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质碳资源高效利用的科学基础_魏贤勇
6“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重点专项进入审核环节2016年项目公示清单

2016YFB0600800 CO2低能耗捕集与地质封存利用的关键基础科学问题研究 2016YFB0600900 基于CO2高效转化利用的关键基础科学问题 2016YFB0601000 二氧化碳烟气微藻减排技术 2016YFB0601100 工业含尘废气余热回收技术 2016YFB0601200 低品位余能回收技术及热泵装备研发与示范 2016YFB0601300 化工冶金流程系统优化与节能技术
14 15 16 17 注:
2016YFB0601400 流程工业系统优化与节能技术 2016YFB0601500 水泥炉窑的高能效低排放关键技术研发与工业示范 2016YFB0601600 数据中心节能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2016YFB0601700 公共机构高效用能系统及智能调控技术研发与示范 标*的项目,实施1-2年后,需择优评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重点专项拟进入审核环节的2016年度项目公示清单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项目编号 2016YFB0600100 项目名称 煤炭超临界水气化制氢和H2O/CO2混合工质热力发电多联产基 础研究 项目牵头承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 神华国能集团有限公司 大连理工大学 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 司 天津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节能工业节能有限公司 清华大学 天津大学 浙江大学 重庆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项目 负责人 郭烈锦 凌文 胡浩权 郑化安 姜忠义 于敦喜 任育杰 姜培学 巩金龙 程军 廖强 王如竹 郭占成 中央财政经费 (万元) 3000.00 4290.00 3000.00 4955.00 3306.00 3500.00 2530.00 3500.00 3500.00 2640.00 4500.00 2500.00 * 项目实施周 期(年) 5 5 5 3 3 4 4 5 5 4 3 3
中国科学院可再生能源重点实验室

人才培养
实验室拥有仪器设备总值约1亿多元,科研用房约1.72万平方米。共有155名固定研究人员,其中高级职称 100名。博士生培养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硕士生培养点7个。
感谢观看
中国科学院可再生能源重点实 验室
中国科学院下属机构
01 研究方向
03 科研条件 05 人才培养
目录
02 发展历史 04 科研成就
本着公开、开放的原则,实验室积极对外开展学术交流。设立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制定了开放基金管理办 法,对外公开发布指南和公开征集项目,对项目申请进行公平、公正的评审,择优立项并公开发布。每年批准约 10项开放基金,分别给予2-3万元经费的支持,获支持的项目负责人属于实验室流动人员的一部分。
研究方向
生物质能源、非碳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系统集成优化。在分散能源高效富集如光合作用模拟、高 效太阳能转换材料、聚光及跟踪技术、波浪能收集等,在低品位能源高效转化如光化学转化利用、中低温太阳能 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生物质燃料制备、地热资源综合利用等,非稳定能源储存及输送如高效大容量储能材料、 多能互补应用技术、可再生能源发电并控制技术等方面,开展核心技术研究,进行技术集成,以期突出原理创新 和工艺技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管理3个研究方向共13个研究室和1个分析测试中心。秉承加强技术创新 和技术集成创新,坚持有所不为有所为的原则,重点开展具有明确需求的科研工作,在生物质能源利用、非碳能 源利用技术开发、能源战略研究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取得了一批具有标志性、引导性和不可替代性 的科技成果。生物质航空燃油关键技术获2018年度广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集波浪能发电、养殖、旅游为一体的 半潜式多功能平台,已获中国、欧盟和日本发明专利授权,南海兆瓦级波浪能示范工程建设项目首台500kW鹰式 波浪能发电装置“舟山号“,于2020年7月1日正式交付使用。
煤焦油蒸馏与萃取分离技术比较研究

广
州
化
工
Vo . 0 No 9 14 . Ma 2 2 v. 01
G a g h u C e c lI d s y u n z o h mia n u t r
煤 焦 油 蒸馏 与 萃取 分 离技 术 比较研 究
冯超辉 , 张德 飞 ,王 磊 ,毛周刚 ,江金正
2 萃 取 分 离技 术
萃取分离 技术 多应用 于石 油化工 、 机合成 、 品加 工 、 有 食 制
药工程 、 生物工程和核工业等诸多领域 , 以其温 和条件下操作 和 能够保 留或者部分保 留原始组成 结构的特点在分离 技术领域 扮 演着 重要 角色。与传统 的工业 化的蒸馏 分离 技术相 比, 萃取 分 离技 术在煤焦 油族组 分分离 方面 的应用还 处于研究 开发 阶段 ,
