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发展史

合集下载

1840—1949年中国美术史

1840—1949年中国美术史

红 棉

咏 山 涧 小 流
竹 菊 二 君 子
杨 柳 舞 春 风
何香凝(1878~1972)
中国民主革命活动家、中国画家 。1905年加入同盟会,成
为该会的第一位女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中央 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副委员长、 中国国民党革 命委员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 会主席 。 何香凝的美术创作与她的革命活动是密切相关的 。 她的早期创作除花卉、风景外,还常以雄狮、猛虎来表现中 华民族的觉醒,其代表作有《雄狮西顾图》、《猛虎咆哮 图》。这时期的作品,主要受日本画家田中赖章的影响,强 调色彩和气氛的表现。回广州后,又受岭南画派的影响,逐 渐从注重色彩、渲染,转向以水墨为主,追求中国画的笔墨 韵味。
印 章
赵之谦(1829—1884)
赵之谦(1829—1884),字益甫,号无闷,浙江绍
兴人,曾任南昌知县,终身“七品”。
赵之谦在书法和篆刻方面造诣很深,风格古厚,以
此入大写意花卉,一边流布清末画坛的柔媚纤细为 挺拔、俊俏、浓艳与厚重,在色彩上吸收了民间赋 彩的优点,变清淡为艳丽。这种画风对吴昌硕产生 了直接的影响。
苏 武 牧 羊
噬 鬼 进 士 图
柳 鸭 图

双 羊 图
工 笔 仕 女 图
写 意 仕 女 图
纸 本 墨 竹
寒 梅 独 鸟 图
松 鹤 延 年
祥 瑞 图
花 鸟 四 屏 图
吴昌硕(1844—1927)
吴昌硕(1844—1927)名俊卿,字昌硕,浙江安吉
人,嗜好刻印。 吴昌硕一生在诗、书、画、印各方面造诣很深,尤 擅长大写意花卉,取材梅、兰、竹、菊、松树、荷 花、水仙、牡丹和紫藤、瓜果作画。 其作品中,巨石、题跋、印章与所作花卉互盼辉映, 画面有机和谐,用笔浓淡干湿,各得其宜,色彩上 大胆使用强烈、鲜艳的重色,如西洋红,在强烈对 比中生意盎然、浑厚古拙,发展了石涛、扬州八怪、 青藤以来的大写意绘画传统,形成了个人独具的新 风格。

考研中国美术史热点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史

考研中国美术史热点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史

考研中国美术史热点: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史一、近现代中国画艺术(一)海上画派19世纪中叶,上海经济繁荣,在此云集的画家,师承不同,各有专长,但居主流地位的则是“海派”群体。

“海派”画家善于将诗书画印一体的文人画传统与民间传统结合起来,将明清大写意水墨画技艺和金石艺术中刚健雄强的审美特色、强烈鲜艳的色彩融会贯通,描绘民间奇闻乐见的题材,形成雅俗共赏的新风貌。

“海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代表人物是“海上三任”(即任熊、任薰、任颐),以任颐为高峰;后期以吴昌硕为巨擘。

