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量词“双”与“对”比较使用探析
量词“对、双、副”的语义特征分析

量词“对、双、副”的语义特征分析作者:李家璇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4年第06期[摘要] 在言语表达中,汉语的量词,可以准确地表现和区分事物的各种细微特征。
然而量词也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难点,其中尤以近义量词“对、双、副”为代表。
本文对其从字义溯源、搭配描写、语义分析、认知原理等诸方面作了进一步分析和解释,力求对其有一个全面、充分、明晰的认识,能够对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 量词;“对、双、副”;特征;描写;分析一、量词“对、双、副”的语义溯源量词在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中又叫做单位词,认为“绝大多数的量词都起源于名词或动词,它们的语法意义就是由它们的本来意义引申的。
”由此可见,量词本身的特征也必然是要和与其搭配的实词所指代的事物的特征相吻合的。
那么对这三个词作为量词的起源进行一番探究就很有必要了。
1、对在《说文解字》中对“对”的解释为“应无方也”。
徐锴注:“有问则对,非一方也。
”可见对的本义就是回答的意思。
又《诗·大雅·桑柔》:“听言则对。
”郑玄笺:“对,答也。
”也就是说要回答者配合提问者,这样才叫对,所以对也就引申出相配,配对的意思。
继续引申,也就有了成对的“配偶”的意思。
因为一问一答是相互依存而又对立统一的关系,所以用“对”这个量词所称量的事物往往具有相互独立但又共同存在于一个统一的概念范畴之内的特性。
因而成“对”的东西往往具有既对立又统一,在一个共同的范畴里互相配合的关系。
2、双“双”是由“雙”字的简化而来的。
在《说文解字》中,雙的意思是两只鸟:“雙,鳥二枚也。
从雔,又持之。
”“雙,鸟之短尾总名也。
”那么很显然,“双”这个词的量词词义是由其名词词义发展而来的。
它的名词词义应该有两个相关,一个是“鸟”的相关,另一个则是“二枚”的相关。
由于其本义有鸟的相关,后来就发展出与有生命的,身体的东西的相关了。
而从“二枚”的相关来看,它表示的意思是单纯的“两个”,但这两个事物肯定是同形同质而且对称的,但它们并不相互依存,失去其中一个,并不影响另一个的存在和功能的发挥。
量词“双”、“副”、“对”的语义语用比较

量词“双”、“副”、“对”的语义语用比较吴莹莹【摘要】文章从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对比分析三个量词“双”、“副”、“对”的异同,通过语料分析总结与其搭配名词的语义特征,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说明解释这三个量词的共同点和细微差异。
“双”由名词发展而来,主要称量与肢体或器官相关的事物;“副”由动词“分”发展而来,有“合二为一”之义,主要强调事物的整体功能与不可拆分性,可以指称两个或多个事物;“对”由动词“问答”发展而来,强调对称存在事物的对立统一性与相匹配性。
%In Chinese quantifiers “shuang双” “fu副” “dui对”all can be used to refer to a pair of things, is often confused by foreign learners. This paper compared the common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hree quantifiers from the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aspects, and summarized the collocation with nouns, using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eories to explain the three words ’ commons and differences.