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名量词使用的偏误分析和教学策略-精品文档

汉语名量词使用的偏误分析和教学策略-精品文档
汉语名量词使用的偏误分析和教学策略-精品文档

汉语名量词使用的偏误分析和教学策略

i=r

名量词又叫“物量词”,是用来表示人和事物的计算单位。

根据黄伯荣、廖序东的《现代汉语》(增订四版),名量词大致分为:个体量词,如:个、条、件等;集体量词,如:对、双、批等;度量词,如:丈、寸、平方米等;借用量词,如:一桶水、一碗饭、两本书等(借用名词);一捆柴,一堆土,一挑水等(借用动词)。[1] 鉴于名量词有不同的种类,在教学中我们就要加强对学生的练习。而在现在的教学中,名量词的教学和学习方法都有一定的偏差和不足,因此需要对名量词的偏误进行分析。

二. 名量词使用的偏误类型

1.名量词的遗漏

遗漏是较为普遍的偏误类型,在学习初级阶段较为常见。此外,对母语是英语的学生来说,“造成名量词遗漏的主要原因是英语母语的负迁移造成的,因为英语中大部分名次不和量词搭配使用。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往往就会遗漏了量词的使用。” [2]

如:

①* 我弄丢了一书。

我弄丢了一本书。

汉语中的名词表示的是一类事物的类名,实际上是不可数

的,而量词起着把事物形状具体化、个体化的作用。只有在名词

前加上量词,把名词个体化以后,才可以计数。”因为英语中数词是直接和名词放在一起连用的,所以,学生在学习时,很容易受到英语母语的影响。

2.名量词的误加

误加现象在使用度量词和准量词的时候最为常见,如:

天”、“年”、“分钟”、“尺”等等。这些词本身可以和数词直接连用,无需再加名量词。如:

②* 他们俩个人想去公园。

他们俩人想去公园。

误加偏误出现的范围比较固定,一般在特定的量词中才会出现。例②中,“俩人”表示的就是“两个人”的意思,它既包含了数又包含了量,所以不必再加量词“个”了。

3.名量词的误用

误用是错误最多的偏误类型。汉语中的量词数量庞大,学生要选出合适的量词并要考虑其语体和感情色彩,所以出现量词误用的现象在所难免。误用类型主要有:

1)量词“个”的泛化

个”是学生最先接触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量词。所以在学习中,学生把它当作万能量词,造成了“个”的泛化。如:

③* 我们家有三个车。

我们家有三辆车。

在例③中,“车”的专属量词是“辆”。此外,比如“书

的专属量词是“本”;“椅子”的专属量词是“把”等常用量词都需要在学习中让学生掌握。

2)同音异形名量词的偏误

读音相同,但语法和语义却完全不相关的同音异形名量词让学生感到迷惑,区分难度较大。如:

④* 这里有一颗大树。

这里有一棵大树。

此类名量词使用的错误率很高。例④中,“棵”用来计量植物,而“颗”是计量形状为颗粒的事物,或人和动物的某些器官,所以大树只能用“棵”。因为此类名量词的读音相同,在教学中不易被察觉,所以要格外引起重视。

3)近义名量词的使用偏误

学生不明确名量词的使用范围造成的偏误,在近义名量词中体现得较为明显。如:

⑤* 一位小偷偷了我的包。

一个小偷偷了我的包。

个”是一个中性词,正反面人物都可以使用;但“位”是

表示尊称的褒义词,多用于“老师”、“专家”等。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近义名量词间的联系,也要引导学生进行辨析。

4)名量词使用的位置错误

这就是常说的语序问题。学生对句子成分分析不足,又受到

母语语序的影响,导致了此类错误。

⑥* 她买了漂亮的一双舞蹈鞋。

她买了一双漂亮的舞蹈鞋。。

定语的位置错误是常见类型。被修饰的名词前有多个定语时,表示

名词的性质和特点的定语离名词最近,数量短语则要放在此类定语的前面。

三.名量词偏误的原因分析与教学策略

1. 原因分析:

在名量词教学中,产生偏误既有“教”的原因也有“学”的原因。总结一下,大致分为以下几点:

⑴教材的编写及教学的不足

现行的汉语教材只简单地罗列出文中的名量词及其短语,而相关的举例释义很少。学生只能通过单纯的替换练习加强学习,对其用法知之甚少。因此,教师就要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经验去弥补,所以可能出现不同的教师解释的内容不尽相同的尴尬局面。所以教师要强化知识储备,认真备课,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⑵ 母语和目的语的影响

当学生知道“ a piece of paper ”是“一张纸”时,他会不自觉地把“ a piece of cake ”翻译成“一张蛋糕”。这就是母语负迁移带来的影响。此外,“学习者把他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

现象上,造成了偏误,也称为过度概括或过度泛化”。④其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个”的泛化使用以及误加偏误。所以,“ 个椅子”、“三个岁”的错误用法便比较常见。

2. 教学策略

⑴ 实物教学法与视听法

实物教学是直观性的,在课堂上,用一本书做实物就可以让学生明白“本”和“页”的区别。此外,可以结合视听法教学,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创造语言情境,让学生加强实物感,从整体上感知词语的搭配用法。两种方法易于结合,效果显著,在教学中要多加尝试。

⑵ 从语用、词性和词源角度强化练习

教学中不仅要讲解语法语义、语境和语体色彩,还要给学生讲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使学生了解其用法和感情色彩。名量词和名词的搭配是相互的,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此外,教师要从词源角度进行分析。如,“颗”的本义是“小头”,后来引申义用来表示小而圆的粒状物,如“一颗珍珠”等。

