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词 对外汉语

合集下载

量词“门、种、类”的用法及其认知基础——对外汉语量词教学个案研究之三

量词“门、种、类”的用法及其认知基础——对外汉语量词教学个案研究之三

( 郑州大学 文学院 , 河南 郑州 4 00 ) 5 0 1
[ 摘
要】 不同的量词在语义 、 型意象两方面都会有所区别 , 原 同样 的事物也具有多方面 的特征 。
这就造成了同样的事物可以用不同的量词计量 , 同一量词可 以计量不同事物 ; 同量词 的用法既 有重 不 合, 又有不对称的情况。量词 “ 、 种” “ 是一组表示类别 的量 词 , 门” “ 、 类” 其用 法既有重合之 处 , 也有 不 对称现象。文章运用意象分析的原理 和方法 , 提示其用法 的认知理据 , 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帮助。
根据 这个 意象 , 如果 凸显 “ ” 门 的位 置 ( B 即
中房 子 出入 口处 ) “ 就 引 申出“ 口” , 门” 门 的意 思 ;
如果 凸显 C “ ” 引 申出 “ 径 ” 门径 ” 意 ,门 就 途 “ 的 思; 如果 凸显 D, 门” 引 申出“ “ 就 门派 ” 类 别 ” “ 的
20 0 6年第 3期和 2 0 0 8年第 2期 。

2‘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 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
第 7卷
D 具有 区别不 同人家 的功能 。 .
学 生拜师 学艺须 到老 师家 中 。不 同老师教 授 的思 想、 知识 当然会 有 不 同 , 弟子 接受 老 师 的思 想 , 于 是 形成 一 个 学 术 派 别 。进 出 老 师 家 中须 经 过 门 ( , 门” 口) “ 于是 成为 区别不 同老师 乃 至学 派 的一
究包 括量词研 究 中 , 取得 了丰富的成果 。 并 “ 、种 ” “ ” 门” “ 、 类 是汉 语 中 三个 常见 的表 类
别 的量词 , 它们 的用法 既有重合 又有差异 , 本文拟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量词教学浅论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量词教学浅论

学 都有一 种畏难 情绪 。一是教 师觉得量 词纷 繁复杂 , 以汉 常 语 习惯为 由进行 汉语教 学 。二是外族学 生本 身原 因. 为量 认
词 只 是 习 惯 使 然 , 汉 语 学 习 中 最 不 重 要 的 组 成 成 分 . 上 是 加
么会 区别使用 , 因为 中国人从小 就这么 用 。 ( ) 四 集体量 词和 个体 量词 的混 用。 留学 生对 于集 体 和
进行。
关 键 词 : 外 汉 语 教 学 量 词 常 见 偏 误 对
量词 在汉 藏语 系语言 中 ,特别 是在 现代 汉语 中具 有重 要地位 。尽 管量词 是现代 汉语 词类 划分 中最 后一个 分 出来 的类 , 但是 经过 历代 学者 百余年 的努 力 , 已经 取得 了丰 硕 的 成果 。量词本 身的 丰富性和 复杂性 , 使得量 词教学成 为对外 汉 语教 学 中的一 大重点 和难 点 。外 族学 生能 否掌 握好 量词 成 为他 们 能否学好 汉语 的一 个重 要标 杆 。但 是在 实际 的对
留学生 而 言 , 汉语 的声 调本 身 就很 难 学 习和 记忆 , 因此 , 他 们会 经常 犯一 些 拼音 一样 但 声调 不 一样 的量 词使 用错 误 。 如 :课 、 、 ”副 、 ”只 、 等 。 “ 棵 颗 “ 幅 “ 支” 对于“ , 课” 大部 分 留学 生能 够清楚 分 出“ 天我 们 上第 今

拳究j _ຫໍສະໝຸດ i ~簟 对 外 汉 语 教 学 中 量 词 教 学 浅 论 的
蒋 莹
( 徐州师范 大学 研究 生 院 文 学院 1 级汉 语言文字 学专业 , 0 江苏 徐 州 2 1 1 ) 2 16 摘 要 : 量词在 现代 汉语 中占重要 地位 , 但是在 对外 汉语教 学过程 中, 量词教 学又 常常被 忽视 。本 文着重从 留学生量词 常见 的使 用偏误 出发 , 讨 量词偏误 产 生的原 因 , 探 强调量 词教 学应该 采取相 应的教 学策略 , 循序 渐进 、 分层 次、 计 划地逐 步 有