任颐、吴昌硕、蒲华、虚谷并称“海派四杰”。

1、任颐任颐,即任伯年,清末著名画家。

他擅长花鸟画和人物画,与吴昌硕蒲华、虚谷并称“海派四杰”。

他的人物画,早年师法陈洪绶,形象夸张,富装饰效果;晚年吸收华喦笔意,更加简逸灵活。

他的花鸟画,早年以工笔见长,仿北宋人法,近于陈洪绶;后取法恽派及陈淳、徐渭、朱耷的写意法,笔墨趋于简逸放纵,设色明净淡雅,形成兼工带写、明快温馨的格调。

他的代表作品有《蕉荫纳凉图》、《酸寒尉像》、《紫藤翠鸟图》等。

他的绘画风格体现了文人画与民间美术的结合,雅俗共赏反映了这一时期市民阶级对绘画艺术的审美要求。

2、吴昌硕吴昌硕,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

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

他擅长大写意花卉,取材梅、兰、竹、菊、牡丹、松树、荷花、水仙等。

他的作品讲求用笔、施墨、敷彩、题款、钤印等的疏密轻重,配合得宜。

其作品重整体,尚气势,认为“奔放处不离法度,精微处照顾气魄”,富有金石气。

所作花卉木石,笔力老辣,气势雄强,布局新颖,构图也接近书印的章法布白,喜取“之”字和“女”字格局,或作对角斜势。

用色上喜用浓丽对比的颜色,尤善用西洋红,色泽浓艳。

吴昌硕因以“草篆书”入画,状物不求写实,形成了影响近现代中国画坛的直抒胸襟、酣畅淋漓的“大写意”笔墨形式。

中国从古到今美术艺术行业的发展。

中国从古到今美术艺术行业的发展。

• 吴道子
• 是中国唐代第一大画家,中国 画的开山鼻祖。被后世尊称为 “画圣”,被民间画工尊为祖 师。 代表作品《天王送子图》《孔 子行教像》。

《天王送子图》—— 徐悲鸿美术馆收藏。
1、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美术人物及作品。
• 张择端(1085年—1145年) • 北宋著名画家。 • 他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 系世界名画之一,也是他的 代表作,是一件具有重要历 史价值和杰出艺术成就的优 秀风俗画。
与经济发展同步的。设计直接为经济服务,经济的发达又促进设计的发展, 而造型设计艺术是为国内外提供设计人才的最基本途径。也是实现你个人的 人生价值的有利途径。


3、造型设计艺术是本世纪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对造型设计的需求是
谢谢大伙
制作人:陈卓
中国美术行业的发展
教师:胡志勇
中国美术行业的发展
一、中国美术的发展之路。 二、中国当代美术艺术。 三、学习美术的意义。
一、中国美术的发展之路
1、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美术人物及作品。 2、中国美术考试的开始。 3、中国美术教育的开始及发展。
1、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美术人物及作品。
1、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美术人物及作品。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中国现代第一所私立美术学校,1912年11 月由刘海粟等创办、初名上海美术院。1915年 改名上海图画美术院。1916年称上海图画美术 学校。1920年更名为上海美术学校。 设有中国画科、西洋画科、工艺图案科、 雕塑科、高级师范科和初级师范科。1952年全 国艺术院校院系调整后,并入华东艺术专科学 校。 该校的办学思想深受蔡元培关于美育和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影响。借鉴西 方艺术教育的模式,开展人体模特写生,提倡 艺术个性,同时也主张发展东方固有的艺术。

中国近现代美术

中国近现代美术
《黄山师林寺》
《宿雨初收》这幅作品是在彩色最湿时用宿墨去破的。
傅抱石--奋跃飞动的山水画
傅抱石(1904年-1965年),江西新喻人。少时家贫,后受徐悲鸿器重,推荐赴日留学,归国后任教于国立艺专(今中国美术学院)、南京中央大学美术系。善绘山水、人物、工意兼具。钟情于石涛之画,改名抱石。写山雨流泉,树石草亭,用墨淋漓,激情四射,气韵连贯,一气呵成。人物画皆以线描,或细挺,或秀柔,面部具体,衣着姿式泼墨写意,尤擅长历史人物,既有晋、唐古雅之风,又有现代浪漫气质,如《九歌图.湘君》。 晚年任南京师范学院艺术系教授、江苏国画院院长,著有《石涛上人年谱》等。
一.中西美术的碰撞
十九世纪末,西方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西学东渐越来越明显。西方文化挟政治经济的巨大威力,在中华大地上迅速漫延中国满清封建王朝已如西山落日,日趋腐败没落。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把目光投向西方,试图从西方文化中寻找反封建旧制度、救国救民的道路。在美术方面,新式美术教育体制逐渐建立,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以西画、雕塑为主体,提倡写实主义。大批留学生从海外归国进一步加剧了中西美术的碰撞。 20世纪20年代伊始,大批留洋画家归国,逐渐引发了中西绘画孰优、孰劣,中国画何去何从,其发展出路何在,在中国画坛展开探讨争论。中国美术家和美术理论家采取了传统创新和中西融合两种主要的态度。 20世纪以来,中国绘画经历了激烈的分化与变革,因循传统、恪收古法的画风虽然仍在延续,但已失去活力;同时,西画的东渐,油画、水彩、水粉画的发展,也使中国绘画的因循守旧之风更为颓衰。此时,以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为代表的一批有革新精神的画家应运而生。他们植根于传统,重视师法自然和切入显示生活,努力提高学养,弘扬传统绘画中的优秀成分,刻苦创新,使中国画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新的开拓。