这样让学生在学习中不再感到枯燥,让课堂具有文化氛围的同时,加深学生印象,举一反三。

汉语量词“双”与“对”比较使用探析

汉语量词“双”与“对”比较使用探析 发表时间:2016-08-06T15:22:37.337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11期作者:岳磊[导读] “对”和“双”是汉语中常用量词,汉语语法教学中对这两个量词解释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理解。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外语学院 451100 摘要:“对”和“双”是汉语中常用量词,汉语语法教学中对这两个量词解释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理解,譬如:一双儿女不能说成一对儿女,一对镯子不可说成是一双镯子,一对夫妻不可说成是一双夫妻等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从三方面对其进行对比讨论,探析量词“双”与“对”的使用。 关键词:对;双;量词;语义分析 在一堂语文教学模拟课上,学生试讲量词的用法,谈到量词:双和对。在讲解时列举了如下例子:一双鞋一双手套一双袜子,一双眼睛,一双筷子,一对花瓶,一对镯子,一对柜子。然后总结“双”与“对”都是专用量词和集合量词,意义相近,可互释,例如《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两个量词的解释:双:用于成对的东西。 对:双。 这时问题出现,在课堂讨论中有学生提出:双和对虽意义相近,但在使用时并不是都可以互换的,例如:一双儿女却不能说成一对儿女,一对镯子绝不可以说成是一双镯子,一对夫妻不可以说成是一双夫妻,诸如此类例子不胜枚举,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对比,探微量词“对”与“双”的使用。 一.“对”、“双”的语义源流《汉语史稿》载:“绝大多数的量词都起源于名词或动词,它们的语法意义就是由它们的本来意义引申的。”这就使得量词所称量的事物的特征要与量词本身的特征相一致。“对”和“双”在古代文献中出现较早,且使用较广。古时其用法迥异,后来由动词虚化为量词时才具近义性。 1.对 从词源看,对有匹配配偶之意,但“对”在古代常做动词用,相当于英语中的REPLY(回答):(1)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听言则对,诵言如醉。匪用其良,覆俾我悖。 (2)公问族於众仲。众仲对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 “对”还有个常用意义是指“面对,对面”:(3)公辞,宾西面坐奠于阶西。东面对,西面做取之。 《说文解字》:“对,应无方也。从羋,从口,从寸。对,或从土。”“应无方”是指问什么答什么,或者是谁问答谁,也就是徐锴说的“有问则对,非一方也”③。依许慎、徐锴之说,“回答”就是“对”的本义,如:君前奏对。“回答”涉及提问者和回答者两方,这为“对”后来做量词时的“二”意义提供了依据。而这一问一答是对立的,他们性质不同但又是统一于“对”这个概念中的,因此“对”本身是具有对立统一性的,而且这一特征贯穿于“对”的词义演变过程,到《仪礼》中“面对,对面”的意义,这一特征没有发生任何改变。这又为“对”计量两个互相对立又统一的个体提供了依据,如“一对夫妻”、“一对鸳鸯”。 2.双 “双”的繁体做“雙”,许慎《说文解字》:“双,隹二枚也,从雔,又持之。”“双”的本义就是两只鸟,因此成语有:比翼双飞而无比翼对飞。“双”意义指向倾向于指个体数量为二,向数词虚化:(1)举世无双(2)遗我双鲤鱼(3)赐予家子双琥,一环,一璧,轻服,受之。 “双”的这种事实两个的用法使得虚化为量词后,个体之间是重复或者重叠的关系,彼此之间是独立的而不是对立的,但两个独立的个体又统一于“双”的概念中。因此“双”称量的个体是具有独立统一性的。 总得来说,从语源角度看,量词“对”更侧重于强调计量具有对立统一性的两个个体,比如“一对矛盾”、“一对冤家”,而“双”更侧重于计量两个性质相同功能相同的独立个体,如“一双手套”、“一双眼睛”。 二.“对”与“双”语义分析语义学中,语义特征是指某个词在语义上具有的区别于其他词的特点。对近义量词进行语义特征地分析与描写,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些量词的共同语义特征与区别语义特征,进而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更准确恰当地选用近义量词。量词意义较宽泛,对量词做语义分析需要借助于它所称量的动词或者名词,才能够使两个近义量词区分开来,因此对“对”和“双”进行语义分析就要以它们所能称量的名词为参照。根据《现代汉语量词研究》名词、量词搭配表中收录的32组可以与对、双搭配的词,和《汉语量词词典》常用名词量词搭配表中收录的79组词,除去重复的22组,合计89组词,分析整理,可以把对、双的核心语义通过语义分析可看出“对”、“双”都表示两个,都是计量成双的东西的名量词,但它们的区别还是较明显的,从三方面说明: 1.是否可以计量对立成双的东西 “对立成双” 是指所计量的两个个体之间具有某种对立性质,彼此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这种对立可以是性别、方向、性质……的。依据这一点,可以将部分必须用“对”计量的词区分开来。比如“一对夫妇”、“一对恋人”、“一对仇敌”、“一对矛盾”等。“双”在这一点上刚好相反,计量的个体彼此之间无任何对立,而是同一性质的两个个体数的重复或者是重叠的关系,“一双手”、“一双袜子”、“一双鞋”、“一双筷子”、“一双手套”都是如此。因此可以说对立成双的东西必须用“对”来计量,“双”是不可以用来计量对立成双的东西的,这跟其语义来源有着直接的关系。

对外汉语初级阶段教学大纲

《对外汉语初级阶段教学大纲》 主编:杨寄洲 副主编:邱军 编者:杨寄洲邱军李宁 编写说明 《对外汉语初级阶段教学大纲》 本大纲为对外汉语初级阶段的教学大纲。 大纲规定了对外汉语初级阶段的教学对象、教学时间、教学目的、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大纲是初级阶段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教 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的重要依据。 本大纲还包括几个附属文件,它们是: 1、对外汉语初级阶段教学语法大纲 2、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功能意念大纲 3、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情景和言语活动大纲 4、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考试大纲 5、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词汇大纲 一、教学对象 母语为非汉语、以不同学习目的学习汉语的各国学生。 1、年龄:年满十八岁、身体健康。 2、学历:具有高中毕业以上(含高中)学历。 3、汉语水平: A、基本没有学过汉语,零起点的学生。 B、学过少量汉语,词汇量为600左右,基本没有表达能力的学生。 C、学过汉语,词汇量为1200左右,有一定的表达能力,但语音 语调不准,语法不清楚,表达不完整、不准确的学生。 二、教学时间 A、B类学生教学时间为一学年(两学期),实际教学时间约为40周, 每周24学时,共计960学时(包括复习考试)。 C类学生教学时间也是一学年(两学期),实际上课时间为40周,第一 学期每周24学时,教学时间为480学时(包括复习考试);第二学期每周 20学时,教学时间为400学时,年教学时间为880学时。(包括复习考试、语言实践活动)。 学习时间不少于上述所规定的学时,才能达到本大纲所规定的各项教学要求。 三、教学目的 初级汉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一年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具有 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初步的言语交际能力,能满足日常生活、学习和一般社 交场合的交际需要,学习结束时,达到《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所规 定的一年级的标准。同时具有上专业课、阅读专业材料、进行专业交谈的初步 能力,为他们升入高年级继续汉语学习和进入其他高等院校学习相关专业打下 语言基础。 初级汉语教学目的还包括适当地介绍和讲授中国国情和中国文化知识,减 少语言学习中的文化障碍。 通过初级汉语的学习,学生能够具备自学汉语的能力。