动量词“次”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动量词“次”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动量词“次”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汉语量词丰富,不同的动词和动量词结合构成汉语的独特性,给动词以“量”的意义。

在众多动量词中,动量词“次”是最常用、也留学生最早学到的动量词,这也就造成了留学生动量词“次”的泛化等现象。

本文以动量词“次”为出发点,研究汉语动量词“次”的搭配规律,从本体出发,探讨动量词“次”的本义来源,从动词和动量词搭配的角度,研究动量词“次”的语义特征和搭配规律。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从动量词研究现状入手,属于动量词本体研究,包括对动量词的性质研究,对动量词的分类研究,动量词的搭配研究。

其次针对研究动量词“次”的本体研究进行梳理,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的成就与不足,最后对动量词“次”在对外汉语教学上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的概括。

第二部分是针对动量词“次”的本体研究,其中包括从动量词“次”本义出发,探讨它从古至今发展的意义,“数词+次”的句法功能,而后把《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中出现的7个动量词,分别与动量词“次”进行语义上的比较,帮助留学生进一步区分。

第三部分是动量词“次”的偏误分析,对北京语言大学HSK语料库中出现的偏误进行了归类与总结,分析偏误形成的原因。

最后一章,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提出了分层次的教学建议,希望能对对外汉语量词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汉语名量词的隐喻分类与对外汉语名量词教学

汉语名量词的隐喻分类与对外汉语名量词教学
准, 将这 3 8个名量词 重新加 以分类 , 并 提 出以此 隐喻分 类
基本 的概念 , 如: 上/ 下, 前/ 后, 深, 浅, 高/ 低, 中心 / 边 缘 等, 人们将这些具体的概念映射到情绪 、 身体状况 、 数量 、 社 会地 位等抽象 的概念上 , 如情绪高 、 情绪低落 、 智力高峰 、 智
难教的原 因之一 。 L a k o f的隐喻分类启发 了笔者从隐喻认知
方位 隐喻是指参照方位 而形成 的一 系列 隐喻概念。空 间方位源 于人 与大 自然 的相互参照 ,是人类赖 以生存的最
的角度对汉语 的名量词加以分类 。 本文 以 《 汉语 水平 等级标准与语 法等级大纲》 ( 1 9 9 6 ) 规 定的 3 8个名 量词为 研究范 围 ,依据 L a k o f的隐喻分类 标

k a k o f的 隐喻 分 类
力低谷 、 上层社会 、 下层社会 、 高产 、 低量等, 由此产生用物质
为理据进行对外汉语名量词教学的新 主张。

语义域 中方位语义域 的词汇来表达心理认知或情感语 义域
中抽象概念 的隐喻现象 ,引发 出从空 问语义域 向等 级和时 间等语义域映射的隐喻联想 。 ( 三) 实体 隐喻( On t o l o g i c a l me t a p h o r s )
第3 4卷 第 3期 2 0 1 3年 3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na r l o f C h i f e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S o e . S e i )
Vo 1 . 3 4 No. 3 Ma r . 201 3
认知更深层或新的事物与现象。就是 把一种语义域 的人们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第三节数词的使用和量词的使用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第三节数词的使用和量词的使用

第三节数词的使用和量词的使用一、数词的类别及表示法(一)数词的书写方法数词是用来表示数目的,现代汉语中,数词的书写方法有三种:1、大写数字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2、小写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3、阿拉伯数字1 2 3 4 5 6 7 8 9 10 100 10001类只适用于比较重要场合,比如钱币上使用,以及银行、商店等填写发票时使用。

2、3两类比较常用,都可以用来标明书籍、报刊等内容的章节段落的序号,也都可以表示基数、系数,也都可以表示日期,但在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中,使用哪一类数目词要一致,如表示“2004年11月12日”,其他地方也都这样表示。