我国美术学校教育发展历程

我国美术学校教育发展历程

我国美术学校教育发展历程我国的美术教育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但是美术学校教育的发展却是近代事业。

19世纪末,中国开始接触西方文化,有很多外国美术家来到中国教授艺术,对我国美术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但是由于战乱和政治因素的影响,中国的美术教育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直至新中国成立,美术教育才开始蓬勃发展。

1949年后,中国政府开始大力推行美术学校制度,最早的美术学校是成立于1949年的中央美术学院,随后,全国各地也陆续建立了美术学校。

美术学校制度的实行,让我国的美术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1950年代,我国的美术学校教育主要以模拟西方传统写实主义画派的美术教育为主。

这种教育模式注重写实技法和临摹。

1958年以后,文革运动兴起,美术教育面临严峻考验。

美术学校被关闭或改为其他用途,美术教育在中小学也被迫停止。

这一时期的美术教育几乎没有任何进步。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美术教育才得以重开。

1980年代,我国的美术教育开始经历新的变革。

美术学校开始引入西方当代艺术思潮,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

这种开放式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余地,注重把个性和思想传达融入到作品中。

1990年代,美术学校教育继续发展,注重个性化培养。

不断地改革推陈出新,不断地开拓教育前沿,培养更多艺术家和人才。

此时候,许多知名的美术教育家纷纷加入这个行业,大力推进美术教育的提高和发展。

2000年代以后,我国的美术学校教育逐渐走向国际化,面向全球发展。

学校通过与国外的美术学校进行艺术交流和学术合作,吸收国际先进的美术教学模式和理念,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艺术家,让学生形成独特的视觉语言和独立的美学观点。

总之,我国美术学校教育发展历程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历程。

从模拟到开放,从复制到创造,美术教育在不断地变革和进步。

现在,我国的美术学校在全球拥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成为艺术家和人才的摇篮,为国家文化事业和艺术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国百年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历程近代篇万竹青

我国百年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历程近代篇万竹青

我国百年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历程近代篇万竹青万竹青,华东师范大学美术教育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美术教育史、中外美术教育比较研究等。

各位老师晚上好,我是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美术教育专业的博士生万竹青。

非常感谢中国中小学美术能够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啊,也非常感谢加主编的邀请。

让我有机会把我的研究一起呢,与大家分享啊,也请各位老师多多批评指正。

今天我要分享的主题内容是。

我国百年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历程近代篇。

在晚清至建国前这一段历史当中呢,学校美术教育呈现了不同四特征的四个阶段,分别是二十世纪初图画课程呢,进入学校教育系统的呃,肇事起。

民国建立以后已普及美感教育为特征的发展期。

那到三十年代以后呢,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的他的呃,一个不断扩大化时期。

抗日战争暴发以后呢,阿谀抗战相结合的啊,学校美术教育呢,非常气,那这四个阶段呢,在特征上是呈现了阿一定程度上的因袭关系和递进关系。

先从照时期开始。

晚清,中国经历了深刻的社会体制变革,以鸦片战争为手呢,中国在对外战争当中的连连败退。

那这战败的结果呢,就是与帝国主义签订了一连串的。

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这样呢中华民族呢,在国家主权疆土经济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

