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简介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的故事简介

三国演义的故事简介

三国演义的故事简介《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明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一部历史题材长篇小说。

小说以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为背景,以描写三国历史为主线,以塑造历史人物形象为特色,以反映社会风貌为特点,以抒发作者的抱负为意图,塑造了一批具有时代特征的英雄人物形象,成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典范。

故事背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

皇权日益削弱,地方豪强割据,民不聊生。

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曹操、刘备、孙权三国鼎立,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故事情节,小说以黄巾起义为开端,描写了曹操、刘备、孙权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对抗和外交纷争。

其中,曹操为了统一天下,发动了对抗袁绍的官渡之战,最终击败袁绍,统一了北方。

刘备则在桃园结义后,历经艰难险阻,最终建立了蜀汉。

孙权则在赤壁之战中,联合周瑜成功击败曹操的大军,确立了东吴的地位。

故事人物,小说中塑造了一大批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如曹操、刘备、孙权、关羽、张飞、赵云、周瑜、诸葛亮等。

他们各具特色,性格鲜明,形象深刻,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

故事价值,《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更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小说通过对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军事对抗和外交纷争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疾苦,反映了历史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

同时,小说还通过对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成为了中国文学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三国演义》以其宏大的历史背景、丰富的故事情节、深刻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三国演义》,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还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经典。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简介总结归纳精选(1):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述了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汉末年,汉室衰弱,黄巾起义,各路英雄乘剿黄之机发展势力。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最强。

连年混战,弱肉强食。

官渡之战,曹操灭袁绍,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吴国大将周瑜大败曹操,使曹操暂无力侵犯长江以南,构成三足鼎立,相对稳定的局面。

三国是曹操的魏国,孙权的吴国,和刘备的蜀国。

三国演义主要资料。

曹操死后,曹匹称帝。

大将司马昭统一全国,结束了三足鼎立之局面,夺魏为晋,建立晋朝。

总结归纳精选(2):是我国最有成就的历史小说,始于黄巾起义,最后西晋统一,()展现了公元184年到280年间的历史风云画卷。

作者透过集中描绘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现实的动荡和黑暗,谴责了封建统治者的暴虐,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人民呼唤明君、呼唤安定的强烈愿望。

另外,沿袭了平话“拥刘反曹”的传统,体现了封建时代人民拥明君、反暴君的共同愿望。

总结归纳精选(3):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以描述战争为主,反映了蜀、魏、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大概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近四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不以敌我叙述方式对待各方的历史描述,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汇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总结归纳精选(4):长篇巨着概括了上百年的历史,描绘了一系列纷繁复杂的事件,塑造了众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以各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为资料;以蜀和魏的矛盾为主要线索开展全书情节,塑造了一大批王侯将相和政治、军事、外交上的英杰人物。

三国演义故事梗概简单版5篇

三国演义故事梗概简单版5篇

三国演义故事梗概简单版5篇第一篇:三国演义故事梗概简单版第一回汉朝末年,张角兄弟发动叛乱,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桃园结义,踏上了保国安邦的道路。

第二回督邮故意刁难刘备,张飞怒不可遏,痛打了督邮一顿。

朝廷上宦官专权,大将军何进立外甥刘辩为帝,掌握兵权后决定剿除宦官。

第三回何进被宦官所杀,而与此同时他所召来的凉州刺史董卓已经率兵来到洛阳。

董卓欲行废立之事,遭到丁原的反对,董卓用离间之计使丁原义子吕布背叛丁原,投奔了董卓。

第四回董卓废掉少帝,立陈留王为帝,引起朝臣不满。

曹操自告奋勇前去刺杀董卓,但却失败了。

第五回曹操在陈留起兵,发矫诏声讨董卓。

前来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立袁绍为盟主,关羽在阵前斩了董卓大将华雄,自此威震三军。

