 说 明 当金 融 生 态距 离 指数 越 大 、 金 金
资源置效用应该与人均 G P和人均 G P D D 增长率 融生态协调指数越高和金融资源配置效用越好时 ,
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总是伴随着较高的固定资产 实证分析 , 最后对如何通过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促 投资率 , 这也折射 出我 国各省 、 自治 区和直辖市对 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出相关 的政策建议 金融资源的需求是极其强烈的。 但是我 国金融资源 金融 配置 促进 经 济发 展 的一 般机 理分 析
一
、
关于金融配置对经济发展促进机制 的研究 由 有全 国 6 . 4 %的金融资源配置 , 2 而东北 3省仅获得 来 已久。16 99年 , 戈德史密斯用实证 的方法分析了 85 中部 7省 区获得 l.%, .%, 43 西部 l 个 省 区获 得 3 国家 的金 融结 构 与金 融发 展 的关 系 , 为 经济 1 5个 认 l% 。 非均衡 的金融资源配置带来 了非均衡的区 与金融存在一种粗略的平行关 系。 3 而在 l7 年 , 9 3 罗 域经济发 展 , 正如李旭旦 所说 : 东部 的存贷款余额 纳德 ・. I 麦金农 与爱 德华 ・ 肖提 出的 “ 金融 抑 制论 ” 与
经 济研 究
《 理论探索》o8 2o 年第 6 总第 14 ) 期( 7期
区域金融差距与 区域经济发展
汤 学 兵
( 中国人 民大学 , 京 北 10 7 ) 0 82
[ 摘要] 无论从金融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的一般机理分析 , 还是从我 国区域金融 差距 与 区域经 济发展 的 实证分析 , 可以看 出地 区间的金 融差距 可 以集 中解释地 区间的发展 差距 。 都 而地 区间金
基于泰尔指数法的广东省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分析

基于泰尔指数法的广东省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分析泰尔指数法是一种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用于衡量收入、财富、资源等的不均衡程度。
本文将基于泰尔指数法对广东省区域金融发展差异进行分析。
我们需要收集广东省各地区的金融发展数据,包括金融机构数量、金融机构资产规模、金融从业人员数量等,这些数据可以从相关部门或者机构获得。
接下来,我们需要根据这些数据计算各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并进一步计算泰尔指数。
泰尔指数的计算公式为:泰尔指数 = (Ni/N) * (1 - (Si/S)^2),其中Ni为第i个区域的金融发展指标,N为全部区域的金融发展指标总和,Si为第i个区域的金融发展指标的平方和,S为全部区域的金融发展指标的平方和。
通过计算各地区的泰尔指数,我们可以得到广东省金融发展的不均衡程度。
泰尔指数越大,表示金融发展差异越大,反之表示金融发展差异越小。
将各地区的泰尔指数进行比较,可以得到广东省金融发展的地区差异。
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考虑一些解决方案来减小地区之间的金融发展差异。
加强落后地区的金融服务能力,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吸引更多金融机构落户在落后地区,推动金融机构资金向落后地区倾斜等措施。
我们需要对分析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和总结,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政策建议。
我们还应该意识到金融发展差异的复杂性,需要综合考虑地区的经济基础、产业结构、人口分布等因素,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来促进全省金融发展的均衡。
基于泰尔指数法的广东省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金融发展的不均衡现象,找出导致金融发展差异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促进广东省金融发展的均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运用广东区域经济调控网络理论,可把广东省分为“以广州、深圳为金融中心的珠三角区、以外向经济为主的沿海区、以特色经济为导向的内陆山区”三大经济区域。
三大区域在人均GDP、产业结构水平、综合优势指数、区域金融结构方面都存在发展不平衡问题。
针对不同地区特点,可运用金融调控手段来缓解经济发展不均衡,包括货币政策的灵活运用、信贷政策的优化配置和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等措施。
[关键词]区域经济金融调控货币政策信贷政策金融生态环境陈向阳广东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与金融调控一、广东区域经济宏观调控网络按照广东省二十一个城市各自经济导向划分,本文把广东省分为三大经济区域:1.以广州、深圳为金融中心的珠三角区以广州、深圳为金融中心的珠三角地区,包括的城市有:广州、深圳、东莞、中山、珠海、佛山、惠州、江门、肇庆九市。
以广州、深圳为金融中心,其职能和经济影响力向周边城市辐射开去,目前已发展成为全省经济的增长轴,形成了以广州、深圳两大城市为中轴的区域性金融地带。
