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星期二 读书笔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这是一本关于死亡旅程的书籍。

这是一本叩问人类内心的书籍。

在阅读的过程中,

我思考着这样的问题:

在高度商业化的美国,

他们看待人

心、死亡的态度是如何的呢?

人,是社会的动物,离开人类社会,人将举步维艰。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城邦之外,非神即兽。

”那每一个人在社会中是如何扮演自身角色的呢?

在经济学中,将货物的出售,称为“最惊心动魄的跳跃”

。因为商品中凝聚

着生产者的劳动价值。

这一价值是否能够获得社会的认可,

则必须通过其出售成

功来体现。

在经济学中的认识,

其实也回答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每一个生活在社

会中的人,永远都需要社会对他付出的认可。

每一个人都需要获得他人的赞赏。

在今天高度物质化的世界中,

人们逐渐将自己的付出简单地归结为物质化的

生产。

将成功简单地定义为工作中取得令人叹为观止的业绩。

而莫里通过他的言

行,

告诉我们:

工作并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

也完全没有必要将自己搁置在无谓

的琐事之中。我们的生活,有着更重要的东西需要我们去留意——我们的家人、朋友以及认识或者不认识的身边人。

人不仅是物质的人,

同时也是精神的人。

当在完成衣食之需后,

每一个人都

需要获得感情的体验,并且这种体现相较与工作的成就感而言,是更为长久的。工作会离我们而去,但是家人、朋友、关心我们的人却难以割舍。

佛教禅宗认为:

迷人念佛生彼,

悟者自净其心。

时代跨入二十一世纪已经有

了近十个年头,

科学技术仍旧以迅猛的革新姿态掌握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

是,

科技发展在带给人们日益丰富的物质享受的同时,

却不曾真正使人们获得梦

寐以求的自由。

战争的威胁、

环境的污染、

人际的竞争、

层出的疾病使人们陷入

困惑:

难道这便是自身苦苦追寻的结果。

长时间向身外求法并未使人活出自在与

自由,反而却误入层层囹圄。

莫里的理念暗合禅宗的教义:

通过对自身内心的探求,

来获取对于生命更为

深刻的认知,

达到人生圆满的境界。

莫里正是通过对于内心的探求,

寻找生命的

意义。哪怕面对死亡,莫里都能以一颗平和的心态去面对。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往往简单地认为我们的快乐来源于物质的刺激,

因而将

自身的苦闷和抑郁归结为世道不公与人心不古。

但是,

作为芸芸众生的我们是否

想过,

曾经外界的刺激所引起的欣喜是否长久?刺激毕竟是瞬间的,

而兴奋也只

能是一时的。片刻的欢愉过后是漫长的空虚。物质的获取难以获得灵魂的满足,因为我们错认了快乐的本源。

真正的快乐,仅仅只是一种平和的心态。

真正的快乐,根植于与他人的情感之中。

真正的快乐,因为快乐所以快乐的坦荡。

我想,这便是莫里直面死亡、慨然无憾的原因所在。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这是写在《相约星期二》封面的一句话,这句话精简但却有内容,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书中讲述的是一个老教授莫里,知道自己得了绝症后,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与他的学生米奇约定每周星期二上一堂人生课,直到老莫里离开。“课堂上不需要书本,不打分数,也没有成绩,但讨论的题目很多,涉及的爱情、工作、社会、年龄、原谅以及死亡……”老莫里的谈话平和、亲切、幽默,他对他即将死去直言不讳,让人敬佩不已。

如果还有一个完全健康的一天,你会做什么?这是学生在教授临终前几天提的一个问题。教授想来想去,最满意的安排竟然是这样的:“早晨起床,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一次只请一两个,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教授说,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莫里最后的愿望,在我们看来是很容易实现的,我们每天过的不正这样平凡的一天吗?而对莫里来说就是这么平凡的一天却是最完美、最美好的一天。人在健康活着的时候,每天都在做着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而奢华的梦,或许是住上小别墅,开上宝马车,或许是世界环游,或许是功成名就……就在我们每天在忙于追梦的时刻,时间已经悄然

从身边溜走而自己却浑然不觉。我想莫里教授也不例外,所以在生命垂危的时刻才发现自己已经错过了美好的每一天。

人生无常,岁月催人老,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衰老和病痛,在衰老和病痛来临时,你可以感叹青春一去不返,但却无法拒绝衰老和病痛。莫里说:“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那么面对这个让我们无法拒绝而又害怕的时刻,我们该怎么办呢?莫里的答案就是:与生活讲和。一个平静而有震撼力的结论。他认为:“死亡是一种自然,人平常总觉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罢了。那么,就在自然的怀抱里讲和吧。”他继续说到:“只是当你还健康的时候,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当我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我乐于接受自己赋予我的一切权力。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环顾我们周遭,青年人挥霍青春;中年人揽镜自悲;老年人追悔过往……这一切都是在浪费有限的生命而已,我们真正该做的就是用心去感受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所有美好事物,就算衰老已经在不远处等着你,就算病痛已经缠上了你,你都有权力去享受快乐和幸福,而不是诚惶诚恐地度过余生。

在莫里最后的岁月里,他几乎是逼视着自己的肌体如何一部分一部分衰亡的,今天到哪儿,明天到哪儿,这比快速死亡要残酷得多,简直能把人逼疯,这并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然而莫里老人却说:“我的时间已经到头了,自然界对我的吸引力就像我第一次看见它时那样强烈。这就像回到了婴儿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过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在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莫里就是这样一边乐滋滋地体验死亡,一边与米奇讨论着人生。这本书读第一次时因为好奇,读第二次是因为敬佩和感动。即使读了二次,我知道我还无法体会和理解莫里的境界,但是我从莫里那获得了一个人生理念:只要用心去体会,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完美的一天。

人说,只怕世上只留下些爱心、同情心、责任心、善心、平常心、童心的时候,就全完了有点道理,但是,大家都有判断和理解能力了吧,这个书不是为了影响更多人成为莫里,而是说繁复的生活中也该静静心思考~让功利者警醒,于我,是学到了一些道理我看的是吴洪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年的版本,书译的不错,余秋雨的序也锦上了添花余秋雨说,人生的意义鲜有人讲,是大家知难而退,于是做了这样的假设,有一位这样的老人“他不太重要,不必在临终之时承担太多的外界使命;他应该很智慧,有能力在生命的绝壁上居高临下地来俯视众生;他应该很了解世俗社会,可以使自己的最终评判产生广泛的针对性;他,我硬着心肠说,临终前最好不要有太多子女围绕,使他有可能系统有序他说完自己想说的话,就像一个教师在课堂里一样——那么对了,这位老人最好是教师,即便在弥留之际也保留着表述能力,听讲者,最好是他过去的学生……” 莫里就是这样契合的老人,在最后的日子里把自己生活的智慧,说给学生米奇分享给大家~ 1 有一位名叫莱文的智者说,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人生最重要的事是学会如何施爱与于人,并去接受爱。 2 我们真正的需要不是过多的物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