Absr c t a t:The d silto n xr c in s p r t n t c n lg o o ltrwe e i to u e itlain a d e ta t e a ai e h o o y frc a a r n r d c d,a d t e h i o a a o o n h n t e rc mp r — t e r s a c sc n u t d I c n l d d t a h itlai n s pa ain tc n l g a uc h rc mi sa i h e e g i e e r h wa o d ce . t o c u e h tt e d si to e r to e h oo h d s h s o to ng sh g n r v l y y c n u t n,h g q p n n e t n n rg n lc mp n n e tu to o s mp i o u e e uime ti v sme ta d o ii a o o e td sr ci n,whi x r cin s p r t n t c n lg o l e ta to e a a i e h o o n t e o y
“双碳”目标下推动能源技术区域综合示范的路径思考

*通信作者资助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 类)(XDA 21000000)修改稿收到日期:2022年3月30日专刊:科技支撑“双碳”目标实现S&T Supporting Realization of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Goals 新技术综合示范Comprehensive Demonstr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引用格式:朱汉雄, 王一, 茹加, 等. “双碳”目标下推动能源技术区域综合示范的路径思考.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2, 37(4): 559-566.Zhu H X, Wang Y , Ru J, et al. Thoughts on regional path of promoting comprehensive demonstration of low-carbon energy technology under “dualcarbon” goals.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22, 37(4): 559-566. (in Chinese)“双碳”目标下推动能源技术区域综合示范的路径思考朱汉雄1 王 一1 茹 加2 曹大泉2 任晓光1 何京东2 陈海生2 蔡 睿1 刘中民1*1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大连 1160242 中国科学院 重大科技任务局 北京 100864摘要 在典型区域推动面向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的能源技术(以下简称“双碳”能源技术)综合示范是中国科学院支撑“双碳”目标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
文章从“技术集成示范”和“典型区域示范”2 个特征论述了开展“双碳”能源技术区域综合示范的意义,并基于中国科学院能源领域已有研究布局,提出了适合中国科学院推进“双碳”能源技术综合示范的多能融合理念及其 4 条主线,分别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与耦合替代、非化石能源多能互补与规模应用、工业低碳/零碳流程再造和数字化/智能化集成优化。
科学发展作统领 凝神聚力创“五优”

矿井 创建 工作 , 现 了企 业 又 好 又快 发 展 。在仓 造 实 4 郑煤 集 团建井史 上工期 最短 、 投入 最少 、 联合 试运转 时 间最短 的“ 三个 最 ” 绩 基础 上 , 创造 了新 建矿 成 又 井 当年投产 、 当年 达 产 、 当年 成 功 创 建 “ 优 ” 井 五 矿
关 键 词 : 五 优 ” 井 ; 想认 识 ; 六 无 ” “ 矿 思 “ 管理 ; 谐 矿 区 ; 全 生 产 和 安
中图 分 类 号 :2 2 F 7 文 献 标 识 码 : B 文 章 编 号 :0 3—0 0 2 1 1 10 5 6( 0 0)0—0 01—0 0 3
20 0 8年 1 0月 l 7日, 自坪煤 业 公 司正 式竣 工 投 产 。1年 多来 , 各 级领 导 关 心 支 持 和 集 团公 司 的 在 正确领 导下 , 持 科 学发 展 、 全 发 展 、 坚 安 和谐 发 展 理 念, 以质 量标准 化 为基 础 , 以安 全 高效 为 目标 , 以提 升素质 为重点 , 以精 细管理 为保 障 , 以科技创 新 为支
患、 设备 无故 障 、 系统无 缺陷 、 管理无 漏洞 、 责任无 盲
点 ” “ 无 ” 理 为 目标 , “ 造 本 质 安 全 人 、 的 六 管 以 塑 打
造 本质 安全环 境 、 实现 本 质安 全 管 理 ” 为重 点 , 造 打
本 质安全 型矿 井 。
会, 举办 “ 五优 ” 创建 知识 竞 赛 、 演讲 比赛 , 依托 各 种
2 1 提升 员工 素质 。 育本 质安 全人 . 培
收 稿 日期 : 0 0—0 2 21 5— 5 作 者 简 介 : 治 国 ( 94 ) 男 , 南 新 密 人 , 级 工程 师 , 士 研 究 杨 16 一 , 河 高 硕
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分析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授奖项