等各个方面吧,都面临着重重的矛盾与危机,那么救国图强呢,就是摆在面前的最大问题。

到时哪位缘呢就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也就是说呢,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来抵制西方的侵略。

学习西方呢,就成为公认的救国路线。

维新派呢,以康有为梁启超。

严复为代表主张呢,一吸血取代中学对封建八股学制彻底革新。

洋务派,作为废除封建八股制和提倡吸血的折中派。

张之洞就提出吸血围棋中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这样的一个思想。

向西方学习的一大创举呢,就是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病情的建立了很多的羊肉学堂。

1866年左宗棠呢,在福州市马尾船政局。

那是船政学堂里面呢,就有一门很重要的课程是画法。

第二年呢,他设立了马尾会师院专门的培。

培养这种制图人才之后呢,开设的这个洋务学堂,有天津电报学堂。

1840—1949年中国美术史

1840—1949年中国美术史

任伯年(1840—1895)
任颐( 1840—1895 ),浙江绍兴人,后改 字伯
年,自幼受到父亲在艺术上的熏陶和指导,擅长肖 像画。 任伯年所作人物画,有肖像画,也有历史故事和民 间传说,题材丰富,内容通俗易懂,思想倾向明确。 任伯年在绘画成熟时期的创作,以花鸟画居多,其 中尤以勾勒与没骨相结合的小写意突出。善于将处 于运动中的花鸟,以瞬间的姿态描写于画面而不失 动感,使画面总是充满生气。
居 廉
·
花 卉
向 日 葵
花卉册
二高一陈
高剑父、高奇峰、
陈树人 三人都具有明显 的政治思想,致 力于民国革命, 参加同盟会,同 时也为改良中国 画作出贡献。
高剑父(1879~1951)
高剑父(1879~1951),广东番禺人。中国近现代中
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 少年向居廉学画。1905年留学日本,进“白马 会”“太平洋画会”“水彩画会”,在传统绘画的 基础上吸收西洋画技法。 回国后参加黄花岗起义,民国初年在上海创办“审 美书馆”,出版《真相画报》,宣传革命主张,倡 导美育,推行中国画的革新运动。孙中山逝世后, 他对当时的军阀、官僚统治极为不满,遂放弃从政, 办春睡画院,收徒授艺,专心致力于中国画的革新。



群虾图
齐白石的绘画,
以花鸟草虫为大 宗,且兼工、写 两种作风,俱都 造诣高深。 他的写意人物画 与山水画虽不及 花鸟草虫多,但 在艺术上的成就 却毫不逊色甚至 更为突出。
昆 虫
盆草荔枝
闲人
人物画简练粗犷,
内容诙谐深邃,发 人深思。
群吓
鱼 群

古 树 归 鸦
鸳 鸯
黄宾虹(1865~1955)

第八章 中国近代美术史

第八章   中国近代美术史

第十章民国与新中国初期的美术概述20 世纪上半叶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生活、意识形态以及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等,都在这短短的五六十年间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1919 年爆发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它对西方近现代文艺思潮的开放性、对中国古代思想道德的激烈批判性,给中国的文化艺术以巨大影响。

从20 年代至30 年代前期,西方哲学、政治学、美学、文学、心理学、教育学、美术、音乐被广泛引人,中西文化的交融与冲突,也成为美术发展的强大动力。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民族危亡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意识,人们开始重新认识民族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引入有所冷却,那些学习西方写实手法,适宜抗战宣传的写实美术和大众喜闻乐见的美术形式受到空前重视。

1949 年以后,由于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敌视,以及意识形态的原因,中国对西方文化采取了抵制和批判的态度。