云南方言研究

云南方言溯源 云南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方言丰富,保留了大量的古语词。广泛地搜集研究这些方言古语词,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云南的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同时,利用方言词汇来考释古词,也是训释古词、整理古籍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此我选择了云南方言中有代表性的古语词做了些整理和考释希望通过对云南方言中古语词的保留情况,体察古语词在云南方言中的发展演变,追溯云南居民移民的轨迹及解读古代历史文献。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云南方言。 云南汉语方言是汉语的地域分支,它隶属于北方方言中的西南官话。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与北方方言基本一致。由于历史和地理 官话曾先后在明、清两代对云南方言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方言词语的解释: 名词: 1.[鱼(酢)]yúzh 鱼酿酢法。制鱼毕,便盐腌。”白居易《桥亭卯饮》诗“就荷叶包鱼 ?(zha 第三声)”。

2.[坝]b?代宗大历十四 注“蜀人谓平川为坝。”今方言“坝”音。 3.[眼扎毛]yǎnzhámáo。睫毛,眼睫毛。《元曲选?单鞭夺槊》第二折[小梁州]白“是我把右手带住马,左手揪着他眼扎毛,顺手牵羊一般牵他回来了。”今方言“眼扎毛”。 4.[毛贼]máoz?i。泛称盗贼。《西游记》第十四回:“有几个毛贼剪径是我将他打死。”今方言“毛贼”音。 5.[索子]suǒzi。绳子。《虚堂和尚语录? 期取证,又作麽生”今方言“索子”音[so31ts?53] 多以草,麻或棕搓成。 6.[端公]duān?ōn? 公送崇的,有的说请巫婆跳神的。”今方言“端公”。 动词: 1.[望]wàng.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今方言“旺”音。 2.[优]yōu?襄公六年》:“宋华弱与乐辔少,相狎,长相优,又相谤也。”优:调戏也。今方言“优”音。 3.[和]hu折[乔牌儿]

量词划分的标准、方法和量词系统

量词小类的划分 量词作为一个独立的词类被确定下来后,接下来面临的问题就是对量词内部类系进行划分,然而这部分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就今天来说学界也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各家根据自己的标准,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量词小类的划分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所得的结果千差万别。但量词内部范畴的划分是量词研究的基础,要想做好量词研究,量词内部范畴的划分是不能够被跨越的。 一、量词小类划分的标准 量词小类划分的标准不一。有的从量词的句法功能和形态变化等语法特征上划分,有的从语音形式上划分,有的从量词词汇意义上进行划分,有的从词源上进行划分,还有的从计量精度上进行划分;有人采用单一标准,而有人采用多重标准。“人们在为量词定位、分类时,角度不同,依据的标准不一,对量词本身所具有的属性、特征侧重不同,因而划分起来有很大的分歧。”1正因为这样,量词小类划分的几个标准首先要明确: (一)意义标准 这里所谓的意义就是指词的概念意义,就是词的概念。对于量词,实际上就是指量词的语义分布。比如词典中关于“把”的解释:“量词,用于把手的器具,如:一把刀,一把扇子”2。但这里所说的意义标准是丰富的,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是否计量,这里要分析量词的作用是计量还是表示事物的种类、等级顺序的,当然不计量的量词是很少的;二是计量的多少,有单数和复数之分,比如“群”和“个”比较,“群”所指的一般是复数,而“个”计量的一般是指单数;三是计量的精度,指的是量词表示名词事物的量是明确的还是含糊不定的,比如“一副手套”,中的“副”往往表示成对出现的事物,而“一群人”中“群”则表示数量不定;四是量词重点在于强调数量的多少还是部分属于整体,例如,“一截竹竿”中的“截”指的就是相对于整根竹竿而言的一部分,没有说明具体多长,强调的是部分。 (二)语法特征标准 由于汉语量词概念的模糊性、复杂性,仅以概念意义为标准分类往往不能完成量词分类的任务。词的语法特征是词类划分的主要依据,量词也不例外。这里的语 1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26页

量词“场”和“部”的多角度分析

量词“场”和“部”的多角度分析 针对留学生学习汉语量词中的实际问题,本文在考察了一定数量的语料后,认为量词“场”和“部”后接“电影”时的用法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语体侧重、语义重点、具体词性、动词搭配四个方面。 标签:对外汉语教学量词场部 量词是留学生学习汉语时出现错误较多的一个词类,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一些留学生在学习了量词“场”和“部”都可以用来修饰“电影”后①,造出下列句子: (1)*这场电影获得了国际大奖。(正确的句子:这部电影获得了国际大奖。) (2)*晚上我和阿里去看电影,我们要看八点半的那一部。(正确的句子:晚上我和阿里去看电影,我们要看八点半的那一场。) 这些偏误的出现是因为留学生未弄清楚“场”和“部”在修饰“电影”时的不同用法。那么,“电影”前什么时候用“场”,什么时候用“部”呢?我们做了以下考察。 一、语体侧重不同 “场”多出现在口语中,而“部”的书面色彩较浓。我们翻阅了《武汉晚报》《长江日报》《文汇报》中有关电影的报道,并从新浪、网易这两个网站下载了两万多字电影方面的语料,发现其中“电影”前所用的量词都是“部”。此外,与“电影”同义的一些词,如“影片”“片子”也都只与“部”搭配,未发现与“场”搭配的例子。例如: (3)而伟仔另一部电影《无间道》亦同期上映。(网)② (4)专题介绍:电影史上最伟大的10部电影(网) (5)10部电影让我们泪流满面(网) (6)这部电影讲的是发生在俄国的事情,我当然不能让观众看出我的“美国底子”。(网) (7)这部电影可能是比较我以往所有的电影、内在张力最强大的一部。(《长江日报》) (8)这部影片敢审视每个成年人的爱情观、道德观直至对生存意义的疑问。(网) (9)《美丽心灵》和《红磨坊》两部影片就已被列为得奖的最大热门。(网)