第二类主要用于表示序数,第三类主要用于公式的表达。

在表示分数和百分数时,如果用来表示读法,则用第二类,直接书写一般用第三类。

(二)数词的分类数词可以分为基数词和序数词两大类。

基数是表示数目大小的,如“一、二、三、四、五”等。

基数词又包括系数、位数、分数、小数、倍数、概数等。

数词的类别可以下列图示:系数:一…九十零半廿卅位数:十百千万亿兆基数概数:两几多多少许多若干小数、分数:3.1 三分之一数词倍数:三倍十二倍序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十数量数词:俩仨(三)数词的表示法1、整数(1)“万”以下的读法一样,先读“万”前面的系数词,再读位数“万”,然后分别读“千”、“百”、“十”前面的系数和这些位数。

例如:54673→五万四千六百七十三(2)“万”以上以“万”为单位,四位一级,即在阿拉伯字码数列上从个位开始,向左数每四位数可用逗号与前面隔开。

“万万”为“亿”,“亿”以上,以“亿”为单位。

如:6870000→六百八十七万5726,4832,9803→五千七百二十六亿,四千八百三十二万,九千八百零三。

(3)一个数列中间有空位时,不管有几个空位,都读作一个“零”。

25006009读作:两千五百万六千零九(4)电话号码、房号、年号习惯上只读系数,不读位数。

“1”习惯上读作“yāo”。

浅谈汉英量词的对比及对外汉语的量词教学

浅谈汉英量词的对比及对外汉语的量词教学
第2 6卷
第 9期
辽 宁 教 育 行政 学 院 学报
Ju n lo io igEd c t n lAd nsrt nI si t o r a fLa nn u ai a miit i n tu e o ao t
V0 .6 No9 1 2 . S p 2 09 e 0
20 0 9年 9月
() 1汉语 量 词 的前 面总 是会 有 数词 , 他们 组 成数 应 。
【 稿 日期 】 20 — 7 I 收 090一O
【 作者简介】 袁竹筠(9 6 )女 , 1 8 一 , 辽宁铁岭人, 沈阳师范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在读研 究生。

8 ・ 0
( ) i No n 六 Unt u
() 2 集合量词 。用于由两个或两个 以上个体组成 单位 的作 用来 翻译 的。但是 , 由于词类 一般都 是用 一 个 单个 的词 来形 容 , 以作 者不建议 采 用这种译 法 。 所 ( ) 量词 。如 : 、 、 、 、 、 、 、 、 。 3度 元 角 分 度 升 米 斤 克 吨 ( Cas e - 1 i r  ̄) S f i 2借 用名量 词 . 这 种译 法 主要 是 居于量 词可 以用来 分类 , 表示一
作用 , m n , o f e , vr 等等, 如 aya t , w s e l lo f e a 主要用来修饰 名 词 。与汉 语 中的不 定量词 “ ” 点 儿” 类似 。 些 和“ 相
( ) u l e 四 Q afr i i
Q af r uli 主要是根据修饰作用分类的。 ie 但是用它 体 部位 。 : 如 打一针 、 瞧一 眼 、 喝一 口。 中“ ”“ 、 来 对应 汉语 的量词 概念 范 围有点 大 。 其 针 、眼” “ 都是 被 借用 而成 的名量 词 。 口” ( ) u eai 五 N m rt e v

对外汉语教学 量词

对外汉语教学 量词
* 一朵花 (huā)
一朵云(yún) 几朵云(yún)
mián huā
三 朵 棉花
cotton
huā yē cài
一 朵 花椰菜
broccoli
Most Commonly Used Classifiers
zhī
只 to modify small-sized animals or containers
汉语中的量词
Classifiers in Mandarin
Classifiers in Mandarin usually follow numeral words to modify
nouns together:
numeral word + classifier + noun
Most Commonly Used Classifiers

粒 to modify small granular things
* 几十粒大米(dà mǐ)
几十
kuíhuā zǐ
粒 葵花籽
Sunflower seed
Most Commonly Used Classifiers

滴 to modify liquid drops
* 一滴水(shuǐ)

qīng cài
一 棵 青菜
Most Commonly Used Classifiers

颗 to modify granular things
* 一颗珍珠(zhēn zhū)
四颗子弹(zǐ dàn) 几颗星星
三四十 颗
zhū zi
珠子
beads
几十
xìng rén
颗 杏仁