在当时形势下,我国从外国引进的主要是俄苏的写实主义美术。

在50 一60 年代,为中国革命服务、向大众普及的美术得到了充分发展。

在20 世纪美术的发展中,观念与思潮的变迁起着重要的作用。

民初,维新派思想家康有为的美术主张颇具号召力和影响力。

他抨击元以来的写意画传统,推崇以宋代院画为代表的工笔画传统,提出了“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的主张。

维新派的另一个思想家,康有为的学生梁启超,提出“真美合一”的美术主张,认为“美术的关键”是“观察自然”。

同康、梁美术思想相近的是陈独秀、鲁迅、吕徵等。

陈独秀说:“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西洋画写实的精神。

”并猛烈抨击清代以王石谷为代表的摹古风气,号召进行“美术革命”。

鲁迅亲自倡导和扶植了新木刻运动,晚年为介绍外国美术和培育中国新美术,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20 年代末到30 年代初,一批到外国学习艺术的留学生陆续回国。

他们办学校、搞创作、著文立说,参与美术运动,他们的艺术实践造成很大影响。

其中的校校者如林风眠、徐悲鸿、丰子恺等。

在现代美术史上,新型美术教育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发展史一、清末期美术教育1840年的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摧残了中国人的肉体,也重创了中国人保守的思想。

当人们从民族落后的反醒中寻求解答时,人们开始重视经世致用,以物质生产为目的实用知识,重视科学,重视以美术教育的形式培养为洋务实用的美术人才。

应科学与实业的需求近代学校教育应运而生。

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设马尾船政局,内设船政学堂。

其教学科目除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质学外,还包括画法。

1867年又设马尾绘事院,培养制图专门人才。

随后,开设有图画(制图)科的新式学堂日渐增多。

我国近代教育活动家张之洞于1902年创办的(1904年正式开学)两江师范学堂(初名三江师范学堂)是我国最早的师范学校之一。

图画成为所学课程中的必修课程。

1906年,学堂监督(校长)李瑞清奏请获准,创办了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第1个美术系科——图画手工科。

“学科以图画手工为主科,音乐为副科,兹单以图画言之,西洋画(铅笔、木炭、水彩油画),中国画(山水、花卉),用器画(平面、立体)、图案等。

”图画手工科的设立采用了资本主义国家美术教育体制,所设课程全面而完备,并且注意突出美术师范教育的特点。

图画手工科开设的课程为:教育为总主科;图画、手工为主科;音乐为副主科;国文、英文、日文、历史、地理、数学、体操为副科。

学生须通过预科文理普修方可进入图画手工科学习。

自此,保定优级师范学堂、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广东优级师范学堂、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也设有图画手工科(班)。

辛亥革命后,一些已建的师范学校,如北京高等师范、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成都高等师范、通州师范相继开办了图画手工专修科。

1852年间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内开始附设“土山弯画馆”。

画馆属工艺工场的一部分,但主要是为天主教培养宗教画人才。

学生是中国的天主教徒,教师是法国传教士。

教学采取工徒制,内容包括擦笔画、木炭画、铅笔画、钢笔画、水彩画和油画等技法,课堂作业主要是范画临摹。

该画馆还于1907年出版了《绘事浅说》、《铅笔画贴》等书,影响较大,对中国的美术教育,对西画在中国的传播有一定推动作用,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培养了一批有影响力的西画画家,徐悲鸿先生称之为中国西洋画的摇篮。

清末,一些有志于美术教育的知识分子,模仿日本和欧美的美术教育体制,开始尝试新的美术教学方法,编写出版“美术教科书”。

俞复创办的“文明书局”1902年印发了一套学堂蒙学课本,其中就有丁宝书编写的《新习画帖》5种、《铅笔画帖》4种,《高小铅笔画帖》3种。

商务印书馆也出版了徐永清编绘的《中学用铅笔画帖》8册,这些教材对我国新式美术教育的普及起了重要作用。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管学大臣张百熙以吴汝纶等人到日本的考察报告为基础,草拟了《学堂章程》,同年8月15日奏准颁布,也就是《钦定学堂章程》,也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近代学校系统,虽已公布,但并未执行。