广州作为华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金融交易的总量居华南地区榜首,它作为区域性的贷款中心,票据、债券、外汇交易中心,金融支付结算中心,保险市场中心的态势逐步强化。
而深圳得益于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和经济特区的开放政策,金融产业已具规模,外资银行数量和整个城市的资本竞争力均位居内地前列。
深圳聚集了大批的资金、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形成以深交所为龙头的资本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上开始发挥集散地的作用,作为全国证券交易中心和风险投资中心的态势正在显现。
显然,以广州、深圳两个大金融城市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是广东省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
2.以外向经济为主的沿海区发达的珠三角地区随着生产成本的逐渐上升,外部经济的缩小,近年来各生产要素开始不断流向珠三角SOUTHCHINAREVIEW/DECEMBER200729不发达的东西两翼地区,也就是沿海地带。
凭借其沿海港口优势承接珠三角地区的扩散效应,沿海城市已成为外向型经济的新亮点,不断拉动着当地经济的发展。
这些沿海城市包括:湛江、茂名、阳江、汕头、汕尾、潮洲、揭阳七市,我们将这七市归为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沿海区。
3.以特色经济为导向的内陆山区云浮、清远、韶关、河源、梅洲五市为经济欠发达的山区。
山区交通虽然不如其他两个区域发达,其经济实力也不如其他两区强,但山区有其特有的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并具有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优势,着力发展特色经济,五市有着相同的发展方向。
二、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1.人均GDP和主要经济指标的差距逐年扩大人均GDP反映区域综合经济水平。
2006年,人均GDP珠三角为47094元、东翼11325元、西翼13637元、山区10717元。
2005年,珠三角人均GDP为40259元,沿海东西两翼地区为21867元,山区为8930元,三大区域经济差距成阶梯状倍数。
从2000~2006年人均GDP变化曲线可以看到,沿海东西两翼地区与山区两地的人均GDP增长曲线较为平缓,相互之间的差距没有明显变化。
而珠三角的人均GDP增长曲线较为倾斜,与两个地区的差距逐年扩大(如图1)。
数据表明,2000年,珠三角人均GDP是其他两个地区的2.8~3.8倍;到2006年,差距扩大到了3.5~4.4倍,这一数据可见广东省内区域经济的差距和发展的不平衡。
另外,各区域GDP总量占全省比例极不平衡。
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珠三角、东翼、西翼(东翼和西翼为沿海区)和山区分别占全省GDP的75.2%、9.5%、6.8%和8.5%,珠三角占全省GDP的75.2%,而其他三个区域不到四分之一。
2006年,区域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珠三角占全省GDP的近80%。
2006年,珠三角占全省GDP的比例比2000年提高了4.4个百分点,其他三个区域占全省GDP的比例则分别由2000年的9.5%、8.5%、6.8%下降到2006年的6.7%、7.6%、6.2%(见表1)。
三大区域主要经济指标也相差悬殊,并且差距还在继续扩大。
2006年,珠三角与沿海区和山区工业增加值的相对差距在18~22倍之间,一般地方财政预算收入的相对差距在17~22倍左右,全社会固定投资总额的相对差距在7~12倍之间,外贸出口的差距则高达120倍,较之2000年几大区域间的相对差距更加明显(见表2)。
2.产业结构水平的差距大工业化水平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产业结构水平的差距反映了广东各区域间工业化水平的差距,从而导致全省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
从整体上看,广东目前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化工业在广东工业中的比重已居于主导地位,但省内各地区的工业化发展水平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从2005年广东省各区域的产业结构比重可看出,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基本处于工业化成熟期,第二产业比重达50.92%;而非珠数据来源:广东统计信息网:http://www.gdstats.gov.cn30SOUTHCHINAREVIEW/DECEMBER2007SOUTHCHINAREVIEW/DECEMBER200731三角的各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仍是较高的,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沿海区和北部山区第一产业比重分别为18.64%和26.75%;而第二产业的比重仅分别为44.58%和38.90%(见表3)。
从2000年、2003年和2005年广东省各地区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表中可以看出,沿海和山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一直发展缓慢,远远比不上珠三角的产业升级。