(完整版)对外汉语教学 量词

(完整版)对外汉语教学 量词
份 to modify a portion of food, a copy of document, a job, emotion, etc.
* 一份饭(fàn)
一 份 工作
ài
一份 爱
love
请使用正确的数量词形容下面的图片
Please use correct numerals and classifiers to describe the following pictures
* 三只猫 (māo)
liǎng
两只蜜蜂(mì fēng)
liǎng
两只蜜蜂(mì fēng)
When combining with classifiers, we use “两”(liǎng)instead of “二”to refer to the number 2.
liǎng
两只蜜蜂(mì fēng)
一 本 相册
album
Most Commonly Used Classifiers
liàng
辆 to modify vehicles
* 一辆自行车(zì xíng chē)
xiào chē
一 辆 校车
school bus
Most Commonly Used Classifiers
zhǎn
盏 to modify lamp, light, lantern etc.
shā fā
一 张 沙发
sofa
bào gào
一 份 报告
report
jiǎn dāo
一 把 剪刀
scissors
bào zhǐ
一 张 报纸
newspaper
mén
一扇 门
door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量词教学一直是学生学习时的一大难点,同时也是教师授课时的一大难点。

本文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分析了汉语量词的语法特征和分类,然后进一步探讨了学习者在学习汉语量词的过程中具体会遇到哪些困难,最后总结了量词教学中几点比较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量词;对外汉语;量词教学;教学方法不久前本人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实践的时候被量词的教学绊了一个大跟头,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汉语的量词教学确实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大难点。

量词被不少语言学家称之为是“华人所独”,是一种汉语中非常特殊的词类。

我们不能说其他所有的语言中都没有量词,但我们至少可以肯定,汉语中的量词比其他语言中类似的词要复杂、系统、全面的多。

量词在汉语中异常活跃,它们在汉语中的使用频率之高,让汉语学习者不得不一开始就学习这种他们几乎从没有接触过的词类。

“量词应该怎么用”,“什么量词跟什么名词搭配”,“什么情况下使用什么样的量词”,这些在我们母语是汉语的人看来根本就不是问题,我们张口就来,也从不去考虑为什么如此,因此我们对量词经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而对于从没有接触过量词的老外来说,他们对量词是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因此量词就成为了他们初学汉语时遇到的最大的困难之一。

正因为如此,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学者们对量词的教学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其中的很多教学方法都是实用且有效的。

通过自己的一些对量词的认识和教学的实践,我也想粗略地谈一下我对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一些认识。

一、量词的语法特征与分类在《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中,量词的语法特征有以下几点:(1)量词总是出现在数词的后边,同数词一起组成数量短语,作定语、状语或补语等,如“一个人、看一次”。

(2)单音量词大都可以重叠,重叠后能单独充当定语、状语、主语、谓语,不能作补语。

如“代代相传、歌声阵阵”等。

有数词和量词组成的数量短语也可重叠,组成“一A 一A”式,或“一AA”式。

例如“一队(一)队的人”。

(3)量词可以单独作句法成分。

如“带份礼物给他。

”量词用在指示代词后面,构成指量短语,如“这本、那件”等。

关于量词的分类,学者们也有着不同的看法。

现在常用的分类方法是把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两种。

名量词有如“个、只、公斤、米、杯、批、双、帮”等等,动量词有如“次、趟、眼、巴掌”等等。

名量词和动量词再往下还可分为专用和借用两类。

吕叔湘先生把量词分为九类,分别是:(1)个体量词,如“根、面、粒、顶、只、个”等;(2)集合量词,如“对、双、串、排、群”等;(3)部分量词,如“些、把、卷、片、滴”等;(4)容器量词,如“杯、盘、碗、盆、瓶、口袋”等;(5)临时量词,如“身、头、脸、手、脚、地、桌子”等;(6)度量量词,如“丈、尺、米、斤、两、公分”等;(7)自主量词,如“国、省、区、县、年、月、星期”等;(8)动量词,如“次、遍、趟、下、步、眼、口”等;(9)复合量词,如“人次、吨公里、秒立方米”等。