“Shuang” is developed by a noun, the main weighing things associated with limbs or organs; “Fu” is developed by a verb, have a mean of unity, focuses on the function of the things and integral sex, and can refer to two or more things; “Dui” is developed by the verb "question and answer", emphasized the unity of opposites which is symmetric and match. In use to master these characteristics can be clearly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three usages of the quantifier.【期刊名称】《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7页(P53-59)【关键词】量词“双”;量词“副”;量词“对”;异同点【作者】吴莹莹【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 225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36.1(一)量词语义的近义现象简说在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量词的习得性偏误的研究中,何杰提出了“近义量词”一说,“近义词是词汇对相近客观事物的联系的反映,是人们为了精确地表达概念之间微小的差别,更确切地表达客观事物而构造的词。
量词“对”、“副”、“双”的比较研究

说 , 一对 矛 盾 ” “ 对 恋 人” “ 、一 。
( )双” 二 “ 的主 要 词 义 和 用 法
语文 学刊
21 0 0年 第 2期
量 “ ” “ 、 的 比较 研 究 词 、副" “ 对 双”
。 翁振 山
( 西大 学 文学 院, 广 广西 南宁 5 0 0 ) 3 0 4
[ 摘 要 ] ‘ 、副”“ ’ ‘ “ 、双’ 对“ 是现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很高的量词, 都有表示“ 成对” 的意思, 同时三者又存在
着彼 此 相 异 的 语 义 特 征 。本 文 着 重从 词 源 学 和 认 知 学 的 角度 来 对 三 者进 行 比较 研 究 , 加 深 对 三 者 语 义 特 征 的认 以
识 。
[ 键词 ] 量词; 比较; 认知 关
中图分 类号 : 4 H0 2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6 2 6 0 2 1 ) 2 0 8 —0 l 7 —8 1 ( 0 0 0 - 0 9 2
“
一
对儿手套” 。 等[ ]
在 “ ” 修 饰 的词 语 之 中 , 多 的 名 词 或 者 是 代 词 是 人 对 所 更 们 根 据 实 际 的 需要 创造 出来 的 , 者 是 人 们 本 身 就 能 够具 备 或
的 。在通 常情 况 下 , 们 都 能 够在 一 定 的程 度 或 者 角 度 上 构 它
关 的东 西 不 能 用 ‘ ’ 只 能 用 ‘ ”[5 , 可 以 说 “ 对 金 双 , 对 ’] 如 。 一
鱼 ” “ 对 花瓶 ” 而不 能说 “ 双 金 鱼 ” “ 双 花瓶 ” 、一 , 一 和 一 。
( )副” 三 “ 的主 要 词 义 和 用 法
、
从历时角度看双数量词“双”“对”“副”的使用

然身份外,还有一个社会功用身份,即“礼品”。 ⑨又是一双妆花膝裤腿儿,与了他。(《金瓶
郑玄注:“乘禽,乘行群处之禽,谓雉雁之属,于礼 梅》第 74 回)
以双为数。”由此,“双”的范畴向另一个方向扩 其次,从唐代开始,人体器官、动物器官及佩
展至同样经常作为礼品的玉石类器物。如: 饰成为“双”范畴内成员。如:
第 31 卷第 1 期 年 月 2019 2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J. NORTH CHINA UNIV. OF TECH.
Vol. 31 No. 1 Feb. 2019
从历时角度看双数量词“双”“对”“副”的使用
苏 颖
(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 ,北 100144 京)
摘 要 现代汉语“双”“对”“副其历史原因,包括三者语义基础的交叠、“对”的功能扩展等等。
“副”的混用从何时开始?为什么会出现混用? 对数的指称,随后又转为标引双数的量词,语义
它们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组配情况如何?前 基础是“(实体)相同”①,因为源词的意义“两只
两个问 题 是 历 时 的,需 要 从 它 们 的 源 头 入 手 鸟”凸显的是“相同”义。
考察。