2009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授奖项目公告版权申明本文部分内容,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设计等在网上搜集整理.版权为个人所有This article includes some parts, including text, pictures, and design. Copyright is personal ownership.b5E2R。
用户可将本文地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地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地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文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人及相关权利人地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p1Ean。
Users may use the contents or services of this articlefor personal study, research or appreciation, and othernon-commercial or non-profit purposes,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y shall abide by the provisions of copyright law and other relevant laws, and shall not infringe upon the legitimate rights of this website and its relevant obligees. In addition, when any content or service of this article is used for other purposes, written permission and remuneration shall be obtained from the person concerned and the relevant obligee.DXDiT。
《低碳经济》教学大纲

《低碳经济》教学大纲一、课程及教师基本信息2:平时考核应占总成绩的40-70%«二.教学进度及基本内容2.学习内容包括课前阅读、课程作业、课后复习、文献综述、课下实验、课程论文等;3.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进度及基本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小幅度调整。
三、推荐教材及阅读文献(包括按章节提供必读文献和参考文献)1)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16 (每年更新一次,课程用最新一版)IEA, EnergyTeclmologyPerspectives 2016.(每年更新一次,课程用最新一版)2)IPCC, FIFTH Assessment Report(AR5), 2014: www.ipcc.ch3)The Global Conmiission on the Economy and Climate, the new climate economy 2016: Tlie Sustainable Infiastiiictiue Imperative.4)The Global Conmiission on the Economy and Climate, the new climate economy 2014: better growth, better climate.5)William D. Nordhaus, Tlie Climate Casino: Risk, Unceitainty, and Economics for a Warming Wbild,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3 The Oxford handbook of the macroeconomics of global wanning, 20146)卢安武,重塑能源•新能源世纪的商业解决方案,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7)迈克尔•格拉布,让•夏尔•乌尔卡德,卡斯腾•努豪夫,星球经济学:能源、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三个领域8)尼古拉斯•斯特恩,尚待何时?:应对气候变化的逻辑、紧迫性和前景,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6年3月9)世界银行,碳排放交易实践:设计与实施手册2016, 2016.10)王克,雷红鹏等,中国城市低碳发展规划读本,201511)邹骥,王克,傅莎,崔学勤等,2010.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9/10: 迈向低碳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未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委托编写。
资源科学的理论与应用