在吕叔湘先生的分类中,第七种自主量词是现在在学术界分歧比较大的一类,有的学者认为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量词,但也有的学者认为它们只是名词,像“三星期”可以加上量词变为“三个星期”,意义并没有改变。

还有的学者把量词分为个体量词和非个体量词两类,其中的个体量词与吕叔湘先生所分的个体量词的内涵相同,而吕先生所分的其他八种类型都属于非个体量词的范畴。

非个体量词又具体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两种,往下又分为定量、约量量词或固定、临时量词等种类。

不同的学者所主张的分类方法各有其合理之处,各种各样的分类方法虽然表面上不同,但其实质其实是差不多的,所分的种类也基本能够达成一致。

我们在从事具体的对外汉语教学时应该采取哪种分类方式,我认为是可以灵活变通的,我们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为学生选择对于他们来说更简单、更易学的分类方法。

二、对外汉语量词教学难点分析1、汉语中的绝大部分量词是由其他词类转化而来的,并不是从产生到使用都有一个独立的体系。

根据王力等先生的研究,汉语中的个体量词产生得比较早,它们大多数是从名词、动词或其他词类中借用而来。

“一般来说,单位词是由普通名词演变而成的,并且它们的语法意义是由它们的本来意义引申的。

例如,‘颗’的本义是‘小头’(据《说文解字》),后来用作单位词,就是指小而圆的东西,如‘桔’、‘柑’、‘荔枝’等。

”[1]这些从其他词类中演变而来的量词使得人们对物体的表达更加生动,更加真实。

量词产生后,这类由其他词类演变而来的词一方面充当着新的角色,另一方面,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们本来的意义还保留着。

外国学生,尤其是欧美学生的母语中即便是有量词,也很难有汉语量词这样的特点。

学习者在学习量词的过程中不了解它们的本来意义和演变的具体过程,就很难掌握它们的用法。

当然,如果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能把这些量词的本来意义和演变过程讲清楚,再据此讲解清楚这些量词的使用范围、它们的本来意义和演变成量词后的对应关系,一般学习者还是很容易理解的。

但是由此出现的问题也有二:一是学习者学习量词时一般是处于初学汉语的时期,给他们讲解某个量词的来龙去脉,尤其是涉及到文化时,他们可能根本无法理解;二是由于一些量词在历史长期的演变过程中由于假借、简化等原因已经面目全非,虽然授课教师也知道它们是由其他词类转化而来,但却对它们的本义和转化的原因不甚了解,对它们转化之后与本义之间的对应关系更不能透彻地了解,因此在教学的时候也经常感到力不从心。

就像本人在最近一次的教学实践中碰到的“条”和“根”的区分问题,如果不对这两个量词的本来意义加以深究,不总结和对比这两个量词各自的搭配,是很难讲清楚这个问题的。

2、量词在汉语中除了表示数量之外,有时还富含着深层的文化意义,同样的名词搭配上不同的量词,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色彩义、引申义、联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

随着人们对事物的描述越来越精细,量词在由其他词转化的过程中不仅被赋予了鲜明、具体、生动的形象,更是承载了汉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

例如“头”在作名词时是一个会意字(据《说文解字》),上部像人头,下部是一个跪坐的人形,整个“头”字上部很大,突出了“首”的含义。

本义是指人的头部,后来被引申为动物的头部,尤其是一些头部特征非常明显的兽类。

因此在进一步引申为量词之后,它就成为了“牛、羊、猪”等头部有角或头部庞大的家畜的修饰词。

再如上文提到的“根”字,作名词的本义是“树根”,因为树根是长条形的,所以“根”作量词时被引申为修饰长条形的东西。

也是因为“根”的本义是“树根”,它又通常表示比较硬、粗且立体感很强,具有长宽高的物体,像“木棒、粉笔”等。

更是因为“根”的本义是“树根”,所以大部分植物都用“根”来做量词,像“黄瓜、玉米、葱”等。

再如“个”和“位”是两个意义相近的量词,但在运用中它们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却很不同。