上古 1 1 1
1 “双”“对”“副”的历时考察
者的范畴,遇到以上混用的情况,则努力从不同 “两只鸟”。《说文》:“双,隹两枚也。”源词意义
角度进行辨析。但是,客观地讲,上述几种情况, 中既有实体(“隹”)的概念,又有数(“二枚”)的
没有哪种是能辨得清的。
概念。在转喻机制的促动下,“双”由名词语法化
本文欲着力讨论以下几个问题:“双”“对” 为表示“二”的数词,失去对实体的指称,只保留
关键词 双;对;副;范畴;扩展 分类号 H109 4
量词“对、双、副”的语义特征分析

说 分 开 之 后 的两 个 部 分 还 可 以构 成 一 个整体 ,作为一个 整体来看待 。也就 有相符合 的意思,如 “ 名副其 实” 。副 的这 种 动 词 词 义 逐 渐 衍 生 出 了 它 的 量 词 词 义 ,即 用 来 称 量 可 以分 开 更 可 以 相 组 合 从 而形 成 一个整 体 的 事 物 。
双 鞋, ‘ 对恋人 , 副耳环 。 但“ 副” 所 表示的数 量并不 定是两 个 ,而是 个可变 的量。何杰在其 《 现代汉语 量 词研 究》 一书 中认 为 “ 对 、 双 、副 ” 都是定量词, 并说 “ 定量词本 身包含着 数量 , 而 且 这 个 数 目量 是 固 定 不 变 的 ” , “ 无 论 它 与 代 词 搭配 ,还 是与 数 词成 分 搭 配 , 数 目都 不 变 ” 。对 于 “ 对 ” 和 “ 双”来说 ,这点是适用的,它们是 只 能表示数 目 “ 二” 的定 量 词 。但 “ 副” 则不是 ,它 可以表示除 了二 以外的其 他数量 。因为之前 的语 义溯源 已经 分 析 过 ,“ 副 ”是 可 以表 示 一个 整 体 或 是 由 许 多部 分 所 构 成 的 整 体 的 ,那 么 它 所能称量的数量 自然就不仅是两个了。 李计伟认为:“ 副”的基本语义性质是 “ 合 而为 一” 。“ 合而 为 一”其 实就 是 “ 整体性” 。 这是它 明显 区别于 “ 对 ”和 “ 双 ” 的 地 方 。当 “ 副” 表示除 “ 二” 以外 的 其 他 数 目时 , 有 以 下 三种 情 况 : ( 1 )表示一 个完整 的整 体 这 个 时 候 ,它 所 表 示 的 数量 就 是 一 ” ,和 名词搭配时, 它强调一种整体性。 比如 : 副扁担 一 副耳机 一副眼镜 一
留学生使用量词“对”和“双”的偏误分析

留学生使用量词“对”和“双”的偏误分析作者:王世赟来源:《文学教育》 2021年第5期王世赟内容摘要:量词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因为量词“双”、“对”语义相近,所以留学生在习得量词的过程中极容易把二者混淆。
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对”和“双”属于外国学习者学在初级阶段学习的量词。
关于“对”和“双”这组量词都有表示双数的意思,但其使用规则有着细微的差别,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时常常出现疑问和偏误。
本文结合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偏误现象,分析了这组量词的偏误类型和原因,并提出了几点教学建议。
关键词:量词对双偏误汉语中的量词在日常交流以及学习过程中常常用到,对于母语里没有量词和有着种种差异的外国学习者,量词就成了的难点,也成了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
基于这样一个背景,本文选择了“对、双”这一组量词作为研究对象,在交际中“对”和“双”作为现代汉语常用词表中的常用词被广泛地应用。
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展开进一步的分析,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从语料库角度针对“对、双”这一组量词进行对比分析和偏误研究,有助于对外汉语教师更加准确、清晰的了解这两个量词,了解其偏误和其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行预警式教学,从而在教学中更加有把握,学生能够准确习得。
一.量词“对”和“双”的对比分析(一)相同点:1.两者所要阐述的对象都必须是两个或者两个的倍数,例如“一双袜子”、“一对耳环”,都是两个;2.“双”和“对”的使用对象具有对称性。
如果“双”和“对”的使用对象根本不相似也不对称,比如:一点也不像的两个“椅子”,那就不能说成“一对椅子”,用“一对”所描述的两个对象都应该有着非常相似;3.“双”和“对”都能称量一部分人和动物的器官或肢体,如“眼睛”、“手”、“腿”、“翅膀”等;都能用来修饰眼睛的神态或鉴别事物的能力,如“一双忧郁的眼神”等;都能称量一部分亲属称谓语或关系,如“儿女”“姐妹”等。