吕布出关挑战,刘备兄弟三人奋勇击败吕布。

第六回董卓用李儒之计,将汉献帝劫往长安。

长沙太守孙坚得到传国玉玺后离开了洛阳,准备回江东发展大业。

第七回十八路诸侯联军开始瓦解,袁绍占据冀州后与公孙瓒开战,但公孙瓒得到了猛将赵云,袁绍与战不利。

孙坚为报刘表拦路之仇,率部攻打江夏,却被乱箭射杀。

第八回董卓暴虐无度,司徒王允利用美女貂蝉离间董卓、吕布,董卓在凤仪亭用画戟掷打吕布,自此二人结仇。

第九回吕布在王允的挑拨下亲手杀了董卓,董卓余党李傕、郭汜起兵攻打长安,杀害了王允。

第十回李傕、郭汜掌握大权后,假借献帝名义使曹操攻打青州黄巾军。

曹操父亲被陶谦部将张闿杀害,曹操迁怒陶谦,率兵前往徐州,望风劫掠。

第十一回孔融被黄巾余党攻击,派同乡太史慈前往平原请刘备前来解围。

刘备来到徐州,曹操又因为后方被吕布袭击,因而撤兵。

陶谦有意把徐州让给刘备,被刘备婉言谢绝。

第十二回陶谦病死,刘备自领徐州牧。

曹操用计击破吕布,攻陷濮阳城,吕布被迫弃城而逃。

第十三回杨彪用反间计使李傕、郭汜反目成仇,不料二人竟在长安城中作乱,杨彪惭愧无地。

李傕部将杨奉对李傕的暴虐不满,起兵攻打李傕,但事机败露,杨奉败走。

第十四回曹操起兵击败李傕、郭汜,将汉献帝迎至许都,自此掌握朝廷重权。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吴.蜀.魏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大概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汉朝末年,宦官弄权。

朝廷日渐衰落,自黄巾之乱以后,曹操最先崛起。

分别平定了袁绍,袁术,吕布,及各路诸侯。

而此时孙坚在大江东岸悄悄的发展起来,并迅速的取得了整个江东的统治权。

当时曹操实力雄厚,远远的高于孙氏集团。

所以发动了著名了“赤壁之战”。

而江东联合刘备在此处共东击溃了曹操的百万大军,曹操兵败逃至北方,刘备乘势夺取了荆州。

之后又夺占了益州及汉中等地。

之后镇守荆州的关羽兵败丢失了荆州,刘备为了给他报仇而对江东孙氏发动了“夷陵之战”。

最后惨败于江东陆逊之手。

刘备不久病故,临终时将太子刘禅托孤于丞相诸葛亮之手。

随后的十几年里,诸葛亮南征北伐,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最后积劳成疾,在第六次讨伐魏国的途中病逝于五丈原。

诸葛亮死后,姜维继承了他的遗志,其后的三十年内,又多次的进行伐魏,结果都未能取得成功。

最后蜀汉被当时的魏国所灭,而魏国则由司马家族篡取了政权,随后又灭掉了东吴,建立了晋朝。

而三国时代也由此得到了终结。

三国演义读后感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

《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

《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

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

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

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

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

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在有关三国故事的宋元话本、戏曲和轶事传闻的基础上,依据晋代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以及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所作的注,所进行的艺术加工再创作。

《三国演义》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描述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该作品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该版本也成为诸多版本中水平最高、流传最广的版本。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一部文人长篇小说,明清时期甚至有“第一才子书”之称。

自问世以来,取材于它的各类文艺
作品不胜枚举。

它的巨大影响力,以至于使艺术的真实盖过了历史的真实。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简介

五.精彩片断
1.曹操煮酒论英雄(第二十一回)
2.张翼德大闹长坂坡(第四十二回)
3.诸葛亮舌战群儒(第四十三回)
六.书中诗作
《三国演义》篇首词
(明)杨慎《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情节复述:在公元207年冬天,刘备等人第一次来到茅庐时,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见亮好友崔州平;数日后,刘、关、张顶风冒雪,二顾茅庐。途中,遇亮好友石广元,孟公威。到达茅庐,只见亮弟诸葛均,方知亮已出游,备留下一笺,表达倾慕之意。返回时,在隆中山下小桥边遇见亮岳父黄承彦;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关羽、张飞三顾茅庐,适逢亮在家,但昼寝未醒。刘备吩咐关、张在门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于阶下,直到亮醒后,方才相见。
小说还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理想,即政治上以蜀汉为代表的“圣君贤相”和人际关系上以刘关张为代表的“义”,以此和现实中的“昏君贼臣”和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相对立,同时也构成了该书拥刘反曹这一思想倾向的基本内容。
作为明君良臣的主要标志,就是能在政治上行“仁政”,人格上重道德,才能上尚智勇。
小说在人物形象方面塑造了“三绝”,即奸绝曹操、义绝关羽、忠绝(或智绝)诸葛亮,通过他们之间以及和其他人的种种纠葛争斗来演绎那场历史大悲剧。小说为突出人物性格,采用了类型化、绝对化的方法和夸张、对比、烘托等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叙事方面则以魏、蜀两大集团的矛盾斗争为主干,使全书成为一个结构宏伟、波澜壮阔而又精巧严密的艺术整体。《三国演义》标志着我国长篇历史演义小说的最高成就,对后世历史小说的兴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思想内容
1.“拥刘反曹”,它把蜀汉之争作为全书的主要矛盾。