资源科学的理论与应用资料科学是以资源管理、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为核心,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理论和方法,以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源为目的的科学。
资源科学是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相结合的一门学科,旨在解决资源紧缺和不可持续性利用问题。
本文将从资源科学的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资源科学的理论资源科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主要包括环境科学、地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等多个学科。
资源科学的理论框架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1.资源基础理论:资源基础理论主要研究资源的分类、特征、分布规律和规模,包括资源地理学、资源统计学等学科。
2.资源评价与评估:资源评价与评估主要针对资源的承载能力、利用价值、供需情况等进行分析和评估,包括资源评价学、资源经济学等学科。
3.资源规划与管理:资源规划与管理主要涉及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和管理,包括资源管理学、资源开发规划等学科。
4.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主要是针对资源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进行的研究,包括资源环境学、环境保护学等学科。
资料科学的理论框架对于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只有深刻理解资源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资源规划,并在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保持资源的可持续性。
二、资源科学的应用1.资源调查与监测:资源调查和监测是资源科学的基础应用,通过对资源的调查和监测,可以充分了解资源的分布和特征,并为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2.资源规划:资源规划是资源科学的重要应用,资源规划能够合理规划资源的利用,避免因资源的浪费而导致放大资源危机。
3.资源开发利用:资源开发利用是资源科学的核心应用,资源技术进步提高了资源开采的效率和质量,因此科学的资源利用和开发,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4.环境保护与修复:环境保护和修复是资源科学的必然应用,一方面,科学的环境管理和保护能够保护和改善人类健康;另一方面,环境修复能够帮助我们恢复并改善受损的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何谓重质碳资源的高效利用
作为典型的重质碳资源,煤是古生物(主要是 植物)的遗骸经过亿万年的地质演变转化成的化石 资源。煤被称为“乌金” ,说明它来之不易,值得珍 惜。与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相对应,煤又被 称为 “工业的粮食” 。 但与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不同, 煤属于不可再生的资源。 许多人认为,正因为是地球上,特别是我国储 量最丰富的化石资源, 煤应该是廉价的能源。 但是, 事实上我国煤炭的开采和利用都付出了极其昂贵的 代价。在我国,煤的大量开采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 - 境并导致土地资源迅速减少。据报道[5 9],全国采 煤沉陷面积已达 40 万公顷; 每年产生煤矸石 1.3 亿 吨,累计堆存 30 多亿吨,占用土地已经超过 15 万 亩,部分煤矸石自燃和淋溶水还造成了严重的大气 和水资源污染;生产每吨煤平均排放水量为 2~2.5 t,至 2003 年的 53 年全国产煤累积排放水量高达 680~790 亿吨,直接影响到区域水文地质条件,造 成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困难,水利工程破坏, 农业生产 受到影响;煤矿因安全生产每年抽排瓦斯 70~90 亿 立方米,约占世界甲烷排放量的 1/3;每年因采煤过 程中的瓦斯爆炸夺去无数矿工的生命, 使其家属失去 生活来源并给他们造成难以治愈的精神创伤; 煤炭运 输已经占到我国货运的 45%以上, 给交通运输带来巨 大的压力。燃煤排放的 SOx、NOx 和所形成的包括多 环芳烃在内的气溶胶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环境污染[10]。 还是形成酸雨的 燃煤排放的 CO2 不仅导致温室效应, 重要来源。更为严峻的是,作为经过 7000 万年乃至 1 亿年以上形成的宝贵的化石资源,按我国现在每年 消耗 20 亿吨且今后逐年递增 10%的速度,本世纪内 我国的经济可开采的煤炭将消耗殆尽。 大量的事实表明:我国采煤和用煤过程付出的 代价太大,获取的回报太小;煤应该被看作是宝贵 的化石资源而不是廉价的能源;煤炭资源应该得到 高效利用而不是滥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和 科学发展观出发,包括煤在内的重质碳资源,特别
·1136·
化
工
进
展
2006 年第 25 卷