(二)不同点:1.无生命体搭配使用时用“双”。
量词“双”“副”“对”的探究

量词“双”“副”“对”的探究作者:何倩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3年第06期[摘要] 在汉语中,要表示人或事物的数量时,除了成语或某些特殊用法外,一般不把数词直接放在名词前,而要在数词和名词之间加一个量词。
“数词+量词”构成现代汉语词类系统中一个特殊的子系统——数量词系统。
因为量词的种类繁多,因此留学生在学习量词时会遇到种种困难。
本文结合留学生的偏误,将汉语与泰语某些语法特征进行对比,重点探讨量词“双”、“副”、“对”的用法和区别。
[关键词] 量词;“双”;“副”;“对”;偏误;泰语量词的用法是留学生学习的难点。
量词是表示事物或者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
本文所要说的“双”、“副”、“对”是属于名量词的专用量词。
汉语量词的丰富使用可以准确地表示出事物的行征,但同时也会增加留学生学习和区别的难度。
一、量词“对”、“双”、“副”的起源通过学习古代汉语我们理解到,现代汉语很多的词都发生了演变,即“绝大多数的量词都起源于名词或者动词,它们的语法意义就是由它们的本来意义引申的。
”因此我们需要从“对”、“双”、“副”的形体演变出发研究。
1、双《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双”的解释为:用于成对的东西。
这个解释过于笼统,而且难以与“对”、“副”区分开来。
追溯到古代汉语,许慎的《说文解字》对汉字的本义作出了具体的阐述。
从汉字的本义出发,我们可以更好的对“双”从字体、意义上进行区分。
《说文解字》:“雙,鳥二枚也。
”,也就是說双的本义就是指两只鸟。
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量词“双”第一个重点是:所指对象必须是两个。
由“两只鸟”可以推测出“双”的另外一个内涵意义:它所表示的事物一定是与有生命的事物或者从属事物的东西有关,而且两事物必须相同或者是从属关系。
比方“一双手”、“一双鞋”、“一双袜子”。
在这两个例子中,“手”是有生命的事物,而“鞋”则是从属有生命事物的东西。
无论是“一双手”、“一双鞋”、还是“一双袜子”,两者之间都是相同的两事物。
汉语量词“双”与“对”比较使用探析

汉语量词“双”与“对”比较使用探析摘要:“对”和“双”是汉语中常用量词,汉语语法教学中对这两个量词解释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理解,譬如:一双儿女不能说成一对儿女,一对镯子不可说成是一双镯子,一对夫妻不可说成是一双夫妻等等。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从三方面对其进行对比讨论,探析量词“双”与“对”的使用。
关键词:对;双;量词;语义分析在一堂语文教学模拟课上,学生试讲量词的用法,谈到量词:双和对。
在讲解时列举了如下例子:一双鞋一双手套一双袜子,一双眼睛,一双筷子,一对花瓶,一对镯子,一对柜子。
然后总结“双”与“对”都是专用量词和集合量词,意义相近,可互释,例如《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两个量词的解释:双:用于成对的东西。
对:双。
这时问题出现,在课堂讨论中有学生提出:双和对虽意义相近,但在使用时并不是都可以互换的,例如:一双儿女却不能说成一对儿女,一对镯子绝不可以说成是一双镯子,一对夫妻不可以说成是一双夫妻,诸如此类例子不胜枚举,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对比,探微量词“对”与“双”的使用。
一.“对”、“双”的语义源流《汉语史稿》载:“绝大多数的量词都起源于名词或动词,它们的语法意义就是由它们的本来意义引申的。
”这就使得量词所称量的事物的特征要与量词本身的特征相一致。
“对”和“双”在古代文献中出现较早,且使用较广。
古时其用法迥异,后来由动词虚化为量词时才具近义性。
1.对从词源看,对有匹配配偶之意,但“对”在古代常做动词用,相当于英语中的REPLY(回答):(1)大风有隧,贪人败类。
听言则对,诵言如醉。
匪用其良,覆俾我悖。
(2)公问族於众仲。
众仲对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
”“对”还有个常用意义是指“面对,对面”:(3)公辞,宾西面坐奠于阶西。
东面对,西面做取之。
《说文解字》:“对,应无方也。
从羋,从口,从寸。
对,或从土。