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100字

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100字

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导语:《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如下小编整理的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100字,欢迎阅读与分享。

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 1《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汉末年,汉室衰弱,黄巾起义,各路英雄乘剿黄之机发展势力。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最强。

连年混战,弱肉强食。

官渡之战,曹操灭袁绍,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吴国大将周瑜大败曹操,使曹操暂无力侵犯长江以南,形成三足鼎立,相对稳定的局面。

三国是曹操的魏国,孙权的吴国,和刘备的蜀国。

曹操逝世后,曹匹称帝。

大将司马昭统一全国,结束了三足鼎立之局面,夺魏为晋,建立晋朝。

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 2《三国演义》由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末期开始描写,至西晋初期国家重归统一结束。

以魏(曹操)、蜀(刘备,诸葛亮)、吴(孙权)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形成演变,矛盾斗争为主线,最后由魏的替代者晋统一全国,国家重归一统。

简要概括内容线索:黄巾起义—讨伐董卓—群雄纷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分三国—三国归晋。

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 3描绘了三国时代的一幅政治风云的彩色画卷,是一个龙争虎斗的战争史诗。

着重表现的是从东汉末年到晋朝将近一个世纪多个政治集团间错综复杂紧张尖锐的斗争。

这种斗争发展成为连接不断的对政治权力的争夺和军事冲突,展示出一幅幅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战斗风云图。

它以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在广阔的背景下,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近五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不以敌我叙述方式对待各方的历史描述,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内容简介

三国演义内容简介

三国演义内容简介《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

本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小说描述了公元三世纪东汉末年,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由于各国后主过于无能而亡国。

蜀后主刘禅被钟、邓合军擒于成都,吴后主惧战而降,魏后主曹奂被迫移位于司马炎改年号为晋,从此天下皆归司马掌控。

正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三国演义内容简介《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书语言生动、场面宏大、个性鲜明,塑造出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等许多不朽的历史人物形象,其出色的文学成就,使它的影响事实上已深入到中国文学、艺术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三国演义》全书出现以前,中国各类小说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几十个字。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中国小说如何由短篇发展至长篇,这点我们要注意。

原来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事件纷繁,正是敷演故事的最好素材。

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着。

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到辗转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