汉语量词与英文用法对照

汉语量词与英文用法对照 (Comparison betweenChinese Words of Measurement and Their English Equivalents) 量词是现代汉语11类词中的一种,运用非常普遍,大约有500多个量词。除了表“量”以外,它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习惯搭配。即使是华人也有弄错的时候,学中文的外国人更是头疼。所以正确认识量词,准确翻译汉语量词也是很重要的。英语中没有像汉语这样的“量词”分类,但有类似的用法和修辞结构,如quantitive determinatives(量词限定词),portative (量词),quantifiers(量词)。它们之间有相同之处,但更多的是差异。因而,本节以一定的版面来分析其不同结构和用法,不过,更多的还是靠读者自己潜心收集认识,才能掌握如何翻译。 1、一群 一群人a crowd/group/multitude/throng/army/team/class of people;a gang/swarm/horde/pack/band of people(in a derogatory way) troop通常指聚在一起活动的、生气勃勃的一群人。如: a troop of demonstrators/shoppers/visitors bevy特指女性的“一群”,有时指鸟类,尤指鹌鹑或云雀。如: a bevy of actresses/young women/ladies/shop girls/quails 表贬义的“一群”有:a mob of angry people/rioters/slaves/liars/blackguards horde原意为游牧部落,通常含有轻蔑色彩: a horde of lazy-bones/swindlers/locusts/hooligans band;gang常指“帮”: a band of robbers/gangsters/thieves/outlaws a gang of criminals/slaves/prisoners 一群牛、象、马、天鹅a herd of cattle/elephants/horses/swans 一群鸟a flock of birds/geese/hens/goats/swallows/sheep/chickens 一群猎狗a pack of hounds/wolves/grouse 一群狐狸a skulk of foxes 一群狮子a pride of lions

对外汉语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一、对外汉语教育发展情况 1.对外汉语教育基本概念 (1)母语与外语 (2)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 (3)目的语与媒介语 2、对外汉语学科构架 (1)基础理论 (2)应用理论 (3)应用研究 (4)教育实践 (5)对外汉语教学的四大环节 3、学科特点 (1)对外汉语教学与母语文教学的关系 (2)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 (3)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 (4)交际能力 4、对外汉语教育发展历史 (1)1949年前的对外汉语教学概况 (2)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机构 (3) 第一份对外汉语教学学术刊物 (4)学科地位的确立 (5)著名对外汉语教学专家:吕叔湘朱德熙邓懿王还杜荣 二、教学模式 1、教学法 2、教学模式 3、语法翻译法 4、阅读法 5、听说法

6、全身反应法 7、团体学习法 8、暗示法 9、自然法 10、交际法 11、任务式教学 12、侵入式教学 三、对外汉语课堂教学 1、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 2、课程设计 3、教学大纲 4、结构大纲 5、功能大纲 6、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 7、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 四、对外汉语教材及测试 1 著名的对外汉语教材 (1)《老乞大》 (2)《语言自迩集》 (3)《汉语教科书》 (4)《基础汉语课本》 (5)《实用汉语课本》 (6)《中文听说读写》 (7)《新实用汉语课本》 2 教材的分类 (1)综合型教材与分技能教材 (2)单元制教材与单课制教材 (3)结构型教材与功能型教材3 教材选用的原则

4 语言测试的种类 5 语言测试的效度 6 语言测试的信度 7 汉语水平主干考试及分支考试种类 8 教学评估 第二部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一、第二语言习得基本概念 1.习得与学习 2.外语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 3.语言习得机制 4.中介语 5.普遍语法 6.母语迁移 7.化石化 8.教师语言、外国人话语 9.个体差异 10 认知风格 二、第二语言习得基本理论 1. 对比分析 (1). 对比分析 (2). 对比分析强势说及弱势说 (3). 对比分析的意义和局限 2. 偏误分析 (1).偏误分析理论背景 (2).偏误和错误的区分 (3).偏误分析研究的步骤 (4)偏误的五个来源 (5)偏误分析的贡献 (6)偏误分析的局限