1904年张百熙、张之洞、荣庆合作对《钦定学堂章程》修改,,于1904年1月(农历癸卯年底)由清政府正式颁布,即《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

它是我国经法令公布,正式在全国实行的第一个完整的近代学校体系。

它对整个国家的学校教育系统、课程设置、教育行政及学校管理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

“癸卯学制”将学前教育的“蒙养院”划出学校系统之外,将小学到大学分为三等六段。

其中,第一为初等教育,内分为初等小学堂(学制为5年)和高等小学堂(学制4年)二段;第二为中等教育,设中等学堂一段(学制为5年);第三为高等教育,内分三段,初步构筑了以普通教育、师范教育与实业教育为三条主干的国民教育体系。

《奏定学堂章程》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思想下,决定:初等小学“图画”、“手工”列为加授科目,作为“随意科目”。

其中,初小图画课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练习手眼,以养成其见物留心,记其实象之性情”。

手工课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练习手眼,使能制作简易之物品,以养成好勤耐劳之习”。

高等小学“图画”为必修课,每周2课时,“手工”列为兼授科目。

其中,高等小学图画课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观察实物形体及临本”,通过教学“练成可应用之技能,并令其心思于精细,助其愉悦”。

手工课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制作简易之物品,养成其用心思耐劳烦之习”。

中等学堂“图画”为必修课,每周1课时,共计4学年。

中等学堂图画教学目的是“习画者,当就实物模型图谱,教自在画,俾得练习意匠,兼讲用器画之大要,以备他日绘画地图、机器图,及讲求各项实业之初基”。

从《奏定学堂章程》的规定中可看出,设置图画、手工课的目的是“以养成其见物留心,记其实象”,“养成好勤耐劳”,“练成可应实用之技能”。

培养毕业后“以备他日绘画地图、机器图,及讲求各项实业之初基”。

应学制改革的需要,1906年,李瑞清呈准学部,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添设图画手工科,这是我国近代最早的美术系科。

图画手工科以教育、图画、手工为主课,音乐、文化为副科。

图画包括中西绘画及几何、投影等用器画;手工包括纸细工、黏土细工、石膏、竹、木等工艺美术。

为我国培了第一批美术教师,其中汪耒白、吕凤子、沈溪桥、姜丹书、李促乾、吴溉亭等人成了中国第一批著名的美术教育家。

清末的“癸卯学制”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使中国教育开始全面摆脱自我封闭,融入了世界教育发展的大潮,奠定了图画和手工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清末的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由于对科学和物质文化的重视,原本被我们忽视的属于“技”的那部分美术教育借助于这一时机在我国各级教育组织中迅速出现,形成了与“艺”的教育并举的局面。

至此,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格局正式形成。

也奠定了现代美院与工艺美院并存、基础教育中的绘画与工艺并存、社会中画家与工艺美术大师并存的基础。

二、民国初期美术教育1911年,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史所未有的重大进步,不仅标志着两千多年封建帝制向新兴民主共和体制的转变,也极大的推动了教育现代化进程,给美术教育带来了活力。

1906年,王国维先生在中国首倡美育,并且提出在中国要以美育取代宗教的缺位,所谓“美术者,上流社会之宗教”。

1907年,蔡元培先生大声疾呼:“以美育代宗教”。

鲁迅先生也在1907年发表的《摩罗诗力说》以及1912年发表的《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极力推崇美育,将美育主张与艺术创作结合起来,希望通过艺术提倡美育,传播宗教。

1912年1月9日成立了中央教育部,蔡元培任第一任教育总长。

1月19日,教育部发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

7月10日,在蔡元培的主持下,召开了中华民国中央临时教育会议,确定了民国教育的基本框架。

9月3日,中华民国第一个《学校系统令》公布,因1912年为农历壬子年,史称“壬子学制”。

其后至1913年间又颁布了不少法令,合称为“壬子---癸丑学制”。

新学制将整个学校系统分为三等五段,其中普通教育,初等小学校学制4年,儿童6岁入学,为国家义务教育,毕业后可升入高等小学或实业学校;高等小学校学制3年,毕业后可升入中学、师范学校;中学校学制4年,毕业后可升入大学或专门学校或高等师范学校。