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态上有所不同,很值得我们注意。

这种源出众手的小说,后来还有神魔小说《西游记》和另一讲史小说《水浒传》。

三国演义对后来的小说相信有一定的启导作用。

讲史文学的源流,这部巨着本身的文学价值,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都值得我们深入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葛亮 :挥泪斩马谡 三顾茅庐 七擒孟获 舌 战群儒 隆中对 火烧赤壁 白帝城托孤 七擒 七纵孟获 六出祁山 空城计 草船借箭 三气 周瑜
与三国故事相关的成语俗语 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比喻得到了与
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
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
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
三国演义简介
作家作品
罗贯中(约1330-约 1400),名本,字贯中, 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 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 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 出众。他的作品还有《三 国演义》、《隋唐志传》、 《三遂平妖传》、《残唐 五代史演传》、等小说和 《风云会》等杂剧。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 中国古代长篇历史章回小说。作者一般被认为 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是四大名著中唯一一本 根据历史事实改编成的小说。演义以史为据, 以儒家思想为本,强调“忠义”;着重描写战 争,讲述汉末黄巾之乱至魏、蜀汉及吴三国鼎 立,到西晋统一百余年间历史,刻画了众多英 雄人物。
开篇诗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
蜀:刘备,关羽,张飞,赵云,马超,诸葛亮,魏 延,庞统,黄忠 ……
魏:曹操,夏侯惇,夏侯渊,许褚,张辽,司马懿, 张郃 ……
曹操:三国时期最伟大的政治家、 军事家、谋略家、文学家和诗人, 他一生并未称帝,但他在汉末所采 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措施,可以 使他与秦始皇、唐太宗、康熙等千 古帝王同列。千百年来,对曹操的 评价贬多于褒。肯定他的,说他胸 怀大志,唯才是举,平定北方,登 高必赋,文武兼备,御军三十余年, 自著兵书十万余字,是个大政治家、 大军事家、大文学家;否定他的, 说他“名托汉相,实为汉贼”是个 善于玩弄权术,残忍嗜杀的“奸 雄”,尤其在民间,更将曹操作为 “奸诈”、“虚伪”的代名词。
吴:孙权,黄盖,周瑜,陆逊,吕蒙,甘宁……
刘备:蜀汉的开国皇帝,刘备少年孤贫,
以贩鞋织草席为生。黄巾起义时,刘备与关 羽、张飞桃园结义,成为异姓兄弟,一同剿 除黄巾,有功,任安喜县尉,不久辞官;董 卓乱政之际,刘备随公孙瓒讨伐董卓,三人 在虎牢关战败吕布。后诸侯割据,刘备势力 弱小,经常寄人篱下,几经波折,却仍无自 己的地盘。赤壁之战前夕,刘备在荆州三顾 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助,在赤壁之战中, 联合孙权打败曹操,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占领荆州,不久又进 兵益州,夺取汉中,建立了横跨荆益两州的 政权。后关羽战死,荆州被孙权夺取,刘备 大怒,于称帝后伐吴,在夷陵之战中为陆逊 用火攻打得大败,不久病逝于白帝城,临终 托孤于诸葛亮。
张飞:字翼德,与刘备、关羽在桃 园结义,张飞排第三。五虎大将中 第二位。曾在虎牢关与关羽、刘备 一起迎战吕布。长坂坡桥头上一声 吼,吓退曹操百万军。葭萌关夜战 马超,一支丈八蛇矛勇冠三军。刘 备入川以后拜本骑将军,封西乡侯。 公元221年为替二哥关羽报仇,同刘 备起兵攻伐东吴。临行前,因鞭挞 士卒被部将范疆、张达刺杀,死时 只有55岁。
过五关、斩六将——本是写关羽从曹营中逃 出,一路过关斩将与刘备会合。现在用来指 经过层层选拔,淘汰众多的对手而获胜。
身在曹营心在汉——本指关羽在长坂坡兵 败后,被迫归曹而心念刘备(代表蜀汉)。 现在指身在别的集团而不忘原来所属的集团。
携手共进,齐创精品工程
Thank You
世界触手可及
关羽:字云长,三国时蜀国名将。
刘备的义弟,五虎大将排名第一位。 因战乱而逃亡至涿郡。其后与张飞一 起追随刘备。曾在汜水关前斩华雄, 虎牢关前战吕布而闻名天下。官渡之 战前被俘,被曹操拜为偏军,封汉寿 亭侯,为曹杀了袁绍名将颜良、文丑。 后千里走单骑,骑坐赤兔马,提一口 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 到刘备身边。后攻曹仁于樊城,水淹 七军,收降曹操大将于禁,杀庞德, 让华佗刮骨疗毒,威名远扬。但终因 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兵败麦城,被 孙权所杀,死时58岁。一生重情义, 智勇双全,武艺绝伦。
空城计 (诸葛亮):指一种作战方法。 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刮目相看 (吕蒙) 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 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乐不思蜀(刘禅):比喻乐而忘本。 单刀赴会——本是写蜀汉荆州守将关羽只身 前往充满敌意的东吴参加会谈。现在用来表达 独身一人前往敌营的意思。 大意失荆州——本是写关羽麻痹轻敌,被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蜀汉政治家、军 事家。公元181年:诞生于琅邪阳都 (今山东沂南县)。19岁:与友人徐庶 师从司马徽。27岁:在司马徽、徐庶的 推荐下,刘备三顾茅庐, “隆中对”。 旋即出山辅助刘备。28岁:参与赤壁之 战获胜。43岁: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 45岁:诸葛亮率军南征,稳定南部四 郡。47岁: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呈交 《出师表》进行北伐。48岁:北伐街 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自贬为右 将军。49岁: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 都、阴平,恢复丞相职位。蜀建兴8年。 50岁:诸葛亮再次北伐。51岁:诸 葛亮北伐,破司马仲达,大败魏将张合。 54岁:诸葛亮再次北伐中病故五丈原。
东吴陆逊长途奔袭攻占了荆州。现在用来
表达因麻痹大意而造成的重大失误。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本指周瑜计划火 攻曹操,一切都已准备好了,只差东
风还没有刮起来,不能借顺风放火。现在 比喻样样都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 条 件。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本指魏大将 军司马昭专权,图谋夺取帝位的野心世
人知道。现在用来指野心非常明显,人 所共知。
与主要人物相关的故事
曹操 : 孟德献刀、煮酒论英雄、跣足迎许攸、 败走华容道、 望梅止渴,挟天子以令诸侯
刘备 : 桃园结义、三顾茅庐 、刘备借荆州 、 青梅煮酒论英雄、 白帝城托孤
张飞 : 怒鞭督邮、 三英战吕布、 醉酒失徐州
关羽 : 单刀赴会、 败走麦城、 桃园结义 、 温酒斩华雄 、三英战吕布 、斩颜良 诛文丑 、千 里走单骑、 过五官斩六将 、华容道私放曹、 刮 骨疗毒 、大意失荆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