程耗费了巨额投资,带来的却是巨额亏损。 南非曾因受到制裁而以本国丰富的煤炭资源为 依托,开发了煤间接液化技术并使之工业化,但在 解除国际制裁后面临着是否继续发展煤间接液化技 术的问题。 就如同“纳米”成为热点一样,我国能源供应 紧张导致“煤变油”大行其道。然而,就煤的宝贵 程度和采煤付出的高昂而惨痛的代价及工艺过程欠 缺原子经济性而言, “煤变油”的确无异于“挖肉补 [13] 疮” 。 科学工作者需要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看待热 点问题,能耗大、污染严重且产品附加值低是传统 的煤利用技术缺乏生命力的症结所在。与煤本身相 比,经化学反应后所得产物的组成往往更加复杂, 因而从中分离化学品也更加困难。仅以作为 1–苄 基萘的反应[14]为例,所得产物包括甲苯、萘、四氢 萘、2–苄基萘、1–苄基四氢萘、2–苄基四氢萘、 5–苄基四氢萘和 6–苄基四氢萘; 如果进一步深度 加氢,产物可多达 20 余种。因此,人们迄今尚难通 过加氢液化从煤中获取纯化学品。 Schobert 和 Song 站在煤化学和煤转化技术的前 沿, 评述了 21 世纪从煤获取化学品和材料需要采取 的技术路线[11]。他们认为一方面需要研究煤的定向 转化技术,一方面要设法从含有数百种乃至更多化 合物的煤焦油和煤液化油中分离化学品,可取的方 法是利用脱氢和脱烷基化反应,减少其中化合物的 种类。但值得注意的是,煤焦油和煤液化油在脱氢 和脱烷基化反应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发生缩合等反 应;经脱烷基化反应后附加值较高的烷基芳烃转化 为无取代芳烃,也有得不偿失之虞。 随着“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三峡水利工程 的竣工、核电和海洋油气田的大规模开发、原煤价 格的迅速提高及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国家对 环境质量的重视,中国的能源构成将会发生重大变 化。本文作者不赞成“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煤炭仍 然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的推断。可以预计,到本世 纪中叶,煤将不再占据我国能源的主导地位;煤失 去在我国能源中的主导地位将是我国国民经济步入 可持续发展轨道的重要标志。 随着轻质原油的大量消耗,世界原油重质化呈 日益加剧的趋势[15]。重油直接燃烧[16]污染严重,对 设备腐蚀及热能利用率低。利用重油的传统途径是 加氢和脱碳[17],但重油中的沥青质,特别是其中的 有机金属、硫和氮杂原子成分极易使加氢用的催化
化
·1134·
工
进
展
2006 年第 25 卷第 10 期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
重质碳资源高效利用的科学基础
魏贤勇,宗志敏,孙林兵,秦志宏,赵 炜
(中国矿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摘 要:介绍了重质碳资源是地球上最丰富的有机资源,其高效利用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而制约
是重质化石资源的高效利用应该包括洁净、有节制 和高附加值利用。
2 重质碳资源利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缺气少油和国民经济欠发达导致煤在我国的能 源构成中长期占据主要地位。 从煤的高碳含量考虑, 产生同样热量由燃煤释放的 CO2 远多于石油和天然 气,而大量的 CO2 的排放造成全球气候反常。随着 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环 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作为洁净燃料煤与石油 和天然气等相比显然缺乏竞争力。 传统的煤利用技术还包括炼焦、 液化和气化等, 其共同点是热加工,即主要通过在高温下的化学反 应改变煤中碳的存在形态。 炼焦是主要服务于钢铁工业的煤转化工艺,但 随着高炉直接喷煤及电炉炼钢等新技术的发展,钢 铁工业对焦炭的需求量呈减少的趋势,导致炼焦工 业趋于萎缩,相应地作为炼焦副产物的煤焦油的产 量势必下降。Schobert 和 Song[11]指出,由于原料供 应减少,煤焦油工业前景暗淡,但全世界对高附加 值芳香族化学品的需求却在增加。煤焦油是芳香族 化合物特别是多环芳香族化合物的重要来源,为了 确保这些化合物的供给,有必要开发旨在获取这些 化合物的煤转化工艺。 煤直接液化是较温和的煤转化工艺。迄今研究 和开发煤直接液化工艺的主要目的是获取燃料油。 但由于需使用大量的氢气和无法回收的催化剂,导 致获取燃料油的成本居高不下,至少在今后数十年 内不可能与石油竞争,且产品(煤液体)作为化学 品利用,存在分离困难的问题。 过去数十年内,美国、日本和德国在煤直接液 化的基础研究和工业性试验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但除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不惜成本通过煤直 接液化生产燃料油以满足战争的需要以外,迄今尚 未建立任何能够商业运行的煤直接液化厂。由于即 使是示范性试验也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且现有的煤直 接液化工艺本身仍缺乏经济可行性,本文作者建议 我国在建立煤直接液化示范性和工业生产基地时一 定要谨慎从事。 通过煤的气化及合成气可以获取液体燃料和诸 多化学品[12],但从全过程分析,经历了通过高温下 与气化剂(O2、H2 和 H2O)的反应将煤破碎成最小 ,然后组合这些碎片的 的碎片(CO、CH4 和 H2 等) 过程,即走了一条弯路,有得不偿失之虞。有的工