云南方言与普通话量词使用不同的现象存在原因浅探

云南方言与普通话量词使用不同的现象存在原因浅探 姓名:季晓博学号:201006424205 摘要: 云南方言和普通话在量词使用的问题上有诸多不同,本文试图以浅显的语言简要说明其中不同用法的量词的类型,以及这些有不同的用法的量词(个体量词)的由来和演变,解释我们大学学习、生活中的一些疑问和误解。 关键字: 量词个体量词产生发展流变 云南方言在量词使用方面和普通话相比有一些有意思的区别,初来云南省的人会有诸多不适,产生一些笑话。如云南方言中的:一张车(一辆车),一根人(一个人),一坨棉花(一团棉花),打了几托(打了几拳)。这些使用习惯与普通话有较大差别,有的甚至不能理解。如果简单把这些语言现象归为“地域差异”一句话,则显得太粗糙。如果想仔细探究这些日常生活中奇怪而寻常的语言现象,还是要下一番功夫的。 什么是“量词” “通常用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叫做量词。” 这条解释非常简单,似乎并不能说明什么,那么我们需要做一些更深入的研究。与我们的第二语言英语比较,就会发现汉语中的量词是一个很奇怪的东西。英语中也存在量词,例如:a dozen of apples,a pair of shoes,a piece of paper。相对应的,汉语中有“一双鞋”、“一张纸”,但是没有对应的“dozen”这个词。只不过这些和汉语中的量词并不是一个概念,如汉语中有:一个人,一辆车,一只羊。像“个”“辆”“只”这些貌似不存在也不影响意思表达的量词是英语中没有的,英语中用简单的“数+名”的形式轻松解决。 这确实很奇怪,汉语中为什么会有这些无所谓的量词存在?而且貌似就是这些“无所谓量词”在云南方言中搞鬼,才会出现“一张车”这种奇怪的说法,如果大家用简单的“数+名”说“一车”好像也没有什么歧义。 这种量词有一个自己的名字,叫“个体量词”。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或动作持续时间的数量单位,一般分作动量词、名量词(有的将“时量词”从中分出)两个大类。“个体量词”是名量词的一个子类,是相对“集合(集体)量词”而言的。 关于量词的范围、性质和作用大致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只有个体量词才是量词,表示的是事物的种类、性质等等,应该把它和度量词(或称计量单位词、度量衡单位名词)严格区分开来。另一种意见认为量词的主要作用是计量,其他作用(如有时具修辞色彩)是次要的;量词包括个体量词,也包括度量词、货币单位量词、临时量词、集合量词、不定量词等,虽然各个小类产生有先后,性质也有差异,但它们都属于统一的量词系统,共同点是主要的。 持第一种意见的多为外国学者及部分海外华人学者,他们的母语中有度量词,利用容器名称来计量也很常见,但是基本没有个体量词。所以他们从自己语言的视角观察,发现汉语的个体量词很特别:跟其他语言相比是多出来的东西,又不像度量衡单位那样只是机械地表示数量,而是丰富多彩,带有某种形象性,因之判定这是完全不同的词类。有人并为之取了特别的名称。较早的例如日本人宫胁贤之助,认为“连结于数词之后表示事物种类性质的那种词叫做陪伴词”。国内的前辈学者刘世儒也曾持这类看法,他把通常所说的个体量词称为“陪伴词”,说“这是纯然的语法范畴,同实际称量的数量没有关系”。但后来他修正了自己的观点。 多数中国学者均持第二种意见。尽管“量词”的定名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早期的语法著作对于它能否独立于名词另成一类也有不同看法,但到上世纪50年代初,当时的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法小组的《语法讲话》(后增订为《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将量词正式列为一个

孙晓 量词偏误研究综述(+评)

量词偏误研究综述 孙晓 新疆师范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10级

量词偏误研究综述 孙晓 (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 摘要:量词是汉藏语系的特色词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是留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量词偏误研究是量词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近年来也取得一些成果。本文对量词偏误类型、量词偏误产生原因、量词偏误解决对策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以期为对外汉语量词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量词;偏误;研究综述 量词是汉藏语系的特色词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是留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量词偏误研究是量词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近年来也取得一些成果。下面笔者即对量词偏误类型、量词偏误产生原因、量词偏误解决对策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以期为对外汉语量词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一、量词偏误类型研究 不同学者通过自己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 唐淑宏在《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偏误分析》[1]中,总结了外国留学生学习使用量词偏误类型。该文以《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中的46个甲级量词和《初级汉语课本》中的量词为调查内容,采取“打撒网”式的搜集,对留学生的考试试卷、作业、作文及交谈中所表现出来的量词偏误作初步分析,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研究范围内的量词偏误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类: (一)量词“个”的泛化 有的留学生企图找“捷径”,他们发现一个“万能”量词“个”,因此,不管是什么名词,其前面都要放一个量词“个”。使用这种交流方式,中国人能够听懂,因此,他们觉得这是一个巧妙的方法。事实上,这不是一个“巧妙”的方法,而是一个“取巧”的方法。靠这种方法,学不到标准的汉语,只能打打马虎眼而已。一般地说,汉语的名词都有它固定的量词的搭配。因此,不能随便给它配上量词“个”。而且,量词运用要恰当,只有这样才能起到表达细腻感情的修辞作用,这是量词的主要功能之一。比如“一轮明月”和“一弯新月”说的都是月亮,但是前

对外汉语教学教案

对外汉语教学教案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对外汉语教学 (教案) 一、课型: 中级汉语词汇课。 二、教学对象: 掌握1500词左右的汉语进修生。(中级) 三、教学内容: 1、词组:越……越…… 2、量词:趟 四、教学目标: 1、认知领域: (1)通过语法的学习,能够掌握“越……越……”的语义特征、句式特点和准确用法。 (2)通过量词的学习,能够准确掌握量词“趟”的意义和用法。 2、技能领域: (1)听:能够听懂含有“越……越……”句式和量词“趟”的语句。 (2)说:能够会用“越……越……”句式和量词“趟”来表达。 (3)读:能够会读“越……越……”句式和量词“趟”。 (4)写:能够会用“越……越……”句式和量词“趟”来写作。 3、情感领域: (1)学生有了解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愿望。 (2)学生有用这种词汇来描述自己经历的愿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重点生词“越……越……”和“趟”的词义和用法。 六、教学方法: 1、运用直观手段,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2、讲练结合,精讲多练,听说领先,同时加强汉字的读写训练。 七、教具: 媒体类:图片、动画 八、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1分钟) (二)学习生词(6分钟) 1、领读。 2、讲解。 (1)越……越……/越来越……: PPT图片:他以前很矮,随着年龄的增长,所以现在他怎么样了? ——他越长越高。/他越来越高。