“一位学者”显示出了一种对学者尊敬的态度,而“一个学者”则没有感情色彩或在一定的语境下还含有贬义。

我们通常说“一个小偷”,如果说“一位小偷”就很不合适了。

像“帮、伙、群、批”这样近义的量词,在形容人时,前两个通常含有贬义色彩,如“一帮强盗、一伙歹徒”等;“群”比较中性,如“围了一群人”;而“批”则通常含有褒义,像“一批学者、一批人大代表”等。

这些意义相近而感情色彩不同的量词如若混用,也会令人啼笑皆非。

差不多每个汉语量词都深深地根植于汉民族深刻的历史文化传统之中,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复杂含义。

汉人自小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长大,虽然很多人不知道它们产生和演变的渊源,但这却丝毫不影响汉人正确使用这些量词。

但外国学生因为对每个量词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演变都不甚了解,所以在使用量词时就会频频出错,不知道该用哪个更不知道为什么。

3、汉语中的量词数量庞大,多达好几百个。

从上述不同的学者对量词所做的不同分类就可以略见一斑。

同样的一件事物如果更换了不同的量词,意思通常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如“一条鱼”、“一尾鱼”和“一块鱼”。

“一条鱼”,鱼可能是活的也可能是死的;“一块鱼”,鱼已经死了,而且已经不能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了;“一尾鱼”,鱼是有生命的。

除此而外,汉语中的量词大量地又是由其他词临时借用而来的,其数量之多,无法估算,如“碗、桶、脚、刀”等。

这样的量词数量很多,用法也复杂多变,对于不经常接触量词的外国学生来说,这无疑是学汉语时一个巨大的障碍,如果单靠逐个的死记硬背是肯定无法很好地掌握的。

三、对外汉语量词教学方法分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的教学一般安排在初级阶段进行。

且出现的量词数量并不是很多。

根据《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的甲级语法项目中共出现了19个最常用的量词。

而且大纲所列量词的学习重点在“数词+量词+名词”的语法结构上,对于量词本身的意义和量词的选择并不重视。

如果仅仅学习这为数不多的几个量词,对于学习者的交际来说肯定是远远不够的。

学习者如果只学量词的语法结构,不学量词本身的内涵,在交际中也肯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偏误,不能很好地进行交际。

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开动脑筋,力求让学生更快、更全面、更轻松地学习量词。

1、教师应把汉语量词按照常用的、次常用的和不常用的分类,做到心里有数。

交际和写作中经常用到的像“个、只、条、根、支、块、堆、座、所、颗、头、团、片、张、双、对、批、群、串、页、级、回、辆”等等的常用量词数十个,再加上那些计量单位像“米、公里、吨、度”等。

这些常用量词刚接触的时候很简单,很容易理解,学生记住这些词,就可以进行一般的交际与写作了。

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可能会碰到像区分“条”与“根”的用法这样的问题,这时学生的汉语水平应该已经有了一些进步,教师这时再为同学们仔细讲解这样的问题。

次常用的量词应该是学生在阅读和听讲的时候逐步了解的,是不一定要会用,但应该随着学习的深入知道的,像“股、簇、架、伙、艘、番、遭、丛、缕”等等,这样的量词数量很多。

教师对这些量词在不适当的时候不应作过多的解释,以免学生把这些量词和常用量词发生混淆,随着学生汉语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再对这些量词进行适当的讲解,学生也便会自然而然地掌握。

除此而外,其他一些不常用的比较生僻的量词教师在授课时应该尽量避免出现,因为学生用不着这些词,就不应该给他们增加不该有的负担。

2、汉语中的量词大部分是由名词和动词借用演变而来,有些量词的原有意义被虚化了,但是“量词在转化的过程中以及在转化之后的使用中,或多或少的保留着它们在造字之初的原始意义。

”[2]如“条”字所修饰的名词一般都会有条状的特征,“块”修饰的名词一般都有块状的特征。

而且有些量词有其自身形态上的特点,与其搭配的名词也应有形态上的共通性,像蛋糕是“块”的,骆驼是“峰”的等等。

根据量词这样的一些特点,我们要立足于汉语的本体研究,教师首先要从自身来提高对量词的认知能力,多看多了解,认真备课,遇到这样的量词要把它们演变的来龙去脉搞清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