”“应无方”是指问什么答什么,或者是谁问答谁,也就是徐锴说的“有问则对,非一方也”③。
依许慎、徐锴之说,“回答”就是“对”的本义,如:君前奏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量词“双”与“对”比较使用探析
发表时间:2016-08-06T15:22:37.337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11期作者:岳磊[导读] “对”和“双”是汉语中常用量词,汉语语法教学中对这两个量词解释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理解。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外语学院 451100 摘要:“对”和“双”是汉语中常用量词,汉语语法教学中对这两个量词解释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理解,譬如:一双儿女不能说成一对儿女,一对镯子不可说成是一双镯子,一对夫妻不可说成是一双夫妻等等。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从三方面对其进行对比讨论,探析量词“双”与“对”的使用。
关键词:对;双;量词;语义分析
在一堂语文教学模拟课上,学生试讲量词的用法,谈到量词:双和对。
在讲解时列举了如下例子:一双鞋一双手套一双袜子,一双眼睛,一双筷子,一对花瓶,一对镯子,一对柜子。
然后总结“双”与“对”都是专用量词和集合量词,意义相近,可互释,例如《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两个量词的解释:双:用于成对的东西。
对:双。
这时问题出现,在课堂讨论中有学生提出:双和对虽意义相近,但在使用时并不是都可以互换的,例如:一双儿女却不能说成一对儿女,一对镯子绝不可以说成是一双镯子,一对夫妻不可以说成是一双夫妻,诸如此类例子不胜枚举,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对比,探微量词“对”与“双”的使用。
一.“对”、“双”的语义源流《汉语史稿》载:“绝大多数的量词都起源于名词或动词,它们的语法意义就是由它们的本来意义引申的。
”这就使得量词所称量的事物的特征要与量词本身的特征相一致。
“对”和“双”在古代文献中出现较早,且使用较广。
古时其用法迥异,后来由动词虚化为量词时才具近义性。
1.对
从词源看,对有匹配配偶之意,但“对”在古代常做动词用,相当于英语中的REPLY(回答):(1)大风有隧,贪人败类。
听言则对,诵言如醉。
匪用其良,覆俾我悖。
(2)公问族於众仲。
众仲对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
” “对”还有个常用意义是指“面对,对面”:(3)公辞,宾西面坐奠于阶西。
东面对,西面做取之。
《说文解字》:“对,应无方也。
从羋,从口,从寸。
对,或从土。
”“应无方”是指问什么答什么,或者是谁问答谁,也就是徐锴说的“有问则对,非一方也”③。
依许慎、徐锴之说,“回答”就是“对”的本义,如:君前奏对。
“回答”涉及提问者和回答者两方,这为“对”后来做量词时的“二”意义提供了依据。
而这一问一答是对立的,他们性质不同但又是统一于“对”这个概念中的,因此“对”本身是具有对立统一性的,而且这一特征贯穿于“对”的词义演变过程,到《仪礼》中“面对,对面”的意义,这一特征没有发生任何改变。
这又为“对”计量两个互相对立又统一的个体提供了依据,如“一对夫妻”、“一对鸳鸯”。
2.双
“双”的繁体做“雙”,许慎《说文解字》:“双,隹二枚也,从雔,又持之。
”“双”的本义就是两只鸟,因此成语有:比翼双飞而无比翼对飞。
“双”意义指向倾向于指个体数量为二,向数词虚化:(1)举世无双(2)遗我双鲤鱼(3)赐予家子双琥,一环,一璧,轻服,受之。
“双”的这种事实两个的用法使得虚化为量词后,个体之间是重复或者重叠的关系,彼此之间是独立的而不是对立的,但两个独立的个体又统一于“双”的概念中。
因此“双”称量的个体是具有独立统一性的。
总得来说,从语源角度看,量词“对”更侧重于强调计量具有对立统一性的两个个体,比如“一对矛盾”、“一对冤家”,而“双”更侧重于计量两个性质相同功能相同的独立个体,如“一双手套”、“一双眼睛”。
二.“对”与“双”语义分析语义学中,语义特征是指某个词在语义上具有的区别于其他词的特点。
对近义量词进行语义特征地分析与描写,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些量词的共同语义特征与区别语义特征,进而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更准确恰当地选用近义量词。