PPT图片:杰克以前很瘦,可是因为妈妈做的菜太好吃了,所以他现在怎么样了? (2)S1越……S2越…… 如:A、汤姆特别喜欢吃辣的。 ——菜越辣他越喜欢吃。 B、天气越冷我们穿得越多。 C、你们的汉语水平越高,老师——(越高兴)——他越吃越胖。/他越来越胖。 (3)趟:V.+一趟 趟表示来回走动的次数,前面的动词一般是“来、去、跑、走、回”,强调来回的整个过程。 如:我去了一趟教室。 请你来办公室一趟。 他去了一趟上海。 3、齐读。 4、个别认读。 5、综合练习(7分钟) (1)图片展示:这是你们送给老师的生日卡片,老师看着这张卡片。(老师越看越高兴) (2)用生词填空。 她的钱包丢了,特别着急,我告诉他别着急。(越着急越找不到。) (3)问:你/他昨天去了哪? 可以答:我昨天去了一趟超市。 他昨天去了一趟图书馆 (4)用生词填空。 我刚去了一(趟)火车站。 爸爸去了一(趟)北京。 九、布置作业(1分钟) 1、各写一个“越……越……”和“趟”的句型。 2、预习生词。

对骆小所主编的《现代汉语引论》的评述

对骆小所主编的《现代汉语引论》的述评 摘要:骆小所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引论》体现着编著者对现代汉语的认识,它既有与其他现代汉语教材相同之处,但也有其独特之处。本文对此书各章进行详细、深入的评述,并与其他现代汉语教材进行对比,从而得出骆小所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引论》的特点和不足之处。 关键词:《现代汉语引论》;对比;特点;不足之处 现代汉语是我国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此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系统的传授现代汉语的理论与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和应用现代汉语的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对现代汉语认识的深入,为了实现继承和发展汉语研究,现代汉语教材的改革势在必行。而骆小所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引论》则是21世纪的高校改革教材之一。此书包括以下七章内容:现代汉语概论、文字、语音、语法、修辞、语言风格和语义。本文详细、深入的对《现代汉语引论》中的各章进行述评,并与其他现代汉语教材进行对比,如,在1962年出版的胡裕树先生主编《现代汉语》(以下称为“胡本”)、在1986年出版的刑福义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以下称为“刑本”)以及黄伯荣先生和廖序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四版)(以下称为“黄廖本”),从而归纳出《现代汉语引论》的特点,认识到其不足之处。 一.现代汉语概论 现代汉语属于个别语言学理论范畴,即对汉语的体系及其特点进行描写、研究,探索汉语的规律。在《现代汉语引论》的现代汉语概论这一章中,编者们运用普通语言学中的语言谱系分类理论,指出汉语属于汉藏语系,然后简单介绍了语言谱系分类的内容。并且运用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知识指出“我们在研究现代汉语时,不仅要和古代汉语进行比较研究,而且要和蔵缅语、壮侗语、苗瑶语等语族进行比较研究。这样,才能从同源中找到它们异流的内在原因。”①这就把个别语言学理论与普通语言学理论和历史语言学理论相结合,从而丰富了现代汉语所研究的内容和研究的方法。 “胡本”认为“现代汉语”指的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而“刑本”则认为“现代汉语”有两种用法:一种是指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和方言,另一种则是只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骆小所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引论》对“现代汉语”的定义进行了重新界定,明确的指出“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的语言,它包括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和现代汉语方言。”②,这就充实了现代汉语所研究的内容。 ①骆小所主编《现代汉语引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第1页。

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个”泛化现象的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个”泛化现象的偏误分析 本文针对外国学生泛化使用量词“个”的现象,以“个”这个特殊量词为例,对外国学生使用“个”的偏误进行了分析,提出对外汉语量词教学应把重点放在量词的语义色彩上。对形象色彩和情态色彩这两方面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使用量词,促进对对外汉语量词教学。 标签:对外汉语教学量词个 一、引言 量词是以汉语为代表的汉藏语系所特有的词类,也是汉语表达体系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词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什么量词和什么名词搭配”“什么情况下使用什么量词比较合适”等问题总使得外国留学生百思不得其解。这些量词与名词的搭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习惯。也就是说,很难说出一个完整严密的规则。正因为这样,量词的学习才需要日积月累地去记。但是,有的学生企图找“捷径”。他们发现了万能的“个”,于是,不管什么名词,当需要使用量词时,特别是个体量词,常常简单草率地用“个”来表示,致使“个”的泛化使用成为常见的现象。 而本文试图以“个”这个特殊量词为例,对外国学生使用“个”的偏误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对对外汉语量词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二、量词”个”的偏误分析 在《汉语水平词汇与等级大纲》中,共有136个量词,分散在甲、乙、丙、丁四个级别的词汇项目中。“个”则是甲级词汇中的一员。“个”是最早为外国人所熟悉的量词。在汉语教学初期,教师在引入量词时,就会介绍量词“个”。因为对于外国学生,特别是印欧语系的学生来说,他们从未接触过量词,更别说不同的名词用不同的量词搭配了,所以为了教学方便,老师会建议学生,如果不知道该用哪个量词,就用“个”。这一建议对于初学者非常有帮助。因为这可以使他们更快地掌握“数+量+名”的概念并运用于汉语组词和交流中。但是,他们有时太依赖于这个“捷径”,以致于造成“个”的滥用和误用。 笔者借鉴了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中的例句,再加上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病句,加以整理和提炼,一共整理出47个比较具代表性的例句,这些例句主要来自于欧美学生的作文及口语交谈,其中误用“个”的有24句,占所有例句的51%。可见,“个”的误用已成为外国学生在量词使用上的一大问题。所搜集的有关“个”的病句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名词基本都有属于它们自己的专用量词,而“个”与这些拥有自己专用量词的名词搭配就会产生不同的语义表达。同时,我们还发现一共有四类错误是学生经常犯的。 (一)形象色彩