3.综合优势指数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工业化水平是最重要的指标,广东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山区大致处于工业化初期,沿海区处于工业化初期到中期之间,珠三角则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
可见,工业发展水平和阶段的差异是广东区域经济差距存在和扩大的关键。
但经济发展是否合理不是仅从工业化水平指标便可反映出来的,还要从各方面的综合指标分析。
据相关数据资料显示,评价一个地区或城市的综合优势,通常是运用评价指标体系来反映的。
这一评价体系主要从4个指数(城市质量指数、人口经济结构指数、发展潜力指数、发展需求指数)、10个指标(人均GDP、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土地产出率、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表12000~2006年广东各区域GDP占全省比例(单位:%)2000年75.29.58.56.82001年76.38.78.56.52002年77.58.18.26.22003年78.57.57.96.02004年79.17.27.66.12005年79.46.87.76.12006年79.66.77.66.2珠三角东翼西翼山区数据来源:广东统计信息网:http://www.gdstats.gov.cn表22000年与2006年广东各区域主要经济指标占全省比例(单位%)珠三角8065.873.192.2东翼9.54.17.74.6西翼6.22.85.42.1山区4.42.96.51.1珠三角86.567.073.395.6东翼3.93.17.02.5西翼4.93.15.90.8山区4.73.910.6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外贸出口总额数据来源:广东统计信息网:http://www.gdstats.gov.cn2000年2006年表32000年、2003年、2005年广东省各地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地区珠三角沿海区北部山区数据来源:《2005年广东省统计年鉴》2000年5.80:49.57:44.6323.02:41.87:35.1l31.98:36.78:31.242003年4.1:52.4:43.520.5:43.5:36.028.4:38.2:33.42005年2.76:50.92:46.3218.64:44.58:36.7826.75:38.90:34.35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人均教育支出、科技经费投入占GDP比重、投资效果系数、人均消费支出、出口总额占GDP比重)来评价某一地区或城市的综合优势。
在此摘选最近6年(2000~2005年)广东省21个市的综合优势指数。
各经济区域、各市综合优势指数是发展差距的定量反映。
综合优势指数以100为标准、100以上表示较强、100以下表示较弱(见表4)。
2005年与2000年对比得出,综合优势指数变动情况为:珠三角稳中略升,从140.4上升到141.5,五年间提升了1.1个百分点;山区上升最快,从47.6上升到51.8,提升4.2个百分点。
在21个地级及以上市中,5年间综合优势指数提升的有13个,分别是:广州、深圳、佛山、韶关、河源、惠州、中山、阳江、湛江、茂名、清远、潮州、云浮,表明这些地区在全省中的综合实力有不同程度的增强;五年间综合优势指数下降的有8个,分别表42000~2005年广东21市综合优势指数2000年188.4345.0172.1101.4153.163.237.845.883.651.2164.3121.682.055.652.454.857.945.159.150.942.4140.458.447.60.772001年188.5345.6163.889.1153.262.740.745.285.848.5169.6126.382.855.353.162.055.945.060.846.239.3140.357.347.40.772002年188.6356.6161.990.6148.463.342.745.083.047.4163.0128.081.656.951.258.856.844.759.147.339.5140.156.947.80.792003年188.2362.9171.089.2149.465.544.845.787.745.4159.9133.679.657.052.360.755.445.461.747.839.7140.857.549.10.792004年190.8361.3160.093.8153.569.346.849.084.046.5162.5139.477.358.651.158.255.049.762.146.244.2140.957.852.50.782005年188.9357.9160.491.5159.768.549.545.684.945.9163.6144.879.459.454.560.954.249.364.345.342.8141.558.751.80.77地区广州深圳珠海汕头佛山韶关河源梅州惠州汕尾东莞中山江门阳江湛江茂名肇庆清远潮州揭阳云浮珠三角沿海区山区21个市变异系数数据来源:广东统计信息网:http://www.gdstats.gov.cn32SOUTHCHINAREVIEW/DECEMBER2007珠三角是:珠海、汕头、梅州、汕尾、东莞、江门、肇庆、揭阳市,表明这些市在全省中的综合实力相对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