量词意义较宽泛,对量词做语义分析需要借助于它所称量的动词或者名词,才能够使两个近义量词区分开来,因此对“对”和“双”进行语义分析就要以它们所能称量的名词为参照。
根据《现代汉语量词研究》名词、量词搭配表中收录的32组可以与对、双搭配的词,和《汉语量词词典》常用名词量词搭配表中收录的79组词,除去重复的22组,合计89组词,分析整理,可以把对、双的核心语义通过语义分析可看出“对”、“双”都表示两个,都是计量成双的东西的名量词,但它们的区别还是较明显的,从三方面说明: 1.是否可以计量对立成双的东西 “对立成双” 是指所计量的两个个体之间具有某种对立性质,彼此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这种对立可以是性别、方向、性质……的。
依据这一点,可以将部分必须用“对”计量的词区分开来。
比如“一对夫妇”、“一对恋人”、“一对仇敌”、“一对矛盾”等。
“双”在这一点上刚好相反,计量的个体彼此之间无任何对立,而是同一性质的两个个体数的重复或者是重叠的关系,“一双手”、“一双袜子”、“一双鞋”、“一双筷子”、“一双手套”都是如此。
因此可以说对立成双的东西必须用“对”来计量,“双”是不可以用来计量对立成双的东西的,这跟其语义来源有着直接的关系。
2.是否可以计量有生命成双的东西
同样是计量成双的东西,一般情况,有生命的用“对”来计量而不用“双”:一对鸽子一对八哥一对蝴蝶一对老虎一对儿女一对宝剑一对傻瓜以上都不能用“双”来计量,但有时“双”也可计量有生命的事物:一双鸟、一双儿女。
这种情况是极少数的,而且量词“双”和“对”所表达意思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对”侧重于表达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内部是具有某种联系的两个人或动物,而“双”更侧重表达“二”这个数,是客观计量⑥。
比如:《八仙传》中,吕洞宾的“一对/双宝剑”,用“对”时暗含有一雌一雄的意思,雌雄组成一对,用“双”时,就缺少了那种暗示雌
雄相对的配偶关系的意义,只是点明了其后名词的数量,仅有客观的计量作用,所表示的就是两把宝剑,或是一雌一雄,或是两把雄剑,或是两把雌剑。
3.是否可计量自然成双的东西
“自然成双”主要集中在肢体和器官以及与肢体和器官有关的一类个体上:胳膊脚眼睛耳朵筷子耳环手套鞋这些个体共同特点是彼此是同质的,是两个相同个体的重叠,因此用“双”来计量,这和“双”的语义来源是相通的。
“对”大多是计量人为配对成双的:“一对沙发”、“一对枕头”等。
“对”有时也用来计量自然成双的东西:“一对眼睛”、“一对眉毛”、“一对耳朵”、“一对酒窝”等。
这是因为这类个体自然成双的同时又存在着左右方向的对立,但并不是所有自然成双又左右对立的个体都可用“对”。
三.比较“对”、“双”的用法
“对”、“双”都属物量词,均可和数词搭配计量集合在一起的两个个体,其用法是十分相似的,但各有侧重。
1.都可重叠且重叠形式相同
“对”重叠为“对对”、“一对对”,“双”重叠为“双双”、“一双双”。
“对对”、“双双”强调每一对,每一双的意思,例如:(1)双双眼睛都气愤的盯着肇事者。
(2)对对耳朵都竖起来,倾听老师讲课。
(3)对对旌旗空中飘,人马纷纷绕树梢。
“一对对”、“一双双”表示数量多,例如:(1)一对对人马如海潮。
(2)一对对兵刃摆列齐,果然是一副好战场。
2.量词“对”可以儿化
量词“对”可以儿化,产生一种亲切、喜爱之情。
“双”没有这种用法,不可以儿化。
“一对儿耳环”、“一对儿蝴蝶”不能说成“一双儿耳环”、“一双儿蝴蝶”。
结语:
量词“对”、“双”的区别问题争论已久,至于比较特殊的情况,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以上是一点不成熟看法,有待进一步研究,望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 Z] .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董大年.现代汉语分类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11).
[3]陈保存,陈桂成,陈皓,张在瞻.汉语量词词典【M】.福建人民出版社.
[4]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12). 作者简介:
岳磊,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对外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