该学制沿用了10年,在中国学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1912年9月,教育部颁布《小学校令》,其中规定:“初等小学校之教科目,为修身、国文、算术、手工、图画、唱歌、体操;女子加课缝纫。

”“高等小学校之教科目,为修身、国文、算术、本国历史、地理、理科、手工、图画、唱歌、体操;男子加课农业,女子加课缝纫。

”1912年11月,教育部颁布《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其中规定:“中学校之学科目,为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

”并认为图画课的要旨:“在使祥审物体,能自由绘画,兼练习意匠,涵养美感。

”手工课的要旨:“在练习技能,使制简易物品,养成工作之趣味、勤劳之习惯。

”并规定,图画课第1-3学年,每周为1课时,第4学年每周为2课时,所学内容:自在画、用器画。

自在画以写生为主,并授临画之法;用器画当授以几何画。

手工课4学年每周均为1课时,所学内容:以天然物之模造及简易日用器具、各种细工,并示以材料之性质及工具之保存法。

女子中学校手工以编物、刺绣、摘棉造花等为主。

民国初期的美术教育提出了培养学生“养其美感”、“涵养美感”的审美能力。

可见,美术教育中的审美功能在民国初期的学校教育中已经得到了重视。

在蔡元培先生等人的倡导下,美术教育思想已由过分的看重“技”的培养,又向“艺”的方向略略倾斜的一下。

蔡元培先生不仅从理论上全面和深刻地提出了将美育与世界观教育结合起来的国民教育思想,而且身体力行,精心呵护美育团体及学校。

应工商业发展的需要,私立美术学校蓬勃发展。

1909年,周湘在上海先后办起中西美术学校及布景画传习所,传授西洋绘画技法。

丁悚、乌始光、刘海粟、张眉荪等人曾在此学画。

后来中西美术学校改名为中华美术学校,这是中国学习西方美术教育的开端,这是我国第一所私立美术学校。

1910年中国人自行编写的《各科教法》正式出版。

1911年,乌始光、刘海粟、丁悚、汪亚尘兴办上海图画美术院,1920年更名为上海美术学校,1921年改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这是我国现代美术教育史上第一所正规美术专门院校。

1912年4月1日,浙江两级师范(现为浙江大学)开学复课,同年秋,增设高师图画手工专科,学制3年。

当时的教师有李淑同、樊羲臣、姜丹书等人。

在之后的几年间,以美术教育为特色的学校或者开有美术教育课程的学校大量涌现。

1915年,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开设3年制手工图画科,教师有李毅士、陈师曾、郑锦、丁荫(美国人)等;1915年,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现为南京师范大学)开设3年制图画手工科;1918年4月15日,在蔡元培的倡导下国立北京美术专科学校(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成立,郑锦为首任校长,这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美术院校。

三、“五四”至抗战前的美术教育1919年的“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义革命阶段。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教育进行了较多改革。

教育界出现了学习西方的热潮,学习对象由原来的日本、德国转向美国。

1919年5月1日,美国教育家杜威来华讲学。

在中国两年多,他在胡适、陶行知等人陪同下,当时11个省举行了70场演讲。

杜威宣传实用主义的哲学与教育主张,为中国打开了通向实验科学和现代文明的窗户。

1922年9月,教育部召开学制会议,通过了由“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出的学制改革方案,新学制又称“壬戌学制”。

受杜威实用主义的影响,壬戌学制几乎是美国学制的翻版,规定小学学制6年,分初高两级,初级4年,高级2年;中学校学制6年,分初高两级,初级3年,高级3年,这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教育体系的基本形成。

同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组织“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聘请各学科专家开始草拟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