收稿日期 2006–07–14;修改稿日期 2006–08–21。 基金项目 国 家 973 项 目 ( G1999022101 、 2004CB217704-5 、 2004CB217801-2、2004CB217601 和 2005CB221200-G) 、国家自然科 学 基 金 西 部 能 源 重 大 研 究 计 划 重 点 和 面 上 项 目 ( 90410018 和 9051000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9676045、20076051、50474066 和 20676142)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04031) 、高等学校博士 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98029016 和 20020290007) 、国家教育委员会 优秀年轻教师基金、 IET 青年教师基金、 煤炭科学基金 (93 加 410101) 、 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发展项目基金(97-312) 、煤炭普通高校跨世纪学术 带头人培养对象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 (JHB05-33)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93136049)和江苏省六大人才 高峰培养对象基金。 第一作者简介 魏贤勇(1958—) ,男,工学博士,教授。电话 0516– 83885951;E–mail wei_xianyong@。
Abstract:Heavy carbon resources (HCRs) are the most abundant organic resources globally and their efficient utilization is crucially important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whereas the key issue restraining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HCRs is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ositions and structures of 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nents in HCRs. Investigating the compositions and structures in soluble organic matter, especially macromolecular organic species, from HCRs in molecular level under the direction of molecular coal chemistry theory and using related separation and non-destructive (or slightly destructive) methods can provide reliable theoretical basis for developing new technologies of directly separating value-added chemicals from HCRs or directionally converting HCRs to clean and highly calorific fuels along with value-added chemicals. Key words:heavy carbon resources;molecular coal chemistry;macromolecular organic species; value-added utilization 重质碳资源是有机质主要由大分子成分组成的 化石资源和可再生资源,包括煤及其衍生物(煤焦 油、煤焦、煤液化油和煤液化残渣) 、重油(即原油 、 中密度大于 0.93 的稠油和沸点高于 350 ℃的渣油) 油页岩、油沙和农作物秸秆等,是全球,特别是我 国主要的有机资源。例如,就我国已探明的常规化 石资源储量而言,煤、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为 818 亿 、 25 亿吨和 5.4 亿吨[2], 吨 (另有报道为 1886 亿吨[1]) 其中石油中重油占 50%以上。也就是说,我国 98% 以上的常规化石资源属于重质碳资源。另一方面, 我国煤、石油和天然气的人均可采储量分别仅相当 而创造同量 GDP 于世界的 55.4%、 11.1%和 4.3%[3], 的能耗却高达世界平均水平的 3.1 倍[4]。 有限的人均资源拥有量与粗放性的资源利用和 经济发展模式是人们迄今缺乏对其中有机质大分子组成结构的了解。评述了以分子煤化学理论 作为指导,利用可分离和非破坏或轻度破坏性的方法从分子水平上研究重质碳资源中可溶有机质,特别是有机大 分子成分的组成结构及研究进展,可以为开发从重质碳资源中直接分离高附加值化学品和定向转化重质碳资源为 洁净和高热值燃料及高附加值化学品的新工艺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重质碳资源;分子煤化学;有机大分子;高附加值利用 中图分类号:TQ 5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613(2006)10–113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