对外汉语教学内容及目的

1.对外汉语教学的任务及体系 对外汉语教学是针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它既不同于针对本族人的汉语教学,也不同于针对本族人的外语教学。任何学科只有具有自身独特的学科任务,才有独立分科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因此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外汉语教学也具有独特的学科任务。 2.对外汉语教学的特征 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包括以下几点:对外汉语教学首先是一种语言教学,它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教好语言。与此同时,对外汉语教学又是第二语言教学,这就与第一语言教学(常常是母语教学)区别开来。由于它是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因此它一方面要受到第二语言教学普遍规律的制约,同时又要受到汉语教学本身特殊规律的制约。此外,对外汉语教学是针对外国人而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因此它又不同于对我国国内少数民族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根据以上有关对外汉语教学性质的分析,可以简要归纳出几个对外汉语教学的特征:(1)以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不是让已具备汉语运用能力的本族人掌握更多的语言和文化知识,而是让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掌握用汉语进行听说读写交际活动的能力。(2)以技能训练为中心,将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语言作为技能和能力,只有通过练习、实践才能掌握。(3)以基础阶段为重点——语言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最为重要,基础阶段总是拥有最多的学习者,也最能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与规律。(4)以语言对比为基础——通过汉语与学习者母语的对比确定教学的难点与重点,分析并纠正学习者的错误。(5)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语言教学本身就应包含运用目的语成功地进行交际所必需的文化内容。(6)集中、强化的教学——相对说来,课程较集中,课时较多,内容较密集,进度较快,班的规模较小。 (三)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与课程设计 教学目的是教学过程结束时所要达到的结果,或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它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的要求,制约着各个教育阶段、各科教学的发展趋势和总方向,对整个教学活动起着统贯全局的作用。教学目的发挥积极作用的前提条件是教学目的制定的合理性。教学目的要在教学计划中恰当定位,与教学客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协调一致,指导教学主体行动并转化为教学结果,从而实现自身的合理性。 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是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外国学习者,他们来自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希望能够利用中国的语言和文化环境,更好地掌握汉语、了解中国文化,因此我们在制定教学目的时一定要兼顾外国学习者及其国家与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从加强各国之间、各国人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的愿望出发,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培养全面发展的外国汉语人才。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对外汉语学者将其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掌握汉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是对外汉语教学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目的,它体现了语言教学的根本任务。由于对外汉语教学具有在汉语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并运用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的特点,因而比其它情况下的汉语教学更充分地显示出把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为教学目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2)增强学习汉语的兴趣和动力,发展智力,培养汉语的自学能力。语言学习是一个认知发展的过程,不仅需要有智力因素发挥作用,同时也需要情感因素的参与。在掌握目的语的过程中,由于教在掌握目的语的过程中,由于教师有意识地采取适当的训练和辅导方法,加上学习者的积极配合,智力和情感因素都能得到锻炼和发展。(3)掌握汉语的文化因素,熟悉基本的中国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学习汉语必须同时掌握一定的中国文化知识,可以说,中国文化知识越丰富就越能从深层次上掌握汉语,发展高级的汉语交际能力。

华坪汉语方言与普通话的词语与语法的机制关系

华坪汉语方言与普通话的词语与语法的机制关系_特殊教育 论文

许多研究汉语方言的学者认为,方言之间的差异语音最大、词汇次之、语法最小,一般来说,语文工作者也往往对于方言的语音系统和词汇予以较多的注意。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方言间语法差异较小这是事实,但即使是同属一种方言的次方言甚至地方小方言之间,其语法仍存在若干细微差异。本文以云南华坪汉语方言为例,拟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华坪县位于滇西与川西南结合部,全县面积2200平方公里,辖9乡2镇,总人口17.08万人,有汉、傈僳、彝、傣、回、苗等民族。华坪汉语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的西南次方言,大体而言,它的基本词汇与语言规则同普通话基本一致,不过同中有异,华坪汉语方言中常用到的词语和句式,与普通话之间有较大差异。这些往往成为当地华坪人学习和使用普通话的难点。 一、华坪方言词汇 华坪方言与普通话词类一样,都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音词十一类。但部分与普通话的用法和说法有所区别,下面就将这些不同点举例说明。 (一)疑问代词 华坪方言中常用哪个、哪哈、哪个时候、啷个、咋个。 哪个即谁的意思,常放于动词前或动词后。例如:哪个给你的这些东西?(谁给你的这些东西?)哪哈、哪个时候即什么时候的意思,常放于动词前。 例如:哪哈回家的?(什么时候回家的?) 你哪个时候回家的?(你什么时候回家的?) 啷个、咋个即怎么的意思,常用于动词前。 例如:去昆明的路啷个走?(去昆明的路怎么走?)

你想咋个说?(你想怎么说?) (二)副词 华坪方言中常用时间副词刚刚、将将、将才,程度副词怪、溜语气副词怕频率副词紧。具体用法如下: 1.时间副词:刚刚、将将、将才,即刚才的意思。 如:这衣服你穿将将合适。(这衣服你穿刚好合适。) 将才你不是说了吗?(刚才你不是说了吗?) 刚刚你不是去学校了吗?(刚才你不是去学校了吗?) 2.程度副词:怪、溜,常放于动词或形容词前面,表示事物的性质或行为程度。 怪字放在形容词前面,用来表示事物性质的程度。即很非常的意思。 如:这东西吃起怪香!(这东西吃起来很香!) 这人说话怪好笑!(这人说话非常好笑!) 溜字在华坪方言中也是使用频率较高一个程度副词,常用于形容词前,表示很、十分的意思。 如:这苹果溜酸。(这苹果很酸。) 3.语气副词:怕在华坪方言中有也许大概恐怕的意思。

汉语名量词使用的偏误分析和教学策略

汉语名量词使用的偏误分析和教学策略 一. 引言名量词又叫“物量词”,是用来表示人和事物的计算单位。根据黄伯荣、廖序东的《现代汉语》(增订四版),名量词大致分为:个体量词,如:个、条、件等;集体量词,如:对、双、批等;度量词,如:丈、寸、平方米等;借用量词,如:一桶水、一碗饭、两本书等(借用名词);一捆柴,一堆土,一挑水等(借用动词)。[1] 鉴于名量词有不同的种类,在教学中我们就要加强对学生的练习。而在现在的教学中,名量词的教学和学习方法都有一定的偏差和不足,因此需要对名量词的偏误进行分析。 二. 名量词使用的偏误类型 1.名量词的遗漏 遗漏是较为普遍的偏误类型,在学习初级阶段较为常见。此外,对母语是英语的学生来说,“造成名量词遗漏的主要原因是英语母语的负迁移造成的,因为英语中大部分名次不和量词搭配使用。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往往就会遗漏了量词的使用。” [2] 如: ①* 我弄丢了一书。 我弄丢了一本书。 “汉语中的名词表示的是一类事物的类名,实际上是不可数的,而量词起着把事物形状具体化、个体化的作用。只有在名词前加上量词,把名词个体化以后,才可以计数。”因为英语中数 词是直接和名词放在一起连用的,所以,学生在学习时,很容易受到英

语母语的影响。 2.名量词的误加 误加现象在使用度量词和准量词的时候最为常见,如: “天”、“年”、“分钟”、“尺”等等。这些词本身可以和数词直接连用,无需再加名量词。如: ②* 他们俩个人想去公园。 他们俩人想去公园。 误加偏误出现的范围比较固定,一般在特定的量词中才会出现。例②中,“俩人”表示的就是“两个人”的意思,它既包含了数又包含了量,所以不必再加量词“个”了。 3.名量词的误用 误用是错误最多的偏误类型。汉语中的量词数量庞大,学生要选出合适的量词并要考虑其语体和感情色彩,所以出现量词误用的现象在所难免。误用类型主要有: 1)量词“个”的泛化 “个”是学生最先接触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量词。所以在学 习中,学生把它当作万能量词,造成了“个”的泛化。如: ③* 我们家有三个车。 我们家有三辆车。 在例③中,“车”的专属量词是“辆”。此外,比如“书” 的专属量词是“本”;“椅子”的专属量词是“把”等常用量词都需要在学习中让学生掌握。

英汉量词对比与对外汉语量词教学

英汉量词对比与对外汉语量词教学 课程名称: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任课教师:陈敬玺 学生专业:汉语国际教育 学号:201131249 姓名:黄璐 考试日期:2012/2/21 西北大学研究生处制

摘要 英语和汉语分别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对数量概念有着不同的体现形式。汉语语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量词十分丰富,而英语词类中却并没有明确划分出这样的一种词类。而正是这个原因,量词成了许多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本文通过对汉英表量词汇分类和词汇语法特征对比,为对外汉语的量词教学提供参考和依据,尽量降低量词的学习难度。 关键词:量词; 汉英对比; 量词教学 Abstract English and Chinese belong to different language system, which have different forms in the concept of the number. A distinctive feature of the grammar of Chinese language is that it has abundant quantifiers. However in English, such a certain vocabulary classification doesn’t exist. By comparing of the Chinese-English vocabulary classification and the vocabulary grammatical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tends to offer a basis for reducing the difficulties of learning Chinese qualifiers for foreign learners. Key words:quantifiers;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eaching methods

关于量词分类问题的读书笔记

关于量词分类问题的读书笔记 关于量词的大类分类,张志公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把量词分为名量词、动量词、复合量词,这是目前一些教材比较普遍的分法;邵敬敏主编的《现代汉语》只把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何杰在《现代汉语量词研究》中将量词分为名量词、动量词、兼职量词、复合量词。其中复合量词是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发展起来的,复合量词由于其特定的表达方式,明显带有科技性,如“架次、班次、吨海里、千米小时、秒立方米”等,因此我认为邵本应该把复合量词补充进去。 在名量词中,何本分个体量词、集合量词、部分量词、专职量词、借用名量词、临时名量词、度量衡量词七个小类;张本则分个体量词、集合量词、部分量词、度量衡量词、容器量词、临时量词六个小类;邵本则只分个体量词、度量词和借用的名量词三小类。其中集合量词中何本再分定量词和不定量词两小类,这里的“集合量词表示若干人或事物的量,它和个体量词相对。”“如:‘双、对、副、打、旬、伍’等。这些量词所表示集合量是一定的……‘双、对’表示两个,成对的人或事物;‘副’表示两个,也表示一定数量事物,如:一副麻将、这副围棋;‘伍’表示五个人或五家,是定量量词。”何本把那些表示若干人或事物的不确定量的词归为集合量词中的不定量词,如“团、层、些、点”。张本则没有把集合量词细分,作为教材来说,要想加强对集合量词中“集合”的理解,就有必要进行进一步说明。而邵本将名量词界定为人或事物的单位,则个体量词就分有指称单个事物的“个、位、头”,有的量词指称集体事物,例如:双、对、伙、群。还有个别量词指称不定量事物,例如“点、些”。并且“点、些”这些数量模糊不确定的量词也是若干的人或事物的量,应类属于指称的集体事物之内,因为既然有不定量事物,那就有指称定量事物的词,如果说指称定量事物的词是所指称的集体事物的“双、对”,那“伙、群”显然是不定量的。 何本和张本都把部分量词归为名量词的小类,而邵本则没有。何本对部分量词这样定义:表示一个整体之中所包含的部分量,具有相对性,它是相对事物的整体量而表量的。例如“段”字,一段葱(相对整棵葱),一段文章(相对整篇文章);“层”字,一层楼(相对整座大楼);“片”字,一片面包(相对整个面包),这样从字面上也就能容易理解部分量词,同时,也和集合量词区分开来,部分量词强调相对于整个事物表量,而集体事物强调与个体相对,集体事物内部的个体是散乱的,是“一对多”。两者还是很有区别的,因此我认为提出部分量词是有必要的,邵本把“篇”字(如:一篇文章;相对整部书)和“块”字(如:一块蛋糕;相对整个蛋糕)与“个、位、只、头”等都归为个体量词,还是值得商榷。而张本是把“些”和“篇,片,页,层”等也归为部分量词,这是不妥的。显然,“些”并不是强调整体来说,“些”更突出的特征是不定量,是散乱的个体,应属于集合量词。 何本认为借用名量词都是借用表容器和运载工具的名词,也可称为容载量词,如“杯、桶、兜、柜、车、船、桥”。而临时名量词有很强的临时性,如“脸(一脸汗)、身(一身泥)、 这种观点我表示赞同,因为两者的特征几乎相对,区别也很大,区分借用名词和临时量词有助于加强对名量词的理解。但同时,何本又指出“借用量词和临时量词都是借用名词当量词用”,而上述表格中却提出“借用(名)量词多借表容器、容积的词”,既然借用名量词已经都是借用表容器和运载工具的名词,那么,借用量词中就有不是借表容器、容积的词了,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